导航:首页 > 观意大利 > 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有哪些

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4-06-23 16:27:58

Ⅰ 意、法、德歌剧的区别

意、法、德歌剧应该说是欧洲三大主流类型的歌剧了,三者差别比较大,但其中也有不小的联系。
意大利歌剧兴起的时间是最早的,像现存最早的歌剧《尤莉迪茜》就是意大利歌剧。意大利歌剧主要特点是演唱采用美声唱法,旋律和演唱都非常优美柔和,全剧从头到尾听下来会感觉很舒服,极少有出现不和谐的情况(这一点上普契尼是例外的,因为他或多或少会受到瓦格纳不和谐半音阶和20世纪怪诞风格的影响),独唱和重唱是主要部分;早期比较好的意大利歌剧当属蒙特威尔第和亨德尔的作品,往后经过莫扎特、罗西尼,意大利歌剧一直发展到威尔第的时候达到巅峰;
法国歌剧的时间比意大利歌剧晚了很多,当时的法国人希望能像意大利那样发展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歌剧,以此满足大众口味;法国歌剧是在意大利歌剧的基础上进行革新的,和后者相比,它融入了更多的合唱、舞蹈(芭蕾)的大场面,显得大气一些(虽然,听起来可能没有意歌剧那么好听);法国歌剧的代表人物不多,比才算一个,再有就是梅耶贝尔,罗西尼也写过一部(《威廉·退尔》,非常优秀的作品);
德国歌剧兴起的时间最晚,莫扎特的《魔笛》可以说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出名的德国歌剧;特点主要是对白不采用宣叙调的形式而直接用德语对话,旋律上比较纯朴(一定程度上采用德国民间音乐素材),没有意歌剧那么华丽,旋律往往也会出现一定的不和谐(楼主多关注一下瓦格纳就知道了);莫扎特、韦伯都有不错的德歌剧作品,到了瓦格纳的时候德国歌剧达到全盛时期。至于瓦格纳本人,不赘言了,写下去就要比楼上那些摘抄的可能还多了。

Ⅱ 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的创作与发展

19世纪下半叶的歌剧——法国喜歌剧

在梅耶贝尔以后的一个时期里,在意、德歌剧的冲击下,法国大歌剧出现颓势。可幸的是一直受法国人喜爱的喜歌剧仍保持着发展的势头,并从19世纪中叶开始,逐渐出现两个分支,即以流行曲调为主的讽刺性轻歌剧和以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为题材的抒情歌剧。喜歌剧成为19世纪下半叶法国歌剧的主流,这一时期的法国歌剧作曲家,大多是喜歌剧的作曲家。奥芬巴赫和托玛便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

奥芬巴赫

雅克·奥芬巴赫(1819-1880年),德裔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出生在德国,原姓埃伯斯特,后以原居住地奥芬巴赫为姓。他父亲是科隆大教堂的合唱指挥,并成为奥芬巴赫的音乐启蒙老师。1833年,父亲送24岁的奥芬巴赫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此后他便定居于此。奥芬巴赫曾从阿莱维学习过作曲。他担任过巴黎喜歌剧院的演奏员、法兰西歌剧院指挥,创办了巴黎人的轻歌剧院。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他移居到意大利和西班牙。1876年到美国参加世界博览会,并作访问演出。 1880年,奥芬巴赫在《霍夫曼的故事》排练期间去世。

奥芬巴赫最主要的成就是轻歌剧,直19世纪中叶,他在20多年里创作了近100部轻歌剧,这些作品在巴黎盛极一时。奥芬巴赫于1853年写成了第一部喜歌剧《佩皮托》。1858年10月21日,他创作的《奥菲欧在地狱》在巴黎喜歌剧院动上演,该剧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奥芬巴赫将其改编得面目全非,当局指责这部作品亵渎了古代文学,影射政府。但观众却很买帐,票房直线上升,这使作为剧院经理的奥芬巴赫喜大于忧。

奥芬巴赫最着名的喜歌剧是《霍夫曼的故事》,1881年2月10日在巴黎喜歌剧院动上演后很受观众欢迎。这部喜歌剧有三个独立的故事组合而成,讲述了霍夫曼与三位女子的爱情遭遇,情节滑稽、怪诞。剧中的《木偶之歌》、船歌《美丽的夜》《啊,上帝,多幺迷人》等,都很优美动听。

奥芬巴赫其它的喜歌剧还有《美丽的海伦》(1864年)、《巴黎人的生活》(1866年)、《盖罗尔施泰因公爵夫人》(1867年)、《拉·佩丽肖尔》(1868年)等。

奥芬巴赫是法国轻歌剧的奠基人和杰出的代表。他面向大众,把舞台剧的传统,喜歌剧的形式,巴黎林荫略的活报演出与城市民谣相结合。他的曲调贯穿着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情调,广泛采用生活舞蹈,如华尔兹,加洛普舞 、康康舞的节奏。他的轻歌剧充满嘲笑与讽刺的内容:帝国的当权者在政治和道德上的腐败。但也有迎合权贵口味的一面,娱乐性强,甚至有色情性的表现二重性也正是他的艺术所以能在第二帝国存在的原因。奥芬巴赫的音乐对奥地利的苏佩、施特劳斯、沙利文匈牙利的、莱哈尔以及现代的美国音乐剧都有影响。

托玛和他的喜歌剧

夏尔·路易·昂布鲁瓦茨·托玛(l811-1896年),托玛出生于音乐家庭,托马幼年随其父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7岁进巴黎音乐学院,1832年21岁的托玛获罗马大奖。从1837年开始创作了歌剧第一部喜歌剧《双层梯》,曾获柏辽兹的赞赏,很快获得成功。1849年即以《总督》占上当时喜歌剧作曲家的榜首。但是此后连续出现一些败笔之作,最后新创作的时期才来到。毫无疑问地,那是受古诺《浮土德》的刺激。从这样的体验而于1866年孕育出的,就是使托玛之名留传青史的《迷娘》,《迷娘》1866年11月17日在巴黎喜歌剧院首演,此剧则获得空前的成功。随后的半年间居然上演一百次之多。此剧的法语剧本,是由巴毕耶和卡雷共同执笔。这两位当时颇负盛名的作家,《迷娘》一剧中最着名的《君知否南国》是直接从原作的诗翻译的。它是根据歌德的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改编,剧情梗概是:到处卖艺的吉普赛女艺人迷娘,与富有的大学生威廉相爱。而剧团的老演员洛塔里奥对迷娘也怀有好感,他为了阻挠这对年轻人的爱情,竟企图烧死迷娘。威廉计划把迷娘带回自己的故乡意大利,并为她卖一座豪华城堡。而这座城堡唤醒了洛塔里奥的回忆,他便是城堡原来的主人,而迷娘则是他的女儿。最后,父女相认,迷娘和威廉终成眷属。它的音乐体现了托玛旋律优美动听,感情缠绵的风格。这部喜歌剧中有不少精彩的唱段,如迷娘的《你可知道那个地方》、菲利雅的《我是蒂塔妮娅》、迷娘和洛塔里奥的二重唱《轻盈的燕子》等。《迷娘》是一部深受观众欢迎的喜歌剧,在19世纪的后30年里,它上演了1000多场,并始终保持了很好的上座率。

过了一年多后,也就是1868年3月9日首演于巴黎喜歌剧院的五幕歌剧《哈姆雷特》再获佳评。这部作品除了音乐创作相当成功外,还是第一部把萨克斯管引进乐队的歌剧。《迷娘》和《哈姆雷特》这两部作品显然都和古诺有关。也由于这两剧的成功,他才得以替代古诺担任巴黎音乐院长。托马一生作有20部歌剧,他的作品旋律优美,抒情性与戏剧性有机结合,富有传奇色彩,但在表现上缺乏应有的深度。

杰出抒情作曲家古诺

进入19世纪的后半期,法国歌剧的抒情性加强,大歌剧逐渐衰弱,而适合现实生活的喜歌剧形式--可以夹带对白的、主要人物不多的简洁的歌剧形式--与意大利风格结合,得到发展,它不仅用以表现喜剧性的内容,甚至可以表现悲剧性的内容。一批创作个性和美学观念并不相同的作曲家们以自己的作品形成了法国的抒情歌剧流派。古诺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夏尔·弗朗索瓦·古诺(1818-1893年),法国杰出的歌剧作曲家。古诺出生于巴黎,自幼随母亲学习音乐,向雷哈学习作曲。1836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他的老师有阿莱维、勒絮尔、齐默尔等当时最着名的作曲家。入学第二年,即获得该院的音乐大奖--罗马大奖的第二名,又过两年,他以压倒多数的选票荣膺罗马大奖的第一名。1839年,获奖后的古诺赴罗马学习进修,并访问了维也纳、柏林、莱比锡等地,接触到各国着名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家。古诺于1852年出任巴黎最大的奥菲翁合唱协会的指挥。1858年任职于巴黎抒情剧院,在那里创作出了第一批歌剧。古诺最着名的歌剧是《浮士德》。这部典型的抒情歌剧作于 1859年,在巴黎抒情剧院上演,但演出效果并不理想。于是,古诺用10年时间对其做了修改。1869年3月,《浮士德》在巴黎歌剧院再度公演,从此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歌剧之一。成为抒情歌剧的第一部典范。在以后的8年里,仅巴黎歌剧院就上演了1000场,而在20世纪头10年中,它在德国共演出了3000多场。《浮士德》取材于歌德的同名戏剧,但故事情节与原作相去甚远,只是采用了其中浮士德和玛格丽特爱情故事的框架。《浮士德》的音乐较多地吸取了城市通俗歌曲的曲调,对玛格丽特内心情感的描绘十分成功。她的咏叹调《珠宝之歌》是一首旋律优美华丽,能够充分表现花腔女高音才华的优秀歌曲。在重演时,古诺将原来的对白改为宣叙调,增加了法国人最爱看的芭蕾舞场面,更使这部作品熠熠生辉。

古诺其它主要的歌剧作品还有《萨福》(1851年)、《萨巴女王》(1862年)、《米雷叶》 (1864年)、《鸽子》(1866年)、《罗密欧与朱丽叶》(1867年)等。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举家迁往伦敦避难,由于他成功地创作了歌剧《浮士德》而成为英国王室的贵宾。1874年,古诺回到法国,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例如《波里厄特》(1878年)、《萨莫拉的贡品》(1881年)等。

古诺是杰出抒情作曲家,他共写过12部歌剧,除《浮士德》获得过辉煌成功之外,《罗密欧与朱丽叶》(1867)也十分出色。古诺缺乏剧场感觉和经验,尽管旋律优美,由于缺乏发展的动力和新鲜感,因而影响了歌剧应有的魅力。

19世纪下半叶的歌剧
浪漫主义歌剧在19世纪下半叶发展到了顶峰,在欧洲三个音乐大国中,都出现了世界级的杰出作曲家。

在意大利,威尔第使歌剧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并因此成为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最重要和最伟大的作曲家是德国的瓦格纳。如果说他以前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只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些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的话,那么瓦格纳是他们的集大成者。他对19世纪歌剧事业做出的贡献,无论怎样评价也不会过分。法国的古诺和比才虽然与瓦格纳、威尔第不能相提并论,但他们的作品对世界产生的影响绝不能低估。特别是比才,由于在创作中表现出了自然主义的倾向,实际上成为浪漫主义终结和真实主义兴起的接力者。

威尔第的浪漫主义歌剧

罗西尼跨越两个时代,即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代。威尔第则是完全属于19世纪的艺术家。他出生于1813年,卒于1901年。19世纪是一个在人类文明和文化方面都充满决定性的世纪。威尔第从1839年至1893年为舞台而创作,在这期间,他走过了19世纪浪漫主义的全部领域。

威尔第的歌剧作品洋溢着炽热的情感旋律,其成就代表了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高峰。他的歌剧中的合唱被改编成爱国歌曲,在意大利国家统一运动中表达着自由与独立精神。威尔第非常注重题材的选择和舞台效果的处理,但有时也因其太过标新立异,导致不能通过当时的检查。

朱塞佩·威尔第(1813-1901年),1813年10月10日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帕尔玛公国布塞托市的小镇隆科莱。父母经营着一家兼做杂货铺的小饭馆。他们沉默寡言、忧郁孤僻的性格,遗传给了威尔第,并成为他一生中的“种子”性格。威尔第出生时,帕尔马正遭到奥地利人的大肆侵犯,他们想赶走拿破仑的军队(19世纪早期欧洲大陆的大部分时间不是遭受拿破仑的侵略,就是遭受那些想赶走拿破仑的人的侵略,总归是脱不了拿破仑的干系)。由于当地条件和家庭经济状况所限,威尔第没有学习音乐的良好环境。但这并没有妨碍他对音乐的爱好。 1925年, 12岁的威尔第开始做管风琴师。威尔第的父母希望扩大孩子的音乐视野,于是把他送到附近的布塞托城,他在那里住在另一个名叫安东尼奥·巴雷奇的食品杂货商家中,安东尼奥·巴雷奇掌管着当地的音乐会社。年轻的威尔第很快就为该城的乐队写起进行曲和其它音乐,不过更多是写为他自己和巴雷奇招人喜欢的女儿玛格丽塔弹奏用的钢琴二重奏。

1828年的威尔第从布塞托音乐学校毕业。他选择音乐作为其终身职业,并尝试创作了几部协奏曲,他为在布塞托剧院上演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写了一首序曲,引起了小城的轰动。此间,巴雷奇为威尔第的成名立业,甚至生活起居,都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支持和资助。这种支持和父爱般的关怀,一直持续到他逝世。

到1832年威尔第19岁

Ⅲ 莫扎特喜歌剧作品都有哪些

1、《费加罗的婚礼》

《费加罗的婚礼》是音乐天才莫扎特最杰出的歌剧作品之一,描写了普通公民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与贵族进行斗争的故事。

《费加罗的婚礼》是18世纪欧洲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部歌剧也是历史上第一部把平民作为第一主角的歌剧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部作品是莫扎特22部歌剧中“最受欢迎的一部”,在英国权威歌剧网站Operabase中显示,至今《费加罗的婚礼》仍名列“全世界上演频率最多的歌剧”前十名。

国家大剧院此前制作了多部歌剧包括《漂泊的荷兰人》、《托斯卡》、《奥赛罗》等,此次对罗西尼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重新编译,邀请了对莫扎特作品有着丰富经验的歌剧导演何塞·路易斯·卡斯特罗及其团队的加入,

希望大剧院版《费加罗的婚礼》更加突出“爱”,通过剧中情节戏谑、争风吃醋、哀怨、怀疑、挖苦 讽刺、醒悟都将紧密围绕“爱”这一主题展开,为这部四幕剧营造一种纯粹的喜剧风格。同时,舞美方面有别于以往,

设计师朱利亚诺·斯皮内利一反歌剧演出常规,增加了一套“当众换景”的舞台呈现方式,观众可以看到所有故事都在一个大空间内进行,空间感、时间感将变得更紧凑。

2、《唐璜》

唐璜》出自于莫扎特创作的两幕歌剧,初演于1787年。主人公唐·璜是中世纪西班牙的一个专爱寻花问柳的胆大妄为的典型人物,他既厚颜无耻,但又勇敢、机智、不信鬼神;他利用自己的魅力欺骗了许多村女和小姐们,但他终于被鬼魂拉进了地狱。

剧中的主人公唐·璜是中世纪西班牙的一个专爱寻花问柳的胆大妄为的典型人物,他既有反面人物特点,也有正面的人物性格,既厚颜无耻,但又勇敢、机智、不信鬼神;他利用自己的魅力欺骗了许多村女和小姐们,但他终于被鬼魂拉进了地狱;他本质上是反面人物,

但又具有一些正面的特点。所有剧情都是围绕唐·璜和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而被唐·璜杀死的司令官这个中心而发展的。 歌剧 《唐·璜》把生活和哲理的因素揉合在一起,着重于人物的心理刻划,为十九世纪大为发展的音乐心理戏剧开创了先例。

歌剧的中心思想,在它的序曲中已经有了具体的反映。这首序曲用奏鸣曲的形式写成,其中的主题主要描写 唐·璜 那种玩世不恭的性格,充满生命力和火热的情绪,是乐观和愉快的形象。 莫扎特把序曲同歌剧直接联系在一起,这也是本剧的一大特色。

3、《女人心》

《女人心》是莫扎特后期创作的意大利喜歌剧(Opera Buffa)典范之一。1790年1月6日首演于维也纳布尔格剧院。它是莫扎特作品中最完美和平衡的一部。在今天它也被认为是最富于人情味的最优秀的喜剧之一。

洛伦佐·达·庞蒂是个意大利籍的犹太人,一个冒险家和诗人,是当时别具一格的人物之一,莫扎特认为他是和自己的戏剧性气质很相近的脚本作家。两人合作了三部作品:《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女人心》。

这几部歌剧是古典主义喜歌剧之冠,而《魔笛》则是浸透了共济会象征主义的巨型幻想作品。《后宫诱逃》和《魔笛》使德国歌剧达到了顶峰。这几部杰作中有大量的反讽,超越了产生它们的如花似锦的世界。它们达到了达·庞蒂所宣称的他和莫扎特的意图:“忠实地用全部色彩描绘各种激情。”

莫扎特的歌剧《女人心》直译应该是“女人都是如此”。原来歌剧的副标题是“恋人的学校”(La scuola degli amanti),但莫扎特不太喜欢这个副题,尽管剧作者Da Ponte更倾向于它,认为那更能说明剧作的意图。

4、《蒂托的仁慈》

二幕正歌剧,梅塔斯塔西奥脚本,后经马佐拉修订,莫扎特谱曲。此剧在作曲顺序上是莫扎特最后一部歌剧, 1791年9月6曰雷奥波二世加冕时在布拉格首演。是受此加冕典礼的委托而作,布景为古罗马。

台上除了有饰演宫廷元老、使节、卫兵、官员及民众的合唱团员外,主要有六个角色,但戏份大部份集中在男主角萨克图斯及女主角维泰莉亚身上,而其中萨克图斯的妹妹和她的恋人都由女中音反串。

莫扎特在本剧里为展现其音乐戏剧家的创作技巧,处处可见其神来之笔。例如第一幕的三重唱《我来了!等一等!》维泰莉亚在唆使萨克图斯去焚宫及杀君之后,才获悉蒂托王要娶她为妻,莫扎特以快板旋律戏剧性地描绘维泰莉亚的惊慌失措,安尼欧和普布里欧误以为她在惊奇喜悦的不同情绪反应。

又如第一幕的尾曲,当皇宫燃烧起火时,谋杀者萨克图斯的反悔自责和维泰莉亚的冷静沉着,刚好和其它角色的束手无策及舞台后合唱团的喊叫声形成对比,与谐歌剧的激动步调不同,本曲最后壮丽结构的重唱以庄严的缓慢速度,悲剧般地向前推到第一幕终了。

5、《后宫诱逃》

《后宫诱逃》是由斯泰法尼编剧、莫扎特谱曲的喜剧,1782年7月16日在维也纳布尔格剧院首次公演。其取材于十六世纪的传说,故事发生在土耳其。

故事发生在1600年左右的东方,西班牙贵族贝尔蒙特准备从土耳其国王帕夏的后宫救出爱人康斯坦丝。同样沦为俘虏的前仆人布隆德以及布隆德的男友彼德利奥从旁协助。后宫守卫奥斯明识破他们的逃亡计划,要求将他们处死,但国王帕夏反而释放他们给了他们自由。

阅读全文

与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越南少女说什么话 浏览:224
中国交通有哪些弊端 浏览:751
美国首都到伊朗首都有多少公里 浏览:858
伊朗为什么可以发展羊毛地毯 浏览:667
英国重启经济怎么样 浏览:620
中国医生在哪个网站上能看 浏览:76
意大利为什么叫地主 浏览:620
英国通讯商为什么用华为5g 浏览:402
印度对不起怎么跟英语一样 浏览:497
意大利螺旋面是什么面 浏览:588
中国最古老的孔庙在哪里 浏览:500
越南白酒为什么这么便宜 浏览:905
中国哪里有收黄金 浏览:584
中国哪个国家的小姐姐最好 浏览:696
英国短蓝猫的幼仔多少钱 浏览:876
越南制造船厂需要多少钱 浏览:712
英国距阿根廷马岛多少公里 浏览:612
中国封坛口碑怎么样 浏览:351
中国在哪里反思 浏览:495
2004年印尼海啸死亡多少人 浏览: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