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爱的教育中的三千里寻母记的原文
从上期就打算把《爱的教育》中的这个长篇登载到社刊中,但由于网上的文本大多有不少错误,再说翻译的版本也有好几个,又考虑到篇幅太长,没有登成。现在从网上下了一个比较好的版本,又下了一个图片版的原文,可信度较高,打印出来校对了一遍,错误不多,主要是段落不对,再是标点,替换上了全角的,省略号也用替换改了。还有两处明显错误,一是“荒无人烟”中的“无”误作了“芜”,另一是“四五百里”的“四”与“五”中间不应加顿号(、)。有一处“口气稍为温和了一点”的“为”也能算通,未改。
现在把改好的全文发在下面,如有发现有误的敬请告知,以便及时修改。
万里寻母记
好多年以前,有一个工人家的儿子,他只有十三岁就独自一人从意大利的热那亚到美洲去寻找自己的母亲。
他家因为遭到一连串的不幸,弄得债务累累,贫困不堪。母亲为了使家中尽快脱离困境,两年前到阿根廷共和国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富有的人家去做女佣人。因为当时美洲的工资特别丰厚。他的母亲当然舍不得丢下自己的两个孩子——一个十八岁,一个才十三岁——临走时她哭得十分伤心。但她还是狠了狠心,怀着美好的希望出发了。
她很顺利地到达了布宜诺斯艾利斯,通过她丈夫的一个名叫弗兰西斯科·米尔利的表兄——在美洲经商多年的热那亚商人,很快地与家里人取得了联系。这以后,她每月能挣八十里拉,每隔三个月便给家里寄一大笔钱。她的丈夫就用妻子寄来的钱逐渐把债务还清。全家都盼望她早日归来。
一年不觉过去了。有一次,她来信说身体有些不适,谁知此后,她竟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家里给那位表亲写了两封信,也无回音。父亲和孩子都感到非常不安,小儿子马尔可更是伤心得厉害。怎么办呢?父亲想自己到美洲去寻找妻子,但他舍弃工作,谁来养活孩子们呢?大儿子也不能去,他刚刚能出去挣点钱,家里也很需要他。父子三人真是一筹莫展,终日忧心忡忡。一天早晨,马尔可忽然很坚决地说:“我到美洲找母亲去!”
父亲没说什么,只是忧愁地摇摇头。让一个十三岁的孩子独自漂洋过海到遥远的美洲去,实在太冒险了!但马尔可一再坚持要去,他很沉着、平静地说出自己能去的理由:
“好多人都去了,还有比我小的呢。上了船不就行了吗?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到了那里,我就去打听表叔父的家。那里的意大利人很多,他们会告诉我的。只要我找到表叔父,母亲的下落也就知道了。要是找不到叔父,我就去大使馆,请他们帮助寻找母亲作工的那家人。不管怎么说,那里总有工作可做。我也可以找个事情做做,至少可以挣到回家的路费。”
他考虑得那么周到,慎密,完全像个大人一样。于是他把父亲说服了。父亲也一向知道他很有判断能力和勇气,又有吃苦耐劳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次是为了寻找母亲,有了这个神圣的目的,那他一定会产生出加倍的勇气来。而且,正好他有一个做船长的朋友,听说这事以后答应免费给他弄一张到阿根廷的三等船票。
父亲不再踌躇,便答应了他的要求。父亲给他包了几件衣服,带了一些钱,把表叔父的地址交给他,在四月里的一天傍晚送他上了船。
船要开了,父亲含泪吻别儿子说:“放心去吧,孩子,为了你对母亲的爱,上帝会保佑你的。”
可怜的马尔可,尽管他非常坚强,准备去承受旅途中的一切艰难和困苦;但他一看到美丽的故乡热那亚渐渐在地平线上消失,四周只剩下茫茫的一片海洋,而自己只是孤苦伶仃的一个孩子,船上连一个认识的人都没有,心中就充满了各种各样悲哀的念头。两天来,他蹲在船头上,几乎什么也不吃,只是想哭。最使他不安的是,他想也许母亲已经死了。这个思想不停地缠着他。他一闭上眼睛,就看见有个陌生人,用怜悯的眼光望着他,在他耳边低声说:“你的母亲死了!”
他惊叫起来,醒了,这才知道是在做梦。
过了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以后,马尔可才觉得精神好了一点,但也为时不长。那茫茫的一片海水、越来越热的天气、船上农民们的穷苦光景,以及自己孤独的处境,这些都勾起他心中的阵阵愁云;加以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使他心头烦闷,心智昏乱,真不知要走到何年何月才是尽头。天天都是一样,永远是水连天,天连水。
幸运的是,马尔可在船上结识了一个伦巴底老人,他是到阿根廷的罗萨里奥城附近去找儿子的。马尔可把自己的全部情况告诉了老人,老人拍着他的后颈连连说道:
“放心吧,孩子,你的母亲一定会是平安的。”
与老人相识以后,马尔可似乎稍感安慰,不祥的预感渐渐地变成了欢乐的希望。到了第二十七天,轮船终于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巴拉他河抛锚了。那是五月中一个晴朗的早晨,天空映着一层粉红色的朝霞。这种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在马尔可看来是一个吉祥的预兆。他又高兴,又着急,都快要发疯了。此刻母亲就在离他几里远的地方!只要走上几个钟头,他就能跟她见面了。他感到太幸福了!
马尔可提起背包,和别的乘客们一起走下小艇。他告别了伦巴底老人,上了岸,向城里走去。他一路向行人打听芳斯·阿提兹街。有个意大利人好奇地打量了马尔可一会儿,问他识字不识字。马尔可点头回答:“识字的。”于是那人指着他刚才走过的那条街说:
“一直往前走,拐弯的地方都写着街道的名称,你看看就知道了。”
马尔可道了谢,向着他所指的方向走去。这是一条直直的、狭长的街道,两旁都是像别墅一样低低的白房子,街上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喧闹声震耳欲聋。每隔不远就有一个十字路口,与大街垂直的街道向左右两边伸展过去,一眼望不到头。他仔细地看着那些街道的名称,每看到一条新街道,心就要紧张一下,而且一见到妇女就要注视一番。有一次,他看见前面走着一个女人很像自己的母亲,不禁心跳起来。等他走到跟前一看,原来是个陌生人。当他走到前面一个十字路口时,两只脚像生了根似地站在那里不动了。原来这就是劳斯·阿提兹街。于是他三步并作两步到了175号门口,喘了口气,心里默默地念叨着:“啊,母亲!我真的就要见到你了吗?”
这是一家杂货店,门里坐着一个头发灰白、戴眼镜的妇女。
“你要什么,孩子?”她用西班牙语问。
“这是弗兰西斯科·米尔利家的铺子吗?”马尔可费了很大的劲才说出一句话来。
“弗兰西斯科·米尔利先生已经死了。”那女人改用意大利语回答说。
马尔可好像当头挨了一棒。
“什么时候死的?”
“唔,很久了,大概有好几个月了。他的生意破产了,就从这里出走了。听说在很远的巴伊何布朗卡病死了。这个铺子现在是我开着。”
马尔可脸色变得苍白,颤声地说:“米尔利是我的表叔,是他介绍我母亲到美奎奈兹先生家做佣人的。只有他知道我母亲在哪儿。我从意大利来到美洲是为了寻找母亲,我无论如何要找到母亲啊!”
“可怜的孩子,我不知道你的母亲在哪儿。我去问问院里的那个孩子,也许他能够告诉你点什么。”说着,她走到铺子后头去叫那个男孩子,那孩子立刻就跑来了。女人问他:
“你还记得米利尔常常送信给一个女佣人吗?你知道她的主人家在哪里?”
“我知道,太太。就是美奎奈兹先生家,住在劳斯·阿提兹街的那一头。”
“啊,多谢您,太太!”马尔可高兴地大声说。“请把门牌号告诉我!怎么,不知道吗?唉,唉……”
小男孩看见他那么着急,不等女人吩咐就说:“跟我来吧,我领你去!”说着就带头走了。路上他们一句话也顾不上说,一直跑到大街尽头一个很漂亮的铁栅门前才停住。这里是一幢小小的白房子,庭院里种满了花。马尔可拉了一下门铃,一个年轻女子从里面走出来。
“美奎奈慈先生家住在这儿吗?”马尔可不安地问。
“从前住在这儿,现在不在了。”那女子用西班牙腔的意大利语回答。
“那么,美奎奈兹家搬到哪里去了?”马尔可问,心扑通扑通地跳着。
“到科尔多瓦去了。”
“科尔多瓦!”马尔可叫道。“科尔多瓦在什么地方?他家的女佣人呢?她是我的母亲!她也跟他们去了吗?”
年轻女子望着他说:“这我不清楚,也许我父亲知道,他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离开这儿的。请稍等一下。”
她跑进房子里去,很快就同一个高个子、花白胡须的绅士走出来。他仔细地打量了一下马尔可典型的热那亚人的金头发和鹰勾鼻,用不纯的意大利语问:“你母亲是热那亚人吗?”
马尔可回答说:“是的。”
“那么,就是那个女人了。她随主人家一起走了。”
“到什么地方去了?”
“科尔多瓦。”
马尔可无可奈何地叹了一口气说:
“那我到科尔多瓦去。”
“啊,孩子,科尔多瓦离这里有好几百里地呢!”绅士用西班牙语说。
马尔可听了脸色白得像死人一样,一手攀住铁门。
绅士很可怜他,开了门说:
“进来吧,我们一起想想办法。”
进了家,绅士叫马尔可坐下,把他的情况仔仔细细地问了一遍,想了一会说:
“你没有钱了吧?”
“还有——一点。”
绅士又考虑了一会儿,走到桌子跟前坐下,写了一封信,封好了交给马尔可说:
“孩子,你带上这封信先到波卡市,那儿有一半都是热那亚人,从这儿只要两个钟头就能走到,随便哪个人都会告诉你该怎么走。到了波卡,去找信上的这个人,那里人人都知道他。你把信交给他,明天他会安排你到罗萨里奥城,把你介绍给那里的一个人,那人会设法叫你到达科尔多瓦。你也就能找到美奎奈兹家和你的母亲了。这儿有几个钱,你也拿去。”他把钱放到马尔可手中,接着说:
“尽管大胆去吧,不论在哪儿你都能遇到你的同胞,他们不会不管你的。再会!”马尔可找不出什么感谢的话来,只说了声“谢谢”,就背着衣包走出来,告别了给他领路的小孩子,心情十分沉重地向波卡城出发了。
离家以来所发生的一切,都七上八下地在他的记忆中翻腾,就像是热病患者怪诞狂乱的幻像一般。他只是觉得疲惫不堪,心中烦恼和绝望到了顶点。到了波卡城找到信上的那个人,先在一个小客栈里住了一夜,第二天经那个人帮忙,搭上一只开往罗萨里奥的水果船。这只船由三个强壮的热那亚水手驾驶,听着他们的家乡口音,马尔可的心里稍稍感到一点安慰。
船缓慢地逆水而行,从许多长长的沙洲中间穿过。这些沙洲曾经是毒蛇猛兽的藏身之所,现在长满了桔树和杨柳,看起来很像是一些浮动的丛林。船穿行在狭长的运河中,好像永远都走不完,越往前行,越使马尔可感到沮丧和失望。何时才能到达母亲那里?
马尔可每天只吃一点点面包和咸肉。夜间就睡在甲板上,那皎洁的月光常常把他从梦中照醒。最后一个晚上,马尔可愁绪万千。他默念着:“科尔多瓦!科尔多瓦!”这时,在他的心目中,科尔多瓦竟成了一个童话中的地方,永远也不可能到达。可是转念一想,现在他走过的这个地方母亲也曾来过,她也曾看过这些沙洲和河岸,于是它们不再显得陌生和荒凉了。
夜深时,一个水手唱起了歌。这歌声使他想起小时候母亲唱的催眠曲。他听着听着,忽然哭起来。水手停下来,对他说:
“不要哭,孩子!怎么能哭呢?堂堂的热那亚男子汉竟因为离开家哭了吗?不,热那亚的男子汉应该有走遍全世界的英雄气概啊!”
听了水手的话,马尔可不哭了。热那亚同胞的声音鼓舞了他,使他高高地昂起头来。他用拳头击着舵,暗自说:“是的,就是走遍天涯海角,我也要找到母亲。就是死,也要死在母亲身边!啊,但愿能让我再见母亲一面!”
第二天黎明时,船到达了巴拉那河畔的罗萨里奥。一上岸,马尔可就拿着衣包,急急地进城去找波卡城那个人给他介绍的那个绅士。他在街上乱撞了将近一个钟头,几经打听,才找到那个人家。他拉了拉门铃,里面走出一个管家模样的高大粗卤的汉子。他操着外国腔,很不客气地问:“你找谁?”
马尔可说出了主人的名字。那人说:
“主人昨天下午带着全家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去了。”
马尔可发呆了,连话也说不出来,过了一会,才结结巴巴地说:
“但是,这里我一个熟人也没有,我只是孤零零的一个人!”说着他就把波卡的那个人给他的名片递上去。
管家接过名片,看了看,很粗暴地说:
“我没有办法,过一个月待主人回来再说!”
“可是,我只是一个人,钱也没有了,怎么办呢?”马尔可哀求地说。
“啊,得了吧!像你这样的意大利人这里还少吗?去去去!要讨饭到你们意大利讨去!”说完呼地一声把门关上了。
马尔可的心全凉了。过了一会,他才提起衣包慢慢地走开了。他的心简直要碎了,头也在发晕。无数难题一下子都摆到了他的面前。“怎么办?该到哪里去?从罗萨里奥到科尔多瓦乘火车要一天的时间,可是他只剩下很少的一点钱,除了一天的花销,几乎一个也不剩了。到哪儿去找路费呢?他可以做工,但干什么呢?给谁去干活呢?去要饭吗?像刚才那样低声下气吃闭门羹吗?不,绝不能!与其这样,还不如死了的好。”
他把衣包扔在脚边,背靠着墙坐下来。他两手抱着头,完全绝望了。街上行人的脚不时碰到他身上,车轮也不断地从他的脚边隆隆地滚过去,有几个孩子站在跟前望着他。忽然,有一个人用意大利的伦巴底土话问他:
“怎么了,孩子?”
马尔可抬头一看,不觉跳了起来。
“啊,是您!”他喊道。
原来这就是他在船上结识的那个伦巴底老人。老人惊奇的程度也不亚于他。马尔可不待老人问他,就立刻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他。
“现在我一个钱也没有了,非去做工不可。请帮我找个活儿做做,挣几个钱。什么活我都能干,倒垃圾、扫街,当差或洗衣服都可以,只要能让我快点出发去找母亲就行。看在上帝份上,帮我找个工作吧!我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老人搔搔头,打量着他说:
“找工作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再想想看有没有别的办法。这么多意大利人中间还愁弄不到三十二个里拉吗?”
马尔可望着他,脸上现出一线希望来。老人接着说:“跟我来!”
“到哪儿?”马尔可拿起衣包来问。
“跟我来就是了。”
马尔可跟着老人,走过一条长长的街道。最后老人在一个客栈门口停下来。客栈的招牌上画着一颗星,底下写着“意大利之星”。他们走进一个大房间,里面摆着好几张桌子,桌子周围坐着很多人,正在喝酒喧闹。
伦巴底老人把马尔可领到第一张桌子跟前,开门见山地对他们说:
“朋友们,这孩子是我们的同胞,从热那亚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来寻找母亲。不料母亲到科尔多瓦去了。经别人介绍来到罗萨里奥,可是人家对他很不客气。现在他身上一个钱也没有了,又没有熟人。他是一个好孩子,请大家帮帮忙,凑几个路费,好让他到科尔多瓦去找母亲。大家总不能看着不管啊!”
“当然不能不管!”六个人用拳击着桌子说,“这是我们的同胞啊!过来,孩子!大家都是出门在外的人,这孩子多可爱啊!来,伙伴们,把钱拿出来,真是个有胆量的孩子!来,干了这杯,管叫你见到母亲,放心吧!”
说着,有的去摸他的脸,有的拍拍他的肩,还有一个替他把衣包从身上拿下来。邻桌的意大利人也都围上来。马尔可到美洲寻找母亲的事,立刻传遍了这个小旅店。不到十分钟,老人的帽子里已经收集到了四十二里拉。
“为你母亲的健康干杯!”一个人把酒杯递给马尔可说。
于是,大家都举起杯来。马尔可接着刚才那个人的话说:“为母亲的健——”他说了一半,激动得说不下去了,放下酒杯,抱住老人的脖子,哽咽起来了。
次日,天刚亮,他就出发了。他心里热乎乎的,对前途充满了希望,脸上不觉露出微笑。但天气却是阴沉沉的,非常闷热。火车在荒无人烟的原野上行驶,他独自一人坐在空空的车厢里向外张望。两边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荒野,偶尔有几株弯弯曲曲长得不成样子的小树,如怒如狂地散立在那儿。而车中却像是只有他一个人,连人带车,被抛在荒野中一样。寒风吹来,阵阵刺骨。当他乘船离开热那亚时,那还是四月天气,根本没想到在美洲会碰上冬天。他身上还是穿着夏天的衣服。
过了几个钟头,他觉得实在太冷了,再加上近日的种种刺激和过度的疲劳,终于使他睡着了。他睡了一段时间,醒来时觉得全身麻木,难受极了。他想,说不定自己会病倒,死在半路上,然后被扔到野外,让野狗和猛禽撕成碎片。想到这里,他不由得感到万分恐惧,身上越发疼痛难忍。这促使他头脑中不断出现一些可怕的念头。
他想,到了科尔多瓦,他也不一定能找到母亲,万一她根本就没有去那儿呢?假如劳斯·阿提兹街的绅士弄错了地点呢?还有,假如母亲已经死了?想着想着,他不觉又昏昏睡去。他梦见自己到了科尔多瓦时,已经是深夜了。街上所有的门窗里都在对他喊:“她不在这儿!她不在这儿!”他惊醒了,看见车厢另一端坐着三个围花巾的大胡子男人,正望着他低声谈话。于是,他怀疑起来:他们一定是些强盗,想杀掉他,抢走他的衣包。他本来已经冻病了,这一来,神智完全吓昏了。他张着双臂向那些人冲过去,大声喊叫:
“我什么也没有!我是个穷孩子,一个人从意大利来寻母亲的,不要害我啊!”
那些人听见他的话,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他们很可怜他,对他说了好多宽慰的话,但他一句也听不懂。他们见他牙齿冻得直打战,就把一条围巾裹在他身上,让他躺下去睡觉。天黑时,他又睡着了。等那几个人把他叫醒时,火车已到科尔多瓦了。
啊,他一下子觉得周身轻松了,迫不及待地奔下火车,向一个铁路职工打听美奎奈兹工程师家的地址。那人告诉他在某某教堂的附近,他立即向那里出发了。
他进了城,天已经全黑了。街上行人很少,在稀稀拉拉的路灯下面,偶尔有几个黑人走过。教堂巨大而奇特的建筑高高地耸入夜空,全城黑暗而静寂。他向一个神父问了问路,不久便找到教堂附近的那所房子,他的手战栗着,拉了拉门铃。另一只手紧紧按在胸前,他的心几乎要跳到喉咙里来了。
一个老妇人手里提着灯出来开了门。马尔可一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你找谁?”老妇人用西班牙语问。
“美奎奈兹先生。”马尔可回答说。
老妇人两臂交叉在胸前,摇了摇头说:
“怎么,你也是找美奎奈兹先生的吗?这件事,三个月来把我们都烦死了。报上早已登过,美奎奈兹先生到图库曼去了,看来这还不够,还得在墙上贴一张告示才行!”
马尔可一听,两手捂着头顶,绝望地喊道:
“上天在罚我!我注定要死在路上,永远见不到母亲了!啊,我真要发疯,真要死了!那地方在哪儿?离这儿多远?”
老妇人很同情他,对他说:
“唉,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啊,孩子!至少有四五百里路呢?”
马尔可哭着说:“那我可怎么办呢?”
“可怜的孩子,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过了一会,她好像忽然想出一个主意来,急忙说:
“对了,孩子,你从这里往前走。右边的第三幢房子旁边,有一个院子,里面有一个绰号叫‘头脑’的商贩,明天要赶着马车和牛群到图库曼去。你去问问,看他肯不肯带你去。路上你可以帮他干点活,也许他会答应你的,快去吧!”
马尔可抓起衣包,等不到说完“谢谢!”就跑开了。不到两分钟,他就找到了那个大院子,有很多人正在灯光下往车上装粮食。一个长胡子的大个子,披着一件红白格子的斗篷,穿着长统靴子,正在指挥那些人。
马尔可走到这人跟前,很胆怯地把自己从意大利来寻母亲的经过告诉他。
这人正是“头脑”,是护送车队的头领,他锐利的目光把马尔可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冷淡地说:“没有空位子了。”
“我有十五个里拉,都给你,路上还能帮着干点活,给牲口打水,喂料,干什么都行,只要给点面包就行了。请带我去吧,先生!”马尔可恳求他说。
头头听后,口气稍为温和了一点,说:
“我们也不去图库曼,是到圣地亚哥去的,只能带你一段路,下了车还得走很远呢!”
“不要紧,我能走路,我会走到的。请行行好,带我去吧!不要把我丢在这里啊!”
“要知道,得走二十天呢!”
“一点关系都没有。”
“路上很苦呢!”
“多苦我也不怕,只要能找到母亲就行。”
头头借着灯光,把马尔可那刚毅的面孔仔细地端详了一会说:“好吧!”
马尔可激动地吻了吻他的手。
“今晚你就睡在货车里,明天早晨四点钟,我来叫醒你。晚安!”头头说完就走了。
第二天清晨四时,马尔可被叫醒后,坐到另一辆车子的粮袋上。车队排成长长一列,借着星光出发了,马车发出隆隆的响声。每辆车前面都由六头牛拉着,后面还跟着许多备用的牲口。就这样,他们每天清晨四时许出发,九点左右休息。脚夫们围坐在火堆旁边吃点东西,睡上一觉,下午五点钟再次起程,晚上十点钟停下来过夜。一路上,马尔可帮着生火,喂牲口,擦灯罩,有时还去打水。这样的旅程,日复一日,如在海上漂流一样,使人倦怠腻烦。而更令马尔可难以忍受的是,那些脚夫们对他越来越凶狠,把他当做奴隶一样使用。他们虐待他、强迫他扛很重的麻袋,派他到远处去汲水。到了晚间,由于马车颠簸得很厉害,车轮和木轴的响声震耳欲聋,他又无法入睡。他简直要被折磨死了。要不是“头脑”偶尔还对他说一两句亲热的话,他简直没有勇气活下去了。他常常躲在一个角落里暗自垂泪。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情绪也越来越沮丧。他怕自己支持不下去,要死在路上了。然而,他的苦役却越来越重,脚夫们还不时对他拳打脚踢。有的脚夫嘴里还骂他:
“你这个废物!把这一拳也带给你的母亲!”
马尔可痛苦得心都要碎了,最后他病倒了,连着三天躺在马车里发着寒热。他觉得自己真的要死了,心里默默地呼唤着母亲:
“啊,母亲!你在哪儿呀?现在你在做什么?你在想着你的马尔可吗?”
可怜的马尔可!他哪里知道,这时他的母亲正在病着,躺在美奎奈兹先生家中楼下的一间屋子里。她自从随主人搬迁以来,由于疲劳、忙乱,加上与丈夫和表亲都失去了联系,心情焦虑万分,终于大病酿成。她的身上生了个肿瘤。她已经有两个星期不能起床。当马尔可在冥冥之中呼唤她的时候,主人夫妇正站在她床前,委婉相劝,希望她接受手术治疗。但她坚决不肯,只是不停地哭着。她觉得自己的丈夫音讯全无,两个孩子也许都死了。手术治不好她的病,不如死了好。
主人还是耐心地劝慰着,告诉她已经寄往热那亚的信,很快就会得到回音的,不要胡思乱想,为了孩子们,她也应接受手术。
但她的身体太虚弱了,没有听完主人的话,就闭上眼睛昏昏睡去,像死了一样。主人夫妇怀着极大的同情,在灯光下注视着这位可敬的母亲。她为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们,不辞劳苦跑到万里以外的地方来谋生,最后竟要病死在异乡。这位母亲是多么忠诚、善良而又不幸啊!
❷ ‘美声绅士’的歌曲是英语的还是意大利语的
其实在西方,所谓的美声指的就是意大利语,这和意大利语的语言特点有关,也和历史有关,不展开谈了,说说美声绅士。
2001年,组成一个具有突破性的四人乐团的概念成型:四个具有正统的歌唱训练的年轻人,他们可以用歌声将深受欢迎的老歌与新歌提升到另外一个层次,将流行乐与古典乐之间的缺口弥平。在历经全球范围的歌手选拔过程后,具有此一概念的乐团终于在2003年12月诞生,乐团被命名为IL DIVO。IL DIVO是意大利文,指的是具有圣洁唱腔感觉的演唱家,或是男声乐家,IL DIVO拥有多国国籍的团员直接反映出乐团具有音乐地球村的独特性。
2004年上半年,IL DIVO于伦敦的录音室展开首张专辑《IL DIVO》的录制工作,专辑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像是将Toni Braxton的抒情冠军曲“Unbreak My Heart”填上西班牙文歌词的“Unbreak My Heart (Regresa A Mi)”、根据意大利国宝级电影音乐教父颜尼欧莫利克奈(Ennio Monnicone)经典电影音乐《教会》中的主题乐章“Gabriel's Oboe”填上意大利文歌词的“Nella Fantasia”、重新演唱法兰克辛纳屈所主唱的电影《夺标》主题曲“My Way”的意大利文版“My Way (A Mi Manera)”。
虽然,IL DIVO的乐风与演唱歌曲的类型都相当的多样化,但是,乐团却只有一个主题,就是“浪漫”。令人怦然心动的歌声,加上震撼心弦的编曲,让IL DIVO的歌唱事业飞上天际,IL DIVO的出现提醒了乐迷,伟大的咏叹调与流行经典名曲其实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歌唱艺术的一体两面。在专辑中的所有歌曲中,IL DIVO的四位团员共同担纲歌曲的主唱职务,在一段又一段的歌曲合唱乐声中凝聚着细腻、优雅特质的歌声魅力,在情感内敛与激情澎湃的唱腔收放之间,流露出令人难以抗拒的催情魔力。
为了烘托团员具有多国国籍的特征,IL DIVO在专辑中所演唱的歌曲,不单只有英文歌曲,更有西班牙文与意大利文,无论他们演唱的是哪一国语言的歌曲,你都可以在他们的优美歌声中体验到全球共通的情绪——罗曼蒂克。
❸ 达芬奇的英文名字是什么
Leonardo di ser Pieroda Vinci。
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语:Leonardo da Vinci;儒略历1452年4月15日(公历4月23日)~1519年5月2日)。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科学家、发明家。现代学者称他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其最大的成就是绘画,他的杰作《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等作品,体现了他精湛的艺术造诣。
达·芬奇思想深邃,学识渊博、擅长绘画、雕刻、发明、建筑,通晓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等学科。保存下来的手稿大约有6000页。达·芬奇认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对象是人体,人体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画家应以人为绘画对象的核心。
出生:
儒略历1452年的4月15日(公历4月23日),达·芬奇出生在夜幕降临三个小时后的芬奇(托斯卡纳小山镇),阿尔诺河流过的山谷附近,当时这个地方是美第奇家族统治下的佛罗伦萨共和国的领地。达·芬奇的父亲叫瑟·皮耶罗·达·芬奇,是佛罗伦萨的法律公证员,因此十分富有。他的母亲卡泰丽娜(Caterina di lippo)是农妇。
达·芬奇是他们的私生子。达·芬奇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的姓,他的全名“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意思是:“芬奇镇梅瑟·皮耶罗之子——列奥纳多”。"da Vinci"是指他的出生地佛罗伦萨西北约50公里的芬奇小镇,“ser”表明他的父亲是一个绅士。Leonardo(列奥纳多)才是他的名字。
❹ ILDivo怎么念
ildivo是一个经过改变的意大利语。
diva意思是歌唱名伶(阴性,指女性)改变词尾成divo之后变成阳性,意思相同,但指男性。相应的冠词也变成阳性单数il.这就是ildivo的由来。
楼上的读法是意大利语读法。不过这个乐队是一个ukband,所以大家(包括乐队自己的成员)都按英语发音读,il和di中的i,发big中i的音,vo中的o发vote中o的音。
中文翻译:美声绅士
❺ 各个国家见面是如何打招呼的
韩语안녕하세요 (a niu ha sai yao)
法语bonjour!~白天好(bong ruhe) bonsoir! 晚上好(bong suahe)
德语 Guten Tag! (姑腾 踏可)hallo
希腊语 Γειάσου
意大利语 Ciao (ci~qiao)
日语 こんにちは(空你器挖) 早上好:お早うございまず(o ha yo u go za i ma su)
俄罗斯语 Здравствулте!
西班牙语 Hola
初次见面的社交礼仪
1、握手的礼节
初次见面握手是一种友好的表示,但握手的礼仪也不容忽视。不是随便握一下手,那就是礼貌的表现,如果这一环节处理的不得当的话,难免会把自己陷入尴尬的人境地。
2、握手力道不宜过重,也不宜过轻
见面握手时,要防止有气无力地握手方式,同样地,霸道的用力握住对方的手也绝不可取。对女性朋友来说,这两方面都要注意。当你有气无力地和别人握手时,对方也许会猜测你轻视他。所以,这样的情况要避免。
特别要注意的一点,那些握着别人的时候猛拦世摇的做法千万不要做。这不是热情好客的表现,相反地,别人会觉得太弊瞎不礼貌了。一般握手时,手只需要轻轻点三下即可。
3、点到为止
握着不放也是一大禁忌。轻轻点两下之后就要把手缩回来。即使对方是自己仰慕已久的人,也不要留恋地握着不放,这会让别人产生对你不利的印象。
4、女士要先伸手表示友好
如果男士和女士见面的握手,女士就要先大方地伸出自己的手。假使对面的男士是希望认识的对象,就不要羞于把手伸出来。因为在握手礼中,男女间的握手必须是女士发起,这是男士对女士尊重的表现。如果对方想都不想就要握手,这说明对方还不是一名绅士租衡空。
5、自然是关键
很多人都问:要怎样才能做到大方得体。其实很简单,自然就好。但有些人认为自然就是随便,其实不然,随便和自然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在家里可以随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在社交场合上,随便是要不得的。通常说的自然,是言谈举止的自然流畅,不拘谨。在初次见面的时候,更要把这种自然带给想要认识的人。
6、微笑要自然
微笑的招呼比语言上的招呼更加容易感染人。初次见面,如果你、展现的是一个亲切自然的微笑,别人会觉得,自己也很高兴与对方认识。这就是见面礼仪的第一步。相反地,如果微笑是生硬的、勉强的。别人会认为,自己并不是很乐意让人接近。
所以,初次见面的时候,注意好自己的微笑。那什么样的微笑才是自然的呢?有人建议以稍微露出些牙齿为宜,也有人觉得要笑不露齿才合适。不妨拿镜子照一照,找出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微笑,这个微笑就是属于自己的微笑。
7、谈吐要自然
微笑过后,用语言打招呼聊一些彼此感兴趣的事情是必不可少的。这个时候,一些女性往往显得有些拘谨。特别是对方如果是一个绅士,没什么经验的女士就不知道要如何表现了。
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妨放开点,自然地聊一聊就好。试想自己是那位绅士,也不希望和自己聊天的女士太过拘谨,这只能说明自己带给别人的不愉快的感受。如此一来,别人就会距人于千里之外。
所以,优雅的第一要诀就是自然。以不变应万变。
❻ 美式发音和英式发音的区别
英语和美语在读音上的差异主要反映在元音字母a,o 和辅音字母r 的不同读音上。
1.在ask, can't,dance, fast, half, path 这一类的单词中,英国人将字母a读作[a:],而美国人则读作[æ],所以这些词在美国人口中就成了[æsk][kænt][dæns][fæst][hæf]和[pæø]。
2.在box, crop, hot,ironic, polish,spot这一类单词中,英国人将字母o读作[)],而美国人则将o读作近似[a:]音的[a]。所以这些词在美国人读起来就成了[baks][krap][hat][ai'ranik][paliJ]和[spat]。
3.辅音字母r在单词中是否读音是英语与美语的又一明显差异。在英语的r音节中不含卷舌音[r],而美语的r音节中含卷舌音[r],如下列词在英语和美语中读音是不同的:
英语读音 美语读音
car [ka:] [kar]
door [d):] [dor]
river [‘riv2][‘riv2r]
party [‘pa:ti][‘parti]
board [b):d] [bord]
dirty [‘d2ti][‘d2rti]
morning [‘m):ni9][‘morni9]
英语中只有在far away, forever, far and wide等连读情况下,字母r才明显的读作卷舌音[r]: [fa:r2‘wei][f2‘rev2][far2ndwaid]。
4.在以-ary或-ory结尾的多音节词中,英国人通常将a或o弱读,而美国人不仅不弱读,还要将a或o所在的音节加上次重音,所以这些词在英语和美语中不仅读音有差异,节奏也显然不同,例如:
英语读音 美语读音
dictionary[‘dikJ2n2ri] [‘dikJ2nori]
laboratory[le‘b):r2tri] [‘læbr2,tori]
necessarily[‘nesis2rili] [,nesi‘serili]
preparatory[pri‘pær2t2ri] [pri‘pær2,tori]
secretary[‘sekr2tri] [‘sekr2,tori]
5.在以-ile结尾的另一类单词中,英国人将尾音节中的字母i读作长音[ai];而美国人则弱读作[2],例如:
英语读音 美语读音
docile [‘dousail][‘das2l]
fertile [‘f2tail][‘f2rtl]
fragile [‘fræd3ail][‘fræd32l]
hostile [‘hostail][‘hastl]
missile [‘misail][‘mis2l]
除此之外,另有一些难于归类的单词在英语和美语中读音也各有不同:
英语读音 美语读音
clerk [kla:k][kl2rk]
either [‘ai92][‘i:92r]
figure [‘fig2][‘figj2r]
issue [‘isju:][‘iJu:]
leisure [‘le32][‘li:32r]
neither [‘nai92][‘ni:92r]
schele [‘Jedju:l][‘sked32l]
元音:
英语和美语的发音最大的区别之一在它们对浑元音(schwa,音标中的倒写e,)的处理。英语中,浑元音在单元音中常通发生在一些非重读的短音a(如 about)和短音er(如computer)上。美语中的er很少为浑元音,并有时对短音i(如sentimental,actuality)和u(如wuss),甚至短音的oo(如:hooker)采用了浑元音。(这四个例子在英语中的发音分别为, [i], [u:],[u])浑元音的读音是不定的,但是听起来差不多像一个急促的介于“俄”和“啊”的发音。
英语和美语的发音最具代表性的区别是对er的发音的不同。英语中,短音的er是如上所述的浑元音,但长音的er也不过是个拉长了的浑元音,听起来是一个很夸张的介于“俄”和“啊”的声音。而美语中,er听起来怎么都是个“儿”音(例外是一些俗语中发成浑元音)。
ar:除了轻读短音(如singular)和者后连元音(如clarity),英语的ar全部清一色的长音[a:],而美语中,是“阿尔”。事实上,凡是有r在一个音节尾部的时候,美英发音通常都是不一样的,如tour(英:吐啊,美:吐儿),tear(英:踢啊,美:踢儿),pair(英:pe啊,美: pe儿)。甚至在刚才提到的clarity中,英语['kleriti],美语['kle儿r(er)ti]
元音的发音中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区别。一是[o]音:短音的o(如often),英语中发音仅仅为一个缩短了的长音o(如or),而美式的短音o听起来和英语的短音[/\]很像,同时长音o后面如果有r都通常像上一段里说的那样儿化了,没有的话(如plausible,applause)就自动变成了一个短音的o的发音。
另外对u,i和其他元音组合的浑元音化,前面提到了一些,其他就靠大家自己体会了。
辅音:
英语的辅音和美语的辅音是基本一样的,但在使用习惯上有些差别。比较重要的也只有以下两个:r:字母r简直是代表了英美两国的所有差别,到处都是它。在做辅音时,其实差别也就是当r在第一个词的词尾,而第二个词以元音开头,英语把r完全当作元音处理,而美语会把r连读当作后面一个词的开头元音的辅音,如词组clearanimosity,英语会读成clear|animosity,而美语会读成clear-ranimosity。
另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是d和t。在一部分非重读音节中(如paddle,rattle,actuality),英语会清楚地发音这两个字母,但在美语中d和t常常会被模糊成一个很难解释的音,跟其它的语言比较,如果知道西班牙语或者意大利语,它跟短弹音r很接近;如果懂日语,那么らりるれろ行的辅音很像。如果都不知道,那么最接近的解释就是边音l了,但是差了那么一节,就看自己体会了。
还有一点,history,factory这些词,大家可能都发现o的发音(是一个浑元音)在很多音标标注中都是打了括号的。在英国,英语受文言文的影响喜欢省略这个o,而在美国,这个o常常是发了音的。(如果大家对文言文或者诗歌感兴趣,会发现很多浑元音的字母是用一个单引号'表示的,表示省略)
拼写:
英语和美语的拼写无非有以下几种区别:-re和-er:部分以re结尾的词在美语中以er结尾,如:metre/meter,centimetre/centimeter, theatre/theater, centre/center等等
背景:这些词全部都是从法语中来的(分别是:mètre, centimètre, théa^tre,centre)。其它大部分的re词都是,如genre, hors-d'oeuvre等,不过这些的拼写都没有变化了。our和or:英语部分our在美语中的拼写为or,如:
colour/color,favourite/favorite等等。
背景:这些词大部分也都是从法语中来的,不过没那么明显,很多都因为时间原因变化了。如colour是couleur,favorite是favorit。-ise和ize:英语中的-ise动词在美语中拼写为-ize,如:
organise/organize,
actualise/actualize, realise/realize
这些词的衍生也因此而异:
organisation/organization
背景:这些词还是从法语中来的,分别为organiser, actualiser,réaliser(但因为语言的演变,法文里这些词现在的意思和英文里这些词现在的意思不完全一样了,如actualise现在的意思是“实现”,而actualiser是“升级,使不过时”;realise现在的意思是“意识到”,而réaliser就变成了“实现”)。
用词:
英语和美语中有些同样的词语的常用意思是不同的,或者同样的东西用不同的词语来说,而且绝大部分这种词语是和文化风俗有关的,但并不对交流产生实质性影响。如jumper一词在英国可指毛衣,而美国人很少用这个词当衣服讲(是个过时的词),而用sweater来做毛衣。另外有如jersey,slacks, trousers等等。有很多例子,一时想不起来,大家欢迎补充。
俗语和俚语:
这些实在是太多了!就算在美国的不同地方,英国的不同地方,不同的时间,都是不一样的,就不一一举例了。不过可提的一词是英国人对bloody这个词的用法。旧时,当f-ck一词是完全不可用的时候(以前书籍中印刷这个词需要用星号f***,否则是要治罪的),bloody一词的猥亵性不亚于现在的f词。不过现在时过境迁,英国的小孩儿都能用了,而美国人就不用这个词了。但在其他的一些英语国家(如埃及,印度等),用bloody还是要小心的。
语气:
英国人的语气抑扬顿挫,语调高亢,和法语颇有几分类似(不过他们是不会承认的),并且英国人嘲笑美国人说话有气无力,松散无韵律。
美国人说话相对比较稳重低沉,句势通常呈降调,并且速度慢一些。美国人则爱嘲笑英国人的语气的轻微的歇斯底里,女里女气的说法。
其他:
澳洲口音:澳洲口音和英国口音大部分很像,不过澳洲人发[ei]音全部发成[ai],也就是,即使他们最常用的词儿mate,都说成[mait](像might)。
埃及口音:埃及口音的英语听起来和埃及口音的阿拉伯语很像。另外,用弹音发r也被使用。
印度口音:印度口音和英国口音比较相似,带了些泥巴味儿,不过现在的印度人开始倾慕美国口音了
香港口音:没有对香港同胞污蔑的意思,不过香港口音听起来和粤语差不多,发音非常的重,同时带了英国口音的味道。很多人发不出th音,说不出three就说free.
英国乡土音:英国自己的口音都众多,不过共同的特征是h常常不发,并且连音特多。
美国北方口音:以夸张的o音出名,如talk, walk, off,coffee这四个词,纽约市人会发成:twok, wok, woff, kwoffee(这里的o均为长音“喔”)。
美国南方口音:以把[ai]发成[ae]为最大特称,如I'd like a light
beer,南方人会说成ae'd laek a laet beer。同时说话慢条斯理。
❼ 为什么许多西方语言中(如法语、意大利语)字母h都是“哑音”诚请语言学高手赐教.
[h]历史一直用H表示,无论是早期的如尼字母表还是拉丁字母表。
所有欧洲语言早期都有[h]。但从古到今,[h]整体来看是越来越少。希腊语没有为[h]设字母,表送气时用送气符号‘(类似单引号)。拉丁语为了撰写希腊语,有了H用来表示送气音,th,ph,ch就是t、p、k的送气音。
意大利语比较绝,干脆从拼写上拿掉h。
法语的H在约12世纪失音,但现代书面法语h仍保持了下来,分为哑音h与嘘音h,拉丁词的h为哑音h,日尔曼词汇的h为嘘音h。
英语也有h脱落。英国习语H-less,暗指“品味不高”。伦敦某些地区的口音不带送气音h,常常被众绅士暗地笑话。H的地位非常尴尬,曾有语言学家都建议取消这个字母,用送气符号'(就是单引号)换掉,参考希腊语。因为大凡辅音,口腔中必须有阻碍才能发音。而[h]音并不满足“阻碍”,不足以单列为一个字母。
关于John的拼写问题:德语Johann在进入英语后脱落了一个元音。早期中国翻译家都很有尚古精神,翻译时常常参考早期文本,才有把John译为约翰。
另外特别注意[x]与[h]的区别。一般认为来自于软颚音k、g。按拉丁化写法,现代语言的[x]常拼为kh(俄语)或ch(德语)。汉语拼音的h严格来讲是[x],英、德语的H才是[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