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战中意大利打得最顽强的是哪场战役
二战中意大利打得最顽强的是埃塞俄比亚那一场战役
墨索里尼发表演说,叫嚣“坚决惩罚埃塞俄比亚”。意大利向埃塞俄比亚的宣战。10月3日清晨,意大利不宣而战。
意大利军队30万人从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出发,兵分3路向埃塞俄比亚发动大规模进攻,企图一举占据整个埃塞俄比亚。 总共65万意大利军队在飞机、坦克、毒气和法西斯德国的武装帮助下用了一年时间才占领埃塞俄比亚。1941年,装备极差的埃塞俄比亚游击队赶走数十万意大利军队,埃塞俄比亚重新独立。这是二战中德意日法西斯第一次被彻底赶出一个国家。
战争的结果,意大利最终败给埃塞俄比亚武装力量。出征的1.7万意大利军,死伤1.1万人,被俘4000人。埃塞俄比亚军死亡在4000人-5000人之间,受伤6000-10000人。
② 意大利和埃塞俄比亚的战争是怎么样的
1935年9月,意军统帅部决心在意属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集中近38万兵力,统由东北非意军总司令德·博诺将军指挥,分北、东、南三路,以北路为主攻方向,向埃腹地实施向心进攻,企图在短期内打败埃军队,占领埃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一举灭亡埃国。
北路由德·博诺任司令官指挥,在此方向上总兵力达25万人。南路由R·格拉齐亚尼指挥,在此方向上集中了2个战役集群,约11万人。在东路方向上有1个战役集群,约1.7万人。
埃军参战兵力约为37~47万人,除皇室禁卫军(3万人)和中央的军队外,多数为各省、各部族的民团。他们装备落后,缺乏训练,在力量对比如此悬殊之下,埃塞俄比亚人并没有被强大的敌人吓倒,他们决心保卫自己的祖国,保卫自己的家园。
埃军最高统帅是海尔·塞拉西一世皇帝。埃军统帅部的抗战计划是,实施山区机动防御作战,为尔后转入反攻创造条件。在北部展开的是塞乌姆、古克萨、穆鲁格塔等公爵的军队集群,约15~20万人;在南部展开的是涅西布和德斯塔二位公爵的军队集群,约10~15万人;在东部方向的埃军有1万人;预备队由禁卫军和一些地方部队担任,近11万人。
1935年10月3日,意军大举入侵。德·博诺指挥的北路意军在580辆坦克和120架飞机的配合下侵入埃境,向德塞和亚的斯亚贝巴方向实施主要突击。格拉齐亚尼指挥的南路意军在70辆坦克和38架飞机的配合下,由意属索马里入侵埃欧加登地区,向戈腊黑、哈拉尔方向进攻,试图切断吉(吉布提)亚(亚的斯亚贝巴)铁路,牵制尽可能多的兵力。东路意军则试图从意属厄立特里亚的阿萨布地域穿过纳基尔沙漠进攻德西埃,并牵制埃军的作战行动。
北路意军分左右两路向阿杜瓦城进攻。因意大利不宣而战,开始意军未遭抵抗。10月4日,意军凭借猛烈炮火攻陷达罗泰克尔山道后,进逼喀西亚尔西山道。此处地势险要,距阿杜瓦城只有10公里,埃军凭险据守,意埃两军遂在此处发生激战。5日,意军出动飞机狂轰滥炸,埃军营房和诸多设施中弹被毁,埃军势渐不支。6日,意军猛攻喀西亚尔西山道,埃军顽强抵抗并与意军展开肉搏,但终因势单力薄,该山道于6日10时被意军占领。
左右两翼意军会合后直扑阿杜瓦。塞乌姆公爵率军奋勇抵抗。但意军上有飞机轰炸扫射,下有坦克配合步兵作战,且援军源源而至,埃军虽浴血奋战,但终因力不能支,不得不放弃该城,退守提格雷省首府马卡累。
马卡累城海拔3040米,形势极为险要。为攻打该城,意大利竟动用了12万大军。11月6日,意军一部曾一度闯入城区,但在埃军的英勇反击下,又被迫撤出。后来,由于皇帝姻亲古萨克公爵叛变投敌,马卡累才于11月8日被意军占领。
南路意军遇到多路埃军的顽强阻击。在欧加登地区,埃军屡屡以小股部队出击,出奇制胜,战败意军强大的自动车队。10月中旬,埃军盖勃勃莱里阿将军率埃军一部,在欧加登地区阿那拉城附近与意军激战,夺得意军坦克4辆,铁甲车6辆,俘获意军下级军官6人。
戈腊黑是沃迹丹省交通枢纽,是意军进攻的主要目标。意军虽连日对该镇进行疯狂轰炸,但埃军依然坚守不退。虽然该镇于11月8日落入意军之手,但意军也为此付出了不小代价。
东路意军也遭到埃军的奋勇抵抗。埃士兵常常采取夜间活动的方式,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他们撤退时又将粮食运走,并将水井填死,或将食盐投放在井内。意军常因无粮吃,无水喝,而被迫撤出被他们占领的地方。因此,东路意军一直没有什么进展。
马卡累和戈腊黑战役后,英勇的埃塞俄比亚人民很快就阻止了意军的攻势。11月23日,南路埃军一举收复戈腊黑,北路埃军也在提格雷山区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此时,埃举国上下斗志昂扬,抗敌热情空前高涨,全国军民一致表示,坚决抗战到底,把侵略者从自己的国土上赶出去。而侵略军在埃人民的有力打击下士气低落,纪律松弛,给养不足,困难越来越大。
为摆脱战场上的颓势,1935年11月16日,墨索里尼决定以巴多里奥将军代替德·博诺为侵埃意军总司令。但这种战时易帅的做法,也帮不了侵略者的忙。12月中旬,伊鲁姆和埃尤厄鲁二位公爵的军队集群在阿克苏姆地域对占领军进行突然袭击,击毁坦克多辆。1936年1月下旬,意埃双方在坦皮思地区展开激战,经过10天恶战,埃军缴获意军坦克18辆、野炮33门、机枪720挺、来复枪3654支,毙伤意军8000多人,解放了亚比亚边城。在埃军反击过程中,意军一些集团陷入合围,损失严重。
1936年2月起,战场形势发生急剧变化。意军凭借自己的空中优势,对埃军进行狂轰滥炸,杀伤大量埃军,使成片的和平居民区变成废墟。意军还肆意践踏国际公法;在战争中大量使用毒气,使大批军民中毒身亡,大大影响了埃军的战斗力。
在意军新的攻势下,埃军接连失利。3月31日,埃皇海尔·塞拉西一世,亲率大军在阿珊吉湖附近的梅丘阻击向首都逼近的意军。尽管埃军官兵奋勇作战,但毕竟顶不住敌机的俯冲轰炸和毒气的袭击,不几天便全线崩溃。此役使埃主力部队遭到致命打击,而意军却由此打通了向埃首都前进的道路。
4月15日,首都的门户德塞重镇被迫放弃。4月26日,南路意军攻破萨萨巴纳一带防线,直逼季拉尔。4月底,意军逼近亚的斯亚贝巴。5月3日,埃皇海尔·塞拉西流亡国外;5日,意军占领亚的斯亚贝巴。9日,墨索里尼宣布吞并。意国王爱曼努尔自封为皇帝,巴多里奥被任命为全权总督。随后,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合并为意属东非。
③ 二战意大利侵埃塞俄比亚的目的以及埃塞俄比亚失败的原因
目的: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后,希望扩张领土,妄图独霸地中海,重新瓜分东非和北非的英、法殖民地。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严重冲击了意大利,墨索里尼断定殖民地扩张是减轻国内经济压力所必需的办法,进而走向了扩张的道路。首先,他希望先吞并阿比西尼亚,但想达到目的,必先得到英、法默许。英、法最终对意大利的行为采取绥靖政策,使意大利得以成功侵占埃塞俄比亚。法国当时急于拉拢意大利对抗德国,对侵略计划采取纵容的态度,1935年1月7日,墨索里尼与法国外长皮埃尔·赖伐尔(Pierre Laval)签署了《意法条约》。而英国则担心意大利此举可能动摇其在东非、埃及和苏丹的统治,所以起初持反对态度。但最后,英国认为和意大利开战的风险太大.并认为牺牲阿比西尼亚可以令墨索里尼不和德国结盟,最终给意大利暗示,不会干预侵略行动。墨索里尼认为时机已成熟,便于1935年10月3日,发动了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从国内来说:
1.经济发展落后:仍然处于半原始半封建的社会发展阶段,与现代社会脱节,尤其远远落后于现代化起来的意大利侵略者,国力不足以支持短期抵抗.
2.武器装备落后:甚至还有大刀长矛.
3.国民素质不高:不能有效的组织抵抗队伍,缺乏有力的领导思想.
从国际来说:
1.被欧洲的绥靖政策所害.英国为了削弱法国在非洲的势力,纵容意大利的入侵行径.而同时还答应海尔塞拉西皇帝的出兵请求,导致贻误了抵抗战机.
2.埃塞俄比亚的国际地位不高,没有大国会重视他.
④ 什么是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1935~1941年的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是埃塞俄比亚人民抗击法西斯意大利侵略的战争,它始于1935年10月,迄于1941年11月。战争起因是意大利妄图吞并埃塞俄比亚,不愿承认其独立。埃塞俄比亚人民在坚持了6年抗战后以胜利告终。这场战争的胜利给意大利法西斯以沉重打击,鼓舞了其他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意大利曾在1895~1896年不宣而战,侵入埃塞俄比亚,但遭到埃塞俄比亚军民的顽强抵抗,意大利遭到惨败,并于1896年被迫签订《亚的斯亚贝巴和约》,规定意大利无条件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废除《乌查利条约》,赔款1000万里拉,但意大利始终没有放弃吞并埃塞俄比亚的野心。20世纪30年代初期,意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政府为了摆脱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极力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加紧扩军备战,企图通过武力进行扩张,掠夺市场和原料产地,进一步同英、法抗衡。意大利为了重新分割东非与北非的殖民地,独霸地中海,控制红海通向印度洋的航路,以削弱英、法与亚洲殖民地的联系,制定了侵占埃塞俄比亚的计划,并加紧侵埃准备。1934年12月5日,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毗邻意属索马里的边界附近瓦尔瓦尔蓄意制造边境事端,并侵占瓦尔瓦尔,导致埃塞俄比亚死伤百余人。埃塞俄比亚向国际联盟求援,但没有得到西方大国的支持。1935年9月,国际联盟做出偏袒意大利侵略者的裁决,更助长了意大利的侵略气焰。
随后,意大利在意属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边界地域扩建港口,修筑铁路、公路、机场,架设通信线路,加速备战。意大利统帅部的侵略计划是:在北、南战役方向及中部部分战役方向上向埃塞俄比亚腹地实施向心进攻,主攻放在北部(厄立特里亚)方向,企图在短期内打败埃塞俄比亚军队,占领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按照这个计划,意大利军队的主力由厄立特里亚第一、二、三军组成,后又有厄立特里亚第四军及马里奥蒂和库图雷将军的各5000人的两个纵队,总数达25万人。在北战场展开,由东北非意军总司令德博诺将军指挥(1935年11月由马多利奥元帅接任);在南战场(索马里),有两个战役集群,约11万人,由格拉乔亚尼将军指挥;在中央方向有一个战役集群,约1.7万人。埃塞俄比亚军队由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的1万人的禁卫军和总数达35—45万人的各省、各部族地方新编军队组成。埃军虽然武器装备落后,训练很差,但士气高昂。埃军统帅部的抗战计划是:军队先从边境后撤30公里,扼守险要地段,实施山区机动防御作战,为尔后转入反攻创造条件。埃军的展开计划是:在北战场,部署塞乌姆、古克萨、穆鲁格塔等拉斯(公爵)的军队集群,约15—20万人;在南战场配置涅西布和德斯塔二拉斯的军队集群,约10—15万人;在中央方向约有1万人;禁卫军和其他一些新编部队留作预备队,近11万人。
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不宣而战,30万大军从北、东、南三面侵入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军民奋起抵抗。从战争爆发到1936年5月埃首都沦陷为正规战争阶段,埃军主要以阵地防御抗击敌军。刚开始,担任掩护的埃塞俄比亚军队开始撤退,避免与敌优势兵力决战。他们设伏和突袭侵略者的后方,战斗中表现得英勇顽强。而主力部队则在海尔·塞拉西皇帝领导下与入侵者展开正规战。12月中旬,伊姆鲁和埃尤厄鲁二拉斯的军队集群在阿克苏姆地域对占领者实施了突然袭击,击毁意军许多坦克。1936年1月,塞乌姆和卡萨二拉斯的军队集群在泰姆比恩省打败了敌人,解放了亚比亚迪城。在埃塞俄比亚军队的抗击下,意大利军队一些集团陷入合围,损失惨重。从1936年1月下旬起,意大利军队利用空中优势,大规模使用飞机和毒剂,整队整队地消灭埃塞俄比亚军队,使整片整片的和平居民区变成废墟,战局急转直下。同年3月,塞拉西集结重兵在阿桑吉湖一带与意大利军队决战,但因内奸出卖,埃塞俄比亚军队主力被击溃。4月底意军逼近首都亚的斯亚贝巴。5月3日,海尔·塞拉西流亡国外,伊姆鲁拉斯成为临时政府首脑。5日意大利侵略者占领了亚的斯亚贝巴。9日,墨索里尼宣布将埃塞俄比亚领土并入意大利王国。从此,埃塞俄比亚的抗战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游击战争阶段。
首都沦陷后,埃塞俄比亚人民成立了各种抵抗组织,人民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战方式。部分埃军分散到西部和南部各省,同当地人民组成游击队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以伊姆鲁拉斯为首的埃塞俄比亚临时政府负责协调各爱国力量的行动。游击队经常袭击意军驻地,炸仓库、拆电线、破坏交通,一次次粉碎了意军的“围剿”。最后,意大利统帅部把200多架飞机投入战斗,并继续大量使用毒剂,于1936年12月底彻底打垮了伊姆鲁拉斯的部队,并俘虏了伊姆鲁。1937年2月打垮了德斯塔拉斯的部队。意大利占领者一方面加紧清剿主要抵抗策源地,另一方面加强对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恐怖手段,杀害无辜平民。在战争期间和埃塞俄比亚沦陷期间,埃塞俄比亚军民共死亡76万余人,但残酷的镇压并未能使埃广大人民放弃与外国侵略者进行斗争,游击战一直持续到1941年1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中,英国军队于1941年1月对驻在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的意大利军队发起了进攻。1月25日,塞拉西率领爱国武装从苏丹打回国内,广大埃塞俄比亚人民和游击队也采取积极行动向意军发起攻击。4月2日,游击队配合盟军收复首都亚的斯亚贝巴,5月5日塞拉西复位。随后英、埃联军追歼残敌,于同年11月27日在贡德尔的最后决战中获得胜利,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胜利告终。
这次战争是埃塞俄比亚反侵略史上的又一光辉篇章,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埃塞俄比亚人民在持续6年的抗战中给意大利法西斯以沉重打击,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也鼓舞了其他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在整个战争中,埃方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仅死于化学战毒剂的就有29万余人。意军伤亡14万人,付出了120亿里拉的巨额军费。埃塞俄比亚在战争指导上,充分考虑到敌我双方的力量优劣,实施山区机动防御作战,粉碎了意军的速胜企图。在意军占领埃首都和部分领土后,埃方军队分散各地,组织抗战游击队,消耗敌人,在极为困难和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实力,为最后赶走侵略者奠定了基础。
⑤ 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的过程是怎样的
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指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发动的殖民掠夺战争。1870年,意大利国家刚统一就对外发动殖民战争。80~90年代,意大利扩张的对象是东北非。1885年,意大利军队在英国支持下,在马萨瓦至欠卢尔沿岸一带站住脚后,遂向埃塞俄比亚北部腹地推进,迫使埃塞俄比亚于1889年5月2日签订了不平等的乌西亚利条约。条约规定,埃塞俄比亚北部领土割让给意大利。根据补充协定,埃塞俄比亚从意大利得到200万里拉的赔偿。意大利随心所欲地解释条约的第17条,于条约签订的同年宣布将埃塞俄比亚置于其保护之下,并占领了埃塞俄比亚的北部领土。
1890年,意大利把在红海沿岸占领的全部领土合并为它的厄立特里亚殖民地。埃塞俄比亚拒绝接受意大利的这一要求,不承认它的占领。1893年2月12日,埃皇曼涅里克二世向意政府宣布:从1894年5月2日起,埃塞俄比亚将不再履行乌西亚利条约所规定的一切义务。为了进行武装干涉,意政府组建了一个1.4万人的军团,由巴拉蒂埃里将军指挥。1894年7月17日,意军进入卡萨拉并对埃军展开战斗行动。据意大利人估计,埃军为10万人,其中有1万名骑兵。埃塞俄比亚的各大封建主同时也是他们所辖各省的司令官。曼涅里克二世的嫡系部队是埃军的核心力量。1895年1月,意大利远征军连续八次打败埃塞俄比亚的一些封建主。这是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的序幕。意军的全面进攻在3月展开,他们很快就占领了阿迪格腊特。意大利的侵略促进了埃塞俄比亚各族人民的团结。到这年年底,曼涅里克二世已动员了一支12万人的军队。1895年12月7日,在安巴——阿拉吉附近的战斗中,埃塞俄比亚的马科涅诺公爵指挥的埃军首次大败意军。1896年3月1日,在阿杜瓦附近的会战中,1.8万人的意军被击溃。战前,埃军很好地组织了侦察,获得了敌人的作战计划。
因此,埃军得以各个重创彼此相隔很远的意军纵队。在一系列战斗中,埃军指挥部巧妙地把对敌的正面冲击与翼侧的纵深包围结合起来。主要突击目标是意军阿利别尔通将军的纵队。尽管意军炮兵进行了有效射击,但这个纵队仍被击溃,险遭全歼。其余意军纵队也被击败。在阿杜瓦附近的会战中,尽管敌人的技术装备占优势。但是,当地武装力量终于第一次战胜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军队。1.7万名侵略军,死伤1.1万人,被俘4000人。埃军亡4000~5000人,伤6000~10000人。俄国站在埃塞俄比亚一边,竭力阻止英、法、意在东北非扩张势力。为向埃军士兵提供医疗救护,俄国于1896年在国内进行募捐。俄国红十字会向埃塞俄比亚派出了医疗队。根据1896年10月26日在亚的斯亚贝巴签订的条约,意大利承认埃塞俄比亚主权的完整。
⑥ 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的过程是怎样的
第一次意埃战争
1890年,意大利把从埃塞俄比亚夺得的北部领土和厄立特里亚殖民地合并,埃塞俄比亚政府拒绝接受要求,也不承认其占领。
1893年2月12日,埃塞俄比亚皇帝曼涅里克二世知会意大利政府,自1894年5月2日起将不在履行《乌西亚利条约》的一切权利及义务。为了干涉,意大利准备1.4万兵团交由巴拉蒂埃里将军指挥武装入侵埃塞俄比亚。
1894年7月17日,首批意大利军团抵达卡萨拉并在那展开第一场战斗。据意大利的记录,埃军是10万人左右其中有1万名骑兵。在埃塞俄比亚的各领主同时也是军队司令官,曼涅里克二世的嫡系部队是意军的核心。
第一次意埃战争
1895年1月,意大利军连续八次击败各地封建主。3月,意大利军开始全面进攻,成功攻占阿迪格腊特。这年年底,埃军已动员了12万人。
1895年12月7日,由埃塞俄比亚的马科涅诺公爵在安巴—阿拉吉的战斗中获胜,意大利军第一次打败仗。
1896年3月1日,埃塞俄比亚军事先侦查意大利兵营得知作战情报。意大利军因行军分隔彼此距离拉大,使得埃军能逐一地重创分散的意大利军。埃塞俄比亚指挥部善用正面攻击和侧翼纵深作战,结合军队并包围敌军。主要目标锁定意大利军阿利别尔通将军的纵队,尽管意大利炮兵有效狙击了进攻,但是意大利军的纵队仍旧被击溃,还差点全歼,其他的意大利军纵队也被击败。虽然意大利军拥有良好的装备和军事技术,但在阿杜瓦战役中意军再度被击溃。
战争的结果,意大利最终败给埃塞俄比亚武装力量。出征的1.7万意大利军,死伤1.1万人,被俘4000人。埃塞俄比亚军死亡在4000人-5000人之间,受伤6000-10000人。
俄罗斯为了遏制英、法、意在北非的势力扩张,在1896年在国内募捐,透过俄罗斯红十字会派出医疗队替埃塞俄比亚士兵进行医疗救护。
意大利和埃塞俄比亚两国最终在1896年10月26日重新签订《亚的斯亚贝巴条约》,意大利承认埃塞俄比亚主权的完整。
第二次意埃战争
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后,希望扩张领土,妄图独霸地中海,重新分割东非和北非的英、法领土。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严重冲击了意大利,墨索里尼断定领土扩张是减轻国内经济压力所必需的办法,进而走向了扩张的道路。首先,他希望先吞并阿比西尼亚,但想达到目的,必先得到英、法默许。英、法最终对意大利的行为采取绥靖政策,使意大利得以成功侵占埃塞俄比亚。
法国当时急于拉拢意大利对抗德国,对侵略计划采取纵容的态度,1935年1月7日,墨索里尼与法国外长皮埃尔·赖伐尔(Pierre Laval)签署了《意法条约》。而英国则担心意大利此举可能动摇其在东非、埃及和苏丹的统治,所以起初持反对态度。但最后,英国认为和意大利开战的风险太大,并认为牺牲阿比西尼亚可以令墨索里尼不和德国结盟,最终给意大利暗示,不会干预侵略行动。
墨索里尼认为时机已成熟,便于1935年10月3日,发动了侵略战争。
意大利军团入侵独立的非洲王国阿比西尼亚。以东北非意军总司令E.德博诺将军为总指挥,分北、中、南三路进攻埃塞俄比亚,其中北路军为主力。同年11月16日由P.巴多利奥接任元帅。埃军总数约45—50万人,但训练不足,装备落后。5月5日,意军攻陷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9日,墨索里尼宣布将埃塞俄比亚领土并入意大利王国。[4]
结果
1936年5月在经过一场长达7个月的战役之后,阿比西尼亚被征服,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被迫流亡英国。英法操纵国联对意经济制裁,但拒绝实施两项重要措施,即禁运石油和封锁苏伊士运河。
伤亡与损失
意大利
10,000人阵亡 (1936年5月估计)[5]
44,000人负伤(1936年5月估计)
9,555人阵亡(1936年–1940年估计)
144,000人非战斗减员或负伤 (1936年–1940年估计)
总计:至多20,000人阵亡,188,000人非战斗减员或负伤
意大利方面估计;以1940年前6个月的估计作为基础;综合了非洲方面的数据。
埃塞俄比亚
约275,000人阵亡
约500,000人负伤
总计:至多775,000人伤亡
埃塞俄比亚被意大利占领,至1941年,埃塞俄比亚和盟军共同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埃塞俄比亚才恢复独立。
⑦ 意大利是怎样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最后的结局如何呢
话说辱意圈子里一直流行个故事,就是意大利在二战之前,也就是1935年跨国地中海,跑去埃塞俄比亚打了一仗。最后的结局是意大利被一个非洲土包子打的一塌糊涂,最后用上了毒气弹才惨胜。
先不说这场仗埃塞尔比亚的军力和意大利对比如何,今天主要和大家谈谈意大利这么个懒散且战争准备程度那么差的国家,为啥在1935年想着去锤埃塞俄比亚了。
咱们先从19世纪开始说
不过意大利也没好过多久,即便是占了埃塞俄比亚,在随后的几年中也陷入了无休止的游击战。到1941年,意大利彻底被埃塞俄比亚游击队和英国人撵了出去。
俾斯曼那句话说的挺对的,意大利胃口好,但牙口不好。满脑子的想着重回罗马帝国的荣光,但也不看看自己的工业产能是列强垫底,墨索里尼自己没几把刷子还统三军,没希特勒那么牛逼的嘴皮子,就玩贿赂。导致整个意军从上到下都腐败的一塌糊涂,之前我写意大利卡尔卡诺的有效射程是200-400米,为啥差别那么大?因为他们的子弹工艺就是那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