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欧洲最高的山峰排名榜
夏蒙尼·勃朗峰(chamonix
mont-blanc;blanc,
mont)
意大利语作monte
bianco(比安科峰)。
勃朗峰
勃朗峰
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810.90米。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自小圣伯纳德山口向北延伸约48公里,最宽处16公里,包括有塔古尔勃朗、莫迪、艾吉耶、多伦、韦尔特等9座海拔超过4000米的山峰。山体由结晶岩层组成。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冰川发育,约有200平方公里为冰川覆盖,顺坡下滑,西北坡法国一侧有着名的梅德冰川,东南坡意大利一侧有米阿杰和布伦瓦等大冰川。建有科学研究实验站。勃朗峰设有空中缆车和冬季体育设施,为登山运动胜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阿尔卑斯山最大旅游中心。勃朗峰下筑有公路隧道,起自法国的沙漠尼山谷到意大利的库马约尔,长11.6公里,法、意两国先后于1958年和1959年开工,分别从两端开凿,1962年8月会合,1965年建成通车,使巴黎到罗马的里程缩短了约220公里。
欧洲的山岳和最高峰(4,807公尺〔15,771呎〕)。山岳位于阿尔卑斯山脉,沿法义边界延伸、进入瑞士。自瑞士的马蒂尼(martigny)起,西南绵亘40公里(25哩)左右,最大宽度为16公里(10哩)。最高峰在法国境内。山岳四周是格雷晏阿尔卑斯山脉(graian
alps,南),沙莫尼山谷(chamonix
valley)和萨瓦阿尔卑斯山脉(savoy
alps,西),本宁阿尔卑斯山脉(东北)和库马约尔(courmayeur)山谷(东)。山岳内其他主要山峰有塔库尔的白朗峰(mont
blanc
tacul)、莫迪山(mont
maudit)、若昂峰(aiguille
geant)、大若拉斯山(les
grandes
jorasses)、多朗山(mont
dolent)和南峰。
白朗峰大约有100平方公里(40平方哩)覆盖着冰川(因而其名意为“白山”)。一些冰河自中央冰丘泻下至1,490公尺(4,900呎)以下处。阿尔卑斯山脉第二大冰川——冰海冰川(mer
de
glace)在1930年海拔达1,250公尺(4,100呎)。在17世纪初,冰川前移到沙莫尼山谷底部,摧毁或掩埋了耕地和住房。此后,冰川不时前移和后退。
编辑本段发现
勃朗峰风光
科学家马泰尔(p.
martel)于1742年,德吕克(jean
a.
deluc)于1770年,及以后的索绪尔(horace
benedict
de
saussure)最早使人们注意到白朗峰是西欧最高的山,促使一些探险家去攀登此峰。沙莫尼的一位医生帕卡德(michel-gabriel
paccard)及其脚夫巴尔马特(jacques
balmat)于1786年征服了这座最高峰。帕卡德的成就为登山史上的一件大事,但第二年索绪尔也登上此峰,超过了他的成就。登山失败的布里特(marc-theodore
bourrit)出于嫉妒心理,出版了一本书对第一次登山大肆歪曲,揑造谎言说登山之举应完全归功于农民巴尔马特。
Ⅱ 意大利一共获得过几次世界杯冠军,分别在哪一年
意大利截止到2015年,一共获得过4次世界杯冠军,分别是1934年、1938年、1982年和2006年。
意大利国家男子足球队是意大利足协所组织的国家级足球队,代表意大利足球的精神面貌与最高水平。意大利队曾赢得四届世界杯冠军,国家队的传统球衣是蓝衫白裤蓝袜。其绰号是Azzurri (蓝色,意大利语)。
Ⅲ 二战时期意大利有哪些着名将军
乔瓦尼·梅塞(意大利语:Giovanni Messe,1883年12月10日-1968年12月19日)是一位意大利将军、政治家和陆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过北非德意联军和苏德战争中意大利征俄军的指挥官,是少数善用装甲部队的意大利将领。
格拉齐亚尼1882年出生,早年加入意大利军,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27年起,格拉齐亚尼在驻利比亚的意大利军任职。1930年,晋升为少将,1932年,晋升为中将。1935年,格拉齐亚尼任意属索马里总督,晋升为上将,指挥所部意大利军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5月,晋升为元帅,接替巴罗格利奥元帅任埃塞俄比亚总督。1937年2月,格拉齐亚尼遇刺;12月,奉命返回意大利。1939年9月,格拉齐亚尼任意大利本土军司令。1939年10月,任意大利陆军参谋长。意大利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0年7月至1941年3月,格拉齐亚尼任利比亚总督兼驻北非的意大利军总司令,指挥对英军的作战,但因其有“恐英症”,一再遭到失败。此后,被召回意大利并解除指挥职务。
伊塔洛·巴尔博 Balbo,Italo(1896.6.6~1940.6.28)意大利空军将领,法西斯头目之一。先驱飞行家、黑衫党领袖、殖民地统治者、墨索里尼的指定接班人和私交好友。有超凡个人魅力。是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意大利法西斯理想的典型人物。
Ⅳ 世界上着名的芭蕾舞者都有谁
1、Polina Semionova,德国国家芭蕾舞团首席之路。
1984年9月13日出生于莫斯科,1994年起进入莫斯科芭蕾舞学校学习,2002年毕业后被“世纪舞神”德国国家芭蕾舞团团长Vladimir Malakhov看中并加盟德国柏林芭蕾舞团任首席独舞演员,以18岁的年纪成为该团最年轻的首席女演员。
(4)1930年意大利语怎么写扩展阅读:
芭蕾舞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即女演员表演时以脚尖点地,故又称脚尖舞。其代表作品有《天鹅湖》、《仙女》、《胡桃夹子》等。芭蕾舞是用音乐、舞蹈手法来表演戏剧情节。芭蕾艺术孕育在意大利,降生在十七世纪后期路易十四的法国宫廷,十八世纪在法国日臻完美,到十九世纪末期,在俄罗斯进入最繁荣的时代。
芭蕾的历史,最早的肇端可追溯自欧洲文艺复兴鼎盛时代的意年大宫廷,及法国南部的贝根弟处所的宫廷里。每当成婚喜庆,接见外国元首,或其他年夜庆典,即表演这种舞蹈以示祝或助兴。
芭蕾成长史上第一部斗劲完整的芭蕾舞剧——《皇后喜剧芭蕾》上演于1581年,当洛蕾娜(Lorraine)的玛格丽特蜜斯和凡尔赛(Versaills)的姚幼斯公爵成婚瞬息,这场芭蕾舞的音乐曲谱迄今仍保留,可算是最古老的芭蕾音乐。
Ⅳ 意大利曾夺得过几次世界杯
世界杯是从1930年开始的,至今为止意大利共得过4次冠军:
第一次:
1934年在意大利举行,总决赛 - 意大利 vs 捷克斯洛伐克,2比1得胜.
第二次:
1938年在法国举行,总决赛 - 意大利 vs 葡萄牙,4比2得胜.
第三次:
1982年在西班牙举行,总决赛 - 意大利 vs 德国,3比1得胜.
第四次:
2006年在德国举行,总决赛 - 意大利 vs 法国,5比3得胜.
Ⅵ 外国对中国的称呼有哪些
欧洲一些国家称中国为“China”、“Chine”是源于
“秦”(Chin)。英文“瓷器”(china)一词则是由
“China”一词派生来的,而不是“China”是从“c
hina”派生的。说Chinese是“瓷人”完全是无中生
有,挑拨离间。随便问问你身边的美国人或英国人就会得出答案。
Chinese硬译是“秦人”。就像早先的华人自称“唐人”,
绝不会有人说这其实是蔑称“糖人”。欧洲从罗马帝国时就知道
中国,那时中国是“大秦”。俄国知道中国比较晚,那时已经是
北宋。但和他们更临近的是辽。所以他们称中国“契丹”。把自
己称作“瓷人”的中国人是自取其辱,把中国人称作“瓷人”的
外国人是别有用心。问问任何一个说英语的人就知道,“瓷人”
在英语里叫“china dolls”。真正骂人的话是“C
hina-man”。听见别人这么称你再抗议不迟。至于称我
们“秦人”,虽然使巫婆、任丁他们显得更“正宗”,但没什么
不好。秦帝国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皇朝,当时世
界上最强盛国家。如果欧洲也是和俄国人一样到了北宋才知道有
个中国,管咱们叫“宋人”,那才真叫人气得肝儿疼。
至于字尾,加州人、德州人这些“外来户”倒是“an”结尾了,
也不知为什么当年参与美利坚立国的“Marylander”、
“New Yorker”、“New Englander”
就楞把好名都留给他们了。就连当年最被歧视非洲人,也得了“
African”的好名字,实在是颠倒了耶!
词语作为表达思想的载体,常常被打上时代的烙印、留有
历史变迁的痕迹,“*****”一词的称呼也是一样。据考证,“
*****”原是“Cina”〔d�in�〕的音译,是古代印度对古代中
国的称呼,最早出现在梵文佛经中。梵文Cina进入不同的语言
中,其读音变化不大,译音是“China”、“*****”、“脂那”、
“至那”或“震旦”。根据对Cina的来源的不同看法,其原始
含意也不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四种:1.认为Cina在梵
文中表示中国“丝”。古代印度人、波斯人、古希腊人,都用
中国丝(梵文Cina)指称中国;2.认为Cina是秦国的“秦”的
梵文译音,Cina的梵文含义是“秦国”,是古代印度人对秦汉
时期的中国的称呼;3.认为Cina在梵文中有“偏僻遥远”的意
思;4.认为Cina指羌族。
梵文Cina在印度出现后,向西方传播,经由中亚到欧洲,
进入英语,逐步演变为今天英语中的“China”。罗马传教士卫
匡国在1655年最早提出China是秦国的“秦”的译音。在China
一词出现前,欧洲对中国的称呼基本上都来自Cina〔d�in�〕
的读音,只是根据不同的语言稍有差异。梵文Cina向东方传播,
进入中国和日本,译音为“*****”、“脂那”、“震旦”等。
梵文Cina进入古代中国后,古代一般把梵文Cina音译为“震旦
”,但Cina(震旦)是外国人(最初是印度人)对古代中国的
称呼,中国人一般不这样使用。
作为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与中国自古有密切交往,日本
人使用汉字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受以唐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
影响极深,日本在中世之前随着中国王朝的更迭,对中国的称
呼主要有“唐国”、“大宋”、“大明”、“清国”等。
Cina进入日本后,大多数音译为“*****”。日本辞书《广
辞苑》解,“*****”,“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源于‘秦’的
转讹),初出现于印度佛典”。在日本,“从江户时代(公元
1603—1867年)中期以后曾使用过。”到19世纪中期之前,日
本人用“*****”指称中国与“唐国”、“清国”等无意义上的
差别,没有特别的政治含意。中日甲午战争前,日本在1888年
印刷的日军必读的《宇内混同秘策》一书中用“*****”指称中
国,并以轻蔑的态度对待中国人,但“*****”一词尚未直接与
对中国的歧视联系在一起。
日本社会开始用“*****”蔑称中国始于中日甲午战争中清
政府失败,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
关条约,把近代中国的耻辱推向极点。长久以来一直把中国尊
为“上国”的日本人先是震惊,继而因胜利而陶醉,上街游行,
狂呼“日本胜利!‘*****’败北!”从此,“*****”一词在日
本开始带上了战胜者对于失败者的轻蔑的情感和心理,“*****
”逐渐由中性词演变为贬义词。甚至19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的荷兰字典中,对“*****”的解释是:“*****,即愚蠢的中
国人,精神有问题的中国人等。”西方其他字典对“*****”的
解释也大同小异。
日本等外国用“*****”蔑称中国,在海外的华侨中引起强
烈反感。有些留学生和华侨投书日本报纸,要求日本人不要再
用“*****”一词,改用“中国”,并引起了一场关于中国国号
称谓的争论。1908年,印尼华侨曾向统治印尼的荷兰殖民当局
提出抗议,反对“*****”的侮辱性称呼。在中日签订二十一条、
巴黎和会和五四运动后,中国国内爆发了更为强烈的抗议“支
那”蔑称的运动。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政府曾向日本政府交涉,
要求不要把中国称为“*****”,但遭到日本的拒绝。到1930年,
当时的中华民国中央政治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并由当时的中
国国民政府外交部照会日本政府。决议说,“中国政府中央政
治会议鉴于日本政府及其人民以‘*****’一词称呼中国,而日
本政府致中国政府的正式公文,亦称中国为‘大*****共和国’,
认为‘*****’一词意义极不明显,与现在之中国毫无关系,故
敦促外交部须从速要求日本政府,今后称呼‘中国’,英文须
写NationalRepubicofChina,中文须写大中华民国。倘若日方
公文使用“*****”之类的文字,中国外交部可断然拒绝接受。
”从1930年底起,日本政府的公文都改“*****共和国”为“中
华民国”,但社会上一般书面语和口语,仍把中国蔑称为“支
那”,侵华日军被称为“*****派遣军”,中国人被叫成“*****
人”。直到二战结束后,中国以战胜国身份派代表团到东京,
1946年6月,以“命令”的方式通知日本的外务省,从此以后不
许再用“*****”这个名称。同年6月6日,日本外务次官向各报
社、出版社,日本文部次官7月3日向各大专院校校长,先后发
出避免使用“*****”名称的正式文件,文件写道:“查*****之
称呼素为中华民国所极度厌恶者。鉴于战后该国代表曾多次正
式及非正式要求停用该词,故今后不必细问根由,一律不得使
用该国所憎恶之名称。”
二战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变成死词,
不再使用。但日本社会上,至今仍有极少数右翼分子仍故意称
中国为“*****”;极个别人把面条叫成“*****面”。日本出版
的一些地图上把中国东海叫成“东*****海”(只不过把“*****
”二字改用平假名拼写),广大侨胞对此极为反感。有位在东
京开饭馆的侨胞为要求取消“*****”称呼,数十年如一日不懈
抗争,他在餐馆的火柴盒和筷套上悲愤写下敬白:“……如果
有人把中国叫‘*****’,将使我们回忆起日本侵略中国,侮辱
中国人的那段历史……”有人愤怒地质问说:把中国叫成“支
那”,如同过去西方人把日本叫成“JAP”,东方人把日本称呼
“倭”,为什么不尊重中国人民的感情?
日本还有人以孙中山过去曾用过“*****”称呼为自己辩解。
孙中山在1899年、1903年等少数场合的确使用过“*****”一词,
原因之一是当时正处于“*****”向贬义词演变的初期。但从19
05年后,“*****”的贬义逐渐浓厚,从此,孙中山就不再用“
*****”一词,而是用“中国”。另一个原因是,孙中山作为革
命者,他认为“*****”等同于清王朝,而“中国”则是他进行
革命所要建立的中华民国,在中华民国建立前称“*****”指清
王朝,辛亥革命后改称“中国”。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指京师、京都;后
来指汉族、华夏族居住地,当时中原汉族以外称为“四夷”,
“东方一隅为中国,余皆夷狄”。汉族、华夏族居中,称“中
国”,即中央之国,是地理概念。大约到19世纪中叶,“中国
”一词才作为国家概念出现,辛亥革命才正式把中国作为国号
固定下来,1911年10月11日,革命军在咨议局议定13条重要方
针,其中第二条即为:“称中国为中华民国。”1949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国人
民从此站起来了!”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新中国的正式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306082505247.html
Ⅶ 意大利的历史
从旧石器时代开始,意大利这片领土上就有人类居住的痕迹。在众多的旧石器时代的遗迹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弗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的波乔洛山,英塞勒尼亚的松林。
在这个考古遗址里,发现人类使用火的痕迹(美国的SCIENCE杂志里曾有提到这一发现),还有巴勒莫的阿道拉洞穴,在洞穴的墙壁上发现大量石器时代的人物和动物的雕刻画。
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逐渐从猎人演化为农民或牧人,这一时期的典型是卡穆尼人(在卡莫尼卡山谷)。意大利半岛史前就有人类活动迹象,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早期。
公元前9世纪伊特鲁里亚人曾创造灿烂的文明。公元前754年罗马建城。古罗马先后经历罗马王政时代(前753~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前509~前 27年)、罗马帝国(前27~476年)三个阶段。
存在长达一千年。罗马共和时代基本完成疆域扩张,帝国时期,成为以地中海为中心,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395年1月17日,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346—395)逝世。
他在临终前,将帝国分与两个儿子继承。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在希腊古城拜占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又称拜占庭帝国。
起初其疆域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外高加索的一部分。到了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又将北非以西、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东南并入版图。
最后在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所灭亡。410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领袖阿拉里克率领下,进入意大利,围攻罗马城。在城内奴隶的配合下打开城门,掠夺而去。
此后在西罗马帝国境内建立西哥特王国。476年,罗马雇佣兵领袖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最后一个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遂告灭亡。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奴隶制度在西欧的崩溃。公元962年至11世纪,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成为“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而南部则为拜占庭领土。
直至11世纪诺曼人入侵意南部并建立两西西里王国。12~13世纪在意大利的神圣罗马帝国统治瓦解,分裂成许多王国、公国、自治城市和小封建 领地。
随着经济实力增强,文化艺术空前繁荣。15世纪,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应运而生,16世纪在欧洲广泛传播。15世纪末,法国和西班牙争夺亚平宁半岛斗争激化。
导致了持续数十年的意大利战争。16世纪起,大部分领土先后被法、西、奥占领。18世纪民族精神觉醒。19世纪意大利复兴运动兴起。 1861年3月建立意大利王国。
1870年攻克罗马,完成领土统一。此后,意同其他欧洲列强进行殖民扩张竞争,曾先后占领了厄立特里亚(1885~1896 年)、索马里(1889~1905年)、利比亚和爱琴群岛(1911~1912年)。
并在中国天津取得一块商业租界(1902年)。一战时获得了东北部特 伦蒂诺、上阿迪杰、威尼斯·朱利亚和多德卡尼索斯等地区。1922年10月31日墨索里尼上台执政。
实行长达20余年的法西斯统治;其间包括入侵埃塞俄比亚(1930~1936年)、帮助佛朗哥在西班牙内战和与德国结成罗马—柏林轴心(1938年)、随后卷入二战(1939~1945年)并沦为战败国。
1946年6月2日全民公投,废除君主立宪,同年7月12日组成共和国第一届政府。二战后,参加马歇尔计划、签署“大西洋公约”并积极参加欧洲一体化进程,系欧盟创始国之一。
(7)1930年意大利语怎么写扩展阅读:
在人类文明历程中意大利一直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古罗马帝国曾经对西方世界文明进步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从公元六世纪开始,作为拜占庭(Bisanzio)在意大利首府的拉文纳也被认为是基督教早期建筑的发源,这里有着众多装潢精美的马赛克教堂。从西罗马帝国覆灭到神圣罗马帝国成立。
说到意大利,就不得不提到艺术与文化,可以说意大利的艺术文化史就是西方艺术文化的缩影。其中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期间涌现出了许多大师级别的人物。文坛三杰与画坛三杰便是最好的代表之一。
1、文坛三杰:
但丁(Dante):意大利中世纪诗人,现代意大利语奠基人。他的史诗巨作《神曲(Divina Commedia)》被认为是欧洲最伟大的文学作品。在佛罗伦萨能看到他的故居。
弗拉西斯科·彼得拉克(Francesco Petrarca):意大利诗人,也被认为是早期的人文主义之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由拉丁文撰写,其中包括最流行的拉丁散文集《De Remediis Utriusque Fortunae》。
乔万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文艺复兴时期才华横溢的作家,人文主义者。《十日谈》这本写实的短篇小说集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批判宗教守旧思想,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宣言。
2、画坛三杰
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无法用一个身份来定义达芬奇,他在艺术、科学、医学、工程学都有颇高的造诣。他的代表作品有《最后的晚餐》(现存米兰一座教堂中)和《蒙娜丽莎》(现存法国巴黎卢浮宫)。
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文艺复兴时期着名雕塑家、画家、建筑师、诗人。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可谓是数不胜数,比如说他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惊艳世人,西斯廷礼拜堂的穹顶壁画《最后的审判》让人叹为观止,大卫像栩栩如生。在意大利历史上,米开朗基罗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拉斐尔(Raffaelo):他的画作以清纯秀美着称,用色彩鲜明的图画讲述着不一样的宗教故事,其中最着名的莫过于是《雅典学院》,仔细看看画作,还能发现许多熟悉的面孔。多以宗教故事为背景的画作,内容饱满,色彩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