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意大利医生哭着选择救哪个病人,意大利何以被疫情肆虐至此
意大利人前期不重视、中期医疗资源告急,盟友们自顾不暇救援少,最后造成了如今病毒肆虐的局面。
现在疫情已经进击欧洲大陆,很多国家都手忙脚乱的处理自家事情。意大利只是其中最为严重的一国,它对于欧盟国家的求助没有得到期待的回应,这实属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没有别国的帮忙,停工停产的意大利靠什么养活这六千万的群众,食物紧缺造成的恐慌又一次打击疫情中的民众。
但是只要万众一心,不远的将来意大利会好起来,疫情终会被控制。
㈡ 110、119、911、999等世界各地紧急电话号码的由来是怎样的
人类利用电话的第一次通话正是求助电话。当电话之父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于1876年成功发明电话的时候,他对助手汤马斯·沃森通过送话机喊道:“沃森先生,请过来!我有事找你!”而今全球有电话几十亿台,需要紧急救助的人也可能有几十亿。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设有紧急救助电话热线,不同国家的求救电话号码各有差异,有些国家设有几个求救电话号码,以便联络不同提供紧急服务的部门。
最早使用的“999”
1937年6月30日,英国伦敦正式启用紧急救助电话999,这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统一的紧急救助电话号码,如今已经迈过75个年头了。999紧急救助电话号码的诞生,源于伦敦的一次火灾。历史上的伦敦人几乎是谈火色变,1666年的大火差点将伦敦悉数尽毁,于是伦敦政府开始重视城市消防工作。在999急救电话设立以前,英国人遇到紧急情况有两种求救方式,一是拉响设在街道上的警报装置,二是用家庭电话拨打“0”等待接线员转接相关部门。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家庭电话数量并不多,不到300万台。
1935年,伦敦一幢4层高的住宅发生大火,住在对面的诺曼·麦克唐纳先生目睹火灾发生,于是他拨通电话让接线员转接有关部门求救,电话始终无法接通。后来一名送牛奶的男子拉响了街上的火警警报,但火灾仍致使5名妇女丧生。这年11月,英国《泰晤士报》刊登了麦克唐纳先生对急救体系表示不满的来信,引起民众共鸣。随后英国邮务大臣成立了一个委员会专门研究设立紧急救助电话的方法。由于过去的电话是拨盘式的,拨“1”最快,拨“0”最慢,为了缓解报案人的紧张情绪,需要在号码中加入“9”或“0”等需要延长一些等待时间的数字。因此排除了111、222等号码,挑剔的伦敦人最终选定了999这个号码。
1937年6月30日,英国电信公司正式开通提供紧急救助的999电话,用来联系警察局、消防车和特快专递,但只限于伦敦地区。7月8日凌晨4时20分,约翰·斯坦利·比尔德妻子在家门外遭遇窃贼第一次拨通了这个号码,窃贼汤马斯·达菲因此被逮捕。1948年,999紧急救助电话正式覆盖英国全境,到两年后全年呼叫次数达到8万。如今,英国平均每星期紧急救助服务被呼唤次数约达60万次。
既充当火灾报警又充当急救求助的电话系统,一方面能够节省人力,减少国家开支,另一方面则是可以争取时间,减少人员伤亡。这种统一的紧急救助电话系统后来被其他国家所沿用。
推广艰难的“112”
1991年,欧盟前身欧共体确定建立和推广112作为通用的紧急救助电话号码。1998年起,欧盟要求各成员国保证112号码免费呼叫;2003年起,要求电讯服务商保证向救护部门提供呼叫者的位置。欧盟一直在努力推广112求救电话,但是推行过程中不断遭遇各成员国的异议和反对,如今只有四分之一的欧盟民众知道这个号码能在欧盟范围内使用。像荷兰,尽管几乎所有公民都熟知112,但只有三分之一的荷兰人知道这个号码可以在其他欧盟国家使用。人们更习惯使用本国原有的求助电话,即使他们在国外遇险,首先想到的也不会是112。
欧盟曾经做过一项调查显示,人们在使用112救助电话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8%是由语言引起的。虽然大多数国家的呼叫中心可提供英语服务,但是像葡萄牙、意大利、保加利亚等国家似乎仍在坚守自己的传统。对此欧盟曾建议各成员国增加对这一号码的宣传,也督促各国的112服务中心能够配有一支熟悉欧盟所有官方语言的翻译队伍。不过,这显然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
112作为国际紧急救助电话,国际电信联盟规定厂家生产手机时都要设置紧急呼叫号码112,绝大多数使用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的手机网络的系统,发生紧急情况时,除了手机没有电力的状况下,就算手机讯号微弱,或者手机没有插入移动电话卡或被锁定,仍可免费直拨112发出求救讯号。即使是在不能使用112号码的国家,也可以用手机拨打这个号码,然后转驳至本国相应的求助电话。同时,欧盟还与欧洲汽车制造商达成协议,从2009年起汽车上装配有112自动求救呼叫系统。当发生车祸时,车内人不用主动拨打,这个系统能自动向服务中心发送显示具体事故地点的信息。
为了促进112更加广泛使用,欧盟甚至还推出了亚美尼亚歌手Nara Noian谱写的“112宣传区”,并要求每个成员国自行组织相关的宣传活动,不过能付诸行动的也就芬兰等少数国家。
此“911”非彼“9·11”
美国统一的紧急救助电话是911,这与2001年“9·11”大灾难日期不谋而合。1957年,美国消防长官协会希望设立一个全国性的火警号码。1967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规定全国只用一个报警号码911,打破了多个特别服务号码共存的状况。第二年2月26日,阿拉巴马州的哈利维尔小镇拨通了美国第一个911电话。当时这个基础应急系统还不能提供呼叫者的相关信息,但这无疑是一次重大变革。其已成为一种容易记忆、不用投入硬币也可能拨打的、方便公民进行消防、医疗事故、紧急求救的方式。如今,全美97%的国土覆盖了911紧急求救服务。其中芝加哥的911应急系统保持着全世界响应速度最快的纪录,98%的呼叫能够在2秒内得到应答。
过去纽约市各区的紧急救助电话系统是独立的,数据不能共享,也无法协同配合。今年年初,纽约市911紧急救助电话系统首次完成全面升级,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能每小时处理5万次呼叫,是日常呼叫量的40倍,实现了纽约市警察总局、消防局和紧急救护服务同步接受求助信息。
美国人每天呼叫911号码的次数达到28.5万次,每年约1亿次。其中大约80%呼叫联系的是警察局。据统计数字表明,至少25%的911号码是利用移动电话进行呼叫的。
不过美国并不是最早使用911电话的国家,加拿大于1959年就已开始使用911。拉美地区的萨尔瓦多、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巴拉圭、乌拉圭等国的紧急救助电话统一是911。
最理想的“119”
在中国的消防员中曾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上世纪90年代深圳一个社区的大楼发生火灾,火势起初很小,后来越烧越烈,而消防员却姗姗来迟。有居民表示火势小的时候打了火警电话,但一直没有接通。消防员问他拨打的是什么号码,居民说是999。难怪消防员不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火灾现场,内地的火警电话是119,而深圳居民因为看多了香港的电视节目,倒是把香港的火警电话999烂记于心。
119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理想的火灾报警电话,最早启用这个电话号码的国家是日本。1927年10月1日,日本政府统一规定119为火灾报警电话。后来这个服务电话也成为急救电话。我国使用的火灾报警电话便是沿袭自日本。1950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开始采用119火灾报警电话,但是在全国统一推广使用,则是在1982年。中国台湾是在1970年使用119。在中国、日本,每年的11月9日也被设为消防宣传日。
与英、美、德等国家使用统一的紧急救助电话不同的是,中、日、韩等亚洲国家除了拨打119进行消防和紧急情况的呼叫外,还有其他特别号码联系警局,如中国(包括台湾)、日本是拨110,韩国是拨112。在国内,除了119、110等特别服务电话外,还有急救电话120、交通事故报警电话122等。为了整合资源,如今各地都在陆续建设三警合一,将110、119和122合并成110,统一指挥调度。中国香港、澳门的紧急救助电话统一都是999。
除了紧急救助服务电话,许多国家也推出了非紧急情况下需要寻求帮助的服务电话。这些特别服务电话的推出,使更多人获益。
附录:世界部分国家紧急救助电话
国家 警察 急救 消防
○日本 110 119
○韩国 112 119
○新加坡 999 995
○印度 100 102 101
○土耳其 155 112 110
○马来西亚 999
○意大利 112或113 112或118 112、115或1515
○奥地利 112或133 112或144 112或122
○希腊 100或112 166或112 199或112
○瑞士 117或112 144或112 118或112
○西班牙 091或112 061或112 080、085或112
○德国 110或112 112
○挪威 112 113 110
○匈牙利 107或112 104或112 105或112
○法国 17或112 重伤:15或112 轻伤:18或112 18或112
○波兰 997或112 999或?112 998或112
○俄罗斯 02 03 01
○阿根廷 101 107 100
○巴西 190 192 193
○澳大利亚 000
○新西兰 111
㈢ 新冠疫情下意大利紧急求助中国,中国还向哪些国家伸出了援助之手
现在疫情发展的越来越激烈中国除了救援意大利之外,还给韩国日本等国家提供了物资的帮助。这次疫情刚开始的时候一些国外的人们都不太注意,一直发展到现在的态势才没有任何一个人小觑都开始了恐慌。如果不及时处理好这次疫情整个地球都会面临着灾难,并且经济也会倒退。
如果还有其他国家向我们求助的话,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我们肯定还会去继续帮助其他国家,毕竟只有全球战胜了疫情才是这场疫情的真正胜利。在这种特殊时刻只有全球团结在一起互帮互助才能早日战胜这场疫情迎来曙光。
㈣ SOSSOS代表什么是什么意思
S.O.S是国际摩尔斯电码救难信号,并非任何单词的缩写。
鉴于当时海难事件频繁发生,往往由于不能及时发出求救信号和最快组织施救,结果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国际无线电报公约组织于1908年正式将它确定为国际通用海难求救信号。
这三个字母组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是因为它的电码是三个圆点、三个破折号、然后再加三个圆点。在电报中是发报方最容易发出,接报方最容易辨识的电码。光线发射方法为:短光、长光、短光。
(4)意大利为什么紧急求助扩展阅读:
很多人认为SOS意味着"拯救我们的灵魂",但实际上SOS是国际电码遇险信号的常用描述(...---...)。
这个求救信号首先通过了德国政府无线电法规并在1905年4月1日生效,然后成为了全世界标准下的第二国际无线电报公约,在1906年11月3日签署并于1908年7月1日开始生效。
直到1992年被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所取代之前,SOS仍然是海上无线电求救信号。
㈤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的
1914年6月28日,奥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一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历时4年又3个月(1914.8~1918.11),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战争是两个资本主义列强集团——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蓄谋已久的、为着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挑起来的。
19世纪70年代,号称“世界工厂”的英国的煤、铁、棉布的产量比美、德、法3国的总和还要多。可是过了20年,到了90年代,美国的工业生产就跑到了前面,跃居世界第一位;到了20世纪初,德国的工业生产也超过了英国,跃居世界第二位。1870年,德国生产的煤、铁、钢的产量分别为英法两国总和的21%、18%、26%,到了1913年,则猛增为57%、123%、152%。
19世纪90年代以前,德国根据当时的实力,只推行“欧洲政策”,集中力量在欧洲争霸;90年代以后,它开始推行“世界政策”,提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当时殖民地主要被英、俄、法等帝国主义列强所抢占,其中抢得最多的是英国。1914年,英国侵占殖民地面积达3350万平方公里,约为英国本土面积的130多倍;其次是沙皇俄国,1914年,沙俄侵占的殖民地面积达1700万平方公里,约为其本土面积的3.2倍;第三是法国,1914年,法国霸占的殖民地面积已达1060万平方公里,约为本土面积的21倍。德国于1884年在非洲夺得多哥、喀麦隆、西南非洲,1885年又在太平洋上强占了新几内亚的一部分及其附近岛屿。德国嫌自己的殖民地太少,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这就引起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尖锐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主要矛盾有:
英德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德矛盾激化的结果。英国倚仗自己的实力,通过与荷兰的竞争、与法国的争夺,于1815年最终战胜拿破仑以后,确立了世界霸权,形成一个地跨五大洲、号称“日不落”的殖民大帝国。
德国与英国争夺最激烈的地区是在中近东,这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枢纽,加上20世纪初,波斯湾地区发现了丰富的石油资源,英国不仅要保住自己的霸权地位,还想进一步夺取德国等国在非洲等地的殖民地,并打败德国。
俄德矛盾。俄德两国争夺的地区主要是在巴尔干半岛和土耳其。沙俄一直把巴尔干和土耳其看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德国也想在此建立自己的统治。1903年,德国和土耳其签订条约,取得了巴格达铁路的建筑权。这条起自博斯普鲁斯海峡,经小亚细亚进入美索不达米亚,直抵波斯湾的巴格达铁路,使柏林—君士坦丁堡—巴格达联成一气,德国的军事和经济势力就能直捣近东和波斯湾,控制整个土耳其和小亚细亚。这不仅激化了俄、德矛盾,也加剧了英、德矛盾,因为它威胁着英国在北非、西亚和印度的殖民利益。
法德矛盾。1871年普法战争后,通过《法兰克福和约》,德国强占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强迫法国赔款50亿法郎,还想通过战争彻底摧毁法国;法国则一直在准备着“复仇”战争,要收复被德国占领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还想夺取德国的萨尔区。此外,德国要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也威胁了法国,因为法国的殖民地仅次于英俄两国。20世纪初,法德矛盾的焦点集中在对摩洛哥的争夺。
19世纪90年代,当德国资本主义日益赶上并超过英国的时候,英、德关系骤然大变。英国面临着德国与它争夺世界霸权的严重挑战,便力求与其他国家联盟。鉴于法国一直是德国誓不两立的敌人,英国便转而和法国接近。共同的利益和要求使英法冰释前嫌,结束了长期的宿怨,于1904年签订协约,调整了两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法国放弃几十年来对英国占领埃及所抱的敌对态度,正式承认埃及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则同意法国夺取摩洛哥。英、法协约使两国的争斗得到了缓和,促使它们一起来对付德国。
1891年~1893年,俄、法进行了一系列外交协商,签订了军事协定,这些协商和协定统称为“俄法协约”。俄国为了对抗德国,除了法国的援助外,还需要寻找一个更强有力的同盟者英国。英俄两国在1907年缔结协约,调整了双方在伊朗、阿富汗和中国西藏的势力范围。他们把伊朗划分成三部分:北部属于俄国,南部属于英国,中部是缓冲区。俄国还承认阿富汗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关于中国的西藏,英俄双方都诡称负有不干涉的义务,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同西藏交涉要通过中国政府等等。英俄协约的签订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至于“同盟国”集团,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已形成了。1879年,德、奥两国为了共同对付俄国在巴尔干的扩张,也为了孤立法国,就订立了军事同盟条约。1881年,意大利在与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加上德国的拉拢,意大利便投向德、奥一边。1882年,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三国同盟中,德国是盟主,意大利是不稳定的暂时的同盟者。
20世纪初,国际政治危机和局部战争连绵不断。例如1905年~1906年发生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机;1908年~1909年的波斯尼亚危机;1911年的第二次摩洛哥危机;1911年~1912年的意土战争;1912年~1913年的两次巴尔干战争。这一系列危机和战争,终于导致了1914年世界大战的爆发。
2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成了大国激烈争霸的场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仍然控制着巴尔干半岛的大片领土。不少南斯拉夫人、保加利亚人和希腊人还受着土耳其封建主的统治和压迫,阿尔巴尼亚人也还没有得到完全独立。各族人民要求推翻土耳其的统治,建立自己独立、统一的民族国家。俄国竭力利用巴尔干各族人民的反土斗争,以扩大自己在巴尔干半岛的势力,夺取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奥匈帝国则害怕巴尔干民族解放运动会影响自己多民族国家的统治,坚决反对民族解放运动。德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阻挠巴尔干的民族解放运动。1908年,奥匈帝国正式吞并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
1911年,德法之间因争夺摩洛哥引起新的战争危机。英国出面支持法国,德国被迫暂时让步。摩洛哥危机尚未过去,意大利和土耳其之间的战争又接连爆发。意大利为争夺土耳其的北非属地的黎波里,乘英、德、法等国卷入摩洛哥危机时,发动了对土耳其的战争,土耳其很快被打败,被迫把的黎波里和普兰尼加割让给意大利。
意土战争的硝烟未散,巴尔干半岛上的战争又开始了。希腊、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和保加利亚经过长期斗争,赢得了独立。已独立的国家要求彻底驱逐土耳其压迫者,纷纷结成了同盟。1912年3月,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建立了反土同盟。不久,希腊和门的内哥罗也参加进来,形成四国反土同盟,于10月发动对土战争。战争开始不久,土耳其军队就被击溃。12月中旬,土耳其被迫求和,这就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不久,巴尔干同盟内部又发生了冲突。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和希腊建立反保同盟,接着罗马尼亚也参加了这个同盟,它们和门的内哥罗、土耳其一起同保加利亚之间发生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在巴尔于战争的影响下,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民族解放运动继续向前推进,它们迫切要求摆脱奥匈帝国的统治,与塞尔维亚合并。奥匈帝国坚决反对,并以吞并塞尔维亚来绞杀南斯拉夫的民族统一运动。
进入20世纪以后,连续出现了几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它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催化剂。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的军队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举行军事演习,把塞尔维亚作为假想敌人。6月28日,斐迪南在观看了三天的军事演习并检阅了军队之后,到达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访问。当斐迪南夫妇参加完在市政厅举行的欢迎仪式,乘车行驶到一个街口的转弯处时,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普当场用手枪把他俩击毙。
1914年7月23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塞尔维亚严厉取缔一切反奥组织。决心开战的奥匈,仍以没有得到满意答复为借口,断绝了与塞尔维亚的外交关系,并于28日向塞尔维亚正式宣战。俄国出面支持塞尔维亚,宣布战争总动员,法国又支持俄国。
8月1日,德国对俄国宣战。3日,德国又对法国宣战。4日,德军侵入比利时,同日,英国以德国侵犯比利时的中立为借口,对德宣战。5日,门的内哥罗对奥匈宣战,8日又对德宣战。23日,日本对德宣战,25日又对奥匈宣战。
1914年8月28日,在北海赫耳果兰附近的海战中,德国海军遭受失败,从此德国的舰队就被封锁在自己的海军基地里;同时,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海岸也都被封锁了。
大战爆发后,在欧洲战场上形成了三条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构成了西线,那里主要是英、法、比三国军队对德军作战;从波罗的海南岸直到罗马尼亚构成了东线,那里是俄国军队对德奥军队作战;沿多瑙河和萨瓦河构成了巴尔干战线,那里是奥匈军队对塞尔维亚军队作战。此外,在亚洲的南高加索,有俄、土军队交战;在两河流域和巴勒斯坦,有英土军队交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主战场在欧洲。
1914年8月4日,德军右翼首先发动突然袭击,侵入中立的比利时。德军统帅部原来以为攻占比利时是轻而易举的事,只要一个星期就可以通过比利时攻入法国。不料遇到比军的坚决抵抗,德军在列日要塞被阻3天,到20日才占领布鲁塞尔。在此期间,英国远征军迅速赶到了法国,22日进入了阵地。德军在占领布鲁塞尔后,分五路向法国北部挺进。22日~24日,德军在沙勒罗瓦和蒙斯战役中击败英法军队,法军全线溃退,德军继续向巴黎推进。9月3日,德军前锋距法国首都仅15公里,巴黎人心惶惶,法国政府迁往波尔多。
9月5日到10日,法、德两国军队在马恩河进行大战,双方投入兵力共达152万人。战斗十分激烈,法军伤亡14万余人,德军伤亡近21万多人。10日,德军被迫撤退,据守艾讷河,两军形成对峙的局面。
在东线方面,俄军为了配合协约国军作战,牵制德军,于8月中旬派莱宁堪普和萨松诺夫两个集团军向东普鲁士发动进攻。东普鲁士的德军约有30万人,而俄军的数量几乎两倍于德军。最初,俄国的两个集团军都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指挥官的无能和参谋工作的缺陷,两个集团军没有密切地配合。中间留有110公里的空隙。德军从截获的俄军电报中,得知俄军的调动情况,迅速进行反击。8月末,在坦能堡地区,萨松诺夫集团军首先被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指挥的德军包围、击溃。近3万士兵被打死和淹死于湖泊中,9万人被俘,萨松诺夫自杀。德军转过头来又包围了莱宁堪普集团军,这个集团军损失也达14.5万人。俄军被迫退守涅曼河,德军侵入俄国领土。
在东线的西南战场上,俄军击败了奥匈军队;德军从西线抽调部队支援奥匈,亦被俄军击退。俄军包围普热密斯耳要塞,进抵喀尔巴阡山麓。从9月下旬到12月中旬,双方军队曾多次发动进攻,但彼此进展不大。到12月底,在东线也呈现出近似阵地战的状态。在巴尔干战线上,装备很差但士气昂扬的塞尔维亚军队英勇抗击奥匈军队。从8月到12月,奥匈军队曾三次侵入塞尔维亚,两度占领贝尔格莱德,但均被塞尔维亚军队击退。到12月,奥匈军队已被全部逐出塞尔维亚。除上述欧洲大陆上的三条战线外,战争也在西亚、非洲和远东地区进行。土耳其于1914年11月14日正式向协约国宣战后,英国乘机于18日宣布埃及脱离土耳其,成为自己的“保护国”。以后几年内,英国又攻入美索不达米亚,占领巴格达,进军巴勒斯坦、叙利亚等地。在非洲,英军乘机攻占了德国的非洲殖民地:多哥、喀麦隆、德属西南非和德属东南非等地。在远东,日本在英军的协助下,占领中国山东,于11月攻占了青岛。在这个期间,日军还相继占领了太平洋上的马绍尔、马里亚纳和加罗林等德属诸群岛。
1915年1月至3月,在东线发生了几次大规模的战斗。俄军占领了喀尔巴阡山隘口,驻守普热密斯尔要塞的12万奥匈军队向俄军投降,但俄军再次进攻东普鲁士时却被德军击败。
5月,德奥集中了18个师和2000门大炮的强大兵力,由德国将军麦根逊指挥,在俄军西南战线长达30公里的地方发动进攻,突破俄军战线。俄军被迫全线退却,到9月中,俄军阵线才稳定下来。5个月当中,俄国丧失了波兰、立陶宛、波罗的海沿岸的部分地区,俄军伤亡达85万人,被俘达90万人。沙皇尼古拉二世撤了尼古拉耶维奇大公最高统帅的职务,自任最高统帅。到9月底,东线进入了阵地战。
同年4月间,英、法还派遣一支8万人的远征军在达达尼尔海峡的最南端登陆,占领了加利波利半岛的南端,但在德国将领指挥下的土耳其军队阻止了英法军队的前进。8月,英国又派了10万军队登陆,在占领了17公里宽、4公里深的狭长地带后,进路又为土耳其军队所阻。1915年底,英军不得不放弃占领达达尼尔海峡的计划,将部队撤走。
意大利于1915年5月底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它原是同盟国的成员之一,战争爆发后宣布中立。意大利统治阶级向交战双方讨价还价,经过谈判,协约国答应了意大利的要求。1915年4月26日,英、法、俄、意四国在伦敦签订了秘密协定。根据这个协定,战后,意大利可以得到蒂罗尔南部、特伦的诺、的里雅斯特、伊斯特里亚、达尔马提亚和小亚细亚的部分领土。5月23日,意大利向奥匈宣战。
意大利参战,对整个战局并没有发生重大影响。从6月6日到12月23日,意大利出动了39个师,在依崇佐河畔举行了4次进攻,损失了几十万人,但未取得什么成果。
1915年,交战国双方都在继续进行争取保加利亚的斗争。保加利亚统治阶级也乘机向双方讨价还价,它要求得到马其顿和多布鲁查,同盟国同意了它的领土要求。保加利亚看到同盟国在东线的胜利,以为德、奥必胜,于是在1915年9月3日,同德、奥、土签订了军事协定,决定参加同盟国方面与协约国作战。
保加利亚参战后,9月底,同盟国在奥塞边境集中了35万德、奥军队,在保塞边境集中了30万保加利亚军队,准备给塞尔维亚以致命的打击。塞尔维亚只有25万军队在抵抗德、奥、保三国军队。10月5日,德奥军队从北面进攻,占领了贝尔格莱德,把塞军压向南方。12日,保军从东面进攻,切断塞军退往希腊的道路。
1915年初,英法联军按照法军总司令霞飞的计划,进行了若干次进攻,企图突破德军阵线,迫使德军退到马斯河对岸来结束战争。结果,损失了几十万士兵的生命,却无进展。在4月间的伊普尔战役中,德军第一次使用了毒气,英法军队遭到巨大损失。之后,英法也使用了化学武器。这一年,德国齐伯林飞艇开始轰炸英国,这是历史上远距离对敌人大后方的第一次轰炸。战争初期,双方已把飞机用在军事上,主要是用于侦察和指挥炮兵射击,以后才较大规模地用在战争中。
德国为了进攻凡尔登,从各个战场调了17个师27万人的兵力和1400多门大炮。法国在凡尔登只有10万名守军和600多门大炮。1916年2月21日,战斗开始。德军以空前强大的火力向凡尔登附近的狭窄的三角地带猛烈攻击,整整一天,密集的炮弹和燃烧弹不停地轰击,还施放了毒气。德军炮击以后,21日黄昏和22日,步兵主力就向法军冲击,两军展开肉搏战。25日,德军占领了控制凡尔登要塞和整个地区的都蒙高地。法军阵线被切成数段,与后方的交通线也全被断绝。6月中,德军已进逼到距凡尔登只有6公里的地方,法军拼死抵抗,战斗一直持续到年底。法国全国军队70个师当中有66个师先后参加过这次战斗;德国则投入了46个师。由于法军的坚决抵抗,以及其他战线的配合,减轻了法军的压力,德军始终未能攻占凡尔登,这场大规模的流血厮杀,双方伤亡总数达百万余人。
协约国于7月1日在索姆河畔发动大规模攻势,由英军担任主攻。这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双方伤亡达120万人。这次战役中,英国研制的新式武器——坦克首次投入战斗。凡尔登和索姆河两个战役一直持续到1916年底,双方伤亡已近200万人。
当凡尔登战役还在激烈进行的时候,德军指挥部命令海军出击,于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海军在北欧日德兰半岛的斯卡格拉克海峡展开了一场恶战,这就是日德兰海战。英国出动151艘军舰,德国出动了101艘,激战结果,英舰损失14艘,德舰损失11艘。德国海军未能打破被动局面,只得退回海军基地,不敢出海了。
在南部战线上,奥匈军队于5月15日开始向意大利军队进攻。意军损失惨重;奥匈军突入威尼斯平原,从后方威胁着依崇佐河意军的防线。意大利向俄国紧急求助,俄国统帅部命令布鲁西诺夫指挥俄军从6月4日起在西南战线展开全面进攻。俄军突破奥匈战线,占领布柯维纳和加里西亚的一部分,并重新占领了喀尔巴阡山山隘,俘虏了奥匈军40余万人。
俄军在西南战线的胜利,吸引了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8月17日,英、法、俄、意和罗马尼亚签订秘密条约,承认罗马尼亚战后合并特兰西瓦尼亚和巴纳特。28日,罗马尼亚正式对同盟国宣战。9月,保加利亚军队和德军分别攻入罗马尼亚;12月,德军占领了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被击溃。德奥集团占领罗马尼亚后,夺取了它们所急需的粮食和石油。罗马尼亚的溃败,使协约国东部战线又延长了500公里。
1917年,俄国各地发生了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示威和政治罢工。3月12日(俄历2月27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号召下,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统治俄国达300年之久的罗曼诺夫王朝。武装的工人和士兵在起义中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12月,美国又对奥匈帝国宣战。
美国的参战,加强了协约国的实力。由于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触犯了许多中立国,引起举世义愤。美国抓住这一时机参战,政治上的影响也很大。许多中立国纷纷倒向协约国一边,古巴和巴拿马紧随美国之后对德宣战。接着,中国、希腊、巴西、利比里亚和暹罗(泰国)也对德国宣战。
俄国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胜利后,在列宁的领导下,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号召人民乘着国内的大好革命形势,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进到社会主义革命。经过重新组织和积聚力量,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工人和革命的士兵成功地发动了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天,即1917年11月8日,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提出立即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协定的建议。
1917年12月,协约国拒绝了苏维埃政府的和平建议。于是,苏维埃政府就同德国单独进行谈判,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
1918年3月,德军在西线开始进攻。德军投入兵力197个师。英法投入167个师。双方都有近1万门轻型炮和6000门重炮。德军有3000架飞机,英、法有3800架。德国有200辆坦克,英法有800多辆。
德国共举行了4次大规模的进攻。第一次从3月21日持续到4月4日,德军进攻的主要目标是亚眠。50万德军在长达90公里的战线上发动进攻,突破了英、法防线,并使英、法军队失去了联系。德军在一些地方向前推进了60公里。但英军一边退却,一边增援,终于堵塞了缺口,把战线稳定了下来,德国的战略目标没有达到。
经过这次战斗,协约国为了加强统一指挥,组成了联军指挥部。4月4日,法国福煦将军被任命为联军总司令,英国远征军司令海格、美军司令潘兴都受他的指挥。
9日,德军开始了第二次攻势。德军以44个师的兵力向英军左翼进攻,战斗一直延续到30日。德军向前推进了15至20公里,并俘虏了一些英军,缴获了许多战利品,但德军也伤亡了14万人。
从5月27日到6月4日,德军发动了第三次攻势,占领了苏瓦松,渡过马恩河,距巴黎仅37公里。德军虽然可用远程大炮轰击巴黎,但仍然没有达到歼灭英、法联军的目的。
7月15日,德军发动了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攻势,战线延伸到兰凯斯两侧长达100公里的地方,德军向南进攻。战斗仅两天,德军就遭到惨败,损失了16万人。
在这为时4个月的4次攻势中,德军损失70万人,德军兵源枯竭,军火匮乏。
8月8日,联军总司令福煦下令反攻,在亚眠一带就消灭了德军16个师。9月,协约国军队全线出击,迅速突破兴登堡防线。
同盟国的困难越来越大。首先是保加利亚支持不下去了。1918年9月29日宣布投降。土耳其也于10月31日宣布退出战争,与协约国签订了投降协定。曾经是中欧庞然大物、多民族监狱的奥匈帝国也开始土崩瓦解,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相继宣布独立,前线士兵拒绝继续作战,奥匈帝国也打不下去了,于11月3日宣布投降。至此,同盟国只剩下德国了。它在战场上的败局,已无法挽回;国内的革命烈火,已成燎原之势。1918年11月9日,柏林的工人、士兵在李卜克内西、卢森堡等人的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的反动统治,德皇威廉二世逃往荷兰。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容克地主为了保存反动政权,加紧与协约国帝国主义集团勾结,希望尽快订立停战协定,以便保存反动武装,镇压革命运动。协约国集团也认为,如果德国人民革命成功,协约国利用德国反动势力来扼杀苏维埃俄国的企图就无法实现,革命将危及它们自己的统治。帝国主义列强出于以上共同的目的,双方都需要停止战争。1918年11月11日凌晨5时,双方签订协定,德国宣布投降。根据协定的条款,德国必须于15天内把在法国、比利时、卢森堡、阿尔萨斯和洛林以及莱茵河左岸地区的德军撤退完毕;德军还必须全部撤出土耳其、罗马尼亚、奥匈帝国以及非洲殖民地。协定规定:德国必须交出5000门大炮、3万挺机枪、3000门迫击炮、2000架飞机、5000台火车头、15万节车厢和1万辆卡车;德国还必须交出160艘潜水艇以及70多艘各种战舰。
贡比涅停战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正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