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关于越南战争的越军陷阱
种类太多。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三角伏击阵,3-5个伏击人员加上3-4杆AK加一挺狙击,可以无损消灭一个野战排的兵力
㈡ 地道战是怎样战斗的
无论是70后,还是80后,只要看过电影地道战的一定都会唱首经典的老歌《地道战》,其中歌中唱到:“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嘿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歌曲可以说是荡气回肠,催人奋进。人们会问真实的地道战是否象歌中唱到的一样那么神么?电影中的桥段和现实的革命战争中有些有别差别呢,今天我们来一起探讨下:
我们可以从地道的的构造中可以推想,当有敌人进攻时我军民可以藏入地道,然后利用地道内的作战枪眼对外面的敌人进行点射,消灭敌人。如果敌人不了解地道的结构,贸然进入地道,我方已经准备好了迷魂阵,类似于现在的迷宫,由于内部位置狭小,进入的敌人很难前进和施展火力,配合迷魂阵内的陷阱,可以很快的消灭进犯之敌。如果敌人找到入口后不敢进入,而是使用火攻、水攻或释放毒气,地道内有可以使用多处的翻口和卡口等机关,将有毒的烟和水释放到外面里,避免地道内的人员伤亡。
地道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是当时根据地军民思想智慧的结晶,后又用利用地道战这种独特的战术消灭敌人更是战法上的一大突破。即使是现在当我们面对四通八达的地道建筑,也不仅为当时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所慨叹。
㈢ 电影地道战中的那个村庄在什么地方,现在还在吗
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冉庄的地道也有较大的发展,共有4条主要干线、24条支线,村内户户相通,向外可通往孙庄、姜庄、隋家坟、河坡等村,全长30余华里。地道一般宽2米、高1.5米、顶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内设有了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便于进行对敌斗争。
1939年初,日军侵占了冀中河北省保定市蠡县后,经常包围村镇,制造了一次又一次血案。惨痛的教训,逼得蠡县的抗日军民不得不想个好办法,以躲避敌人的突然袭击。
地道的分布范围大概是北起北京南郊,西到河北省保定中部偏南,东到沧州以西廊坊偏南,南至石家庄北部及衡水中北部地区。面积大概是以保定中东部为中心方圆直径为130公里。
冉庄(地道战重要标志之一)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中一处重要的战争遗址。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广铁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东有保衡公路,张望公路穿境而过。
㈣ 关于地道(战)
地道战
1941年,河北平原抗日根据地的道沟地道战,是这种形式的前身,但当时还不普遍,也不完善。1942年敌人大扫荡以后,斗争环境异常残酷。为了便于我军民坚持平原对敌斗争,党根据几年来开展道沟地道战的经验,在广大平原地区领导军民进一步开展了地道战。初期的地道主要是为了我地方干部隐蔽斗争,在一些党员或“堡垒户”的住宅院内,挖掘能容纳一、二人的小地洞。虽然这种地道在反“扫荡”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很不灵活,一旦被敌人发觉,没法躲避。为了使敌人不易发现洞口,就逐渐把洞口加以改善或挖两层,或修两个洞口,或把两个洞连接挖通。这样,虽有了一定的灵活性,但它只能作为临时藏身躲险的处所。
从1943年开始,地道战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冀中平原和冀南一些地方,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的阵地。地道战开始后,敌人也曾费尽心机,采用寻找洞口和放火、放水、放毒等办法进行破坏。但是,党领导群众不断改进地道,使其更加完善。为使敌人不易发现洞口,除对群众进行必要的保密教育外,还把洞口巧妙地隐蔽起来,用墙壁、锅台、水井、土炕做掩护;为使敌人不敢进入洞内,在洞口修筑陷阱、埋设地雷、插上尖刀,或者在洞内挖掘纵横交错的“棋盘路”;为了防止敌人用水、火、毒破坏地道,还在洞内设有卡口、翻板和防毒、防水门,或者将地道挖得忽高忽低、忽粗忽细、并且设有直通村外的突围口。这样,地道便成了进可攻、防可守、退可走的地下堡垒。
地道战的广泛开展,对平原地区进行严酷的反“扫荡”斗争起了重大的作用。例如,1943年3月,驻灵寿的日伪军200多人包围了正定县高平村。拂晓,敌人开始进攻,群众已进入地道,民兵游击组、爆炸组利用地道工事监视敌人。当敌人进入地雷阵时,先后两次拉响4枚地雷,炸死20多个鬼子,敌人吓得在街上乱跑,又接连响了9个地雷,加上手榴弹和冷枪,打得敌人乱跑乱窜,防不胜防。至中午,敌人伤亡40多人,狼狈逃回据点。
1945年4月1日,敌人约一个团的兵力向清苑县冉庄进攻,冉庄群众依靠地道击毙敌人17名。4月3日又打退了敌人三个团的兵力进犯,击毙团长以下40人,打得敌人不敢再来进犯。地道战是平原人民对敌斗争的伟大创举,在河北平原抗日斗争史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地道战中国自古便有,宋,明,清都有记载,但近代抗日战争中被我们的先辈发挥到了及至.大概在1942年左右冀中等中国平原地区开始有个别村庄利用地窖的来躲避倭寇的扫荡直至后来发展到地窖相连甚至村村相连,最终用于歼敌.
当然具我所知不仅仅我们在而二战是用了地道战,在太平洋战争中倭奴也曾用来抵御过美军对倭国本土的进攻,如硫磺岛战役期间,对美军造成了较大的伤亡.
在后来的美越战争中越共也曾用过以抵御外敌.
可以看出在战争双方装备相差较大的情况下利用有利因素是完全可以取到预想不到的效果的
㈤ 地道战的样子
地道战战法从晋察冀边区保定清苑的冉庄开始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
地道战使原本无坚可守的冀中平原成为中国军民打击日本侵略军的重要作战区域。
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防火,防水,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
冉庄的地道也有较大的发展,共有4条主要干线、24条支线,村内户户相通,向外可通往孙庄、姜庄、隋家坟、河坡等村,全长30余华里。地道一般宽2米、高1.5米、顶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内设有了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便于进行对敌斗争 。
(5)越南地道战旁吉陷阱怎么画扩展阅读
史料记载,“反扫荡”时期,地道战成效显着。至1944年底,冀中地道已达1万公里以上,以保定中东部为中心覆盖周围直径130公里。由于地道战分散于冀中8000个村庄,主要配合小股游击队作战,杀敌总数未有明确统计 。
据统计,自地道挖成到抗战胜利两年时间里,高平军民用子弹壳制造再生子弹5000余枚,充分发挥地道战、地雷、手榴弹的优势,先后粉碎日伪军5次大围剿,毙伤敌人2240多名。冉庄则利用地道对敌作战72次,配合正规部队对敌作战85次,歼灭日伪军2100多人,自己却只牺牲了1人[5]。
㈥ 越战时美军对付越共地道为什么要让人爬进去,不用放毒气和灌汽油,就
越南人的地道战是向中国学的,中国的地道战到中期已经不怕日均的毒气,越南人当然也不怕
㈦ 越战中,中国如何对付越南的地道战
中国对付越南,是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而不是越战。这场战争的时间很短,深入敌境也就一个月而已,越南游击队根本没有办法形成有效的地道体系。而且中国去打的目的也不是占领,所以只要不碰交通线,中国是不管的。
因为时间比较短,坑道也不算深,所以直接炮火覆盖就可以摧毁大多数的坑道。对于少量的更深的坑道,则采用炸药包+火焰喷射器的思路,前者是把洞炸塌,后者是消耗掉洞里的氧气。。总体来说,在A方不以占领为目的的战争中,B方使用地道战没什么用。
㈧ 急需“地道战”的资料
中的地道战示意图http://gz.dayoo.com/gb/content/2005-08/08/content_2168785.htm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中部清苑县冉庄民兵挖筑地道对日伪军进行的作战。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扫荡"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冬初,清苑县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单口隐蔽洞(俗称蛤蟆蹲),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民兵把单口隐蔽洞改造成能进能出的双口隐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进行战斗,多数地道又遭到破坏。
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冉庄的地道也有较大的发展,共有4条主要干线、24条支线,村内户户相通,向外可通往孙庄、姜庄、隋家坟、河坡等村,全长30余华里。地道一般宽1米、高1.5米、顶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内设有了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便于进行对敌斗争。
冉庄民兵依托地道,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在多次战斗中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1943年1月7日,30名日伪军进村抢掠,冉庄民兵利用地道进行作战,毙伤其4人。
1945年4月1日,日伪军500余人向冉庄发动进攻,冉庄民兵20余人利用地道进行作战,毙伤日伪军13人,迫其撤退。6月20日,驻保定日军率伪军第14团千余人向冉庄进犯,冉庄民兵30余人先在村边进行阻击,尔后迅速转入地道,通过了望孔观察到一群伪军冲到村东企图破坏地堡工事,当即拉响地雷,炸死伪军数人。与此同时,村北老母庙、南口地平堡、东街碾子堡和十字街的民兵,也纷纷从暗室和高房工事等向日伪军射击,经数小时激战,毙伤其29人,日伪军被迫撤退。23日,日伪军又调集2000余人的兵力,再次进犯冉庄,先用迫击炮向村内猛烈轰击,随后,步兵迅速向村内冲击,当其进至村口时,踏响了民兵用水壶、铁桶等就便器材制造的地雷,日军数名被炸死。日伪军进村后,见四处空无一人,便东冲西撞,盲目射击。一群伪军刚进至东街,其中一名伪团长就被小庙工事里的民兵击毙,1名伪军去拖曳尸体,又被击毙。当大批日伪军进入村北布雷区时,守候在暗室里的5名民兵立即拉响11颗地雷,炸死日伪军多人。接着,民兵又用步枪毙其10余人,日伪军乱作一团,分头溃逃。数十分钟后,20余名伪军前来收尸,民兵再次拉响地雷,又炸死其5人。经13小时激战,冉庄民兵仅以轻伤1人的代价毙伤日伪军33人,打退了日伪军的进攻。从1942年至抗日战争胜利,冉庄民兵共进行地道战11次,毙伤日伪军96人,并缴获许多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
冉庄地道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平原抗日军民的一个创造,是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一种有效的作战形式。
这里还有一些课本的下载http://www.bgy.gd.cn/wenbo/101.htm
希望我的回答让你满意 :)
㈨ 地道战中地道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地道战中人们通过地道用了怎样的方法战胜日本人的很急……
地道口上面有一个“盖子” 敌人扔毒气就盖起来 这样毒气就进不来了 地道口里有的装了竹刺 敌人一下来就把他屁股扎成喷壶 有的地道连接着锅底 有的连接着猪窝 有的还连接着米面缸后面 在地道里作战时,民兵队长高传宝利用人群来传播消息,使队长的意思能传播给人群。人们有了地道战,敌人的“扫荡”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胜利 另外 地道全长30余华里 地道一般宽1米、高1.5米、顶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内设有了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便于进行对敌斗争
自己整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