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蚕吐丝的烹制技法,怎么做,什么做法
原料:青鱼肉250克,内脂豆腐1盒,金华火腿丝、青红椒丝各5克,蛋清1个。
调料:盐8克,味精5克,鸡精2克,顶汤750克,熟猪油5克。
制作:
1、青鱼肉剁成蓉,加3克盐、2克味精、蛋清、猪油、350克清水搅拌10分钟上劲(朝一个方向搅),用手挤成橄榄形的鱼丸,下20℃的温水中大火烧开,至鱼丸浮上来捞出备用。2、内脂豆腐切成丝,入烧开的顶汤大火汆1分钟,加5克盐、3克味精、鸡精,下鱼丸,大火烧开,出锅撒青红椒丝、火腿丝上桌即可。
2. 春蚕的生长过程和吐丝过程
一、生长过程
蚕的一生经过蚕卵—蚁蚕—熟蚕—蚕茧—蚕蛾,共五十多天的时间。
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宝宝黑黑的像蚂蚁,我们称为"蚁蚕",,卵壳空了之后变成白色或淡黄色,身上长满细毛,约两天后毛即不明显了.蚁蚕出壳后约40分钟即有食欲。
蚕食桑量极大,因此,长得很快,体色也逐渐变淡。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共蜕皮4次。
二、吐丝过程
1、熟蚕先将丝吐出,粘结在蔟器上,再吐丝连接周围蔟枝,形成结茧支架,即结茧网。茧网不具备茧形,只是一些松软凌乱的茧丝层,以作为结茧的支架。
2、蚕结制茧网后,继续吐出凌乱的丝圈,加厚茧网内层,然后以S型方式吐丝,开始出现茧的轮廓,叫做结茧衣。茧衣的丝纤维细而脆,排列极不规则,丝胶含量也多。
3、茧衣形成后,茧腔逐渐变小,蚕体前后两端向背方弯曲,成“C”字型,蚕继续吐出茧丝,吐丝方式由S形改变成∞形,这就开始了结茧层的过程。
4、当蚕由于大量吐丝,体躯大大缩小时,头胸部摆动速度减慢,而且没有一定的节奏,吐丝开始显得凌乱,形成松散柔软的茧丝层,称为蛹衬。
(2)越南春蚕怎么做扩展阅读:
繁育措施:
1、消毒
在种好桑叶的基础上应准备好蚕室、蚕具。养蚕前 7 天,用 1%的强氯精喷洒消毒,每平方米用药液半斤,喷后密封 24 小时以上,同时,应将蚕房周围环境喷药消毒。
2、蚕卵
蚕以卵繁殖,蚕卵看上去很像粒细芝麻,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一只雌蛾可产400~500 粒蚕卵,1700~2000 粒蚕卵重约 1 克。
蚕卵的颜色,刚产下时为淡黄色或黄色,经 1~2天变为淡赤豆色、赤豆色,再经 3~4 天后又变为灰绿色或紫色,便不再发生变化,称为固定色。
蚕卵外层是坚硬的卵壳,里面是卵黄与浆膜,受精卵中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摄取营养,逐渐发育成蚁蚕,它从卵壳中爬出来,卵壳空了之后变成白色或淡黄色。
3、催青
蚕种出库第八天左右,可见到蚕卵一端有一小黑点,叫点青,一张蚕种有20%卵点青,就用黑布遮光,从点青之日算起,第三天早上 5 点钟就除去黑布,开灯感光孵化。
4、蚁蚕
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宝宝黑黑的像蚂蚁,称为“蚁蚕”,身上长满细毛,约 2 天后毛就不明显了,蚁蚕出壳后约 40 分钟就有食欲,这时应该开始喂养。
5、收蚁
感光3~4小时后,春蚕在上午9时,夏秋蚕在早上7~8时即可收蚁。用桑树第一展开叶切成 0.5 厘米小方块,用叶量为蚁量的 5 倍左右,撒在垫有塑料薄膜的簸箕上,一手拿蚕种纸,一手拿蚕筷,均匀拍打蚕种纸背,使蚁蚕掉落簸箕上,然后用鹅毛刮蚁蚕,整理成圆形即可。
6、休眠
蚕宝宝以桑叶为生(也可以食用其他叶子生存),不断吃桑叶后身体便成白色,一段时间后它便开始蜕皮,蜕皮时约有一天的时间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动,这叫“休眠”。
3. 春蚕和秋蚕,纯茧和秋茧差别大吗如何区分
其实只要100%优质桑蚕茧,都是差不多的,说春蚕茧有人讲是春天的蚕茧吃的桑叶嫩,蚕丝质量就好。其实相差也不是很大,再说现在很少人家养秋蚕了,大多要养也是春蚕。
区分的难度很大,除非你自己去收蚕茧了。其实分这个根本没什么意义的,更大的程度是商家的一种广告效应,说自己的蚕茧多么多么好,本身现在养秋蚕的就不多,所以不需要担心哪个更好,只要保质保量100%桑蚕丝的被子都是可以的
4. 春蚕养殖方法
一、准备充足漂白粉、新鲜石灰、蚕药等蚕用物资
春蚕是一年当中最好养的一期蚕,这期蚕发病较少,但在今年,由于桑树受冻,春蚕饲养时间推迟,四、五龄蚕或许会碰到高温天气,蚕儿发病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农户在养蚕前就要准备充足漂白粉、新鲜石灰、蚕药等蚕用物资,千万不要为了图省钱,将去年余下的漂白粉、石灰、蚕药等拿来使用。
二、充分利用春叶,养足春蚕
在2006年、2010年,缙云县山区桑树曾经遭受冻害,根据那两年试验表明,采取春蚕推迟3~5天出库,受冻桑园加强管理等技术措施,原订的蚕种与桑叶基本达到平衡。虽然今年桑树受冻程度比2006年、2010年更为严重,春叶产量难以估计,但本人认为,对于农户来说,在1~3龄适当多养,待4龄后看叶留蚕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三、做好蚕收蚁去头去尾工作
所谓蚕收蚁去头去尾,就是农户在规定收蚁时间内,第一天以前孵化的蚕和后来几天孵化的蚕丢去不养,只养第一天或者第一天、第二天孵化的蚕。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蚕体质强健,二是为了蚕发育整齐,便于操作管理,对养好小蚕意义重大。
四、做好蚕期“四防”
1.防蚕病
做好蚕前蚕室、蚕具二次消毒;严格提青分批,及时淘汰弱小蚕,也就是在每次蚕眠之前,把还没有眠的蚕淘汰不养或分批饲养,对发育特别慢的蚕要坚决尽早去除;勤除沙、扩座,避免蚕沙过厚发生蒸热引发脓病;加强蚕期中消毒防病,适时添食氯霉素,控制细菌病;大蚕期如遇高温干燥天气,每天用含有效氯0.5%的漂白粉液对蚕室地面、整个空间、周围环境、蚕体蚕座消毒一次;如遇高温多湿天气,增加新鲜石灰使用次数和数量,每天撒一次,保持蚕座干燥。相关文章:桑蚕眠期如何养殖
2.防中毒
采摘桑叶时一定要详细了解桑园周边农作物使用农药的情况,采叶后先试喂,确认无毒后再给桑,以免中毒造成损失。另外蚕室中及其附近不得使用杀虫剂。
3.防五龄蚕高温逼熟
春蚕后期可能遇到高温,白天室温超过28℃,应采取应变措施,例如:增加给桑量或给桑回数;蚕室内做到“三稀”,即蚕架摆得稀,蚕匾放得稀,蚕头养得稀;蚕台育、地蚕育采用条桑育;蚕室开门窗或用电风扇通风换气;蚕体蚕座喷清水或漂白粉水、石灰水等。室外大棚内温度更高,因此更要做好防高温工作,棚上要多盖覆盖物,保证棚内凉爽。
4.防缺叶
由于冻害对不同桑品种影响程度不一,推迟春蚕发种,冻害轻的桑树,到5月中下旬三眼叶、枝条下部叶或许发生老化、黄化,因此,农户应做到计划用叶、合理用叶,尽量减少桑叶损失。对于冻害严重,桑树剪伐相当于春伐的桑园,在春蚕期间桑树不要摘芯,五龄期时只摘片叶,不剪枝条,枝条下部叶及三眼叶全部采去,留下上部三叶一芯的枝条,让其继续生长,为二春蚕或夏蚕提供足够的桑叶。
5. 如何养蚕
(一)课题产生背景
本课题产生纯属偶然,在一个极为自然的状态中生成,事先并未经过精心策划。在一个春意融融的早晨,本班一个小女孩,将自己养的蚁蚕带到学校向同学炫耀,此举在班级引起轩然大波。这群从小生活在火柴盒似的楼群中的孩子,大多是第一次亲眼目睹,亲手触摸爬在绿色桑叶上蠕动的黑色小生灵,显得特别新奇,特别兴奋,继而萌发了养蚕的愿望。小女孩答应再到乡下亲戚家要一些蚕,分发给和她有着共同爱好的同学养。教师敏锐地发现了学生的兴趣、需求,准确地把握住了学生的求知脉搏,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当机立断进行组织。就这样,一个新的综合实践活动小组便应运而生,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便自然生成。此活动的主旨为:满足学生对个人阅历中未知事物的探究心理。
(二)活动方案设计
1. 活动主题:养蚕
2. 活动目标:
⑴认知目标:
① 通过喂养蚕,了解蚕的生活习性、生长过程。
② 通过书本、上网、请教他人,收集与蚕相关的资料,并学会做资料卡片。
③ 学写观察日记。
⑵能力目标:
① 通过观察蚕的外形、变化,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② 通过喂养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⑶情感目标:
① 为学生创造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③ 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珍爱小生命的美好情感。
3.活动设计:
⑴制作养蚕箱,并在组内展示,评出蚕宝宝的最佳“安乐窝”。
⑵各显神通,寻找桑叶,解决蚕的生计问题。
⑶交流养蚕经验,将蚕养活、养好。
⑷通过查书、上网、请教他人,收集蚕的有关资料,做成资料卡片。
⑸在观察蚕的外形、生长变化的基础上,写好观察日记。
⑹展示成果,并安排一次口语交际——“话说养蚕”。
二、 活动实施
(一) 自行设计,制作蚕箱
养蚕小组的成员,如愿以偿得到了2——6条数量不等的蚕宝宝,另外还附带几片桑叶。养蚕活动拉开了序幕,首先得为蚕安一个舒适的“家”。小组成员,分头行动,自行设计,亲手制作,每人都精心为蚕宝宝营造了一个舒适的安乐窝,并纷纷把“安乐窝”带到学校展示、参评。这些“安乐窝”大多用纸盒改良而成,倾注了孩子的爱心与智慧,十分漂亮,有的简直就是精美的工艺品。“安乐窝”有可以开启的门窗,涂上了绚丽的颜色,配上了卡通图案,有的还写上了给蚕宝宝的祝辞。参评条件挺苛刻,不仅要求外观漂亮,而且还得符合环保条件——没有异味。听说这一点是养蚕小组在蚕箱制作前就作了严格规定的,因为有一位小组成员打听到,蚕闻了异味会生病。
评析:如今的孩子不乏高档的电动玩具,可以玩极具刺激的电脑游戏,一集连一集地看动画片。可是,他们很少接触自然的东西,到小河边垂钓、用蜘蛛网粘知了、去郊外挖马兰……大多孩子都没亲历过,现在让他们亲自喂养呵护蚕,补充了他们生活中缺失了的一部分,他们觉得新奇,这便是驱使他们去付出、去探究,去实践的动力。
(二) 各显神通,寻找桑叶
蚕是弱小的生命,对吃很挑剔,桑叶是它们唯一的食谱。在高楼林立,柏油马路纵横的城市中,要找到桑叶,绝非容易。没有桑叶,怎么养蚕?蚕因为没桑叶吃而夭折,这轰轰烈烈的养蚕活动,不就成了昙花一现?果然没几天,就有学生向教师告急:蚕宝宝没吃的了。有一个孩子在日记中写道:我的蚕已经养了好几天了,桑叶是那儿来的呢?一开始蚕吃的是糜晨阳给我的几片桑叶。因为蚕小,所以还应付了好几天,可现在蚕快把桑叶吃完了。听人说,只有乡下才有桑叶,我焦急万分。桑叶的问题的确是个大问题,关系到蚕的生死存亡。如果教师这时不管,可能蚕会饿死,养蚕小组便土崩瓦解;如果教师这时接手处理这一棘手的难题,活动就失去了自主性,孩子们就失去了锻炼的机会。考虑再三,教师还是宣告:蚕宝宝的桑叶由蚕的第一监护人解决。结果让老师感到意外,所有养蚕组的成员都没让自己的蚕宝宝饿着。他们各显神通,通过各种渠道弄到了桑叶,有的是爸爸妈妈带着到郊外亲手摘来的;有的是打电话让乡下的亲戚送来的;有的是让邻居在工作单位的院子里采的;还有的是自己交涉问本组的同伴要来的。最有意思的是,有一个孩子居然在自家楼下发现了一棵桑树。虽然这棵桑树早就存在,可他一直到这次养了蚕才认识了它。由于桑叶来之不易,养蚕小组的成员都学会了桑叶保鲜法,什么冰箱保鲜法,什么湿毛巾保鲜法,说起来一套一套的。
评析:也许是职业的习惯,许多小学老师对学生都爱像保姆似的大包大揽。其实学生群体中蕴藏着的能量,往往就是被这样的包揽扼制的。如果教师相信学生,给予学生施展本领的机会,学生显现出的才华、能力,会让我们老师刮目相待。尤其是在他们具有了强烈的责任感,主动去做某一件事时,爆发的能量更是让我们老师始料不及。
(三)观察探究,增长学识
蚕在孩子们的精心喂养下一天天长大,养蚕小组的成员经常聚在一起交流养蚕经验:蚕沙要天天清理;蚕对卫生的要求很高,脏手不能触摸它;蚕吃了带水的桑叶会生病……孩子们积累了不少养蚕经验,养蚕进入平稳期。再加上孩子们天天和蚕亲密接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此阶段教师引导孩子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无疑是趁热打铁。在教师的刻意引导下,孩子们仔仔细细观察蚕宝宝,兴致勃勃写观察日记,遇到问题翻书、上网查资料,精心制作做知识卡片,结果是令人欣喜的。下面撷取的是部分孩子写的日记片断:
蚕和我的中指差不多粗长,又白又嫩的皮里透着丝丝青色,它的背上每隔一段就会有一对花纹。它的嘴呈八字形,吃起桑叶像剃须刀,从桑叶的边缘,一条一条剃下去……
蚕的眼睛很小,长在两边,如果不仔细看,还以为没有眼睛呢。蚕的前面有三对足,后面有四对足。它的身子软软的,凉凉的。爬行时和蚯蚓差不多,一拱一拱的……
蚕宝宝又开始蜕皮了,它先把身体紧缩,接着尾部一挺,一对小脚首先从肚子下露出来。不一会儿,它又用嘴咬住皮,尾巴一缩,皮又蜕了点,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它终于把旧衣服脱去了,换上了一件白白的新衣衫……
……有时我去摸蚕宝宝,发现它的身上凉凉的,不知这是为什么?查了书我才知道,原来呀,蚕没有固定的体温,它的体温会随着周围温度的高低而变化。蚕的身体两侧有许多对气门,周围的温度一变,它就借开关气门的方法来调节体温……
今天我上网查到了有关蚕的资料。蚕为什么能够吐出丝来呢?那是因为蚕吸收桑叶中的营养成分,在体内合成丝素、丝胶等蛋白质……
从以上学生的日记片断中,大家不难看出,学生是在用眼观察,用情体验,用心探究。收获之大,毋需笔者赘述。
评析:假如,养蚕小组的活动只是停留在“养”的层面上,那就极大地浪费了教育资源。此时教师起着关键作用,教师的暗示、引导、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将活动引向纵深,优化活动过程,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四)春蚕作茧,设置茧箱
初夏,孩子们养的蚕陆陆续续上山结茧了。经过一段时间的付出,孩子们终于有了收获,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们把洁白的蚕茧带到学校展示,让没参加养蚕小组的同学感到艳羡。此时指导教师萌发了一个想法:要不了几天,蚕蛾就会破茧而出,繁衍后代。如果保留好蚕种,到来年春暖花开时,蚕卵里就会钻出蚁蚕,那时就可以分给更多的孩子养了。养蚕小组采纳了教师的建议,可随即孩子们就被接踵而来的新问题难住了:没有交配过的蚕是孵化不出蚁蚕的,要是某同学养的两条蚕都是母的,或都是公的怎么办?要是母蛾先破茧产了子怎么办?……面对这些问题,养蚕小组的成员集思广益,最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在教室设置一个蚕茧收集箱,把大家的蚕茧放在一起。新生成的问题迎刃而解,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体现。
评析:说到创新,有些教师总是把它看得过于神秘,更有甚者把它和创造发明联系起来。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实践中,任何一种以前未有过的新的思想、新的感悟、新的做法就是创新。“设置蚕茧箱”这一主意,在成年人眼里也许不屑一顾,但对于从未有过养蚕经历的孩子来说,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三、 活动总结
这项综合实践活动,在孩子们“话说养蚕”的漫谈声中结束。在这项活动中,十多个孩子亲历了整个养蚕的过程。其中,只有一个孩子养死了一条蚕。其余孩子养的蚕都成活了,并结出了茧子。在这项活动中,孩子们在一个广阔的学习背景下主动地实践、探究、攫取知识,涉猎了生物、语文、计算机网络、劳技等多门学科,提高了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自我学习等诸多能力、还培养了创新思维,强化了责任感。其效果,远非封闭式学习所能比拟。
养蚕饲育技术
一、小蚕饲育技术处理要点及饲育标准
1、收蚁前补催青。蚕种领到后,室温升至25—25℃干湿差1—2℃,蚕种遮光保护,第二天早晨感光收蚁。2、适时收蚁:春蚕上午8—9时,夏秋蚕上午7—8时收蚁。3、精选良桑,采摘适熟叶。4、调控好目的温湿度。采用塑料薄膜覆盖育。5、加强眠起处理,严格分批,淘汰病死蚕。
表1小蚕饲育标准
令期
项目
一令
二令
三令
备注
目的度(℃)
干湿差(℃)
27-28
0.5-1
26-27
0.5-1
25-26
1-1.5
眠中降低0.5-1 眠中干湿差3-3.5
张种
用桑量(公斤)
蚕座面积(R2)
(匾)
1.0
7
(2)
3.0
16
(4)
12.5
40
(5-6)
?
每日给桑回数
3-4
3-4
3-4
桑叶切成蚕体二倍见方三令切成三角叶成鸡爪叶
换气
给桑时结合换气,经常换气5-10分钟
除沙
不除沙
起起眠各除一次
起、中、眠各除一次
?
二、大蚕饲育技术措施要点及技术标准
1、经济合理用桑,做到良桑饱食。2、饲育方式:因地制宜选用室内蚕匾(床)育,蚕台育或塑料大棚地面衣。3、防治蝇蛆病。适时喷洒灭蚕蝇药剂。
表2大蚕技术标准
令期
项目
四令
五令
备注
目的度(℃)
干湿差(℃)
25
2
23-25
2-2.5
?
张种
用桑量(公斤)
65
500
?
蚕座面积(m2)
11
22-25
?
每日给桑回数
4
4-5
春季五令可采桑青四令三眼叶或芽叶
换气
开门窗养蚕
开门窗养蚕
夏秋蚕要特别防闷热
除沙
起眠除各1次
每日中除1次
起除1次
每日中除1—2次
?
三、严格消毒防病:
1、养蚕前消毒:⑴彻底清扫:清洗蚕室蚕具,喷石灰浆消毒。⑵药剂消毒。第一次用1%有效氯的漂白粉液将蚕室、蚕具喷洒一遍;第二次用毒消散,氯砼合剂封闭熏烟、消毒。⑶小蚕具要清洗干净忍气吞声,蒸煮消毒半小时,尼龙膜要用漂白粉液逐张喷洒两面。
2、养蚕中消毒防病:⑴严格防病卫生制度,蚕室门口撒一层鲜石灰,换鞋入室洗手操作。蚕沙坑远离蚕室堆放。给桑除沙后地面清扫干净,病死蚕丢入石灰缸,僵蚕包好烧掉,严禁病死蚕喂鸡。⑵坚持使用防病药剂,收蚁后第二次给桑前及各令起蚕使用防病同一号或漂白粉防僵粉消毒一次。三令盛食后灭蚕蝇和氯霉毒交替使用。⑶严格提青分批。淘汰病、小蚕。⑷防止农药中毒,保证桑叶质量。
3、蚕后消毒:用石灰浆对用过的蚕室具全面喷洒。
四、上簇与采茧
6. 说说蚕吐丝前的一些现象,以及蚕农应该做些什么准备呢
蚕吐丝前的现象:
身体变黄变透明,皮肤紧绷,不再大量进食桑叶,蚕砂变为绿色,比平时大,放在灯光下可以看见胸部和腹足之间是透明色。
蚕农准备工作:
给蚕搭建一个小的场所方便吐丝,比如搭个小架子,或用纸做些小格子,在养蚕盒内放些可以支撑的东西,给蚕宝宝一个适合的环境结茧。
(6)越南春蚕怎么做扩展阅读:
结茧过程
1、熟蚕先将丝吐出,粘结在蔟器上,再吐丝连接周围蔟枝,形成结茧支架,即结茧网,茧网不具备茧形,只是一些松软凌乱的茧丝层,以作为结茧的支架。
2、蚕结制茧网后,继续吐出凌乱的丝圈,加厚茧网内层,然后以S型方式吐丝,开始出现茧的轮廓,叫做结茧衣,茧衣的丝纤维细而脆,排列极不规则,丝胶含量也多。
3、茧衣形成后,茧腔逐渐变小,蚕体前后两端向背方弯曲,成“C”字型,蚕继续吐出茧丝,吐丝方式由S形改变成∞形,这就开始了结茧层的过程。
4、当蚕由于大量吐丝,体躯大大缩小时,头胸部摆动速度减慢,而且没有一定的节奏,吐丝开始显得凌乱,形成松散柔软的茧丝层,称为蛹衬。
7. 如何正确养蚕
一、适温适湿饲养
春蚕期,早晚气温偏低,需通过加温来调节好蚕室内的温湿度。一龄蚕要求82-830F,干湿差0-0.50F;二龄蚕810F,干湿差0.5-10F;三龄蚕790F,干湿差1.5-20F;四龄蚕要求75-770F,干湿差4-60F;五龄蚕74-760F,干湿差5-60F。同时要注意通风换气,防止煤气中毒。
二、合理用叶,良桑饱食
收蚁当天采黄中带绿的桑叶;第一龄采嫩绿色;第二龄采将转浓绿色叶,也可以在开叶第二顿桑采用三眼叶,这样既提高采叶的工效,又促进新稍叶片的继续生长,从而使桑叶增产;在五龄后期要边吃边伐,做到吃完伐完。小蚕切叶的大小为蚕体二倍见方的方块叶。给桑厚度一龄为1.5-2层,2龄2-2.5层,3龄2.5-3层。大蚕期,特别5龄中、后期,既要保证蚕儿充分饱食,又要合理安排好给桑量。一般4龄前2天张种用量55公斤左右,第3天50斤左右,第4天35斤是左右。5龄前3天经需200-230斤,4-7天用桑在800斤左右,8-9两天用桑100多斤。
三、提倡有孔薄膜覆盖育
养蚕用的是聚乙烯塑料薄膜,一般1-2龄上盖下垫,四边折叠;3龄只盖不垫。眠中不盖,确保蚕座干燥,加快就眠齐一。阴雨多湿天气,可以适当提早揭膜。有时盖膜上会发生水滴,可在给桑后反一面盖。
四、超前扩座、匀座
扩座、匀座工作是否及时,直接影响到蚕茧的产量和质量。特别是小蚕饲育温度高,生长速度快,更要及时做好超前扩座、匀座工作。如果蚕头分布不匀或过密,容易引起大小蚕,伏桑夷蚕,造成眠起不齐,而影响大蚕饲养。大蚕期也要及时做好扩座、匀座工作。
五、加强眠起处理,及时除沙
眠前要适当选择嫩些的桑叶喂蚕,如有迟眠蚕,应加网提青。眠中保持蚕座安静,温度比食桑时低1~20F。等大多数起蚕头部呈淡褐色,头胸部昂起并左右摆动,显示求食状态时为饷食适期。饷食用叶要适熟偏嫩,一般第一次给桑以前令盛食期的50%左右为好。蚕座上蚕沙、残桑过多,容易发酵,蒸热有利于病菌、病毒繁殖,要及时除沙,通常一龄不除沙;二龄起除、眠除各一次;三龄起、中、眠各一次。大蚕期食桑量大,排粪也多,更要及时清除蚕沙。
六、做好防病、防毒工作
通常情况下,1~3龄蚕每天用一次防僵粉进行蚕体消毒,眠中用三、七糠止桑。大蚕期,起蚕时用防僵粉进行蚕体消毒,以后每天在蚕座上撒一次新鲜石灰粉,以防病毒病的发生。迟眠蚕和弱小蚕要集中起来隔离饲养。对于蝇蛆病,可在4令第二天或第三和5令第二天开始隔天添食500倍或体喷300倍灭蚕蝇药液一次,上簇前再用一次。至于防止的细菌性蚕病,应在4令的饷食当天添食氟哌酸药液,发病时可连续添食几次,以后隔天一次,最好在晴天中午进行,大眠前和5令后期可不添食。养蚕期间还要做好防毒工作,桑叶采回后,要进行试喂,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七、加强簇中管理,提高茧质
提倡运用方格簇室外预挂室内营茧技术,熟蚕上山必须齐一,应在蚕儿见熟5~10%使用蜕皮激素,每张种用2支,方法是:每支蜕皮激素用2公斤冷开水稀释后,喷洒到20公斤桑叶上对蚕进行一次性添食,添食后经10小时左右蚕儿方可老熟上簇。上簇后先把方格簇挂在预先搭好的遮阴、防雨、避风的地方,把蚕尿充分排于室外,搁挂后每隔2~3小时将簇具颠倒重挂一次,以提高入孔率。入孔后移置室内,初期保护76~770F,结茧后期保护在750F,簇中湿度一般以相对湿度70~75%为宜。搞好簇室的通风换气是提高茧质的重要措施,基本定位营茧后,即可将门打开进行通风换气,但不能强风直吹。茧壳见白后,必须将门窗全部打开,以利湿气的充分排除,提高蚕茧的质量。
8. 谁知道养蚕的全套方法
(仅供参考)
养蚕前的准备:
在种好桑叶的基础上,准备好蚕室、蚕具;养蚕前7天,用1%的强氯精喷洒消毒,每平方米用药液半斤,喷后密封24小时以上,同时,应将蚕房周围环境喷药消毒。
催青:
蚕种出库第八天左右,可见到蚕卵一端有一小黑点,叫点青,一张蚕种有20%卵点青,就用黑布遮光,从点青之日算起,第三天早上5点钟就除去黑布,开灯感光孵化。
收蚁:
感光3-4小时后,春蚕在上午9时,夏秋蚕在早上7-8时即可收蚁。收蚁的方法:用桑树第一展开叶切成0。5厘米小方块,用叶量为蚁量的5倍左右,撒在垫有塑料薄膜的簸箕上,一手拿蚕种纸,一手拿蚕筷,均匀拍打蚕种纸背,使蚁蚕掉落簸箕上,然后用鹅毛刮蚁蚕,整理成圆形即可。
小蚕的饲养:
1、温、湿度调节:1-3龄称为小蚕,小蚕要求的环境为高温多湿。1-2龄适宜温度26-27度,相对湿度90%;因此1-2龄蚕采用全防干育,即上盖下垫塑料膜;3龄用半防干育,即只盖不垫塑料膜,保持温度在26-27度,相对湿度85%。
2、小蚕的用叶:1龄用桑树自顶芽数下第3叶,叶色黄中带绿,一张蚕种的蚕,用叶1公斤;2龄用自顶芽数下第4叶,叶色绿中带黄,一张蚕用叶3公斤;3龄用自顶芽数下第5-6叶,叶色嫩绿色,有光泽,一张蚕用叶10-12公斤;一、二龄蚕将桑叶切成蚕体长1.5倍的小方块,三龄蚕桑叶粗切成三角形喂食,每次的给桑量应掌握在下次给桑前蚕座上略留少量残桑为适度。
3、喂桑次数及时间:每天喂4次,时间分别为:上午7时,中午11时,下午4时,晚上10时;小蚕生长发育快,每次喂桑要结合扩座。
4、眠前处理:(1)眠前除沙:小蚕体色转为白色,身体缩短,体表紧张发亮,一龄蚕部分蚕体粘附蚕粪,二、三龄蚕有蚕驮蚕现象时,即可加网给桑进行眠前除沙。(2)提青:如出现一部分蚕已睡眠,一部分未眠,应再次加网给桑,把未眠蚕引上来,移到另一簸箕中继续饲养至眠定。
5、眠中保护:眠中前期蚕座要干,应在蚕座上撒石灰粉,保持相对湿度80%;见有起蚕时,室内宜湿,保持相对湿度85%;如湿度不够可在地面撒水补湿。
6、眠起饷食:当95%以上的眠蚕已脱皮,头部由灰白色转为褐色,头部明显变大,幼蚕爬动寻食,这时可饷食,饷食的桑叶应稍偏嫩,给桑量宜偏少。
大蚕饲养:
1、饲养方式:4-5龄蚕为大蚕期,生长适宜温度为25度,蚕儿对高温多湿和二氧化碳的抵抗力弱,食桑量大,排泄物多,可以采用室内地面育和室外棚架育。
2、移蚕下地:将蚕室清洗干净,用1%的漂白粉消毒,待干后,地面撒一层石灰粉,将蚕饷食喂一餐叶后,移至地面饲养。
3、合理给桑:4龄蚕是蚕体成长过渡到丝腺成长的转折时期,如营养不良,,会影响到产量和质量。要求桑叶新鲜质好,选采顶芽下7-15片叶喂养,达到良桑饱食的目的;5龄蚕用桑量占总用桑量85%左右,此期是合理用桑,提高桑叶效益的关键时期;采用两头紧中间松的饲养方法:5龄的第1-2天或第5-7天,给叶量要严格控制到下次给桑时刚吃完为宜;第3-6天要让蚕充分良桑饱食;每次喂叶时进行移蚕扩座,保持蚕头均匀。
4 、搞好蚕座卫生:大蚕期每天早上用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阴雨天湿度大,每天撒石灰粉2次,保持通风干爽。
5、上簇采茧:五龄大蚕经过6-7天便开始停止食桑,排出大量绿色软粪,胸部透明,身体略软,呈蜡黄色,头部左右摆动,这时,选用3-4块方格簇交替重叠水平放好,把熟蚕均匀撒到簇上,待蚕爬定后将簇钩挂起来。上簇期间要保持通风良好,维持簇中温度24度,湿度85%为宜。一般春蚕上簇后6天,夏秋蚕上簇后4-5天即可采茧出售。
脓病如何预防
脓病多发生于春季蚕期的5、6、7月份,秋季蚕期的9、1o月份。进入5月份以后,我区大部分蚕区的气温偏高,细菌活动活跃,加上此时春蚕已丈多连续饲养了2~3批,病原有了一定的积累,如果此时消毒防病措施不力,饲养操作不当,剜往往爆发脓病。秋季蚕期脓病的发生除以上因素外,叶质不良也是诱发脓病的重要原因。
脓病的防治要点:
1 合理安排养蚕批次,预留充足捎毒时同。 一年多次养蚕,尤其是多批次不同断地饲养,蚕室蚕具连续使用,每期蚕结束后没有充足的洗刷和消毒时问,给病毒的残留和积累刨造了条件,脓病便有了随时发生的可能。解决办法,一是适当减少养蚕次数,将两个相邻蚕期之间至少留出一周的间隙,以便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蚕室、蚕具的洗刷消毒,彻底杀灭上期蚕留下的病原。二是不能减少养蚕批次时,可建立小蚕专用蚕房,实行小蚕共育。
2 严格消毒,杀灭病原。消灭病原是防治桑蚕脓病的根本措施。养蚕前,要根据蚕室结构、蚕具种类,做好充分的清洁工作,再选择适当的消毒药剂进行全面消毒。发生过脓病的蚕室,除采取常规的消毒措施外,墙壁、天面再用新鲜的石灰浆涂刷,对预防脓病有较好的效果。养蚕中要对蚕室地面、贮桑窒、走廊及蚕室周围环境定期进行清洁消毒工作,同时小蚕可选用“小蚕防病一号” ,大蚕可选用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养蚕后,对蔟中的死蚕应先拣出投入消毒液(如石灰浆 福尔马林等)中,浸泡过夜后挖坑深埋。蔟具、上蔟室要在采茧后就地清洁消毒,妥善处理好蚕沙,以防病原扩散。
3 严格提青分批、淘汰和厢离病、弱小蚕,防止蚕座混育感染。蚕感染病毒后,发育迟缓,不仅养蚕技术处理不便,更重要的是将病传染给健康蚕 因此在生产上凡是发育迟缓的小蚕,都应用分批提青的办法,与健康蚕分开饲养j发现患病个体,必须立即拣出,坚决淘汰,以减少蚕座传染的机会。在饲养过程中发现蚕座内有病死蚕,应小心拣出,防止尸体流出脓液四处污染,并立即进行蚕体、蚕座消毒 此外,严格禁止大小蚕同室共育或混育。
4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儿体质。脓病的传染和危害程度,与蚕的体质有关。养蚕过程中,要根据蚕的生理特点,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 一是适时扩座,保证每条蚕有3倍体积左右的活动空间,防止蚕头过密。二是良桑饱食,喂给肥培管理好的适熟桑叶,不喂偏老、偏嫩、发热、发酵、泥沙及病虫污染的叶。三是做好脶起处理,使蚕群体发有齐一,以增强蚕的抗病能力。另外还要精心操作,防止蚕体创伤。
5 添食抗菌素,减少细菌对脓病感染的坍同促进作用。添食氯霉素、蚕病清等抗菌素,不仅对细菌病有预防作用,同时也有抑制脓病发生的效果。
6 注意催青保护,防止蚕种被二次污染。蚕种在出库提酸时,已经将附在蚕种表面的病原杀灭。如果发种的环节复杂或催青的环境不良,蚕种极易发生二次污染。解决的办法是蚕种领回
后,用2 福尔马林或0.5 有效氯的漂白粉溶液进行卵面消毒,消毒后的蚕种放置于干净的蚕室进行催青。
7 饲养抗病力强的品种。不同的蚕品种对脓病的抵抗力不同,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综合考虑选择抗病力、抗逆性强的蚕品种。
8 加强桑目的肥培管理,做好桑园害虫的防治工作。桑园多施有机肥,合理使用化肥,对增强蚕的体质,减少蚕病的发生是很有必要的。此外,桑园要适时喷药杀虫,减少害虫的虫口密度,防止病毒引起的交叉感染。
抓好养蚕前消毒,降低蚕儿发病率
养蚕前的清洗消毒是整个防病消毒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夺取蚕茧高产的先决条件。为提高消毒效果,在消毒步骤上要做到“一扫、二洗、三刮、四消、五刷白”;消毒过程中要求做到六个要:蚕室要打扫净,蚕具要洗得净,药剂要配得准,药液要喷得匀,室具要消得全,消后要保管好。
做好补催青工作,提高一日孵化率
补催青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日孵化率的高低,广大蚕农应重视补催青工作,主要抓好温湿度的控制及遮暗工作等措施。蚕种到室后,要及时摊卵,并控制温度78-79℉,湿度差2℉,到收蚁前日傍晚,将温度升至80-81℉,湿度差1℉,同时在补催青时要严格遮暗,以达到孵化齐一之目的。
杜绝明火加温,确保人蚕安全
明火加温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一是易造成饲养员一氧化碳等废气中毒,我市每年均有蚕农因明火加温造成中毒送医院抢救甚至死亡事件发生;二是温度控制难,温度过高时影响蚕儿体质,甚至把蚕儿烘死;三是易发生火灾事故。同时,今年春蚕蚕种紧张,各地已均没有预备种,如造成蚕种中毒、烘死等损失的,将无法弥补。因此,为确保人蚕安全,应大力推广暗火加温,实行地火龙、天火龙、电炉、靠壁灶等暗火加温形式,或将明火加温设施进行改造,增加通室外的烟道,杜绝明火加温;进蚕室饲蚕时要两人以上,以便发生中毒时,相互照应、及时抢救;没有小蚕饲养设施或条件较差的以及饲养量比较少的蚕农,提倡联户共育,实行小蚕集中饲养,或交由小蚕公司饲养;小蚕室要经常进行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密切注意天气和蚕讯,合力做好防氟工作
据气象部门预报,今年五月份降水量偏少,气温偏高,最长连晴可达7—8天,属氟污染较重的气候年型。因此必须依靠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加强春蚕防氟工作。一是要贯彻落实市府关于春蚕期防氟停火措施;二是密切注意蚕期的天气情况和蚕讯变化,一旦出现氟化物中毒苗头及时采取分批饲养、调整叶位、石灰水洗叶等农业防氟措施,减少损失。
提倡采用摘芯技术,提高桑叶产质量
摘芯就是将桑树新梢的嫩头摘去,可促进嫩叶加速成熟,提高桑叶产质量。方法是:在用叶前10天左右进行,根据桑园的用叶计划,划片分批摘芯。摘芯程度:一般摘去鹊口状的嫩头为度。
重抓防病防毒,减少蚕病和中毒损失
在饲养过程中要经常用新鲜石灰粉、防病一号、抗菌素和灭蚕蝇等药剂进行蚕体蚕座的消毒防病,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蚕病损失,同时对新鲜石灰粉、防病一号等易变性挥发的药剂,要密封存放,用后袋口扎紧;在采摘毗邻其它农作物桑园的桑叶时,要做到先试后吃,严防因其它农作物喷药治虫引起蚕中毒事故的发生。
加强通风换气,稀放饱食养大蚕
由于大蚕期蚕儿食桑量大,排泄物多,且又不耐高温湿闷,因此,在大蚕期应特别重视通风换气工作,做到开门开窗养蚕,并达到稀放饱食,大蚕三昼时每张种放足蚕座面积40平方米以上,并给足桑叶使蚕饱食。
抓好上山关,提高春茧产质量
抓好蚕儿上山关,是提高蚕茧产质量的重要措拖。一是在选用上山蔟具时要有安全意识。近年来少数地区曾发生过因蔟草残留农药影响而产生大量不结茧蚕的事故。由于去年稻飞虱暴发,晚稻大面积治虫造成春蚕用作上蔟的稻草带毒增加,如不重视对蔟草的选择和处理,很可能发生类似事故。上蔟时建议选用方格蔟、塑料折蔟等优良蔟具;选用稻草蔟具时要尽量选用农药污染少的稻草制作,并利用养蚕前期较空暇时间,充分曝晒干燥,尽量排出残留农药。二是加强蔟中通风换气,在熟蚕全部上山茧网形成后,蔟室开门窗通气,使蚕儿吐尽茧丝物质,增加茧层量,提高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