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越南人嚼槟榔的习俗
嚼槟榔是东南亚许多国家和民族,特别是越南的京人、岱人、傣人、埃迪人的一种特殊嗜好。
槟榔树是一种常绿乔木,属棕榈科植物。有红槟榔、白槟榔两种。
白槟榔的果实大,白而硬,嚼时必须把它切成小块,每次嚼一块。
红槟榔的果实橙红色,像红枣一般,小而软,每次可嚼整粒。
嚼槟榔有消积、行水、杀虫、麻醉等作用,并对牙齿起到保护作用。嚼时,用蒌叶包上一点石灰或砚灰,然后放入嘴中与槟榔同嚼,使槟榔起化学作用,变出血红色的汁液,吐出渣子,咽下汁液,会使人陶醉,产生一种昏昏然的感觉,久嚼成瘾,如抽烟、喝酒一样。他们多在饭后嚼,待客、送礼尤不可少。今越南京人还把槟榔子当做信物,无论求婚、请客,均送给对方一颗槟榔,如汉族的请柬。
嚼槟榔还有另外一种意义,长期的咀嚼,人的牙齿便被染成漆黑的颜色,这就是我国古籍所说的“漆齿”或“黑齿”,并由此称这些民族为“漆齿蛮”或“黑齿蛮”。这些民族也自以“漆齿”、“黑齿”为美观。
⑵ 结婚为什么要用槟榔
是"定礼"。必须送槟榔,凡是女子受聘某家就叫做"吃某氏槟榔";槟榔又代表贵宾和新郎的意思
⑶ 越南人为什么喜欢吃槟榔
和越南的天气有关,应该还有一定的药用功效
⑷ 槟榔为什么可以被用来当做结婚礼物
因为我国部分地区人认为槟榔十分贵重,在婚礼上都是先让客人嚼食槟榔以示礼重。自魏晋时期,槟榔在珠江三角洲逐渐受人重视,后来成为一种重要的礼果,在各种礼节习俗中发挥其象征作用。而如今,槟榔也代表了更多对新婚男女的美好祝愿。
⑸ 越南有哪些奇葩风俗
⑹ 越南人有什么风俗习惯
越南主体民族—京族的大姓有阮、陈、吴、黎等。与中国人一样,越南人也是姓在前,名在后,多数是单姓双字名,少数也有单姓单字名。越南人在称呼中,除了第一人称较常用中性的“我”(发音为“堆”)外,第二人称“你”和第三人称“他(她)”都没有中性的人称代词,通常根据对方的辈份或身份来称呼,以表示亲热或尊重。如对父辈的人,第二人称直接用“大伯”、“大娘”、“叔叔”、“阿姨”等;第三人称则用“那位大伯”、“那位大娘”等。越南人问候不分“早晚”,也不分“你好”、“再见”,通常都用一声“召”加上称呼来表示。例如见面时说“召同志” 是“同志你好”,分别时说“召同志”是“同志再见”。越南人称呼对方时,一般是称呼与最后一个名字连用,很少带姓连名都叫,那样被认为是不礼貌。如一位名叫阮兴强的男子,可根据他的年龄和亲疏程度,称为“强伯”、“强哥”、“强弟”或“强先生”、“强同志”。
服饰
祀和宴会时穿红袍,吏役穿褐色或黑色布衣,官吏们穿青色衣,平民百姓穿赭色粗布衣。法国人进入越南后,平民的衣着开始有了较大变化,妇女穿结纽上衣和裤子。进入现代,越南城市的男子多穿西装,妇女穿花色窄袖长袍。越南妇女的长袍可以说是越南女子的国服,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显得婀娜多姿,下摆舒展,开衩至腰际,活动方便。特别讲究的是,越南妇女穿长袍时,还穿一条黑色或白色的宽腿拖地长裤。越南妇女喜戴项链、手镯、戒指,多留披肩长发,或用发夹束于脑后。
嚼槟榔与牙之美
越南的京人、岱人、泰人、埃迪人都有一种嚼食槟榔的特殊爱好。嚼槟榔通常是先苦后甜,可刺激神经,提神醒脑,除积消肿。京人还把槟榔当作信物,无论求婚、请客,均送上一槟榔。嚼槟榔、染牙是京族的古风,过去男男女女只要到了十七八岁就开始染牙。按照他们的习俗,开嚼槟榔、染牙,便象征已经成年可以成亲了。
重要节庆
越南也使用阳历与阴历,除了国家法定的节日如元旦、国际劳动节、国庆节等外,越南也过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越南有一句民谣“肥肉姜葱红对联,幡旗爆竹大粽粑”。在新年与旧年交接之时,越南人也有守岁的习惯。
越南人也过灶君节。灶君也称为“灶神”(灶王爷),他的任务是客观地记录下这个家庭所发生的事。每年腊月二十三是灶君节。中秋节是越南人较为重视的节日。中秋节的晚上,越南人除了吃了月饼、赏月、观花灯、舞狮子外,在农村,青年男女还举行对歌,越南人称为“唱军鼓调”。
祖先崇拜
越南人注重孝道,在第一个家庭中,子女孝敬祖父母和父母是不可缺少的的意识。越南人每家每户都设有神龛、神台、神位,是敬奉祖先的祭坛,是敬奉祖先神的圣地,任何人不可触犯,也不能有任何污秽。越南人视祭祀供奉祖先为重大之事,用以感激祖先的养育之恩。越南人对祖先的崇拜还表现在忌名上。
宗教信仰
从公元前111年中国的西汉时代起,儒教、佛教、道教开始从中国传入越南,对越南人的意识形态起了很大的影响。从中国传入的佛教为大乘佛教,越南人称为“北宗”。此外还有部分越南人信仰小乘佛教,并称之为“南宗”,从泰国和柬埔寨传入。信教的越南人中,信仰佛教的占比例最大,其中又以信大乘佛教者居多,各地寺庙不少。佛教徒忌杀生,讲因果报应。重大节日、个人生日一般都要到佛寺去拜佛,献礼,听和尚诵经。
天主教传入越南约有500多年历史。15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开始到越南传教,但遭到官方的禁止。最早到越南传教的是奥德雷科·巴德诺和弗朗西斯·沙维尔两位法国传教士。越南南部的西宁、迪石等地的京族农民大部分信仰高台教,该教的全称为“大道三期普渡高台教”,为吴文昭、黎文忠于1926年创立。
在越南南部的安江、同塔梅、河仙、东川等地,有不少人加入和好教。该教为佛教的变体,由越南人黄富楚创立于1939年,因黄富楚居住的村子名为“和好村”,故以此取名,其含义为孝和交好。和好教设僧侣,但不建寺庙,用一块红布代替神佛的图像,信徒早晚供佛两次,供品为鲜花和清水,鲜花代表坚贞,清水代表纯洁。
⑺ 越南有哪些风俗习惯
1、饮食习惯
越南北方的京族有严格的饮食礼仪,从平时餐桌上家庭成员的座位,到宴席上菜式的摆设都很讲礼仪。烹饪方法非常讲究,原料和调料搭配备受重视,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南方人性情豪放直爽,餐桌上比较随意。
2、节日
由于受中国文化影响,越南的传统节日与中国相似。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盘古节和送灶王节等。春节是越南民间最盛大的节日。夏历正月初一日为春节。按照越南的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日的“送灶王节”开始,就算进入春节了,届时,各家女主人都要赶制新衣。
3、服饰
越南的国服是奥黛,又称为越南“长衫”,分为男版和女版,女性身着奥黛更为普遍。奥黛通常使用丝绸等软性布料,上衣是一件长衫,两侧开叉至腰部,下半身配上一条喇叭筒的长裤。当地人一般在婚嫁、重大节日、外交和会客等正式场合穿着奥黛。
4、婚俗
古代越族人从择偶到成亲要经过六个主要仪式,即:纳采、问名、纳吉、请期、纳币和迎亲。如今这些仪式已被简化,仅剩下提亲、订亲和迎亲。
5、礼节
越南人很讲究礼节。见了面要打招呼问好,或点头致意。对长辈称大爹、大妈或伯伯、叔叔,对平辈称兄、姐,对儿童称小弟、小妹。在国家机关、工作单位和越军部队里,一般称同志,但在最熟悉的人之间,也有称兄道弟,而不称同志。见面时,通行握手礼,苗、瑶族行抱拳作揖礼,高棉族多行合十礼。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越南人
⑻ 令人诧异,越南有哪些奇异婚俗
越南婚姻奇异的有:“谢恩”婚俗、“抢婚”婚俗、“入赘”婚俗、“嚼槟榔”的婚俗等。
四、“嚼槟榔”的婚俗:当地人用萎叶包着砚灰与槟榔一起吃,这有一种先苦后甜的滋味,这象征着血浓于水的情感早生贵子。在求婚的时候送上一颗槟榔。
还有一些其他奇特的婚俗,每个地方都有一些特别的习俗,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
⑼ 越南礼仪常识有哪些
服饰古代时,越南的京族人穿各种套头的衣服和长裙。到了中世纪,平民穿褐色布衣,官吏穿蓝葛衣。到了15世纪后,富者通常穿锦罗沙葛,参加祭祀和宴会时穿红袍,吏役穿褐色或黑色布衣,官吏们穿青色衣,平民百姓穿赭色粗布衣。法国人进入越南后,平民的衣着开始有了较大变化,妇女穿结纽上衣和裤子。进入现代,越南城市的男子多穿西装,妇女穿花色窄袖长袍。越南妇女的长袍可以说是越南女子的国服,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显得婀娜多姿,下摆舒展,开衩至腰际,活动方便。特别讲究的是,越南妇女穿长袍时,还穿一条黑色或白色的宽腿拖地长裤。越南妇女喜戴项链、手镯、戒指,多留披肩长发,或用发夹束于脑后。
嚼槟榔与牙之美越南的京人、岱人、泰人、埃迪人都有一种嚼食槟榔的特殊爱好。嚼槟榔通常是先苦后甜,可刺激神经,提神醒脑,除积消肿。京人还把槟榔当作信物,无论求婚、请客,均送上一槟榔。嚼槟榔、染牙是京族的古风,过去男男女女只要到了十七八岁就开始染牙。按照他们的习俗,开嚼槟榔、染牙,便象征已经成年可以成亲了。
重要节庆越南也使用阳历与阴历,除了国家法定的节日如元旦、国际劳动节、国庆节等外,越南也过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越南有一句民谣“肥肉姜葱红对联,幡旗爆竹大粽粑”。在新年与旧年交接之时,越南人也有守岁的习惯。
越南人也过灶君节。灶君也称为“灶神”(灶王爷),他的任务是客观地记录下这个家庭所发生的事。每年腊月二十三是灶君节。中秋节是越南人较为重视的节日。中秋节的晚上,越南人除了吃了月饼、赏月、观花灯、舞狮子外,在农村,青年男女还举行对歌,越南人称为“唱军鼓调”。
祖先崇拜越南人注重孝道,在第一个家庭中,子女孝敬祖父母和父母是不可缺少的的意识。越南人每家每户都设有神龛、神台、神位,是敬奉祖先的祭坛,是敬奉祖先神的圣地,任何人不可触犯,也不能有任何污秽。越南人视祭祀供奉祖先为重大之事,用以感激祖先的养育之恩。越南人对祖先的崇拜还表现在忌名上。
⑽ 槟榔是什么呀
槟榔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海南省是我国槟榔的主要产区,入冬是槟榔收获季节。在主要产区的万宁、陵水、定安等县市的街道上,摆满了卖槟榔的摊点。到海南来的游客除了领略宝岛自然风光外,还有不少引人入胜的风俗人情,“客至敬槟榔”就是其一。 根据当地人介绍和古书记载,海南一带很早就有槟榔待客的风俗。早在《南方草木状-槟榔篇》中已有“广交人凡贵胜旅客,必先呈此果”的记载。《南方草木状》为晋代稻谷撰着,成书于304年,是我国最早植物学专着。宋代《岭外代答》一书写道:“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海南人一直把槟榔作为上等礼品,认为“亲客来往非槟榔不为礼”。800多年前,贬居海南岛的苏东坡就曾描绘黎家少女口含槟榔头插茉莉花的情景。可见海南人爱槟榔、种槟榔、吃槟榔的风俗一直被人们传为佳话,广为流传。 今天,万宁、陵水以及五指山区的黎族同胞,依然把槟榔果作为美好和友谊的象征。客人登门,主人首先捧出槟榔果招待。即使不会嚼槟榔的人,也得吃上一口表示回敬。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备有槟榔果,以敬拜年的贵客亲朋。 海南吃槟榔很讲究,先把槟榔切成片,然后粉上佐料(用贝壳粉调制成膏状物)卷上蒌叶,再放进口里慢嚼,初时味涩,并有绿水,待吐完了绿水,又生丹津,吃后面红耳赤目眩,如醉酒一样。正如当年苏东坡即兴写的“两颊红潮增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 槟榔还是青年们爱情的象征。小伙子一旦看中哪一位姑娘,先向女方家赠送槟榔果(俗称放槟榔),表示求婚之意,如果女方收下,就表示定了婚约。举行婚礼时,槟榔果更是不可缺少的佳品。新郎新娘都要给登门贺喜的亲朋敬献槟榔果,以表敬意。 但是不宜多吃 槟榔可有很多好处呢 可以促消化、治病、美容 但是!!!!!!!!注意!!!!!!! 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中心最近向国际社会发出警告说,咀嚼槟榔或槟榔子将会致癌。 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中心指出,加入烟草的槟榔可以导致口腔癌、咽癌和食道癌,而不加入烟草的槟榔也会导致口腔癌。各种槟榔制品中含有的槟榔子会导致一种口腔癌前病变(口腔黏膜下纤维化),随时可能会转化成癌症。 据报道,全球每年发生39万例口腔癌症(口腔癌或咽癌),其中22.8万例发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占58%,而这些地区居民大都有咀嚼槟榔或槟榔子的习俗 古时,大户人家常吃槟榔.它有去口臭之功效.现在的口香糖,清口片都算是槟榔. 槟榔的属名Arecae由马来西亚土名拉丁化而来,其种名catechu则是马来语的“一种从植物中提炼出来的液汁”之意,可见槟榔可以用来做为天然染料。 除了中国南部之外,印度、锡兰、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嚼食槟榔的风俗,至少沿续两千多年,是平民与贵族共有的嗜好。“槟榔”见诸于文献上, 可追溯一千年前的南北朝时代。 槟榔在阿美族社会具有以下列功能:招待访客的心意;各种祭仪中的祭品;请亲友或邻居帮忙时的酬劳;订亲、结婚时不可或缺的礼物;表示爱意的象征;违规赔罪的偿金。在阿美族人的眼中,槟榔子(青仔)不只是食物,还有象征意义:青仔内有水,味道很甜,好像母亲的奶水,所以青仔像妈妈。其次,阿美族话的青仔(icep),和女性生殖器名称相同。雅美人称吃槟榔为(mamahen),以青仔象征女孩,荖藤为男孩,白灰表爱情或感情,所以少男如果在梦中,见到认识的少女种槟榔和荖藤,表示和她有缘。当女人怀孕时,先生梦到自己种荖藤,表示会生儿子。梦见自己种下槟榔树,则是生女的预兆。 排湾族部落,槟榔围绕住家四周,因为槟榔在该族人的生活上有极大的重量,除了是交际应酬的必备食物,槟榔也是婚礼上不可缺少的礼品,以往排湾族平民家种的槟榔树,第一把槟榔要献给头目,做为缴纳地租的象征。鲁凯族以往的田地,槟榔和苎麻是必种的作物,该族以亭亭玉立的槟榔树,形容端庄的淑女。 卑南族的生活中,除了食用外,祭祀及巫术都用得上。卑南族的海祭 、聚落洒净祭 、境界拒邪祭的祭品,槟榔是无可替代的物品。卑南族的巫师,施行巫术时,会使用珠子、铁锅片、香蕉叶等等,槟榔却是用得最多的施巫用品。 槟榔除了其果实的运用之外,其树干亦是早年住屋柱子、桁梁的重要建材。另外,俗称半天笋的槟榔树生长点及其花苞,则是难得的佳肴。连横《雅言》一书:“半天笋,槟榔也。干高两三丈,叶如凤尾,摇曳空中,遭风摧折,取其叶心,切片炒肉,较之春笋,味尤甘脆……,故非树倒难扶,未易尝此奇味也。” “槟榔叶鞘”是各族群用来当作餐具的好材料,其把两端固定,以竹枝穿过,制作得像一艘小船一样,用来盛汤水。妇女为在田地里工作的家人送点心饭食,只要随身携带用竹筒装的汤饭,到田地里再倒入“槟榔船”。 槟榔除了社会功能、物质功能之外,最重要的当属医疗功能。《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云:〈岭南人以槟榔代茶御瘴,其功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盖食之久,则薰然颊赤,若饮酒然,苏东坡所谓红潮登颊醉槟榔也。二曰:醉能使之醒。盖酒后嚼之,则宽气下痰,馀酲顿解,朱晦庵所谓槟榔收得为去痰也。三曰:饥能使之饱。盖空腹食之,则充然气盛如饱,饱后食之,则饮食快然易消。〉在各种中医的书籍中,都会述及槟榔是中药的一味,名叫“大腹皮”,有驱虫、健胃、去瘴疠、止痢的功效。 美国加州大学药学博士郑慧文在“英国心理学期刊”指出,精神分裂患者嚼食槟榔,有助于减轻病情。其针对太平洋小岛的精神分裂症家族,进行基因分析,结果发现第二对染色体的突变,与精神分裂症的发作有关。研究人员针对 70位患者,嚼食槟榔的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每天嚼食10颗以上时,症状比较不激烈,比不吃槟榔的人来得舒服。因为,槟榔含有“arecoline”成份,对人体的影响类似于神经讯息传导物质“acetylcholine”。这种物质会让脑部的多巴胺减少,达到类似于精神分裂症药物之治疗目的。 马偕医师林妈利,分析台湾人家族的白血球抗原(HLA),于国际医学期刊《组织抗原Tissue Antigens》杂志,发表《从组织抗原推论闽南人及客家人的来源》,发现通称为台湾人的闽南客家,属于南亚洲人种的“越族”。而越族的所在地,也正是槟榔文化圈的枢纽,越南人在宗教礼品店,也可以买到槟榔,因为青仔是重要的祭品之一。有的神明只要青仔即可,有的要带果梗的青仔,还有的需用槟榔花祭拜。槟榔也是越南人婚礼中,将青仔表皮刻花,再剖成六块,荖叶一堆,荖藤一堆的放在盘内,用来宴请客人的重要食品。越族—台湾人—槟榔文化的链结关系,让台湾嗜食槟榔的人口比例,居高不下。看来组织抗原与槟榔文化的关系,可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