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楚国国君说“我蛮夷也”,为什么说自己是蛮夷呢
一、在周初分封制中地位不高。
武王伐纣定鼎天下,分封诸侯时周宗室姬姓诸侯分封最多、爵位也较高、封得的土地也比较好,其次也分封了开国功臣和商朝后裔等等。楚国先祖鬻熊是文王姬昌的火师,曾经“子事文王”多负辛劳,为此在周成王时期封了他的曾孙熊绎为子爵,封地五十里,居丹阳(据考古学家刘玉堂、王红星、高崇文研究,古“丹阳”位于丹水和淅水交汇之处,今河南省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因处丹水之北,故称为丹阳。)。
在这种中原诸侯歧视自己的背景下,楚国人是什么反应?
楚国人并不十分在意,楚国人对待中原王国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是蛮夷这类事情居然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观点,他们偏向于承认并且利用蛮夷的身份摆脱了礼制的制约。
周夷王时楚国国君熊渠甚得江汉闲民和,乃兴兵伐庸、杨虿,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
虽说“春秋无义战”,不过中国人自古讲究“师出有名”,而这种道义限制了强国对弱国的兼并,可以说是就是当时“国际舆论压力”,而楚国没有尊重这种虚礼的打算,他们用一种实用主义的观点回答说:“我本蛮夷。”对啊,你不是说我是蛮夷,是乡下诸侯么?我就蛮夷给你看,说兼并你就兼并你,你不是天子是王爵么?我就把我三个儿子都封王(楚国爵位只是子爵),你都说我是蛮夷了,我凭什么跟你讲道理。
Ⅱ 为什么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可以称王,他和周天子的地位如何
称王是他自己的选择,并不受到承认。就像古代越南也对内称帝,对中国称王一样。相对地位取决于实力。
楚国不是周朝的封国,楚王的地位不需要周朝的支持,因此只要自己强大,不怕周朝,想叫什么就可以叫什么。称帝也没问题(当时虽然没有皇帝,但是有“帝”,而且比王还要高)
当然楚国早期并不强大的时候,还是害怕周朝的。熊渠称王后因为害怕周厉王,曾经又自动放弃王号。齐国召陵之师的时候,楚国也自称“远臣”。
在和北方诸侯会盟的时候,楚国的爵位一般模糊处理。既不按照自称的王,也不按照实际封的子。
Ⅲ 战国时期 楚国的最后一个国君是谁
战国时期, 楚国的最后一个国君是昌平君。
昌平君(前271年---前223年),芈姓熊氏,战国末期楚王,公元前223年在位。其母亲为秦国公主,外祖父为秦昭襄王。《史记索隐》:“昌平君,楚之公子,(秦始皇)立以为(秦)相,后徙于郢城,项燕立为荆王,史失其名。”
他是战国末期楚国公子,受封为昌平君,仕于秦,为秦庄襄王、秦王政之臣。前238年,与吕不韦、昌文君受命平定嫪毐之乱,任相国,迁郢陈以安抚楚民。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反秦于郢陈,后作战不利,向江南败退。楚王负刍五年(前223年),秦军攻占楚都寿春,负刍被俘。昌平君被楚将项燕拥为楚王,在淮南一带继续反抗秦国。王翦、蒙武率秦军来攻,昌平君兵败身亡,项燕自杀。楚国灭亡。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政命令昌平君和昌文君发兵进攻嫪毐。(《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四月,上宿雍。己酉,王冠,带剑。长信侯毐作乱而觉,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为乱。
这是昌平君事迹最早的记载。司马贞《史记索隐》据此,解释道昌平君是楚国公子,在秦国当官,秦王立他为相。学者胡正明认为,昌平君此时并非为秦相,司马贞的理解是因为他对史记文字的句读有误。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韩国首都新郑爆发反秦之乱,昌平君前往前楚国首都郢陈。
睡虎地秦简《编年纪》记载,韩王安死,昌平君居住在韩王的所在,有死者。
综合以上史料和历史背景,韩国于数年前为秦国所灭,而韩王安在前一年即秦王政二十年被转移到为秦国攻占的前楚国首都郢陈,而新郑反秦,为韩国灭亡的余波。秦王派昌平君前往郢陈稳定局势,也利用其楚国公子的特殊身份安抚当地楚人。
《史记·王翦列传》记载,当年秦国李信等将兵二十万讨伐楚国,朝东南方向深入楚国腹地,攻击平舆和寝丘,大胜楚军,兵锋指向楚国首都寿春。然而此时李信却转向西北去进攻后方的郢陈,攻破郢陈后继续西进,楚军追随秦军西进,大破李信军,秦军败走。楚军继续西进。
郢陈久为秦国所占,田余庆推测,郢陈叛秦事件,关键在当时居郢陈的秦国大臣昌平君身上。昌平君以其楚国公子身份在秦军后方反秦,郢陈附近原楚地的人民和原韩国的人民响应,虽然在李信回军后,郢陈一度被秦军夺回,但最终楚军击败了秦军。不仅收复了楚国前首都郢陈为中心的失地,更趁势西进深入至原韩国境内。秦王惊恐,不得不起用王翦。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王翦以六十万人伐楚国,取得郢陈以南至平舆,俘虏楚王负刍,秦王政到郢陈坐镇监督。楚国的将军项燕立昌平君为楚王,于淮南继续反秦。
睡虎地秦简《编年纪》记载,当年秦国征发大军攻楚国。四月,与昌平君一样,同为楚国公子而仕于秦的昌文君死。
《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秦王政二十三年,“王翦、蒙武击破楚军,杀其将项燕。”二十四年,“王翦、蒙武破楚,虏其王负刍。” 没有项燕立昌平君为王的记载。这与《史记·秦始皇本纪》不同,而和《史记·王翦列传》《楚世家》相同。《项羽本纪》也说:“(项)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可见:1.项燕是被秦军所杀;2.楚王负刍是在项燕死的第二年被俘的;3.立昌平君者另有其人,或根本就没有这事,司马迁记错了。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军最终击败楚军,昌平君死,项燕自杀。楚国灭亡。
而《史记·王翦列传》记载,王翦在决战中击败楚军,杀项燕,后俘虏楚王负刍。与《史记·秦始皇本纪》先楚王负刍被俘后项燕自杀的顺序有所不同。
年表基本根据田余庆的文章《说张楚-关于“亡秦必楚”问题的探讨》,见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1993年。此处转引自陈苏镇、张帆编:《中国古代史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75页。
Ⅳ 楚国国君在各诸侯国君以公相称的时候,为何却自封为王
周朝末期,国运衰微,虽然名义上周天子还是天下之主,但实际上周天子早已丧失了权威,群雄割据称王称霸,也就将时代推入了春秋时期。我们知道周朝实行分封制度,周天子会将天下的领土分封给王侯将相,有着“公侯伯子男”不同的等级爵位。而到了周朝末期礼乐衰败,其实这些分封爵位早已没有了实际效应。
而后来的楚国国君熊通也对子爵封号感到了不满,他带着军队攻打随国,要求随侯去找周天子给楚国国君加封,结果周天子却毫不惧怕楚国权威,直接拒绝了熊通的要求,随侯还因此遭了一顿骂。
不过熊通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加封的想法,既然周天子不同意,熊通干脆竟自封为王,就连随侯也在无奈之下归顺了楚国,而熊通也就成为了春秋时期的首位“国王”而非“国君”,此后各国诸侯自然纷纷效仿,而随着周朝的不断衰微,各国诸侯的这些做法也自然无人敢于阻拦。
Ⅳ 齐国国君晋国国君楚国国君越国国君的名字是
你问的是春秋五霸吗?
齐桓公(前716年-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
晋文公(前671年[1] 或前697年[2] -前628年),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1] 晋文公文治武功卓着,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楚庄王(?—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战国楚简作臧王),芈姓,熊氏,名侣(一作吕、旅),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称霸中原,威名远扬。
吴王阖闾(?―公元前496年),一作阖庐,姬姓,名光,又称公子光,吴王诸樊之子(《左传》、《世本》作吴王余眛之子),春秋末期吴国君主,公元前514年―公元前496年在位。
越王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姒姓,名勾践,又名鸠浅、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前496年即位,曾败于吴国,被迫求和。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
Ⅵ 楚国的国君为芈姓、熊氏,为何会称自己的国家为“楚”
楚国祖先族姓芈,熊氏。就跟秦国的嬴氏,但是姓赵是差不多的,芈是楚王族的通姓,凡是楚王族的后裔,如楚国的公族主要有:屈、景、昭、斗、成、班、孙,战国时期屈、景、昭三家在公族最大,成为楚国的代表。所以尽管三大姓称谓不同,但它们同宗同源,因此皆以芈为姓;熊是楚王的氏,只有在其当了楚王以后,才能以熊为氏。当然,楚王在以熊为氏的同时,还在以芈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