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越南戏剧的剧种类型
嘲剧《观音氏敬》
嘲剧的产生和早期流传情况,在越南古籍中未见记载。据越南戏剧研究者们推测,可能于李陈朝(11~13世纪)时期即已流行民间,陈朝后期传入宫中,成为宫廷娱乐项目之一。到了黎朝,它在宫中的地位下降。但因它的剧目内容反映现实、音乐明快轻松、唱腔接近民歌,所以在人民群众中有很强的吸引力。到20世纪初,西方文艺思潮传入越南,在城市里嘲剧不再像以前那样受欢迎,20世纪初河内的嘲剧院全部被迫关闭。
1952年越南劳动党中央提出了挖掘民族艺术遗产的方针,嘲剧的情况得到改善。编导者们创作出许多新剧本,为抗战和土改服务。在第三联区(中部),还把中国电影脚本《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改编成嘲剧。1954年和平恢复后,嘲剧获得显着的发展,成立了嘲剧研究会,民族歌剧学院也设立了嘲剧系。
嘲剧中总有丑角的滑稽表演,富有讽刺特色。它还比较注重情节发展,剧情曲折丰富。 改良剧是法国占领越南以后产生的剧种。发源地在南圻永隆省。原是一种由一人说唱并配合一些简单表演的曲艺形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殖民者出于搜刮民财的需要,组织一些改良剧剧团进行巡回演出。这些剧团用古乐伴奏,演出效果好。于是,一些剧作家把一些名着改编成剧本,并按剧情需要,将原由一人说唱的形式改为由多人扮演的多出本戏,演出很成功,从此便逐渐推广。改良剧的鼎盛时期仅只10年(1920~1930)左右,在此期间,越南几乎举国争演。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改良剧开始走向衰落。
1951年文艺界贯彻越南劳动党中央的文艺方针,改良戏推陈出新,使其题材和现代革命内容日趋接近,有些剧本深受欢迎,如《红土上的姑娘》、《一位南方的女演员》等,改良剧从此得到了复苏,并逐步发展。 话剧是从西方传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进步学生和公务人员把《一杯毒药》、《安南法国大人》等剧搬上了话剧舞台,为越南话剧奠定了基础。
1931年后,革命处于低潮,越南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陷入彷徨之中。这种思想在话剧舞台上得到反映,出现了表现个人哀伤、怅惘感情的剧目,如《乌江上的笛声》、《荆轲》等,故事虽仍取材于中国,情调却反映了越南当时的现实。
1936年后,话剧舞台演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剧目,如《没有回声》、《金钱》等。后殖民者对越南文化加紧控制,1940年日本军国主义踏上越南国土,话剧受到摧残。八月革命成功后,话剧不断向前发展,其内容及时而尖锐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生活。60、70年代,反映抗美救国斗争、北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剧目竞相出现,如《郡长》、《一条人命》、《放冷枪的姑娘》、《后方之火》、 《前线在召唤》、《一双眼睛》、 《来自长山》、《你的爱》、《祖国》等等,其中《哪儿有敌人咱冲向哪儿》曾获文艺奖。
(颜保)
⑵ 中国戏剧与外国戏剧的差别
1、中西戏剧观众的心态视角存在着差异。
中国戏曲观众采用的是俯视角,西方戏剧观众采用的是仰视角。中国戏曲观众处在一种心态上的高位置,去俯视演出;而西方戏剧观众处在一种心态上的低位置去仰视演出。差别主要表现在观演关系的中心不同。在剧场里,演员表演戏剧,观众观看演出,但在观演关系中,二者却不占同等的位置 。
2、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一是以观众为中心,一是以演出为中心。观众中心制是指观众处在中心地位,在演出时间、演出长度、演出内容上具有较大的决定权,观看时也有较大的自由度。演出中心制则相反,演出者具有较大的自主性, 演出时间,剧目内容由演出者决定,观众在观看演出时有较大的限制。
3、起源和形成过程不同
西方戏剧发端于古希腊祭祀大典上的歌舞表演。每年春季祭祀中有人化装成酒神的伴侣—羊人,众人载歌载舞,颂赞酒神的功绩。戏剧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已经成型。整个中世纪的 戏剧都是在教堂、广场演出的宗教剧。
中国古典戏曲的源头说法不一,北宋时,为了适应广大市民阶层的文化 娱乐需要,各种民间技艺便纷纷从各地汇集到城市里来了。其中,对戏曲的形成影响最 大的主要有说唱性质的艺术:诸宫调;歌舞性质的艺术:大曲;扮演性质的艺术;傀儡 戏、参军戏等,这三种性质的艺术样式相互吸收,才形成了戏曲的雏形阶段。
⑶ 戏曲是我国传统戏剧的一个独特称谓,现在的戏曲结构是否有所改变
戏曲是我国传统戏剧的一个独特称谓,现在的戏曲结构是有所改变的。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特有的称谓。历史上首次使用“戏曲”一词是于(1240-1319),他在《吴传》中提出了“永嘉戏”。他所指的永嘉戏是南戏、文茜和永嘉杂剧。自近代王国维以来,“戏曲”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总称。戏曲最显着、最独特的艺术特色是“曲”。当我们跳出文艺创作的范畴,即细节的真实性、形象的典型性、创作方法的客观性等现实主义创作要求。,而进入哲学和世界观的层面,我们几乎可以找到所有的古代经典戏曲。以上就是对这个问题的解答。
⑷ 简单介绍中外戏曲有什么不同。简单一点
简单一点就是中国叫戏曲外国叫歌剧,地域不同,服装和历史背景不同。表演形式是相同的说和唱。
⑸ 试分析中国宋朝戏剧与越南戏剧的关系
宋代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推行了一系列改良政策,在政局稳定、经济逐渐趋于繁荣的情况下,唐代曾兴盛一时的音乐文化生活又重新活跃起来,宋代继承了唐代留传下来的一部分音乐文化遗产,在技术方面,从宋朝起,由于乐器,如琵琶和笛子、箫等乐器的改进和完善,记谱法的确定,演奏技术和器乐有很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音乐舞蹈艺术及杂技相互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戏剧这一十分重要的艺术形式。
在演出场所方面,由于宋代工商业的迅速发展,都市日趋繁荣,买卖日夜不绝于市,所以通俗文艺就在都市里大为盛行,娱乐场所纷纷设立,当时人们称娱乐场所为“瓦舍”或“勾栏”。据记载,大约在宋代崇宁年间(1102-1106年),瓦舍已经遍布宋朝都城汴梁东西南北四城。规模较大的瓦舍,一座就可容纳大小勾栏五十多棚,观众上千人,瓦舍里所表演的游艺种类繁多,如演杂剧,傀儡戏、影戏、说史书等等。瓦舍为这些艺术形成的相互借鉴、融合与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戏剧艺术提供了社会基础和物质基础。
随着瓦舍的出现,同时也产生了书会,当时人们把书会中的成员叫“书会先生”,也就是相当于现代的职业脚本作家,他们专门编写话本、剧本等各种形式的演出脚本,为适当演出需要,书会组织还吸收了大批不得志的文人,这些文人经常与艺人合作,所以对舞台演出的要求非常熟悉。同时,艺人们经常与文人接触,对提高演员的文学与艺术素质,提高演出质量与艺术创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这是宋代戏剧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杂剧是宋代戏剧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广泛吸收了瓦舍众多的表演、舞蹈艺术,并将其有机地融汇综合起来,从而形成了杂剧。杂剧除歌舞外,还有对话,大概由四五个人表演,他们涂脂抹粉,扮成不同角色,主要用唱词和形体动作来表演故事。
宋代杂剧一般由四段组成,第一段为艳段,是正文的引子;第二段和第三段是正杂剧,是一些故事演唱,滑稽说唱或舞蹈,第四段是杂扮,主要是些调笑的内容。宋代杂剧虽然夹杂了大量调笑内容,但它还是能起到针砭时弊,讽刺社会不良现象的作用,特别是在南宋时期,它的讽刺性更强。从内容方面杂剧大约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以对话为主,以不同角色之间的对白讲述故事,推动情节发展。第二类是以歌舞为主的歌舞戏,据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杂剧在歌舞戏方面又分以下几类:第一类是歌唱故事的,这类演出用歌唱讲述一个故事,而且有具体人物的描写,第二类以描述生活中的实物来反映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第三类是叙事性的节目,以描写某种行业为题材,第四类以曲调来唱四季变化的自然景物,第五类则是由一些滑稽、调笑的唱段组成的剧目。
宋代戏剧的形成和发展是歌舞、说唱等艺术形式融合交流的结果,它对元曲及明清小说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是中国戏剧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⑹ 国内戏曲和国外戏曲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国内戏曲比较传统,居有许多民俗民风。地方戏曲吐字归音各有技巧。古装剧较多。国外戏曲有很多突破传统,包括发声和妆扮,减少了方言,传统与现代结为一体。偏于现代。现代或创新剧目较多。
⑺ 中国戏剧和外国戏剧有什么区别
心态视角不同、结局不同、形式不同等。
1、心态视角不同
中国戏曲观众采用的是俯视角;西方戏剧观众采用的是仰视角。中国戏曲观众处在一种心态上的高位置,去俯视演出。而西方戏剧观众处在一种心态上的低位置去仰视演出。
在西方,戏剧是一种贵族式的享受节目,是高消费,戏剧的表演地点被安排在剧院,而剧院的装饰布置之堂皇是有口皆碑的,一般的衣冠不整的平民百姓是无法入内的。在中国,随街就可以搭一个戏台子唱起来,舞台、服装、实物都不是很豪华,所有老百姓都可以看戏享乐,不分贵贱。
2、结局不同
中国戏剧喜欢大团圆结局;西方戏剧一般以悲剧结尾。西方社会的戏剧里暗喻对社会的抨击和批判,所以故事和人物大都是悲剧结局。莎士比亚的作品结局里主角都是死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有情人终难成眷属。中国戏剧中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怎么看都是悲剧,作者就安排他们变成蝴蝶大团圆,结局是好的。
3、形式不同
中国戏曲是集唱、念 、做 、打、舞等综合表演的戏剧形式;西方戏剧是有演员表演并依靠幕布、背景、面具等塑造环境的艺术样式的形式完成表演。在外国戏剧史上,20世纪是一个发展迅速、成就卓着的时期,也是一个流派纷呈、变化多端的时期。
前一个时期那种一个阶段一种主潮的状况已经打破,新的思潮流派不断出现,形成一个多元共存、互相碰撞又互相吸收的局面。
⑻ 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的区别
区别:
1、二者的艺术形式不同
2、发展史不同
3、种类不同
4、表现手法不同
5、形成的时期不同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它比较着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坠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西方戏剧有三种:
源于古希腊的西方戏剧的历史可以按时序划分为:古希腊罗马戏剧、中世纪戏剧、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古典主义时期戏剧、启蒙运动时期戏剧、19世纪戏剧、现代戏剧和当代戏剧。在某些历史时期,按照不同的风格类型又可以划分诸多流派。
一、古希腊罗马戏剧
欧洲戏剧发端于古代希腊祭祀大典上的歌舞表演。到公元前6世纪末,阿里翁在春季大典上表演酒神颂时,即兴编唱诗句以回答歌队长提出的问题,泰斯庇斯则在酒神颂的歌舞中加进一个演员,由他轮流扮演几个人物,并与歌队长对话,被认为是最初的戏剧因素。古希腊悲剧的创始人埃斯库罗斯把演员增至2人,逐渐减少了歌舞叙事的因素,增加了戏剧因素,戏剧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至此成型。
古代希腊冬季举行祭典时,人们化装成鸟兽,狂欢游行,称之为“狂欢队伍之歌”,到公元前6世纪,它在希腊本部发展成滑稽戏,被看作是原始的喜剧。公元前487年,雅典在祭祀大典上正式上演喜剧,当时只有3个演员,歌队的作用并不像在悲剧中那么重要。在古希腊喜剧的发展进程中,歌队的作用亦愈来愈小。
这一时期是人类戏剧的童年时期,也是它的第一个繁荣期,有许多悲剧和喜剧作品留传下来。着名悲剧作家有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着名喜剧作家有阿里斯托芬、米南德。在古代罗马,戏剧创作和演出也很繁荣,主要剧作家有普劳图斯、泰伦提乌斯。
二、中世纪戏剧
欧洲的中世纪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时期,戏剧创作和演出也以宣传宗教观念和道德说教为基本内容。其中,从教会仪式中的唱诗发展起来的宗教剧,多以宣传教义为目的。宗教剧的一个变种是奇迹剧,在各种传奇性的情节中渗透着宗教和道德的宣传;它的另一个变种是取材于耶稣和圣徒传奇故事的神秘剧。道德剧的主旨是从抽象的道德说教转向对社会道德的批判,它流行的国度甚广,时间也很长。笑剧则以表现世俗生活和辛辣的社会讽刺为特征。愚人剧也以讽刺着称,它从民间戏剧发展而来,后又流入城市。这一历史时期虽然很长,但留下的传世之作极少。
三、文艺复兴时期戏剧
欧洲的14~16世纪,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发源于意大利的强大的人文主义运动,很快席卷欧洲各国。它从反对封建专制、教会权威和禁欲主义的历史要求出发,肯定人的价值,赞美人的理性和智慧,提倡人对现世幸福的追求和个性自由。人文主义运动推动了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在戏剧史上也形成了第二个繁荣期。这一时期的欧洲戏剧以英国和西班牙为主流,主要剧作家有马洛、莎士比亚、琼森、鲁埃达、维加·伊·卡尔皮奥等。其中,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乃是世界戏剧宝库中的珍品。
⑼ 中国戏曲与外国戏剧的不同之处是
中西戏剧观众的心态视角存在着差异。中国戏曲观众采用的是俯视角,西方戏剧观众采用的是仰视角。中国戏曲观众处在一种心态上的高位置,去俯视演出;而西方戏剧观众处在一种心态上的低位置去仰视演出。差别主要表现在观演关系的中心不同。在剧场里,演员表演戏剧,观众观看演出,但在观演关系中,二者却不占同等的位置 。不同的戏剧,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一是以观众为中心,一是以演出为中心。观演关系中的观众中心制是指观众处在中...
⑽ 越南戏剧舞蹈有哪些概括
戏剧艺术继承和发扬了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中的精华,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了表达内容和塑造人物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舞蹈动作体系和人体美学法则,同时形成了与故事情节、唱腔读白整体配合得十分和谐的外在形态,具有与一般民间舞蹈所不同的艺术特征。舞蹈作为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之一,在戏曲表演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和地位。戏剧舞蹈是用戏剧结合舞蹈动作的一种表演形式。在戏剧舞蹈中,每个演员的动作都有规定程式和含义,动作要求膀不摇,肩不动,裙边儿不散,足尖不露,快而不乱,稳而不慢,既有敏捷度又需保持美感,舞蹈有感情、有节奏、有层次、有章法,基本以表现戏剧故事为重点。戏剧广泛吸收越南民间音乐舞蹈,从封建社会直至近代形成的地方戏有不少是直接由各地的民间歌舞发展演变而成的。越南戏剧有很多程式化的舞蹈动作与中国戏曲是相似的,如上马、跑马、射箭、划船等,但中国的戏曲里的各种跟斗,近于特技的动作在越南戏剧舞蹈里就很少看到。越南传统戏剧里一些基本的舞台形式,直到19世纪才基本固定下来,如走成―条线,坐放丁字步,舞有回还等,戏剧舞蹈节奏鲜明、动静结合,用舞蹈的形式讲述故事,深受越南观众喜爱。两国戏剧唱与舞的结合方式都是边歌边舞,与昆曲“无歌不舞,无舞不歌”的特点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