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北京胡同的特点有很多请写出三个
一,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衢道,它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乍一看,北京的胡同都是灰墙灰瓦,一个模样。其实不然,只要你肯下点功夫,串上几条胡同,再和那的老住户聊上一阵子,就会发现,每条胡同都有个说头儿,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着传奇般的经历,里面的趣闻掌故,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像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漫步其中,到处都是名胜古迹,细细品味又似北京的网络全书,不少胡同中的一块砖、一片瓦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从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胡同院落中可以了解北京市民的生活,包括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和邻里关系。
二,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胡同原为蒙古语,即小街巷。由于北京古时城建就有严格规划,所以胡同都比较直,星罗棋布,共有7000余条,名称五花八门,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语命名,如闷葫芦罐胡同等。北京最长的胡同就是东西交民巷,全长6.5公里;最短的一尺大街,长不过十几米;最窄的胡同要数前门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宽仅0.7米,稍许胖点的人得屏住呼吸才能通过。在北京,胡同浩繁有几千条,他们围绕在紫禁城周围,大部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元、明、清三个朝代。
三,北京的胡同大多形成于13世纪的元朝,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发展。北京胡同的走向多为正东正西,宽度一般不过九米。他们串起来,就像一块豆腐,方方正正,不歪不斜。胡同里的建筑几乎都是四合院。四合院是一种由东西南北四座房屋以四四方方的对称形式围在一起的建筑物。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一个紧挨一个排列起来,它们之间的通道就是胡同。
别看这胡同从外表上看模样都差不多,但它们的特色却各不相同。在北京城西部有个胡同叫九道弯,原因是一个小小的胡同竟要拐九个弯。有的胡同如果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那这条胡同就会以这个人的名字命名,比如石老娘胡同和王皮匠胡同。还有的胡同是按照其形状命名的,像羊尾巴胡同和耳朵眼胡同,听起来就这么生动形象。北京的胡同真是数也数不尽,有句俗话不是这么说吗:“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不少胡同里的一片砖、一片瓦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贰’ 《胡同文化》 北京的胡同有哪些特点 胡同的居民形成了怎么样的生活习惯,精神状态
北京的胡同的特点:
1,北京城四方四正。
2,胡同取名的来源有很多种,命名奇特 。
3,胡同的宽窄不同。
4,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
生活习惯:
1,北京人大都安土重迁。
2,北京人愿住“独门独院”,平时过往不多。
3,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4,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叁’ 有谁能介绍以下胡同文化啊
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汪曾祺曾在《胡同文化》有如下概括:“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等。可以说胡同文化也是良莠不齐,应该有弘扬,也应该有抛弃。
胡同文化,并不是仅局限于住在胡同内四合院里的人。北京这些年发展很快,很多胡同、四合院消失了,许多人搬进高楼大厦,住上宽敞的公寓,甚至拥有私家别墅,但是胡同文化的传承仍表现在他们的身上。富裕的现代生活,并没有隔绝他们和胡同文化千丝万缕的精神联系。如楼里一个小伙子打了开电梯的姑娘一个耳光,而同楼住的两个老北京却说“忍着吧!”胡同文化的根性,仍然深植在这些人的心中。
胡同是没落了,失去根源的胡同文化也将没落,不过文化的没落不等于物质的消失。胡同文化会转移、分解、传承到新的载体上。在迈向现代文明的旅程中,既要创造新的文化,也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胡同文化的内涵,哪些该继承,哪些该扬弃,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肆’ 老北京胡同名称
老北京胡同名称有:
1、织染局胡同位于东城区西部,东起水簸箕胡同,西至东板桥街,南与后局大院相通,北邻北河胡同,属景山街道办事处管辖。长约300米,胡同南侧有两条支巷通“后局大院”。
织染局胡同内5号院为华严寺。寺为织染局的佛堂,为局内的太监所立。清初重修,改称华严寺。有山门、前殿及东跨院。现改为织染局小学,大部建筑无存。
3、帽儿胡同东起南锣鼓巷,西至地安门外大街,北与豆角胡同相通,南与东不压桥胡同相通。明代称梓潼庙文昌宫胡同,因有文昌宫而得名。
清代因有制帽作坊,改称帽儿胡同。帽儿胡同7号、9号、11号院,原为清末大学士文煜的宅园;13号院为冯国璋故居;35、37号院原为清宣统皇后婉容娘家、承恩公府,俗称娘娘府;45号院原为清代提督衙门。
4、菊儿胡同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锣鼓巷,南邻后圆恩寺胡同,北与寿比胡同相通,全长438米。菊儿胡同在明朝时称局儿胡同,清干隆时称桔儿胡同,宣统时称菊儿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交道口南二条,“文革”中一度改称大跃进路八条,
1979年将小菊儿胡同并入,复称菊儿胡同。菊儿胡同三号,五号,七号是清光绪大臣荣禄的宅邸,三号是祠堂,五号是住宅,七号是花园,荣禄府迁至东厂胡同后,七号做过阿富汗大使馆;四十一号原为寺庙,据传寺里的开山和尚是皇帝的替僧。
5、八大胡同:八大胡同的形成,“得益于”清朝内城禁开妓院的规定,于是这些风月场所退而求其次,汇集到离内城很近的前门外大栅栏附近。
八大胡同指的是西珠市口大街以北、铁树斜街以南,由西往东依次为: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现棕树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现小力胡同)。
‘伍’ 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
1、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2、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北京人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庠、王垿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
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3、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民国”以来,常有学生运动。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做“闹学生”。学生示威游行,叫做“过学生”。与他们无关。
4、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胡同文化》是作家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汪曾祺并未从摄影艺术的角度落笔。汪曾祺既不说明光与影的交汇和谐,也不论及构思、线条、色彩的运用。
胡同文化,并不是仅局限于住在胡同内四合院里的人。北京这些年发展很快,很多胡同、四合院消失了,许多人搬进高楼大厦,住上宽敞的公寓,甚至拥有私家别墅,但是胡同文化的传承仍表现在他们的身上。
胡同是没落了,失去根源的胡同文化也将没落,不过文化的没落不等于物质的消失。胡同文化会转移、分解、传承到新的载体上。在迈向现代文明的旅程中,既要创造新的文化,也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胡同文化是北京的俗文化。王皮的胡同,狗尾巴胡同,胡同名登不了大雅之堂;杀棋,聚酒,会鸟,胡同的事算不得惊天动地;窝头,萝卜,熬白菜,胡同人这般的易于满足。这些看似俗不可耐的素材经过作家的妙手点化更能突显出北京的文化的精义。
‘陆’ 胡同的读音是什么
读音:hú tòng
胡同,北方人称小巷道。
胡同,也叫“里弄(lòng)”“巷弄”“巷”,是指城镇或乡村里主要街道之间的、比较小的街道,一直通向居民区的内部。它是沟通当地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道路通达情况,胡同分为死胡同和活胡同。前者只有一个开口,末端深入居民区,并且在其内部中断;而后者则沟通两条或者更多的主干街道。胡同,是北京,苏州的一大特色。但苏州称为“巷弄”。
引证解释:
胡同,源于蒙古语gum。 元 人呼街巷为胡同,后即为北方街巷的通称。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三折:“你孩儿到那 江 东,旱路里摆着马军,水路里摆着战船,直杀一个血胡同。” 清 袁启旭 《燕九竹枝词》:“鞭梢乱点出胡同,道遇诸王一阵风。”《老残游记》第六回:“我也是听人家说的,府里南门大街西边小胡同里,有一家子,只有父子两个。” 叶圣陶 《线下·马铃瓜》:“从我家到贡院前,不过一里光景的路,是几条冷落的胡同。”
胡同与巷弄
“巷弄、胡同——巷去声,绛韵,古音胡贡反,本从共得声,读若‘弄’,至后汉始读今音,胡绛切。楚辞巷字作街。《诗经·郑风·丰》:‘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巷和迭叶韵,读弄音。弄出于楚辞,春秋楚国地方,即今两湖、江苏、安徽等地。故南北朝时,《南齐书》所载:‘萧鸾弑其君于西弄。’注:‘弄,巷也。’西弄,即西巷,急读为弄,缓读为徊,即胡同。今北京街道称为胡同,上海人将‘小巷’叫‘弄’,即此之故。
"胡同"即小街巷,在上海(南方)称“弄”。明代以后被官方规范为“胡同”。过去一般认为"胡同"是蒙古语城镇的音译或是蒙古语“水井”的借词,因为凡有居民聚落处必有水源(井),北京城区以水井为中心,分布居民区由来以久。《北京晚报》又刊登了新的考证文章,认为“胡同”不是蒙古语“水井”的借词,是汉语。
由于胡同名称从元朝开始形成胡同起,一直都只是靠人们口头相传,至于用文字写在标牌上挂在胡同口上,只是民国后才有的。
名称变化:
有的胡同名称从元朝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像砖塔胡同就是一例。从明朝叫到如今没有什么大大变化的还有门楼胡同、罗儿胡同、翠花胡同、绒线胡同、头发胡同、松树胡同、史家胡同、灯草胡同等三十多条。可许多胡同的名称却随着改朝换代,而一再变更着,最多的一条胡同竟会有五、六个曾用名。象宣武门的菜市口胡同,明朝时本叫绳匠胡同,清朝干隆年间讹传为神仙胡同了,后又讹传为丞相胡同。也有些胡同名称,本来取得比较粗俗,后来一点点逐渐改文雅了,如驴市胡同改成了礼士胡同、猴尾巴胡同改成了侯位胡同、鸡爪胡同改成了吉兆胡同、瘦肉胡同改成了寿刘胡同、屎壳郎胡同改成了时刻亮胡同、臭皮胡同改成了寿比胡同、牛血胡同改成了留学胡同等。这些基本上都是以意思好的同音字,取代了不好听的字。属谐音转换,而且叫起来与原音又差不多,胡同里的人们都乐意接受,因而就能流传开来。但如果未经广大群众认可,强加给人们的,就不会叫响。如文化大革命时在极左思潮影响下,把一些带有明显标语口号式的字眼强安在胡同名称上,象把戴家胡同改名为红哨兵胡同、将北豆芽胡同改名为红小兵胡同、将豆角胡同改名为红到底胡同、把珠市口西大街改名为红卫东路等等,结果只叫了一时,很快就消逝了。这就说明胡同名称也并不是谁随随便便就能给改了的。
可也有些胡同名称,其历史沿革的关系意义实际上已经失去,如琉璃厂已不再烧琉璃瓦而变成书业文物集中的文化街、煤市街也已不卖煤、菜市口已不卖菜、米市胡同已找不到米市了、鸦鸽市也已不见鸿鸽了,但其旧名称却一直到如今还在这么叫着。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与人们日常生活还是密切相关的。
‘柒’ 胡同的概念
胡同,也叫“里弄(lòng)”“巷弄”“巷”,是指城镇或乡村里主要街道之间的、比较小的街道,一直通向居民区的内部。它是沟通当地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道路通达情况,胡同分为死胡同和活胡同。前者只有一个开口,末端深入居民区,并且在其内部中断;而后者则沟通两条或者更多的主干街道。胡同,是北京,苏州的一大特色。但苏州称为“巷弄”。
‘捌’ 胡同的整体布局是怎样的
北京胡同的整体布局,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南北平行排布的形式,如西四北头条至西四北八条胡同。这类胡同通长是宽度适中,一户紧挨一户,房屋中间并无过道。站在胡同口放眼望去,给人很畅达开阔的感觉。
还有一类胡同与上面所说的恰恰相反,如砖塔胡同是蛇形的。虽然没有了直爽的感觉,却有一种曲曲折折的美感。北新桥一条原名九道弯的胡同,竟有20多个转弯处。
但是,纵横交错在一起的胡同布局是最常见的。胡同将一片四方区域纵横分割成许多小块,便如棋盘一般,而这一片片区域又组成了北京城这张大棋盘。
纵贯京城的中轴线
北京有一条纵贯南北、长达16里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南起外城正中的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纵贯京城南北,它是整个北京城布局建设的依据。紫禁城里的主要建筑和皇城和内外城的主要建筑都整齐对称地排列在这条线的左右两边,在这条线左右对称排列着天坛和山川坛两组建筑。自北通过正阳门、天安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神武门、景山最高点万春亭、寿皇殿、鼓楼,直达钟楼。这条线把北京城分成东西两半,以东归大兴县所辖,以西归宛平县所属。
整个北京城的胡同就像这条中轴线穿过的棋盘街一样,以中轴线为中心,方正平直地纵横垂直相交成一个大棋盘。如果说这条中轴线像根脊梁骨的话,那么北京城里的胡同就如同两边对称排列的肋巴骨,脊梁骨加肋巴骨就构成了整个北京城的骨架。
由中轴线和胡同所组成的这个北京城的骨架,画成平面图,就可以看出来,仍旧是像元大都那样的棋盘式格局,明朝虽然将元大都的北城墙向南移动了5里地,但明皇城的营建还是以元大都为基础,所遵循的仍是封建的尊帝王、崇皇权、重礼仪、尚文化、敬天地、法祖宗等营建都城的思想,依然实现了从正阳门到鼓楼、钟楼中轴的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