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国当初为什么打越南战争
美国出兵越南干预东南亚,阻止苏联在这里的扩张。二战结束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冷战。本来美国在这里占主导地位,但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朝鲜战争的失败,美国在东亚发生了正面碰撞,所以把重点放在了东南亚。在美国的支持下,法国在二战后从日本手中接管越南、柬埔寨等地,试图恢复印度支那半岛的殖民统治。但是北越政府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在长达九年的反法战争之后,把法国人赶出了国境。
❷ 我还想知道美国当年为什么要打越南打越南对美国有什么好处呀
当时的越南分裂为胡志明领导的北越对吴庭艳领导的南越,北方亲共,南方亲西方,当时的背景是社会主义阵营已经相当强大,足以和资本主义分庭抗礼,为了防止东南亚地区的进一步“赤化”,美国先是支持南越,后来干脆直接参战(特种战争)。
人们总是把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归为一类,两者的相同点就在于同为两大阵营的交锋,而且资本主义一方都是美国唱主角,目的都是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❸ 美国当初为什么打越南战争呢
美国与越南的战争始于1955年,结束于1975年。在这20年的战争中,双方损失惨重。据美国的统计,在整个越南战争中,美军共损失8612架飞机,5万多美军士兵阵亡,30多万人受伤。相比之下,越南损失更加惨重。尽管北越政府统一了越南全国,但这场战争造成160多万越南人死亡和1000多万难民流离失所。
到了1973年,美国决定撤军,南越政府被北越军队消灭。1976年,北越政府宣布统一越南全国,建立了今天的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❹ 越南战争的起因是什么美国为什么打越南最后的结果什么
越南战争起因:二战前,越南是法国殖民地,二战中,越南被日本人占领;二战后,日本投降,法国人卷土重来,妄想恢复殖民统治,结果被越南人民军打的落花流水。美军以“自由世界”领袖自居,因为中国变成红色的原因,总统等在国内饱受诟病,现在看到越南也有赤化的危险,而且受到中苏的支援,于是基于冷战的思维,决定支援法国打击越共,后来法国人退出,美国人全盘接手,就成了美国参与越南战争了。
后果:中国发出警告,美国人不能越过北纬17度线,否则中国就要像朝鲜战争一样参战。美国人始终没有能越过17度线,只能南打北炸,更没有意识到这场战争已经演化为政治战,无论南北,始终无法消灭越南人民军,陷入了泥潭之中。国内反战呼声很大,压力很大,尼克松凭借终止战争的诺言当选后下决心撤军,结束了战争。
❺ 为什么美国要加入越南战争
二战后,美国的战略是在欧洲遏制共产主义势力的扩张,而在亚洲美国希望利用中国充当一个不与苏联直接对抗的缓冲地带。但蒋介石集团在内战中的失利以及后来新中国和苏联签订《中苏同盟条约》使得美国的这一计划破产,国际共产主义势力在欧亚大陆连成一片。由此,美国就改变了自己的战略,即由在欧洲改为在全球遏制共产主义势力的扩张。由此,美国先是扶持法国继续占领越南的,法国退出后,美国就自己过来了。所以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一样,美国的卷入是必然的,这是与他当时执行的国家战略有直接关系的。---------论述的有点简单,希望能给你点帮助
❻ 为什么美国要进攻朝鲜和越南呢
攻打朝鲜:
美苏大国博弈的需要。
虽然朝鲜不是美苏争霸的主战场,但也不容对方渗透进来。因此将苏联的势力挡在三八线以北是美国的底线。同时将美军挡在三八线以南,确保苏联远东安全,也是苏联的底线。
将战线控制在朝鲜,不进入中国也是美国的底线,以免在亚洲陷的太深,从而在欧洲给苏联以可乘之机。毕竟当年美国战略重心是在欧洲。苏联也不想在这里和美国直接较量,因为苏联的根基是在欧洲,在亚洲作战后勤补给十分吃力。
这才是三八线停火的原因。这条线是美苏都可以接受的。当时的中国虽是大国,但国力尚弱,远不足以影响世界大局。在朝鲜战场只是苏联手中一枚颇具威力的棋子而已。攻打越南:1964年夏天,美国总统约翰逊请求国会给他授权,以武力还击越南北方政权的挑衅。约翰逊的理由是,停泊在越南北部港湾的美国军舰遭到了北越政权的无端袭击。国会最终同意了约翰逊的请求,美国出兵越南。到1968年,有50万名美国大兵在越南作战,他们中的5万人再也没能活着回国。然而,美国政府利用军舰遭袭事件发动越战的做法一直都遭到质疑。许多历史学家的研究表明,越战前夕,美国中央情报局想方设法通过越南北部海湾向北越政权进行渗透,刺探情报,美国派驻此处的军舰遭袭并非如美国政府告诉老百姓的那样,是在没有发起任何挑衅行动的情况下遭到袭击的。
❼ 美国为什么要参加越南战争啊
首先说一下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原因:
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也是越南人民反对美国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
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胡志明宣布越南独立。法国不甘心失去昔日的殖民地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就卷土重来。1954年,中、美、英、法和印度支那三国达成日内瓦协议,在法国承认印度支那三国民族权利的基础上,恢复印度支那和平。法国撤走后,美国乘机插手,在越南南方扶植了它的傀儡政府——吴庭艳政权,并向南越提供军事援助,派遗顾问,为南越建立起拥有三十万人的军队。
1961年5月,美国破坏了“日内瓦协议”,发动了反对越南人民的“特种战争”。
“特种战争”是美帝国主义适应新殖民主义政策的新型侵略战争的一种形式。它在经济上利用傀儡政府去剥削人民,而更主要的是帝国主义用提供武器和金钱,派遗“顾问”,指挥傀儡政府的军队去屠杀和镇压革命人民,并在一定程度上投入帝国主义自己的军队参加战斗,以达到殖民掠夺的目的。
在越南南方人民的顽强反击下,美国的“特种战争”惨遭失败。美国于1964年8月又制造了北部湾事件,把侵略战火扩大到北方。1965年3月美国在岘港登陆,从而把侵略战争升级为以美军为主的“局部战争”。越南人民奋起抵抗,使“局部战争”遭到破产。
1969年起,美国开始推行“战争越南化”政策。结果,美伪集团在战场上遭到更加惨重的失败,被迫于1973年1月27日在巴黎签订《关于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简称《巴黎协定》)。美国撤出越南南方以后,阮文绍政权破坏《巴黎协定》,拒绝实现民族和睦,蚕食越南南方解放区。1975年春,越南军民发动春季攻势,4月30日解放西贡,5月1日,解放整个越南南方,彻底摧毁南越伪政权。至此,越南人民坚持十四年之久的抗美救国战争胜利结束。
以下是关于越南战争原因及过程更详细的内容:
1953年,朝鲜和平暂时结束了世界两大阵营之间的血腥对抗。3年以后,即1956年,这一对抗重新在越南展开。
这场长期鏖战不止、无尽无休的战争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峙。越南战争同朝鲜战争一样,起因于对国家的分割:将越南分为南越和北越。这一决定是在法国结束对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后,1954年7月21日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上作出的。
日内瓦会议决定将印度支那作如下分割:老挝和柬埔寨独立,越南沿北纬17度线分为两部分。北部是由胡志明领导的共产主义国家,成员大多数为越盟人员。越南独立联盟一直为将法国赶出东南亚而战斗。南部,保大国王领导的国家公民也为反抗法国殖民统治而斗争,但这些公民同国王一样不接受共产主义思想。1949年7月1日,在法国的支持下,保大成立了越南王国,首都西贡。195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承认该王国,准备向西贡派出驻兵和军事顾问。从历史上讲,这是美国首次卷入越南未来的悲剧。
日内瓦条约规定,两年内进行自由选举,该国将由获得多数票的政府所领导,实现国家统一。这一方案,或者说这个梦想,始终没有实现。
在武元甲将军最后进攻法国奠边府防御工事前,美国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向艾森豪威尔提议,由美国代替法国进行干预,但遭到坚决反对。但无论如何,美国根据日内瓦条约决定帮助新独立的南越。
首先,华盛顿希望保大任命由他所选择的总理,至少要安排华盛顿认为的“他们的人”。30年代末,流亡到美国的吴庭艳成为总理。但他对权力追求家长式的风格,正合美国之意。吴庭艳的到来正巧与保大最后的离去(从政治舞台退出)同时进行。大约225名美国军官和60名士兵于1964年夏到达西贡作为教官,训练当地部队。根据日内瓦公约,南越和北越都不应建立自己的防御工事,更不能与外部结成军事联盟。
简而言之,典型的冷战机制已经开始形成。美国成立了东南亚公约组织,即东南亚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是由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巴基斯坦、菲律宾与南越签订的公约。这一行动受到中国、苏联的抗议。统一两个越南的公民复决计划没有实现:两个政府均对此加以反对。吴庭艳提出充分的理由:北越没有政治自由,因此,人们应当按他们的愿望进行投票。而胡志明认为,只有西贡脱离东南亚公约组织,他才会相信人民有自由选举的权利。
最后一名法国人于1956年4月28日离开西贡。南越的美国化已经在一段时间前开始了。美元取代了法郎,英语逐渐成为该国第二种语言。吴庭艳没有遭到美国人的反对,除了任总理外,他还在寻求取代保大(辞职后回到蓝色海岸)的国家首脑以及部队总司令的职位。吴庭艳是一位真正的独裁者,身边簇拥着一群像他嫂子那样的人,使曾经支持过他的美国人感到很尴尬。他嫂子是位十分漂亮但很残忍的女人,不折不扣的天主教徒,是共产主义的死敌,对佛教毫不接受。吴庭艳从一开始就使其政府的敌人越共日子不好过。
1959年初,村子里的首领开始以每天一人的速度失踪。他们残缺的尸体在地下、河岸和洞穴里被找到,脖子上缠着一个标有“人民的敌人”的标签。1959年底,“政治犯罪”的频率达到每天10起,到1969年末,已上升到平均每天25起。
政府的镇压同样残酷,只要稍被怀疑,特别警察小组便会加以调查,被捕的越共成员将面临着同家人和朋友一同死亡的命运。1960年至1961年间,1.8万名越共被处死,1.4万人被捕入狱等待审判,通常最终被判处死刑。仅这几个数字便可以说明美国参与这场内战的残酷性。首先是杜鲁门,接下来是艾森豪威尔,后来是肯尼迪。1961年12月,肯尼迪正式宣布支持南越继续进攻越共游击队员,争取独立。局势不断紧张。一年前,北越政府曾公开宣称要“将南越从美帝国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实际上,北越政府在宣布进入战争状态。肯尼迪迅速将语言变成行动:他是第一位提供武器和派出军事顾问,而且还派出武装部队支援南越的美国总统。1961年12月末,第一批400名士兵到达西贡,一年左右时间,这一数量增加到11.2万人。
越共在北越的帮助和支持下,逐渐改变了斗争方式,转向公开的游击战术。美国别无选择,只有向南部提供类似的援助。1963年,美国“军事顾问”增长到1.5万人,(包括27名将军);他们也带来了飞机和直升机。第一批美国受伤人员是在反越共行动中受伤的:1962年31人,1963年77人。这只是个开始,在今后的几年中,死亡人数不断增加:1964年146人,1965年1365人,1966年4896人。南越的损失更加严重:从1960年至1966年的7年中,共有5万名南越士兵、警察和官员死亡,15.7万名越共游击队员死亡。
自己整理出来的,希望能帮到你,呵呵~
❽ 请问美国为什么要和越南打战
越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法国的殖民地,二战中则被日本占领。1945年二战结束前后,胡志明领导的越盟在越南北方的河内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称“北越”)。法国则挟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贡立国。为争夺对越南全境的控制权,北越和法国进行了长达9年的法越战争/印度支那战争。1954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援助下,北越在奠边府战役中赢得对法军的决定性胜利,法国撤出越南北部。根据日内瓦会议(1954年)的决议,南北越暂时以北纬17度线分治,北越由胡志明统治,南越在保大皇帝的控制之下。1955年,吴庭艳在西贡发动政变,建立越南共和国(称“南越”)。
日内瓦会议(1954年)规定,统一国家的选举定于1956年7月举行,但是这场选举从来没有举行。在冷战的环境中,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开始将东南亚看成冷战中潜在的关键战场,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害怕民主选举将使共产主义的影响进入南越政府,因此吴庭艳得到美国的支持,在南越行个人独断独行的威权统治,这也使北越赢得公共关系战的胜利。北越实现了大规模的农业改革,将土地分发给农民,引起了南方人民的向往。有人认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艾森豪威尔才在其备忘录中写道,如果全国选举举行,共产主义将会获胜。(不过另外一个解释是,北方的共产主义者不可能允许自由的选举在他们那一半越南举行。)最后,美国和两越都没有签署协议中的选举条款。这样看来,分裂的越南似乎将成为常态,就像分裂的朝鲜一样。
[编辑本段]步入战争
受伤的美军士兵1959年,越共中央委员会决定武装统一越南,并派遣大量军事人员前往南越组织武装颠覆。1960年,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成立,它由反吴庭艳政府的各派组成,事实上由越共中央委员会控制。同年,“中苏论战”爆发,中国和苏联都需要在“国际共运”中树立自己的形象,因而都积极支持北越对南方进攻。
1961年6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和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在维也纳会面。赫鲁晓夫肆意欺凌这位年轻的美国总统,试图通过恫吓的方式使他在某些关键争端上向苏联让步。特别是柏林,那里大量的技术工人都已逃到西方。赫鲁晓夫的恫吓行动步步升级,8月,“柏林墙”在一夜间修成,西柏林被东德封锁,9月,苏联恢复核试验。严峻的形势使肯尼迪认为,“如果美国从亚洲撤退,就可能打乱全世界的均势(施莱辛格语)。”这时候中南半岛的冲突是当时冷战中唯一的热战。肯尼迪和他的顾问很快决定,要在越南问题上显示出美国的力量和对抗共产主义的决心。同时认为,冲突最好遵循朝鲜模式,只局限在通过代理方使用常规武器,作为减轻两超级强权间直接核战争威胁的一种方式。
此时,民族解放阵线已经控制了越南南方的大部分乡村,虽然有美国的军事援助,但政治上的威权与腐败导致吴庭艳政府民心丧尽,无力阻止民族解放战线扩大势力。1961年5月,为了进一步帮助吴庭艳政府,肯尼迪派遣一支特种部队进驻南越,开启了美军战斗部队进入越南的先河。这一事件也常被认为是越战开始的标志。
http://ke..com/view/14949.html?wtp=tt
❾ 美国为什么发动越南战争跟中国有关系吗
越战爆发与中国关系不大,策划者是北越当局,可能还包括苏联赫鲁晓夫。当时越南按北纬17度线分北越和南越两个国家。北越(共)派遣大量武装人员南下试图颠覆南越政权,还建成了“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控制了南越的大部分乡村。美国为了对抗共产主义的扩张,肯定要支持南越的,于是就介入了,跟朝鲜的情况差不多,都是被动的参战。中国视北越为阻挡美国的桥头堡,也只好被动的介入,对越南提供大量物资援助。
不过越战的进程和结束肯定是与中国有关的,美国没有直接派兵进攻北越,而是一直以空中轰炸为主要手段,主要就是因为对中国有顾虑,担心又搞一次朝鲜战争,让苏联渔翁得利。
❿ 美国为什么打越南,理由是什么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中苏同盟的形成,以及中美两国在朝鲜战争的直接对抗和中国对越南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美国更加意识到这些所构成的现实和潜在的威胁。
冷战局面形成后,美国在亚洲除了积极扶植日本,“遏制”新中国外,还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中南半岛。中南半岛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而且越南民族解放运动中极具影响的胡志明还与共产党有直接的联系,美国完全不希望看到殖民帝国政权被由苏联操控的政治机构所取代。
1948年12月30日,杜鲁门总统批准了一份国家安全委员会报告,即48-2号报告。该报告使美国坚定地建立了“防止共产党在亚洲进一步扩张”的政策,这份文件建议“对法属印度支那应给予特别的注意”。
1950年和1952年,从遏制共产主义的立场出发,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先后出台了《美国对于印支的立场 》和 《美国在东南亚的目标和行动方针》,认为印度支那冲突是东西方对抗的一部分,具有全球性的意义。
根据这两个文件的建议,美国有责任在东南亚采取一切切实可行的措施,支持在中南半岛的法国人,阻止共产党进一步扩张,以保护美国的安全利益。1954年4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首次使用 “多米诺骨牌效应”这个术语,以说明阻止中南半岛“沦陷”的必要性。
20世纪50年代,冷战的特征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出现了新的形式——“局部战争”。
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于1954年决定向吴庭艳的南越政权提供援助,以遏制北越的发展,截至8月,艾森豪威尔共任命了300多人为美国驻越南军事援助顾问团成员,在以后几年中,美国驻越军事援助顾问团在训练、装备南越军队并向其提供建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肯尼迪主政时期, “多米诺骨牌效应”理论更是美国对越政策和全部冷战战略的指导思想。肯尼迪把越南看作“自由世界在东南亚的柱石、拱顶石和提防要塞”。声称如果“赤色浪潮”淹没了越南,东南亚国家乃至印度、日本的安全会受到严重威胁。
在约翰逊时期,美国政府主张应当不断加强对印度支那,特别是越南的干涉和渗透。1960年11月,约翰·肯尼迪当选为美国总统后继承了哈里·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两位总统在10年前制定的介入越南战争的政策。
背景
越南在1885年至二战前是法国的殖民地,二战中大日本帝国趁法国战败占领法属印支,维希法国殖民政府仍然运作但其权力被当地的日军悬空。1945年二战结束前,日军发动三九政变解散法属印度支那殖民政府改建傀儡政权越南帝国,保大帝为皇帝,以及柬埔寨王国及寮王国等日本傀儡。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二战结束3天后,中华民国国军及英军分别进驻了越南北部及南部将当地的日军缴械。1945年9月底英军撤离越南南部,并归还原本的殖民者一法国。
1946年5月中华民国国军撤出越北后,胡志明领导的越盟在越南北方的河内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世称“北越”。法国则挟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贡立国。
法国为重夺对越南全境的控制权,北越和法国以及其傀儡政权越南国进行长达9年的法越战争(又称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法国军队在美国的支持下,控制西贡、河内等主要城市,但广大农村已经落在胡志明领导的越南共产党游击队手中。
1954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援助下,北越在奠边府战役中赢得对法军的决定性胜利,法国撤出越南北部。
战事结束后,双方开始和平谈判,谈判在瑞士日内瓦举行,1954年7月21日美国、苏联、法国、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北越、南越、柬埔寨、老挝九国外长,达成协议,称为《日内瓦协定》。根据日内瓦会议的决议,南北越暂时以北纬17度线分治,越南北部由胡志明统治,南部由保大皇帝控制。
《日内瓦协定》内容重点是:法国撤出越南,并承认越南、柬埔寨、老挝为独立国;以北纬十七度为界,分割南北越南;南北越为中立国家,不得与任何国家缔结军事同盟,不得进口军火,不得依附任何集团国家;南北越在1956年7月以前实行普选,由普选再统一南北越。
按照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规定,统一国家的选举定于1956年7月举行,但是这场选举却没有举行。同时北方也没有同意进行选举。最后,美国和两越都没有签署协议中的选举条款。这样看来,分裂的越南似乎将成为常态,就像分裂的朝鲜半岛一样。
后来只有法国和北越签署这个协议。法国撤出印支三国之后,美国为了阻止北越的共产党势力向南越扩张,全力支持吴廷琰在南越建立反共政权,打算围堵共产党,1955年,吴廷琰在西贡发动政变推翻保大帝,建立越南共和国,世称南越,政权更动下选举机会渺茫。
面对西方国家再度来越南长期驻军,主张赶走西方势力的北越更获得背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等共产势力的支持,武装冲突升级似乎在所难免。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越南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