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白藤江之战的惨败,为什么越南永远从中国分离了出去
越南是一个与中国历史渊源极深的国家,从秦朝至今的漫长历史中,有大约1100年(秦朝—五代十国)的时间,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约1000年(五代十国—晚清)的时间,是中国的藩属国。
秦始皇以霹雳手段横扫六合,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大秦帝国,随后为了开疆拓土,把目光伸向了南方。帝国刚刚建立,始皇即遣大军50万进军岭南,征服了岭南地区后,为了加强管理,设了南海、桂林、象三郡。南海郡辖广东,桂林郡辖广西,象郡辖越南北部及中部地区,从这时起,越南就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域的一部分。
当时,朝臣劝刘岩不能妄自兴兵,认为交趾人勇猛不可挡,打起仗来奋勇向前,从不知后退。况且吴权狡黠异常,有权谋,不可轻视,朝廷没有足够的把握能够征讨成功。可是,心高气傲,有复原汉室之雄心的刘岩断然拒绝。
两军最终在白藤江决战,史称“白藤江战役”。刘洪操是一个不知兵事的懵懂小儿,汉军来到白藤江,便迅猛攻击越军。吴权果然狡猾,提前在江上插满了尖尖的竹竿,设好伏击圈,待江水上涨的时候,便主动攻击汉军,由于竹竿被江水淹没,汉军不知有计,一味追赶。
待江水快退潮时,越军迅速撤退,汉军被引导了埋伏点,船底被扎穿,漏水,不能前行,也不能后退。此时,越军更换轻便小舟,围攻汉军战船,汉军不得动,只有被杀戮,战况惨烈,江水为之尽红,统帅刘洪操亦不得幸免,死于军中。
吴权击败南汉后,立即废除节度使称号,称吴王,建官制,正式建立了政权,越南人称之为“前吴王”,从此越南从中国分离了出去,再也没能回到中国的怀抱。
② 关于越南史,哪位说一下~~
在图书馆找到一本越南政府出版社出的越南古代史,里面基本记述顺序是按中国的朝代来得。
在那书里我知道我们的祖先是何等辛苦得在越南开拓国土。
首先,越南历史讲的是越南的概况,还有一些民族组成之类……
下面就是,秦朝对越南的政府,书上说秦朝调动50万侵略军,攻破桂林,象郡,还有东蒲,即现在的云南,广东一带,有灭了越南古代部落。然后例行控诉了一下侵略军的残暴。
接着是秦亡,秦将王?统治越南,建立小王国。后大汉兴起,又对越南发动侵略战争,将越南分成9郡,后又划归安南都护府,后西汉暮年,王莽乱政越南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意淫成分有点)。东汉建立,刘秀派马援(越南称其为侵略军总指挥)疯狂镇压越南人民的反侵略起义,杀死起义的部落领导人100多人。越南又被纳入汉的统治。
三国时吴国,派兵进攻越南,第一次居然战败,“越南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后来吴国又继续增兵,“越南人民英勇抗战但因为敌人太强大,抗战是失败了”。“吴国统治者在越南进行了极为残忍的统治,并且掠夺十分严重。”
在东晋时期,越南继续成为中国属地。到陈建立前,越南百姓起义,梁派陈朝开国之君陈霸先率军镇压,初战不利,后陈为夺皇位而撤军,越南实际独立。
隋朝建立以后,又“派出侵略军”进攻越南,“越南失败”隋完后,唐帝国又继续占领越南,并设交趾等郡并大量移民,强迫越南人使用汉字。输入儒教。之后千年越南使用汉字,崇拜孔子。
五代十国,越南臣服于各小国,包括后汉之类,也臣服于朱温。
宋朝时,中国对越南进行了数次征讨,每次出兵都在30万,但宋军实在饭桶,居然无功而反。但是越南青壮年已经基本杀光。最终,臣服。
蒙古时期,蒙古军,进攻越南,企图从越南包抄南宋失败。后元灭南宋,忽必烈又命令攻越南,初战失败,后调集进攻日本的军队开往越南,只占领越南北部。
明朝,明成祖利用,越南胡朝篡夺陈朝王位,百姓不满。派军队“侵略”越南,最终统治越南。
后清干隆时也对越南进攻,无功而还,但越南阮氏王朝投降
③ 吴国、越国为何总是势不两立
春秋时期,地处东南沿海的吴国和越国相邻,彼此争战不休。先是吴王阖闾主动进攻越国,却在与越王勾践的战斗中受伤致死。接着继任的吴王夫差励精图治,兴兵复仇,差点灭亡越国,勾践夫妇连同几乎所有大臣入吴为奴,受尽凌辱。然后勾践立志要报仇雪恨,经过十年的积聚,最后打败了吴国,迫使吴王夫差羞愧自杀。
尽管远离中原,历代吴王始终不忘自己与周朝王室的亲缘关系,一直与中原诸国积极靠拢,礼敬周天子。为此,他们如饥似渴地吸收周文化,竭力挣脱当地土着文化的影响。吴公子季札就曾受吴王委派两次出使齐、郑、卫、晋诸国、以了解学习这些国家的政治、文化等。在鲁国观赏中华礼乐时,这位公子对各地区及各种音乐舞蹈,作出了极为精湛的评论,显示出他对中华文化有高度的修养,以至中原诸国士大夫也赞叹不止,自愧不如。
④ 越王是怎样灭掉吴国的
越国的史事,一直追溯到越国的始祖无余的祖先夏禹。禹是*项的孙子、鲧的儿子。鲧的妻子女嬉吞了一颗宝珠而怀了孕,结果生了禹。当时洪水泛滥,鲧受四方诸侯之长的推荐而奉帝尧之命治水,末获成功而被流放。禹继承父业,在委宛山求得天书,了解了通水之理,于是奔劳海内,治水获得成功。尧、舜相继去世后,禹即天子之位,大会四方诸侯于会稽山,死后即葬于此。禹以下六世为少康帝,他怕禹庙断了香火,就封其庶子无余于越以祭祀大禹。其后代后来渐渐衰微,结果又有人起来复兴越国,传到元常,便开始强大了。元常之子勾践,因被吴王夫差打败而只得求和,并前往吴国当夫差的奴仆。他在范蠡的参谋下,忍垢受辱,最后终于打动了夫差的侧隐之心而被赦回国。回国后他委托范蠡建城作都,自己则卧薪尝胆,念念不忘复仇。他对外继续讨好吴王,不断送礼;对内休养生息,以增强国力,并和群臣一起谋划攻吴之计。大夫文种献上九术。于是越王尊天事鬼以求其福佑;送吴王大木良材,使其大兴土木而耗其国力;将西施;郑旦献给吴王以惑乱其心;向吴国借粟,然后还其蒸过之粟,使吴国种而无收、越王自己则积聚粮食以富国,请处女、陈音教授击剑、射箭之术以强兵。国富兵强之后,越王便广泛地进行战争动员,严明法令,然后出兵攻吴,屡次打败吴军,最后迫使夫差自杀,灭了吴国。接着又出兵北上,横行于江、淮之间。其后范蠡出走,文种被勾践赐剑自杀。勾践迁都*邪,称霸于函谷关之东。勾践死后,传到越王亲,被楚国所灭。
楚威王在郢都王宫隆重的召见了田忌。
楚国的元老重臣济济一堂,全部参加了召见。楚威王没有将越战当军国机密对
待,而是采取了大张旗鼓的举动。一来,他要显示对田忌的最高礼遇。二来,他要
着意营造一种“谈笑灭越,举重若轻”的氛围,以振作楚国衰颓已久的士气,给第
二次变法铺路。当然,给了楚威王勇气的,还当首推张仪。半月以来,楚威王经过
张仪反复的对比剖析,对楚国与越国的实力民心军情国情,都有了清楚的了解,精
神大是振作。他相信张仪的判断:楚国灭越,确实是“牛刀杀鸡,一鼓可下!”除
了胜利班师,没有其他任何第二种可能。
身为贵宾的田忌,却对在如此大庭广众面前公然商讨大军行动很不以为然。
神速与机密,历来是兵家的两个基本准则。除了有意给敌方释放假消息,任何
军事机密都不应该在朝堂公然商讨。当初在齐国,大战运筹除了齐威王之外,只有
他与孙膑秘密定策,连丞相驺忌也不能参与。今日这郢都王宫,却聚集了二十多位
重臣元老,以令尹昭雎为首,昭、景、屈、黄、项,楚国五大世族的首领与骨干人
物全部到场。田忌不禁深深皱眉,看了一眼坐在楚威王左下手的张仪,古铜色的长
脸既淡漠又困惑。
其实,张仪事前也不知道楚威王要搞如此大的排场。在他心目中,以何种礼遇
召见田忌?在多大范围里商讨灭越大计?都是不需要他着意提醒的,说多了反而容
易生疑。自己入楚本来就是匆匆过客,交换回田忌便万事大吉,又何须多事?如今
楚王要田忌统军灭越,他的担待便是全力相助田忌顺利战胜,不使生出意外。对于
楚国事务,他绝不做任何涉及,楚威王问什么他回答什么,而且只说越国楚国的战
事。及至今日入宫,见到如此隆重的场面,起初也颇觉意外。然则张仪毕竟豁达,
转而一想,对楚威王的苦心便也理解了。更重要的是,在张仪看来,纵然事不机密,
灭越大战也必胜无疑,又何须在如此细节上丝丝入扣的计较?看田忌的脸色,张仪
便知这位秉性严正的上将军对自己心有不悦,却苦于大庭广众无从解释。好在田忌
便坐在楚威王右下手,与自己对面,便对田忌眼色示意无须计较,坦然应对便是。
偏偏田忌眼帘低垂,浑然不觉,仿佛不认识他一般,张仪只好心中叹息一声了事。
“诸位臣工,”楚威王站在整块荆山玉雕成的王台上开始说话了:“越国蛮夷
举国犯楚,二十万大军向西压来。本王承蒙中原名士张仪鼎力襄助,请得田忌上将
军入楚,统率我楚国大军迎击越蛮。今日恭迎上将军,是我大楚国的吉日。上将军
将把整个越国奉献给大楚国,将给我们带来土地、民众、荣誉与胜利!”
“楚王万岁——!”“上将军万岁——!”朝臣被楚威王的慷慨情绪大大激发
起来,竟激动的高声欢呼起来。
令尹昭雎已经从座中站起,高亢宣布:“楚王授田忌大将军印——!”
殿中乐声大起,四名老内侍抬着一张青铜大案,稳步走到大殿中央的王台之下。
楚威王在肃穆的乐声中走下了王台,向肃立在大殿正中的田忌深深一躬,待田忌还
礼之后,将青铜大案上的全套物事一一授予了田忌:一方大将军玉印、半副青铜兵
符、一口象征生杀大权的王剑、一套特制的大将军甲胄斗篷。
楚国与中原各国不同,出征的最高统帅称“大将军”而不是“上将军”。期间
的差异在于,楚国大将军的爵位更高一些,权力更大一些。中原战国在相继大变法
之后,权力体制已经相对成熟,将相分权也已经有了明确的法令。楚国则因为吴起
变法的失败,仍然是“半旧半新”的国家,权力体制多有旧传统。这种旧传统有两
个基本方面,一是世族分治,二是重臣专权,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在最终以战争形
式决定国家命运的战国时代,所谓重臣专权,更多的体现在最高军事统帅的权力上。
由于这种差别,楚国的大将军更多的带有古老的英雄时代的遗风——言出如山,肩
负国家民众的生死存亡与荣辱!在寻常时期,楚国大将军的全套权力,从来不会一
次性的授予任何一个统帅。这是君主保持权力稳定的必然制约。但楚威王清楚的知
道,田忌这次率军灭越是交换性的,田忌是要回齐国的。一次授予大将军全部权力,
非但能激励田忌的受托士气,而且绝不会出现大权旁落,更能向天下昭示楚国求贤
敬贤的美名,吸引中原士子更多的流向楚国,何乐而不为?田忌自然也深知其中奥
妙,所以也就坦然接受了。
按照礼仪,楚威王当场侍奉田忌换上了大将军全副甲胄斗篷:一顶有六寸矛枪
的青铜帅盔,一身皮线连缀得极为精致的青铜软甲,一双厚重考究的水牛皮战靴,
一领绣有金丝线纹饰的丝绸斗篷!一经穿戴就绪,本来就厚重威猛的田忌更显得伟
岸非常,直似一尊战神矗立在大殿之中。
“好——!”“大将军万岁——!”众臣一片叫好,竟是分外亢奋。
“田忌谢过楚王。”田忌向楚威王深深一躬,这是全礼的最后一个环节。
楚威王却并没有按照礼仪回到王座宣布开宴,他兴奋的打量着田忌,高声询问:
“大将军,灭越大计实施在即,还需本王做何策应啊?”
田忌已经将大战谋划成熟,也确实想对楚王提醒几个要点,但却都是准备私下
与楚王秘密商谈的,看目下如此这般声势,楚威王的确与张仪想的一样——列阵一
战便是了,竟是完全没有与自己密谈定策的模样。此时不说,很可能就没有机会说
了。想到这里,田忌肃然拱手道:“对越大战,乃楚国三十年来之最大战事,须倾
举国之兵,方有胜算。田忌惟有一虑:楚国全部精锐南调,则北部空虚,须防中原
战国乘机偷袭;以目下情景,与楚接壤的齐魏韩三国,都无暇发动袭击,惟有北方
的秦国值得防范。臣请派一员大将驻守汉水、房陵一线,一保楚军粮草接济,二保
后方无突袭之危。”
田忌说完这番话的时候,楚国的元老重臣们竟是一片目瞪口呆!
在元老贵胄们心中,灭越大战的方方面面都是楚王早已经运筹好的,哪里有危
险可言?如今田忌这一说,好象这场大仗还未必就是那么有把握,好象还有后顾之
忧,顿时便神色惶惶起来,你看我我看你,人人露出了疑惑的目光。楚国打仗,兵
员钱粮的大部分都要靠这些世族的封地征发,没有他们的支持,王室根本不可能有
独立大战的条件。此刻他们若心有疑虑,这灭越大计便眼看就要麻烦起来了。
楚威王没有料到,田忌会提出这样一个事先完全没有想到的严重事实,赞同田
忌所说么?很有些扫兴。断然否定么?田忌是天下名将,他有如此担心,定然不会
是信口开河。楚威王阅历甚浅,这时对天下大势的确还是不甚了了,一时竟是没了
主意。猛然,他想到了张仪,转身笑道:“先生以为,大将军之言如何啊?”
张仪洒脱的大笑了一阵:“大将军多虑了。秦国目下刚刚从内乱中挣扎出来,
民心未稳,急需安抚朝野,根本无力他图。况且秦国新军只有五万余,还要防北地、
西戎叛乱,如何有军力南下偷袭楚国?大将军但举倾国之兵,一战灭越为上。分散
兵力,不能彻底灭越,反倒拖泥带水,两端皆失也。”
“兵家法则,后方为本,但求防而无敌,不求敌来无防。田忌但尽所虑,楚王
决断便是了。”田忌很是淡漠,完全没有争辩的意思。
楚威王经张仪一说,顿感豁然开朗,对田忌笑道:“大将军全力灭越便是了。
预防偷袭之事有张子筹划,定能万无一失!”
“谨遵王命。”田忌没有多说,平淡的退到了自己座中。
“开宴,为大将军壮行。”楚威王一声令下,锺鼓齐鸣,举殿欢呼,一场隆重
热烈的宴会一直进行到华灯齐明方才散去。
曲终人散,田忌向楚王、张仪辞行,便带着一班军吏匆匆赶赴军中去了。
楚国东北部的原野上烟尘蔽日,大江中樯桅如林,越国大军从水陆两路大举压
来!
张仪走后,越王姒无疆与一班大臣将军商讨了整整两天,方才将攻楚的诸般事
宜确定了下来。原先进攻齐国,北上的只有马步军,而今转而攻楚,自然要动用舟
师(水军),便不得不稍缓了些须时日。早年,只有楚吴越三国有舟师,而以吴国的
舟师最强大。吴国舟师以震泽(太湖)为根基水寨,上溯入江可直抵云梦泽进入楚国,
南出震泽便直接威胁越国。当年吴国大败越国,舟师起了很大的作用。后来越国灭
吴,舟师也起了同样作用。吴国灭亡,越国接收了吴国舟师,水军规模便成了天下
第一!与吴越两国对舟师的重视相比,楚国尽管拥有天下最为广袤苍茫的云梦泽,
舟师却一直规模很小,作用也不显着。根本原因,是楚国的战争重心一直在中原大
地,舟师派不上大用场。
这次,越王姒无疆大起雄心,要一举攻占楚国东北部江淮之间的几百里土地。
这一带平坦肥沃,河流湖泊纵横交错,正是水陆同时用兵的上佳之地,越国的舟师
便正好派上用场。议定大计,越王派出快马特使兼程南下,急令舟师出震泽进长江,
直达云梦泽东岸扼守。他自己亲自统帅的十五万马步大军,则从北向南压来,形成
“南堵北压”的攻势,意图一举占领江淮原野二十余城!
姒无疆是志在必得,诏命舟师多带空货船,准备大掠楚国财货粮食。越国舟师
的战船原是两百艘,征发的空货船却有三百艘之多。五百多艘大小船只张起白帆,
竟是在浩淼大江中陡然立起了一片白色的樯桅之林,旌旗招展,号角相闻,声势当
真壮阔之极。陆路之上,从琅邪南下的十五万马步大军汹涌展开,更是沉雷般滚过
江淮原野。
消息传来,农户逃匿,商旅远避,大小城堡尽皆关闭,楚国东北顿时陷入了惊
恐之中!
就在越国水陆两路大举压来的同时,楚军也针锋相对的向江淮地区移动——陆
路出昭关,水路下长江!与越国煊赫浩大的声势相比,楚国大军却是悄无声息的秘
密移动,尽管还达不到田忌要求的那种隐秘与快速,却也不会将进军意图张扬得路
人皆知。
战国之中,楚军的构成最为复杂。由于吴起变法夭折,新军训练没有成熟定型,
楚军就变成了一种“老根基,新影子”的混杂大军:战车兵、骑兵、步兵、舟师四
大兵种全都有。舟师不用说,是楚国这种水乡泽国的特殊兵种,与一百多年前没有
任何变化。战车兵本该早已淘汰,可楚国却原封不动的保留着两千辆兵车与十万战
车兵。铁甲骑兵是战国新军的核心兵种,可楚国却只有不到五万骑兵,而且还算不
得精锐铁骑。楚国步兵本来不独立,在车战时隶属于战车单元,战车淘汰后,步兵
才开始了与骑兵对应的独立步战。这种似独立非独立的步兵,楚国有三万多,既不
属于战车兵,又不是与骑兵有效结合的步骑新军,只是全部驻扎在房陵山地,守护
着这个辎重基地。楚国大军号称三十万,实际上的主战力量就是十万战车兵,其余
的骑兵、步兵、舟师加起来十万出头,都不能独当一面的作战。
反复盘算,田忌只有根据楚国的实际军力来打这一仗。
田忌命令:舟师的一百多艘战船从云梦泽直下长江,在彭蠡泽江面结成水寨,
断绝越军舟师的退路!此时,越军舟师已经进入云梦泽东岸的安陆水面,正在上游。
越军舟师原本就不是为打仗而来,驻扎在云梦泽东岸,为的只是要堵住“楚军溃败
之残部”,准备大量装载抢掠财货,顺流而下。楚军舟师悄悄卡在下游的彭蠡泽江
面,越军舟师便无法单独逃回越国。这是田忌的缜密处——若仅仅是陆上战胜,而
让越军残部从水路逃走,那也不能一战灭越。
与此同时,田忌亲自率领十万战车兵与五万骑兵秘密东进,日夜兼程的赶到了
昭关外的山谷扎营,准备迎候越国大军,在这里决战!对于驻守房陵的三万步兵,
田忌没有动用。他始终认为,房陵汉水是楚国大军的粮草基地,但却是一根软肋,
需要有所防范。尽管楚王与张仪都拒绝了他的看法,但既然做了楚国的统帅,田忌
还是要为楚国认真盘算,不想顾此失彼。三万步兵,对于战胜越国来说,增添不了
多少力量,但对于扼守汉水房陵来说,就是一支弭足珍贵的兵力。这是田忌瞒着楚
威王君臣与张仪,私自决断的,假若对越国战败,田忌就要承担“调兵失当”的罪
名了。
昭关外的丘陵原野,便是田忌选择的战场。
昭关是楚国东部要塞,也是与老吴国的界关。这里东临大江,多有丘陵山地,
昭关便坐落在岘山两座山峰夹峙的谷口,山外便是平坦的原野河谷。无论从东部还
是北部进入楚国,这昭关都正当冲要。田忌率先头五万骑兵赶到时,从郢都、淮北
几座军营陆续赶来的战车兵还没有全部到达。等得三两日,这些笨重的战车,才在
轰轰隆隆的人喊马嘶中卷着冲天的烟尘到齐了。
这时田忌接到斥候急报:越军还在三百里之外,两三日才能赶到昭关。田忌不
禁长长松了一口气:“天助楚国也。”原来,他最吃不准的就是楚军与越军的行军
速度。当年与孙膑打仗时,都是靠大军快速调动实施谋略的。围魏救赵、围魏救韩,
那次都是千里驰驱,昼夜兼程,否则便不能诱敌深入,更不能集中兵力伏击强敌。
这场大战,楚军能够先期到达,以逸待劳,便可在国门之外进行决战,胜算便很大。
若越军先期到达攻下昭关,则楚国朝野震恐,纵能在境内取胜,也必得大费周折。
尤其是这种老式战车兵,如不能先敌从容部署,仓促迎战,十有八九都会溃败。
这两天时间可是太要紧了。田忌立即下令:大军偃旗息鼓,全数驻扎在隐蔽的
山谷,使昭关外的河谷原野看不到一座军营!暮色时分,田忌升帐聚将,开始详细
部署大战谋划。由于楚军车战将领对新战法非常生疏,田忌必得向每个受命将领反
复说明交代,如此便直到四更方散。
一切准备就绪,楚威王与张仪也赶到了。看到昭关外一片宁静的原野,楚威王
惊讶了,“大将军,楚国大军哪里去了?还没有抵达么?”田忌悠然道:“虚则实
之,实则虚之。楚王但放宽心便是了。”张仪爽朗笑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楚王明日但看大将军灭越就是了,何须问他细务?”楚威王恍然笑道:“先生说得
是。大将军,虚则实之。好!”
次日将近午时,山外碧蓝的晴空突然变成了灰黄色,隐隐沉雷从东北天边隆隆
逼来,昭关外的河谷也突然阴暗了下来,须臾之间,便见沙尘天幕中旌旗招展,恍
若连天海潮向昭关压来!岘山峰顶的楚威王与张仪看得特别清楚,不禁相顾变色。
再看旁边的田忌,却正在指挥军吏转动□
⑤ 吴越战争的结果,你有哪些了解
吴越战争是指历史上春秋时期吴越双方相互征伐的时期。周朝景王元年,吴国入侵越南时俘虏的战俘将吴国国王刺死。周朝景王十年,吴大举进攻楚国。为了缓解烦恼,他袭击了越南。第十五年,当吴军主力进驻楚国时,越是乘机入侵吴国领土,双方矛盾愈演愈烈。在地理上,如果吴国想要统治中原,它必须首先征服越国,以消除其后方威胁;为了北上中原,越国必须先征服吴国,才能打开北上中原的通道,这导致了长达20多年的吴越战争。
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吴王养马驾车三年。他们甚至在福柴生病的时候尝了一尝这种污秽。最后,他们成功地赢得了符斋的信任,并被释放回越国。回家后,勾践依靠工资睡觉,品尝苦胆,悄悄地增强了自己的力量。与此同时,吴达到了称霸中原的巅峰,称霸中原诸侯,但同时也失去了很多活力。周朝景王四十一年,越国向吴国提供了大量煮熟的谷子。结果,第二年没有收成。吴国发生了饥荒。越国趁机派兵,在理泽与吴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周朝袁王三年,被越南军队围困三年的傅斋绝望地自杀了。吴国被越国彻底摧毁。勾践被周之子封为圣人,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君主。越国人杀了他们的国王三次,越国衰落了。勾践死后,越国出现了三次郡县,这只是越国后期贵族内部斗争的一个缩影。越国乱世怪罪后,越国宫廷发生了杀君杀父的悲剧。贵族之间的相互争斗和相互残害使这个国家更加混乱和不稳定,最后,越南继续衰落。
⑥ 听说越南的中北部在历史上是中国的领土,是真的吗如果是,为什么后来分开了
吕氏春秋以及汉书都对越南有记载。一般称之为百越。在秦始皇和汉武帝时期均对南越有战争行为。后来吴国也曾一度占领南越为其一个郡。然而三国之后,南北纷争不断,中央王朝迟迟无法统一南北。中国历史书上的南北朝只是一小部分,但在中国历史上却长达300多年。在这段时间里南朝主要面向的是北方,一心想收复故都长安,洛阳等故国领土。加上自身实力的约束以及朝廷的频繁更迭,中央王朝对越南南方的影响渐微渐弱。之后的各个政权也面领着北方的频繁侵略问题,所以至今,我们对越南失去了影响和控制。隋朝虽然强大,不过时间太短,而唐朝一心收复的是五十州,这些绝大多数在北方。宋朝弱小,受到西面和北面的压迫而无暇南顾。在元明清曾经对越南进行过战争,不过没有取得成功。其中元朝在忽必烈时镇南王曾经3次攻入越南,不过由于越南实行坚壁清野的方法使得元军损失惨重,之后元朝一直没有对其发生过战争。而明朝在明成祖时曾经乘着内乱一度占领过越南,但是很快被赶了出来。清王朝在收复台湾之后也曾动过兵,但是也没有成功。
⑦ 越王勾践与雅鱼在吴国患难与共,为什么复国后雅鱼会自杀
一、雅鱼夫人之所以是会因为自杀,主要是因为当时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她曾经是奉过晋朝的使者,这可以说对于越王勾践来说是一件非常耻辱的事情,虽然这并不是他自己自愿的,但是越王勾践看见雅鱼夫人之时,就会想起这些屈辱的历史,所以说他为了避免让越王勾践伤心痛苦,宁愿自己了结自己的性命。
四、回到越国后,除了帮助勾践处理日常事务外,其余的空闲时间都用来刺绣长袍。她一直默默地忍受着各种痛苦。当国家的力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勾践穿上长袍开始报复吴,所以在构建工程民政的时候,他选择了自杀。
可以说越王勾践的夫人雅鱼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女性,她是值得大家尊敬的。
⑧ 吴国和越国算不算春秋五霸,为何这两国到战国时就没了,去了哪里
所谓的春秋五霸,指的是春秋时期五个称霸华夏的诸侯国,当时因为周天子的实力急剧下降,无法管理和约束诸侯国,所以实力强劲的诸侯国就代替周天子来管理天下,同时打击四方的蛮、夷、狄、戎,维护和尊重周天子的地位。
春秋五霸的说法有很多,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根据《荀子 王霸》这本史书的说法,春秋五霸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能被称为霸主至少有两个条件:
一、实力强大。
二、会盟诸侯,并得到诸侯的承认。
那么地处华夏东南沿海的吴国和越国能不能被称为霸主?
之后楚国趁机攻灭了越国,占领了越国大部分领土,尤其是原来吴国的领土与越国的核心地区,而越王无疆死的时候并没有立太子,其国内在他被杀后也陷入了内乱,再加上楚国的攻打,于是越王无疆的后裔都逃到了东南沿海,并建立了吴越、扬越、东瓯、闽越等政权,直到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兵攻打百越后,才将这些地方归于华夏。
越国灭亡的原因是:自大。当年勾践灭亡吴国所动用的兵力不到五万人,这几乎是越国所有的兵力了,吴国和越国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口太少,而越国的经济更加落后,越王无疆根本没有与中原诸侯争霸的实力,偏偏要攻打楚国,楚国可是万乘之国,随时可以动用的兵力就超过50万人,别说楚国,就是齐国也不容易被越国打败,光说人口就不是一个量级的,还不要说经济和土地等其他原因。
吴国灭亡的时间是公元前473年,这是春秋的晚期,越国灭亡的时间是公元前333年,这是战国的中期。
⑨ 为何越国和吴国这两个国家一直势不两立
春秋时期,地处东南沿海的吴国和越国相邻,彼此争战不休。先是吴王阖闾主动进攻越国,却在与越王勾践的战斗中受伤致死。接着继任的吴王夫差励精图治,兴兵复仇,差点灭亡越国,勾践夫妇连同几乎所有大臣入吴为奴,受尽凌辱。然后勾践立志要报仇雪恨,经过十年的积聚,最后打败了吴国,迫使吴王夫差羞愧自杀。
尽管远离中原,历代吴王始终不忘自己与周朝王室的亲缘关系,一直与中原诸国积极靠拢,礼敬周天子。为此,他们如饥似渴地吸收周文化,竭力挣脱当地土着文化的影响。吴公子季札就曾受吴王委派两次出使齐、郑、卫、晋诸国、以了解学习这些国家的政治、文化等。在鲁国观赏中华礼乐时,这位公子对各地区及各种音乐舞蹈,作出了极为精湛的评论,显示出他对中华文化有高度的修养,以至中原诸国士大夫也赞叹不止,自愧不如。
与此相反,自夏亡以后,越国长期以来与中央王朝保持着勉强应付的关系,敬而远之。有时甚至长期不朝贡,引起了朝廷的讨伐。对商代、周代制定的中原礼制,也不感兴趣。原因很简单,人家是中国第一王朝夏朝王室的后裔,出于自尊心也不能接受周朝的文化啊。
⑩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最后越国是怎么消失的
公元前473年,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终于是消灭了死对头吴国,并将其领土纳入自身版图。而势力大增后的越国并未就此罢休,它选择乘机北上与中原诸侯会盟,并被周天子认可为“伯”,这是越国的最为巅峰的时期。
不过我们翻开史料就会发现,越国于春秋末年称霸,到了战国时期就如同消亡了一般(只在战国初期曾有所大动作),而消亡了一定程度上其实就反应了它的实力一直在下坡路,最终衰弱到离开了人们的视线,让人们逐渐淡忘了它。按道理来讲,越国崛起晚,即便是吃老本,也不会一下子就吃精光,它应该更有机会在战国时期搅动风云,但它不说搅动风云了,后来甚至连战国七雄的一个席位都占不到,比不过强国还是能理解,但甚至连韩、燕这类蕞尔小国都能高它一等,这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
我们从这个例子中能够看到什么?能够看到人才不仅是出谋划策那么简单,他们还会带来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思想,而这些都是能够帮助一个国家走向强大的坚实基础。越国也曾尝到过人才所带来得好处的,毕竟越王勾践曾经的壮大靠的就是文种和范蠡。但越国在此之后,再也没有这样的外来人才,再也享受不到其中的好处,国力自然是停滞不前。
2、其实越国也不是没有人才,它本国也产人才,但本国太乱,注定了人才也是不肯留下来的,毕竟老话说的好“良禽择木而栖”。
在《史记》中有记载:“齐用越人蒙而强威宣”,蒙被甚至可以帮助大国齐国更上一层楼,这说明越国本土也是有杰出人才的,只是可惜,其不能为己国所用,反而是为敌国所用,在本国实力不加强的情况下,敌国实力却增强,这一对比,其实也是越国自身实力的一种退步。
不过话说回来,越国没有人才集聚也是自己一手造成的,若是其遵从道义,礼贤下士,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引得良才来投,凭着其家底,复兴勾践时期的荣耀也不是梦。
总结
总的来说,越国之亡,亡于两点,一个是战略,一个是人才,而这两点我们其实都可以归结于国君之上,因为战略是国君定的,而人才之所以不敢前来,也是因为国君德行问题。这从侧面可以看出,在古代,一个国君的贤能与否,是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兴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