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越南资讯 > 越南水雷产量多少

越南水雷产量多少

发布时间:2022-07-01 00:31:24

Ⅰ 1950-1978年中国给了越南多少援助

派出部队在越南北方担负防空作战、国防工程建筑、后勤保障等任务的协议。首批援越高炮部队2个师另1个团于8月入越协助防空作战,以后又有4批入越轮战,连同配属各援越工程支队的防空部队,共16个高炮师、63个高炮团及部分独立高炮营等约15万人,部署于越南北方各战略要点。人民解放军在越南共作战2153次,击落美机1707架、击伤1608架。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工程兵等援越部队先后有10余万人,抢修被美机炸坏的铁路设施1778处,新建、改建铁路线577公里;修筑干线公路7条,长1206公里,桥梁305座,涵洞4441座;建成内排、安沛两个现代化机场和飞机洞库;筑成各种坑道239条(总长2.5万多米),
永久和临时码头9个,掘开式永备工事123个,海底通信电缆15条(长度为103公里)等大批国防战备工程。人民解放军海军扫雷部队扫除各种水雷42枚,
总清扫面积201平方公里,相继疏通海防、鸿基、锦普等港口及东北群岛的各航道。截至1973年8月,中国援越防空、工程、铁道、扫雷、后勤保障部队共
32万余人。此外,中国政府向越南提供了总值超过200亿美元的军事装备和经济援助,帮助越军培训了大批各类军事技术人员。在援越抗美作战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有4200多人身负重伤,1100人阵亡并被安葬在越南国土。
1956-1961年:各种枪27万支(挺),炮1万余门,枪弹2亿余发,炮弹202万发,有线电机1.5万部,无线电机约5000部,汽车1000余辆,飞机15架,舰船28艘,单军服118万套。

1962-1964年:各种枪9万余支(挺),炮466门,枪弹2103万发,炮弹7.64万发。

1965-1975年(越战期间):各种枪177.8万支(挺),炮6万余门,枪弹10亿余发,炮弹1597万发,舰艇176艘,中型和水陆坦克552辆,装甲输送车320艘,飞机170余架,汽车1.6万辆,炸药18240吨,有线电机6.5万部,无线电机3.5万部,军服1117万套。

Ⅱ 水雷的水雷历史

水雷是最古老的水中兵器,它的故乡在中国。水雷最早是由中国人发明的。1558年明朝人唐顺之编纂的《武编》一中,详细记载了一种 “水底雷”的构造和布设方法,它用于打击当进的侵扰中国沿海的倭寇。这是最早的人工控制、机械击发的锚雷。它用木箱作雷壳,油灰粘缝、将黑火药装在里面,其击发装置用一根长绳索不结,由人拉火引爆。木箱下甩一塞瓦斯托波尔绳索坠有3个铁锚,控制雷体在水中的深度。1590年,中国又发明了最早的漂雷──以燃香为定时引信的 “水底龙王炮”。1599年,中国的王鸣鹤发明以绳索为碰线的 “水底鸣雷”,1621年又其改进为触线漂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触发漂雷。明朝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经常有倭寇船只侵袭。为了对付海盗的入侵,人们将火药装在木箱内,并用油灰粘缝,制成一种靠拉索发火的锚雷,专门打击敌船。16世纪末,又相继发明了用牛脬做成的漂雷--“水底龙王炮”和沉底雷--“水底鸣雷”,1621年,“水底龙王炮”和“水底鸣雷”先后被改进为碰线引信的触发漂雷,并多次在海战中毁伤敌船。欧美18世纪开始实战使用水雷。北美独立战争中。北美人民为攻击停泊在费城特拉瓦河口的英国军舰,于1778年1月7日,把火药和机械击引信装在小啤酒桶里制成水雷,顺流漂下。当时虽然没有碰上军舰,但在被英军水兵捞起时突然爆炸,炸死伤了一些人,史称 “小桶战争”。水桶结构和引爆装置的完善及广泛应用,是从19世纪开始的。19世纪中期,俄国人B·C·亚图比发明了电解液触发锚雷。在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沙皇俄国曾将这种触发锚雷应用于港湾防御战中。西方最早出现水雷是在 1769年的俄土战争期间,当时俄国工兵初次尝试使用漂雷,炸毁了土耳其通向杜那依的浮桥。此后,各型水雷不断地被研制和改进,并广泛使用,在美国南北战争和 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水雷战果颇佳。从此,各国更加重视水雷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加紧研究和制造各种水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双方共布设各型水雷 31万枚,共击沉水面舰艇 148艘,击沉潜艇54艘,击沉商船586艘,总计122万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除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水雷的使用达到高峰,各国共布设了110万枚水雷,炸沉艇船3700余艘。80年代,一些阿拉伯国家曾在红海和波斯湾布设了一些发现式水雷,有十几艘过往的商船和油轮触雷,护航的美国军舰了也被炸伤。这说明,在现代海战中,水雷是不可缺少的武器。一枚所费无几的老式水雷就是足以致一艘造价数千万乃至上亿美元的现代化军舰于死地。大量使用锚雷外,还出现了新型的非触发水雷,如磁感应水雷、音响水雷;战争后期又出现了水压水雷。整个战争中,各国通过水面舰艇、潜艇和飞机布设的 80万枚各种触发和非触发水雷,共毁沉舰船3000余艘。
1952年朝鲜战争中,朝鲜人民军在元山港外布放了 3000多枚水雷,美军出动了 60艘扫雷舰和 30多艘保障舰船,外加不少扫雷直升机进行清扫,结果使美整个登陆计划推迟达8天之久。在此后的越南战争、中东战争、海湾战争中,水雷都得到充分的应用,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尤其是海湾战争中,伊拉克海军舰艇基本上无所建树,只有布设下的1200余枚水雷,损伤了多国部队 9艘舰艇,其中仅美国就有4艘战舰被毁伤。

Ⅲ 水雷有哪些种类

人们将水雷称做“水中伏兵”。它在历次海战中都得到大量的使用。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两伊战争以及海湾战争中,水雷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雷不仅能长期埋伏在水下,而且还能像导弹一样,主动追踪水下潜艇并将其击毁。

最早的水雷是触发水雷,其头上伸出几个触角,是一种“刺猬”式的能漂浮的球形炸弹,无论舰船触碰到它的任何一个触角,都会发生爆炸。这种水雷的触角为什么碰不得呢?因为舰船碰弯水雷的触角后,装在里面的电池与电雷管之间的电路立即接通,使电雷管发火,引起爆炸。

随后问世的是磁性水雷,它不是悬浮在某一深度的水中,而是沉在海底,因而扫雷器扫不到它。当敌舰船经过磁性水雷的上方时,雷上的磁接收器接收到舰船磁场(舰船为钢铁所造,在地球磁场影响下也会产生一定强度的磁场),就通过控制仪器接通装在水雷上的电池与电雷管之间的电路,使水雷爆炸。这种靠磁场来激发的水雷,无需通过舰船的直接碰撞来引爆。这种水雷虽然是在海底爆炸,但由于水是不可压缩的,因此爆炸时所产生的巨大压力能传到较远的地方,将那里的敌舰炸毁。

问世较晚的是音响水雷,它的尾部装了一个“耳朵”——音波接收器,所以有人称它为“长耳朵水雷”。它的这只“耳朵”能将舰船发动机和螺旋桨发出的声波接收后变成电信号,用以操纵水雷上的仪器,接通电路,使水雷爆炸。

还有一种叫做“蚝雷”的水雷,它是利用水的压力变化来引爆的。水有个怪脾气,在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力就越小,而在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力就越大。船在航行时,船底下的水流得快,压力低。在蚝雷上部有一个压力传感器,当舰船通过它的上方时,它就会感受到水压降低的信号,并随即接通爆炸电路,引爆水雷。

此外还有一种叫做“自动上浮水雷”的水雷,其外形像火箭,里面装有计算机和超声波发生器,当舰船经过它的上方时,超声波发生器产生的超声波被反射回来。计算机根据反射回波算出目标的距离后,水雷上的发动机被启动,水雷上浮,将敌方舰船击毁。

Ⅳ 布雷舰的发展

当今世界各国拥有专用布雷舰的海军为数有限,其中最突出的有瑞典、土耳其,以及日本、俄罗斯等。瑞典现役拥有2级布雷舰、2级布雷艇;土耳其拥有2级布雷舰、l级布雷艇。
甲板上有雷轨和布雷操纵台。舰上还装有舰炮,以防空自卫。有的搭载有直升机,并配有较完善的导航设备,以保证布雷定位的精度。布雷舰上由于载有大量的危险设备,因而为安全起见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特别重要的是布雷甲板要做到水平,舰的摇摆尤其是纵摇要小,要有良好的保持航向的性能和小的回旋半径。
随着现代海战高技术手段的普遍应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布雷的快速性和隐蔽性,一些国家甚至在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以至高速巡逻艇上或预先铺设好甲板雷轨,或临时加铺雷轨,以便随时能作为布雷舰使用。也有的国家利用潜艇发射布放能自航的水雷,它能依靠自身动力航行到预定地点成为沉底雷或锚雷。此外,飞机有时也被用来在海域特别是海湾或海峡等处布雷。
专门布设水雷的军舰。主要任务是在基地、港口、航道和近岸海区布设水雷障碍。分为远程布雷舰和基地布雷舰,满载排水量500--6000吨,最大航速10--30节。装备有自卫火炮。设有水雷储放舱,能载水雷50--800枚,布雷舰甲板上设有运送水雷的升降机(或吊杆)、雷轨和布雷操纵台。布雷舰装载水雷较多,布雷定位精度较高,但隐避性较差,防御能力较弱,适合在己方兵力掩护下进行防御布雷。
19世纪末,俄国首先建成布雷舰。在日俄战争中,双方都使用了布雷舰布雷,在旅顺口处进行了水雷战。交战各国共有布雷舰60艘(不含当时苏联)参战。战后,一些国家的海军趋向于主要使用飞机和潜艇进行攻势布雷,也使用布雷舰和其他水面舰艇担负一定的布雷任务。美军在越南战场中就广泛使用航空兵和布雷舰布设防登陆水雷。在海湾战争中,美国3艘大型航空母舰“独立号”、“肯尼迪号”、“萨拉托加号”率领45艘各种战列舰、巡洋舰游弋在波斯湾,35000名海军和海军航空兵执行着海上封锁任务。这时也南战争后美军采取的最大一次海外军事行动。在多国部队中,美军的实力远远超过其它力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伊拉克在强大海军压境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多国部队从海上登陆,采用布雷舰、潜艇和飞机在近岸海区布水雷。英国皇家海军的4艘军舰和3艘扫雷艇也迅速开进波斯湾,协助美军遂行海上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讲,海湾战争也是一场布雷与扫雷的水雷战。除了少数国家外,已不再建造布雷舰,有的国家将布雷舰兼作扫雷母舰或训练舰使用。

Ⅳ 抗美援越战争的援越

1965年6月至1973年8月,中国先后派出了高炮、工程、铁道、扫雷、后勤等部队,总计32万余人,最高年份达17万余人,在越南北方执行防空、作战、筑路、构筑国防工程、扫雷及后勤保障等任务。中国支援部队在越南艰难而光荣的历程,分为两个阶段: 1965年6月开始到1970年7月结束。这一阶段是越南战争最激烈最艰难的阶段。据此,中国共派出了32万支援部队,在越南北方执行防空作战、修建和抢修铁路、机场、通信、工程、设防工程等任务。其战况是:
防空部队,赴越协助越北防空作战,保护交通线。根据中越两军协议和1965年7月14日越军总参谋部的请求,援越高射炮兵部队首批于1965年8月1日入越。第一批系第六十一、第六十三支队,分别从云南、广西开赴北越作战,至1966年2月回国;第二批,高射炮兵部队于1966年2月入越作战,至1966年10月回国;第三批,高射炮兵部队于1966年10月入越作战,至1967年6月回国;第四批,高射炮兵部队于1967年1月入越作战,至1967年8月回国;第五批,高射炮兵部队于1967年5月入越作战,至1968年1月回国;第六批,高射炮兵部队于1967年6月入越作战,至1968年1月回国;第七批,高射炮兵部队于1967年8月入越作战,至1968年3月回国;第八批,高射炮兵部队于1968年1月入越作战,至1969年2月回国;第九批,高射炮兵部队于1968年3月入越作战,1969年2月回国。至1969年4月止,高炮部队入越轮换作战,计有16个支队、辖63个团和50个队属高炮营、及部分高机连和勤务分队等,总计15万余人。主要担负河内至友谊关铁路线北宁至谅山段、河内至老街铁路线安沛至老街段、新建的克夫至太原铁路线以及太原钢铁基地的防空作战任务,并掩护中国援越工程部队的施工。
美机对越南北方的轰炸,战术变化多端。对地面目标实行狂轰滥炸;对防空部队,实施电子干扰炮瞄雷达,使用“百舌鸟”反雷达导弹;对人员,使用杀伤力大的钢珠子母弹、气浪弹和蝴蝶弹等。针对美机的战术变化和杀伤力强的新式武器及狂轰滥炸等特点,高炮兵部队采取重点设防与机动作战相结合的战术和集火近战的打法,从被动中争取主动,歼灭美机,保卫目标的安全。在历时3年9个月的援越抗美防空作战中,共作战2153次,击落美机1707架,击伤1608架,沉重地打击了美国侵略者,保卫了越南北方领空,有力地支持了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1968年3月31日,美国政府迫于国内和国际压力,对越南北方的轰炸开始“逐步降级”。5月31日,越美两国政府在巴黎开始和平谈判。从11月1日起,美军停止轰炸越南北方。据此,经中越两国政府商定,中国援越高炮部队于1969年4月底前陆续回国。
帮助修建内排、安沛两个现代化机场和飞机洞库。越南北方的原有机场不能起降喷气式飞机,对抗美作战影响很大。应越南政府要求,中国空军和民用航空局于1961年至1965年间,派专家组进行设计、指导,并提供成套设备和材料。机场之飞机洞库,于1968年9月16日至1969年11月5日由中国支援第七支队修建。1965年1月,越南要求中国在安沛援建一个空军机场。5月,承建该机场工程的中国支援第三支队先遣人员抵达安沛,开始现场勘察设计。安沛机场地形复杂,濒临红河,群山环抱。安沛又是美机空袭的重点之一,市区又被炸成一片瓦砾。第三支队于11月22日正式动工,经过3年6个月的艰苦奋战,于1969年5月21日全部竣工。该机场飞机洞库于1968年9月开工,于翌年10月27日提前完工,工程质量优良。
中国支援部队第一支队赴越抢修、改建、新建铁路。1965年初,美国侵越战争升级,连续对越北进行空袭,仅4月3日至6日,出动大批飞机连续轰炸5座铁路桥梁。由于敌机轰炸破坏,越南北方仅有的几条铁路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4月27日,中越两国政府签订了关于帮助越南修建铁路和提供运输设备器材的议定书。中国帮助越南在河内以北地区修建的铁路工程项目达100个,第一支队于1965年6月23日,兵分两路,从友谊关河口赴越,执行对河内以北地区铁路的抢修、抢建任务。指战员们克服美机轰炸、酷热多雨、洪水泛滥以及不易就地取材等困难,奋战至1970年6月5日,提前完成了各项工程。共计完成了新建铁路117公里、改建铁路362公里、抢建铁路战备工程98公里,新建铁路桥梁30座、隧道14条、新建扩建铁路站段20个、架设通信线路1023对、敷设水底通信电缆近8公里。各项铁路援建工程的圆满完成,不但使越南河内以北地区铁路干线长度由508公里增长到554公里,而且使主要路段联络成网,使运输能力成倍提高,仅河(内)友(谊关)线铁路运输能力由原来的146万吨提高到280万吨,有力地保障了越南抗美战争的运输需要。
同时,第一支队按照中越两国协议,担负了上述铁路干线的维护工作,圆满地完成任务,保证了河内以北地区各条铁路的畅通,为越南抗美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于1970年7月1日,全支队奉命回国。
工程部队修筑友谊公路。中越两国政府于1965年5月30日,签订了《关于中国援助越南修建公路的协定》和议定书,由中国派出工程兵部队帮助越南修建公路任务。新建和改建友谊1号、3号、7号、8号、10号、11号、12号7条公路。预计总长为1211公里,其中新建664公里,改建547公里。担负援越筑路任务的中国后勤部队第四、第五、第六支队,辖16个团、1个民工总队、25个测量设计队和4个钻探队,配属6个高炮营及部分高机分队等部队,共8万余人。在中国后勤部队修路工程指挥部的率领下,从1965年9月开始相继入越,投入施工。四支队担负1号公路(表仪至坂质)、3号公路(伯行至飞干)修建任务;5支队担负7号公路(朗达至班菲)、11号公路(平卢至巴溪)修建任务;6支队担负8号公路(老街至孟康)、10号公路(老街至巴丹)、12号公路(班南贡至西庄)修建任务。
在越南担负修建公路任务,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工程筑路部队全部完成了两国协议规定的筑路任务后,于1968年10月全部回国。在3年多时间里,中国后勤修路工程部队为越南建成了7条干线公路及附属防护设施,并保证了这7条公路及2号公路北段的畅通,共计修路1206公里,桥梁305座、总长6854米,涵洞4441座、总长46938米,完成土石方3050万立方米。此外,还完成了协议以外10号公路放丁至莱云桥的公路接线工程,和太原至同登16号公路的维修任务。越方代表验收认为:上述所建公路,工程质量优良、美观。1968年7月23日,胡志明在庆祝实现“中国援助越南修建公路协定”时说:“你们为越南虽然只修了1200多公里的公路,可是你们的情谊胜过几千公里、几万公里!”
中国后勤部队援助越南东北群岛和红河三角洲地区,紧急构筑永久性设防工程。担负这项施工任务的第二、第七支队,奉命于1965年6月9日和1966年12月15日,先后赴越。第二支队负责的永备工事、海底电缆、通信线路的施工任务,分散在15个岛屿和8处岸防要点上。经过艰苦奋战,第二、第七支队均超额完成了援越施工任务。完成的主要工程有:坑道239条、总长2.5万多米,坑道口露天炮阵地138个,掘开式永备工事149个,海底通信电缆15条、总长103公里,永久性道路和施工道路171公里、桥梁14座、涵洞21个、码头9座。共计完成土石方84.76万立方米。相当于沿越南北方845公里长的海岸线,堆筑了一道高宽一米的护墙。越方对各项工程的评价说:“工程抗力均超过越方要求,工程质量高,坚固,适用,伪装好。”
中国通信工程大队援助越南架设通信线路。1965年7月31日,中越双方商定,由中国派出一个通信工程大队,帮助越南在莱洲、山萝和奠边府等地区修建通信设施。中国通信工程大队担负了这项任务,于1965年8月18日入越施工。指战员们为改善越南西北地区的军事通信条件,保障作战中的通信联络,克服了种种困难,于1966年7月10日提前并超额完成了施工任务,共架设了通信线路330杆公里,挂线894对公里,安装了4个载波电话站,还架设了由其中一个电话站至越南西北军区驻地的中继线。该大队完成任务后,于7月全部回国。
中国支援部队在越南艰苦战斗岁月里与越南人民和军队并肩作战,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使美国在越南投入高达56万之多的部队,年度所耗战费多达300亿美元,但依然不能使战局朝着它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伤亡人数骤增,到1968年下半年,每周平均死亡200多人,仅这一年美军死在战场上的就有14592人;引起了美国国内反战情绪不断高涨。在此情况下,美国不得不在1968年11月宣布,无条件停止对越南北方的轰炸和炮击。中国支援部队在越南完成了第一阶段既定的任务后,于1970年7月全部撤离回国。 从1972年5月开始至1973年8月结束。美国1968年底停止了对越南北方的轰炸,1969年初在巴黎与越南开始谈判。从此,越南战争进入了边打边谈判的阶段。到1972年3月底,越南南方武装力量在越南北方的支援下,发动了全面攻势,接连取得了重大胜利,沉重地打击了美伪政权。美国为了切断来自越南北方的支援,保住阮文绍傀儡政权,在大举增调海、空兵力,恢复轰炸越南北方的同时,于5月9日开始对越南北方沿海航道、港口、河道实施大规模的水雷封锁。仅5月9日清晨就出动美海军舰载机100余架,各型舰只6艘,在对海防、广安、鸿基、涂山等沿海地区进行轰炸和炮击之后,即以舰载机40余架实施布雷,并逐步扩大范围,先后封锁了海防、勒苗等重要航道及太平河、马江、格会口、格梭口、筝河、日丽河、城门河、红河口、文奥河、茶李河、勒县河、格禁河。其后还多次进行补充布雷。美国对越南北方重要港口及内河航道布设水雷,实行全面海上封锁,使越南北方接受外援物资和对越南南方支援的主要运输线被切断,企图以此迫使越南在巴黎谈判桌上让步。停熄3年多的战火又在越南北方重新燃起。越南政府于美国布雷的当天,就要求中国派海军部队帮助扫雷。根据越方的要求。为了帮助越南人民打破美军的海上封锁,中国政府同意立即按计划再次开通中越间隐蔽的海上航线,向越运送粮食和其他物资。同时依照中越两国军队总参谋部达成的协议,中国人民解放军除抽调汽车部队在两国边境地区担负援越公路运输任务外,又承担了协助越军扫除沿海的美军水雷和抢建野战输油管的任务。
中国扫雷队各艇轮番作战,指战员夜间出海扫雷,白天还要在空袭威胁下抢修机器。中国援越扫雷队取得节节胜利,引起了美军的不安,美机经常在扫雷队锚地和扫雷区域侦察盘旋。8月20日开始,每天都有美机前来低空侦察,夜间投照明弹。8月27日上午,美机悍然投弹轰炸了扫雷队黄洲指挥所。中国扫雷队仍坚持不懈地进行战斗。1973年5月17日,扫雷工作全部结束。8月27日,中国海军扫雷工作队胜利回国。在越南的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共出海586艇次,总航程2.78万余海里,其中扫雷526艇次,航程近1.75万海里;扫除各种水雷42枚,另与越方共同摸扫5枚;相继疏通了越南北方最大海防、鸿基、锦普等港口至东北群岛的各条航道,总清扫面积达201平方公里,并多次引导中越运输船只安全进出上述各港,为打破美军的海上封锁做出了贡献。
帮助铺设野战输油管。美军对越南北方实行海上封锁后,越南紧急请求中国帮助铺设5条野战输油管,经广西边境向越南输油。中国克服了困难,迅速生产出铺管所需的全套设备和专用车辆,并以最快的速度向广西边境调拨了充足的援越油料。按照越方的要求和中越两国军队达成的铺管协议,从1972年5月31日至1973年2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抽调部队和民兵8000多人次,并配备大批机械、车辆,在凭祥至友谊关、防城港至滩散两地段,铺设了5条援越野战输油管,总长159公里,连同新建扩建的油库、泵站、通信设施和铁路专线等工程,共完成土石方10多万立方米。防城输油管全长99公里。这两个地段的输油管,分别于1972年6月15日和11月6日开始向越南输送油料。
越南的海上石油运输逐渐恢复正常。应越方要求,中越边界野战输油管输油至1976年6月30日才停止。4年间,中国通过输油管向越南输送的汽油、柴油总计近130万吨,占越南抗美战争期间中国援越石油总量的一半多,有力地支持了越南保卫北方、解放南方、统一祖国的伟大斗争。
在中国海军扫雷工作队的支援下,越南军民不仅没有在美国的轰炸和海上封锁面前屈服,反而越战越勇,终于迫使美国政府承认侵略战争的彻底失败。1973年1月27日,越共、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美国、南越阮文绍政权四方在巴黎签署了《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

Ⅵ 水雷为何越来越先进

水雷被人们称为“水中伏兵”。

最早的水雷是触发水雷,其头上伸出几个触角,是一种“刺猬”式的能漂浮的球形炸弹,无论舰船触碰到它的任何一个触角,都会发生爆炸。

随后问世的是磁性水雷,它不是悬浮在某一深度的水中,而是沉在海底,因而扫雷器扫不到它。当敌舰经过水雷上方时,在磁场的作用下,就可以引爆水雷。在海底爆炸时,所产生的巨大压力能将较远地方的敌舰炸毁。

问世较晚的是音响水雷,它的尾部装了一个“耳朵”——音波接收器,所以有人称它为“长耳朵水雷”。它的这只“耳朵”能将舰船发动机和螺旋桨发出的声波接收后变成电信号,用以操纵水雷上的仪器,接通电路,使水雷爆炸。

还有一种叫做“蚝雷”的水雷,它是利用水的压力变化来引爆的。在蚝雷上部有一个压力传感器,当舰船通过它的上方时,它就会感受到水压降低的信号,并随即接通爆炸电路,引爆水雷。

此外还有一种叫做“自动上浮水雷”的水雷,其外形像火箭,里面装有计算机和超声波发生器,当舰船经过它的上方时,超声波发生器产生的超声波被反射回来。计算机根据反射回波算出目标的距离后,水雷上的发动机被启动,水雷上浮,将敌方舰船击毁。

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两伊战争以及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水雷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雷的作用是通过爆炸线路完成的,这个线路一般由电源和电雷管组成,只要线路接通就会爆炸。

Ⅶ 空投水雷降落伞如何脱落

水雷空投时起稳定和减速作用的附属装置。靠降落伞在空气中的阻力,降低水雷下降速度,使水雷入水时速度不致于过高,确保水雷结构不发生损坏。由降落伞、伞罩(伞套)、伞锁(伞箍)3个部分组成。降落伞,包括引导伞、稳定伞和主伞。多为织物伞,其伞衣材料有天然丝平纹绸、天然丝格子绸、绵纶丝格子绸等。主伞形状多为平面方形或底边收口的平面圆形,用于稳定的第一级伞常用截锥形伞、导向面伞、旋转伞或环缝伞等结构形式。伞罩,对降落伞起保护作用,其外部与雷体一起构成良好的线形,布放时自动张开。伞锁与雷体连接,要求在水雷降落过程中,当降落伞绕轴线转动时,保持雷体不随之转动,水雷入水后,伞锁可以控制雷、伞自动分离。低空布雷时采用一级开伞。高空布雷时采用二级开伞。其动作过程是:利用开伞钢索拉断伞帽的紫铜销,伞帽脱落,同时打开伞袋的封口,引导伞张开,拉直稳定伞,稳定伞张开使水雷稳定下降。当降至预定高度或经过预定时间,自动开伞器工作,打开主伞,使水雷稳定入水。入水后,雷、伞自动解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降落伞面积较大,近20平方米,水雷的入水速度约18米/秒。随着水雷结构及引信电子装置耐冲击性能的提高,现代水雷降落伞面积仅4平方米,入水速度可达50~60米/秒。美军在越南使用的MK-42型水雷,采用四个折叠伞叶的金属伞,伞面面积更小,入水速度更高。

Ⅷ 为什么将水雷称作“水中伏兵”

人们将水雷称做“水中伏兵”。因为它在历次海战中都得到大量的使用。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两伊战争以及海湾战争中,水雷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水雷不仅能长期埋伏在水下,而且还能像导弹一样,主动追踪水下潜艇并将其击毁。

阅读全文

与越南水雷产量多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地理作业的中国地图怎么背 浏览:810
英国怎么看待小学老师 浏览:367
中国的射箭男团实力如何 浏览:651
越南木匠认为最难雕的图案有哪些 浏览:546
意大利曾经援助中国有哪些 浏览:378
孟买和伊朗哪个城市好 浏览:430
越南哪个行业最好 浏览:217
伊朗的什么出口到中国 浏览:44
怎么选中国结最好 浏览:263
在意大利遇到危险怎么呼救 浏览:598
印度币是多少人 浏览:980
意大利小麦粉怎么做 浏览:521
印尼商务签60天要多少钱 浏览:940
本拉登在伊朗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浏览:473
京东进军印尼多少人口 浏览:729
中国的团旗怎么换 浏览:445
英国君主立宪制怎么理解 浏览:163
开中国移动有哪些补助 浏览:733
英国孩子不记中文怎么表达意思 浏览:672
英国国土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千米 浏览: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