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越南资讯 > 越南曾叫什么

越南曾叫什么

发布时间:2022-07-02 16:59:42

⑴ 关于越南的问题。

越南曾称"安南""西贡",后被中国改名为"越南"
清末,法国入侵中国,在越南登陆,当时中国是越南的保护国,史称"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又称清法战争,是发生于1884年到1885年间清朝中国与法国之间的战争。

除了主战场的中越国境外,法军也攻打基隆、淡水,封锁台湾海峡,并占领澎湖

中法战争

Zhong-Fa Zhanzheng中法战争 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

月),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

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战争双方在军事上互有胜负,由于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昏庸,最后

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当时人称:“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法国侵略越南与觊觎中国 中国与越南山川相连,唇齿相依,自古以来关系密切。19世纪

以前法国天主教势力已侵入越南。英法对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法国开始武力侵占越南南

部(南圻,西方人称为交□支那),使越南南部六省沦为法国殖民地。接着就由西贡出发探

测沿湄公河通往中国的航路,在发现湄公河的上游澜沧江不适于航行后,即转向越南北部(北

圻,西方人称为东京),企图利用红河作为入侵中国云南的通道。1873年11月(同治十二

年十月),法国派安邺率军百余人侵袭并攻陷河内及其附近各地。越南国王阮福时请求当时

驻扎在中越边境保胜地方(今老街)的中国人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协助抵抗法军侵略。同年

12月,黑旗军在河内城郊大败法国,击毙安邺,法军被迫退回越南南部。1874年3月15日, 越

南在法国侵略者的压迫和讹诈下,在西贡签订了《越法和平同盟条约》,即第二次《西贡条约》,

越南向法国开放红河,并给予法国在越南北部通商等多种权益。1875年5月25日,法国照会

清政府,通告该约内容,意在争取清政府的承认,从而排除在历史上形成已久的中国在越南

的影响。 6月15日清政府复照,对该条约不予承认。 法国画家笔下的黑旗

军士兵 1882年3月,法国政府命交□支那海军司令李维业指挥侵略军第二次侵犯越南北

部,4月,侵占河内城砦,进而以兵船溯红河进行侦察,直到河内西北的山西附近。次年3月,

又攻占产煤基地鸿基和军事要地南定。越南朝廷一再要求清政府速派军应援。清政府鉴于形

势变化,命令滇桂两省当局督饬边外防军扼要进扎,但强调“衅端不可自我而开”。5月19

日,刘永福率黑旗军在怀德府纸桥进行决战,李维业及副司令卢眉以下三十余名军官、两百余

名士兵被击毙。法军被迫退回河内。法国利用李维业之死,竭力煽动全面的侵越战争,除增

援陆军外,成立北越舰队,调兵遣将,积极部署。8月间,法军一面在北越加紧攻击黑旗军,

一面以军舰进攻越南中部,直逼越南都城顺化。8月25日,迫使越南签订《顺化条约》,取得

了对越南的“保护权”。法国侵略者为实现对越南的殖民统治,及早达到据越南而侵入中国

西南的目的,开始以全力来对付中国。中法之间正面冲突的危机日益逼近。 中法两国的

直接对峙 越南向法国屈服的《顺化条约》签订后,中国成为法国占有越南的唯一障碍,法

国决定消除这一障碍,立即禁绝了越南与中国的一切关系,并强迫越南撤退包括黑旗军在内

的抗法军。于是造成了与中国直接对峙的形势。 法国首先想用外交方式达到其目的。9

月15日,法国政府向中国提出一个解决越南问题的方案,即以划出一个狭小的中立区的办法

使中国撤出驻越军队,承认法国对整个越南的殖民统治,并向法国开放云南的蛮耗为商端口,

为法国打开云南门户。方案为清政府拒绝,谈判毫无结果。这时,鉴于中越两国的特殊关系

和法国侵越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威胁,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以左宗棠、曾纪泽、张之洞为代表的

主战派,力促朝廷采取抗法方针;但掌握清政府外交、军事实权的李鸿章却一意主和。清朝最

高决策机构举棋不定,在军事上,一面派军队出关援助越南,一面又再三训令清军不得主动向

法军出击。在外交上,一面抗议法国侵略越南,一面又企图通过谈判或第三国的调停达成妥

协。这种自相矛盾的举措,大大便利了法国的侵略部署。10月25日,法国东京海域分舰队

司令孤拔受命为北越法军统帅。12月初,决定向红河三角洲中国军队防地发动攻击。 战

争的爆发 中法战争是从1883年12月的山西之战开始的。法国的军事行动第一个目标确定

为山西。山西的防军主要是黑旗军,同时也有七个营正规的桂军和滇军。法军于14日发起

攻击,中国驻军被迫实行了军事抵抗。法军依靠优势的装备,16日占领山西。 1884年

2月,米乐继孤拔为法军统帅,兵力增至一万六千人,图谋侵犯北宁,筹划给中国军队更大的打

击,从而迫使清统治者完全屈服。时清政府在北宁一带驻军约四十营,但由于将帅昏庸、怯

懦,互不协调,军纪废弛,兵无斗志。3月12日,法军来攻,北宁失守;19日,太原失陷;4

月12日,法军进驻兴化。法国利用军事胜利的形势,对越南和中国都展开了进一步的政治胁

迫。6月,法国政府与越南订立最后的保护条约。 黑旗军镇守北宁图 清

廷得悉前线军事挫败的消息后,以撤换大批疆吏廷臣掩饰败绩。全面改组军机处,恭亲王奕

□等被黜退,以礼亲王世铎代之。贝勒(后为庆亲王)奕□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而实际

大权操在醇亲王奕□(光绪帝生父)的手中。授权李鸿章与法国代表举行和谈。5月11日,

李鸿章与法国代表福禄诺在天津签订了《中法会议简明条约》(又称《李福协定》)。主要内

容是:①中国同意法国与越南之间“所有已定与未定各条约”一概不加过问,亦即承认法国

对越南的保护权;②法国约明“应保全助护”中国与越南毗连的边界,中国约明“将所驻北

圻各防营即行调回边界”;③中国同意中越边界开放通商,并约明将来与法国议定有关的商

约税则时,应使之“于法国商务极为有利”;④本约签订后三个月内双方派代表会议详细条

款。17日,福禄诺交给李鸿章一份节略,通告法国已派巴德诺为全权公使来华会议详细条

款,并单方面规定在越南北部全境向中国军队原驻地分期“接防”的日期。李鸿章没有肯定

同意这个规定,又没有明确反对,亦未上报清朝中央政府。 6月23日, 法军突然到谅山

附近的北黎(中国当时称为观音桥)地区“接防”,无理要求清军立即退回中国境内。中国驻军

没有接到撤军命令,要求法军稍事等待,法军恃强前进,开枪打死清军代表,炮击清军阵地。

清军被迫还击,两日交锋,法军死伤近百人,清军伤亡尤重。这次事件史称“北黎冲突”或

“观音桥事变”。法国以此为扩大战争的借口,照会清政府要求通饬驻越军队火速撤退,并

赔偿军费两亿五千万法郎(约合白银三千八百万两),并威胁说,法国将占领中国一两个海

口当作赔款的抵押。清政府虽然认为这是无理勒索,但仍派两江总督曾国荃于7月下旬在上

海与巴德诺谈判,以求解决 争端。谈判未有结果,法国重新诉诸武力。 法国将战火扩大

到中国东南沿海 法国派巴德诺与曾国荃进行谈判的同时,继续制造事端,再次挑起战争。

从1884年5月《简明条约》签订前后法军攻击基隆起,到1884年8月马尾海战结束为止,为

中法战争第二阶段,主要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越南北部陆上战争也在继续。 法国将它

在中国和越南的舰队合成远东舰队,任命孤拔为统帅,乘机分别开进福州和基隆,一方面胁

迫中国接受法国条件,一方面准备随时发动攻击,占领这些口岸。8月5日,法舰轰击基隆,

强行登陆,中国军队在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统率下顽强抵抗,使法军不得不退回海上待

机再举。随后,法国议会授权政府“使用各种必要方法”使中国屈服,法国政府拟定新条件

向中国勒索,要求赔款八千万法郎,十年付清。清政府没有接受。中法外交关系正式破裂。

23日,法国以先期驶入福州马江以内的优势兵舰向中国船舰猛烈攻击,中国水师仓卒应战,

顷刻间,战舰十一艘或沉或伤,官兵殉难者近八百人。法舰又炮轰马尾船厂(福州船政局),

将其击毁,并连日对马尾至海口间的岸防设施大肆破坏后驶出闽江口,集结于马祖澳。 自

此战火延至中国本土,8月26日,清廷颁发上谕,谴责法国“横索无名兵费,恣意要求”,“先启

兵端”,令陆路各军迅速进兵,沿海各地严防法军侵入。这道上谕实际上是对法国侵略者的

宣战书。 10月初,法舰分头进犯台湾基隆和淡水,刘铭传鉴于兵力不足,放弃基隆,

坚守淡水。法军在基隆登陆后,再犯淡水,一度抵滩上陆,但很快被击退。法军占领基隆一

隅,无法深入,转而从10月23日起对台湾实行海上封锁。1885年初,法军接连从基隆向

台北进攻;法舰骚扰浙江镇海,截击由上海往援福建的五艘中国军舰,在浙江石浦击沉其中

两艘。3月底,法军占领澎湖岛及渔翁岛。镇海之战,法舰遭到扼守招宝山炮台的中国军队奋

勇还击,孤拔的座舰也被击中,孤拔身受重伤,6月11日死于澎湖岛。 中法战争中

广西镇南关清军布防图 镇南关大捷 中法之间的陆上战争仍在中越边境和越南境内激

烈进行。1884年2月,法军进攻谅山,广西巡抚潘鼎新不战而退。十天以后,法军侵占镇南

关(今友谊关),因兵力不足、补给困难,焚关而去,退至文渊(今越南同登)、谅山,伺机

再犯。时老将冯子材受命帮办广西关外军务,驰赴镇南关整顿部队,部署战守。得悉法军将犯

镇南关,在隘口抢筑了一条横跨东西两岭高七尺、长三里、底宽一丈的长墙,墙外深掘堑壕,

筑成了较完整的防御阵地。3月23日,盘踞谅山的法军倾巢出动,扑向镇南关,24日越墙进

犯,冯子材率士卒冲出墙外,激励将士猛烈搏斗,终将法军击退,遏阻了法军对中国边境的

窥伺。清军乘胜追击,连破文渊、谅山,将法军逐至郎甲以南,重伤东部法军统帅尼格里。法

军陷入困境。镇南关大捷使清军在中法战争中转败为胜。法军战败的消息传至巴黎后,导致

茹费理内阁倒台。(见彩图镇南关(今友谊关)清军布防图 1884年3月,镇南关大捷使清朝军

队在中法战争中转败为胜) 中法双方议和 法国发动侵华战争后,各方面围绕和战问题

的外交活动和秘密谈判几乎没有停止过。镇南关大捷本来使中国在军事上、外交上都处于有

利地位,但清政府在整个中法战争期间,即使在被迫宣战以后,也担心“兵连祸结”会激起

“民变”、“兵变”,因此始终或明或暗、直接间接地向法国侵略者进行求和活动。李鸿章等

人主张“乘胜即收”,把镇南关大捷当作寻求妥协的绝好机会,建议清政府立即与法国缔结

和约。1885年2月,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在清政府同意下,派其僚属英籍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

处税务司金登干赴巴黎促进中法和议。4月4日,金登干和法国外交部政务司司长毕乐在巴

黎匆促签订停战协定(《巴黎协定书》)。之后,清政府明令批准李福天津《简明条约》,并

下令北越驻军分期撤退回国;法国解除对台湾和北海的封锁。中法战争至此停止,慈禧太后

颁发了停战诏令。 中法战争图 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

为谈判代表,与法国政府代表、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开始谈判中法正式条约。6月9日,

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即《越南条款》或《中法新约》,又称《李巴条约》,共

十款,主要内容是:①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②中

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中国边界内开辟两个通商口岸,“所运货物,进出云南、广西边界应

纳各税,照现在通商税则较减”;③日后中国修筑铁路,“应向法国业者之人商办”;④此约签

字后六个月内,中法两国派员到中越边界“会同勘定界限”;⑤法军退出台湾、澎湖。11月28

日,此条约在北京交换批准。 中国在这次反侵略战争中,本来有可能取得最后胜利,只

是由于清统治者的懦弱、妥协,胜利的成果才被葬送。1886~1888年,清政府又被迫与法

国签订了《中法越南边界通商章程》、《中法界务条约》、《中法续议商务条约》等一系列不平

等条约,使法国又得到很多权益。中国西南门户洞开,法国侵略势力以印度支那为基地,长

驱直入云南、广西和广州湾,并使之一度变成法国的势力范围。

⑵ 越南人曾被人称为什么国

【古称】交趾、安南、瞿越其实
越南就是
中国的一部分

⑶ 请问中国古代把越南叫做什么

交趾。

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交趾又作交阯、交址)是中国明朝设置的一个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布政使司下设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余县,统治范围大致为现在越南北纬十七度以北地区。

于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设置,宣德是从小深受理学在德不在险教诲的君主,谨记洪武的不征之国祖训,一直有放弃交趾的打算,正值明军刚受到挫败,又听到王通私自求和消息,三杨于是顺水推舟,明宣宗宣德三年(1428年)正式废除。嘉靖年间再置,为安南都统使司。

(3)越南曾叫什么扩展阅读

越南国名来源于中国清代嘉庆皇帝。历史上,越南北部长期为中国领土,968年正式脱离中国独立建国,之后越南历经多个封建王朝并不断向南扩张,但历朝历代均为中国的藩属国。

19世纪中叶后逐渐沦为法国殖民地。1945年八月革命以后,胡志明宣布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1976年改名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1986年开始施行革新开放,2001年越共九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越南共产党是该国唯一合法的执政党。越南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之一。

⑷ 越南曾经是中国的广南省吗

没错,但广东省管不上。

⑸ 越南在中国唐代时候叫什么

越南在中国唐代时候叫“安南”。
公元602年,即中国隋文帝仁寿二年,交州有李佛子称兵割据,隋廷派刘方征讨,李佛子惧而请降,越南又归于中国统治之下。到隋朝亡后,唐朝重新崛起,消灭南方的萧铣势力,越南便入于唐。唐朝政府对越南地区的行政建置数有变更,例如有“安南都护府”、“静海军节度使”等官署。
在唐代,越南地区受中国内地文化发展,且有着名诗人杜审言、沈佺期等曾在当地任官,使其文风盛行。爱州(在今越南清化)人姜公辅便为唐代越南文士的代表人物,曾在唐廷任职高官,并有作品传世。然而唐室治下的越南亦常常出现乱事。当地民众曾发动数起大型叛变,如722年的梅叔鸾起事、791年的布盖大王冯兴起事等等,最终为唐室所平。在对外关系上,唐代中晚期先后有环王国(即占婆国)、南诏国侵扰越南地区。环王国在9世纪初(时为占婆第五王朝时期)入寇驩州及爱州,唐军旋即将之击退。南诏国为唐朝西南方的邻国,双方时有交战,9世纪中期南诏数度攻打安南,863年更占据府城大罗(又称罗城、安南城,即今河内),866年才由唐将高骈夺回。唐廷从此采行藩镇制度统治安南,设置“静海军节度使”,由高骈任节度使。高骈管治时致力建设,重修大罗城,整顿河道以便航行。唐代人的河渠工程对越北有相当建树,据《天威径新凿海派碑》所述,当地河流原本危险难行,“舟人所历,毛发自寒”,经整顿后“则安流坦途,不复经斯险矣”。
唐朝衰亡时,交州土豪曲氏家族掌管静海军节度使一职,与中国岭南的南汉政权相争。930年南汉灭曲氏,但交州本地将领杨廷艺等仍争夺自主权。938年,廷艺旧将吴权控制当地,南汉出兵讨伐,吴权在白藤江植入大桩,待潮涨时引南汉军船来到,此时潮水退却,南汉军船因碰到大桩而搁浅,吴权乘机派舟师击败南汉军队。战后,吴权自立为王,建立吴朝

⑹ 请问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在我国古籍中的古称分别都是什么

越南——安南
菲律宾——吕宋
马来西亚——柔佛 / 马六甲
文莱——泥国

朝鲜 / 韩国:Korea

中国古称:乐浪 / 高句丽 / 百济 / 新罗 / 高丽

来源:汉朝设置乐浪郡。公元4世纪时,在今天的朝鲜半岛上建立了新罗、高句丽、百济三个国家。其中高句丽本来是中国的民族,因为抢地盘,打不过鲜卑族着名的慕容家族,被慕容氏赶出国门,流放到朝鲜半岛北部。高丽为高句丽的简称(但高句丽与高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公元918年王建建立了王国,国号“高丽”,并于936年统一了朝鲜半岛,高丽王国历时近500年,为各国所熟知,所以至今外文名称音译仍为 Korea(高丽)。1392年,高丽三军都总制使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定国名为“朝鲜”,意为清晨之国、朝日鲜明之国或晨曦清亮之国。《东国舆地胜览》一书说:“国在东方,先受朝日之光辉,故名朝鲜。”朝鲜语中朝字读作Zhao,今转读成Chao。

在汉朝,如今的韩国地区,分布着三个原始部落,为“三韩”,即马韩、辰韩和弁辰(弁韩)。1897年2月,朝鲜国王高宗宣布改国号为“大韩帝国”。不过这个“大韩帝国”很短命,在1910年就被日本废除了,又改回“朝鲜”。

日本:Japan

中国古称:扶桑 / 倭奴 / 东夷 / 海东 / 东洋 / 东瀛

来源:古代中国人认为日本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故常以“扶桑”来表示,《淮南子》中就有“日朝发扶桑,入于落棠”语句。日本最初的文明实际上起源于中国文明,中国古代典籍中很早就有了关于日本的记载。战国时代,中国最早称日本为“倭”,如古地理书《山海经·海内北经》说:“盖国在矩燕南、倭北、倭属燕。” 这说明当时中国人仅知道日本的地理方位。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才明白地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另据范晔《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后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到隋唐时,始称“日本”。《旧唐书·东夷传》中将“倭” 与“日本”分列并叙,还对改称日本作了说明:“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旧唐书·日本国传》载明:“或曰,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Japan 是英语“漆器”的意思,是西方对它的称呼。

越南:Viet Nam

中国古称:瓯越 / 占婆 / 林邑 / 环王 / 占城 / 交趾 / 安南 / 南越

来源:公元前3世纪后半叶,在红河三角洲建立瓯雒国,由瓯越和越两个部落合并而成。中国史书上的占婆(又称林邑、环王、占城等),是越南史上的古国。汉朝设置交趾郡。唐朝设安南都护府。五代时从中国独立出来。1054年李朝改国名为大越。以后几个王朝称为安南或大越。1802年阮福映称帝,改国号为南越。1803年清政F改安南为越南。1804年册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越南之名便始于此。越南族就是中国的京族。

老挝:Lao

中国古称:堂明 / 南掌 / 寮国

227年,堂明王遣使拜访东吴。1353年,琅勃拉邦的孟斯瓦王子法昂在真腊帮助下,统一老挝全境,建立了以佬族为主体的封建国家——澜沧王国。明代永乐二年,澜沧国获得中国的承认,封为“老挝宣慰司”,史称南掌。国内第一大民族老挝族(又称“老龙族”,中国称其为“寮人”)占全国总人口1/3以上,以族为国名。

柬埔寨:Cambodia

中国古称:扶南 / 真腊 / 吉蔑 / 甘孛智 / 澉浦只

来源:元代称“甘孛智”,明代转音为“柬埔寨”,为“山地之国”。

泰国:Thailand

中国古称:堕罗钵底 / 暹罗

来源:公元6世纪,孟人在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堕罗钵底国。“泰国”泰语中为“自由国度”,“泰族”为“自由人民”。泰族就是中国的傣族。

缅甸:Myanmar

中国古称:掸国 / 骠国 / 蒲甘

来源:掸国,骠国,蒲甘,都是宋以前中原对它的称呼。公元1106年,缅使随大理使节到宋,宋鉴于缅甸山川遥远,道路阻隔,因此称为“缅”,又因中缅边区一带称山间谷地为“甸”,“缅甸”即其合称。

马来西亚:Malaysia

中国古称:柔佛 / 马六甲

来源:Malay 是亚欧大陆最南端的半岛。生活在这个半岛上的人,又称为 Malay 人。后来把整个东南亚的所有群岛,统称 Malay 群岛。柔佛为 Malay 半岛古国。15世纪初以马六甲为中心的满刺加王国统一了 Malay 半岛的大部分。1963年,Malay,与加里曼丹岛上的沙捞越和沙巴地区,共同组成了一个联邦国家,就叫 Malaysia。

新加坡:Singapore

中国古称:淡马锡 / 星洲

来源:公元8世纪,这个海盗猖獗的海岛曾叫Temasek(淡马锡)。Temasek,爪哇语“海市”之意,由于季节的影响,海运的船舶经常云集在此,所以逐渐成为一个船舶停泊的商端口。

传说,苏门答腊室利佛逝王国的一位王子,为了寻找理想地点建立新城市来到淡马锡。在洁白的沙滩上,王子突然看见一只从未见过的怪兽向他致意后急弛而去。这怪兽红身、黑头、白胸,雄健敏捷。王子很喜欢,便问随从:“那是什么动物?”随从信口答到:“狮子。”王子十分高兴,认为这里是吉祥之地,便决定在此建都,并取名“狮城”。在樊文中,Singa 意即“狮子”;pore 意即“城堡”。

菲律宾:Philippines

中国古称:吕宋

来源:菲律宾群岛的主岛就是吕宋岛。1543年,西班牙占领了这里,便以西班牙国王 Philippe 的名字命名。

印度尼西亚:Indonesia

中国古称:爪哇 / 三佛齐

来源:爪哇和三佛齐都是印度尼西亚最着名的古国。Indonesia,希腊语中“大海上的群岛”,意为“千岛之国”。

印度:India

中国古称:婆罗多 / 身毒 / 天竺 / 信度 / 忻都

来源:古印度,一个名叫“婆罗多”的国王建立起一个国家,于是把这个国家命名为“婆罗多”。古印度人以“信度”一词表示河流。这条河就是着名的印度河。后来“信度”这个地名所指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印度河流域开始,又包括恒河流域,渐渐的席卷整个南亚次大陆。我国用“印度”这个词始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书中载:“译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归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印度”。

不丹:Bhutan

自称:竹域

中国古称:主域 / 布噜克巴

来源:不丹的梵文意思为“西藏终端”。自称为“竹域”,意为“神龙之国”

斯里兰卡:Sri Lanka

中国古称:锡兰

来源:Sri 是该国的自称,即“神圣”之意,Lanka 是“光辉灿烂”之意。

伊朗:Iran

曾用名:Persia 波斯

中国古称:安息

来源:古代 Aryan (雅利安人)从东迁往波斯,占据了伊朗高原或其东南部地区,并在这儿创造了古代文明。古希腊、古罗马将这片地区称为 Aryana ,意为“雅利安人的地区”。Iran为其转音。Persia(波斯帝国)是伊朗历史上最显赫的一个帝国。(其实 Persia 并不单只是一个国家,而是许多不同的朝代,都被称为 Persia 。)

俄罗斯:Russian

曾用名:КИЕВ Росс 基辅罗斯 / 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苏联

中国古称:罗刹

来源:9世纪下半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诺曼人在东斯拉夫人地区建立基辅罗斯大公国。斯拉夫人把来他们称为 Varangians 或者 Rus意思是商人。这个词起源于古诺曼语 ruotsi,意指“划独木舟的人”,后来为斯拉夫人所采用。元朝称俄罗斯为“罗斯”或“罗刹国”。蒙古人在拼读俄文 Rocia 时,在字母R前面加了一个元音,所以 Rocia 就成了 Oroccia。清朝时期,Oroccia 转译成汉语时就成了“俄罗斯”。苏联曾是俄罗斯最强大的历史时期。

西班牙:Spain

中国古称:佛郎机(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称)

来源:西班牙最早是迦太基的殖民地。这里野兔出没,迦太基把野兔叫做 spa(腓尼基语 Shaphan)。渐渐的,转换成 Spain。

葡萄牙:Portuguese

中国古称:佛郎机(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称)

来源:葡萄牙最早的城市 Oporto 波尔图的名字演变而来的,本来翻译成波秋歌更为恰当

意大利:Italy

中国古称:大秦

来源:古希腊人殖民到亚平宁半岛的普利亚地区附近后,把这里的维图利部落称为 Italoi。后来罗马人沿用了这个名称,拉丁语 ltalia,并用它作为意大利半岛上很多部落的共同称呼。

⑺ 越南在古代叫什么

越南在古代叫安南。
公元10世纪,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越南(当时叫安南)利用中国的四分五裂局面,摆脱了中国的控制。
938年的“白藤江之战”吴权击败中国南汉,939年称王,史称前吴王,建立吴朝,是越南脱离中国之始。但吴权只有称王没有建立国号,而且未能有效统治越南北部,直至968年丁朝建立,越南(交趾)才正式独立。北属时期之后的历史,越南成为中国的藩属国,并且仍未脱离中华文化影响,使用汉字,采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建立了多个封建王朝。
968年,丁部领(丁先皇)以武力征服境内的割据势力,建立国号大瞿越(丁朝),这是越南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国号,两年后(970年)又自称皇帝,定都华闾(今宁平省宁平),后来接受中国北宋宋太祖册封为交趾郡王,宋朝皇帝承认越南是自治的藩属国而不再是中国直接统辖的领土。
980年,黎桓建立前黎朝,并击退了侯仁宝率领的北宋军队的干涉。
11世纪后期,宋朝与越南李朝爆发宋越熙宁战争;13世纪中叶,越南陈朝曾击退蒙古的进攻,中国元朝建立后,越南陈朝又曾两次击退元军的进攻。战后,陈朝遣使向中国元朝朝贡修好,以示臣服。15世纪明成祖永乐年间,越南陈朝君主遭外戚胡季犛篡位,中国明朝应陈朝遗臣的请求推翻了胡氏政权。明军顺势收复了越南,设郡县、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再次进行了直接统治,即“安南属明时期”。不过在明成祖死后数年,黎利发动蓝山起义将明军驱逐出越南,但承诺维持与明朝的宗藩关系之后,恢复了独立,建立了后黎朝(1428年~1789年)。

⑻ 越南的古称

安南,越南都叫过,曾经是中国领土,五代十国时期越南人打败了南汉,获得了独立。明朝一度占领越南,后来在宣宗时期撤回,越南再次独立。
越南南边是占婆,本来是个独立国家,后来被越南灭了,南北合并,成了现在的越南的雏形。

⑼ 越南以前叫什么

印度 之 那是指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历史上都是法国的殖民地,法国在1887年设立印支局,以印支总督管辖东京(越南北部),安南(越南中部),交趾 支 那(越南南部,历史上的水真腊),柬埔寨,1893年老挝加入,成为一个组成部分.
现在的印度 之 那还说印度之 那半岛,那就还有马来亚和泰国,不过政治上印度之那还是指那三个国家,上世纪越南的野心就是恢复一体的印度之那
从公元前2世纪起,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亚洲的文明古国开始进行辗转的贸易。在古代从中国到印度之间可能的通道有四条:直接翻越青藏高原穿过喜马拉雅山脉;穿过西域和中亚的戈壁沙漠再经过现在的阿富汗向南(玄奘取经的路线,丝绸之路南支);穿过云南和缅甸的热带雨林(南方丝绸之路);从海路过南中国海经马六甲海峡绕过马来半岛(海上丝绸之路)。其中前两条路线去印度十分艰险,故而大多数商人都选用后两条路线,尤其是海路。由于后两条路线都要经过yinna那诸国,这些国家得以逐渐发展起来。这也是“yinna”名称的由来。

阅读全文

与越南曾叫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意大利打电话要加什么 浏览:680
意大利鞋都有什么牌子 浏览:803
印尼木头是什么木 浏览:223
如何评价国足3比2险胜越南 浏览:198
彭姓在中国多少人 浏览:778
九月份去越南岘港旅游要注意什么 浏览:861
印度飞饼沾什么酱 浏览:974
如何让中国地图闪一闪的 浏览:374
越南离我国的城市哪个最近 浏览:890
去印尼查体多少钱 浏览:700
日语训读像中国哪里的方言 浏览:581
中国特种兵有哪些部队 浏览:931
印度为什么反对中国制造 浏览:455
印尼n95多少钱 浏览:199
意大利二次疫情期间缺什么 浏览:285
往意大利邮寄食品怎么寄 浏览:782
越南回程机票怎么买 浏览:732
伊朗每天确诊多少例 浏览:483
意大利它的首都是什么 浏览:868
2015中国有多少人 浏览: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