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越南开背鱼的做法大全
做法如下所示
‘贰’ 开背鱼是什么鱼,好吃吗
开背鱼并不是指某种鱼类,而是指一种切鱼的方法,将鱼的背部用刀划开,将鱼肉和骨分开。这样鱼肉就能够更快的熟了的烹饪方法。
鱼类是体被骨鳞、以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属于脊索动物门中的脊椎动物亚门,一般人们把脊椎动物分为鱼类(53%)、鸟类(18%)、爬行类(12%)、哺乳类(9%)、两栖类(8%)五大类。
三、含汞量高的鱼类
大多数的鱼类都被汞轻微污染过,大多数健康的成年人体内对分解微量的汞是没有问题的。但怀孕或哺乳的妇女和儿童应避免一些鱼类和贝类,以减轻汞毒的危害。
体积较大的鱼类含汞量最高,如鲨鱼、箭鱼、鲭鱼、方头鱼。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好尽量避免食用这些鱼。可以选择用含汞量较少的其它品种的鱼类和贝类替代它们,如虾,鳕鱼,罐装金枪鱼,鲑鱼和鲶鱼等。
‘叁’ 开背鱼是海鱼吗
开背鱼并非鱼类哦,开背鱼特制将鱼的背部划开,骨肉分离的称呼。
具体状态如上图。
‘肆’ 原条开背鱼是什么鱼
“原条开背鱼”其实并非特指某一种鱼类,只是将鱼的背部用刀划开,将鱼肉和鱼骨分开。这样鱼肉就能够更快的熟了的烹饪方法。一般这种做法是针对体型较大的无污染深海鱼类,为了避免长时间高温烹煮损失过多的营养成分。
‘伍’ 市场冷冻的开背鱼是什么鱼
市场冷冻的开背鱼是巴沙鱼。开背鱼一般是巴沙鱼。巴沙鱼,是东南亚国家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它属鲶形目鱼类,属芒鲶属的芒鲶,为无鳞鱼类。是湄公河流域中优质经济鱼类,越南卡巴沙,意思是三块脂肪鱼,因为该鱼在生长过程中,腹腔内积累有三块较大的油脂,约占体重的百分之58。
巴沙鱼具有生长快,个体大,产量高,食性广,易饲养,肉质白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无肌间小刺,利于加工等优点。它常常被冒充成龙利鱼,鲷鱼,鳕鱼等海鱼出售。
渔业利用
具有生长快,个体大,产量高,食性广,易饲养,肉质白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无肌间小刺,利于加工等优点。当年苗种经一年饲养可长至500到800克,次年可长到1500到2000克,最大个体可达15公斤。
适合在鱼笼,网箱和溶氧较高的池塘,湖泊,水库中生长,但该鱼不耐寒,最低极限温度为10度,最适生长温度为25度到30度。
‘陆’ 开背鱼怎么做好吃
我觉得开背鱼红烧比较好。
红烧做法:
把鱼切块用老抽、糖、料酒、生粉拌匀腌15分钟。
炒锅加多点油放料过两分钟放鱼块轻轻翻动,七分熟时加水炖5分钟,再加少许鸡精出锅。
开背鱼,是一种 鲤科、湄公鱼属动物,生活在东南亚,又叫芒鱼,为无鳞鱼,体延长,侧扁,背缘及腹缘平直。头部扁而小。吻突出而稍尖。眼小,上侧位,眼前线的下方具有一基部分叉的小棘。口小,下位,呈马蹄形。须5对,其中吻须2对,口角须1对,颏须2对。体被细小圆鳞,头部无鳞;侧线不明显,纵列鳞140-170。主生于越南湄公河的入海口,为咸淡水鱼类,作为鱼类的一种,湄公鱼兼具了鱼类所共有的营养价值,含动物蛋白和钙、磷及维生素A、D、B1、B2等物质,比猪肉、鸡肉等动物肉类都高,且易为人体消化吸收,吸收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六。
‘柒’ 冷冻开背鱼是什么品种
冷冻开背鱼不是一个品种。
开背鱼是指鱼背被划开,鱼肉和鱼骨能够被分开的鱼,并不是某一种鱼的品种。这种鱼一般是在烹饪中会用到的称呼,可以帮助入味。
使用调味过的开背鱼,会比使用新鲜活鱼更节省时间和各项成本;即使是在家开背鱼也可以减少处理活鱼的工序。因为开背鱼已经经过了前期的放血去鳞、去腮、去内脏、清洗、腌制等一系列的繁琐工序,适用于清蒸、烤鱼、红烧、煲汤、砂锅等烹饪方式。
鱼肉营养
鱼肉属于瘦肉型。鱼肉还是蛋白质的重要来源。鱼肉容易被人体吸收,100克鱼肉保证人体每天所需的 蛋白质的一半。鱼肉还供给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A、D、E等。鱼肉中还含有多种脂肪酸,这种物质能够防止血黏度增高,可有效防止心脏病的发生,并能强健大脑和神经组织以及眼睛的视网膜。对孕妇和婴儿来说,这些脂肪酸更是不可缺少。
‘捌’ 开背鱼的名字叫什么
开背鱼并不是指某种鱼类,而是指一种切鱼的方法,将鱼的背部用刀划开,将鱼肉和骨分开。这样鱼肉就能够更快的熟了的烹饪方法。
‘玖’ 开背鱼是什么鱼
开背鱼并不是指某种鱼类,而是指一种切鱼的方法,将鱼的背部用刀划开,将鱼肉和骨分开。这样鱼肉就能够更快的熟了的烹饪方法。
鱼类是体被骨鳞、以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属于脊索动物门中的脊椎动物亚门,一般人们把脊椎动物分为鱼类(53%)、鸟类(18%)、爬行类(12%)、哺乳类(9%)、两栖类(8%)五大类。
注意,以下人群尽量不要吃鱼:
1.服用某些药物者:服用止咳药者不要吃鱼,尤其是深海鱼更不要食用,以免引起组胺过敏反应,导致患者出现皮肤潮红、结膜充血、头晕、心跳加快、荨麻疹等不适症状。不少深海鱼都含有组胺物质,一旦人体内的组胺量超标,该物质就会进入人体血液循环中,导致组胺过敏反应。
平时吃深海鱼之所以没有上述不适症状,是因为人体肠胃和肝脏中有一种抑制组胺活性的物质——单胺氧化酶,它可使组胺无法进入血液中。但是有些止咳药却存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会抑制人体肠胃和肝脏分泌出单胺氧化酶,此时再食用深海鱼非常容易造成组胺物质快速在体内积蓄。
除了止咳药,还有其他药物也能抑制单胺氧化酶。抗菌药,如呋喃唑酮(如痢特灵等)、酮康唑、灰黄霉素;降压药如优降宁;治疗帕金森的司来吉兰;抗抑郁药如吗氯贝胺;抗肿瘤药物甲基苄肼等。中药里也有能抑制单胺氧化酶作用的药物,如鹿茸、山楂、何首乌等。
2.痛风患者:因为鱼类含有嘌呤类物质,而痛风则是由于人体内的嘌呤代谢发生紊乱而引起的。
3.出血性疾病患者:如血小板减少、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等出血性疾病患者要少吃或不吃鱼,因为鱼肉中所含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可抑制血小板凝集,从而加重出血性疾病患者的出血症状。出血性疾病的病人应该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4.肝硬化患者:肝硬化时机体难以产生凝血因子,加之血小板偏低,轻易引起出血,如果再食用富含20碳5烯酸的沙丁鱼、青鱼、金枪鱼等,会使病情急剧恶化,犹如雪上加霜。
5.结核患者:服用异烟肼时如果食用某些鱼类容易发生过敏反应,轻者恶心、头痛、皮肤潮红、眼结膜充血等,重者会出现心悸、口唇及面部麻胀、皮疹、腹泻、腹痛、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等。
6.孕妇:孕妇不宜经常食用海鱼,常食海产品,会过多摄入甲基汞,胎儿在宫内接触的汞量越高,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能力等其他机能发育轻微迟延的危险越大。科学家还提醒,即使母体摄入的汞不多,其胎儿的脑发育还可能发生迟延。为此,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少吃海鲜,每周最多1~2次,每次100克以下,而且不要吃金枪鱼、剑鱼等含汞量高的海鱼,可选择食用不受汞污染的池塘养殖的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