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三大战役那支解-放-军,不依赖外援,打得过二战时的日本军队吗-
取胜完全没问题!
抗战时中国军队除单兵素质不如日军外,双方最大的差距主要在于中国军队严重缺少重武器,这也是小日本的炮楼敢建得那么高墙体又那么薄的原因。从武器装备来说日本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军事强国中其实是最差的,他们的所谓重武器如果拿到欧洲战场简直是不堪一击。从这点上来看更突显得我们当时的落后。但在解放战争时中国军队已是看不上小日本当年在中国横行的92式步兵炮,因为当时国共双方都拥有了不少的美式装备。到建国后,我军已拥有数量可观的美式和苏式重型装备。建国不久我志愿军凭着苏联装备在朝鲜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了个平手。按当时我军的实力,如再与当年的日军相比的话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加上主场的因素取胜自然不在话下。另外,再回看一下苏联在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后,出兵消灭日军的最精锐的几十万关东军时那摧枯拉朽的般的速度就知道了!
回应一下ggddzz100 ,人家楼主说的前提是:已建国时的共军对二战时的日军,而且是主场作。当时解放军的装备与四五年前的八路军已不可同日而语,在中国战场,解放军有足够能力摧毁那些日军机场,他们空中优势等于空谈。国共内战他们就硬是靠两条腿赛过了机械化的国民党军。而日本与苏联的差距是明显的,1939年5月在二战全面爆发之前便双方已在内蒙与蒙古之间境内干过一场“诺门罕之战”当时日本关东军的坦克及装甲车,在苏式重型装备面前犹如玩具般的不堪一击,一败涂地!只是苏联迫于西线压力才不把战事扩大。 至于朝鲜战争,美国之所以停战当然不可能是“迫于中国武力”,主要是因为国内的压力。但也不能抹杀志愿军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难道仅仅是因为隔岸观火的苏联?(苏联其实已算是参战,至少空战基本上都是他们在打的)在志愿军入朝之前,金日成已作最坏打算,进山打游击或在中国成立流亡政府。
这场虚拟的中日之战,结果大概就是日军退守关东或撤出中国大陆。以当时的战机的条件,如从日本本土起飞的话大约就是飞到中国东北或大连、上海等地打个转就得返航。如在冲绳岛或航母上起飞的话,充其量就是滋扰一下中国大陆沿海城市。按我军当时已有的高炮装备,对日战机也是能形成威胁的,所以他们也不致太过肆无忌惮。解放军基本上能叫做保家卫国,至少内陆上没日军。
至于朝鲜战争。我实在有些搞不明白你的观点!你强调的“美国人直接打过三八线”是什么概念?难道你认为美军在战争期间从未越过三八线?那么,朝鲜战场上中美之间的五大战役你认为是在哪儿打的?所谓的五大战役是国人虚构的?美军在韩战中阵亡人数超过三万人,伤者十数万(联合国军与韩军伤亡更高)难道他们是给苏联那些老毛子吓死的?事实上志愿军进入朝鲜的时候,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已经快打到鸭绿江旁了,(此前金日成的“进山打游击或在中国成立流亡政府”实际上是斯大林给他的建议,因为当时中国并未确定出兵)然而最后停战谈判的位置却是在三八线,难道这是因为美国迫于苏联的压力自动退回去的?实际上美国当时的情况是“骑虎难下”向前吃不下志愿军这块“硬骨头”,而后面国内民众与媒体对这场扩日持久的战争的反对之声早已铺天盖地。当时根本就没有一个美国人相信这场战争会有取胜的希望!这才使得高傲的美军不得不坐下谈停战协议。
另外,苏联早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即1949年8月29日便已成功试爆出第一颗原子弹,它被美国佬称作“JOE-1号”(斯大林一1号)苏制原子弹。
无端端进行了一场辩论,真是有些无厘头,此问题不再补充!
Ⅱ 越南人民军的装备实力
武装力量由正规军、地方部队、预备役部队和民兵自卫队组成。正规军又称主力部队,分陆军、海军、防空-空军三个军种。正规军48.4万人。 陆军规模目前已大大缩减,尽管它仍是一支可观的力量。其主要重点仍是保卫越南的大陆地区。军队的大多数装备可以追溯到第二次印支战争,目前还在继续使用。
陆军兵力41.2万人。划分为8个军区、2个特区,编有14个军部、几个步兵师、3个机械化步兵师、10个装甲旅、15个独立步兵团、若干个特种作战部队(含空降旅和爆破工兵团)、约10个野战炮兵旅、8个工程兵师、10-16个经济建设师、20个独立工程兵旅。其中4个野战军是陆军中的王牌和主力。第1军下辖4个师,号称决胜兵团,军部驻宁平省宁平;第2军下辖3个师,号称香江兵团,驻河北省凉江县;第3军下辖3个师,号称西原兵团,驻太原;第4军下辖3个师,号称九龙兵团,是侵柬的急先锋.陆军装备主要有:主战坦克:共1315辆,其中:T-34型45辆、T-54/-55型850辆、T-62型70辆、PT-59型350辆。轻型坦克:PT-76型300辆,PT-62/-63型320辆。装甲侦察车:BPдM-1/-2型80辆。步兵战斗车:BMJI式120辆。装甲运输车:BTP-40/-50/-60/152等型1500辆。牵引火炮:130毫米200门,152毫米250门,以及100毫米、105毫米、122毫米、155毫米等若干门。自行炮:155毫米90门,以及 100毫米、105毫米若干门。火箭炮:107毫米、122毫米、140毫米若干门。迫击炮:81毫米、82毫米、120毫米、100毫米若干门。反坦克导弹:AT-3耐火箱式若干具。无坐力炮:57毫米、75毫米、82毫米、88毫米、90毫米、107毫米等若干门。高炮:14.5毫米、23毫米、 30毫米、37毫米、57毫米、85毫米、100毫米等共8000门。地空导弹:SA-7若干部。 越南海军现有5.5万人(含海军陆战队2.7万人),划分为4个沿海地区(柬埔寨磅逊和云壤港为越海军第五沿海地区),一个舰队、舰艇旅、陆战旅、运输旅、航空团以及导弹、侦察、通信、雷达、工兵等部队。 海军装备包括驱逐舰、护卫舰、潜艇在内的各型作战舰艇120余艘,其中潜艇2艘、驱逐舰1艘,护卫舰5艘、小型护卫舰5艘、巡逻艇和导弹艇、鱼雷快艇 40余艘、扫雷舰5艘、扫雷艇8艘、登陆舰6艘及小型登陆艇30余艘。其中90%以上购自俄罗斯、波兰和朝鲜,剩下的也多是越南在俄方技术援助下自主建造。潜艇:朝鲜制小型潜艇2艘。护卫舰:共7艘,即原苏制“别佳”级3艘,原苏制“别佳”2型级2艘,“巴奈加特”(美制“卡特尔”)1艘,124A型1艘。巡逻艇和导弹、鱼雷快艇:共41艘,其中原苏制“黄蜂”Ⅱ级导弹快艇8艘,原苏制“蝗虫”级导弹快艇4艘,原苏制“图利亚”级水翼鱼雷快艇5艘,“大胡蜂”级鱼雷快艇5艘,原苏制SO-1级巡逻艇4艘,美制PGM-59/-71级3艘,小于100吨的近海巡逻艇10艘,原苏制“图利亚”级沿海扫雷舰 3艘,“连云”级扫雷舰2艘,“瓦尼亚”级扫雷艇1艘,“叶夫根尼亚”级近海猎雷艇2艘,小扫雷艇5艘。登陆舰:共6艘,即美制LST-510/-511坦克登陆舰3艘,原苏制“北方”级中型登陆舰3艘。小型登陆艇:共30艘,包括机械化登陆艇12艘、通用登陆艇18艘。
越南的主要军港有:海防港:较大型的舰般可以顺利出入,以前苏联援助的导弹快艇及大部分配套设施均在此港。岘港:越南重要的海军、空军基地,驻有越南海军一个舰艇旅,装备有护卫舰、扫雷舰和导弹快透过。岘港机场可容纳数百架喷气式飞机,驻有一个飞行团,其装备主要为苏-22歼轰机。金兰湾是越南最大的军港,周围被陆地和半岛环抱,具有极好的隐蔽性。金兰湾曾是苏联在海外的最大军事基地。俄罗斯曾表示要从这里撤走驻军。1992年7月俄罗斯又宣称要保持这一基地,以弥补美国从菲律宾撤军后的军事真空。越军在这里部署有一套完善的监听设施和不确知的舰艇,设有机场,停驻着为数不少的轰炸机和战斗机。现在,金兰湾是越南革新以来仅存的一个拒绝开放,仍处于保密状态的军港。归仁湾位于越南东岸,归仁港南口,可作海军舰艇后备基地。芽庄湾位于越南东南岸,为岛屿和丘陵地环抱,隐蔽性很好。西贡港位于越南东南岸,港外海域宽阔。越南地处中南半岛东部,呈南北走向的“S”形狭窄状,东部和南部濒临南海,海岸线长3260多公里,有大小岛屿2600个,港湾数十处。越南认为,外来威胁主要来自海上,因此必须要巩固和提高海军的地位。
从海军实力上看,越南许多舰艇严重老化,武器装备水平落后,难以高效保障海上巡逻、侦察、护航等任务。由于自身研发能力有限,越南实行了向外购买武器与自行研制相结合的道路。近年来,越南主要从俄罗斯采购了大批海军装备。在购买了11架苏-27战斗机后,海军的空战能力得到大大增强;越南还购买了4艘俄制“毒蜘蛛”级导弹艇,并利用俄罗斯的技术在国内建造了6艘BP50型导弹艇和KB02000型导弹护卫舰,使越南水面作战能力有了质的飞跃。现在越南还计划从俄采购2艘20382“虎”型轻型护卫舰和“基洛”级柴电潜艇。此外,越南海军近年来也从其他国家进口武器。如从澳大利亚得到4艘44吨级护卫艇,从瑞典得到12艘巡逻艇,从朝鲜买来2艘小型潜艇。越军称,越南海军装备的更新换代有望在2015年前完成,届时,越南海军的远洋护航能力和海上作战能力将接近现代化海军的要求。
针对大型水面舰艇数量不足的现状,2006年1月越南海军与俄61型“猎豹-3.9”护卫舰和一套装配“红宝石”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的最新型岸基反舰导弹系统“稜堡”。11661型护卫舰船体坚固,噪声和辐射水平较低,隐形能力强,装备现代化武器、指挥控制和无线电电子系统,可起降卡-28或卡 -31直升机。主要武器装备是“天王星-E”反舰巡航导弹、“松树”防空弹炮系统、533毫米反潜鱼雷和AK-760舰炮,主要攻击潜艇和水面舰艇,可摧毁空中目标。越南购买后可大大加强其近海防御和远海作战能力。同时从2007年开始,在越南东北部城市海防市修建占地3000公顷的大型军港。据估计,这个军港一旦建成,将能停靠4万吨级的战舰,不仅缓解了越南战舰只能停靠在南部金兰湾基地的困境,而且还极大加强了越南海军的基础设施建设,将越南军队战斗保障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越南空军成立于1956年,1976年效法苏军,将空军分为前线航空兵与国土防空军,采用师的编制,每个师由3个飞行团组成,每个飞行团有飞机45架到60架不等。一般每个师装备一种作战飞机,单独使用一个空军基地。除简易机场外,越南共有近60个空军基地,进入战争状况时,一个师可分别部署在多个机场。这样可以便于灵活部署部队,进行疏散,使飞机有较大的机动余地,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将飞机疏散到地下掩体,以提高其地面生存力。越南空军总兵力为3万多人,具体分为1个空军司令部,4个航空师,总计12个飞行团,其中战斗机团5个,运输机团3个,教练机团3个,强击机团1个。另外,越南还有6个高炮旅,6个雷达旅,100个防空分队。
空军装备各型飞机约480架,其中作战飞机240架。执行空战任务的飞机包括:124架“米格-21比斯”,40架“米格-23M”,12架“苏 -27”。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的飞机包括53架“苏-22”。武装直升机:米-24型26架。海上侦察机:贝-12型4架。反潜直升机:共15架,即卡 -25型3架、卡-28型10架、卡-32型2架。航测机:安-30型2架。运输机:共28架,包括安-2型12架,安-26型12架,雅克-40型4 架。直升机:米-6型4架,米-8、米-17型共30架。教练机:L-39型18架,米格-21U型若干架,雅克-18型10架,BT-6型10架。空对空导弹:AA-2、AA-8、AA-10型若干枚。空对地导弹:AS-9型若干枚。地对空导弹:SA-2/-3/-6/-7/-16型地对空导弹若干枚。高炮:37毫米、57毫米、85毫米、100毫米、130毫米高炮若干门。对空警戒雷达:约1000部。1995年和1997年从俄罗斯采购了12架苏一27SK/UBK歼击/强击机;2003年年底订购了4架苏-30MK2多用途战斗机,此外还可再订购8架;2003年年中订购了可装备两个炮兵连的S-300PMUl地对空导弹系统。
海湾战争使越南感到武装直升机的重要性,因此,更新自己的武装直升机力量乃是当务之急。目前,越南只有为数不多的且早已落后的“米-24”直升机,为了提高自己的反装甲能力,越南决定在今后15年左右的时间里使自己的武装直升机现代化。首先是改进现役的“米-24”直升机,其次是从俄罗斯购买 60~100架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的“米-28H”武装直升机,首批20架左右的“米-28H”已于2002年交付。越南在15年左右的时间里接受大量复杂新式的俄制武器,将带来两个问题,其一是经费问题,现在越南尚欠俄罗斯巨额外债,俄罗斯出售武器虽然在对方付款方式上较西方灵活但与前苏联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允许赊销。这对越南有较大压力。预计越南空军现代化约需75亿美元。这笔开支还不包括机载武器与零配件。
2004年3月,越南已从捷克共和国获得10架沃多乔迪L-39C初级教练机/轻型攻击机,弥补机队中的飞机损耗。越南空军原有24架飞机,首批飞机是1980年交付的,在新飞机到来前,这些飞机只剩18架还在使用。近来,印度加大了与东南亚国家的军事合作。据2005年11月印度国防部官方网站披露,为落实印度与越南业已达成的防务合作协议,印度计划近期向越南提供用于越南“米格”战斗机检修和苏-27战机升级的零部件。作为回报,越南将在丛林战方面向印军提供帮助。实际上,近年来印度纳西克军工厂已经帮助越南改进了现役约200架米格—21歼击机。
Ⅲ 越南有能力打到北京
可以达到北京,只要他们能买到射程4000公里以上的战略导弹装备部队就可以。
不过陆军?不可能!因为越南打过来要路过我们云南,而我们云南有我就够了。
Ⅳ 能体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思想的战例
哎,单独举很简单,但是两点融合在一起的战例,不是太多.只能说给你点参考啊,外国的可以写越南战争,美国集结其他多国帮凶,以联合国军之名出战,在舆论宣传上占有大量的优势,武器科技更不用说,但是越南人民利用当地丛林密部潮湿闷热的地理优势,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敢于牺牲自我,硬把美国打了回去.典型的天时不如地利人和.另外,解放战争是个相当典型的战例.下边是转贴的,懒的自己写了,你看看能参考不.
1946年6月26日,停战有效期刚过,国、共两党的军队在中原地区(湖北、河南交界)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长达三年多的全国内战就此开始。国民党军队仍称国民革命军,共产党军队则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这一时期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战略防御时期。期间,国民党依靠优势兵力对共产党解放区展开了全面进攻,但被解放军挫败。
共产党方面并没有摆出主力决战的样子,采用边打边撤的方针将军队转移到山区以保存实力,主动撤出其中国民革命军在刘峙、程潜的统率下,以20万优势兵力攻打共产党中原解放区的核心宣化店,解放军被迫开始全线撤退,将主力调往延安地区。史称“中原突围”。
同时潜入山区的解放军再度使用了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的运动战战略,利用国民革命军分散搜索的契机,集中2-6倍的兵力展开包围进攻。这种方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首要作战策略。经过8个月的作战,国民党方面战斗减员约71万人,可用于一线作战的兵力由1946年6月的117个旅,下降至85个旅。
第二阶段——战略反攻(1947年3月—1948年9月)
国民政府的8个月的全面进攻并没有收到预想中的效果,解放军主力依然存在。这样国民政府便做出新的战略方案:重点进攻陕北与山东共产党根据地。
面对20余万国民革命军,中共中央主动从延安撤退,胡宗南占入空城,谎报大胜。同时解放军开始在陕北高原进行游击战,运动战,分别取得了在青化砭、羊马河、沙家店等地的胜利,国民党方面经过3个多月的“蘑菇战”,即游动作战,军力、士气下降严重,最终放弃了陕北高原的战斗。
同时,山东的解放区遭到逾60万国民革命军的围攻。由于国民革命军采用了齐头并进的战术,将军队控制在一个范围内,导致解放军的游击战术无法奏效。但粟裕提出以山东解放军主力决战的方式粉碎围攻的方式最终被采用。在孟良崮战役中,号称“王牌部队”的国民革命军整编74师全军覆没,师长张灵甫阵亡,国民革命军全线撤退。由此,人民解放军军力上升至280万人,装备了重炮兵与工兵,基本具备了同国民革命军决战的实力。
另外,由于国民政府集中兵力进攻延安及山东解放区,导致后方兵力空虚,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大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陈毅、粟裕领导下的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三路大军,互相策应,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的战略态势,这就牵制了南线国民党军一半以上的兵力,使中原地区由国军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这是一个对战争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它带动了中国各个战场的战略进攻,整个战争格局从此发生根本的转变。
第三阶段——战略转战(1948年9月—1949年12月)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辽西会战)、淮海战役(徐蚌会战)和平津战役(平津会战)
国民党方面的作战失败,不但丧失大片控制的土地,国民革命军损失了主力近150万人,更有超过100万的部队与国民党政府官员起义。林彪、罗荣桓领导的东北野战军,集中了53个师,70余万人,1948年9月12日发起辽沈战役,历时52天,先后占领了锦州、长春、沈阳,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东北全境获得解放。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经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平津战役在11月29日发起,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歼灭和改编,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外,全部获得解放。
1949年4月,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同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举行谈判(即所谓“划江而治”),4月15日,中共代表团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送交国民党政府代表团。但是在南京的国民党政府拒绝接受这个协定,谈判宣告破裂。
1949年4月21日拂晓5时许,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在东起江阴、西至湖口(九江东北)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击溃沿江防御的国民党军,4月23日解放南京。接着各部队展开猛烈追击,先后占领苏南、浙东、闽北、赣东北广大地区及杭州、南昌等地。5月17日解放武汉三镇,5月27日攻占全国经济中心上海。6月2日解放崇明岛。7月上旬解放军向福建进军,至10月下旬解放了除金门、马祖等岛屿以外的福建全省。由于解放军准备不充分,攻打金门失败。
渡江战役后,各野战军立即按照中央军委的既定部署,分别向中南、西北、西南、东南地区进军。1949年4月解放军进军中南,至9月上旬解放鄂西、湘北、赣西北、赣南广大地区。5月解放军进军西北,5月20日解放西安,7月解放兰州、西宁,9月解放宁夏。同月25、26日,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及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通电起义,新疆和平解放,至此解放了西北全境,国民党只剩下西南一隅之地。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先后攻克湖北.湖南和广西,刘伯承邓小平率第二野战军、林彪罗荣桓率第四野战军一部由鄂西和湘西分路出发,突破国民党川鄂湘防线,占领秀山、西阳、彭水等地,贺龙也率第一野战军翻越秦岭,乘胜追击,歼敌宋希濂、罗广文兵团大部。30日蒋介石匆忙逃往成都,当日重庆解放。
1949年11月初,云南省主席卢汉和西康省主席刘文辉在云南通电起义,刘伯承邓小平率第二野战军迅速攻占邛崃和雅安,在成都的国民党精锐部队外逃的道路被全部封锁。
此时蒋介石仍想死守成都,作为反攻大陆的基地,而当时国民党手中的大城市也只有成都和宜宾了,宜宾是成都的最后一道屏障,中共地下党郭汝瑰时任第22兵团司令兼第72军军长,专门负责宜宾防务。
1949年11月末,郭汝瑰主动找到解放军要求起义,12月11日长江重镇宜宾和平解放。而前一天,也就是12月10日,蒋介石仓惶逃离成都,前往台北。随后第二野战军进至大邑,新津。胡宗南也逃离成都,成都市区在没有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开始谈判,12月30日,贺龙率第一野战军和平解放成都,1950年2月20日解放军进驻昆明,并相继解放四川、贵州、云南、西康等省。
至此,解放战争的大规模作战行动结束。中国大陆几乎全部解放。中国国民党仅能掌控中国东南沿海岛屿(台湾、金门、马祖、乌丘、东引、海南岛、舟山群岛、一江山岛、大陈岛、万山群岛)及西南(云南、广西、四川)部分山区,国共内战大势底定。
Ⅳ 中越战争为何师级以上军官牺牲惊人
因为咱们的战略战术还停留在苏联的作战模式。也就是大军团突击战和政委一挥枪同志们为了无产阶级乌拉冲锋那种的,但是越南都是丛林。
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我军共出动了29个陆军师的兵力,在东西两线同时对越南展开进攻。29个陆师执行的任务不同,遭遇的敌人也不同。有的与敌人正面硬碰硬强攻,有的向敌纵深穿插迂回、孤军深入;有的面对敌人坚固防御工事和战斗经验丰富的王牌部队,有的却与遭遇了敌人小股部队的层层阻击、偷袭。
但是,不论哪种情况,全体参战指战员都尽职尽责地完成了任务,取得了对越作战的最后胜利。在28天的战斗中,在大量杀伤敌人的同时,自身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其中陆军第41军121师成了参战部队中牺牲最大的部队(仅以牺牲人员论)。
121师的前身是东野第4纵队10师,这是一支有着辉煌战史的部队,曾经是东北野战军中七个主力王牌师之一。在解放东北的战斗中,4纵10师(121师)先后参加了保卫本溪、鞍海、新开岭、四保临江,东北夏季、秋季、冬季攻势,辽沈战役等多场大战,战功赫赫,战绩彪炳,后来又参加了平津、衡宝、广西等战役。建国后,121师驻防两广,长期担任战备值班任务。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之后,121师按照战前部署,总攻开始后从广西那坡县念井地区出境,突破连境当面越南莫隆地区防线后,三个轻装步兵团沿莫隆、通农、宗梅、黄得一线前进,向省会高平市以西的班庄、董赛、809、841高地迅猛穿插,切断西去原平的3号B公路,阻止高平之敌西逃与原平之敌东援。
战斗打响之后,轻装前进的121师遭遇了越南层层阻进、节节抵抗。为了抢时间,121师一路避战、绕路,不与敌恋战,不顾一切的夺路前行,使得经过的地段残留了大量的敌人,最后后勤中断,断粮断弹数天之久。最终英雄的121师长途奔袭81公里,老英雄李培江副师长带令的步兵363团第一穿插到位,先头2营历时28小时,全团历时32小时,沿途战斗15次。361团历时56小时,沿途战斗13次。362团历时52小时,沿途战斗14次。
121师穿插途中多次遭遇敌人的伏击,造成了大量伤亡,成为整个对越作战期间,牺牲人数最多的一个师,也是连以上干部牺牲最多的一个师。牺牲达600多人(其中200失踪,战后也算作牺牲),其中连以上干部55人。
牺牲的正团职干部2人:361人团团长时光银、政治部副主任王子富。
牺牲的副团职干部3人:121师后勤部副部长尹庆家、361团副政委郑赞正、362团副团长王烘。
牺牲的营职干部12人:363团副参谋长王尚华、361团政治处副主任刘粤凤、361团政治处副主任郑金芳、361团1营营长黄友德、361团1营教导员付冠礼、361团3营营长陈钦庭、362团2营营长胡国良、361团1营副营长周梓贵等。
牺牲的连职干部38人:牺牲师警卫连连长李庆海、361团3连连长曾培夫、361团3连指导员林映钦、361团8连连长肖富洪、362团2炮连连长王碧秋、363团6连连长张亚南等。
值得一提的是361团团长时光银率领团指在栋替地区遭遇了敌认的突然袭击,时光银团长在战斗中不幸中弹光荣牺牲。他成为了整个对越作战期间牺牲的唯一步兵团团长。因为条件不允许,时光银团长被临时掩埋在受伏击地区附近,直到交通线打通之后,才又重新挖出来,运回国内安葬。
将军百战死,马革裹尸还,何其悲壮!
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121师在越南境内作战28天,共歼敌2898人,其中击毙2615人,伤敌237人,俘敌46人。在29个陆军师中排名第四,自身伤亡1600余人。
Ⅵ 三大战役前后国共军事力量对比
三大战役前的国共双方战场态势是,国民党军队365万,分成几个重兵集团,其中东战场北50万,中原战场70万,华北战场60万,西北战场30万。共产党军队280万,编成五大野战军,东北野战军70万,华东野战军36万,中原野战军20多万,华北野战军30万左右,西北野战军不到10万。
辽沈战役 国军50万,共军103万(包括30万地方部队)。战役结果,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代价歼灭国民党军队47.2万,其中俘敌306200人,毙伤56800人,起义26000人,投诚83000人,缴获缴获火炮6546门,轻重机枪16293挺,长短枪203960支,坦克160辆,装甲车180辆,汽车2261辆,飞机9架,战马23595匹,电台353部,炮弹270180发,枪弹2435万发。东北全境解放。
海战役 国军70万,加上后来增援部队,总兵力达到80万;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加上地方部队,共计60万。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唯一一个兵力少于敌军的战役。战役结果,解放军以伤亡13.4万余人代价,歼灭国民党军队55.5万人,缴获火炮4215门,轻重机枪14503挺,长短枪151045支,飞机6架,坦克装甲车215辆,汽车1747辆,马车6680辆,炮弹120128发,枪弹2015.1万发。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主力几被全歼。平津战役 国军60万,共军100万(东北野战军80万,华北野战军20万)。攻打天津,我军以34万人历时29小时全歼守敌13万。之后以90万大军包围北平守敌25万,迫其接受和平改编。战役结果,解放军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歼敌52万余人,缴获各种火炮5537门,轻重机枪30271挺,长短枪155944支,坦克158辆,装甲车52辆,汽车2390辆,飞机46三大战役结束后的1949年1月,国共双方军事实力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民党军队下降为204万人,其中能够作战的只有150万;共产党军队上升为358万,其中野战军280万。全军统一整编后继续上升为400万。架,炮弹98820发,子弹1207.2万发。
Ⅶ 在中国历史上的战神,谁最厉害的呢
其实历史上战神有很多人,其中有不少人是虚构出来的。在我心中有这么几位战神。
第一、蚩尤。
蚩尤是黄帝的死敌,虽然蚩尤的评价不好。但是人家可是正儿八经的兵主,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个战神。我们都知道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吧。按照传说,大熊猫被称之为食铁兽,人家是正儿八经蚩尤的坐骑。炎黄二帝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领导者。但是炎帝曾经被蚩尤打败,后来和黄帝合兵一处之后,才得以击败蚩尤。
当然,如果让我说哪位是最厉害的战神?我一定会回答:当然是彭大将军了。
Ⅷ 关于地道战的资料20字。
地道战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冀中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
地道战战法从晋察冀边区保定清苑的冉庄开始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形成了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
地道的分布范围大概是北起北京南郊,西到河北省保定中部偏南,东到沧州以西廊坊偏南,南至石家庄北部及衡水中北部地区。面积大概是以保定中东部为中心方圆直径为130公里。
在修筑过程中,为了解决地道里的缺氧、通气和饮水难题,与负责地道设计的人员一起,将地道的通风口与地面上的建筑物、自然物,如烟囱、水井、墙顶等巧妙地结合起来;
在村边、街道、院落一些有利于发挥火力的角落,修筑了掩体和射击孔,并将其与地道连接起来。
遇到敌情,能将敌人全歼的就全歼,不能全歼的,消灭一部分敌人后,再进入地道与敌人斗争,直到把敌人拖垮、拖死,最后达到歼灭的目的。
Ⅸ 谁知道山海关保卫战是怎么回事,最好详细点
山海关四野临时指挥部、山海关保卫战纪念厅 四野临时指挥部设在山海关北街招待所内。山海关保卫战纪念厅记录了历时20天之久的山海关保卫战的过程。
山海关保卫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斗争的战略重点集中在抢占东北这一焦点上。山海关作为通往东北之咽喉要地,势必成为国共两军的必争之地。民国34年(1945)8月30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冀热辽军区部队先机夺取了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多年的山海关,并控制了铁路、公路和机场,9月中旬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大部队及中共中央领导彭真、陈云、伍修权、叶季壮等人经山海关迅速进入东北腹地。国民党面对这一局势,在美国援助下,从海上、空中调运大批军队集结于秦皇岛,开始与人民解放军争夺东北的战斗,山海关阻击战即是这场战斗的序幕。
山海关阻击战,从10月25日开始到11月16日结束,激战达22天。人民解放军以6个团近万人的兵力抗击7万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为中国共产党进军东北的战略部署赢得了宝贵时间,为先期打开东北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并迟滞了国民党打通、占领东北的战略行动。
第四野战军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1949年1月15日和3月7日的命令,东北野战军于3月11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l955年4月,中南军区奉命改称广州军区,第四野战军番号撤销,部队归广州军区指挥。
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的战例
外国的可以写越南战争,美国集结其他多国帮凶,以联合国军之名出战,在舆论宣传上占有大量的优势,武器科技更不用说,但是越南人民利用当地丛林密部潮湿闷热的地理优势,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敢于牺牲自我,硬把美国打了回去.典型的天时不如地利人和.另外,解放战争是个相当典型的战例.下边是转贴的,懒的自己写了,你看看能参考不.
1946年6月26日,停战有效期刚过,国、共两党的军队在中原地区(湖北、河南交界)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长达三年多的全国内战就此开始。国民党军队仍称国民革命军,共产党军队则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这一时期被中国共产党称为战略防御时期。期间,国民党依靠优势兵力对共产党解放区展开了全面进攻,但被解放军挫败。
共产党方面并没有摆出主力决战的样子,采用边打边撤的方针将军队转移到山区以保存实力,主动撤出其中国民革命军在刘峙、程潜的统率下,以20万优势兵力攻打共产党中原解放区的核心宣化店,解放军被迫开始全线撤退,将主力调往延安地区。史称“中原突围”。
同时潜入山区的解放军再度使用了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的运动战战略,利用国民革命军分散搜索的契机,集中2-6倍的兵力展开包围进攻。这种方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首要作战策略。经过8个月的作战,国民党方面战斗减员约71万人,可用于一线作战的兵力由1946年6月的117个旅,下降至85个旅。
第二阶段——战略反攻(1947年3月—1948年9月)
国民政府的8个月的全面进攻并没有收到预想中的效果,解放军主力依然存在。这样国民政府便做出新的战略方案:重点进攻陕北与山东共产党根据地。
面对20余万国民革命军,中共中央主动从延安撤退,胡宗南占入空城,谎报大胜。同时解放军开始在陕北高原进行游击战,运动战,分别取得了在青化砭、羊马河、沙家店等地的胜利,国民党方面经过3个多月的“蘑菇战”,即游动作战,军力、士气下降严重,最终放弃了陕北高原的战斗。
同时,山东的解放区遭到逾60万国民革命军的围攻。由于国民革命军采用了齐头并进的战术,将军队控制在一个范围内,导致解放军的游击战术无法奏效。但粟裕提出以山东解放军主力决战的方式粉碎围攻的方式最终被采用。在孟良崮战役中,号称“王牌部队”的国民革命军整编74师全军覆没,师长张灵甫阵亡,国民革命军全线撤退。由此,人民解放军军力上升至280万人,装备了重炮兵与工兵,基本具备了同国民革命军决战的实力。
另外,由于国民政府集中兵力进攻延安及山东解放区,导致后方兵力空虚,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大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陈毅、粟裕领导下的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三路大军,互相策应,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的战略态势,这就牵制了南线国民党军一半以上的兵力,使中原地区由国军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这是一个对战争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它带动了中国各个战场的战略进攻,整个战争格局从此发生根本的转变。
第三阶段——战略转战(1948年9月—1949年12月)
三大战役:辽沈战役(辽西会战)、淮海战役(徐蚌会战)和平津战役(平津会战)
国民党方面的作战失败,不但丧失大片控制的土地,国民革命军损失了主力近150万人,更有超过100万的部队与国民党政府官员起义。林彪、罗荣桓领导的东北野战军,集中了53个师,70余万人,1948年9月12日发起辽沈战役,历时52天,先后占领了锦州、长春、沈阳,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东北全境获得解放。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经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平津战役在11月29日发起,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歼灭和改编,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外,全部获得解放。
1949年4月,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同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举行谈判(即所谓“划江而治”),4月15日,中共代表团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送交国民党政府代表团。但是在南京的国民党政府拒绝接受这个协定,谈判宣告破裂。
1949年4月21日拂晓5时许,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在东起江阴、西至湖口(九江东北)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击溃沿江防御的国民党军,4月23日解放南京。接着各部队展开猛烈追击,先后占领苏南、浙东、闽北、赣东北广大地区及杭州、南昌等地。5月17日解放武汉三镇,5月27日攻占全国经济中心上海。6月2日解放崇明岛。7月上旬解放军向福建进军,至10月下旬解放了除金门、马祖等岛屿以外的福建全省。由于解放军准备不充分,攻打金门失败。
渡江战役后,各野战军立即按照中央军委的既定部署,分别向中南、西北、西南、东南地区进军。1949年4月解放军进军中南,至9月上旬解放鄂西、湘北、赣西北、赣南广大地区。5月解放军进军西北,5月20日解放西安,7月解放兰州、西宁,9月解放宁夏。同月25、26日,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及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通电起义,新疆和平解放,至此解放了西北全境,国民党只剩下西南一隅之地。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先后攻克湖北.湖南和广西,刘伯承邓小平率第二野战军、林彪罗荣桓率第四野战军一部由鄂西和湘西分路出发,突破国民党川鄂湘防线,占领秀山、西阳、彭水等地,贺龙也率第一野战军翻越秦岭,乘胜追击,歼敌宋希濂、罗广文兵团大部。30日蒋介石匆忙逃往成都,当日重庆解放。
1949年11月初,云南省主席卢汉和西康省主席刘文辉在云南通电起义,刘伯承邓小平率第二野战军迅速攻占邛崃和雅安,在成都的国民党精锐部队外逃的道路被全部封锁。
此时蒋介石仍想死守成都,作为反攻大陆的基地,而当时国民党手中的大城市也只有成都和宜宾了,宜宾是成都的最后一道屏障,中共地下党郭汝瑰时任第22兵团司令兼第72军军长,专门负责宜宾防务。
1949年11月末,郭汝瑰主动找到解放军要求起义,12月11日长江重镇宜宾和平解放。而前一天,也就是12月10日,蒋介石仓惶逃离成都,前往台北。随后第二野战军进至大邑,新津。胡宗南也逃离成都,成都市区在没有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开始谈判,12月30日,贺龙率第一野战军和平解放成都,1950年2月20日解放军进驻昆明,并相继解放四川、贵州、云南、西康等省。
至此,解放战争的大规模作战行动结束。中国大陆几乎全部解放。中国国民党仅能掌控中国东南沿海岛屿(台湾、金门、马祖、乌丘、东引、海南岛、舟山群岛、一江山岛、大陈岛、万山群岛)及西南(云南、广西、四川)部分山区,国共内战大势底定。
淝水之战
--------------------------------------------------------------------------------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在南方,晋琅邪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代、前梁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后又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前秦皇帝符坚因此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
公元383年8月,符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共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同时,符坚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师7万从巴蜀顺流东下,向建康进军。近百万行军队伍“前后千里,旗鼓相望。东西万里,水陆齐进。”符坚骄狂地宣称:“以我百万大军,即使将马鞭扔到长江中,也足以让长江断流。”
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经谢安举荐,晋帝任命谢安之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派胡彬率领水军5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又任名恒冲为江州刺史,率10万晋军控制长江中游,阻止秦巴蜀军顺江东下。
10月18日,符坚之弟符融率秦前锋部队攻占了寿阳,俘虏晋军守将徐元喜。与此同时,秦军慕容垂部攻占了郧城(今湖北郧县)。奉命率水军驰援寿阳的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寿阳已被苻融攻破,便退守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等待与谢石、谢玄的大军会合。苻融又率军攻打硖石。苻融部将梁成率兵5万进攻洛涧(在今安徽淮南东),截断淮河交通,阻断了胡彬的退路。胡彬困守硖石,粮草用尽,难以支撑,写信向谢石告急,但送信的晋兵被秦兵捉住,此信落在苻融手里。苻融立刻向苻坚报告了晋军兵少,粮草缺乏的情况,建议迅速起兵,以防晋军逃遁。苻坚得报,把大军留在项城,亲率8千骑兵疾趋寿阳。
符坚一到寿阳,立即派原东晋襄阳守将朱序到晋军大营去劝降。朱序到晋营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提供了秦军的情况。他说:“秦军虽有百万之众,但还在进军中,如果兵力集中起来,晋军将难以抵御。现在情况不同,应趁秦军没能全部抵达的时机,迅速发动进攻,只要能击败其前锋部队,挫其锐气,就能击破秦百万大军。”谢石起初认为秦军兵强大,打算坚守不战,待敌疲惫再伺机反攻。听了朱序的话后,认为很有道理,便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转守为攻,主动出击。
11月,谢玄派谴勇将刘牢之率精兵5千奔袭洛涧,揭开了淝水大战的序幕。秦将梁成率部5万在洛涧边上列阵迎击。刘牢之分兵一部迂回到秦军阵后,断其归路;自己率兵强渡洛水,猛攻秦阵。秦军惊慌失措,勉强抵挡一阵,就土崩瓦解,主将梁成和其弟梁云战死,官兵争先恐后渡过淮河逃命,1.5万余人丧生。洛涧大捷,极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谢石挥军水陆并进,直抵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寿县南)东岸,在八公山边扎下大营,与寿阳的秦军隔岸对峙。苻坚站在寿阳城楼上,一眼望去,只见对岸晋军布阵整齐,将士精锐。连八公山上的草木,他也感到类似人形,误认为是晋兵,颇为惊慌,对苻融说:“这是劲敌!怎能说他们是弱敌呢?”
由于秦军紧逼淝水西岸布阵,晋军无法渡河,只能隔岸对峙。谢玄就派使者去见苻融,用激将法对他说:“将军率军深入晋地,却紧逼河岸布阵,这难道是想决战吗?如果你把阵地稍向后退,空出一块地方,让我军渡过淝水,双方一决胜负如何!”秦军诸将都表示反对,但苻坚认为可以将计就计,让军队稍向后退,待晋军半渡过河时,再以骑兵冲杀,这样就可以取得胜利。苻融对苻坚的计划也表示赞同,于是就答应了谢玄的要求,指挥秦军后撤。但秦兵士气低落,结果一后撤就失去控制,阵势大乱。谢玄率领8千多骑兵,趁势抢渡淝水,向秦军猛攻。朱序则在秦军阵后大叫:“秦兵败了!秦兵败了!”秦兵信以为真,于是转身竟相奔逃。苻融眼见大势不妙,急忙骑马前去阻止,以图稳住阵脚,不料战马被乱兵冲倒,被晋军追兵杀死。失去主将的秦兵越发混乱,彻底崩溃。前锋的溃败,引起后续部队的惊恐,也随之溃逃,行成连锁反应,结果全军溃逃,向北败退。秦军溃兵沿途不敢停留,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晋军乘胜追击,一直到达寿阳附近的青冈。秦兵人马相踏而死的,满山遍野,充塞大河。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单枪匹马逃回烙阳。
晋军收复寿阳,谢石和谢玄派飞马往建康报捷。当时谢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谢石送来的捷报,不露声色,随手把捷报放在旁边,照样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来的战报,忍不住问谢安:“战况怎样?”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客人听了,高兴得不想再下棋,想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别人,就告别走了。谢安送走客人,回到内宅去,他的兴奋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过门槛的时候,踉踉跄跄的,把脚上的木屐的齿也碰断了。
淝水之战,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共有70多万。唯有鲜卑慕容垂部的3万人马尚完整无损。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他族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淝水之战也成为以少胜多的着名战例,载入军事史,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着久远影响。
希望能有参考下的价值!谢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