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国的北部湾,原名为啥叫东京湾
我国的北部湾,越南称为东京湾。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北部湾没有划界,两国渔民不分彼此在北部湾共同劳动。但70年代后期,中越关系恶化,由于中国渔民的捕捞装备较好,越南明显处于下风,于是越方开始采取控制措施,有时甚至开枪射击、武装没收中国渔船。90年代以后,中越关系好转,但双方渔民纠纷仍然不断,越南屡次没收中国渔船。
1974年,中越两国开始就北部湾划界举行谈判,特别是两国关系正常化、1999年两国签署陆地边界条约后,这项谈判进程加快。2000年12月25日,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关于两国在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该协定除序言和约尾外,共有11条,其中第一条确认了双方划分北部湾的法律根据,并明确了本协定的划界范围;第二条至第五条确定了以21个界点划定两国在北部湾的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分界线;协议还明确了对跨界油气资源和其他矿藏进行开发,以及对生物资源养护利用等事项的合作原则。两国立法机构先后批准了这一协定,标志着中越在北部湾的海上边界已然划定。
北部湾是我国大西南地区出海口最近的通路。其中湛江港素以天然深水良港着称,是中国大陆通往东南亚、非洲、欧洲和大洋洲航程最短的港口,是中国大西南和华南地区货物的出海主通道,是全国20个沿海主要枢纽港之一,现已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
⑵ “东京湾事件(北部湾事件)”。 的问题
不是东京湾是东经湾事件,讲的是美国打越南!
⑶ 中越北部湾是怎么划界的
中越划定北部湾边界海域争议只剩南海
2004年6月25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关于两国在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的决定。此前,越南第十一届国会第五次会议于6月15日通过决议,批准了该协定。至此,《北部湾划界协定》在中越两国均完成法律程序,具有了法律效力。
北部湾(越南称东京湾),位于南海西北部,是一个半封闭海湾,为中越两国陆地与中国海南岛所环抱,面积约12.8万平方公里。北部湾是我国大西南的海上通道,油气和海洋生物资源丰富,也是着名渔场。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北部湾没有划界,两国渔民不分彼此在北部湾共同劳动。但70年代后期,中越关系恶化,由于中国渔民的捕捞装备较好,越南明显处于下风,于是越方开始采取控制措施,有时甚至开枪射击、武装没收中国渔船。90年代以后,中越关系好转,但双方渔民纠纷仍然不断,越南屡次没收中国渔船。
1974年,中越两国开始就北部湾划界举行谈判,特别是两国关系正常化、1999年两国签署陆地边界条约后,这项谈判进程加快。2000年12月25日,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关于两国在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该协定除序言和约尾外,共有11条,其中第一条确认了双方划分北部湾的法律根据,并明确了本协定的划界范围;第二条至第五条确定了以21个界点划定两国在北部湾的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分界线;协议还明确了对跨界油气资源和其他矿藏进行开发,以及对生物资源养护利用等事项的合作原则。现在,两国立法机构先后批准了这一协定,标志着中越在北部湾的海上边界已然划定。
划界与渔业问题关系密切
渔业纠纷是中越两国在北部湾的重要争端,因而除划界外,渔业安排也是北部湾边界谈判的重要内容。两国对划界和渔业问题采取捆绑解决的方式,以寻求双方利益的妥协点,因而《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与《北部湾划界协定》同时签署。《北部湾划界协定》生效后,《渔业合作协定》生效的条件已趋成熟。
这些协定的签订,有利于中越两国边界的稳定和北部湾地区的长治久安,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中越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但大量渔船要从传统作业渔场撤出,仍将对我国琼桂粤三省区渔业生产带来影响。过去广东有6000多艘渔船在北部湾西面海域作业,现在则要退回北部湾东部海域作业;海南省59%的渔船在北部湾海域作业,根据《渔业合作协定》,海南省计划从2003年起每年淘汰570艘渔船,转业渔民1.2万人,2002年至2006年将淘汰报废2471艘渔船。为应对这种变化,国家已制定渔民转产计划,拨专款资助部分渔民上岸转业。
海上磋商机制继续运行
中越间的划界问题包括陆地、北部湾和南海三部分。中越陆地边界谈判历时22年,于1999年12月30日正式签署《中越陆地边界条约》。至2003年底,勘界立碑进程已过半,双方力争今年确定另一半碑位。
迄今为止,中越间的领土、海域争议只剩下南海问题。中越已于1995年成立海上问题专家小组,就南沙群岛争议问题进行谈判。海上问题磋商机制现在继续运行。该机制坚持先易后难的原则,力求通过和平谈判,找到正确和长久的解决方法。
北部湾划好界后的坐标1-9为领海分界线第1界点北纬21度28分12.5秒,东经108度06分04.3秒;第2界点北纬21度28分01.7秒,东经108度06分01.6秒;第3界点北纬21度27分50.1秒,东经108度05分57.7秒;第4界点北纬21度27分39.5秒,东经108度05分51.5秒;第5界点北纬21度27分28.2秒,东经108度05分39.9秒;第6界点北纬21度27分23.1秒,东经108度05分38.8秒;第7界点北纬21度27分08.2秒,东经108度05分43.7秒;第8界点北纬21度16分32秒,东经108度08分05秒;第9界点北纬21度12分35秒,东经108度12分31秒;
以下为经济区分界线:
第10界点北纬20度24分05秒,东经108度22分45秒;第11界点北纬19度39分33秒,东经107度55分47秒;第12界点北纬19度39分33秒,东经107度31分40秒;第13界点北纬19度25分26秒,东经107度21分00秒;第14界点北纬19度25分26秒,东经107度12分43秒;第15界点北纬19度16分04秒,东经107度11分23秒;第16界点北纬19度12分55秒,东经107度09分34秒;第17界点北纬18度42分52秒,东经107度09分34秒;第18界点北纬18度13分49秒,东经107度34分00秒;第19界点北纬18度07分08秒,东经107度37分34秒;第20界点北纬18度04分13秒,东经107度39分09秒;第21界点北纬17度47分00秒,东经107度58分00秒;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关于两国在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的决定
(2004年6月25日通过)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决定:批准外交部部长唐家璇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于2000年12月25日在北京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关于两国在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关于两国在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以下简称“缔约双方”),为巩固和发展中越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睦邻友好关系,维护和促进北部湾的稳定和发展,在相互尊重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的原则基础上,本着互谅互让、友好协商和公平合理地解决划分北部湾问题的精神,达成协议如下:
第一条
一、缔约双方根据一九八二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认的国际法各项原则和国际实践,在充分考虑北部湾所有有关情况的基础上,按照公平原则,通过友好协商,确定了两国在北部湾的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分界线。
二、在本协定中,“北部湾”系指北面为中国和越南两国陆地领土海岸、东面为中国雷州半岛和海南岛海岸、西面为越南大陆海岸所环抱的半封闭海湾,其南部界限是自地理坐标为北纬18度30分19秒、东经108度41分17秒的中国海南岛莺歌嘴最外缘突出点经越南昏果岛至越南海岸上地理坐标为北纬16度57分40秒、东经107度08分42秒的一点之间的直线连线。
缔约双方确定,上述区域构成本协定的划界范围。
第二条
缔约双方同意,两国在北部湾的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分界线由以下21个界点以直线顺次连接确定,其地理坐标如下:
第1界点北纬21度28分12.5秒,东经108度06分04.3秒;
第2界点北纬21度28分01.7秒,东经108度06分01.6秒;
第3界点北纬21度27分50.1秒,东经108度05分57.7秒;
第4界点北纬21度27分39.5秒,东经108度05分51.5秒;
第5界点北纬21度27分28.2秒,东经108度05分39.9秒;
第6界点北纬21度27分23.1秒,东经108度05分38.8秒;
第7界点北纬21度27分08.2秒,东经108度05分43.7秒;
第8界点北纬21度16分32秒,东经108度08分05秒;
第9界点北纬21度12分35秒,东经108度12分31秒;
第10界点北纬20度24分05秒,东经108度22分45秒;
第11界点北纬19度57分33秒,东经107度55分47秒;
第12界点北纬19度39分33秒,东经107度31分40秒;
第13界点北纬19度25分26秒,东经107度21分00秒;
第14界点北纬19度25分26秒,东经107度12分43秒;
第15界点北纬19度16分04秒,东经107度11分23秒;
第16界点北纬19度12分55秒,东经107度09分34秒;
第17界点北纬18度42分52秒,东经107度09分34秒;
第18界点北纬18度13分49秒,东经107度34分00秒;
第19界点北纬18度07分08秒,东经107度37分34秒;
第20界点北纬18度04分13秒,东经107度39分09秒;
第21界点北纬17度47分00秒,东经107度58分00秒。
第三条
一、本协定第二条所规定的第1界点至第9界点的分界线是两国在北部湾的领海分界线。
二、本条第一款所规定的两国领海分界线沿垂直方向划分两国领海的上空、海床和底土。
三、除非缔约双方另有协议,任何地形变化不改变本条第一款所规定的第1界点至第7界点的两国领海分界线。
第四条
本协定第二条所规定的第9界点至第21界点的分界线是两国在北部湾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分界线。
第五条
本协定第二条所规定的第1界点至第7界点的两国领海分界线用黑线标绘在缔约双方于二○○○年共同测制的比例尺为一万分之一的北仑河口专题地图上,第7界点至第21界点的两国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分界线用黑线标绘在由缔约双方于二○○○年共同测制的比例尺为五十万分之一的北部湾全图上。上述分界线均为大地线。
上述北仑河口专题地图和北部湾全图为本协定的附图。上述地图采用ITRF-96坐标系。本协定第二条所规定各界点的地理坐标均系从上述地图上量取。本协定所规定的分界线标绘在本协定附图上,仅用于说明的目的。
第六条
缔约双方应相互尊重按照本协定所确定的两国各自在北部湾的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主权、主权权利和管辖权。
第七条
如果任何石油、天然气单一地质构造或其他矿藏跨越本协定第二条所规定的分界线,缔约双方应通过友好协商就该构造或矿藏的最有效开发以及公平分享开发收益达成协议。
第八条
缔约双方同意就北部湾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以及两国在北部湾专属经济区的生物资源养护、管理和利用的有关合作事项进行协商。
第九条
两国根据本协定对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分界线的划定对缔约各方有关海洋法方面国际法规则的立场不造成任何影响或妨害。
第十条
缔约双方对本协定的解释或适用所产生的任何争议,应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予以解决。
第十一条
本协定须经缔约双方批准,并自互换批准书之日起生效。批准书在河内互换。
本协定于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北京签订,一式两份,每份都用中文和越文写成,两种文本同等作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全权代表全权代表
唐家璇阮怡年
(签字)(签字)相关文件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关于两国在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的决定
⑷ 北部湾的旧称“东京湾”是因何得名
北部湾处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广东省雷州半岛西部,海南省西北部和越南东部。面积12.8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的着名渔场和海运枢纽。
北部湾地名,是中共中央宣传部1955年6月12日发文更定的。前名"东京湾",缘起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中法战争之后,因战胜国清朝政府的屈膝退让,越南从中国保护国变为法国殖民地,首府河内被定为"东京",随即把"东京"濒临的与中国接壤的海域命名"东京湾"。
北部湾,是新中国成立后更定的地名,从而维护了国家主权尊严,清除意识形态上殖民地化的影响。但是,北部湾地名含义,仍未被人们普遍理解。北部湾现名,具有深远的科学内涵,强烈的领土主权意识。
商周时期,北部湾地区所出的珠玑、犀象、翡翠等特产已闻名中原。商代已有百越各部族向朝廷进贡的记载。周代的军事和行政已远及该地区。因而越海、南海是北部湾最早的泛名。
秦始皇统一中国,设立郡县,北部湾地区分属岭南的象郡和南海郡,北部湾水域属于包括闽海粤海在内的南海,故南海之名,秦代已普遍使用。
⑸ 北部湾的具体位置和情况介绍
中文名称:北部湾(旧称东京湾)
英文名称:BeibuGulf
范围:中国雷州半岛、海南岛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及越南之间的海湾,全部在大陆棚上。大陆棚宽约260里,水深由岸边向中央部分逐渐加深,最深处达80公尺。有南流江、红河等注入,由于沿岸河流不多,带入海湾中的泥沙较少。冬季及夏季表层水温相差10℃以上。鱼类以暖水性种类为主,是捕捞绯鲤、红笛鲷、金线鱼、蓝圆鲹等鱼类的优良渔场。主要港口有中国的北海市和湛江市以及越南的边水、海防。
地理位置:位于我国南海的西北部,是一个半封闭的大海湾。东临我国的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临我国广西自治区,西临越南,南与南海相连。
气候类型:北部湾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冬季受大陆冷空气的影响,多东北风,海面气温约20℃;夏季,风从热带海洋上来,多西南风,海面气温高达30℃,时常受到台风的袭击,一般每年约有5次台风经过这里。
地质地貌:北部湾三面为陆地环抱,水深在10~60米,海底比较单纯,从湾顶向湾口逐渐下降,海底较平坦,从陆地带来的泥沙沉积在上面。属于新生代的大型沉积盆地,沉积层厚达数千米,蕴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沿岸河流:有南流江、红河等注入。
洋流水温:北部湾的海流,在冬季沿反时针方向转,外海的水沿湾的东侧北上,湾内的水顺着湾的西边南下,形成一个环流;夏季,因西南季风的推动,海流形成一个方向相反的环流。这里,1天内只有一次潮水涨落,叫全日潮。涨落的潮差,从湾口向湾顶逐步增大,在北海附近海域,最大潮差可达7米。潮流大体上沿着海岸方向,一来一去地流淌,这叫往复流。年平均水温高达24.5℃。
自然资源:北部湾的资源丰富,因饵料丰富,盛产鲷鱼、金线鱼、沙丁鱼、竹英鱼、蓝圆鲹、金枪鱼、比目鱼、鲳鱼、鲭鱼等50余种有经济价值的鱼类,及虾、蟹、贝类等,是我国优良的渔场之一。沿岸浅海和滩涂广阔,是发展海水养殖的优良场所,贝类有牡蛎、珍珠贝、日月贝、泥蚶、文蛤等,驰名中外的合浦珍珠(又称南珠)就产在这里。涠洲岛、莺歌海等海底石油、天然气资源也很可观。沿岸河口地区有许多红树林。
重要数据:面积接近13万平方公里,比渤海面积略大。平均水深42米,最深达100米。
战略地位:北部湾是我国大西南地区出海口最近的通路。重要港口有北海、防城港、钦州和洋浦等。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位于北部湾畔的我国港口城市广东的湛江,广西的北海、钦州、防城港等,都是重要的港口城市。
合浦县现在属北海市,早在2000年前。就以采珠业闻名。到明朝洪武年间,在合浦西南的营盘乡,专门有“白龙”珍珠城。珠城南北长300多米,东西宽200多米,以砖石为墙,高约6米。城门上有了望台,可以看到远近采运珍珠的情况,城内有采珠太监公馆,珠场巡检司和盐运使等衙门,专门用来监督、采办珍珠,给皇帝、大臣进贡的。可见当时的采珠业已很发达。在北海合浦一带,采捞珍珠是当地人民生活的主要来源。这里的合浦珍珠品质优良,远近闻名。
--
北部湾,特别是广西北部湾地区,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而广西提出的泛北部湾地区经济合作更是激起了千重浪,引起了国家乃至世界的注意。北部湾,未来中国—东盟经贸一体化的前沿阵地,必将让北部湾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北部湾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下简称“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陆地国土面积4.25万平方公里,2006年末总人口1255万人。北部湾经济区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也是我国与东盟国家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陆地接壤的区域,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北部湾经济区岸线、土地、淡水、海洋、农林、旅游等资源丰富,环境容量较大,生态系统优良,人口承载力较高,开发密度较低,发展潜力较大,是我国沿海地区规划布局新的现代化港口群、产业群和建设高质量宜居城市的重要区域。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占广西全区比重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沿海港口吞吐能力超过5000万吨,集疏运条件逐步完善,西南出海大通道作用得到发挥;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一批国家重大项目已经建成或将开工建设;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日益深化,在面向东盟开放合作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国家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我国与东盟等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将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些为北部湾经济区营造了和平稳定发展的周边国际环境。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推进兴边富民行动,鼓励东部产业和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重大项目布局将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加大力度扶持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发展,支持西南地区经济协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以及国内其他区域合作,为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快推进,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等一系列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实施,深化了中国-东盟合作,为北部湾经济区发挥面向东盟合作前沿和桥头堡作用奠定了基础。国家高度重视广西沿海地区发展,明确将北部湾经济区作为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提出新要求,赋予新使命。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发展的机遇已经来到,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目前,北部湾经济区总体经济实力还不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现代大工业少,高技术产业薄弱,经济要素分散,缺乏大型骨干企业和中心城市带动;港口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集疏运交通设施依然滞后,快速通达周边省特别是珠三角大市场以及东盟国家的陆路通道亟待完善,与经济腹地和国际市场联系不够紧密;现代市场体系不健全,民间资本不活跃,创业氛围不浓;近海地区生态保护及修复压力较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才开发、引进和储备不足等。加快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既关系到广西自身发展,也关系到国家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快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有利于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从整体上带动和提升民族地区发展水平,振兴民族经济,巩固民族团结,保障边疆稳定;有利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增强西南出海大通道功能,促进西南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形成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有利于完善我国沿海沿边经济布局,使东中西部发展更加协调,联系更加紧密,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注入新的强大动力;有利于加快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深化中国与东盟面向繁荣与和平的战略伙伴关系,北部湾有望成为中国的第二香港。
⑹ 1964年越南东京湾事件
美国的一名历史学家称,解密文件显示,美国情报官员曾就一起有争议的袭击事件伪造文件,从而使得美国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越南的战争行动不断升级。
这位名叫马德鲁•艾德的历史学家称,2004年,他根据美国的《信息自由法案》要求美国国家安全局公开一份机密文件,但遭到该机构的强烈抵制。该机密文件的内容显示,1964年越南东京湾事件发生后,美国国家安全局在翻译通过技术手段获取的情报时,有意对某些词汇进行有歧意的翻译,从而使得当时的美国总统约翰逊决定升级对越南的军事行动。
艾德是一位专门研究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历史学家,艾德称,1964年8月4日,美国驱逐舰声称在东京湾受到越南巡逻快艇的两次攻击,数小时后,约翰逊总统就下令美国空军对越南实施空袭。8月7号,美国国会通过了《东京湾决议》,允许作为军队总司令的总统采取一切必要手段,“击退针对美国军队的袭击”。从此,美国正式加入越南战争并使战争不断升级。
艾德称,美国国家安全局后来发现了这一错误,但其官员并未对此进行纠正,而是竭力加以掩饰。艾德还将美国情报机构的这一失误与伊拉克战争爆发前的情报失误进行对比,称这很可能是美国政府在制造发动战争的借口。
“问题是,美国为什么不解密这些文件。在我看来,解密这些文件有利于公众及情报部门弄清这起41年前犯下的错误的真相,这和此前美国情报部门称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一样的。”艾德说。
美国国家安全局是美国最大的情报机构之一,主要负责所有的密码破译及无线电信号监听工作。美国国家安全局新闻发言人丹•威伯尔在一份书面声明中称,美国国家安全局之所以没有及时解密这份文件,“是为了做进一步的准备,以为美国民众提供更加连贯的资料。我们不仅仅要公布这份文件,还要解密一系列相关的信号情报以其它机密文件,以使人们得出自己的结论”。威伯尔称,美国国家安全局计划于下个月正式解密这份文件及相关的证据资料。
1964年东京湾事件发生后,美国军队开始对越南实施“饱和轰炸”和“焦土政策”,从此陷入了一场长达数年的战争。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不断有美国学者质疑东京湾事件的真识性,认为8月4日的攻击根本就没有发生过,美国的情报只不过是在为约翰逊总统介入越南事务寻找借口
⑺ 东京湾的东京湾
Tonkin, Gulf of南海西北部的海湾,为中国大陆(北及东)、海南岛(东)和越南北部(西)所环绕,长500公里(300哩),宽250公里(150哩),最深处70公尺(230呎),主要航道经过中国大陆与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有红河注入,主要港口包括越南北部的边水和海防以及中国的北海。1964年北越鱼雷快艇向美国两艘驱逐舰开火,这项报导促成美国国会通过《东京湾决议案》,支持美国进一步介入越战。1972年美国海军在北越各海港入口处布雷,东京湾海军活动递增。
2012年2月,日本一个研究小组报告说,在东京湾海底20多厘米深的泥沙中检测出了放射性铯。这个研究小组认为,这些放射性铯都是福岛第一核电站核事故中泄漏出来的。
日本近畿大学教授山崎秀夫等人2011年8月在东京湾荒川河口附近的4个地点采集了海底泥沙,结果在海底24厘米至26厘米深的泥沙中都发现了放射性铯。有的地方越深,放射性活度反而越高。
去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大地震并引发巨大海啸。地震和海啸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多个机组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日本政府将事故等级定为最严重的7级,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等级相同。专家估计,核辐射在未来70年内难以消除。
⑻ 北部湾是什么情况
北部湾(Beibu Gulf,旧称东京湾)位于中国南海的西北部,是一个半封闭的海湾。东临中国的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临广西壮族自治区,西临越南,与琼州海峡和中国南海相连,被中越两国陆地与中国海南岛所环抱。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临岸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崇左、钦州、防城港、南宁、北海组成了北部湾经济区
北部湾(英文名称:Beibu Gulf),是中国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岛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及越南之间的海湾,全部在大陆架上。大陆架宽约260里,水深由岸边向中央部分逐渐加深,最深处达80公尺;面积接近13万平方公里,比渤海面积略大。
平均水深42米,最深达100多米。有南流江、红河等注入,由于沿岸河流不多,带入海湾中的泥沙较少。冬季及10℃以上。鱼类以暖水性种类为主,是捕捞绯鲤、红笛鲷、金线鱼、蓝圆鲹等鱼类的优良渔场。主要港口有中国海口港,洋浦港 ,湛江港、防城港,钦州港和北海港以及越南的边水、海防。
北部湾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冬季受大陆冷空气的影响,多东北风,海面气温约20℃;夏季,风从热带海洋上来,多西南风,海面气温高达30℃,时常受到台风的袭击,一般每年约有5次台风经过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