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越南资讯 > 越南中元节怎么过

越南中元节怎么过

发布时间:2022-07-15 15:49:35

㈠ 越南的习俗是什么

1、插桃枝

是越南春节的一个重要习俗。临近春节之际,越南家庭都会到超市中去购买大株桃枝,带回家后插在门口或者客厅以作为春节期间的家庭装饰。

桃枝寓意驱鬼驱邪,在中国古代即盛行以桃木剑作为驱邪的法宝,时至今日插桃枝已经不再为中国春节的习俗,被贴门神辟邪所取代,但越南依旧很好的保留了中国古代的传统习俗。除却插桃树枝之外,金橘枝也是要常备的,寓意财源滚滚,吉祥如意。

2、祭祖

越南春节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即扫墓,在春节前扫墓寓意请祖先回家过年,早在成书于14世纪的《安南志略》中便有民间在元旦“杯盘祀祖”的记载,越南在年底扫墓,与中国在清明扫墓不同。在越南清明节并没有被当做节日记载,仅仅是附录于寒食节之后。

有学者研究,越南之所以没有按中原王朝清明祭祀祖先的习俗办事,和其所处气候环境有很大关系。越南地处亚热带,春节干热风大,极易着火,而年底刚过雨季,草木旺盛,将其根部拔出后可以防止杂草侵扰墓地。

3、采禄亦

是越南春节十分重要的习俗,采禄实为采“绿”,因二字在越南发音相同,故采绿被称为采禄。采绿叶的习俗就是要把折下的带有绿叶的树枝带回家。

在中国古代,采绿是人民的一项重要活动,后传至越南。但在今日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没有了采绿的习俗,但越南一直保留至今。因绿与禄谐音,故采绿寓意为在新的一年官运亨通、万事如意,所以除夕采绿叶十分重要。

(1)越南中元节怎么过扩展阅读

1、越南婚俗

在越南北部蛮族的一些部落中,结婚时有一种让旧情人先占“初夜”的“谢恩”婚俗。一个新娘在婚前,往往有旧的情郎。如果确定与一个人订婚,就要同其他情人断绝关系。按传统习俗,新婚之夜新娘并不住在新郎的洞房里,而是去找旧情人共枕最后一夜,以示“谢恩”。

2、越南端午节

越南的端午节是越历五月初五,又称正阳节。端午节有食粽子的习俗,还有端午驱虫习俗。节日清晨,父母为子女准备糯米酒酿、黄姜糯米饭及桃、李、柠檬等几种酸味食品和水果。

南方一些地区让子女食西瓜、芒果、煮鸡蛋和饮椰汁,大人饮雄黄酒,并将雄黄涂在小孩头、额、胸、脐各处以逐虫。端午采药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人们认为“端午草药”最为灵验,许多集市上有此药专卖摊。

㈡ 中元节是什么节要怎么过有什么习俗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元节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在七月十四日。
中元节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海外华人华侨在清明、中元、冬至和年兜这四节会寄批银,否则便会被人认为是对祖宗不敬,对长辈不孝,对妻子不负责任的不成器之下等人。
传说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各地习俗
国内
河北省: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省: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省: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
上海七宝古镇举行中元节“兰盆盛会”
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省: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于一片大树树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省: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省: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于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莆仙有“家祭”、“公妈热”、“送纸”、“金粿”等习俗。
广东省: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广西省:桂林地区的人多以月十四为鬼节,整个节日应该是以七月七开始到七月十四晚上,其过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过程;有的地方从七月七开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饭”(就是祭祀);七月十四晚送别祖先,晚饭前祭祀后到晚上十点左右进行送祖先仪式,同时将写有祖先名讳(关于写多少代祖先各个家庭不一)的“钱包”及 担夫、引路大王的“钱包”纸钱等物于路口烧去洒米水饭等仪式送别祖先;其过程繁杂严肃是当地仪式最为复杂的节日,是当地人相当重视的节日,其重视程度是除春节(当地观念中元宵节也属于春节,包括小年)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样重要的节日。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在广西省,中元节也称“鸭子节”,人们认为亡灵可以站在鸭子上,通过鸭子的运载在阳间和阴间自由穿梭。另外也有的“烧包”习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后是给孤魂野鬼烧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须要放在扁平笸箕内,意为野鬼不得抢夺。
云南省: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湖南省:邵阳人于农历七月十二前后“接老客”,于农历七月十五晚焚化纸包、烧香拜祖,曰“送老客”。纸包内包有寸厚纸钱,纸包正面书祖上名讳,包好后须在背面书‘封’字。十五当晚,焚烧封包越多,火势越大,表示家族越发兴旺。
湖北省:麻城人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团聚过节,焚烧纸钱祭拜逝去先人。祭祀当天,先献上荤食与白酒,并“馒头”饭,竹筷平摊于饭菜之间,灯火齐明,还要诉接祭之言。各家男丁亲自在纸钱上打印制作纸钱,烧纸毕,跪拜先人。之后合家聚筵。节日可以选择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间的任一天进行。
国外
泰国:农历七月十五当天将会举办水灯节,人们放天灯为逝去的亡灵祈福。

日本:盂兰盆节在飞鸟时代由隋唐时期的中国传入日本,俗称“お盆”(おぼん、发音:O-bon,盂兰盆会简称)。在城市七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在农村八月十三日至十六日进行。十三日前扫墓,十三日接先人鬼魂,十六日送。也有送中元礼物的习惯,民俗上也会众人聚集,跳一种名曰“盆踊”的舞蹈,专注于手部动作,类似于今日的Para Para。日本人对盂兰盆节很重视,现已成为仅次于元旦的重要节日,企业、公司一般都会放假一周左右,称为“盆休”,很多出门在外工作的日本人都在选择利用这个假期返乡团聚祭祖,此时像大都市(如东京、大阪等)街道多显冷清,有点类似中国的清明节。[6]
朝鲜:朝鲜半岛的中元节又称“百中节”、“百种节”、“亡魂节”等,是朝鲜的一个传统节日,来自中国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盂兰盆节,然后发展出朝鲜族特色。相对于中国、日本的中元节较注重于祭祖及普渡,朝鲜的中元节则保留较多秋季农夫庆丰收的原意,祭祖、祀亡魂等仪式则其次。
新加坡:在新加坡的华人地区中,中元节除了上述的祭祖普渡等传统习俗之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活动以娱乐鬼魂,当地福建人(闽南人)称之为“七月歌台”或简称“歌台”。这些歌台一般上是在空地上搭建临时舞台,加上音响设备以及灯光等装饰,并在台下观众席摆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预留给“好兄弟”(鬼魂)的。歌台表演通常安排于夜晚时分,台上表演包括诙谐短剧、魔术、劲歌热舞等,而且整个农历七月都有表演。
马来西亚: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地区中,中元节也称盂兰胜会或庆赞中元除了祭祖普渡表演各籍贯的传统习俗戏剧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活动以娱乐鬼魂,当地人建立了星加坡华人相似的歌台文化,一般跟新加坡大同小异。

祭祀活动
中元普渡
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祭祖
中元节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放河灯
中元节 放河灯
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10] 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送羊节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如今则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㈢ 越南有哪些奇葩风俗

㈣ 中元节是什么节要怎么过有什么习俗拜托各位大神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中元节——农历7月15日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在南方,亦称“鬼节”。也有说法中元节是在农历7月14日。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在封建时代,地方官府还命令寺庙的和尚道士设孤魂道场,以祭奠阵亡的军士,中元节时,人们要焚烧大量的纸钱。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有些地方,尤以中国南方,是七月十四日,相传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部分客家人的称谓,相对于中秋为八月半)。节日的庆祝活动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直到七月三十日,长达一个月。 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 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 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佛教强调孝道;道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旧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与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同为古老传统节日。 中元节是道教节日。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 佛教徒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也叫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盂兰盆会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间,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庙,有条件的,如广济寺、法源寺、拈花寺、广化寺、嘉兴寺、长椿寺等都举办规模不同的盂兰盆会和中元法会。民国以来,北海公园、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处历年此时都有"追悼阵亡将士法会"。用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三台经,供着一个"海陆空军阵亡将士"的牌位,进行公祭。 中元节期间,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 节日来源 佛教徒庆祝中元节的仪式称为“盂兰盆会”,庆祝中元节不仅是为了拜祭死去的亲人,对佛教徒来说,这也是纪念目莲的日子,借以表扬他的孝道。 目莲救母的故事是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根据《大藏经》的记载,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四娘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莲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向佛主求救,佛主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盂兰盆经。目莲按照指示,于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食物。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 道教徒相信,从农历七月初一起,阴间打开鬼门,放出孤魂野鬼到人间来接受奉祭。人间为了免受鬼神的干扰伤害,便在七月十五日设“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烧冥纸以安抚那些无主孤魂。 关于中元节的来历 第一种说法: 每年农历7月15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 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 ” ,“倒悬 ”指的的是释迦十大弟子目连的母亲死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 。 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 祀孤魂都在鬼月农 历 7月 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 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第二种说法: 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曹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女儿,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 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 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诗形象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庆祝方式 中元节俗称鬼节。民间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日的。这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还要举行家宴,供奉时行礼如仪。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毕,合家再团坐,共进节日晚餐。断黑之后,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过去,民间在七月初七就要通过一定仪式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饭,直到七月十五日送回为止。现在,逐渐剔除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民间习俗,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把祖先。有的人家在门前或街道巷口焚烧纸钱。旧社会在这天,城内有人把城隍庙寝宫的木架城隍爷抬到暑三日,这叫“城隍出行”。人们在行宫过庙会,搭台吕戏。当时行宫设在现东:角,地名叫贺家园子。 中元节,定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一种植物的叶子,有香气),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五腊日主要的内容是祭祀先祖。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着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而固定于这一天。 道教的中元节既是道教的宗教节日,也成为民俗节日。道教初起时有三官崇拜。正一盟威道信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以后称之为三官大帝。他们各有责司,天官为上元赐福,地官为中元赦罪,水官则称下元解厄。道书中说,凡是这三天,三官都要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其中地官所管为地府,当然所检的重点是诸路鬼众了。所以这一天,众鬼都要出离冥界,接受考校。道门中于这一天例行设醮为地官庆贺诞辰,同时信众也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升天堂。这是中元节成为民俗节日的主要原因。 七月十五日又是佛教盂兰盆节。“盂兰盆”乃梵语音译,原义是解倒悬,传说佛的徒弟目健连,苦于其母生前作恶,被罚下地狱深处,无由解脱,去问佛有什么解救法门,佛告诉他,于僧徒解制日(在中国是七月十五)斋僧,可救鬼魂脱离地狱之苦。依佛教仪轨,四月中开始坐夏,即入寺院清修,日间不准外出,七月十五日结束,叫做解制日,可以出来接受信众布施,所以有此一说。中国佛教徒为之造出《盂兰盆经》宣扬其事,后来形成设斛食祭鬼的习俗。这样一来,中元节的特点,是道佛两教之义相融,例行中元祭祖、祀孤魂、超度亡灵、设食祭鬼的活动,在民间成为最大的“鬼节”。 中元的民俗活动,围绕着祭祖、祭野鬼,有城隍出巡祭厉(横死鬼魂),道观和佛寺举办普度法会,超度亡灵,民间则多上新坟。随着华人来到东南亚等地区,也将中元节的风俗带到那些地方。马来西亚槟城的中元活动具有很广的群众基础,远近闻名。 七月歌台 在华人民间的传统习俗里,中元节是个重大的祭祀祖先,普度众生的日子,家家户户必大事庆祝一番。 每逢农历七月,我国的华族必定会隆重举行“庆赞中元”,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或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寺庙也分别建醮,街头巷尾上演地方戏曲或歌台助兴,呈现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 中元节的“普度”仪式,因组织形式上的差异,可分为几类,如街普(也称弘普)、市普、庙普(或称公普)等等。所谓街普,指的是以街坊为主的普度;市普是以市场为主的普度;庙普就是庙宇所主持的普度。 中元普渡 农历七月常见的台北中元普渡在诸多华人社会如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与台湾、新加坡等,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闽南人、台湾人习俗在每一项供品插上一炷香与三角彩色纸旗,旗上以毛笔书写“庆赞中元”、“广施盂兰”、“敬奉阴光”、“阴光普照”等字样,并写上自己的姓名,且祭拜亡灵之前,会先祭拜一位名为面燃大士的神祇,俗称“大士爷”(信徒多尊称其为“普渡公”)。 相传旧历七月,所有在阳世的亡灵,都归“大士爷”管理。这位神祇的来由有二说:一是他是观音大士的化身,故称“大士爷”。二是他原为诸鬼的首领,因受观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门下,从此被称作“大士爷”,成为护持中元普渡事项的神明。 有的祭祀者为求隆重,会立大士爷的牌位或以纸扎出大士爷塑像,在祭祀期间,会将大士爷牌位或塑像放置供桌之前,以求祭祀顺利。大士爷样貌一般是:顶生二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头上还有一尊观世音菩萨佛像,象征其代表慈悲的观音大士。 闽南人地区在中元节有一仪式称为“抢孤”,将供品或旗子放置高柱上,将柱子涂满油脂,令众人同爬其柱,先得旗、物者胜。不但能取得奖品,且代表自己会得到神鬼的庇佑。不过这是一项危险性很高的活动,时有伤亡,在清朝,台湾巡抚刘铭传曾令禁止。今日在台湾的头城与恒春、香港福佬社群举办的盂兰胜会依然有此仪式。 祭祖 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但祭祀活动一般在七月底之前进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某些地区通过一定仪式,夜晚接祖先灵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庆祝中元十分普遍 在本地,街普多以一座组屋,或街道为中元节普度单位;市普以巴刹、小贩中心、购物中心、商店为主体;至于庙宇,不庸致疑。 在我国是普遍流行,除此之外,本地的工厂和工业大厦,一般都有普度组织。 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准提高,庆祝中元也十分普遍,排场也十分讲究,一些民间组织或公司的中元会也纷纷成立,从这种趋势来看,这个华人传统习俗,在本地是一年盛似一年。 在新加坡,一般的市普、街普都会拜祭大烛大香,一排一排的排开去,有的高十几二十英尺,很是壮观。 在祭棚内,还请糊纸店糊一尊身长丈六,或丈二的普度公,青脸獠牙,异常怕人,放在布棚里供奉,面前烧三条大香,两条大烛,祭礼的方式或荤或素,愈多愈妙,有烧猪、鸡、鸭、白米包、水果、罐头、糖、油、盐、素食品等家禽肉食类,干粮杂果、素食斋品等,全都奉上,而且都插上三角的五色旗和香,色彩缤纷一片。 至于庙普又有的不同,庙普内设有祭坛,中央挂着“盂兰盆会”或“三宫大帝”的大镜子一面,至于神桌上,则置有三个斗灯、神像、香炉。斗灯内盛有白米、古铜镜、古剑、小秤、剪刀、尺、凉伞及点燃的煤油灯,古人相信这样可避邪。 祭坛前的长桌上,则供奉牲醴,及用面粉为材料,捏造成飞禽走兽、鱼蟹水族类及其他供应品,极尽丰盛之能事。 投标福物花样繁多 除了祭品外,这些地方性组织的普度会上,还少不了福物,福物有的是中元会组织的会员及热心人士的捐赠,花样繁多,有神像、俗称“乌金”的火炭、米桶、扑满元宝、大彩票、发糕、酒、电器用具、儿童玩具,应有尽有。 拜祭过后,免不了的便是进行精采的投标福物了,这也是本地中元普度的特色之一。 投标时多由炉主出马,声似洪钟地把出标人的价钱喊出,总听见宴席间,这里、那里、一时高喊出价标福物的声音,比起彼落,好不热闹,而出价者也十分阔气,因为一般人相信,“标”一件东西可带来一些财气,所以大家十分慷慨开价,尤其是商界人士。 通常中元会的负责委员,都会把这笔开标的可观款项,拿来充为慈善基金,或会员的福利基金,同时,也可为下一年的中元会活动,做好准备金,如请歌台或地方戏曲助兴。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除了中元和盂兰盆节之外,民间还称七月十五为鬼节,与清明、十月一合为三鬼节。民间的鬼节与佛教的中元节、盂兰盆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就这样,僧、道、俗三流合一,构成了农历七月十五丰富的节俗活动。 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 [编辑本段]各地习俗 中元节——农历7月15日 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在南方,亦称“鬼节”。然而,相沿至今的中元节却在7月14日。据说在宋朝末年,人们正准备过节的时候,元兵突然入侵,因此只好提前一天祭祀祖先,节日就这样提前了。 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在封建时代,地方官府还命令寺庙的和尚道士设孤魂道场,以祭奠阵亡的军士,中元节时,人们要焚烧大量的纸钱。 我是知道有中元节的,在文学作品中看过,以为那是流行于黄河流域的民俗,别的地方或许也有这种习俗,但想来总不如黄河流经的地方来得地道。在我的感觉中那天的夜晚总应是雾蒙蒙的,在朦胧中各家的祭祖饭在烛光和香火的映照下显得十分诱人,在迷雾中孩子们的河灯在沉没之前也消失了,驶向天国。成人们在干什么作品中多没有提,我想他们多半是在为祖先和孩子们扎河灯然后为他们做饭,这是一种圆融的场面,鬼节应该是个快乐的节日。 真正了解到中元节习俗是到新加坡以后的事,当然我所了解的不过是新加坡的中元节,一个与河灯毫无关系的中元节。 元节在新加坡的俗称叫鬼节,规范来说中元节应该是阴历的七月十五,因为阴历七月十五是岁时节令的中元,所以这一天的节日叫中元节。因佛教的盂兰盆会也是在阴历七月十五举行,一些地方又把这一天叫“盂兰盆节”。佛家对七月十五非常重视,在那一天要举行很多活动,"放灯照冥”就是起中的一个小仪式,这一仪式传到民间变成神秘而浪漫的放河灯。放河灯的目的尽管众说纷纭,但总是与鬼魂有些联系,如肖红在“呼兰河传”一文里提到的’七月十五是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到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脱着一盏河灯,就得脱生’ 同佛家的’放灯照冥‘被百姓根据自己纯朴的愿望吸收改良为民间的放河灯一样,中元节跨越了冥界与国界,来到新加坡,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加坡的中元节你找不到河灯的影子,庆赞中元的时间也从阴历七月十五一天扩大为阴历七月的一整月。这一个月人们尽量不动土,不置业,也尽量不出游,这一个月的飞机票也是全年低的,一些不信邪的人就利用这个机会出国游玩。当然信邪的人还是占大多数,新加坡的阴历七月正是酷暑季节,但不管天气多热,泳池里的人总是稀稀落落的,人们在这一个月里会加多一两件金饰来避邪,他们也会注意说话,尽量避免说出不吉利的字眼来。小孩子尤其惨,据说小孩子的眼睛特别灵,可以看到些不该看到的东西,为了不让小孩受到惊吓,很多父母在七点一过就把小孩关在家里。 新加坡人相信阴历七月一日是鬼门大开的日子,在以后的一个月里鬼魂可以自由出入阴阳两界,在这一天后半晌儿的时候,信的人家会在自家门前的草地上插两根蜡烛,在蜡烛的旁边再插上三七二十一根香,把事先准备好的阴币,佛咒、糖茶之类的供化放在蜡烛的前面,然后点烛焚香拜三拜,祭拜完毕就拿了阴币,佛咒到焚烧桶去烧。这焚烧桶就是汽油桶把顶盖去掉,再在侧面打几个洞做成的,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鲜玩艺儿。焚烧桶的出现是因为政府认为向以前那样在自家插的蜡烛前直接烧纸太影响卫生又很难清理,于是每年一到七月政府就会在组屋前摆放些焚烧桶供人们烧纸用。一些人不能认同自家烧的纸同别人家的混在一块儿的观念,他们只好到杂货店买专为自家用的小化纸桶。更多的人好象突然间受不了烧纸的烟熏火燎,特别是初一,十五,二十九这三天,空气中弥漫的是烧纸的味道,天空中飘扬着的是烧纸的灰烬。很多人为此向政府投诉,政府只好劝请大家少烧点,说是叫礼轻情意重。有一家公司抓住这个商机,研究出新型焚烧桶让大家试用,据说反应良好,或许明年我们就会用上价值一千五百新币的新型焚烧桶了,听说新产品是箱形,所以应该叫焚烧箱才对。 各家各户庆中元的时候,一些华人公司也会集体庆赞中元。公司庆中元的排场要比小家小户来得大,贡品很多,有整袋整袋的大米,各式各样的罐头,饼干和水果,讲究点的还要画龙点睛地来只金猪。这些贡品都摆在一个木制的台子上,台子前立着几根碗口粗细与人齐高的蜡烛与香。让员工们感到兴奋的是,老板点烛焚香除了要鬼兄弟们保佑生意兴隆外还要向他们求四个吉数来买彩票。这四个数是全公司共享的,买的时候也有学问,最常见的是顺买,到买和通吃,据说中的机会很大,或许鬼兄弟真的有些灵通吧。 最有气势的中元庆赞要数社区或小贩中心举办的,不但有摆贡品,点烛焚香等祭拜仪式,还有唱歌台与中元节喊标等活动。唱歌台的主要目的是娱乐鬼兄弟,据说早期的歌台是唱大戏,现在已改成唱歌,而且多数是流行歌曲。中元节唱歌台的歌手多是不大出名的,因为有出场费所以竞争很激烈,为了吸引人去看,女歌手往往穿着暴露,有几个还剃了光头,男歌手则是长发披肩,紧身裤加网眼衣。尽管歌者用尽法宝,看歌台的人却越来越少,不算前几排留给鬼兄弟的座位,其余的座位也坐不满,人们似乎越来越无法接受这有些粗糙的歌台文化。当然也有一批歌台发烧友努力地唱着反调,这些人多是上了年纪的,他们会每天翻报纸查看歌台信息,跟着歌台跑。不知道有没有鬼魂跟着歌台跑,也不知道从大戏改成流行歌曲他们喜不喜欢,但我觉得歌台的娱鬼成分越来越少,媚人的成分却越来越多了。 除了歌台,另一项值得一提的活动是中元节喊标。喊标是在祭拜仪式结束,中元宴席吃到一半的时候进行的。主办单位会尽量找些演艺界小有名气的人来喊标,他们的喊标多是义务的,主要是做点善事,顺带着也宣传宣传自己。用来喊标的福物多数是被镀成金色的民间流传有好彩头的吉祥物,最常见的是金龙与黄梨,也有匠心独具的,比如腾飞的金马上驮个金黄梨叫‘马上旺来’。福物本身没有什么价值,投标者投的就是一个好彩头,把福物摆在家里就等于把好彩头带回家里;福物上也多粘上些幸运数,标得福物的人可买彩票赌赌运气。至于投标所得的钱,一部分用来充当第二年中元庆赞的费用,一部分则捐给仁慈医院等福利机构,大有人鬼共渡意思。 近年来中元庆赞面对很大问题,首先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年轻一代无法接受这种尽管土气却很有民族风味的文化,中元庆赞后继无人。其次,有些人突然间无法忍受烧纸的烟熏与歌台,喊标的噪音,频频向政府投诉。政府似乎也很买这些人的账,在不断改进焚化桶的同时,今年还明令庆赞活动必须比往年提前半个小时于十点半前结束。由于活动提前结束,使歌台发烧友们不能尽兴,投标所得的款项也大大缩水,除去第二年庆赞中元所必须的款项,捐给福利机构的已所剩无几。这让人有点人不如鬼的感觉,但七月是他们的节日,活人只好退让了。

㈤ 中元节怎么过

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主要是祭祀祖先,所以又叫鬼节。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因而又称瓜节。佛教传说,目连(目连为佛教人物,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化为烈火,目连求救于佛,佛为他念《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以祭其母。近代献瓜果、陈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尝新的含义,也是盆祭的遗风。旧时,中元节为目连救母做盂兰盆会,后来逐渐演变为放河灯,祭祀无主孤魂和意外死亡者。德州的中元河灯场面十分壮观。人们用瓜皮、面碗、纸张制成灯具,并以街巷为单位,制作特大纸船,纸扎目连站在船上,手持九环禅杖。中元之夜,人们把灯具和纸船放入河内,顺流而下,河上顿时灯火通明,摇曳摆动,如同天上点点繁星。胶东沿海地区,由道士乘小船在海中放灯,并奏丝竹乐。德州运河两岸的百姓,纷纷拥到河堤观灯。滕州也有放河灯的习俗,形式与德州大体相同,不同的是,放河灯前,摆香案,念佛经,佛师一边念经,一边朝台下撒小馍馍,小孩子蜂拥而上,一抢而光,据说吃了能消灾。长岛渔民为了祭祀溺海而亡的亲人,用木板秫秸制成小船,船上供溺海者的牌位和祭品,如糖果、糕点,有的甚至装上棉衣、鞋帽及死者生前喜爱的生活用品,然后点燃蜡烛,由已经结婚的同辈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
中元节祭祖的习俗在山东较为普遍,一般都在午后带着祭品上坟祭祖。单县的祭品尤为丰盛,有竹子做的盂兰盆、纸做的衣帽和一桌素食等。淄川则把祖先请到家里祭祀,家家都在大门顶上插上五谷穗子,据说以五谷为马,祭祀完毕后,好让祖先跨着马回去。
中元节的饮食一般是包子、水饺、馒头,饭后吃苹果、梨等时令水果。唯独陵县例外地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吃粗茶淡饭。

㈥ 如何过中元节

中元节
俗称鬼节,盂兰盆节.它是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
今年的中元节是在8月8日 (也是中国男子节 )
每年农历7月14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
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 ” ,“倒悬 ”指的的是释迦十大第子目莲的母亲死后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 。 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 祀孤魂都在鬼月农 历 7月 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
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第二种说法:
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
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 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

㈦ 越南有什么节日 越南节日风俗是什么

1、端午节:

越南端午节是一个传统的越南节日,也称为正阳节。端午节有吃粽子、驱虫的习俗。越南的端午节习俗与中国基本相同,但很多人不知道“屈原”。

节日风俗:越南人会喝雄黄酒,吃粽子,给孩子穿五色丝线。这五种颜色的丝线应在第一次大雨或夏季第一次沐浴时投入河中,以达到安全和健康的目的。

2、春节:

越南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使用农历的国家之一,也是少数几个庆祝春节的国家之一。春节是越南人民中规模最大、最繁忙的传统节日。越南人把春节看作是新旧迎新的日子。一般来说,他们在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准备新年商品。越南春节期间,鲜花、粽子、春联、鞭炮一直是必不可少的。

节日风俗:越南春节最具民族特色的是粽子和糯米糕。越南每年的饺子和中国的饺子不一样,都是方形的,而且要大得多。它们通常是由糯米、猪肉和绿豆糊在中间包中制成,外裹芭蕉叶。传说年粽象征大地,绿色显示生机勃勃,中间包裹的猪肉与绿豆沙则代表飞禽走兽、草木繁盛。


(7)越南中元节怎么过扩展阅读:

越南是一个多语种、多民族的国家,官方承认有54个民族。其中,主要民族“京”族占85.7%,其余53个少数民族占14.3%。京族人狭义上是越南人,母语就是越南语。从语言分类的角度来看,越南的民族数量远多于54个民族。

㈧ 越南的重要节日啥时候过

春节:1月底或2月初,庆祝一周,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越南共产党成立日:2月3日(1930年)越南南方解放日:4月30日胡志明诞辰纪念日:5月19日佛祖纪念日:5月28日中元节:8月,阴历7月15日,一年中第二大节日中秋节:阴历8月15日八月革命节:8月19日国庆日(独立日):9月2日(1945年) 哈节(唱歌的节日):农历六月初十、八月初十等(各地不一)

㈨ 越南的传统节日

越南也使用阳历与阴历,除了国家法定的节日如元旦、国际劳动节、国庆节等外,越南也过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与中国人一样,阴历的春节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越南有一句民谣“肥肉姜葱红对联,幡旗爆竹大粽粑。“意思是,春节到了,要为过节准备丰盛的的肉菜,都好粽粑,门口贴上大红对联,高高的幡旗随风飘扬,爆竹鸣响。从这句名谣中,可见越南人对春节的重视程度。在新年与旧年交接之时,越南人也有宁岁的习惯。除夕夜,人们通常要睡得很晚,合家等待新年钟声敲响第一下那神圣的时刻。在农村,家家户户都在忙着煮粽粑,孩子们围着锅台,焦急地等待粽粑煮熟。供桌上,香火缭绕,摆满了各式供品。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一家之主要率领全家祭拜神灵然后再祭拜土地。越南人认为,每年上天都要派一名神来看管人间。除夕神灵交接,祭拜审灵是迎新神旧神,祈求神灵保佑全家老少四季平安。
除夕夜,越南人还有“求禄”风俗。一般有两种“求禄”方式。一种称为“采禄”。通常从寺庙祭祀返回时,老百姓采摘下一根带有绿叶的树枝带回家,寓意为采集天地神灵赐给的福禄。这根树枝拿回去后,插在祭坛前,直到树叶枯残为止。
另一种叫做“香禄”。不少人在寺庙祭祀时点一把租,站在祭坛前祷拜,然后把点着的香带回去供奉在祖先祭坛或王爷祭坛的香炉上。据越南民间传说,香火象征兴旺发达。为此,返回时,常常遇上刮风,香火燃烧加快,人们认为这预示一年万事如意。
越南人也过灶君节。灶君也称为“灶神”(灶王爷),他的任务是客观地记录下这个家庭所发生的事。每年腊月二十三是灶君节,这一天灶君要去拜谒玉皇大帝,报告在人间的所风所闻。腊月二十三,人们供奉灶君,有的地方还供上一条活鲤鱼,传说鲤鱼是灶君上天的坐骑。供毕,人拉将鲤鱼往江河或湖泊里放生,鲤鱼将化为龙送灶君上天。
中秋节是越南人较为重视的节日。中秋节的晚上,越南人除了吃月饼、赏月、观花灯、舞狮子外,在农村,青年男女还举行对歌,越南人称为“唱军鼓调”。军鼓调多以情歌对唱为主,也是日常生活内容。相传古代时,越南军队常以击军鼓对歌供士兵娱乐,后传入民间。所谓的军鼓实际上是一只木桶或洋铁桶,在村头立两根柱子,用麻绳或钢丝绳将桶绷紧后固定在柱子上,用棍子敲打绳子使其发出咚咚的响声,男女双方各站一边,边敲边对歌,笑语欢歌汇集在一起,气氛欢快热烈。一些青年男女通过对歌建立感情,确立恋爱关系。
越南节庆
1月 1日 新年元旦
2月 3曰 越南共产党创立纪念日
4月30日 西贡解放
5月 1日 国际劳动节
5月19日 胡志明诞辰
9月 2日 越南共和国国庆节

㈩ 中元节有哪些注意事项

1,买烧纸时,不要买那种成摞的印刷品,一张就好几亿,那钱不实,都不如旧卢布、越南盾值钱。

2,要买黄草纸,铺开后拿一张一百元的真钱在纸上压,要感觉这一百元是个戳子,由右至左,由上至下,一排一排的盖上去,直到把整张纸铺满。这样的烧纸在下面才是硬通货。钱才实成,揣在兜里才有面子。

3,叠好烧纸,一刀烧纸分成七八份,分别以对角线折两次,不然一摞纸想要它燃烧起来是很费事的。叠起来烧会很方便。

4,准备去烧纸前,你最好预备好火机(最好是防风的,七月十五阴气重,风大)和一根小棍。这样方便你在烧纸的,时候拔起压在一起的烧纸,让空气流通,方便燃烧,家里用废的拖布杆就是不错的选择,但注意,用完之后就不要再拿回来,直接扔掉。

5,要天黑透才去烧,去烧纸的来回路上,遇到烧纸尽量绕开,不要踩到,有时候一个路口排满了纸灰堆,想绕都绕不开,那只好请你小心地穿插过去,有时候还可能需要大跨步一下,过去之前你要先说一句,对不起,借过。

6,要烧纸前,在要烧的地面画个圈,注意,不要把自己圈到里面,西北角要留个缺口,方便下面的亲人进来拿钱。

7,烧纸时要表情严肃,不要嘻笑打闹,既然来都来了,你就恭敬点。

8,给亲人烧纸前先点燃两张扔到圈外,答对一下没有亲人送钱的孤魂野鬼。

9,烧纸时要念念有词,如:XXX,给您送钱花来了。今天孙男弟女都来看您来了XXX。

10,一定要坚持看着把纸燃尽才可以走,这样既可以防止火灾,又能防止风把纸吹出来,被其他路过的拾去,惹老人不高兴。

阅读全文

与越南中元节怎么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越南人怎么挽救汉字 浏览:494
越南皮带皮鞋多少钱 浏览:262
印度土皇帝娶了多少人 浏览:704
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是哪个中国 浏览:616
印度鞋厂什么时候生产 浏览:168
印度军事部队有多少人 浏览:645
印度之夏有多少季 浏览:56
中国为什么对印尼海啸捐款 浏览:870
印度到底是什么疫情 浏览:793
中国空军哪个军区多 浏览:238
英国的奥运会在哪里举办 浏览:529
法国意大利足球哪个牌子好 浏览:101
韩国为什么找印尼合作五代机 浏览:835
中国移动网络网关如何激活 浏览:769
去印尼路费多少钱 浏览:422
越南话瓦瓮是什么意思 浏览:681
晋城中国青年城怎么样 浏览:419
中国汽车销量如何统计 浏览:116
印度有哪些品牌口碑好 浏览:800
旅游去哪里德国法国意大利 浏览: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