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越南华族有多少人
越南现在有华人约130万人,据有关统计,85%以上的越南华人居住在南方。越南华人的祖先都是在历史上不同时期从中国迁徙到越南来的,有史可稽者最早可上溯至秦代。华人把中华文化的传统,以及祖居地区的传统文化带入越南,一直保留至今。然而,他们南迁之后,由于长期与越族以及周围其他一些民族相处,受到越族文化以及其他一些文化的影响,在保留自身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化特征。华族的传统文化特征与中国南方的基本相同,这些传统的文化特征从居住、服饰、饮食、信仰、宗亲、社团活动等方面反映出来。越南华族的舞蹈中也有明显的中国舞蹈的影子,越南的华族人将中国的舞蹈和越南本土的传统舞蹈相融合,使其具备越南华族特有的风格特点。
② 越南华人的越南华人
2009年越南人口普查数据,华族为823,071 人(占越南总人口0.96%)。根据2009年越南人口普查数据,按照越南各民族人口数量排名,华族是越南第八大民族。华族祖籍地多以国内广东福建为主,方言也为多为闽粤一带。
③ 越南的华人有多少
没有越南国籍的叫华侨,只有几千人
越南现有华侨华人100多万(其中华侨仅数千人),主要集中在胡志明市及湄公河三角洲一带。胡志明市现有华人50多万,其余分布在胡市邻近各省和九龙江平原一带,其中,较集中的蓄臻省约有10万。
越南华侨华人以祖籍广东、福建者居多,广东籍中又以广肇、潮州籍人居多。
在越南的革新开放政策下,华人经济发展较快。但基本局限在餐饮业、食品加工业、旅游业、制鞋业、纺织业、金饰加工业、建筑业以及金融、银行等服务、轻工类行业。
④ 越南统一前的华人
越南是一个位于东南亚地区的东洋半岛的国家。也是一个具有四千年文献的国家。首都河内是其国家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古时曾是汉、唐等朝代的附庸国的文化、政治中心。 越南也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据调查,目前在本国领土境内共有54个民族共同生活。其中以京族占大多数,京族在越南境内占了83%人口以上。而越南华族的居于本国人口的第四位。人口达140万以上。越南华人分布于全国各地,人口较为密稠的主要在南方各省以胡志明市(旧称西贡堤岸)和西南部地区为最。 (一)旅越的广府民系: 旅越华人据准确考证应该是在明末清初和民国时期就有大量来自两广、福建和海南的华人迁居至此。他们多数是以汉族为多,分别是中国南方的汉族的各个民系以广府(来自广东、广西)、客家(来自广东东部)和福佬(来自福建、海南和广东东部)三个民系为主。 初时来越的华人主要是以经商方式而来往,与越南本地人交易、交换农业产品。后来又因抗拒满洲人入主,所以有很多南方的华人到越南避难和在这里定居下来。第三次向越南迁居的华人主要是在民国时期逃避日本佬的侵略和中国当地的贫苦农民受到饥荒大闹。 越南华人以广府民系的华族占大多数,他们的先祖都是来自中国两广。与客家、福佬两个民系相比,广府民系很早之前就在越南这块土地生活。由于广府人是一个具有强烈民族、族群认同意识和团结精神高的民系,故此不但在其他国家,乃至在越南各地的华侨聚居地似乎均有广府人的‘同乡会’。广府人的同乡会是一个供于广府同族人聚集议事的场所,也就是一个维护和帮助同族人的办事处。越南广府华人的同乡会几乎在各处都可见如:穗城会馆、广肇会馆、广东相济会、广西同乡联谊会等等。这些同乡会、联谊会更明显地证明着广府人是中华民族中的一个最团结的族群。 广府华侨所*的汉语称为粤语或称广府话、广东话和白话。习惯上越南的广府人则喜欢把粤语称为‘唐话’,这是标志着广府人肯定自己是汉族人的强烈认同之精神。广府人的粤语和客家人的客家方言、福佬人的闽方言相比,其内部的分歧并没有后两者那么复杂,大概只有若干分支方言而已如:粤海片以广州话为代表、四邑片以台山话为代表、高阳片以阳江话为代表、钦廉片以钦州话为代表、邕浔片以南宁话为代表、勾漏片以玉林话为代表。当初来越的广府华侨所说的广府话口音不一致,有的是广州粤语口音、有的是四邑粤语口音、有的是钦州、南宁粤语口音,但后来因来自珠江三角洲的广府侨民在越南人口激增广州粤语自然地普及于越南的广府社会,也使到粤语其他分支方言向广州话靠拢。20世纪80年代中叶越南政府实行开放政策,吸引了很多国家纷纷到来投资,其中外国的各样产品也大量地进入越南市场。但值得一提的是港产的粤语连续剧,这些连续剧就是一个促使、维系越南的广府话各分支方言靠拢广州话的动力和纽带,因港产的粤语连续剧的对白以广州话为主。再说广府话素来是中国汉语中的一种向心型的方言,广州话在广府方言中一向是最有‘权威’的代表方言,故此无论来自广东或广西、香港、澳门的广府人大部份都可以说广州话。现今在越南大部份的广府人所*的粤语似乎是以广州话为主,其他粤语分支方言如:四邑话、钦州话越来越少人说了。至于保留母语这一方面而言,不论在国内还是在海外广府人是一个保留自己的母语最成功的族群,大部份广府人认为说自己的母语更舒畅,容易表达自己的意思。反而说普通话或其他语言广府人却认为没有哪一种语言比广府话更丰富。调查证明有84,23%广府人认为自己的粤语比普通话(北京话)更好听更丰富。这足证广府人对广府话具有强烈爱护和认同的心态。在越南虽然有些广府家庭已经是第四、五代粤裔,但他们都能说一口非常流利的广府话。广府人不但热爱自己的母语,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他们也是十分珍惜和爱护。对于戏剧这方面来说有63、45%广府人认为粤剧比京剧、潮剧好听,有85、23%广府人认为广东菜比川菜、潮州菜好吃,有75、57%广府人认为广东音乐是中华音乐的代表。所以纵使身不由己的漂泊于海外,在异国他乡生活广府人也不会忘记的传统文化。越南的粤剧团比潮剧、琼剧团有更多观众,广东音乐的唱盘比潮州音乐、闽南音乐更畅销。以婚姻方面而言,广府人向来十分‘骄傲’,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最文明的纯汉民系,似乎只与同族人互相嫁娶。20世纪20年代那时还有怀着封建思想的广府人决不准自己的儿女与客家人、福佬人通婚。当时的客家人、福佬人在广府人的眼里都被视为不开化的群体。广府人宁愿与北方人通婚也不愿意与客家人、福佬人结为亲家。广府人歧视客家人、福佬人,当时在海外只有广府人与广府人通婚。至今50、60年代才有广府人与客家人、福佬人通婚。现今虽然广府、客家、福佬三个民系经仔细考究证明他们都同是汉族,但至今还有一些广府家庭不愿意与客家和福佬人通婚,尤其是客家人。广府有俗话:‘客家占地主’,从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出广府人对客家人的评价是非常低贬。广府人认为客家男子偷懒不好顾家庭,认为客家女子善于欺负丈夫、不守妇道。这样的思想则使到广府人更加远离客家人。 (二)旅越的福佬民系: 越南的福佬民系主要集中生活于越南西南部地区。他们的先祖是来自中国的福建省、海南省和广东省的东部(潮汕地区)。与广府人、客家人相比较福佬人的族群认同远远不如前两者。越南的福佬民系一般只有地方居住的认同,即来自福建泉州、漳州一带的福佬人就自认为‘福建人’、‘闽南人’,来自广东潮汕地区的福佬人就认自己为‘潮州人’、而来自雷州、海南的福佬人同样也只有地方性的认同即雷州人、海南人。一般而言*闽方言的群体至今早已不存在族群意识与认同了。 越南的福佬民(简称闽人)如要和南洋一带的福佬民系相比,越南的福佬人以来自广东潮汕(旧称潮州府)为多,而南洋的福佬人多数是来自福建的漳州、泉州和福州。故此越南的福佬民系所*的闽方言肯定是属潮州地方口音的闽语俗称‘潮州话’、‘潮汕话’、‘潮语’,但习惯上旅越南的潮州福佬人(潮州人)都将自己所说的家乡语言称为‘潮州话’,说潮州话者则称‘潮州人’。潮州福佬人虽然已不存在族群意识与族群认同,但他们对‘潮州’这个地名的认同是十分强烈。潮州人之间的团结精神与广府民系比起也是势均力敌,在越南的各个潮人社团也很多‘潮州会馆’、‘义安会馆’、‘潮州相济会’等等都是潮州福佬人的一个自己人互相联系的场所。与潮州福佬人相比,旅越的福建的福佬华侨的同乡会、会馆或联谊会有更多如:福建二府会馆、霞漳会馆、金门会馆、同安会馆、三山会馆、福安会馆等会馆,但由于越南的福建福佬民系的人口少,所以至今的那些同乡会或会馆有部份被越南当地政府管理,也有部份当地的广府华人管理。因越南当地的华人以广府人为众。在音乐、文化这些方面似乎以潮州福佬音乐为主,潮剧团在华乐社中也是一个较有名气的音乐团体。在越南,潮剧也很受潮州人的欢迎,尤其是越南西南部地区的潮州华人。相对的福建南音、芗剧是闽南人的传统音乐,在越南这些福佬音乐并不受到欢迎,闽南音乐似乎只在一些神诞或庙会才能听见的。 海南福佬民系虽然仍存在,但至今似乎很少人能说海南话了。大部份的海南人跟广府人说广府话,闽南人中亦有一些被广府化也改口说广府话了。琼府会馆是海南福佬人的同乡联络的场所。现在已经改称为‘海南会馆’,在该会馆里的理事会还有组织一个琼剧团来服务于每逢神诞和庙会。 (三)、旅越的客家民系: 越南的客家民系主要集中于越南南方的胡志明市和西南部地区。他们的祖先主要是来自广东的东莞、惠阳、大埔、梅县、兴宁、紫金、五华、丰顺、龙川和和平等县市。越南的客家人以东莞、惠阳的客家口音为多,虽然现今有很多语言专家认为广东梅县一带的客家话是其方言的标准语,但在越南由于来自东莞、惠阳的客家侨民占大多数,故此其方言自然变成此地的客家方言之代表。在越南的华人社会中客家人被分为两个支系的客家即:广府客与福佬客。广府客的意思即来自东莞、惠阳、河源、紫金、五华、和平、龙川这一带的客家民系,这是因为这些地方的客话口音受到粤语的影响,客话口音听起来有点象广府话,故称广府客。而福佬客的民系主要是指:梅县、兴宁、丰顺、大埔这一带的客家人,来自这些地方的客家人所以被叫做‘福佬客’或‘鹤佬客’是因为他们所说的客方言口音受到潮州和闽南福佬方言的口音的影响。这些福佬客所说的客方言接近于福建闽西地区那边的客家话。 旅越的客家人主要以药业为生,越南大部份的中药铺户似乎是由客家人开的。他们从事这个行业是由祖或父传的,有的没有学问、不懂文字也能当上医师,但随着现今的科技发展,人智得到提高,那些客家药材铺似乎生意滞销,有的铺户倒闭转业。这是因为人们早已对客家的一些不董文字、没有知识的医师有了很深的了解;一个没有学问、没有医学的知识的庸医怎能给人看病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引起很多客家人改行转业到别的领域谋生。 现今据新资料的统计客家华人越来越少约有29万人左右,再说,他们之中已有很多人不会说客家话了,有的改口说广府话或潮州话,基本上只有客家的认同而已,而实质客家话早已不会说了。 崇正会馆或客帮会馆、客属公会是客家人之间的一个联系友谊、同乡之情的场所。很多来自不同地方的客家人都可以在此请求同乡人的帮助。关于客家音乐这一方面来说,客家音乐在越南并不发展,具有客家特征的音乐是客家山歌,可是很多绿越南的客家华人已经没有人会唱和喜欢听了,乃至是一些老前辈的客家人。反而有97%客家人认为广东歌和广东音乐好听,所以无论是粤剧或广东音乐都很受到越南的客家人的青睐。 在中国大陆广东客家菜被列入广东菜系的一种,在海外虽然至今仍有一些客家家庭还能烹饪客家菜,但基本上也很强烈地受到广东菜的影响。由于客家人的祖先向来所居住的地方似乎属于山岭地区,故此对饮食这个方面他们并不讲究。客家菜既朴素又简单,和中国其他菜系如:广东菜、潮州菜、四川菜或北方北京菜、天津菜相比客家菜并没有什么显着的特色。所以无论在越南或是在海外各国的华侨社会中,人家几乎只能看见广东菜馆、潮州菜馆、北京菜馆和四川菜馆罢了,但客家菜馆可说是难以找到,恐怕只能找到的客家菜馆是在客家人居住的地方。
⑤ 越南华人的三个时期
进入近代后,一方面法国殖民开发越南,掠夺资源,开矿山、修铁路需要大量劳动力,所以采取免税等多种优待手段吸引中国劳力到越南。另一方面,自鸦片战争后,外国人侵导致中国社会动荡,人民大批破产,被迫流亡海外。因此,自19世纪中叶后,移居越南的华人迅速增加。到一战前后十年间,移居越南的华人达到12万,1921年增加到19. S万人,1931年为26.7万人。。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东南沿海人民,纷纷到越南避难,人数曾达到10万人以上。1949年冬,国民党军黄杰部三万余人,夹带大批百姓人越,到1953年军队撤往台湾,随军百姓则多数留在了越南,其中许多人在越南广宁省的东潮、鸿基矿区谋生,到1951年,越南华人猛增至150万人,其中分布在南越135.7万人,北越9万人,越南中部5.3万人。
华人移居越南历史悠久,以上各个历史时期移居的情况仅为史籍所载,而史籍未记载的移居,每个时期都有。华人移居越南后,其中一部分又在不同程度上同当地越族居民融合,成为越南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越南史学家陈重金先生在《越南通史》中说:“无论我们属于哪一种类,但由于后来中国统治我国一千多年,有时还有40多万兵,则必然使我们旧的苗裔已与中国人混血之后,才形成今天的越南人。”
⑥ 越南和缅甸分别有多少有多少华人
1、越南现有华人250多万人。
2、缅甸华人人数有约30万人。
⑦ 上世纪70年代越南北方有多少华侨
法籍华人学者TsaiMaw Kuey的估计,60年代末期,在越南方的华人达到103.5万人。《世界外交》杂志统计1970年在越南南方的华人是120万人,在北方是20.8万人。
美籍华人学者Wu YuanLi和Wu ChunHis的数据,1975年以前,在越南南方的华人达到200万人,而北方是17.5万人。根据越南的正式数据,1976年,全国华人人数是123.6万人,约占越南当时总人口的2.6%。
从上述数据,可以得出这样的估计,20世纪70年代中叶,在越南的华人约有15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3%,有85%左右集中生活在越南南方。
确定1975年以后在越南的华人人数显然遇到很多困难,因为在南方获得完全解放前后,南北两方经历了很大的居民变动过程。如果说1976年在越南的华人人数是123.6万人的话,那么,到1979年10月,只剩下93.5万人。
⑧ 越南的胡志明市为何会有50万的华人
胡志明市是越南的经济中心,也是越南的第一大都市。胡志明市的经济实力十分强大甚至远远超过了越南的首都河内。但是大家可能有所不知,胡志明市作为一个越南城市,其中华人的人数却是十分多,其华人人口数量占了越南全部华人数量的一半以上,甚至占了胡志明市人口的6%。为什么胡志明市的华人会这么多呢?我们来看看原因所在。但是因为迁徙越南的国人中,男多女少,因此他们被允许和越南的女性通婚,绵延子嗣。所以在越南的华人有很大一部分都拥有着两种血统。再往后,到了越南的华人开始做生意,并且在铺州和奈江成立了专门用来买卖的区域。但是有一天,铺州被西山军烧杀抢掠,铺州的华人迫不得已迁到了离铺州三十公里外的一个堤岸,而这里就是如今的胡志明市的前身。
⑨ 世界十大华人最多的国家有哪些
第十位、缅甸,有110万华人,占了总人口的1.92%。在历史上十八世纪以前就已经有华人移居到缅甸北部经商,当时大多数是来自云南省,但也有部分其他华人族群,居住在中缅边界“果敢区”。在1897年“果敢区”被割让给了英国,当地的华人自动变成了缅甸本土少数民族。1982年缅甸通过新公民权法,排斥外来人士,使得华人难以立足,于是很多人移居到台湾、香港、澳洲或者美洲,留下来的后裔渐渐与本地人融合并诞下后代,样貌和习俗当地化,语言也只会缅甸语不会华语了。
现在,也有不少华人到美国留学工作,也有不少白人从中国领养小孩,大量华人都集中在城市,汉语是美国第三大语言,虽然通行语言为英语,但为了文化传承大部分华裔都会教导子女学习中文。简体中文是当地华裔通行书面文字,但美国标语大多使用繁体汉字。
第三位、马来西亚,630万华人,占总人口19.6%。当地华人主要是明清到民国时期从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迁居来的后裔。郑和下西洋是就留下最早中国人到马来西亚的痕迹,估计当时船员也留在途径的各个国家。马六甲两地文化结合密切,也有很多混血小孩。当地华人都会说很多中国方言,但是中文教育文凭在马来西亚联邦不被承认,但是在东马沙拉越邦是承认的。
第二位、泰国700万华人占总人口10.1%。在1367年泰国和中国就开始贸易往来,十七世纪末,泰国华人人口约莫10万人,占当地10%,大多来自福建广东商港,泰王把华人当作自己人还给予特殊优待。19世纪末华人移民越来越多遍布泰国各地,华商开始掌握泰国经济命脉,当地人开始出现排华情绪,所以当时的泰国华侨为了自保,他们都主动改用泰国文字当作自己的新姓氏,这场事件被称为改姓名运动。在历史上泰国还有首相是华侨,但他们都使用了自己的泰国名而不是汉名。
到90年代时,当地电视台经常组织一些节目,强调泰国华侨对当地的角色,也强调说泰国华侨和其他民族一样都是泰国人。并且伴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华文教育在泰国落地生根,并且学习中文已经成为了一个新时尚,在泰国华文学校的学生所占比例越来越多。
第一位、印度尼西亚,拥有770万华人占当地人口2.89%。除了历史上来印尼做生意的中国商人,还有民国时期来打工的合同工,基本上,华人体系在印尼比较成熟,并且比当地人更加城市化。
不过虽然经济地位高,但依然受到排挤,爆发过多次反华事件,禁止使用华文,禁止华人入口,在公共场合使用汉语都会受到威胁。近年来随着中国崛起,1998年几百万华人才重获学习和使用中文的权力。
⑩ 越南的华人多吗
相当的多,尤其在南方。 越南有人口8000多万,其中90%是京族。中国55个少数民族里也有一个京族,和越南人同根同祖同文化,居住在中越边境城市东兴的偏远海边。目前在越南有华人或者说华裔100多万,大多数生活在西贡。华人在越南被划分为一个单独的民族,身份证上被注明华族。在越南统一之前,越南华人更多,但是70年代末越南实行反华政策,北方的华人大部分被驱赶回了中国。和北方的以边民为主的华人不同,南方的华人多是清末民国时期从广东下南洋而来,经过几十年的打拼,这些华人在西贡渐成气候,许多人成了当地有影响的资本家。 但是75年越南统一后,越共对南方强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私人资本被强行没收,许多人被投入监狱,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华人。于是许多南方华人为了逃避越共的改造,冒着葬身鱼腹的危险,搭上渔船,投奔怒海,流落到了印尼,澳洲,香港和台湾,有些人又辗转去了美国。它对相邻国家的影响持续了几十年,直到前几年,越南船民的遣返仍然是香港政府一个很棘手的问题。香港着名导演许鞍华根据这段历史创作了电影《投奔怒海》,荣获了1982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影片里,刘德华那年轻的脸庞,让人一阵阵心碎。这段历史,成为西贡人心中永远的痛。 西贡有人口600多万,其中华人就有100万,大多数居住在第五郡,郡就是我们说的区,少部分住在第六郡。第五郡的居民绝大部分是华人,走在第五郡的街头,随处可见中越两国文字写成的招牌,耳边响起的都是汉话,虽然是广东话,但仍让我们感觉无比的亲切。我们都听不懂广东话,只能用普通话和当地华人交流。没想到他们居然大都会说普通话,尤其是年轻人,于是我们真的感觉回到了祖国。 普通话在港台被叫做国语,在东南亚则被叫做华语。这里的中国人大多是从广东而来,平时生活中都是说广东话,但是小孩们从小就被送到华语学校学习华语,因此年轻人都能说一口较流利的华语。老人们虽然大多不能说华语,但是听也没有问题。可以这么说,在第五郡,即使你不会说除了中国普通话之外的任何一门语言,你的衣食住行也不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