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军第一次使用宝石路激光制导炸弹是在什么战争中
1968年越南战争, GBU-1首次使用. GBU-1是宝石路1系列中最早型号, 用750磅M117常规炸弹改装而成.
② 激光制导炸弹的原理有哪些
作为一种机载精确制导武器,激光制导炸弹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发展起来的。激光制导炸弹,顾名思义,就是与常规自由落体炸弹相比,这种炸弹利用激光的直线传播特性进行制导,以增强炸弹落点的精确度。具体过程为,载机借助于“激光目标指示器”,把激光束投射到目标上,激光束在目标表面产生漫反射,总会有一部分激光反射到激光制导炸弹上,被炸弹的“寻的器”所接收,然后通过控制系统进行换算,再控制炸弹的飞行舵调整炸弹航向,直至精确命中目标。这种激光制导的方式,就像给各种炸弹安上了“眼睛”和“大脑”,就像放出猎狗追兔子一样,紧紧盯住目标,穷追不放,直到将目标摧毁。
激光制导炸弹首次投入使用,是在越南战场上。据统计,整个越南战争期间,美军共投掷激光制导炸弹25000枚,炸毁重要目标1800个,其中还包括普通航弹难以摧毁的桥梁106座。其中,美空军空袭越南清化大桥是激光制导炸弹运用的典型战例。清化大桥位于河内以南112千米处,是从河内通往越南南部的铁路、公路必经之处,在1965~1968年的4年里,美空军曾出动数百架次飞机对其进行轰炸,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桥梁不仅没有完全被摧毁,却损失飞机10多架。
直到1972年,美空军仅仅出动了几架飞机,投掷了十几枚激光制导炸弹,就使得清化桥梁被彻底摧毁。1986年,美军飞机利用夜幕长途奔袭利比亚,用激光制导炸弹准确地对卡扎菲总部和驻地实施精确轰炸,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运用激光制导炸弹摧毁了大量伊拉克经过严密加固的固定目标,包括五分之四的交通设施。
激光制导炸弹虽然有许多优势,但是劣势也不可避免。例如,激光制导炸弹不能在复杂的气象条件下使用,云雾雨雪都会严重影响激光传播,烟雾、水幕、沙尘都会衰减激光能量,影响激光制导炸弹的正常使用。
另外,激光制导炸弹是一种“点穴式”的精确打击武器,难以进行大面积轰炸。非编码激光制导炸弹攻击聚集在一起的多目标时,同时发射的激光会互相干扰,往往会出现误炸、重炸、漏炸,所以激光制导炸弹往往是出动小编队,单独使用,这就使火力强度不足,编队容易遭到数量优势的敌人进攻。而激光制导炸弹投下后,激光照射飞机不能离开,必须在目标上空盘旋,使用激光指示器照射目标,这也使得激光照射飞机极易遭到攻击,载机生存率降低。
③ 1967年美军首次在越南战场上使用哪种先进武器
1967年,美军首次在越南战场上使用激光制导炸弹;1972年,又在越南战场上大量使用了激光和电视制导炸弹。越南战争中,美军先后投放25000余枚制导炸弹,命中概率达60%以上,圆概率误差提高到2米,作战效能比传统的无制导炸弹提高了上百倍。
④ 越战中美军的先进武器
1.美国M60式7.62毫米通用机枪.2. M79式榴弹发射器1962年在越南战场首次使用,便初露锋芒,取得了满意的效果3. 美国MK19式40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4. 在越南战争中,M26和M26A1式防御手榴弹是美军的基本装备之一
⑤ 美国第一次使用宝石路激光制导炸弹
中文名称: 宝石路激光制导炸弹
英文名称: PAVE WAY Laser Guided Bombs
研制国别: 美国
研制时间: 1965
分类: E927
关键词: 导弹
编辑本段简介
“宝石路”系列激光制导炸弹是美国在Mk 80系列标准炸弹上加装激光制导系统和弹翼而成的一类成本很低的精确制导武器,可以从有限的防空区外投掷,准确地攻击各种地面和水面目标。这种武器使用通用的激光制导系统,只是气动力面(舵和弹翼)不同,以适应特定尺寸炸弹的需要,而且除普通炸弹战斗部外,所有其余的部件(激光导引头、控制舱、舵和尾部弹翼组合)均以成套制导附件形式由主承包商得克萨斯仪器公司提供。
“宝石路”系列激光制导炸弹1965年开始研制,至今已经发展了三代,即“宝石路”Ⅰ、“宝石路”Ⅱ和“宝石路”Ⅲ。“宝石路” Ⅰ是在1974年前发展的。1965年4月,美空军军械发展试验中心对在标准炸弹上使用的两种激光制导概念进行了竞争性鉴定试验,试验证明,激光制导概念是可行的,接着成立了“宝石路”计划办公室,并选定得克萨斯仪器公司为研制生产成套制导附件的主承包商。首先改装M117通用炸弹,并于1968年在越南战场成功地进行了试验。后来又对Mk82和Mk84两种通用炸弹和M118爆破弹成功地进行了改装。1970年研制出“石眼”(Rockeye)子母弹,1971年鉴定“宝石风暴”(Pave Storm)子母弹。到1974年共研制改装了八种型号,它们适于从中、高空近距投放,并在越南战场大量使用(约25000枚)。
第二代激光制导炸弹“宝石路”于1975年开始研制,1977年投产。使用这一代激光制导系统的主要炸弹有Mk 82、Mk83和Mk 84,另外还专门研制了一种破坏坚固目标的“坚固结构弹”(GBU-17/B),这一代适于从中、低空和更远的防空区外距离投放。
编辑本段发展过程:
宝石路系列激光制导炸弹,是美国于60年代中期,在MK80系列标准炸弹基础上加装激光制导系统和弹翼而发展成的一种精确打击武器,已发展了三代。目前,已经形成系列化装备,是美国空军对地攻击的重要力量。台湾引进的主要有GBU-10E/B(908公斤)、GBU-12B/B(454公斤)、GBU-12D/B、E/B(227公斤)等,属宝石路第二代。
性能特点:
1.可在较远的距离上投放,载机生存率高。
2.命中精度高,极大地提高了有效载荷比。
3.可攻击多种目标。
4.价格低廉,成本效益比高于普通炸弹50倍。
5.需目标照射保障,载机无法在抛投后迅速脱离。
编辑本段主要改型:
宝石路Ⅰ。有3种型号(1967年装备)GBU-10B、GBU-10A/B、GBU-12A/B。
宝石路Ⅱ。有7种型号(1975年研制,1977年生产)GBU10C/B、GBU-10D/B、GBU-12B/B、GBU-12C/B、GBU-16B、GBU-17B、MK13/18。
射程增大,制导和控制均有改进。
宝石路Ⅲ。有4种型号(1980年研制,1983年生产)BGU-22/B、GBU-24B、BGU-27B、GBU-28。
精度高,射程远,低空远距离打击能力强。
编辑本段基本数据:
攻击距离 依投掷高度而定
命中精度 Ⅰ型3米;Ⅱ型1~2米;Ⅲ型1米
弹重 12型225公斤;16型455公斤;10、24型908公斤
弹长 12型3.33米;10、24型4.32米
弹径 12型273毫米;10、24型475毫米
翼展 12型933毫米;10、24型1.17米
战斗部 高爆炸药
弹体 12型MK82炸弹;16型MK83炸弹;10、24型MK84炸弹;27型BLU-109钻地战斗部;28型BLU-119钻地战斗部
载机 F-5、F-16等
编辑本段作战应用:
越南战争中,美军大量使用了刚刚研制成功的Ⅱ型弹,共投掷25000余颗,命中率在60%以上。
1986年美利冲突中,美国出动FB-111战斗/轰炸机与海军舰载机配合作战,使用激光制导炸弹成功地袭击了班加西、第黎波里的预定目标,附加损失较小。
海湾战争中,激光制导炸弹是美军空对地攻击的重要武器,美军共投掷9300余颗,计6000多吨,命中率达85%以上,为瘫痪伊军防空体系,杀伤消耗其有生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索沃战争中,美军大量使用了激光制导炸弹,其中钻地型GBU-28在摧毁南坚固设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编辑本段识别特征:
1.采用两组控制面。第一组是位于弹体前部的舵面,4片,尺寸较小。第二组是位于弹尾部的大面积弹翼,4片,尺寸较大,用于滑翔增程。
2.弹头前为导引头,有环状装置,特征较明显。
3.不同重量炸弹的弹体轮廓略有差异
⑥ 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国首次使用了精确化军事武器
美军精确制导武器的首次使用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越南战争中,使用的是激光制导炸弹,也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灵巧炸弹”。
清化桥,是越南北方通往南方的必经要道。它由中国援建,十分坚固。美军一直企图炸毁清化桥。
从1965年至1972年初的7年中。美军对清化桥突击了数十次,投下了成千上万吨炸弹,损失了几十架飞机和十多名飞行员,耗资10亿美元以上,但始终未能将其炸毁。美国太平洋空军把这座“永远炸不倒的桥”称为“使我们声名狼藉的目标”。
1972年5月13日,美军一架F-104战斗机利用机载低功率激光发射器先瞄准大桥,然后,8架攻击机先后向清化铁路桥投下了激光制导炸弹,当最后一架飞机离开目标时,清化桥的西半部桥身已经从12米高的水泥桥墩上掉了下去。从此以后,美军在越战中平均使用14颗精确制导炸弹就可摧毁一个固定目标。
但是,越战中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率很低,仅占总投弹数的0.2%。真正第一次大规模使用是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率为8%;其后的科索沃战争为35%,阿富汗战争为60%,伊拉克战争更是达到90%以上。
⑦ 什么是激光制导炮弹
激光制导炮弹:
激光制导炸弹装有激光制导装置、能自动导向目标的炸弹。具有射程远、命中精度高、威力大和较强的抗电子干扰能力。投射时,它是利用载机上的激光照射器,先向目标照射激光束,经目标反射后,由装在炸弹头部的激光导引头接收,再经光电变换形成电信号,输入炸弹控制舱,控制炸弹舵面偏转,导引炸弹飞向目标。激光制导炸弹在普通气象条件下捕获目标率高,遇有雨、雾、灰尘、水时命中精度降低。
1、被动防护:
对重要目标进行模糊伪装,设立假目标,建立多个备用机构,或在重要目标周围设立假目标。使得敌人飞机用机载红外、可见光、雷达探测设备进行观察时,整体图像模糊不清,找不出真正的攻击目标。这样一来,无形中增加了飞行员的判断时间,增加了飞机在目标区的滞空时间,从而使其被击落的几率也增加。重要目标建立了多个备用机构后,即使其中一个或几个被摧毁后,还能保证其他继续工作。另外,重要目标隐蔽化、地下化,构建坚固防护等,这些都是被动防护的内容。
2、遮障:
激光有“怕”烟雾、水幕、沙尘的弊病。利用这一弱点,可用释放烟幕、水幕、烟尘的方法对付敌方激光制导炸弹。这种方法非常实用,越南战争期间,美国空军采用激光制导炸弹攻击越南桥梁和地面固定目标,一开始命中率很高,后来越南载采用了烟雾、水幕遮蔽的方法后,美军激光制导炸弹的命中率大大下降。例如,越南为了保卫河内富安发电厂,当美军飞机飞临时,在电厂周围燃烧废弃的轮胎和湿稻草。并往烟雾里喷水,喷水的高度超过建筑物3米,面积为目标的2~3倍,浓度为1克/立方米。结果,烟雾干扰了飞行员的瞄准,使其发现不了电厂的关键部位,潮湿的烟雾阻绝了激光的传播,使激光制导炸弹变成了“不精确”、“不制导”,投下的几十枚激光制导炸弹,仅有一枚落入电厂围墙附近,而没有一枚落入厂区。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在奥希拉克核设施周围部署了大量的烟幕发生器,并向烟幕中淋水,美军开始投入70多架次常规作战飞机进行攻击都没有见效。后改用F-117隐形飞机在夜间进行偷袭,用激光制导炸弹也未能一次性的摧毁,连续几个晚上,出动了十几架次,投掷数十枚激光制导炸弹才达到目的。可见,烟雾、水幕、沙尘在足够浓度时,可对激光指示器进行遮蔽,影响激光正常传播,使激光制导炸弹失效。伊拉克战争中,我们在电视画面中往往会看到伊拉克的许多油井都是浓烟滚滚,以为那是美军轰炸的结果,其实,这是伊军为了在广阔、没有遮掩的沙漠中保护军事目标,自己把油井点燃的,其产生的浓烟确实很让美空军头疼。
为了提高遮障的效率,就有必要采用烟雾、水幕、沙尘自动施放系统。所谓自动施放系统,就是设置综合告警装置并与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施放装置相连。具体就是计算机控制系统将和预警系统,或者布置在重要目标外围的硬杀伤防御系统(比如高炮,导弹)的预警指挥系统相连,当预警系统告警或者激光感应器侦测出目标受到激光束的照射时,会按照程序启动点火施放装置,迅速地形成有足够浓度的遮障。美国研制的XM—57型发烟机和英国研制的SG—18型发烟机,其遮障效果就非常好。在很短时间内,这种发烟机就可在战场上形成一道高50米、宽30米,持续时间几分钟到几十分钟的烟雾笼罩地域,并能有效的使受保护目标避开目视和所有的热成像仪、光学侦查以及激光瞄准,极大地提高了目标的生存能力,成为一种高费效比的现代软防御手段。而苏联坦克更有一项绝技,除了坦克炮塔上火炮两侧的烟幕发射管以外,苏联坦克还可以通过向发动机排气管中喷射柴油来产生滚滚的烟雾。这都是有效的防御手段。
3、有源干扰:
致盲式干扰法是一种重要的有源干扰(又称积极干扰),它是利用强光束直接瞄准对方激光接收系统中的“眼睛”——传感器,干扰其工作或者令其无法工作,甚至将其摧毁。一般来说,光电设备上的光敏元器件通常比较脆弱,所能承受的光强度有一定限制,一旦超出上限,则会使光敏元器件过载、失灵,甚至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坏,从而使整个光电设备瘫痪。而致盲式干扰就是利用光电设备的这一弱点,趁虚而入。用强激光束照射激光制导炸弹,使炸弹上的光电探测器件失效,最终使炸弹致盲失控。
另一种有源干扰法是欺骗干扰法,即当探测到敌人的激光束脉冲后,以相同的脉冲欺骗激光制导炸弹。比如,当发现敌人飞机正在用激光指示器照射某目标时,我们用敌人激光制导炸弹所用激光束相同的激光,去照射假目标,或者用特设的反光镜等物体,把它们反射的激光作用到敌人的激光制导炸弹上,就能有效的诱骗炸弹改变方向,去攻击假目标,从而保存了真目标。
4、打击干扰:
激光制导炸弹的战术运用有双机协同作战和单机作战两种方式。但是这两种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炸弹投下后,照射机必须持续的对目标进行照射,直到激光制导炸弹命中,不能“投了就走”。这使得照射飞机在目标区内滞空时间过长。比如飞机进行中空轰炸时,投弹高度为5000米,那么无动力炸弹投下后,需要在空中飞行40秒左右才能命中目标,在这段时间内,飞行员不但要不停的将激光指示器对准目标,还要顾及地面威胁,这对飞行员的心理素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这当然也是一个打掉它的良机,如果使用猛烈的防空火力进行轰击,会给飞行员施加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其不能专心瞄准。海湾战争中,美军一个F-117飞行员,在攻击巴格达附近的一个导弹阵地时,遭到了地面防空炮火的猛烈射击,虽然这些纷飞的弹片对其构不成威胁,但是还使其惊恐万分,匆忙投下两枚激光制导炸弹之后,就立马溜之大吉,根本没有考虑炸弹是否命中目标。看来,这就是为什么有了防空导弹,还要配置大量高炮的原因,密集的炮火即使不能打下空中目标,起码也是对飞行员的心理震慑。
⑧ 宝石路激光制导炸弹有的实战应用有哪些
越南战争中,美军大量使用了刚刚研制成功的Ⅱ型弹,共投掷25000余颗,命中率在60%以上。
1986年美利冲突中,美国出动FB-AAA与舰载机一起使用激光制导炸弹袭击了利比亚,摧毁了预定目标,附加损失较小。
海湾战争中,激光制导炸弹为美军空对地攻击的最重要武器,美军共投掷9300余颗,计6000多吨,命中率达85%以上,为瘫痪伊军防空体系,杀伤消耗其有生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索沃战争中,美军大量使用了激光制导炸弹,其中钻地型GBU-28在摧毁南坚固设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⑨ 1、美军在越南战争中新技术新战法应用有哪些特点
一,由于越南的地形,美军大量使用直升机进行运输人员进行战斗,称为“蛙跳”战术。还是挺成功的,美军解“溪山之围”就是有直升机战术的功劳。
二,战争中使用了激光制导武器,美军一举炸毁越GONG的“清化大桥”就是激光制导炸弹的功劳。之前的非激导炸弹,根本是战损率高,成效微。
三,1962年战略村计划,将自然的村落集中强制迁入至美军的控制“战略村”将粮食与人员控制起来。与越GOGN隔离分开。
以上文字不是抄袭的,只是本人个人理解,希望帮得上你的忙。
⑩ 越南战争是哪款激光制导导弹炸了清化大桥
越南战争是宝石路GBU-12激光制导导@弹炸了清化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