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越南资讯 > 越南杜氏祖籍是哪里人

越南杜氏祖籍是哪里人

发布时间:2022-07-23 15:11:36

① 杜这个姓氏的起源是怎么回事

姓氏: 杜 祖籍: 陕西
祖宗: 杜伯 郡望: 京兆郡 宝田堂 宝莲堂
分类: 以国为姓
历史名人
杜氏在历史上的表现,十分出色。最早有酒的始祖杜康;东汉有两位着名的杜姓大臣,即杜林和杜密。杜林在光武帝时,曾显达当朝,官至大司空。在学术方面,又因博洽多闻,被誉为通儒,后世之人推崇其为“小学之宗”。杜密,先后事奉桓、灵二帝,是一位重要的大臣。说到杜甫,大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唐玄宗和肃宗年间人,由于曾为检校工产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他所着诗集也叫《杜工部集》。杜牧,是唐代的又一着名文学家。由于他为时稍晚于杜甫,所以被称之为“小杜”。不过,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比起“老杜”应当说并不逊色。文字优美,寓意深刻,其不朽之作《阿房宫赋》正是出自杜牧之手。杜牧的儿子二荀鹤,在康代末叶亦是诗名满天下。他吟咏的“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的佳句,多少年来,传诵不绝。
姓氏来源
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杜氏又称唐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裔,建国于刘,称为陶唐氏,裔孙刘累在夏上时为卿龙氏,在商大代为豕韦氏,在周朝为唐杜氏。周成王灭唐,封唐国君于虞,迁唐氏于杜,建杜国,人称杜伯,定居于杜城,称为杜氏。周宣王时再次将杜吞并,杜伯的后世子孙仍住于杜,以地名为姓氏。另一支杜姓,是由后魏的独孤浑氏改姓为杜氏,实际上是魏姓之杜姓。望族居京兆郡(今陕西长安县东)。

② 杜姓的来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杜蒯,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杜”字作为植物解释,是中原地区鲁、楚国对某一类植物的称谓,非晋、秦、卫国所据地区的称谓。

在晋、秦、卫国所据地区,“杜”就是牡宰,亦称灶宰,通“屠”字;“蒯”就是一种专门屠宰牺牲的刀剑。杜蒯,是春秋时期晋、秦、卫诸国掌管膳食和祭祀牺牲的官吏,是官职称谓,通称宰夫。

后来战国时期的魏、赵、韩、秦诸国仍以“杜蒯”为内宫宰夫的官称,历史上着名的“杜蒯”有数人。在杜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省称杜氏,世代相传至今。

杜琪峰


(2)越南杜氏祖籍是哪里人扩展阅读:

迁徙分布

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19年),福建、广东等地的杜姓人开始向台湾谋生。明思宗崇祯年间(1628—1643年),大臣杜三策曾奉命出使台湾。之后,杜姓人便有进入台湾谋生的,至清代始有记载。

清嘉庆元年(1796年),福建人杜伯瑞又携家人进入台湾淡水镇硬石里进行垦耕。近代,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前,又有不少杜姓人从大陆移居台湾。杜姓人多分布台湾苗栗、新竹、台南、彰化、台中地区。

当代杜姓的人口已近520万,为全国第四十七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1%。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辽宁、湖北四省,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1.5%。

其次分布于山东、四川、广西、山西、安徽、甘肃、广东七省区,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4%。河北居住了杜姓总人口的9.4%,为杜姓第一大省。

③ 姓杜的祖籍在哪里啊

发源地在陕西长安,主居地在河北、河南、辽宁、湖北。杜姓历史来源如下:

一:出自祁姓,以邑为氏。周成王将唐杜氏移于杜城(在今陜西省西安市东南),居者以地名“杜”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云:杜氏亦日唐杜氏,祁姓。帝尧之后。建国于刘,为陶唐氏,裔孙刘累能扰龙,事孔甲。故在夏为御龙氏。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而封虞,乃迁唐氏于杜,是为杜伯。居杜城者为杜氏。

二:为南北朝时鲜卑族姓氏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三字姓独孤浑氏,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为汉字单姓杜氏。

杜姓迁徙繁衍

杜姓虽然源出多头,但是不外乎出自中原、陕西和北方的少数民族。经过长时间的融合,如今已很难区分谁是从少数民族而来的了。在春秋战国时期,杜姓人已经是小有名气了。他们在中原繁衍的同时,不断向外传播。

中原的另一支杜氏,繁阳(今河南内黄县)人杜邺,汉时为凉州刺史。杜邺的儿子杜林,字伯山,初居河西(今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而颍川杜氏的杜安,字伯夷,13岁入太学,号称奇童,当过宛令和巴郡太守,政誉颇佳。

④ 姓杜的祖籍在哪


一、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杜氏播迁繁衍于今山西、山东、湖北、句容,江苏淮安,河北临漳、正定,山东潍坊、章丘等地,也都有杜氏的聚居点。
杜氏在宋元期间有族人徙居福建、广东,清代有迁至台湾的,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而尧祖居江苏金湖.
二、姓氏源流

杜姓的得姓历史,从史籍文献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
据传,黄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代。远古的时候,人们以封地之名称尧为陶唐氏。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还有学者认为,杜氏子孙是上古杜康之后。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历史了。
另外,后魏时代北人独孤浑氏有的也改为杜氏。

三、郡望堂号
【堂号】杜氏的堂号主要有"诗圣堂"或"少陵堂"。由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自号"少陵野老",而历史上称他为"诗中之圣"。另外还有"京兆堂"、“宝田堂”,"宝莲堂"等。
【郡望】杜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襄阳郡、濮阳郡等。其中,京兆郡最为着名。
京兆郡是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设置的,执掌相当于郡太守,是三辅之一。相当于今天的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国魏时改称京兆郡。
襄阳郡分南郡、南阳两郡,相当于今天的湖北襄阳、南漳、宜城、远安、当阳等地。濮阳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渭县、濮阳、范县,山东郭城等地。西晋末年改为郡。
四、历史名人
杜姓出自帝王,辉煌千古,一直是受人瞩目的大家族。杜氏在历史上的表现,历来十分出色,出将入侯,不仅出了很多以功武略扬名青史的杰出人物,在学术和文学方面也是人才济济,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立下功劳。东汉有两位着名的杜氏大臣,杜林和杜密。杜林在光武帝时曾官至大司空。他更大的成就是在学术方面。他博学多闻,被誉为通儒,后世推崇他为"小学之宗"。杜密,先后事恒帝和灵帝,都是位及人臣。"噤若寒蝉"这个成语就是他创造的。到了唐朝,杜氏的表现尤为出色。大诗人杜甫,人称诗圣,可谓家喻户晓。为了和杜牧相区别,人称"老杜"。杜牧,唐代又一个着名文学家。由于他为时稍稍晚于杜甫,所以被称之"小杜"。但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比起老杜并不逊色。他的文字优美,寓意警拔。被誉为中国文坛的不朽之作的《阿房宫赋》正是出自杜牧之手。杜牧的儿子杜苟鹤,在唐代末叶也是诗名满天下。他的"风暖鸟声碎,日高光鼎重"的佳句,多少年来,传诵不绝。

⑤ 求姓氏“杜”的来源

1、源于祁姓

出自帝尧裔孙刘累之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黄帝的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代。

2、源于芈姓

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杜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楚国有君主名叫熊艰,号称杜敖,亦称堵敖、庄敖。

芈姓杜氏源出杜敖(堵敖),其“杜”、“堵”的读音皆作tú(ㄊㄨˊ),今音读作dù(ㄉㄨˋ)亦可。

3、源于鲜卑族

出自南北朝北魏王朝时期有鲜卑拓拔部独孤浑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记载,南北朝时北魏政权有独孤浑氏,为鲜卑拓拔部的氏族部落之一。鲜卑独孤浑氏,排在鲜卑贵族一百一十姓之末,是代北地区鲜卑族代国旧部。

4、源于姬姓

出自黄帝时期的酿酒发明者杜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世本》记载,杜氏是黄帝时期的酿酒发明人杜康的后代。相传,杜康原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

黄帝建立部落联盟后,经过神农氏尝百草,辨五谷,开始耕地种粮食。黄帝命杜康管理生产粮食,杜康很负责任。另外一种传说是:杜康又名少康,夏王朝时期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第五位国王。

5、源于姬姓

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杜蒯,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杜”字作为植物解释,是中原地区鲁、楚国对某一类植物的称谓,非晋、秦、卫国所据地区的称谓。在晋、秦、卫国所据地区,“杜”就是牡宰,亦称灶宰,通“屠”字;“蒯”就是一种专门屠宰牺牲的刀剑。

⑥ 杜姓祖先是谁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祁姓,出自帝尧裔孙刘累之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黄帝的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代。 尧除承继祖辈姬姓外,又因其母庆都(居于今河南淮阳的有锋氏族部落之女)在祁地伊长孺家生下他,故又以地名“祁”为姓。 中国古史传说的“帝”都有氏号,如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等。尧的氏族部落善于农耕和烧制陶器,又曾以唐(今河北唐县)、陶(今山东定陶)地为部落居住地,遂被人们尊称为陶唐氏,故有帝尧陶唐氏之称号,亦单称为“唐尧”。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它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姬姓(或祁姓)尧的氏族部落在迁徙中不断发展,活动范围不出今河南、山东、河北及山西。其部落中有不少氏族,活动地域亦较多,地名随族迁移,形成河北“唐”地名,山西的“唐城”、“北唐”、“南唐”、“西唐”、“东唐”,以及山东的“陶”地、山西的“陶城”等。他被众部落首领推举为“帝”后,定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帝尧聪明通达,善于团结天下各部落,又带领百姓从事原始农业生产,从事制陶器和货物交换,掌握天气变化和春夏秋冬时令,又不误农时地劝民播种、收割,使百姓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合和万国。帝尧又信任和重用华夏、东夷的部落首领,带领百姓导河治洪水,平水土,威望大增,被尊为“文祖”。正因为如此,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建立后,禹王又封帝尧的后裔于唐(今山西翼城故唐城),称唐国。徐才宗在《国都城记》中说:“唐国,帝尧之裔子所封。其北,帝夏禹都,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有晋水。”禹初都于今山西临汾市,不久,又迁都于今山西夏县,再迁于今河南登封市告成镇。他封尧的后裔于晋南,一是说明对帝尧的尊奉,二是说明对尧、舜故都地区的重视。“晋南有汾水,尧舜禹为都”,就反映了晋南在古代社会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姬姓唐国传到夏朝中期后衰落,余民中的一支渡过黄河,定居于今河南鲁山县的刘村,更姓刘氏。其后,刘氏人又建立弱小的刘国(今河南偃师二里头)。刘国贵族刘累被夏王孔甲任命为驯养龙的官员。因他曾从师于豢龙氏,故孔甲封刘累为“御龙氏”。龙本是炎黄以来华夏族的图腾崇拜物,被崇奉为“神龙”,神圣不可侵犯。但孔甲昏暴,却以死去的雌龙(母龙)肉食之,味美无穷。他又令刘累另外寻找雌龙驯养,供其食用,刘累知难以找到,必被孔甲处死,便悄悄逃回刘国。夏王孔甲怒,灭其祖先的姬姓唐国,余众四散,一支余众乘夏末之乱,在今山西太原复建立弱小的北唐国,以与翼城故唐国相区别。 公元前1600年成汤建立商王朝后,都于西亳(今河南偃师)。鲁山的刘国(刘累后裔)、太原的北唐国及翼城等地的姬姓唐民,因仇视夏王朝,所以在成汤灭夏时,均纷纷归服于成汤。据史书记载,夏王桀被商军打败后退守于鸣条(今山西夏县故夏邑城),商军追击并包围了夏墟,故唐国余众做内应,助商汤军攻克夏墟,囚禁夏王桀,立下功劳。因而商王汤又恢复了在今山西翼城西的姬姓唐国,称“南唐”。商王汤又灭亲夏王室的韦国(亦称豕韦,彭祖后裔),封刘累的后裔于韦,恢复其祖姓姬或祁,仍称韦国(今河南滑县废滑城,今名妹村)。 韦国、南唐、北唐忠于商王室,关系密切。尤其是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市)而更名殷朝后,晋南成为殷的王畿地,与唐国的关系更为密切。殷墟甲骨文中有不少关于殷王去唐国田猎的记载,还有唐国奉殷王命讨伐邻近的长人国、苦方国等记载。专家们认为这个唐国指的是“北唐国”,当时国力比较强盛,南唐国则比较弱小。殷王武丁时,迁封韦国国君刘姬贡于夏墟(今山西夏县),称唐国(西唐),封其子于韦(豕韦),成为子姓韦国。这样一来,商朝时山西地区便有北唐、南唐、西唐三个姬(或祁)姓唐国,国君均为帝尧的后裔。 周成王时,亲商的西唐国暗中参与纣王之子武庚的叛乱,被周公旦大军征服,强迁于周朝镐京(今陕西长安镐京村)东南的杜村(今陕西长安曲江乡三兆村),封其弟姬虞于唐(今山西夏县),称唐叔虞,国号仍为唐,后改称晋国。 杜村的得名,是因姜姓炎帝裔支族后土部落曾居于此,其图腾崇拜为杜树(古称甘棠树,今称野刺梨),遂将居地称“杜”。唐国迁于杜地时,国君为姬(刘或祁)晖,依附于周,更国名为杜国。姬晖娶王氏女为妻,生子姬智。姬智妻魏氏生子姬皙,晳妻金氏生子姬贯。贯妻熊氏生子姬行义,行义妻姜氏生子姬知。知妻魏氏生子姬鼎方,鼎方妻戎氏生子姬聪,聪妻曾氏生子姬伯。伯为杜国国君后,称杜伯国(非西周的伯爵国),人口已较多,经济有所发展,国力已较强盛,成为周王朝的亲近国。于是,周宣王召杜伯人王室做官,封为“伯”爵。这就是《汉书》记载晋国大夫范宣子所说“祖自虞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的发展史。唐朝史学家颜师古对这段话注释说:“唐、杜,二国也。殷末,豕韦氏徙于唐。周成王灭唐,迁至于杜,为杜伯。”周宣王一行巡视杜国时,就住在杜伯家,还令工匠铸铜礼器相赠送,关系相当密切。 周宣王时,唐杜国君在朝任大夫,人称杜伯。周宣王有个宠妃叫女鸠,她看上了英俊的杜伯,就想方设法去引诱他。杜伯是个正直的人,拒绝了女鸠的勾引,女鸠恼羞成怒,在周宣王面前诬告杜伯欺负她。周宣王轻信了女鸠的话,就把杜伯抓起来处死。杜伯被屈杀死,他的子孙大都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裔族便以国为氏,称杜氏。春秋初年被秦所灭。公元前687年秦武公置杜县,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西汉元康六年(公元前65年)因宣帝筑陵于此,改名杜陵。据有关史料所证,杜陵杜氏具体世居地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少陵原东南端,此地因世居杜氏贵族,故唐时便在此地设置杜曲地名。后又因其南设杜固地名,后世便称杜曲为北杜,杜固为南杜,史称杜姓正宗,为杜氏家族主要组成部分。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时酿酒发明者杜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世本》所载,相传是黄帝时期酿酒的发明者杜康的后代。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第三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记载,南北朝时后魏有独孤浑氏,为鲜卑族人,后汉化改革时改汉字单姓杜,是为河南洛阳杜氏。 金朝时期女真人徒单氏,满族都善氏、图克坦氏,鄂伦春族杜宁肯氏,裕固族杜曼氏,达斡尔族德贡氏、达力德尔氏等均改汉字单姓杜。 明朝丹徒人(今江苏镇江)陆堇、清末杭州人戴杜衡、民国广东大浦人曹传美(改名杜埃)、河北饶阳人王润象(改名杜澎)、湖南宁乡人戴杜波(改名杜波)等。他们的子孙仍以原姓氏为姓。

⑦ 杜姓的杜姓名人

杜氏于宋、元时期有族人徙居福建、广东,清代有迁至台 湾者,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
杜氏经过几千年的繁衍,遍布大江南北。尤以京兆(今陕西西安东北)、汉阳(今湖北长江以北)、南阳(今河南南阳)三地的杜氏家族最为繁盛。
在中国历史上,杜氏曾孕育出许多杰出人物。
杜康:相传为我国历史上最早酿酒的人,创造了用黏性高粱为原料制成清酒的方法,被后人尊崇为酒圣。
杜伯:为西周初杜地(今陕西西安)的领主,为杜姓始祖之一。
杜宇: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周代末年,七国称王,杜宇始称帝于蜀,号曰望帝。
杜仓: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的相国
杜周(?—前95):南阳杜衍(今河南南阳)人。御史大夫中丞,赐谥曰荒侯.西汉着名酷吏,以执法严刻着称。
杜延年(?—前52):南阳杜衍(今河南南阳)人。西汉大臣,御史大夫杜周少子,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御史大夫建平侯。谥号敬侯。
杜子春(前30-58):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人。西汉末年着名经学家。
杜度(生卒年不详):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即杜操,魏晋人因避魏武帝曹操名讳,改称杜度。东汉着名书法家,杜度以善章草着名。崔瑗、崔寔父子学杜度书,后人并称为“崔、杜”,为张芝师。
杜诗(?-38):河内汲县(今河南卫辉)人。东汉官员及发明家。曾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以水为动力铸造农具,比欧洲同类产品早了1100年,又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因此被当地尊称为“杜母”。
杜林(?-47):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大臣、学者。杜林在汉光武帝时曾官侍御史,仕至大司空,称为任职相。在学术方面因博洽多闻,被誉为通儒,后世之人称其为“小学之宗”。
杜乔(?—147):河内林虑(今河南林州)人。东汉时期名臣,太子太傅 光禄勋官至太尉。杜乔忠以直言,德以辅政,为当世良臣,与李固齐名。
杜密(?-169):颍川阳城(今河南登封)人。东汉大臣。在任太山太守、北海相时,以惩治为恶的宦官子弟而闻名,后官至太仆,被太学生称为“天下良辅”。
杜畿(163-224):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三国时曹魏名臣,为西汉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后代,官至尚书仆射,封丰乐亭侯。
杜恕(198-252):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杜畿之子,三国时曹魏名臣、学者,着有《体论》八篇,《兴性论》一篇。
杜预(222-285):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杜恕之子,西晋着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
杜夔:河南人。三国曹魏时期着名音乐家,他长期总管歌舞音乐,精心研究,以通晓音乐称于世。
杜育(?-311):襄城邓陵(今河南襄城)人,杜袭之孙。杜育是中国茶史上最早的茶学专家,他同时也是西晋二十四人文学集团中的一员。
杜之伟(508—559):吴郡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朝撰梁史。通直散骑常侍。
杜稜(?-580):南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朝梁国御史中丞秘书监。
杜伏威(598-624):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隋末农民起义首领。
杜顺(557-640):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高僧,为华严宗初祖。十八岁出家,法号法顺,师事因圣寺之僧珍(道珍),受习定业,后住于终南山,宣扬华严教纲。后人尊为华严宗第一祖,世称文殊化身、帝心尊者、炖煌菩萨。
杜如晦(585-630):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着名政治家,唐太宗时期与房玄龄共掌朝政,曾订定各种典意制度,时人合称“房杜”。
杜淹(?—628):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尚书右仆射。北周豫州刺史杜业孙、河内太守杜征之子。
杜正伦(575-658):相州洹水(今河北魏县)人。唐朝宰相。封襄阳县公。
杜景俭(?-700):冀州武邑(今河北)人。唐朝宰相。殿中侍御史。益州录事参军。
杜审言(645-708):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着名诗人,杜甫祖父。
杜暹(678-740):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唐朝宰相。尚书右丞相。谥号贞肃,改贞孝。
南岳怀让(677-744):金州(今陕西安康)人。唐代高僧,俗姓杜,禅宗六祖惠能弟子,后弘法于南岳福严寺,六祖下弘传最盛的两大法嗣之一,其后出临济、沩仰二大宗支。
杜鸿渐(709-769):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唐朝宰相,礼部尚书杜暹族子。封卫国公。追赠太尉,谥号文宪。
杜甫(712-770):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佑(735-81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政治家、史学家。赠太傅,谥号安简。他曾以三十六年的功力博览古今典籍和历代名贤论议,考溯各种典章制度的源流,撰成二百卷的巨着《通典》,为典章制度专史的先河。
杜黄裳(738-808):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封邠国公。赠司徒,谥号宣。
杜元颖(775-838):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如晦之叔父杜淹的第六世孙。
杜环(生卒不详):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旅行家。唐天宝十年(751),随高仙芝在怛逻斯城(又名呾逻私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与大食(阿拉伯帝国)军作战被俘,其后曾游历西亚、北非,成为第一个到过非洲并有着作的中国人。宝应初年(762)乘商船回国,写了《经行记》一书。
杜秋娘(791-?):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唐代着名女诗人。杜秋娘喜词曲,善歌舞,为唐朝一代才女,代表作品有《金缕衣》。
杜牧(803-85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诗人、散文家,唐宰相杜佑之孙,人称“小杜”,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悰(794—873):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唐朝宰相。封邠国公。赠太师。唐宰相杜佑之孙,晚唐诗人杜牧之堂兄。
杜审权:京兆(今陕西长安)人。唐朝宰相。尚书左仆射。赠太师,谥曰德。
杜让能(841—893) :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赠太师。晋国公。
杜荀鹤(846-906):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晚唐着名诗人。
杜稜:新城(今富阳)人。唐朝,司马,润州刺史。杜稜有三子:杜建思、杜建孚、杜建徽,后均佐吴越以功名显。
杜光庭(850-933):处州缙云(今浙江缙云)人。道教天师。唐末五代着名道教学者,一生着作颇多,古代着名传奇小说《虬髯客传》相传系他所作。
杜重威(-948):朔州(今山西朔县)人。五代后晋大臣。成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
杜晓 :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五代后梁大臣,右仆射。祖父杜审权与父杜让能皆为唐代宰相。三世为相。
杜建徽(864—950):五代新城(今浙江富阳)人。杜稜幼子。南唐左丞相,封郧国公。赠太师,谥威烈。
杜昌业: 南唐翊圣功臣
杜镐: 常州无锡人。宋朝礼部侍郎。朝廷录用他的儿子杜渥为大理寺丞,并任用他的三个孙子为官。
杜安世: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北宋词人。
杜衍(978-1057):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北宋大臣,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宰相)。封祁国公,谥正献。
杜默(1021-1089):濮州(今山东鄄城)人。北宋着名歌豪,石介曾作《三豪诗》赠别杜默,诗称“曼卿(石延年)豪于诗,永叔(欧阳修)豪于词,师雄(杜默)歌亦豪,三人宜同称”,故有“三豪”之称。
杜充(?-1141):相州(今河南安阳)人。两宋大臣、宰相。
杜绾: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杜衍孙,北宋矿物岩石学家,着有《云林石谱》。
杜范(1182-1245):台州黄岩(今浙江台州)人。南宋大臣,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
杜杲(1173-1248):邵武城关人(今福建邵武)人。杜杲是南宋抗元名臣,战功显赫的爱国将领,且有文才。朝廷授予工部尚书,以直学士职退休。
杜仁杰(1201-1282):济南长清 (今山东济南)人。元代散曲家。
杜道坚(1237-1318):当涂(今安徽当涂)人。宋末元初着名道士。
杜可用:(今江西都昌)人。元初农民起义首领。
杜琼(1396-1474):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书画家、诗人。
杜堇:江苏丹徒人。明代画家。
杜濬(1611-1687):黄冈(今湖北黄冈)人。清初诗人。
杜立德 (-1691 ):今天津宁河县宁河镇人。大学士,礼部尚书。太子太师。
杜受田(1788-1852):山东滨县(今山东滨州)人。清代大臣、学者,太师太保。为咸丰皇帝之师。
杜翰(1806-1866):山东滨县(今山东滨州)人。晚清大臣,帝师杜受田长子。军机大臣。赞襄政务大臣。
杜庭璞(1852-):山东滨县(今山东滨州)人。杜翰之子。刑部湖广司主事
杜文秀(1823-1872):云南永昌(今云南保山)人。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云南回族穆斯林起义领袖。
杜常立:河南新乡人。清末民初宜阳县知事,固始县知事,彰德县长.
杜心五(1869-1953):湖南慈利人。清末民初着名武术家。 杜亚泉(1873-1933):会稽伧塘(今浙江上虞)人。近代着名科普出版家、翻译家。
杜月笙(1888-1951年):上海川沙人。是近代上海青帮中最着名的人物之一。被称为“中国黑帮老大”和“中国第一帮主”,一生叱咤风云,出入黑白两道,游刃于商界、军界与政界。
杜斌丞(1888-1947):陕西米脂人。近代爱国民主人士、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之一。
杜国庠(1889-1961):广东澄海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
杜重远(1897-1943):吉林省公主岭市人。中国实业家,知名抗日爱国人士,《新生周刊》主办人。
杜聿明(1904-1981):陕西米脂人。着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曾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1939年11月任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重创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1942年3月任中国远征军第1路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滇缅对日作战。1943年1月任第5集团军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10月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官,旋回徐州任原职。1949年1月9日在淮海战役中所率各部全军覆没,于河南省永城市陈官庄乡被俘。
杜平(1908-1999):江西省万载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杜义德(1912-2009):湖北省武汉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杜运燮(1915-2002):福建省古田人。现代着名诗人,九叶派诗人之一。
杜鹏程(1921-1991):陕西省韩城市人。现代着名作家,着有长篇小说《保卫延安》。
杜兴骥(1931-):1931年生于河南新乡。教育学专家,心理学专家。
杜近芳(1932-):1932年生于北京。京剧旦角,是我国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杜祥琬(1938-):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原籍河南开封。应用物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杜宪(1954-):1954年生于北京。中央电视台着名的节目主持人,她是着名影星陈道明的夫人。
杜志国(1954-):1954年生于河北邢台。中国着名影视男演员。
杜杰(1969-):1969年生于河南新乡。中原网络CEO,中原名吃推广CEO。
杜淳(1981-):1981年生于河北保定。中国内地着名男演员。
杜丽(1982-):1982年生于山东沂源县。奥运冠军,中国女子射击队运动员(2004年奥运会获得10米气步枪冠军(首金),2008年奥运会获得50米步枪3X20冠军。 杜维明 (1940-):1940年生于云南昆明,后赴台。中国当代着名学者,现代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当代研究和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家。
杜正胜(1944-):出生于台湾省高雄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同时也是知名的中国上古史学者,曾任台湾当局“教育部”“部长”。
台湾籍杜姓人士的祖先亦有在大陆者,与福建、浙江、广东的杜姓人有着渊源关系。 杜邺(赫后裔)——杜林——林乔
杜得臣、杜秉(赫后裔,居衍邑)—杜札(秉之子)——杜周(札之子,迁居茂陵)——杜延寿、杜延考(周之子,居茂陵)、杜延年(迁居杜陵)——延寿或延考后裔杜保——杜保后裔杜廪
(3)杜延年迁居杜陵
杜周的小儿子延年,博通经史,明律令,但性格和为人与其父、两位兄长不同,断案公允,执法严明,不滥杀无辜,受到朝野称赞,累迁官为御史大夫,封为建平侯,迁居汉宣帝的杜陵邑(宣帝的杜陵在今陕西长安县曲江乡三兆村南,杜陵邑在今长安县樊川的杜曲镇)。从此,杜曲成为杜姓宗族的大本营。
杜延年有6个儿子:长子杜缓,在汉宣帝本始年间(公元前73—前50年)任校尉,跟随中郎将赵充国击匈奴,出生入死血战,立下大功,升任谏议大夫。之后,他又出任上谷郡(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南)都尉,北征防御匈奴有功,又升任雁门郡(治所在今山西右玉县南)太守。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汉宣帝召他回长安,任太常,封建平侯。汉元帝初元年间 (公元前48—前44年)后,经济衰退,西羌反叛,杜缓捐资数百万钱支援军队,受到朝野称赞。汉成帝时期(公元前32—前8年),杜缓病逝;二子杜继、三子杜他,均任朝官或地方官;四子杜钦,字子夏,以才学闻名于京师长安,一目盲,不做官。汉成帝即位(公元前32年)后,大将军王凤聘他为武库令,不断上书劝成帝勤政治国,成帝接受劝告。不久,他以眼疾辞官。王凤慕其才,又聘其为大将军府吏,对杜钦言听计从,十分尊重。王凤去世后,他辞官漫游天下名山大川,作赋授徒,名声大振;五子杜绪任地方官,六子杜熊,官至郡太守。从此,又形成六家杜姓人。
杜缓之子杜业,官至太常,刚直不阿,痛恨宦官、外戚专权,被罢官。汉成帝即位(公元前32年)后,复拜杜业为太常,后病逝;杜熊之子少卿,官至荆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刺史,任职数十年,杜姓人遂慕名迁居荆州郡所,东汉时去世。
杜少卿有子杜穰,字子饶,东汉时任谏议大夫。
穰之子杜敦,字仲信,东汉时任西河郡(治所在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境,后移于今山西离石县)太守,政绩优异,杜姓人就有移人者,匈奴亦有的慕名改姓杜。次子杜笃,文学家;杜业之孙杜操,字伯度。
杜敦有子杜邦,字召伯,东汉时任中散大夫;杜笃有子杜硕,为大商人。
杜邦有三个儿子:长子杜宾、二子杜宏、少子杜繁。
杜宾有两个儿子:杜翕、杜崇。
杜翕有子杜契,字广平,三国时期任吴国谋士,后专心学道教,隐居于蜀(今四川),家人亦居蜀;杜崇有子杜畿。杜畿有三个儿子:杜恕、杜理及杜宽。
附:杜陵延年世系示意表
杜周—杜延年—杜缓、杜继、杜他、杜钦、杜绪、杜熊一缓之子杜业、熊之子杜少卿—少卿之子杜穰—穰之子杜敦、杜笃、业之孙杜操一敦之子杜邦、笃之子杜硕一邦之子杜宾、杜宏、杜繁—宾之子杜翕、杜崇—翕之子杜契、崇之子杜畿一畿之子杜恕、杜理、杜宽。
杜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七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六百四十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左右。

⑧ 我姓杜,宗大有光、子孙昌盛,问我们祖宗是谁,祖籍在什么地方

杜姓起源有三:
一、在《世本》中有"杜康作酒"的记载,并注为"黄帝时人"。《酒诰》也记载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这说明黄帝时期已有杜姓。传说杜康是黄帝的宰人(掌管膳食的官),而黄帝所居之地"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少康是夏朝第6代国王,居住在今河南西部。所以,如果说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年了。
二、杜的另一起源出自祁姓,为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以国为氏,始祖杜伯。据有关史料所证,杜陵杜氏具体世居地应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少陵原东南端,此地因世居杜氏贵族,故唐时便在此地设置杜曲一地名。
三、出自他族改姓。
据《魏书·官氏志》载,南北朝时后魏有独孤浑氏,为鲜卑族人,后汉化改革时改汉字单姓杜氏,是为河南洛阳杜氏。

阅读全文

与越南杜氏祖籍是哪里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有多少对列车 浏览:206
中国最漂亮山是什么山 浏览:412
意大利面怎么做造型 浏览:532
出差印尼买些什么 浏览:897
韩国在中国的衣服品牌有哪些品牌 浏览:812
意大利哪个国家确诊人数最多 浏览:986
中国被割了多少地 浏览:973
意大利进口男鞋有哪些品牌 浏览:490
印尼的天空在哪里 浏览:62
伊朗拐点是什么意思 浏览:523
意大利拉瓦洗车机哪里生产的 浏览:259
印尼虎内蒙怎么引起 浏览:555
伊朗闪电战斗机用什么发动机 浏览:108
英国贸易银元价格如何 浏览:133
伊朗国旗为什么是红色 浏览:860
英国补办长期护照要多久 浏览:877
中国和印度之间发生什么 浏览:126
意大利语下载什么软件 浏览:27
法国意大利哪个给的时间长 浏览:967
中国到智利有多少公里 浏览: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