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了解一下越南的历史,古代史与中国的关系
越南古代史
在现今越南的国土上,曾发现古猿人的遗骸,以及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其中有着名的和平文化(中石器到新石器早期)和北山文化(新石器早期)。根据对考古发掘材料的研究,自远古以来,在越南的土地上就有原始人类在生息繁衍。越南最早的居民可能是印度尼西亚人和美拉尼亚人,其后裔是占人和长山山脉中的昧人(摩依人)。但今天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的直接祖先,则是起源于“百越”族的一个分支—雒越。雒越人在中国秦代之前的很长时间里就居住在现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越南古籍中曾有“文郎国”、“瓯雒国”的记载,反映,反映的是传说中古代雒越人原始部落社会的一些情况。在越南北部居住的雒越人经历了由原始部落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度阶段。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原,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前214年,秦始皇出兵平定岭南“百越”族聚居地,设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其中的象三郡就包括了今天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区。此后的一千多年间,今天越南北部一直在中国封建王朝的管辖之下。
秦末,中国封建官吏赵佗割据岭南,建“南越国”。前111年,汉武帝功灭“南越国”,在其地设置九郡,其中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亦相当与今天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区。三国时期,其地又称“安南”。
唐朝衰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安南地区的封建势力乘机割据称雄。公元939年,安南人吴权赶走中国官吏,自立为王。吴权死后,安南地区又出现“十二使君”(即12个封建主)的割据纷争。公元968年,安南人丁部领削平“十二使君”,统一安南,建“大瞿越国”,随后派遣使者携带方物向中国北宋王朝请封,宋太祖封丁部领为检校太尉、交趾郡王,将越南视为“藩属”。学术界一般将公元968年丁部领建“大瞿越国”作为建立自主的封建国家的开始。此后,越南先后经历了前黎朝(980~1009年)、李朝(1010~1225年)、陈朝(1225~1440年)、胡朝(1400~1407年)、后黎朝(1482~1784年)、西山朝(1788~1802年)、阮朝(1802~1885年)等封建王朝。1802,越南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开国皇帝阮福映依惯向中国清朝请封。清朝于次年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这是“越南”作为国名的开始。19世纪下半叶,越南沦为法国的殖民地。1945年,越南人民取得“八月革命”的胜利,9月2日,越南宣告独立,越南民主共和国诞生。1976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改称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Ⅱ 在越南的史书上,把明朝的哪一位将军称为凶神呢
说起大明帝国来,人们可能会想起诸如朱元璋、朱棣、蓝玉、刘伯温、甚至是末代帝王崇祯及阉臣魏忠贤等人,但是有这么一对父子俩估计大家知道的不多,这父子俩一个北伐北元王庭,一个南征安南(越南古称)那可是替初期的大明帝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这父子二人是谁呢?答曰张玉和张辅,尤其是张辅那可是在越南的古籍里那可是有着响当当的凶名。
直到永乐六年(1408年)初,这场战争才彻底平息,张辅则整军回到京师,朱棣大悦,隧论功行赏,在奉天殿赐宴招待,并赋写了《平安南歌》,以昭全军!
Ⅲ 精通汉语的胡志明,为什么在越南建国后立马下令废除汉字
越南使用汉字是有着悠久历史的。西汉末年,汉字开始传入越南,并且逐步扩大了影响。 越南上层社会把汉语文字视为高贵的语言文字。朝廷的谕旨、公文、科举考试,以至经营贸易的账单、货单都用汉字书写,小孩读书也像当时中国一样先从《三字经)开始,接着读“四书”、‘五经”,学习写作古汉语文章诗词。
比如说,越南的古籍大多是汉字书写,现在的人根本无法看懂古籍。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很多人家中有族谱,而废除汉字改用国语字后,根本看不懂汉字。所以,近些年来,很多越南学者呼吁恢复使用汉字。
Ⅳ 中国有没有出版<<大南实录>>
越南末代官修史书《大南实录》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影印出版,国内仅存5套,原价5000元/册,共20册)
《大南实录》是越南最后末一个王朝阮朝的官修史书,国内外所存版本极少。在版本方面,现今流传的《大南实录》是日本庆应义塾大学于日本昭和三十六年(1951年)至昭和五十六年(1981年)之间陆续出版的,全书共20册,为日本越南史研究大家松本信广教授所主编,根据松本信广教授透露,《大南实录》原藏于顺化安南宫廷,松本先生于日本昭和八年(1933年)到越南调查旅行之际对原书进行影印而得,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所出版的20册《大南实录》也是根据当时照片制版而成。越南方面由越南史学院于1962年河内史学出版社出版了拉丁化越南文译本。
中越两国人民曾被称为“同文同种”,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中越两国曾经发生过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是仍然无法抹杀友好仍然是主流的事实。我们今天谈及越南曾经长期使用汉字并不是为了宣扬“大国文化沙文主义”,而是告诉人们历史事实,回顾两国人民在历史上曾经有非常深厚的文化认同。
一、越南现存汉文古籍较少的原因
历史上越南书籍与中国书籍同样遭到多次兵火之灾,根据原北京图书馆张秀民先生的研究,历史上越南书籍一共遭受了六次大的灾难。越南方面认为越南书籍在历史上一共遭到了四次大的灾难:一是陈末绍庆二年(1371年)占城兵入越南京城(升龙城即今之河内),当时占城军队掳掠子女、玉、帛、焚毁宫殿,备籍为之扫空;二是根据越史记载永乐十六年(1418年)夏青进士到越南取有关越南的古今事迹书籍(也有认为是明朝将领张辅悉取古今书籍,部送金陵);三是越南(1516年)的陈暠之乱,“士民争入禁省取金帛,文书图籍委弃满道”;四是后黎克复莫朝京师(升龙),“诸书又毁于火”; 五是元代蒙古军队攻打越南时,越南曾向北宋请去的四部印制的《大藏经》和一部《道德经》皆毁于兵火,《大越史记全书》曾记载1295年越南陈英宗遣使赴元收得《大藏经》,留天长府(今南定),副本刊行。 六是根据越南史学家明峥的研究,法军在河内即将解放时,曾经运走越籍七百箱。此外,日本曾经在越南进行了短暂统治,期间也运走不少书籍,另越南南北战争以及南北战争结束时远走海外的越南南方人也带走了不少的书籍,这也使得本来就不多的越南书籍所剩不多,所剩古籍大多成书书于13、15世纪左右。
二、越南现存汉文古籍现状
国内学者研究越南越南现存汉文古籍现状要首推原北京图书馆张秀民先生,张秀民先生曾经于2001年在《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上对越南现存汉文古籍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笔者深感在此领域研究之不大及,但又认为中国研究越南之学者特别是年轻学者很少略知其中一二,故这一内容大部分参照了张秀民先生的研究成果。
1959年5月12日越南中央图书馆阮馆长透露,越南博物馆馆藏汉问书十万册,有六千多册善本被法国人抢走,现中央图书馆藏书三十万册,而其中大多为新书。张秀民先生通过统计越南潘辉注《历朝宪章类志,文籍志》着录的185种,法国迦节(Cadiere)、伯希(Pelliot)的《史部书目》175种,加上河内新购的78种,日本东洋文库藏安南本76种,又《河内远东博古学院图书馆目录》三本所录汉文书目3070种,中国书越南印版690种,喃字版628种,三者合计共4388种。可见越南现存汉文古籍之一斑。
《河内远东博古学院图书馆目录》三本所录汉文书中也杂有不少中国人着作,如《高青邱诗》、《人谱》、《钦州志》等,而重复的如《安南志原》、《大南一统志》等又数十种。其中十之八九为后黎朝与旧阮朝的着作。其中诗文集、来华使者的着作又有数十种,如《使清文录》、《使华丛咏》,还有使闽、使粤、使天津、使燕京等,其中以使燕京的诗集最多。而其中家谱多至一二百种,约有二十余姓,如丁、李、陈、黎、阮、郑、武、汝、吴、范、杜、黄、杨、刘、潘、邓、谭、王、徐、何、郭、裴、张等姓。阮氏族谱又有世谱、合谱、全谱、支谱等二十多种。笔者曾跟不少越南人交流,他们当中的不少人都说自己的祖先是从中国来的。
越南汉文古籍中比较重要的地理书包括《十一省地舆志》、《大南一统志》、《皇越一统舆地志》、山西、清化、北宁等省志、《宣光省志》、《义安志》、《义静杂记》、《永禄县志》、《嘉定城通志》、《南圻六省地舆志》、《龙编百二咏》、《升龙三十咏》、《北城地舆》、《清化纪胜》、《宣光省赋》、《兴化省赋》等等。
越南自李朝以来均仿中国科举制度,我国清末1909年废科举,而越南最后一次廷试则是在阮朝启定四年(1919年),比中国还晚了十年。科举制度在越南的推行使得在越南也出现了不少关于科举考试的书,如《举业津梁》、《辰(时)文集要》、《乡会试文》、《乡试文选》、《历科登龙文选》、《登科录》、《慈廉县登科录》、《大越历代进士科实录》等等。
科学方面有《天文体》,还有算书《算法奇妙》、《算法大成》、《大成算法指明》。医学方面的书有《医海求源》、《医理精言》、《医传旨要》、《活幼心法大全》、《保婴良方》、《妇人科》、《外科医方》、《诊脉秘诀》、《验舌证法》、《南药神效》、《中越药性和编》、《南药考辨》、《南药正本》、《本草拾遗》、《保生延年纂要、《海上懒翁》等等。
也有一些迷信方面的书,如《乩笔文抄》、《卜鸡足全书》、《符咒集成》等等。另外还有一些风水方面的书籍。
类似档案文书方面的书也不少,如《丁先皇庙历朝令旨》、《明都王(郑楹)令旨》、还有一些丁簿、田簿、地簿和国王封赠的赦文如《阮曰庶赦文》和封庙宇的赦文。
除此以外,《河内远东博古学院图书馆目录》还有收录了不少记载越南山区少数民族的书,如《瑶人蛮士》、记载了广安、安沛、宝光、凉山等省蛮士的资料。还有如《高绵世次略》、《高蛮纪略》、《高蛮事迹》和《万象事宜》、《南掌纪略》、《暹罗事迹》、《望国(曼谷)功臣录》、《占城考》、《征占日程》、《阇盘城记》,这些与历史上越南的临国柬埔寨、泰国、占城有关,可以作为研究这些国家历史风土的重要资料。
此外,获越南政府批准成立并于1979年10月13日的越南汉喃研究院的近年来的影响越南越大,从其官方网站所公布的数据显示,现在越南汉喃研究院收藏的包括喃字版的书籍一共有大约2万册书。
三、中国和海外现存越南汉文古籍情况
中国现存越南汉文古书其实也不少,但由于从未有学者进行统计,但很多比较重要的古籍都散落于国内私人或各单位的图书馆当中。根据张秀民先生所列的书目得知,目前中国所藏越南汉文古籍也不少,如:《安南行记一卷》(一作天南行记,成书于元代)、《交州藁一卷》(成书于明代)、(平定交南录一卷)(成书于明代)、《安南图说卷一》(成书于明代)、《海国广记安南》(成书于明代)、《安南使事纪要四卷》(成书于清代)、《使交纪事附使交吟》(成书于清代)、《安南军营记略一卷》(成书于清代)、《越南纪略》(成书于清代)等等 此外根据王晓建先生曾经在国内所见的越南汉文古籍也有不少,较为重要的包括:李常杰着《南国山河》,陈世法着《岭南摭怪》,陈国峻着《兵书要略》,黎文休着《大越史记》,阮忠彦着《介轩诗集》,朱文贞着《四书说约》,阮�着《舆地志》、《抑斋遗集》,武轸着《松轩集》,吴士连着《大越史记全书》,黎思诚等着《珠玑胜赏诗集》,阮孚先着《大越史记续编》,黄德良着《摘艳集》,杨德颜编《古今诗家精选》,武琼着《大越通鉴通考》,黎嵩着《越鉴通考总论》,阮秉谦编《传奇漫录》,范公着着《越史全书》,阮俨着《越史备览》,黎贵敦着《黎朝通史》、《见闻小录》,阮攸着《北行杂录》、《清轩诗集》,黎光定着《一统舆地志》,张登桂等着《大南实录》,潘清简着《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潘辉注着《历代宪章类志》,潘佩珠着《巢南年表》、《越南亡国史》,邓博鹏着《越南义烈史》等。
根据笔者近年来的了解,国内越南汉文古书较为集中地收藏于国内下列单位:北京图书馆、广西民族大学(包括图书馆,小语种资料室,民族研究所、以及有关教师收藏)、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中山大学(广州)、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暨南大学、郑州大学越南研究所等等,此外台湾所收越南汉文古籍也不少,如台湾淡江大学、台湾越南研究所等等。
海外方面,收藏最多的莫过于法国巴黎远东学院、此外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所、京都大学、庆应义塾大学都收藏、甚至再版了越南汉文古籍。美国方面,在1975年前后移居美国加州的越南学者们于2001年成立了越学院,也收藏越南汉文古籍不少,该机构还把很多类似,《大越史记全书》、《大南实录》等12部越南比较重要的史籍的越文版登载到了网上,免费提供给研究者参考,但遗憾的是没有附上原版中文。
Ⅳ 请问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在我国古籍中的古称分别都是什么
越南——安南
菲律宾——吕宋
马来西亚——柔佛 / 马六甲
文莱——泥国
朝鲜 / 韩国:Korea
中国古称:乐浪 / 高句丽 / 百济 / 新罗 / 高丽
来源:汉朝设置乐浪郡。公元4世纪时,在今天的朝鲜半岛上建立了新罗、高句丽、百济三个国家。其中高句丽本来是中国的民族,因为抢地盘,打不过鲜卑族着名的慕容家族,被慕容氏赶出国门,流放到朝鲜半岛北部。高丽为高句丽的简称(但高句丽与高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公元918年王建建立了王国,国号“高丽”,并于936年统一了朝鲜半岛,高丽王国历时近500年,为各国所熟知,所以至今外文名称音译仍为 Korea(高丽)。1392年,高丽三军都总制使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定国名为“朝鲜”,意为清晨之国、朝日鲜明之国或晨曦清亮之国。《东国舆地胜览》一书说:“国在东方,先受朝日之光辉,故名朝鲜。”朝鲜语中朝字读作Zhao,今转读成Chao。
在汉朝,如今的韩国地区,分布着三个原始部落,为“三韩”,即马韩、辰韩和弁辰(弁韩)。1897年2月,朝鲜国王高宗宣布改国号为“大韩帝国”。不过这个“大韩帝国”很短命,在1910年就被日本废除了,又改回“朝鲜”。
日本:Japan
中国古称:扶桑 / 倭奴 / 东夷 / 海东 / 东洋 / 东瀛
来源:古代中国人认为日本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故常以“扶桑”来表示,《淮南子》中就有“日朝发扶桑,入于落棠”语句。日本最初的文明实际上起源于中国文明,中国古代典籍中很早就有了关于日本的记载。战国时代,中国最早称日本为“倭”,如古地理书《山海经·海内北经》说:“盖国在矩燕南、倭北、倭属燕。” 这说明当时中国人仅知道日本的地理方位。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才明白地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另据范晔《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后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到隋唐时,始称“日本”。《旧唐书·东夷传》中将“倭” 与“日本”分列并叙,还对改称日本作了说明:“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旧唐书·日本国传》载明:“或曰,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Japan 是英语“漆器”的意思,是西方对它的称呼。
越南:Viet Nam
中国古称:瓯越 / 占婆 / 林邑 / 环王 / 占城 / 交趾 / 安南 / 南越
来源:公元前3世纪后半叶,在红河三角洲建立瓯雒国,由瓯越和越两个部落合并而成。中国史书上的占婆(又称林邑、环王、占城等),是越南史上的古国。汉朝设置交趾郡。唐朝设安南都护府。五代时从中国独立出来。1054年李朝改国名为大越。以后几个王朝称为安南或大越。1802年阮福映称帝,改国号为南越。1803年清政F改安南为越南。1804年册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越南之名便始于此。越南族就是中国的京族。
老挝:Lao
中国古称:堂明 / 南掌 / 寮国
227年,堂明王遣使拜访东吴。1353年,琅勃拉邦的孟斯瓦王子法昂在真腊帮助下,统一老挝全境,建立了以佬族为主体的封建国家——澜沧王国。明代永乐二年,澜沧国获得中国的承认,封为“老挝宣慰司”,史称南掌。国内第一大民族老挝族(又称“老龙族”,中国称其为“寮人”)占全国总人口1/3以上,以族为国名。
柬埔寨:Cambodia
中国古称:扶南 / 真腊 / 吉蔑 / 甘孛智 / 澉浦只
来源:元代称“甘孛智”,明代转音为“柬埔寨”,为“山地之国”。
泰国:Thailand
中国古称:堕罗钵底 / 暹罗
来源:公元6世纪,孟人在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堕罗钵底国。“泰国”泰语中为“自由国度”,“泰族”为“自由人民”。泰族就是中国的傣族。
缅甸:Myanmar
中国古称:掸国 / 骠国 / 蒲甘
来源:掸国,骠国,蒲甘,都是宋以前中原对它的称呼。公元1106年,缅使随大理使节到宋,宋鉴于缅甸山川遥远,道路阻隔,因此称为“缅”,又因中缅边区一带称山间谷地为“甸”,“缅甸”即其合称。
马来西亚:Malaysia
中国古称:柔佛 / 马六甲
来源:Malay 是亚欧大陆最南端的半岛。生活在这个半岛上的人,又称为 Malay 人。后来把整个东南亚的所有群岛,统称 Malay 群岛。柔佛为 Malay 半岛古国。15世纪初以马六甲为中心的满刺加王国统一了 Malay 半岛的大部分。1963年,Malay,与加里曼丹岛上的沙捞越和沙巴地区,共同组成了一个联邦国家,就叫 Malaysia。
新加坡:Singapore
中国古称:淡马锡 / 星洲
来源:公元8世纪,这个海盗猖獗的海岛曾叫Temasek(淡马锡)。Temasek,爪哇语“海市”之意,由于季节的影响,海运的船舶经常云集在此,所以逐渐成为一个船舶停泊的商端口。
传说,苏门答腊室利佛逝王国的一位王子,为了寻找理想地点建立新城市来到淡马锡。在洁白的沙滩上,王子突然看见一只从未见过的怪兽向他致意后急弛而去。这怪兽红身、黑头、白胸,雄健敏捷。王子很喜欢,便问随从:“那是什么动物?”随从信口答到:“狮子。”王子十分高兴,认为这里是吉祥之地,便决定在此建都,并取名“狮城”。在樊文中,Singa 意即“狮子”;pore 意即“城堡”。
菲律宾:Philippines
中国古称:吕宋
来源:菲律宾群岛的主岛就是吕宋岛。1543年,西班牙占领了这里,便以西班牙国王 Philippe 的名字命名。
印度尼西亚:Indonesia
中国古称:爪哇 / 三佛齐
来源:爪哇和三佛齐都是印度尼西亚最着名的古国。Indonesia,希腊语中“大海上的群岛”,意为“千岛之国”。
印度:India
中国古称:婆罗多 / 身毒 / 天竺 / 信度 / 忻都
来源:古印度,一个名叫“婆罗多”的国王建立起一个国家,于是把这个国家命名为“婆罗多”。古印度人以“信度”一词表示河流。这条河就是着名的印度河。后来“信度”这个地名所指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印度河流域开始,又包括恒河流域,渐渐的席卷整个南亚次大陆。我国用“印度”这个词始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书中载:“译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归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印度”。
不丹:Bhutan
自称:竹域
中国古称:主域 / 布噜克巴
来源:不丹的梵文意思为“西藏终端”。自称为“竹域”,意为“神龙之国”
斯里兰卡:Sri Lanka
中国古称:锡兰
来源:Sri 是该国的自称,即“神圣”之意,Lanka 是“光辉灿烂”之意。
伊朗:Iran
曾用名:Persia 波斯
中国古称:安息
来源:古代 Aryan (雅利安人)从东迁往波斯,占据了伊朗高原或其东南部地区,并在这儿创造了古代文明。古希腊、古罗马将这片地区称为 Aryana ,意为“雅利安人的地区”。Iran为其转音。Persia(波斯帝国)是伊朗历史上最显赫的一个帝国。(其实 Persia 并不单只是一个国家,而是许多不同的朝代,都被称为 Persia 。)
俄罗斯:Russian
曾用名:КИЕВ Росс 基辅罗斯 / 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苏联
中国古称:罗刹
来源:9世纪下半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诺曼人在东斯拉夫人地区建立基辅罗斯大公国。斯拉夫人把来他们称为 Varangians 或者 Rus意思是商人。这个词起源于古诺曼语 ruotsi,意指“划独木舟的人”,后来为斯拉夫人所采用。元朝称俄罗斯为“罗斯”或“罗刹国”。蒙古人在拼读俄文 Rocia 时,在字母R前面加了一个元音,所以 Rocia 就成了 Oroccia。清朝时期,Oroccia 转译成汉语时就成了“俄罗斯”。苏联曾是俄罗斯最强大的历史时期。
西班牙:Spain
中国古称:佛郎机(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称)
来源:西班牙最早是迦太基的殖民地。这里野兔出没,迦太基把野兔叫做 spa(腓尼基语 Shaphan)。渐渐的,转换成 Spain。
葡萄牙:Portuguese
中国古称:佛郎机(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称)
来源:葡萄牙最早的城市 Oporto 波尔图的名字演变而来的,本来翻译成波秋歌更为恰当
意大利:Italy
中国古称:大秦
来源:古希腊人殖民到亚平宁半岛的普利亚地区附近后,把这里的维图利部落称为 Italoi。后来罗马人沿用了这个名称,拉丁语 ltalia,并用它作为意大利半岛上很多部落的共同称呼。
Ⅵ 古代越南一带,当时的秦朝究竟有没有管理过呢
公元前214年,秦朝基本征服了南越和西瓯,设置了三个郡,分别是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而其中的象郡是秦朝领土的最南端的一个郡,但是具体设置在何处,还尚有争议。中国大部分学者认为象郡应位于当今越南境内;而越南历史学家陶维英、法国汉学家H.马司帛洛、 日本史学家佐伯义明和谭其骧等人认为象郡在广西境内。当然小编认为秦朝的象郡是在越南地区。
Ⅶ 越南废除汉字后,过年仍需写年红,看到成品后,国人为何费解
放眼全球的文字,应该很少有文字能够像汉字一样发挥这么大的作用。长久以来文字的作用性体现在记录史实和沟通上,世界上很少有国家是单一民族组成的,而各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中都会孕育出属于自己的语言,而一个民族一个语言,自然也就让沟通成了困难,因此古代的帝王登记之后,首先普及的就是文字教育,它能够将民族的凝聚力提升到一个高度,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所以在越南,汉字春联有时候比越南语春联更加流行,即便目前已经不懂得汉字的意思,但越南人也懂得分辨出哪个更加好看。
Ⅷ 越南最早的历史是用哪国语言写的
中国的汉语文言文。
远古时期居于越南北部的民族,为雒越人(又作骆越)。在雒越社会,有“雒王”“雒侯”“雒将”等作为部落领袖,并有简单的农业方式,就是依循潮水涨退,垦地栽种。《水经注》卷三十七注引《交州外域记》载:“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县多为雒将,雒将铜印青绶。”《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着作,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
根据越南神话传说,越南最早的王朝是鸿庞氏。鸿庞氏首位君主禄续,是中国神农氏的后代,获封为“泾阳王”,治理南方,号“赤鬼国”。泾阳王娶洞庭君龙王之女,生下貉龙君(名崇缆,“貉”又作“雒”)。貉龙君有儿子百人,当中五十人随母归山,五十人随父居于南方,越南人称貉龙君为“百粤之祖”,而其长子则称为“雄王”(又作骆王、雒王),继承王位,建立“文郎国”。雄王家族世袭王位,历十八代,是为传说里的鸿庞氏王朝,时间从公元前2879年至前258年,共2622年。后世认为越南民俗文化跟鸿庞息息相关,例如雄王教人民在身上纹龙、水怪等图案,让先民进行渔猎时免受蛟蛇所伤。古代越南人以木皮为衣,织菅草为席,以米汁为酒,以榔桄棕桐为饭,制作鱼露、刀耕火种等习俗,都被视为从鸿庞时代开创。
越南的各部史籍,对于上古越南民族或鸿庞氏的势力范围,有着略有不同的说法。
《越史略》卷上对上古交趾范围的说法:“昔黄帝既建万国,以交趾远在百粤之表,莫能统属,遂界于西南隅,其部落十有五焉,曰交趾、越裳氏、武宁、军宁、嘉宁、宁海、陆海、汤泉、新昌、平文、文郎、九真、日南、怀骧、九德,皆禹贡之所不及。”
《大越史记全书‧外纪‧鸿厖纪》的说法:“(雄王)貉龙君之子,都峯州。”“其国东夹南海,西抵巴蜀,北至洞庭湖,南接胡孙国(即占城),分国为十五部,曰交趾、曰朱鸢、曰武宁、曰福禄、曰越裳、曰宁海、曰阳泉、曰陆海、曰武定、曰怀驩、曰九真、曰平文、曰新兴、曰九德、以臣属焉。其曰文郎,王所都也。”
《岭南摭怪‧鸿庞氏传》的说法:“东夹南海,西抵巴蜀,北至洞庭湖,南至狐狲精国(即占城)。分国中为十五部(或作郡):曰越裳、曰交趾、曰朱鸢、曰武宁、曰福禄、曰宁海、曰阳泉(或作阳海)、曰陆海、曰怀驩、曰九真、曰日南、日真定、曰文郎、曰桂林、日象郡等部,分归弟治之。”
《钦定越史通鉴纲目》对前代古籍说法,辩证为“侈大其辞”:“旧史载文郎国西抵巴蜀、北至洞庭,无乃过其实欤!夫洞庭地夹两湖(中国湖南及湖北——引者注),实在百粤之北;巴蜀犹隔巂滇(属中国云南——引者注),不相接壤,旧史侈大其辞,殆与后蜀王之事皆属传虚,而未之考也。况所分十五部皆交趾、朱鸢以内,全无一部在北,可证其诬也。”
附上述所列史籍信息:
《岭南摭怪》(越南语:Lĩnh Nam chích quái〔Lĩnh Nam trích quái〕/岭南摘怪〔岭南摭怪〕),又称为《岭南摭怪列传》,越南古代书籍,用汉语文言文编成。内容以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为主。原作者不详,相传由陈世法(Trần Thế Pháp)所撰,而书中的神话故事早在李陈时期已经出现。到15世纪末,出现了武琼、乔富修订校正的两卷二十多篇故事版本。
《越史略》(越南语:Việt Sử Lược/越史略),越南古代历史文献,作者不详。该书共三卷,采用编年体,以汉语文言文写成。是记载越南上古时代(包括越裳氏、南越国等)至李朝(1009-1225年)事迹的重要典籍(其实亦有陈朝部分,但只介绍历代年号)。《越史略》作者,已难以稽考。而成书年代,则可从书末的《附陈朝纪年》中的“今王,昌符元年丁巳”推断,可能是陈废帝昌符元年(公元1377年)写成。
《大越史记全书》(越南语:Đại Việt sử ký toàn thư/大越史记全书)是越南的编年体通史,以古汉语文言文编撰完成,也是研究越南历史最重要的史书。该书从后黎圣宗洪德年间(1470-1497),由吴士连编纂,收录了自鸿庞氏时代以来的传说及史实,最后于1697年,由黎僖负责增补至后黎嘉宗德元二年(1675年)的史事,为全书最后修订本。《大越史记全书》的编纂,可说是继承了越南人官方修史的传统。此一传统,可追溯至陈朝时期黎文休编撰《大越史记》及后黎朝时期潘孚先编纂《大越史记续编》。
《钦定越史通鉴纲目》(越南语:Khâm Định Việt Sử Thông Giám Cương Mục/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是越南重要史籍之一,53卷,采编年体,用汉语文言文编写。于越南阮翼宗嗣德八年(1856年),由潘清简(越南语:Phan Thanh Giản/潘清简,1796年–1867年)开始修撰,其后数次续修,至阮简宗建福元年(1884年)始行刊布。
Ⅸ 越南曾是中国藩属国,独立后他们还依旧过春节吗
越南古称安南,在两年多年的中国帝制社会中有一半多的时间归于中国王朝统治,其文化受中华文明影响巨大且深远,至今越南古籍依旧是以汉字为主书写而成,其诸多风俗习惯与中国也一脉相承。春节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节日,在被中原王朝统治期间,春节这项习俗也自然而然的由中原传至越南并被其吸收发展,至今日越南依旧会过春节,只不过与中国春节在许多细节上有所差异。
Ⅹ 越南人历史上是不是汉人
是的。
交趾自古为中国固有领土
交趾者,汉代郡县也。也作为越南的故称。交趾一直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现在虽称之为独立,实际是对于我国固有领土的分裂。
从文化上讲,交趾及其左近地区属于汉文化圈,历来典籍正统者均为汉字书写。
从历史上讲,咱们细细道来。
鸿庞氏时期(-2879年~-258年),这只是一个传说的时间段。是越南传说中最古老的王朝,也算作是越南作为国家的开端,君主的称号为“雄王”、“雒王”或“碓王”,曾使用“赤鬼国”、“文郎国”等国号。中国古籍中所提到的骆越(又作雒越),就与鸿庞氏的传说相关。 。首先看起源,根据《大越史记全书·外记·鸿庞记》、《岭南摭怪·鸿庞氏传》等越南古籍的说法,鸿庞氏系出中国传说里的炎帝神农氏。神农氏三世孙帝明在南巡五岭时,娶婺仙女,生泾阳王。帝明有意将帝位传给泾阳王,但本身已有长子帝宜,泾阳王“固让其兄”,放弃承权,帝明便决定由帝宜继位,统治北方,并将泾阳王封到南方,实行统治,国号赤鬼国,以“壬戌年(公元前2879年)”为元年。据传说,鸿庞氏共传了十八世,到前257年,蜀泮兴兵灭国。由此可见,此地传说中就是华夏子孙所治理的地方,就是我国固有领土。
瓯雒时期(-257年~-207年),这个时间段有一定争议,有学者认为是从秦朝灭亡时开始的一小段仅仅持续几年的短暂时期。但事实上没有争议的就是这个小国的开国君主为蜀泮,是战国时的蜀国的王子。因先世蜀王要求与雄王通婚遭拒,蜀国因此与文郎国结为世仇。在蜀国被秦国灭亡之后,蜀泮率军南下,到达现在广西和云南,随后辗转南下,进攻世仇文郎国。最后一代雄王自恃强勇,不为兵备,在蜀泮进攻的时候因酒醉坠井而死。于是蜀泮自立为王,称安阳王,改国号为瓯雒。公元前210年,秦朝任嚣、赵佗率军入侵。赵佗在北江的仙游山与安阳王交战,安阳王用灵弩击退了赵佗。赵佗退守武宁山,遣使讲和。双方约定以平江为界,北为赵佗界,南为安阳王界。赵佗子赵仲始娶安阳王的女儿媚珠为妻,入赘安阳王家。仲始窃取了灵弩,用假弩将其掉包。仲始以省亲之名义北归,临行前对媚珠说:“夫妇恩情不可相忘,如两国失和,南北隔别,我来到此,如何得相见。”媚珠说:“妾有鵞毛锦褥常附于身,到处拔毛置岐路,以示之。”仲始回到北方后,将这番话告诉了赵佗。公元前208年,任嚣病逝,临死前嘱令赵佗掌管岭南事务。赵佗在岭南发兵拒险,成为一路割据势力。赵佗发兵南下进攻安阳王。安阳王不知灵弩被窃,为赵佗所败。由此可见,此地仍为华夏子孙统治,并灭与华夏人之手,是属于我国秦朝统一全国的大事件之中。
秦朝时期(-207年~-204年),这个秦朝就是中国的秦朝,这次统一也就是中国的第一次统一,而这次统一中就包括了交趾地区。前221年,秦国已经通过战争相继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此时秦朝最大的威胁为北面的匈奴和南面的百越。前214年,秦始皇派遣任嚣、赵佗率领秦军发动攻势,把岭南地区完全纳入秦朝版图。同年,秦朝在岭南地区设立了南海、桂林、象三郡,任嚣被委任为南海尉。南海郡下设番禺、龙川、博罗、揭阳等数县,赵佗被委任为龙川令。陈胜吴广起义后不久,南海尉任嚣病重,他临死前把时任龙川令的赵佗召来,告诉赵佗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险可据,可以建立国家以抵抗中原各起义军的侵犯,并当即颁布文书让赵佗接任南海尉的职务。前206年,秦朝灭亡。约前204年,赵佗以番禺为都城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这段时期没有解释的必要,我国直接统治,我国的领土。
南越时期(-204年~-111年),赵佗本为秦朝官吏,趁着秦末战乱割据一方。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于前196年,刘邦颁布诏书,分封赵佗为“南越王”, 赵佗接受了刘邦赐给的南越王印章,对汉朝称臣。刘邦通过和平方式使南越国归顺汉朝。约前183年, 汉朝吕后统治时期,赵佗宣布与汉朝脱离臣属关系,自称尊号“南越武帝” ,并攻打汉朝分封国长沙国。前179年,吕后病死。吕后死后,汉文帝继位。赵佗其后表示愿意永久成为汉朝的藩臣,并去除帝制,重新称王。前112年,由于南越丞相杀死南越王,汉武帝平定南越国 ,将南越国领地设置了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这样,由赵佗创立的南越国经过93年、五代南越王之后,终于被汉朝消灭了。由此可见,这根本就是汉朝初年中国统一的一部份。南越国本身就是秦末残存的一个地方割据而已。
汉魏六朝时期(-111年~544年),这段时期为西汉、新、东汉、东吴、西晋、东晋、刘宋、南齐、南梁直接统治时期。公元40年,交趾征侧与妹征贰起兵作反,征侧自立为王。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于公元43年斩征氏姊妹平叛。越南分离主义者将征氏姐妹的起义作为他们所谓的第一次北属时期和第二次北属时期的间隔,但是这不过是东汉的一次非常小的叛乱而已。541年,交州爆发了李贲起义。544年,李贲称帝,建立万春国。这一时期,是我国的固有领土,并且是经历多朝统治。
李贲时期(544年~603年),541年,交州爆发了李贲起义。544年,李贲称帝,建立万春国政权,年号“天德” 。545年十一月,梁廷派杨瞟为交州刺史,陈霸先为司马,率兵攻击李贲。548年三月,李贲授首。李贲的兄长李天宝,自称“桃郎王”,又改国号为“野能”。李贲部下将领赵光复自称“赵越王”(或称“夜泽王”)。550年起梁朝政局混乱,陈霸先率军北上,后来开创陈朝。李天宝于555年病死,由赵光复和李贲部下同姓将领李佛子]分别领导。赵光复和李佛子两势力互相争持,557年李佛子攻打赵光复。最后,双方以君臣洲]为界,将地盘一分为二:以北属李佛子、以南属赵光复。571年,赵光复逝世;李佛子势力兼并了赵光复势力,占领了全部地盘,根据地在峰州。603年年初,隋朝击败李佛子。至此,越南分离主义者所谓的前李朝灭亡,共计59年。但是可以看到,这无非是梁朝末年的一个地方割据而已,到隋朝统一时,就又回归到我国了。可见此地一直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隋唐时期(602年~905年),602年,隋文帝派遣大将刘方平定了前李朝李佛子的势力。621年,唐朝取代隋朝并继续统治安南。
安史之乱后,唐廷的势力大为减弱。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对安南地区的控制力大为减小。905年,曲承裕成为静海节度使,建立了割据交州的曲氏政权,也就成为了五代十国的一方割据。
秦汉时期,交趾郡、九真郡和日南郡仍处在氏族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汉朝虽在其地设立郡县,但基本上依俗而治。郡守、县令的统治很松,基层政权仍掌握在雒王、雒将、雒侯手里,故称其民为雒越。东汉初期,锡光、任延分别任交趾、九真太守,教其民耕稼,制衣冠履,设媒娉,立学校。这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交趾地区的氏族社会和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自此后,越南处于中国封建王朝的直接管辖之下,直至中国宋朝以前都是中国的郡县,称为“郡县时代”。公元10世纪前70年内,出现了12个割据政权,史称“十二使君之乱”。公元679年,唐朝在南越设安南都护府,“安南”的名称由此而来。
明永乐时期(公元1406年),永乐皇帝派张辅率军平定叛乱。永乐五年(1407)置交阯承宣布政使司,治交州府,辖交州府、北江府、谅江府、三江府、建平府、新安府、建昌府、奉化府、清化府、镇蛮府、谅山府、新平府、演州府、乂安府、顺化府、太原直隶州、宣化直隶州、嘉兴直隶州、归化直隶州、广威直隶州;
安南是今天的越南,明建文帝时处在黎氏王朝的统治之下。16世纪初分裂为两个对立的集团:北方郑松集团控制了黎氏王朝的朝政,南方则为阮潢集团所控制。为了对付南方的阮氏集团,郑氏集团急欲结好清廷。1660年(顺治十七年),黎朝派遣使节到清朝朝贡,清朝随即同意册封黎维棋为安南国王。原来割据于安南南方的阮氏集团到17世纪末完全吞并了南方的占城国。1702年,阮氏集团派遣使节来中国,请求清廷册封,遭到清政府的拒绝,于是自立为王。1803年,阮福映改安南为越南国,清政府命广西按察使齐布森出使越南,册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19世纪40至50年代,法国开始武装侵略越南。1874年3月,法国迫使越南签订第二次《西贡条约》,在条约中法国“承认”越南“独立自主”,但须由法国主持越南的外交,借以否定中国的“宗主权”,确立法国在越南的特权地位。1883年,法国全面侵略越南,迫使越南签订了越法《顺化条约》,越南承认并接受法国的保护权。1884年6月,法国强迫越南签订了第二次越法《顺化条约》,确立了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中法战争结束后,1885年6月,中法正式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清政府承认了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放弃了对越南的宗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