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清朝中期时国力强盛,为什么不收复越南
在清朝鼎盛时期,越南、朝鲜、琉球、缅甸等周边国家,都是清朝的藩属国,其中朝鲜、琉球、越南是三个最核心的藩属国。在19世纪之前,清朝的宗藩体系十分稳固。但是在19世纪中期,这一体系开始土崩瓦解。西方列强对清朝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曾经的大清国一败涂地。清朝的东亚宗藩体系开始崩溃,而清朝根本无力维持。当时,印度已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在清朝被暴打之后,英国开始从印度染指缅甸。而法国的动作也不慢,法国开始对越南进行渗透。
法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了让清朝十分敏感,因为在此之前,西方列强还都是仅仅在东南沿海地区活动,清朝认为自己的腹地还是太平的。但是现在法国人开始染指越南,越南与清朝的广西、云南接壤。如果任由法国控制越南,那自己的西南地区也将不会安宁。出于这个方面的考虑,清朝决定援助自己的藩属国越南。不要以为清朝这是自不量力,清朝的家底并不差。在镇压太平天国之后,清朝自身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清朝拥有了自己的近代军工业,军队的装备也已经鸟枪换炮。到了80年代,清朝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是主场作战,完全有能力与法国较量一番。就这样,1883年,围绕越南问题,清朝与法国开始大打出手。
法国当时是什么家底呢?法国是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强国。法国海军舰艇总吨位达到53万吨,是北洋水师的6倍多,更何况,当时北洋水师还没有成立。中法战争爆发之后,由于清朝的战备不足,福建水师被法国舰队全歼,清朝丧失了制海权。随后,法军占领了澎湖列岛,并开始染指台湾岛。也幸亏台湾岛上的刘铭传死守,法军才没有得手。在西南陆地战场,由于没有统一的指挥,前线的清军一败再败。从参战的兵力上看,清军有25000多人,而法军也超过了2万,清军并没有多少兵力优势。在火炮数量上,清军远远不如法军。战争真正爆发之后,清朝才发现自己还差得远。不过事已至此,清朝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打。
在这次战争中,有一个人不得不说,那就是老将军冯子材。冯子材老将军在镇南关打败法军,围歼了法军近千人,对于法军确实是一个挫折。但是镇南关大捷仅仅是一个局部的胜利,清军在整条战线上仍十分被动。法军损失了近千人,但是法军的总兵力超过2万,这点损失还是可以支撑的。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朝决定见好就收与法国进行和谈。熟悉历史的朋友或许知道因为这次战争,法国内阁垮台的事情。但是垮台的原因不是因为前线的失败,而是这个内阁不同意扩大战争规模。1885年,清朝与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清朝放弃对越南的宗主国地位。在此之后,越南逐步成为了法国人的殖民地,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一直延续到了1940年。
② 清朝干隆时期的越南战争是怎么回事呢
清越战争,也就是安南之役,是干隆时期发动的对外战争之一。清王朝干隆年间,干隆皇帝曾经发动过一场进攻越南的战争,清军打出的旗号是扶持黎朝复国,但是由于孤军深入、将士骄纵,所以南下越南的清军先胜后败。
战后,清朝扶持越南的黎朝复国失败,而西山朝则完全统治了越南。此后,越南西山朝虽然也想进攻广西,但是由于兵力不足、准备不充分以及皇帝阮文岳去世等原因,终究没有能力北上。
干隆皇帝认为大清兵强马壮,有义务维持周边藩属国的秩序。同时,干隆觉得黎朝已经统治越南300多年了,对大清一直忠心耿耿,所以在1788年的年底就派两广总督孙士毅等率军2万进攻越南,打着扶持黎朝复国的旗号。清军虽然出兵数万,但实际上除了挑夫和马夫,真正的战兵只有一万余人。
③ 明末清初时吴三桂为何不攻打越南并自立为王
用最直白的话来说就是吴三桂没有这个实力,如果他有这个实力的话,他肯定是不甘心位居人下,吴三桂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同样也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但是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最后还是被康熙给设计了,最后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
吴三桂虽然是清朝的开国功臣,但是吴三桂也知道他是一个叛徒,他知道自己是不可能得到清朝皇室信任的,吴三桂虽然被封为平西王,但是这个平西王只是一个虚名而已。如果他要南下开疆扩土的话,清军会马上杀到他的地盘。吴三桂深知这个道理。就算最后起兵造反,吴三桂也没有打外部势力的注意,因为这样他很容易就会被两面夹击,最后只能自取灭亡。
中原是一个富庶的地方,吴三桂也不愿意放弃这样一块好地方,并且外部势力的实力其实也不弱,吴三桂其实也没有足够的把握战胜他们。
④ 满清当年统一了华夏,为何没能打下跟满人近在咫尺的朝韩半岛和中南半岛
因为他们的态度比较的好,主动和善,并且每年都上缴贡品,所以对他们的态度也是非常的温柔。
⑤ 满清征服了辽阔的东亚,为何吞并不下朝鲜和越南
当时清朝虽然能够占领东南亚的一些地区,但是占领不了朝鲜和越南的原因主要有两个。要知道当时清朝军队的任务是非常多的,所以清朝军队也没有精力去攻打这两个国家。由于当时清朝军队的主要任务另有其他,所以也就让清朝军队暂时放弃去攻打这两个国家的计划。
第2个原因就是当时清朝的军队并没有空去攻打这两个地方。要知道在当时清朝经常会出现一些歧义,所以当时大部分清朝的军队都用在镇压起义方面了。可以说由于出现了一些内部矛盾,清朝的统治者本身也不愿意再扩展自己的疆土,因为管理成本毕竟也是非常高的,要占领一些土地的话,毕竟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去进行管理。当时清朝统治者肯定想管理好当时的国家才能不断的去扩展疆土,如果盲目扩展疆土的话,只会让内部矛盾越来越激烈。
⑥ 历代中国的王朝为啥都不能征服越南
这个问题问得有些可笑,历代王朝征服不了越南?要知道越南成为独立国家的时间,也才1000多年,此前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而即使在独立后1000多年里,越南也是始终是中国的藩属国。
越南语中国古代的百越民族有着莫大的渊源,春秋时代吴国在夫差时期被越王勾践灭国后,族人或者是南迁,或者是并入越国,比如秦汉时期的长沙王吴芮就是吴国的后代。
而越国则是战国后期被楚国所灭亡,越人很多向南迁徙,与南方的古老民族融合形成了百越民族。
明成祖时期曾征服越南北部地区
而清朝时期,越南为藩属国,两国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战争,1883年清朝还为了越南与法国打了一仗,最终越南成为了法国的殖民地,直到1945年才实现独立。
所以说历代王朝征服不了越南,显然是不靠谱的。
⑦ 明末清初吴三桂为何不攻入越南自立为帝
清初的吴三桂在被清王朝封为平西王后,势力很大,可以说在他的封地平西王府的云南,一手遮天,连清朝委派此地的官员也必须要通过吴三桂的同意才可以,不然就算来了,吴三桂也有办法把你赶走。这也成为了日后对付吴三桂的一个理由。吴三桂后来选择反清复明,而不选择去攻入越南,主要是越南和中国情况不同,当时的越南地方很小,面积连云南都不如,不值得吴三桂这么做。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
平叛的清军剧照
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一月初五,吴三桂在攻克湖南衡阳后称帝国号“大周”,册妻张氏为皇后,孙吴世璠为皇太孙,加封文武,百官颁制新历,铸“昭武通宝”等新朝钱币。时间到了康熙十七年(1678年),当时衡州酷热,吴三桂加之心情不舒,焦虑过重,肝火过盛,便突然得了“中风噎嗝”的病症,随后又添了“下痢”病症,太医百般调治,终不见效。吴三桂便授意心腹大臣,迎接皇孙吴世璠来衡州继位,托付后事。八月十八日深夜,吴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阳)皇宫驾崩,时年六十七岁,只做了五个多月的皇帝。在吴三桂死后战事开始有利于清廷,三藩的叛乱越来越不得人心,最终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底,清军攻克昆明,吴世璠被逼自杀,剩余众人全部投降,自此三藩之乱才宣告平定。
综上所述,吴三桂不打越南,而起兵反清,最主要就是越南太小,文化差异巨大,攻打费钱费力不值得,他真正想的是自己打下中原做皇帝,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
⑧ 清初吴三桂为何不打越南,自己做皇帝,而要反清复明呢
越南当时已经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且当时清朝统治的中国,还是越南的宗主国。吴三桂打越南的话,越南肯定会要求清政府帮忙。
⑨ 明末清初吴三桂为何不攻入越南自立为帝呢
清初的吴三桂在被清王朝封为平西王后,势力很大,可以说在他的封地平西王府的云南,一手遮天,连清朝委派此地的官员也必须要通过吴三桂的同意才可以,不然就算来了,吴三桂也有办法把你赶走。这也成为了日后对付吴三桂的一个理由。吴三桂后来选择反清复明,而不选择去攻入越南,主要是越南和中国情况不同,当时的越南地方很小,面积连云南都不如,不值得吴三桂这么做。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
清军和三藩战斗地图
清廷真正开始对付吴三桂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当时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康熙皇帝遂乘势作出了令其移藩的决定。而后,又对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也依例照准。在当时的形势的逼迫下,吴三桂也不得不假装上书朝廷,请求撤藩,实则希望朝廷能够慰留他不撤藩。可是对于吴三桂的真正想法,康熙皇帝是非常清楚的。他认为,吴三桂和朝廷对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同时力排众议,毅然决定允其撤藩,还派出专使到云南传达圣旨,雷厉风行地布置一系列撤藩事宜。同年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起兵反清。
⑩ 当年干隆帝在越南扶持的黎朝被阮朝打败,为什么干隆帝不举倾国之兵一雪耻辱灭了越南
政治层面:扶持也就是口头上承诺帮助而已,给点钱给点资源,鼓励你罢了。你成功了,我和你是邦交友好,你失败了,我就不认识你了。与其真的动兵所耗甚巨,不如直接和当政者再搞搞好关系。
经济层面:越南并不是富裕之地,扩充版图主要还是为了赚钱,打下来花的钱远远超过后期回报。
军事层面:古代清朝军力大多分布在中原地带,南疆一脉只是留守驻军,大量调动中原军力会惹来罗刹国的觊觎,而且清朝战斗力最强的铁骑军都是擅长东北作战,南线相对太热,容易水土不服,多生疾病。
客观因素:越南温度高,天气潮湿,传染病多,清朝医药方面还远不如现代,扛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