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越南领土还没有我国一个省面积大为何还有大量粮食出口呢
越南的领土面积只有我国的约3%,但是人口却接近我国的8%,达到了9733万多人,这样来看,越南的土地负担接近我们的三倍,越南的领土面积约是33万平方公里不到。越南是大米的主产区,也是大米出口大国,2019年越南大米出口量为637万吨,那么越南是怎么做到粮食除了自给自足,还能够出口创汇呢?下面我们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四是重视水稻种植技术和品种的改良:越南水稻种植发展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越南为了增加水稻种植品种的优良化,从我国引进杂交水稻,并大力推广,杂交水稻在越南平均每公顷产量约为6.3吨,比常规水稻多收获1.81吨左右,这是了不起的数字,这个技术就把越南出口的水稻的数量给赚出来了。五是重视水稻种植技术研究和管理:越南虽然工业水平差,农业水平可不差,从国家层面、省、县、乡、村都重视农业技术宣传,有完善的合作社之类的技术推广和病虫害防治管理机构,经常搞培训,学校都设有农业课程。
越南在水稻种植上确实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方面,以少量的耕地,养活了众多人口,并且实现了粮食出口,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而粮食出口也是越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每年粮食出口就有几十亿美元的收入,实事求是的讲,这一点越南做的确实不错。
B. 越南的大米主要在哪里生产
水稻在越南是第一大粮食作物,它在全国范围内都可种植。越南人把大米当作主食,认为它有丰富的营养价值。1990年的水稻种植面积有600万hm2,通过推广杂交水稻,目前种植面积达到750hm2,
而且平均产量也从原来的3.2吨/
hm2提高到现在的4.13吨/
hm2。越南南部的热带气候和北部的季风气候都合适水稻的生长,并且这个地区还有两个土地肥沃的冲积平原--红河流域和湄公河流域是两个大粮仓。
目前,越南水稻的生产总量是由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在这10年期间,杂交水稻生产应是排第一位且有完全影响力的因素。在引进了杂交水稻在一些地区进行试种成功后,1991年晚造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决定发展100
hm2
杂交水稻;1992年早造,在不同气候条件的地区扩大种植到1156
hm2。在2003年,杂交水稻的面积稳定在60万hm2,单产则达到6~6.45
吨/
hm2。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杂交水稻比常规稻的单产要高出1~1.5
吨/
hm2,有时甚至2
吨/
hm2。根据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的预计,未来越南北方杂交水稻的面积将会从50万hm2提高到70万hm2。虽然杂交水稻对越南的粮食生产做出了很大地贡献,然而它只是被简单地认为适合在越南北方和中部沿海及高地的一些省份种植,在东南部和湄公河流域仍是一个空白。如果按目前的前景来看,
越南杂交水稻的生产应能达到更大的面积。
在一些省份杂交水稻的单产能稳定地保持在较高水平:如广义省是7.3吨/
hm2,
南定省是7.2吨/
hm2,
清化省是6.7吨/
hm2,义安省是6.2吨/
hm2。此外,有的省份平均单产比晚造有所下降:如宁平省是6.0吨/
hm2,安沛省是4.85吨/
hm2。
C. 越南还没我国一个省大,人均面积只有1/3,为何还有粮食出口
全球粮食出口市场上有一个让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全球最发达的美国是粮食出口大国,而天天饿肚子要救济的穷国,也是粮食出口大国,其中就有经济相对欠发达越南!
这种地方都能变成稻田,实在是佩服
但越南也会面临我国类似的问题,随着越南的经济发展,农村也会面临劳动人口下降的问题,到时候越南的粮食生产将会面临一个瓶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越南自给自足是绰绰有余的,但对国际出口将会进一步下降,不过幸好我国粮食自给完全没有问题,而进口大米也是当年加入世贸的承诺而已!
D. 越南人口9300万,国土只有中国的三十分之一,为何还有大米出口
众所周知,越南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大米和咖啡出口国之一,每年都有数百万吨的大米从越南出口,其主要出口市场包括中国、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但这样一个小国家国土只有中国三十分之一,为什么可以有这么多大米出口呢?
1、越南适合种植并将大米作为重要创汇商品
越南大米多主要是因为越南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属于热带季风季候,常年炎热多雨,日照充足,这里的水稻可以一年三熟。而且越南国土以平原为主,河流众多,越南将近三分之一的地方都很适合种植。特别是红河平原和九龙江平原地区,土壤肥沃,是种植水稻的绝佳区域,越南水稻的播种面积占到了全部耕地的四分之三左右。
越南货币也很稳定,通货膨胀率在3%左右,在去年新兴货币受困于美元升值而大幅承压的背景下,越南盾在2018年只贬值了2%。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越保持贸易上密切往来对中越双方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目前中国还有众多投资者前往越南进行投资,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落地越南,并为当地创造大量工作岗位,相信以后中越往来将会更加密切。
E. 谁能帮我查一下中国和越南的粮食生产情况,以及两国的吃饭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中国20年粮食生产情况回顾
作者:未知 出处:集诚 分类:期货专题
--------------------------------------------------------------------------------
1978年前,我国的农业生产能力徘徊不前。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普遍实行,调动了我国数亿农民的种粮积极性。20年间,这一基本制度完善稳定,我国农民的生产热情也一直不减。这是农业20年来稳定发展的根本原因。
20年间我国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到今年上半年,累计生产粮食82.127亿吨。粮食产量年均增长速度达百分之二点七,远远超过人口增长速度。人均粮食产量现为400公斤,比1978年的318.7公斤增长了百分之二十八,比1949年的208.9公斤增长了近1 倍。在粮食生产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肉类、水产品、禽蛋、水果、蔬菜的人均产量也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粮食生产稳步发展,总产量相继登上了3.5亿吨、4亿吨、4.5亿吨三个台阶,1996年更突破了 5亿吨大关,成为世界最大的粮食生产国。199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49418万吨,比1978年的30475万吨增长了百分之六十二点二,年平均递增百分之二点五八。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增长是在耕地总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取得的。1978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为 9938.9万公顷,而1996年则为9546.7万公顷。
20年来,在土地承包等基本政策稳定的基础上,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促进了粮食生产不断发展。
1978年至1984年间,农村改革以由点到面逐渐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农村经济出现超常规增长。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年均增长速度为百分之七点三,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速为百分之四点九。
1985年至1988年间,农村改革以变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主,农村经济呈常规增长。
1989年至1992年间,国民经济全面调整时期,农村改革仍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并改革粮食购销体制,培育农产品市场。经过治理整顿,我国扭转了农业生产下滑的趋势,粮食生产走出了徘徊不前的困境,农业生产取得了年均百分之五点二的增长速度。1990年至1992年,粮食生产连续三年夺得高产。
1993年至1998年间,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并稳定增长。农村改革以加快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内容。
农民、国家和集体多方增加投入是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生产积极性得到保护,广大农民成为农业生产投资主体。1986年,农村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为574.8亿元,1995年上升为2007.9亿元,增长了近三倍半。
国家也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中央基本建设和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国家银行用于农业方面的贷款不断增加,1996年达到3572.4亿元。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业投入也大大增加,特别是来自乡镇企业的以工补农资金得到稳定增长。
农业科技推广的迅速发展,使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如虎添翼。据专家测算,“七五”时期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百分之二十七,“八五”时期提高到百分之三十四,1997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更达到百分之四十二。
1987年以来的十多年,各地以“丰收计划”为龙头,普遍加大了科技推广力度,重点推广了杂交水稻、杂交玉米、高产优质小麦以及水稻旱育秧与抛秧、种子包衣、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节水灌溉等增产增收技术。
从1995年开始,国家组织实施以提高供种质量、推广优良品种为目的的“种子工程”,加大育种科研力度,健全种子推广网络,整顿种子市场秩序,推进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经营集团化,使种子科研推广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我国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使得农业抗灾夺丰收的能力越来越强。
水利建设不断发展。全国共建成水库8.4万座,总库容量达到4800亿立方米。1997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123.9万公顷,占全部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四。全国节水灌溉面积已达1300万公顷,灌溉水有效利用率达到了百分之四十。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1997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1840万千瓦,比1978年增加了2.56 倍,耕地、播种、收获三个主要农业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了百分之六十点六、百分之二十三点四和百分之十四。
种田走向化学化和电气化。化肥施用量由1978年的884万吨增加到1997年的3980万吨,增长了 3.5倍。化肥品种结构趋向合理,磷肥、钾肥比例提高,复合肥增长较快。农村用电量达到1980亿千瓦时, 20年增加了6.8倍。
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世纪之交,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过20年改革开放洗礼的九亿农民,一定能描绘出更新更美的篇章,为增加有效供给、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作出更大的贡献。
越南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1988年越南农业人口人均土地1.98亩,人均种植面积1.7亩,属于人均耕种面积较低的国家。
(一)粮食作物
越南的粮食作物以水稻和杂粮为主。粮食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仍“靠天吃饭”,加上受其它因素制约,粮食增长率低于人口增长率,即使在风调雨顺的年景也只能处于不饱或半饱状态。1980年是“二五”计划中产量最高的一年,产粮1438万吨,低于历史最高年2100万吨31.5%,每年缺粮200—300万吨。1981年,越南农村推行承包制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有所发展,1981年产粮1510万吨,1983年达到1700万吨,人均占有量接近300公斤,1987年,由于旱灾减产,粮食总产仅达1750万吨,人均不到300公斤。1988年达1900万吨。1989年早晚稻播种面积508.5万公顷,粮食总产超2100吨,其中大米1800万吨,比上年增长7.8%。1991年大米产量达1910万吨。粮食丰收,使越南各地米价由前两年的700盾/公斤下跌至500盾/公斤,位于越南最南端的金瓯角米价甚至降到400盾/公斤(按自由市场比价约折合人民币0.5元/公斤)。同年,越南共出口大米140万吨左右。据世界经济专家预测,在未来的几年里,越南可望成为世界主要大米出口国之一。越南出口大米价格低廉,比国际市场米价低15—20%,有一定竞争力。
杂粮作物主要有玉米、木薯。越南西北、越北、西原、南部东区和湄公河三角洲都是玉米产区。1976年以来,年玉米种植面积约450—585万亩,人均产量只有8公斤。木薯在越南山区和半山区普遍种植,但由于缺乏计划和认真管理,平均亩产只有460—530公斤。玉米和木薯都是山区居民的主食,这两种作物的面积和产量近年来都呈下降趋势。1979年杂粮总产300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22%,1983年下降到214万吨,仅占粮食总产量的12.6%。
(二)经济作物
越南的气候、雨量和土壤适宜于多种经济作物生长。越南的经济作物种类繁多,短期作物有花生、大豆、甘蔗、烟叶、苎麻、棉花、蒲草等;多年生作物有茶叶、橡胶、咖啡等。
#FH茶叶##[R]越南茶叶产区分布在黄连山、河宣、北太、山罗和永福省,中部的广南—岘港和富庆省,西原和嘉莱—昆嵩和同林省。1983年,全国茶叶面积近5万公顷,按规划将扩大到15—20万公顷。1991年茶叶产量达3.09万吨。
#FH橡胶##[R]分布于越南南部东区各省,尤以同奈、小河两省橡胶面积最大,其次是西宁、多乐、嘉莱—昆嵩、平治天省。1975年,越南政府接管了崐法国人在同奈省留下的12个橡胶园,并成立了同奈橡胶公司。现越南橡胶总局下属17个橡胶公司,126个农场,职工15.2万人,橡胶总面积17.2万公顷。1991年产胶5.2万吨。
#FH咖啡##[R]咖啡是越南重点经济作物之一,是主要的出口商品,主产于越南中部西原地区。位于西原中心的多乐省咖啡种植面积占全国的一半,咖啡出口金额占全国咖啡出口金额的60%;其次为北方的义静省。近年来越南与经互会成员国合作开发的咖啡园面积不断扩大,1991年产量为4.52万吨。
#FH烟叶##[R]全国有名的烟叶产区是北方的谅山、高平两地,其面积占山区各省烟叶总面积的89.2%。南方顺海省的福山,同奈省的方泰,胡志明市的守德、古芝,西宁省的鹅油和安江、同塔等地建有烟叶专产区,面积1万多公顷。1990年计划扩大到8万公顷。
此外,义静、清化、河北、西宁等省盛产花生,近年来种植面积和产量均有提高,全国各省市都有花生提供出口。红河、蓝江、珠江、小河、同奈等江河流域一带及中部南面沿海一带盛产甘蔗,1991年全国甘蔗产量540万吨。
F. 越南领土只有中国的4%, 人口却有近一亿,为啥他们还有粮食出口
越南领土只是中国的4%,人口却将近1亿,他们的粮食主要来自于——大量进口,少部分种植业,中国粮食支撑!
粮食进口时期。
众所周知,在清政府的时期曾经有八国联军侵华事件,而八国联军侵华事件之中就有一个地方被八国联军所占领,那就是越南,越南最主要的是被法国所占领,而当时的越南清政府想要收回却根本无力收回,就是因为法国占领的越南,法国不允许清政府收回来越南!是越南便彻底成了法国的殖民地,那么越南从此粮食便没有自己种植一出,相反却是大量的进口,或者是依托于法国的大量进口!
G. 越南的水稻有几造就一年种几次
可以种3造,比两广早插秧,春节前都插好秧了的。现在越南是大米出口国所以农民没必要那么辛苦去抢种3造了 亚洲水稻种植区主要分布于东亚、南亚、东南亚。
1、东亚,主要分布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珠江三角洲等地;还分布于日本群岛南部、朝鲜半岛南部地区。
本地区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雨热同期。地形主要为丘陵地区,多利用丘陵缓坡开辟为梯田。另有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平原地区,以及沿海的滨海平原。地形比较平坦,可利用小型农机具发展生产。土壤多为经人工改造的水稻土,比较肥沃,水源充足。
2、南亚,主要位于印度半岛的沿海地区以及恒河平原、恒河三角洲等地。
本地区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雨旱两季,水热配合好。地形主要为冲积平原、三角洲以及滨海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东南亚,主要位于中南半岛的沿海地区、湄公河平原、湄公河三角洲以及马来群岛。
其中中南半岛的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雨旱两季,水热配合好。地形主要为冲积平原、三角洲以及滨海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马来群岛的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地形多为山地丘陵,另用缓坡开辟为梯田,坡度较平缓。土壤多利用火山灰土改造为水稻土,比较肥沃,水源充足。
H. 越南的产粮区在哪里
越南主要产粮区位于北部的红河三角洲与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
I. 国土面积小山地多的越南,大米因何会大量出口
历史上,由于疆域辽阔,我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和消费国,1998年时,大米出口量更是排名世界第四,出口量占全球的14%。
不过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如今我国不仅没有大米可供出口,而且还必须从国外进口粮食。这也不难理解,我国有18亿亩耕地,全球排名第三,但是摊到每个人后,人均土地仅1.3亩,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指数。
目前,我国每年所需进口的稻米约600万吨左右,这其中,大部分来自越南,其次是泰国、印度。
(正在插禾的农民)
三、水稻品种和种植技术改良。
越南是水稻种植的传统国家,对于水稻品种和种植技术的改良尤为重视,上世纪90年代开始,越南积极引进我国培育的高产杂交稻,进行大力推广,从而使越南的水稻产量提升到每公顷6.3吨,比常规水稻多出1.8吨,一下就把出口的粮食份额赚出来了。
越南虽然工业化水平不高,但非常重视水稻种植技术的研究和管理,实行从国家到省、县、乡、村的多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每个乡、村都有完善的合作社之类的农业资金及技术扶助组织,经常搞农业技术培训,而且每个县都有农业学校。
四、工业化落后的粮食剩余。
我国从粮食出口国转为进口国,除了人口增长,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也是主要原因。社会的进步推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不再满足于解决基本的温饱,更多工业化生产的食品和快消品需求大量增加,部分粮食作为原材料用来制作其它商品或酿酒,有些还成为集约化家禽家畜养殖的饲料。
越南的工业化水平较低,大量的青壮劳动力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效率和产量。而过于富余的粮食,又没有转化为其它高价值商品的途径,只能通过出口创汇来实现低附加值的收入。
越南在水稻种植上确实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方面,他们用少量的耕地,不仅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实现粮食自给自足,而且还能有余粮出口,每年仅此一项创造收入就达几十亿美元。
J. 越南一年可以种几次水稻
越南一年可以种三次水稻。
越南是传统农业国,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5%。耕地及林地占总面积的60%。粮食作物包括稻米、玉米、马铃薯、番薯和木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咖啡、橡胶、腰果、茶叶、花生、蚕丝等。2006年越农林渔业总产值(按固定价格计算)比2005年增长4.4%,约占GDP的20.40%。农业产值同比增长3.6%,其中粮食产量3965万吨,比上年增长0.1%;林业产值同比增长1.2%;渔业产值为同比增长7.7%。
越南全国大约331,688平方千米。地形包括有丘陵和茂密的森林,平地面积不超过20%,山地面积占40%,丘陵占40%,森林占75%。北部地区由高原和红河三角洲组成。东部分割成沿海低地、长山山脉及高地,以及湄公河三角洲。
气候属热带季风气候,平地面积不超过20%,年降雨量从120厘米到300厘米不等,年气温介乎5到37摄氏度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