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黎笋怎么死的
1986年7月10日黎笋在河内去世,去世时仍然保留着越共总书记的职务,他的继任者是长征。黎笋同时也被称为Le Dung、“三哥”。
黎笋(越南语:Lê Duẩn,1907年4月7日 - 1986年7月10日),越南广治省兆丰县人,越南共产党、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印度支那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统治越南(包括北越时期)长达十七年。
(1)越南人对黎笋如何评价扩展阅读:
历史评价
越共总书记农德孟强调指出,故总书记黎笋不仅是一个坚定的革命活动者,而且还是我党的一名战略工程师,他的事业与越南革命在二十世纪所获得的光荣胜利密不可分。
在河内举行的纪念故总书记黎笋诞生一百周年的庆祝典礼上发表讲话时,农德孟总书记表示,在七十九年的人生旅程中,黎笋已将六十年的岁月服务于革命活动,树立起一个革命先锋战士的光明榜样,并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民族解放、统一祖国及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
故总书记黎笋已同以胡志明主席为首的政治部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一道,确定民族解放和捍卫祖国事业中的方向和重要政策,构建越南革命的军事科学,为打败帝国主义和其他反动势力的侵略战争做出贡献,大力支持和鼓舞世界人民群众发动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运动,以最终获得独立自主和自由。
在从1976年至1986年以党总书记名义的十年间,黎笋同中央委员会已经确定了建设与捍卫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战略并将其落到实处,同时还制定了越南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第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
B. 黎笋的政治事件
日内瓦协议签订后,越南南方的许多位抗战者对该协议表示了失望。当意料到日内瓦协议所承诺将会进行全国选举的情况不会发生时﹐黎笋敦促河内的越共在南方推行武装斗争行动的政策。但越南共产党的领导班子没有通过黎笋的提议。
1956年苏联共产党第20次大会赞同推出赫鲁晓夫 “ 和平共处 ” 的政策。按照此政策,各个共产国家就不该与西方作军事冲突,而是与资本主义作经济竞争。当时莫斯科希望河内不要再次挑起战争,并与北京一起,劝喻越共为避免战争,与南越政府解决权力问题而重开日内瓦会议。 河内当时的反应是不想与自己的同盟者关系破裂而公开反对莫斯科的提议,希望在武装斗争上继续获得苏联的支持。至少在那个时刻河内没有在17纬线以南进行武装斗争。
在黎笋正式向越共中央提交提议前,此文件亦曾在1956年12月初于金边举行的南方干部会议上作讨论补充修改。中央委员会讨论后,一致赞成有限度的加强在南方的军事活动,此决定后来亦在政治局通过。 1960年9月越南劳动党举行第三届党代表大会。大会的决议指出, 越南革命将同时向两个目标迈进:“ 在北方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 与“ 解放南方 ”。参与大会的576位代表选出了黎笋为总书记,政治局的第一号人物。
黎笋在担任总书记的时候,常自我控制,改变自己的观点来配合其它各位领导人的观点。 说明了为何第15号决议在1959年获得通过,同时在党第三届大会通过。但新总书记仍督促领导层去执行。胡志明与他的同志们仍感到问题的存在,很难定出一个具体的战略计划,例如该武装斗争的决议对莫斯科、北京与华盛顿所产生的后果如何。 然而,越南劳动党内部权力均衡随着时间而迅速改变。黎笋在当上总书记后几年, 他在北越党中央的权力地位得到了巩固。 胡志明在越共党内所担任的角色日益被减弱, 被限制为 “ 一位久经考验的外交家与外交政策的顾问,同时被视为民族与革命的精神领袖的完美人物” 。胡志明的威信与广泛的人际关系,例如胡志明与毛泽东的密切关系,使他掌管越共的政治与外交等方面上的地位屹立不倒;党内年青的领导人,不管他们喜欢与否,都没法与胡挑战。 然而,直至1965年当美国正式派遣军力介入越南南方之时,胡志明在越共党内的角色只带有象征性质而已。胡志明身边最亲近的人物武元甲日后亦被孤立与打击。当时国际上的舆论说﹐武元甲是胡志明之后的越南争取独立斗争的第二名英雄。越南境内外的人亦一致认为武元甲是奠边府战役辉煌胜利的指挥者,他是北越部队中一位威信最高的将军。
黎笋有绝对权力的欲望。通过孤立胡志明、武元甲以及其它同志的事件﹐体现出黎笋曾建立了他在河内的不仅是忠实于他,还可共同决心全力推行他的革命目标的领导机器”。 签订1954年日内瓦协议,使黎笋认为,为了革命的成功,他必须以任何的代价,排除哪一位不相信以武装斗争赢取胜利的人。 1976年﹐黎笋再次当选为总书记。政治局的14位正式委员是黎笋、长征、范文同、范雄、黎德寿、武元甲、阮维贞、黎清毅、陈国环、文进勇、黎文良、阮文灵、武志功、朱辉敏。三位候补委员是素友、武文杰与杜梅。
在谈及和平时期的越南共产党人﹐戴维艾利奥特在他的《越南战争》书中高度评价那些领导人。他分析那些越共领导人仍然生存至战争结束最后一刻, 他们 “ 常是那些意志坚强、教条以及绝对坚信革命的人。但是那些人并不是具有能力把越南引上发展的道路。” “ 他们曾体现异常的勇敢﹐甚至是英雄的行为。但他们亦学会了生存的手法,而它使战后应采用开放的策略的发展受到限制……最严重的是,他们相信革命运动比个人的各种权利更加重要﹐并使许多干部,许多蔑视法制的人以它为借口来贪污﹔他们认为革命目标可以代替方法。”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逐渐复苏和正常化已经使越南领导人对中国产生不满情绪,同时与中国关系处于低谷期的另一超级大国苏联意图拉拢越南,完成其南北包抄中国的战略思想,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黎笋开始实行亲苏政策,并在1976年之后演变为大规模的反华。越战结束以后,黎笋要求中国归还前南越政权非法占领过的南海部分岛屿,而之前胡志明曾明确承认该区域为中国领土,在中方明确拒绝的情况下,黎笋派兵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占领了南海六个岛屿。同时,不断在中越陆地边境挑起争端,侵占我边疆、射杀我边防人员,并大规模驱逐国内华侨华商。由此,中越之间分歧和矛盾开始公开化。
在越战已结束的情况下,黎笋没有将越南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放到战后重建、恢复生产上来,而是在苏联的支持下不断扩充军备,于1978年12月发动了侵略柬埔寨的战争,还仿照勃列日涅夫主义,加紧对老挝的控制,意欲将其变为“卫星国”。于是,曾经由胡志明为了联合抗美救国需要而提出的“印度支那联邦”的设想竟成了黎笋对外扩张的理论依据。随着越南在中国边境的挑衅行为不断升级,中国方面最终忍无可忍,对越南实施了武装反击,中越战争爆发。从此以后,中越关系陷入低谷,实际上断绝了关系(象征性的代办级外交关系),中国官方也开始将黎笋领导下的越南党和政府称为“黎笋集团”、“越南黎笋反动集团”。
C. 求《是可忍孰不可忍》原文
人民日报 是可忍,孰不可忍1979年2月17日
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我国人民在越南抗法抗美战争期间,为越南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举世公认的民族牺牲,战后,又积极援助越南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重建家园。但是,黎笋集团由于自己的民族扩张主义(地区霸权主义)的野心受到我们党的理所当然的反对,越南黎笋集团上台后,出于其地区霸权主义的侵略野心,在他人的怂恿下和支持下,背信弃义,把昨日信誓旦旦地称为同志加兄弟的中国当作敌国,疯狂地驱赶迫害越南南北方的华侨和华裔越南人,把昨日并肩作战的盟友柬埔寨当作鲸吞的对象。近几个月来,黎笋集团又大举出兵,侵占柬埔寨首都金边和大片领土,同时不断挑起中越边界冲突,步步升级,越来越猖狂。他们侵我土地,毁我村庄,杀我军民,破坏我国边疆地区的和平安定,制造国与国之间的紧张局势。其险恶目的,是长期骚扰我广西、云南边境地区,在于列领土安全和国家威信,配合苏霸在我北方的威胁和在印支地氏以及整个东南亚的扩张,危害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事实反复证明,同越南侵略者打交道,委屈已经不能求全,忍耐已经被当作软弱可欺,劝告、警告一概成了嫣边风。他们最近所散布的所谓和平谈判完全是对世界舆论的欺骗。他们欺人太甚,我们忍无可忍。
中央经过反复考虑,决定进行自卫反击、保卫边疆的战斗,给越南侵略者以应得的惩罚。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求得我国边疆地区的和平和安定皮利于四个现代化的顺利进行。战斗的地区、时间和规模,都是极为有限的,都是根据这一目的确定的。我们决不要越南的一寸土地,也决不允许别人侵占我们的一寸土地。我们的这个宗旨,早在一九六二年中印边境冲突和一九六九年中苏边境冲突中得到确实无误的证明,为全世界所周知。本一,越南人民在抗美救国战争胜利以后,也需要进行经济建设的和平环境。黎笋集团投靠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甘当亚洲的古巴,推行地区霸权主义,是违背越南人民的愿望的。中越之间有个和平安事实上的边界,是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秘在。这个战斗的性质是正义的。我们的战斗,不仅将得到中国人民的拥护,而且将得到世界人民(最后也将包括越南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引之《人民日报》)
D. 你觉得黎笋对越南的功过如何
功于中国
E. 越南人如何评价黎笋
谁是笋
F. 胡志明去世后,为何接任他的黎笋排华
因为他们在我国的帮助下赶跑了美国,有点自大上头了,自认为是东南亚老大,所以对我们国家不断制造挑衅事件。
G. 越南国父胡志明要娶中国女子为妻,可为何遭到黎笋等人的反对呢
民间流传着两种说法,一种是胡志明一生都没有结婚,另一种则是胡志明在年轻,曾经结过婚,他的妻子来自中国厦门,但是去世的很早。后来他基本上都是单身,并且曾经说过不带领越南走向解放他就不娶妻子。其实,在越南统一了以后,胡志明想再娶一个中国福建的女人林依兰为妻,1958年,胡志明曾经向陶铸传达了自己的这个愿望。
其实,我们知道,除了黎说的那些理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致使他们无法结合。那就是,林是中国人,胡作为越南的国父,越共的人是绝对不会允许越南的国母是个中国人的。
H. 越军27岁飞行员乔清陆,不堪忍受黎笋驾机投奔中国,后来怎样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由于越南方面不断挑衅我国的底线,最终导致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爆发。在这场战争中,我国将士不远万里来到中越边境,为了保护我国的领土完整而付出了巨大努力。
在当时的越南国内,由于黎笋的高压统治,导致很多民众都心生不满,他们在面对中国军队的时候,也是非常亲近的,毕竟他们希望中国的反击能够为他们带来光明的生活。就在当时的越南空军中,有一位27岁的飞行员就驾机投奔了中国军队,那么这名飞行员最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结语
从乔清陆的事件中就能看出,如果说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不顾民众的感受,一味压迫百姓的话,最终也会导致人们对他们的背叛。由于当时的黎笋集团罔顾民生,很多越南人民都萌生了亲近中国的思想,而这也为当时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I. 黎笋死后越南当局为什么要向人民发布“认罪书”
当时越南政治上危急重重,经济上濒临崩溃,民心尽丧,士气尽失。“越共中央总书记”长征首先就要考虑给老百姓一个交待,让老百姓对政府有信心,他用“罪已诏”的形式实现了这个目的。
越南六大的“认罪书”,是个处理得十分巧妙的危机公关。发了一篇“认罪书”,长征搞了个事件营销,巧渡难关,柳暗花明路一条。
“罪己诏”是古代的中国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安危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发生的一种口谕或文书。如果按现时的叫法,差不多就叫“认罪书”。
它通常是在三种情况下出现:一是君臣错位,二是天灾造成灾难,三是政权危难之时。用意都是自责,只是情节轻重有别。
(9)越南人对黎笋如何评价扩展阅读
黎笋(越南语:Lê Duẩn,1907年4月7日 - 1986年7月10日),越南广治省兆丰县人,越南共产党、越南民主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印度支那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统治越南(包括北越时期)长达十七年。
1907年4月7日生于越南广治省兆丰县的一个农民家庭。 1928年参加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在20世纪20年代便以一名铁路工人的身份投身共产主义。
1930年印度支那共产党成立时成为首批党员。胡志明时期,黎笋进入位于北越的越南劳动党中央委员会且领导南越境内的地下共产党组织。
1960年黎笋成为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从职务上看是除担任中央委员会主席的胡志明以外,最重要的越共领导人。
1969年胡志明逝世后,越南劳动党不再设主席职务,作为第一书记的黎笋成为北越的最高领导人,领导并随后统一了越南。
当1976年南越并入北越之时,越南劳动党改名越南共产党,黎笋成为越共中央总书记,成为越共的最高领导人。
黎笋在苏联的支持之下于1978年下令入侵柬埔寨,1979年黎笋被授予列宁和平奖。
1986年7月10日黎笋在河内去世,去世时仍然保留着越共总书记的职务,他的继任者是长征。黎笋同时也被称为Le Dung、“三哥”。
越共总书记农德孟强调指出,故总书记黎笋不仅是一个坚定的革命活动者,而且还是我党的一名战略工程师,他的事业与越南革命在二十世纪所获得的光荣胜利密不可分。
在河内举行的纪念故总书记黎笋诞生一百周年的庆祝典礼上发表讲话时,农德孟总书记表示,在七十九年的人生旅程中,黎笋已将六十年的岁月服务于革命活动,树立起一个革命先锋战士的光明榜样,并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民族解放、统一祖国及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
故总书记黎笋已同以胡志明主席为首的政治部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一道,确定民族解放和捍卫祖国事业中的方向和重要政策,构建越南革命的军事科学,
为打败帝国主义和其他反动势力的侵略战争做出贡献,大力支持和鼓舞世界人民群众发动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运动,以最终获得独立自主和自由。
在从1976年至1986年以党总书记名义的十年间,黎笋同中央委员会已经确定了建设与捍卫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战略并将其落到实处,同时还制定了越南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第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
J. 导致中越边界战争的越南领导人黎笋,是怎么死的
1986年7月10日,中国与越南的边境战争依然正在继续,越南仍非法军事占领着柬埔寨,也依然在老挝驻有大军,并牢牢控制着老挝政权,这个自己宣称为“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东南亚小霸,似乎依然霸气无比。不过,挑起这一系列战争的越南最高领导人黎笋却在这一天因病去世。黎笋的逝世并没有什么奇怪,1986年时黎笋已经79岁,作为如此高龄的老人虽然算不上多么长寿,但也绝不能说是英年早逝。
最后,黎笋的靠山苏联,随着戈尔巴乔夫的上台,也日薄西山,苏联再无余力大肆援助越南。而本身持续了数十年战争的越南,经济也濒临崩溃,黎笋的穷兵黩武政策之下,越南可谓内交外困。
可以说,1986年去世之时,虽然越南似乎依然保持着侵略扩张的态势,但却早已是强弩之末。作为最高领导人的黎笋对于越南的现状自然心知肚明。
然而,黎笋却只能干着急,却毫无办法,因为,国小民疲的越南国力,远无法支撑他不切实际的庞大野心。最终,在不甘心和忧虑之下,七十九岁的黎笋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