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进口圆形钓鱼船在什么地方可以购买
不要去买卖或者制造任何钓鱼的东西,买卖或者制造任何钓鱼的东西都是杀生的行为,恶报很严重的!
Ⅱ 越南海军的装备舰船
越南海军的现役主战装备虽然种类齐全,但绝大多数是由苏联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援助而来的,或是美国20世纪40年代生产的装备。例如5艘别佳级护卫舰,是陆续在1978~1984年间引进的,3艘美制1-150级和511-11528级坦克登陆舰均为20世纪40年代前期产品,已很少在海上活动。此外,越南舰艇的吨位普遍较小,除了“别佳”级护卫舰的吨位达到千吨以外,其它舰艇(登陆舰除外)的吨位最大不超过600吨,小的只有几十吨。虽然越南对一些舰艇进行了改造升级,但由于这些装备服役年限长,普遍老化,零备件严重不足,因此明显影响了越南海军的整体作战能力。
在现役的100余艘水面舰艇中,携载的武器以各种口径的舰炮为主,只有5级19艘舰艇装备有反舰和防空导弹,如2艘BPS-500级轻型护卫舰装备有最大射程达130千米的2座4联装SS-N-25反舰导弹以及SA-N-10防空导弹24枚。SS-N-25是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研制的一型远程、多用途亚音速反舰导弹,射程5-130千米,飞行速度0.9马赫,飞行高度5N10米(末段掠海)。由于该型导弹飞行高度低,本身的雷达反射面积小,使敌舰难以发现和拦截,故而易于达成攻击的隐蔽性和突然性。可见,越南海军水面舰艇具有一定的反舰、潜和防空作战能力,其反舰作战半径最大可达130千米。SA-N-10是苏联20世纪80年代由陆用SA-16低空、超低空防空导弹系统移植而来的产品,属第二代防空武器,飞行性能优良,具有较大的作战空域,最大射程5000米,射高3500米,最大速度1.7马赫,采用红外制导,单发杀伤概率0.6。
装备防空导弹的共4级11艘舰艇,除BPS-500级外,还有“毒蜘蛛”级轻型护卫舰、“光明”级巡逻艇、“大胡蜂”级导弹艇等,分别装备了SA-N-5和SA-N-10型防空导弹发射装置。SA-N-5主要用于对付低空和超低空慢速飞行的空中目标,保护舰船自身免受空中袭击,最大射程6000米,射高30-2300米,最大速度1.5马赫,采用红外被动寻的制导,单发杀伤概率0.5。
5艘“别佳”级护卫舰是其主战装备,不过未配备反舰和防空导弹,携带的武器主要是406毫米或533毫米鱼雷、反潜火箭弹和76毫米舰炮。鱼雷和舰炮的最大射程为15千米,反潜火箭深弹的最大作战半径为6000米,具有中近程反舰/潜作战能力。
水面战舰在防空作战中,以各种口径的舰炮为主,舰空导弹为辅,具有有限的近程点防御作战能力。如“别佳”级护卫舰装有2座双联装76毫米炮,BPS-500级轻型护卫舰有1座76毫米炮和1座30毫米AK-630炮。这些舰炮基本上都由苏联生产,主要承担近程防御作战任务。其中以6管30毫米AK-630炮最为先进,达到了20世纪80年代水平,射程2000米,射速3000发/分,能形成密集弹幕,不仅能反低空飞机,也具有较好的反反舰导弹能力。其余舰炮多为20世纪60年代水平。
越南潜艇部队是建立在六艘“基洛”级潜艇基础上的。2009年,越南向俄国营武器出口公司订购了6艘636M型柴电潜艇(北约称“基洛”级),合同金额高达32亿美元,在越南国防预算中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也是俄罗斯最大的海军出口订单之一。俄罗斯将交付其中两艘潜艇。第一艘(河内号,舷号HQ-182)正在进行航行测试,已成功完成12次下潜,其中包括一次深潜测试。该潜艇的国家测试将于夏季完成,2012年9月交付越南。第二艘潜艇(胡志明号,舷号HQ-183)的系泊测试也将开始进行。第三艘潜艇(海防号,舷号HQ-184)于2013年8月下水。其他几艘潜艇的准备工作也即将开始。
海军的空中装备为2架M-28海上巡逻机和3架Be-12远程反港,侦察机。M-28的速度335千米/小时,升限4200米,航程1365千米。其ARS-400雷达系统可进行360°搜索和侦察,探测160千米外的目标。Be-12的速度为608千米/小时,升限达11280米,航程7500千米。该机可携载包括深弹、水雷或鱼雷等共计5吨的攻击武器。但由于数量有限,越南海军的空中作战能力明显不足。
然而,由于越南非常重视对海洋权益的争夺,因此其海军的后勤装备现代化步伐明显较快,其军辅船的数量在南海周边国家里属于较多的,主要有3级20艘在役,其中包括2座浮船坞。此外还有2艘YOG-5级驳船、1艘海洋拖船和10艘港口拖船等。这些军辅船很大一部分是越南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根据“自立自强”、“自主造船”的思路自行建造的,国产化水平较高,减少了对外国装备的依赖,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总体来说,越南的海军支援保障装备建设水平较高,能够形成有效的海上支援保障能力。
Ⅲ 越南海军长沙号是一首驱逐舰还是护卫舰军舰排水量多少武备情况多谢了!
长沙号根本不算战斗舰,仅仅是由越南舰船科学技术研究所设计的一款军用运输船。该舰长71米,宽13.2米,最大航速每小时16海里,自持力为40天,在搭载180名海军士兵情况下可在海上航行20天。——排水量估计3-4000吨
Ⅳ 越南有一艘大型绞吸式挖泥船 叫什么名字
圣鼎号??青州市圣鼎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专业制造中小型绞吸式挖泥船!!!
Ⅳ 越南渔船和中国渔船的质量谁更好
只要认真看过去年中越南海“碰碰船”视频的人,都会得出正确的答案的,越南的海上渔船大多都是木制的,而中国的渔船全是钢制的,你说谁的质量好,木质渔船质量再好,能经的住钢制渔船的撞击吗?
Ⅵ 中世纪的航海时代中 大概有几种在各个海域经常见的船型 那些船的性能如何
中世纪欧洲造船和航海技术
中古前期独领风骚的北欧造船技术
中世纪时代,欧洲人的造船技术分为南北两种风格。中世纪前期,以北欧人的造船术最富特色。
北欧地区水域宽广,居民们很早就建造了船只作为水上交通工具。考古学家曾在丹麦发现了许多属于青铜时代的船只的图画。这些图画有的刻在岩石上,有的刻在武器上甚至男子的剃须刀上。画中船只船体较长,船首十分高大,类似天鹅颈状,上面还刻有各类动物头像,船只中央画着一株竖立起来的树木。在日德兰南部的约尔斯普林沼泽地区,发掘了一只大约建造于公元前后的船,与青铜时代的图画船颇为相似。船身细长,长达42英尺,结构精巧,宛如一艘竞赛快艇。每块船板都很窄,不用钉拢,而是合了缝之后再绑缚在骨架上。中世纪早期,北欧船又有一些新的发展。1863年,在丹麦的尼达姆地区发现了两艘大船。其中一艘现存石勒苏维格的一个博物馆里,船长60多英尺。此船已显示了北方船不同于南方船的三个特点:
1.船板“塔接”法(Clinker—built),即船板相叠而成,而地中海船舶是“平接”(cravel—built),船板合缝拼平,所以表面光滑。
2.尼达姆船是“双头”,即船首和船尾都高昂,造型没有什么区别,而南方船只的头尾很不一样。
3.无甲板。船主要靠桨来推动,还没有桅和帆。此船略带圆形,只有一个粗糙的龙骨。
8世纪,维京人的船开始发展为帆船。在瑞典果特兰群岛上所留下的一系列这个时期的雕刻中,已发现帆不是一小块布,而是满面的方帆,帆面还涂有红蓝等条状色带,成为一种夺目标识。帆的下底系得很松,没有置一根横桁。从8世纪末开始,维京人驾驶着帆船向各个方向的海洋推进。他们迁徙的范围很广,是当时世界上优秀的航海民族。在英格兰他们被称为丹麦人,在法兰克、意大利他们被称为诺曼人,在罗斯、爱尔兰他们被称为瓦兰几亚人。他们还敢到远海去冒险,航迹往西达到了冰岛、格陵兰岛,公元1000年左右他们甚至到了北美洲的陆地上。毫无疑问,他们的大规模航海活动是与具有先进的造船及航海技术相联系的。
已发现的一些船体很能说明维京船的特点。典型的是挪威的两艘船。一艘是1880年在挪威的戈斯塔德找到的。另一艘是1903年发现于挪威的奥塞伯格。两地都在奥斯陆附近。据鉴定,奥塞伯格船建造年代约800年左右,是一艘长型船,长21米,宽4米,船身只有1.5米高,因而是干舷低、吃水浅,适宜于在近海水域中航行。戈斯塔德船则是一艘典型的战船,宽度虽与奥塞伯格船同样,但长达24米左右,深2米左右。后来在丹麦哥本哈根北面的一河口处发现了5艘双艄船,年代约为10世纪,船上装满了石头等物,据分析是有意沉下封锁水道以防入侵者。虽为同一船型,但式样、体积及年代都各有不同。其中的大船肯定是帆船而非划船,吃水深,船舷较高,可能是运兵船。
根据各种船体材料分析,诺曼人的船只大约有如下特点。这些特点大多是在前述尼达姆船时代形成的,也有部分是在9至12世纪间进一步发展而新出现的。
1.船体为长船状,但中部要比南方地中海的长船宽得多,船的头尾接近对称,都呈尖翘状,离海面很高,称为双头船(double—ends)。整个地看船身,为平滑弯曲的线条,从高船首到中间的近乎圆形再到高船尾,曲线很优雅,头尾都似蛇龙昂头,遇到危险时还可将头尾去掉。
2.动力以扬帆为主,兼以划桨助推。“有一根或者最多两根张着纵帆的桅杆”,桅杆一般立在中心处,如戈斯塔德船桅杆就树立在中心处一块形状象鱼的坚硬石块上,并有支桅索。为了抗击北部海域上的大风,维京人船上设置的大方帆(单帆)一般都用皮革制成,或用加进了皮革条的布制成。船上还设计有帆脚索,可以牵动帆顶风的那一面,使船在横风的情况下仍能顺风航行。专门设有固定船桨的装置,如戈斯塔德船每侧均有16个桨洞,从船舷的上边穿下,形似锁孔,扬帆不用桨时,用滑动的形似梭状的木栓将桨孔盖住,以使水不进入。桨片上也置有盖板,划桨时将盖板撤走。
3.船底及外壳板的构造比较独特。船底有龙骨,肋骨横接其上时有平斜两种方式,因此出现了龙骨似乎看不见的平底船和龙骨凸出的尖底船两种船型。两种船各有用途。尖底船瘦削,耐波性好,这是北欧船优于地中海船之处,是诺曼人的主要船型。但平底船易于登沙滩,适合于诺曼人侵入别地时涉滩深入内河,故也很多见。外壳船板用塔接方法连成一体,如戈斯塔德船用的就是每块都有41厘米厚的橡木板。最下面的8块船板均用绑扎方法固定在肋骨上,而不是用铁钉闩钉,因此增加了弹性和灵活性,减少了船在海上所受到的压力。船仍无甲板,所以诺曼人的航行基本上是处在露天无遮拦的状况之下,据说1066年诺曼底的威廉征服英格兰时用的就是这一类船。前述哥本哈根5条船中一只大船船舱就是空敞的。
4.使用舵桨。舵桨很长,安装在船尾的右侧,一直伸到龙骨底部之下,可以保持稳定。舵桨靠摇动右舷上的舵柄来控制,故而导致了用“船舷”(steer—board)一词来表示船的右侧。
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正是诺曼人的船只(主要应该是尖底船)给航海技术带来了一场全面的革命:“他们的船是一种稳定的、坚固的海船,龙骨凸起,两端尖削,他们在这种船上大都只使用帆,并且不怕在波涛汹涌的北海上受到风暴的突然袭击。……而诺曼人则乘这种船进行了海盗式的探险,东面到达了君士坦丁堡,西面到达了美洲。这种敢于横渡大西洋的船只的速成,在航海业中引起了全面的革命,因此还在中世纪结束以前,在欧洲所有沿海地区就都采用新式尖底海船了”。
12至14世纪里,以维京人船为代表的北方船又有一些新发展。首先是船尾舵的出现,取代了过去的舵桨。关于尾舵及连用舵柄的最早图画,发现于一个1200年的英国城市印章里,它表明最初的尾舵是弯曲的,以适应船尾曲线。后来船尾成了直线型,尾舵也随之改进,一个1242年的德国北部印章表明了这一点。尾舵使用有助于船向风行驶,加上船体加深,船在逆风情况下可以斜向航行了。其次是维京船的低干舷也在1100年后发生了变化,即在船头和船尾都建立了上层结构,称之为“堡”(castle)。“堡”原出于军事目的而建。那时海战船靠得很近,头尾堡可在敌人登上船腰时起一定的防卫作用。后也扩及到了商船。船上有这种高层建筑,给人一种外观“头重脚轻”之感。为此,船首甲板(fore castle)实际成了船头的“水手舱”。再次是北方商船的出现和演进。北方商船称为“诺尔”船(knorr),船身比长船宽、深,是北方最早能利用逆风的船。14世纪时,诺尔船发展为标准的商船,其型式统治了北欧达400年之久。北方闻名的“科格”船(cog)实际上也是其翻版。科格船有名副其实的船尾舵来控制方向,有一个长长的伸向前方的船首斜桅,挂方帆,船体特别坚固。1400年左右,在科格船的基础上,北方又出现了更大的“霍尔克”船(holk)。
南部欧洲的造船技术
欧洲南部的造船历史可溯源于接受过地中海东岸文明的克里特人。公元前2世纪中期的克里特帆船两端起翘,单桅,悬一方帆,这是以后几千年地中海的基本船型。差不多同时的希腊迈锡尼文明遗址中,也发现有带树木的船只图画。这种树木可能兼有桅和帆两重作用。在整个古希腊罗马时代,造船业无论是战舰还是商船,都在埃及人和腓尼基人技术的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基本形成了“长船”(galley)和“圆船”(round ship)两种船式。
长船原是一种敞开甲板的船,长约30米,靠单层划桨共50只推进。到前480年希波战争中的萨拉米海战时,希腊战船长者达45米,舷外装有桨架,使船的宽度达6米。有2至3层长度不同的桨。再到后来,长形船发展为有完整的甲板和撞角的大笨船,称为“五力船”(quinquiremes),指船有5层桨片。长船上装有桅,但帆只在顺风时偶用。作战时划桨更重要,可控制速度、掌握方向,不受风力、风向所局限。长船长且狭,空间过小,不能储存水和食物,也不能载货,一般只用于军事。
圆船则大多作商业用途。圆船长宽之比约为5:2亦有稍长些的。吃水比长船深,尾高首低,上甲板两侧成格子状。起初它仅有一桅一帆,后到公 元前后,船首另加一小桅小帆,有时还有二面三角形的小上顶帆。或有一大桁在船头斜伸前方成一陡角,上挂一小方帆用以控向。帆之升降索也成为桅杆的辅助性支柱,沿船两舷贴有一厚带来代替绑索。这种大船笨拙,主要用帆来推动,虽然不能顶风走,但能将帆转向而利用船尾45°角以内吹来的侧风。此外也须划桨助力,需用船尾两侧舵桨控向。圆船载物多,如罗马运谷物的船体积就较大,长有27米,宽为9米,运载能力载物为250吨,载人达300乘客。
中世纪时,南欧船既继承了古代地中海船型的传统,亦受到了同时代阿拉伯船只的影响。其主要特点是船的外壳板合缝平接,并用铁钉钉在肋骨上,缝中填以沥青等物,船面光滑,船上有甲板。但各国各时代的船各有特点。
9世纪左右,拜占廷人建造的平滑船体的船,使用新式大三角帆装置(接受阿拉伯人技术),船能在风向的60°角内行驶。船的圆体形状、平滑表面均减少了船身同水的磨擦,使这些庞大的船有一个很好的航行质量。船在不太需要关心风向的情况下仍能基本按预定方向行驶。这类船在随后的二三个世纪里越来越大、越笨重,称为“内夫”(nef)船,有2至3桅,都采用大三角帆装置,排水量超过千吨。意大利船两头都有船楼。中世纪盛期,一种结合了长船和帆船特点的称为“泰里达”(tarida)的船舶广泛使用。之所以要结合长船特点,是因为商用帆船上还得对付海盗们的进攻。用水手,既能在无风的情况下行驶,也具有一定的战船功能。
12世纪中期,热那亚船有两层甲板,13世纪后期出现3层甲板。二桅,前桅略高、略大,挂三面大三角帆,后帆挂两面三角帆。最好的桅,用的是热那亚或马赛所产的硬质的棉或麻帆布。13世纪中期,有些地中海船只长达30米。控制方向的装置是侧舵。侧舵有一对,安装在船尾附近,两侧各一。14世纪时,地中海船只也开始用船尾舵。同时,北方式的科格船大约也在13世纪里开始出现在地中海上。14世纪初,意大利人已广泛造用这种单桅大船来装载远航货物了。
14世纪末以后,南北船特点开始混合,产生了一种新的大型船只“卡拉克”(carrack)船。此船后来成为西欧远洋航船的最初式样,也是西方世界在大帆船时代(16—18世纪)到来之前的最典型船只,既可军用更可商用。据说,南北特点的混合源于十字军时代,因为那时各国的十字军都有机会观看别人的的船型及其建造方法。北方的船上装置技术,如固定船舱、单面大帆,南方的船体构造技术,如甲板、平接船板技术,都被视为长处而结合在新型船只中。卡拉克船最先出现于威尼斯、热那亚和西班牙等地,船体既深且宽,有一个很高的船尾,巨大的前船楼凸出了船头,船身平滑,整个侧形颇似过去的北方船,有一条优雅的圆弧形线条。船舵已不再在一侧,而是安装在船体中心线上。
15世纪后,卡拉克船从一桅一帆演变成为三桅大船。三桅是前桅(foremast),较矮,主桅(mainmast),较高,以及后桅(mizzenmast)。最初,前桅挂一大三角帆。后来,在船首置一杆后送,上挂一方形斜杠帆,这就可使前桅后移并增加高度。后又增加了一些横桅索来做辅助用途,增加梯索(系于横桅索上)取代了以往用于攀缘桅杆的木梯。在行驶过程中,由于感觉到驾驭大帆太累,结果导致了一系列小帆的使用。先是有些大船在主桅上挂三面帆,从下到上依次为主帆(course)、顶帆(topsail)和上桅帆(topgallant),后来船的每桅上一般都有三截帆。也出现了四桅船,前桅挂若干方形帆,后三桅则挂大三角帆。后来还发明了一些缩帆的方法。方帆不再象以往那样靠收帆来减小帆面,而是用一块块小旗似的帆布系上,不需时解开带子拿走就行。微风时如需增加帆的面积,也用一些窄布条系加在小块帆布上。15世纪时,装有帆桅装置的卡拉克船一般长度24至27米不等。三桅多帆的卡拉克船,奠定了16至18世纪大帆船时代船的桅帆装置的基本样式。
葡萄牙船则是轻便的“卡拉维尔”(cararel)船。它起源于一种叫“巴尔卡”(barca)的渔船,此种渔船仅有20至30吨。卡拉维尔船之深大约不如卡拉克船。它更多地使用前后三角帆,使船能行驶横风。这两种帆结合使用能够有效地改变风向。一种装置方法是前桅、主桅用方帆,主帆上有一方形上顶帆,后桅上挂一高的大三角帆。挂方帆是为了顺风行驶,挂大三角帆则是为了抢风调向。还有一种卡拉维尔船,全都用大三角帆。航海家亨利五子晚年所用的帆船,是一种特殊的三桅杆带尖形体所谓斜帆装置的船只。帆为三角形,或者其上半部为三角形,一般都安装在与龙骨平行的位置上。葡萄牙船航速很快,顺风时每小时可达22公里。船轻巧且易于操纵。逆风时能向风曲线前进,一会把一侧船舷转向风,一会又把另一侧船舷转向风,走之字形路线。
卡拉克和卡拉维尔这两种新式船,虽然船型迥然相异,但都适宜航海,能去任何地方。哥伦布航海船队中的“品塔”号(Pinta)和“尼娜”号(Nina),就是轻型平底的卡拉维尔式船,而“圣玛丽亚”号(Santa Maria)则是装置完善的卡拉克船。达·伽马1497至1499年开辟印度新航路的船只,在体积和形状上也与哥伦布船相差无几,基本上是这两种船型。
不过,不论是哪种船,中世纪欧洲船的吨位一船都不大,船体远小于中国船。北方船更小,南方地中海船稍大。1066年诺曼底人渡英吉利海峡所乘的船,每只载重不过30吨。14世纪初,英国船只平均载重为200吨,最大的船也不过300吨。而威尼斯在十字军东征时所提供的船只平均能载运500多吨。14世纪以后,威尼斯开始建造商船队。其船为长船形,吨位原为100吨,后达300吨。而15世纪时热那亚的卡拉克船中竟有达到甚至超过了1000吨的。14世纪初,一艘普通汉萨商船的吨位大约是75吨。1440年时,汉萨商船主要是霍尔克船,平均载重大约为150吨。三十年后,汉萨船队中出现了“卡维尔式”(carvel—type)快帆船,其平均吨位在300吨左右。在法英酒类贸易中,155世纪早期没有船能装载100吨以上的酒。但到这个世纪的中叶,来自波尔多的船只平均可载150吨,少数船还可装运500吨酒。在威尼斯,1450年左右,超过200吨的船被看成是大船了,但对随后的大多数科格船来说,400吨只能算是一个普通吨位。16世纪中叶,威尼斯的卡拉克船中很有些达到600吨甚至700吨。葡萄牙的船只在1450至1550年间,平均吨位至少翻了一番。从事波罗的海谷物贸易的荷兰人,15世纪里用的有几种船。没有龙骨、圆形船身的霍尔克船吨位从200吨到400吨不等。长型中底的快船吨位则从250吨到500吨左右。不能简单地以船的大小来判断船的航海能力,因为哥伦布和达·伽马他们在进行远洋航海时,各自所乘的旗舰也不过载重150吨左右。航船的耐波性和续航能力也非常重要。当然更重要的是航海(主要是导航)技术。
Ⅶ CNC是什么船
CNC是航空公司的简称,一般指正利航业股份有限公司。
1、发展史:正利航运(CNC)成立于1971年7月,是台湾地区经营亚洲航线历史最悠久的海运公司之一。当时,正利航运(CNC)主营高雄到香港航线的运输业务。1997年,正利航运(CNC)开始向中国大陆地区进行运输工作,并于2001年开通中国大陆航线,2006年与天津海运经营台湾到中国华北航线。2007年,达飞轮船(CMACGM)通过收购,称为正利航运(CNC)最大股东。
2、服务范围:正利航运(CNC)总公司位于台北市中心,在亚洲各重要地区都有分公司提供服务。正利航运(CNC)服务范围涵盖各国,包括台湾、香港、中国大陆、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越南、孟加拉、柬埔寨、印度以及缅甸,提供快速以及绵密的服务网路。
Ⅷ 什么是水翼船
水翼船是一种船底部装有浸在水中的水翼,航行时靠水翼受到的升力使船体全部或部分升离水面的高速船。它的航速可以达到每小时70~130千米,速度是同吨位普通船舶的几倍,而且适航性也很好。
水翼船用高速柴油机做为动力装置,一般用水下螺旋桨或喷水推进装置推进。水翼用不锈钢和钛合金制造,船体一般用铝合金和钢材制造。
水翼船的工作原理与飞机一样。它水翼的断面也与机翼断面的形状一样。当船在推进装置的作用下快速航行时,浸在水中的水翼就因其断面的特殊形状而造成它的上、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力不同,下表面的压力大于上表面的压力,从而形成升力,逐渐把船体抬起。这样就使船所受的水中阻力减小,使船速容易提高。当航速增加到一定值时,升力即大到可以将船体完全抬出水面,使船在水面上掠行。这样,当船高速行驶时,就可大大降低水动阻力,并可减少波浪对船体的冲击。当水翼船停泊或以低速航行时,水翼不产生升力,这时水翼船就同普通的排水型船一样,其船体靠浮力支持。
按照水翼浸水的形式,可将水翼船分为两类:割划式水翼船和全浸式水翼船。
割划式水翼船航行时,有一部分水翼露出水面并割划水面。这种船结构简单,不需要控制设备,自稳性较好,但受波浪影响较大。因而更宜用于内河、湖泊和沿海的高速客货运。
全浸式水翼船航行时,其水翼全部浸在水中,因而这种船稳定性较好,能在风浪中航行,不但能保持高航速,而且失速很小。故宜用于海洋。但这种船没有自称性,必须有一套自动控制系统来保持其升力的恒定和稳定性。
加拿大的船舶专家贝尔工程师于1919年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试验性水翼船。这艘船总重5吨,航速为每小时114千米。1957年,前苏联建成的有66个客位的“火箭”号,是较早的实用性水翼船。20世纪6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都因全浸式水翼船有优良的适航性而争相开发,建造大型的海洋水翼船和军用水翼船,如导弹快艇、鱼雷快艇、炮艇及能携带直升飞机的反潜舰艇等。
1968年,美国海军将两艘水翼巡逻炮艇编入海军部队服役。1969年,其中的“图克姆克里”号开赴越南海区,参加了越南战争,在越南近海作战达6个月。1982~1984年,意大利海军仿照“图克姆克里”号建造了“鹞鹰”型水翼艇6艘。日本海上自卫队又以“鹞鹰”型水翼艇为原型建造了两艘导弹水翼艇,于1993年3月编入服役。与此同时,民用水翼船也得到很大发展。美国的“韦斯特水翼25”型船的主机是两台功率为735千瓦的柴油机,推进器选用了空气螺旋桨,船体全部用玻璃钢制造,乘客定员180名,航速达每小时70千米,现已开始运行。日本的“喷水式水翼120”型船较小,乘客定员为120名,航速也是每小时70千米。
近年来,又开发出一种新型水翼艇——水翼双体船。船体由两个线型合理的对称片体组成,水翼置于两片体之间。这种船综合了水翼船的小阻力、高航速及双体船的稳定性等优点。在恶劣的环境下,船的摇摆程度和单体船相比,可减少60%~70%,航速一般可达每小时90千米,是一种颇有发展前途的高性能快速船舶。日本最近推出的全浸式双体水翼船“超级梭400”型,乘客定员为350名,试航速度达每小时85千米,运营速度为每小时70千米。挪威也成功地开发出全浸式双体水翼船“富豪尔卡特2900”型。现在第一条船已建成,乘客定员为160名,最高航速可达每小时90千米。
我国开发水翼船起步较早,在1960年就试制出“长江水翼1号”试验船。1988年,中国船舶研制中心制成“飞鱼”号水翼船,总重15吨,能在水中以每小时52千米的速度航行。1992年初,两艘国产“火箭”号水翼船投入上海至崇明岛、上海至青龙港的航线上进行客运。其中“火箭”1号载客70名,航速约每小时65千米;“火箭”2号载客140名,航速也是每小时65千米。
近年来,为港澳船只设计制造的全自控全浸式水翼船也都先后完工交付使用,其性能优于原有的水翼船。目前正在开发自稳式水翼船系列产品。这一切都说明我国在水翼船研制方面已具有世界水平。几年之后,我国的水翼船也将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Ⅸ 船为什么不都做成圆的
圆形的船既不方便把握方向,又不方便在海中航行,负重还很容易导致翻船,它跟普通的流线型船相比简直一无是处,除了类似于不需要经常移动的钻井是圆形之外,我想不出要把船做成圆形的理由。
再加上,如果船是圆形就意味着船的负重必须要四个方向都大致相等,不然就会有翻船的可能。同时如果大量人聚集在船的某个地方,也会有翻船的可能,这就导致圆形船能装载的东西比正常船较少。
那为了谋生而出海的航海队又不是闲得慌,怎么会选择负重少还喜欢不停的掉头的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