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对越反击战时怎么回事越南为什么打我们
因为历史上中苏交恶,越南在对华对苏关系上逐渐开始棘手。而中美在1972年的接触也让尚未结束抗美斗争的越南感到不安。对于奉行实用主义的越南,在国家尚未统一之时,和中国、苏联的关系面子上都要维持。1975年越南统一,越南开始决定与苏联发展更为亲密的外交关系——因为苏联比中国强大。
中美关系正常化对苏联来说,也是一大坏消息。在中美苏大三角中,中苏自六十年代交恶,从此成为死敌。苏联原本想利用越南达到对中国在战略上实行全面包围,形势对中国极其险恶。
越南党中央亲华派如长征、武元甲逐渐靠边站,不再重用,党章里的毛泽东思想也被取消。在国内开始疯狂排华,打压华侨的正常生活,导致大量越南华侨返回中国。在中越边境则挑起武装冲突,派遣武装人员越界进行侵扰,打伤边民,推倒界碑,蚕食边境,制造了浦念岭、庭毫山等事件。随着中国与美国恢复外交接触,中越两国的关系则开始变得严峻了。
越南在苏联的默许下,为了阻止红色高棉对越南侨民的大屠杀,入侵了中国的盟友之一——民主柬埔寨,并推翻了毛泽东主义的红色高棉政权。越南方对中越边境的陆地、海洋提出主权要求,宣布将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岛屿纳入其版图范围,出兵继承了越南共和国(南越)对南沙群岛部份岛屿的占领,并与中国发生了边境冲突。
对于本次战争的起因,中国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称:“越南政权三番四次挑起边界事端,严重地骚扰了中国边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方一再发出警告,越方却置若罔闻,一意孤行,中国政府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发动边界自卫反击战,对越南实行惩罚。”
(1)越南战争中苏关系为什么扩展阅读:
对越自卫反击战(又称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越南称之为1979年北部边界战争或越中边界战争,国际上将其视为第三次印度支那战争的一部分),是指于1979年2~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对在中越边境挑衅和入侵的越南军队进行的自卫还击作战。
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对中国采取敌对行为。中国采取自卫措施,在短时间内占领了越南北部20余个重要城市和县镇,一个月之内宣布撤出越南。中国边防部队撤出越南之后,双方都宣布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令中越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直至最低点。
⑵ 越南战争中国,美国,越南是怎样的关系美国为什么要帮中国
美国帮中国!!!!!!
越南原是法国殖民地,二战后共产主义在越南爆发革命。产生北越(共产主义)和南越(法国殖民),在苏联和中国的支持下,法国不支,1955年美国介入。
1975年4月29日至4月30日美国全面撤出,1976年1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国统一越南共和国,定国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从60年代开始中苏关系不断恶化,1969年3月中苏爆发珍宝岛战争,进入70年代,冷战后期中国与苏联持续处于敌对状态,苏联在中国北方陈兵近百万达44个师,而中美关系则开始正常化。
1978年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先后向柬埔寨、老挝等发动战争,越南谋求建立以越南为主导的印支联邦。
同时越南在国内大规模排华,越南方面对中越边境的陆地、海洋提出主权要求,宣布将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岛屿纳入其版图范围,出兵继承了越南共和国(南越)对南沙群岛部分岛屿的占领,并与中国发生了边境冲突,而此前越南(北越时期)则明确表示南海诸岛为中国领土。
1979年2月14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公开下达了准备开始自卫还击作战的通知。这既不同于宣战又不同于突然袭击的做法在世界上绝无仅有,这也是向全世界表明,中国的对越战争是自卫还击作战。
概述
战争分别由中国的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两个作战方向,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云南省作战由临时调任的熟悉越军战法的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指挥;广西壮族自治区作战由当时的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指挥。总共动用了9个军29个步兵师(分别为:11军、13军、14军、41军、42军、43军、50军、54军、55军及20军第58师、广西军区独立师、云南省军区独立师、广西军区2个边防团、云南省军区5个边防团)、2个炮兵师(炮1师、炮4师)、两个高炮师(高炮65师、高炮70师),以及铁道兵、工程兵、通信兵等兵种部队近56万兵力的解放军部队(例如,战前准备中各个甲种步兵师、乙种步兵师都扩编为12000人以上的临战编制),在约500公里的战线上对越南发动了突袭,越军以6个步兵师(第三、三一六A、三三七、三三八、三四五、三四六师),16个地方团及4个炮兵团,总兵力约100,000人应战。越军刚经过越战洗礼,全民皆兵,使中国军队损失惨重。越军用以退为攻的战术、当中国部队撤退时越军进行小规模反击战、这使中国部队伤亡人数增加。
根据昆明军区后勤部编写的《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工作总结》,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广西、云南参战的解放军、支前民兵共牺牲6,954人,伤21000多人;2月17日至2月27日击毙越军15,000人,2月28日至3月16日击毙越军37,000人。根据越南国防部军事历史院编的《越南人民军50年 (1944-1994)》(军事译文出版社有中译本),1979年2月17日,中国出动60多万军队,数百辆坦克装甲车,数千门大炮,在广宁至莱州的整个北部边界全线对越南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经过30个昼夜(2月17日至3月18日)的战斗,越南消灭和重创了中国3个团18个营,击毁和击伤550辆军车(坦克装甲车280辆),击毁115门大炮和重型迫击炮,缴获了大量武器。越南方面称中国伤6万余人,还有2万被击毙。
⑶ 二战后中苏关系
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 中美是对立的(美国对大陆好比对现在的伊朗),
中苏是盟友伙伴关系 (这一时期中国全面倒向苏联.用苏联来对抗美国.从古巴导弹危机来看.苏联在这一时期还处于劣势)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中美开始建交.对话,
中苏对立 (这是中国和苏联关系恶化的结果.中国感到苏联的威胁.通过结交美国来牵制苏联.美国从越南撤军后使原本处于劣势的形式有所好转)
80年代中后期 中美关系继续向好的方面发展,中苏开始恢复外交 (中国继续改革开放.苏联内外交困.只能和中国修好.美国利用星球大战计划拖跨了苏联.占绝对主动权)
1. 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 美苏争霸趋势开始形成.北约华约的对峙.中美当然是对立的.至于中苏关系就像小弟跟老大哥似的.是一种战略盟友关系.因为同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从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来看.苏联在这一时期还处于劣势.
2.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1961年中苏关系彻底恶化.苏联撤走了援助中国建设的全部专家项目.这也是新中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1959-1961).中美关系倒是逐渐破冰.主要是美国在越南战争中陷入困境不可自拔.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此时的美苏争霸.由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捏夫将国家改革的重点放在军事方面.而美国又陷入越战的泥潭不可自拔.苏联处于优势.
3.80年代中后期:中苏关系逐渐改善.开始恢复外交关系.中美关系又呈现出一种时时而紧张.时而缓和的发展态势.主要原因:美[和平演变"在东欧.苏联得逞.使之加紧对中国的[和平演变".不断制造矛盾和摩擦.这是由其本性所决定的.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国际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中美经济交流日益增长.美国处于攻势.苏联防守.
美攻苏守局面形成的原因.
苏联方面:a.经济下降和陷于停顿.b.侵略阿富汗.成为沉重负担.c.戈尔巴乔夫放弃争夺策略.
美国方面:a.经济复苏.b.里根政府政策转变.采取强硬态度.利用星球大战计划拖跨了苏联.也导致以后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⑷ 历史上苏联和中国关系恶化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利益之间的问题。如下:
1966年,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中苏没有断交,但两国关系除了中国允许苏联经中国给越南战争中的北越运输物资之外彻底冻结。1967年红卫兵冲击苏联驻北京大使馆。
1968年,苏联在新疆附近大量增兵。在1961年时,苏联在那里有12个不满员的师和两百架飞机,在1968年增至25个师、1200架飞机、和200枚导弹。同时苏联和蒙古达成协议,苏军帮助蒙古的南方边防,并在那里驻军。
1968年8月,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镇压布拉格之春,中国把苏联称作“社会帝国主义”。中国在越南战争期间将大量军队从南方转移到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1969年,双方在乌苏里江的珍宝岛和新疆的铁列克提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很多西方观察家认为两国开战在所难免。
1969年9月,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参加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的葬礼后路过北京,和周恩来等秘密会晤。后局势得到缓解。
1971年,美国国务卿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秘密访华,为1972年尼克松访华铺平道路。苏联知道后也和尼克松展开峰会,中美苏形成三角关系。
中苏事件背景
中苏冲突萌芽在1927年至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开始。中国共产党的毛泽东和其他一些领导人认为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指示不符合缺少工人阶级的中国的国情,而决定发动农民进行革命。代表苏联路线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抗日战争结束后,苏联的斯大林希望中共和国民党合作。1945年苏联和国民党主导的国民政府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国共产党一直没有接受苏联的指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直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对苏联阵营靠拢。
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结盟。苏联开始对中国提供大量技术援助,如援建武汉长江大桥等多项建筑计划,输出各种技术与人才。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1954年赫鲁晓夫访问中国,并把军港旅顺归还中国,当时毛泽东曾担心美国进攻而要求先不撤走苏军。
1956年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提出“三和路线”。后苏联和从前斯大林批判的南斯拉夫建交。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尤其是对马列主义中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的修改,让中共不悦。
1958年4月和7月,中共要求苏联提供承诺给予的核武器及核潜艇,苏联提出要在中国领土上建设用在军事的长波电台,和在中国领海和中方组建联合舰队作为交换。在建设长波电台问题上,毛泽东认为这牵涉主权问题,提出中方出一半资金,苏联出另一半资金和全部技术。
但长波电台主权属于中国,被苏联拒绝;而组建联合舰队一事,毛泽东认为苏联企图军事控制中国。中国当时海军十分薄弱,即使组建联合舰队也无能力共享苏联的海岸线。毛泽东后来在回忆这件事时说:“事实上同苏联闹翻是1958年,他们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我们不干。”
⑸ 越南战争的原因
一、1953年,朝鲜和平暂时结束了世界两大阵营之间的血腥对抗。3年以后,即1956年,这一对抗重新在越南展开。 这场长期鏖战不止、无尽无休的战争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峙。越南战争同朝鲜战争一样,起因于对国家的分割:将越南分为南越和北越。这一决定是在法国结束对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后,1954年7月21日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上作出的。
二、日内瓦会议决定将越南沿北纬17度线分为两部分,北部是由胡志明领导的共产主义国家,成员大多数为越盟人员,一直为将法国赶出东南亚而战斗。南部在1949年7月1日,在法国的支持下,保大成立了越南王国,首都西贡。195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承认该王国,准备向西贡派出驻兵和军事顾问。从历史上讲,这是美国首次卷入越南未来的悲剧。
三、典型的冷战机制已经开始形成。美国成立了东南亚公约组织,即东南亚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是由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巴基斯坦、菲律宾与南越签订的公约。这一行动受到中国、苏联的抗议。统一两个越南的公民复决计划没有实现:两个政府均对此加以反对。
四、1961年12月,肯尼迪正式宣布支持南越继续进攻越共游击队员,争取独立。肯尼迪迅速将语言变成行动:他是第一位提供武器和派出军事顾问,而且还派出武装部队支援南越的美国总统。1961年12月末,第一批400名士兵到达西贡,一年左右时间,这一数量增加到11.2万人。
五、第一批美国受伤人员是在反越共行动中受伤的:1962年31人,1963年77人。这只是个开始,在今后的几年中,死亡人数不断增加:1964年146人,1965年1365人,1966年4896人。南越的损失更加严重:从1960年至1966年的7年中,共有5万名南越士兵、警察和官员死亡,15.7万名越共游击队员死亡。
(5)越南战争中苏关系为什么扩展阅读
一、1954年5月7日,法国军队在奠边府被越南人民军包围,宣告投降。7月21日,中国、美国、苏联、英国、法国、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等国代表又在日内瓦签署了法越停战协定。1955年2月,美国从法国接收了训练南越军队的工作,并宣布支持吴庭艳政权。
二、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中苏同盟的形成,以及中美两国在朝鲜战争的直接对抗和中国对越南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美国更加意识到这些所构成的现实和潜在的威胁,冷战局面形成后,美国在亚洲除了积极扶植日本,“遏制”新中国外,还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印度支那半岛。美国完全不希望看到殖民帝国政权被由苏联操控的政治机构所取代。
三、20世纪50年代,冷战的特征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出现了新的形式-“局部战争”。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于1954年决定向吴庭艳的南越政权提供援助,以遏制北越共产党政权的发展,截至8月,艾森豪威尔共任命了300多人为美国驻越南军事援助顾问团成员,在以后几年中,美国驻越军事援助顾问团在训练、装备南越军队并向其提供建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⑹ 越南战争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这场长期鏖战不止、无尽无休的战争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峙。越南战争同朝鲜战争一样,起因于对国家的分割:将越南分为南越和北越。这一决定是在法国结束对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后,1954年7月21日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上作出的。 日内瓦会议决定将印度支那作如下分割:老挝和柬埔寨独立,越南沿北纬17度线分为两部分。北部是由胡志明领导的共产主义国家,成员大多数为越盟人员。越南独立联盟一直为将法国赶出东南亚而战斗。南部,保大国王领导的国家公民也为反抗法国殖民统治而斗争,但这些公民同国王一样不接受共产主义思想。1949年7月1日,在法国的支持下,保大成立了越南王国,首都西贡。195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承认该王国,准备向西贡派出驻兵和军事顾问。从历史上讲,这是美国首次卷入越南未来的悲剧。 日内瓦条约规定,两年内进行自由选举,该国将由获得多数票的政府所领导,实现国家统一。这一方案,或者说这个梦想,始终没有实现。 在武元甲将军最后进攻法国奠边府防御工事前,美国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向艾森豪威尔提议,由美国代替法国进行干预,但遭到坚决反对。但无论如何,美国根据日内瓦条约决定帮助新独立的南越。 首先,华盛顿希望保大任命由他所选择的总理,至少要安排华盛顿认为的“他们的人”。30年代末,流亡到美国的吴庭艳成为总理。但他对权力追求家长式的风格,正合美国之意。吴庭艳的到来正巧与保大最后的离去(从政治舞台退出)同时进行。大约225名美国军官和60名士兵于1964年夏到达西贡作为教官,训练当地部队。根据日内瓦公约,南越和北越都不应建立自己的防御工事,更不能与外部结成军事联盟。 简而言之,典型的冷战机制已经开始形成。美国成立了东南亚公约组织,即东南亚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是由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巴基斯坦、菲律宾与南越签订的公约。这一行动受到中国、苏联的抗议。统一两个越南的公民复决计划没有实现:两个政府均对此加以反对。吴庭艳提出充分的理由:北越没有政治自由,因此,人们应当按他们的愿望进行投票。而胡志明认为,只有西贡脱离东南亚公约组织,他才会相信人民有自由选举的权利。 最后一名法国人于1956年4月28日离开西贡。南越的美国化已经在一段时间前开始了。美元取代了法郎,英语逐渐成为该国第二种语言。吴庭艳没有遭到美国人的反对,除了任总理外,他还在寻求取代保大(辞职后回到蓝色海岸)的国家首脑以及部队总司令的职位。吴庭艳是一位真正的独裁者,身边簇拥着一群像他嫂子那样的人,使曾经支持过他的美国人感到很尴尬。他嫂子是位十分漂亮但很残忍的女人,不折不扣的天主教徒,是共产主义的死敌,对佛教毫不接受。吴庭艳从一开始就使其政府的敌人越共日子不好过。 1959年初,村子里的首领开始以每天一人的速度失踪。他们残缺的尸体在地下、河岸和洞穴里被找到,脖子上缠着一个标有“人民的敌人”的标签。1959年底,“政治犯罪”的频率达到每天10起,到1969年末,已上升到平均每天25起。 政府的镇压同样残酷,只要稍被怀疑,特别警察小组便会加以调查,被捕的越共成员将面临着同家人和朋友一同死亡的命运。1960年至1961年间,1.8万名越共被处死,1.4万人被捕入狱等待审判,通常最终被判处死刑。仅这几个数字便可以说明美国参与这场内战的残酷性。首先是杜鲁门,接下来是艾森豪威尔,后来是肯尼迪。1961年12月,肯尼迪正式宣布支持南越继续进攻越共游击队员,争取独立。局势不断紧张。一年前,北越政府曾公开宣称要“将南越从美帝国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实际上,北越政府在宣布进入战争状态。肯尼迪迅速将语言变成行动:他是第一位提供武器和派出军事顾问,而且还派出武装部队支援南越的美国总统。1961年12月末,第一批400名士兵到达西贡,一年左右时间,这一数量增加到11.2万人。 越共在北越的帮助和支持下,逐渐改变了斗争方式,转向公开的游击战术。美国别无选择,只有向南部提供类似的援助。1963年,美国“军事顾问”增长到1.5万人,(包括27名将军);他们也带来了飞机和直升机。第一批美国受伤人员是在反越共行动中受伤的:1962年31人,1963年77人。这只是个开始,在今后的几年中,死亡人数不断增加:1964年146人,1965年1365人,1966年4896人。南越的损失更加严重:从1960年至1966年的7年中,共有5万名南越士兵、警察和官员死亡,15.7万名越共游击队员死亡。 越南战争
⑺ 中国当年为什么和苏联断绝关系
在1956年苏联政府召开的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结束之后,赫鲁晓夫召开了秘密会议,揭露了苏联前任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在任期间曾犯下的错误,并且提出“三和”的新理论,这些都使中国共产党感到不满。
而中苏关系决裂是在1958年,这一年苏联试图通过在中国建设用于军事的长电波电台控制中国,遭到了中国拒绝。也是在这一年,苏联停止了对中国的核项目的援助,并且与美国进行和解。后苏联在莫斯科举行的81国共产党大会上再次否定了斯大林,此举再次引发了中共代表的不悦与驳斥。
1960年,苏联政府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围攻中国代表团,并且抨击了中国的大跃进运动。在会议召开后的半个多月时间,苏联政府又召回了所有被派遣支援中国的苏联专家,并且销毁了一部分的技术图纸。
1962年,在中国与印度的战争中,苏联开始支持印度,在1966年中国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之后,中苏关系几乎彻底冻结。
1968年苏联开始在中国境内大量的增加兵力与军火,并于1969年发生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至此,中苏关系彻底决裂。
(7)越南战争中苏关系为什么扩展阅读:
中苏决裂分为几个小部分,分别是中苏论战、中苏冲突等。中苏冲突发生在公元1966年,中国在发生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和苏联虽然并没有断交,但是两国之间除了中国允许苏联可以途经中国给越南战争中的北越运送物资之外没有其他的外交和联系。
1968年,苏联开始在中国的新疆附近大量增加军队,其实早在1961年,苏联就已经在新疆有12个不满员的师,还有200个飞机。在1968年的时候,苏联在新疆附近的部队增加到了25个师,1200架飞机,还有200个导弹,这就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不仅如此,苏联还和蒙古达成协议,苏联要帮助蒙古的南方边防,并且还可以在蒙古的南方驻兵。
1968年8月苏联进军捷克斯洛伐克,中国将苏联称为社会帝国主义。而中国在越南战争期间已经将大量的军队从南方撤到东北、华北和西北。随后1969年,中国和苏联在珍宝岛和新疆的铁列克堤都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如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等,而且当时在很多西方国家的眼里,中国和苏联两国开战已经是在所难免的了,所以这也就是中苏决裂的敏感时期。
1969年9月苏联部长在参加胡志明的葬礼时和周总理会晤时,缓和了中国和苏联的这一次矛盾。而中苏关系的恶化及决裂直至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关系才开始实现正常化。1991年俄罗斯承认珍宝岛是中国的领土。
2004年中国和俄罗斯签订了条约达成了珍宝岛的归属问题,俄罗斯把占领的银龙岛,和瞎子岛一部分的领土归还中国,中国和俄罗斯现在已经是非常友好的国家。
⑻ 中苏关系是何时为何开始恶化的
导致中苏论战和中苏关系破裂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学者们争论比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两党在对斯大林体制认识上的分歧是中苏论战最主要的原因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都出现改革的新迹象。特别是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揭露了斯大林个人崇拜的错误及其造成的严重危害,对传统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新的认识。尽管“报告”对斯大林错误的揭露与批判存在着过于草率的问题,但其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从战后苏联社会发展来看,特定时期形成的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苏联体制的所有弊端,几乎都与斯大林所搞的个人崇拜有关,不反对个人崇拜,任何社会改革都难以设想;从战后国际共运发展来看,“报告”对斯大林错误的揭露冲破了斯大林时代形成的国际共运史上“斯大林体制”的禁锢,使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可以从理论上,而且也可以从实践中开始独立地探索不同的建设模式成为可能。
2.两国关系上的不平等是中苏论战的根本原因
苏共二十大至1959年苏美戴维营会谈前,中共对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及批评斯大林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还抱赞成态度,只是当两国利益冲突激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才逐步升级,使中苏分歧呈现为意识领域的大论战。薛钰同意邓小平对中苏论战的总体评价,即所谓中苏论战,并“不是指意识形态争论的那些问题,这方面我们也不认为自己当时说的都是对的。真正的实质问题是不平等,中国人感到受屈辱。”正是国家利益的根本冲突、苏联大国主义政策与中国独立自主方针的严重对抗,导致了双方在现实国际政治方面重大方针政策的分歧,这是问题的核心和关键,是中苏矛盾发生发展并最终导致论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3.国内建设道路的不同是中苏冲突的根本原因
当年直接参与中苏最高层会晤的另外一位当事人,曾长期担任苏共中央国际部中国处处长,现任俄国远东研究所研究员库里克认为,如果我们是去寻找真正的深层的原因,而不是表面上的原因的话,那么,有很多问题,应该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当然,两国领导人的个性,还有一些其他原因都曾经起过作用,而且在一定的时期还可能成为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他认为,如果要寻找真正的深层原因,那么,就需要了解一个非常简单的真理。这就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都是取决于它的对内政策的。根据这个真理,两国之间的关系恶化、争论的原因,应当从中国的内政和苏联的内政中去寻找。那么,这个时期发生了什么事情了呢?他指出,恰恰是在50年代,在两国发生争论的这个时期,两个国家的内政越来越朝相反的方向发展了。
4.苏共的大国主义、大党主义
1959年9月中苏会谈时,赫鲁晓夫要求中国党在台湾问题上,同苏联制定共同路线,答应对台湾不使用武力,为我拒绝。第二,1960年在布加勒斯特各党会议上,中苏发生争论,苏联不仅在会上组织围攻,而且在会后从中国撤回专家,撕毁合同,停止供应设备,对中国施加政治经济压力,迫使中国听从其指挥。第三,1963年中苏两党会谈期间,苏方发表告全体党员的公开信,全面对我攻击,而且同美、英签订部分核禁试条约,妄图伙同美国垄断核武器,束缚中国手脚。第四,1964年2月,苏斯洛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作反华报告,说要对中国党采取集体措施。随后赫鲁晓夫根本不同中国党商量,宣布召开由26国党代表组成的起草委员会,筹备所谓国际会议,实际上是作为对中国党采取集体措施的组织手段。阎明复也持这一观点,认为中苏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赫鲁晓夫奉行的大国沙文主义,它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民族利益。1958年以后,赫鲁晓夫一次又一次地对我国采取施加压力的步骤,最终导致论战升级和关系恶化。
5.国家利益的冲突是导致中苏关系破裂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
斯大林去世后,尤其是苏共二十大开始批判斯大林的错误以后,中苏两党在涉及斯大林的评价、和平过渡等理论和政策问题时,看法有了不同,双方出现了分歧。但双方在处理这些分歧时,都比较注意不把与国家利益无关的意识形态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上,而是就事论事。所以,分歧并没有影响国家利益和国家关系,反而在1957年达到顶峰。然而,从1958年春夏开始,上述情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两年两国间涉及国家利益的矛盾和争执与此前的七八年相比,不仅数量大增,而且性质也严重得多了,矛盾和争执已发展为严重的冲突,内部的争论已演变成公开的争吵而且逐渐演变为严重的冲突。这种冲突不仅促使意识形态分歧的扩大和升级,而且与意识形态分歧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为因果,造成了双方的严重对立,致使冲突不仅不可能得到解决,甚至连缓和一下也难以实现,从而最终导致中苏关系的破裂。
6.中苏论战是中苏国家利益(包括主权)的冲突、意识形态的分歧及领导者个人之间的矛盾三种主要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