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粒上皇的红薯是哪里产的
粒上皇的红薯是广州粒上皇食品有限公司产的。
番薯(学名:Ipomoea batatas(L.) Lam.)别称甘储、甘薯、朱薯、金薯、番茹、红山药、玉枕薯、山芋、地瓜、甜薯、红薯、红苕、白薯、阿鹅、萌番薯。
一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部分具圆形、椭圆形或纺锤形的块根,茎平卧或上升,偶有缠绕,多分枝,叶片形状、颜色常因品种不同而异,通常为宽卵形,叶柄长短不一,聚伞花序腋生,蒴果卵形或扁圆形,种子1-4粒,通常2粒,无毛。
植物学史
番薯最早种植于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由西班牙人携至菲律宾等国栽种,番薯最早传进中国约在明朝后期的万历年间,分3条路线进入中国―云南、广东、福建。
一般普遍认为,番薯的在明代时期引入中国,中国引进番薯第一人是陈益,据史料记载,陈益是广东东莞虎门北栅人,明万历八年(1580年),他身着布衣,肩搭包裹,搭乘友人的商船从虎门出发前往安南(今越南)。
到达安南后,当地酋长接待他们时摆出一道官菜,这道菜香甜软滑,除了非常可口外,还能充饥,这便是番薯。陈益此后便特别留心番薯的生长习性和栽培方法,两年之后的1582年,他冒着杀身的危险,收买酋卒,将薯种藏匿于铜鼓中,想偷偷带回国。
2. 越南什么地方有种紫番薯
两三块一斤,要么是日本进的紫薯种,要么是当地的紫薯了!
3. 番薯的界门纲目科属种
番薯
番薯,一年生薯类植物。又称地瓜、红薯,熟了的番薯不仅好吃,而且营养十分丰富。(但本人并不喜欢吃)
番薯,并不是在这里土生土长的。而是在400多年前的明朝,在吴川一个姓林的医生给一位交趾(即越南)守关大将治病,两人成了好朋友。交趾国里面,公主久病不愈。于是,大将推荐林医生给公主治病,公主的病被林医生治好了。国王十分高兴,于是,他大开宴会。专门答谢林医生,宴间,有番薯。林医生吃了,感觉十分好吃,于是带半截生番薯回去。当时交趾国规定,将番薯带出去是要杀头的。但是,守关大将看见是自己的老朋友带番薯。觉得如果不放他回去拿去杀头是不义,但反之又是不忠,使他左右为难。最终,他放行让林医生回去。于是,番薯便开始繁衍祖国大地了。先是广东,后是福建。不久后,浙江也引进了番薯。这对广大的穷人来说,耐旱的番薯可真的是他们的救命稻草了。
番薯,主要成分是淀粉。因此,吃番薯容易放屁!!!而且,番薯里面还有类似排卵剂的物质。可以多生孩子。(对于现在来说,害处到是有)而且,番薯还有许多维生素A、B、纤维,有非常好的通便作用。对那些消化系统不好的人非常有好处哦!:)除此之外,在《随息局饮食谱》中说:“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脾虚的人也要多吃番薯。
另外,番薯可以炸、煎、烤、蒸、煮,还可以做番薯糖水(要加冰糖)。能解酒。
番薯的好处
番薯含有豊富的维生素A和钙、钾等矿物质,营养相当高,一个红心番薯中型块根供应一名成年人的日维生素甲需求的二倍、还有维生素C、B、铁及其他重要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维生素A对眼精的保健或文明病的预防,甚至皮肤保养都相当有益。并可调整米面肉类等食品的生酸性,促进新陈代谢、它含有极高的纤维质可促进肠胃的蠕动,改善肠胃的蠕动,对现代人生活紧张而造成的消化不顺,确实有不错的改善效果。
烹调时加些食用油脂,或是油炸,有助于提高消化率。红皮黄心番薯所含维生素A与胡萝卜等量,适用于夜盲症,其纤维素具有进通便的功效,另外也可降低血中胆固醇是不错的食物。
选择外观整齐、大小适中,没有外伤的为佳。如果在削皮后在冷藏库放置一天,让殿粉转化为醣类,则可使番薯更加甜美,这是番薯条好吃的秘诀之一。
==
番薯营养十分丰富,含有大量的糖、蛋白质、脂肪和各种维生素与矿物质,还有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日本科研者最近还发现,番薯中含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抗癌物质。他们在实验中发现,番薯中含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抗癌物质。他们在实验中发现,浓缩四倍的白薯汁,对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比普通白薯汁要强五分之一左右。他们还发现番薯制作淀粉后的残渣中含有抑制癌细胞增殖的物质。我们日常食用的番薯中也含有这种抑制癌的物质。
另外,番薯还具有多种药用价值。番薯含有一种特殊性能的维生素C和E,即只有番薯中所含的维生素C和E,才会有在高温条件下也不被破坏的特殊性能。其中维生素C能明显增强人体对感冒等数种病毒的抵抗力,而维生素E则能促进性欲,延缓衰老。
番薯中含有丰富的钾,能有效防止高血压的发生和预防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番薯含有的乳白色浆液能起到通便、活血与抑制肌肉痉挛的作用,将鲜番薯捣烂,挤汁涂搽,便可治疗湿疹、蜈蚣咬伤、带状疱疹等疾患。
据专家考证,番薯传入我国已有400多年,而且是首先传入广东的粤西地区,然后遍及全国的,还流传着动人的故事呢。明朝万历年间,吴川有位医生叫林怀兰,他医术精,交游广,常在粤西、桂南一带行医。有一次,经朋友介绍,他医好了交趾国(即越南)守关大将的病,两人就成了好朋友。交趾国王有位公主,久病不愈,守关大将就介绍林怀兰医生给公主治病,几服药就痊愈了。国王非常高兴,为了答谢林医生,国王设盛宴招待。席间有熟番薯,林医生第一次吃番薯,觉得很好吃。他听说番薯生熟都能吃,就要了一个生番薯,吃了几口,剩下半截就放在衣袋里了。林医生出关时,半截番薯被查出来了。当时交趾国规定,番薯是严禁出境的,违者要杀头。这件事使守关大将左右为难,放医生出关是对国王不忠,依法办事对老朋友不义,他毅然送走林医生就自杀了。后来林医生顺利回到了家乡,番薯就在吴川、电白一带安家落户了。番薯耐旱耐瘠,粗生家种,产量高,很适合粤西地区种植,从此,粤西人民再不挨饥受饿了,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在电白建立了“番薯林公庙”,以纪念林怀兰医生引种番薯的功绩。(引刘汉权文)
明中后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在农业方面,这时水稻产量较前有了提高,一般稻田亩产二石到三石,个别地区达到五、六石。这时有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自外国传入。玉米(又称玉蜀黍)的原产地是美洲,在十六世纪,由几条渠道传入我国。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种植已达十余省,如有浙江、福建、云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番薯(又称红薯,俗称地瓜)的原产地也是美洲,大约在万历年间,分别由菲律宾、越南、缅甸传入我国。首先种植番薯的是福建、广东和云南,不久浙江也引进番薯,此后番薯的种植逐渐推广。番薯产量很高,每亩可得数千斤,所以传布很快。
这时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日益扩大。棉花的种植已“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江苏的松江以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的一些地方,已经成为着名的产棉区。松江有地二百万亩,大半植棉,棉田不下百万亩。美洲的烟草在明中后期由菲律宾传入,先传至福建、广东,以后渐及长江流域等地。到了明朝末年,北方也多种植烟草。美洲的花生在明中后期也传入我国,种植于江苏、福建、浙江等地。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它的传入有很大意义。又桑树、甘蔗以及蓝靛(一种深蓝色染料作物)的种植也很兴旺,浙江湖州和四川阆中都是种植桑业中心,福建和广东盛产甘蔗,四川和浙江也产甘蔗,福建和江西则是蓝靛种植最多的地方。
明代,自美洲经南洋输入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烟草等多种农作物。《农政全书》详细记述了番薯的种植、贮藏、加工法。讲到番薯育苗越冬、剪茎分种、扦插、窖藏干藏等技术,是最早系统介绍番薯种植法的着作。此后清人陈世元撰《金薯传习录》,记述了冷床育苗,包世臣《齐民四术》中记述了翻蔓技术,番薯种植技术逐渐完善。
4. 甘薯是海外传来的吗
甘薯,古作“甘薯”,最早记载于我国东汉杨孚《异物志》及稍晚的晋代秘含《南方草木状》,其后在《齐民要术》、《群芳谱》、《本草纲目》等古籍中均有所记载。清代陈世元《金薯传习录》载,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商人陈振龙在菲律宾群岛的吕宋岛,购得薯“藤数尺,并得刈植、藏种法归,私治畦于纱帽池舍傍隙地。依法栽植,滋息善衍,其传遂广”。长期以来,农史界均认为中国甘薯原产美洲,传人福建,以此为最明确最具体的记载。古籍中的“甘薯”是“薯蓣之类”,还是今日之旋花科的甘薯,农史界乃至学术界意见不一,聚讼未决。据说,植物地理学家德堪多,为此还同一个在帝俄驻华使馆工作的医师打过一场笔墨官司。近代的一位泉州人吴增,在他近200 首以七绝形式写成的《番薯杂咏》中,也曾对番薯的原产地进行过考证。他认为。番薯原产我国,是由我国的薯蓣传到海外变种,再传回国内的,“头衔仍署大中华”。吴增的这种大胆怀疑精神和反对盲目崇洋的爱国思想难能可贵,但其考证不乏自相矛盾之处,未可为据。
50年代未至60年代初,农史界曾对甘薯的起源问题有过一场论争。1958年第1 期《植物学报》发表吴德邻的《诠释我国最早的植物志一一<南方草木状>》。吴氏认为,旧大陆不可能有甘薯,《南方草木状》中的甘薯显然是薯蓣属,并将本种定为薯蓣科植物,这是把古籍中甘薯定为薯蓣的代表性文献,并为不少论着引以为据。石声汉也把《齐民要术》所载之甘薯解释为薯蓣,他在《齐民要术今释》(农业出版社1958年版)中指出:“旋花科的甘薯(Pomoea)原产美洲……在南北朝时,中国不会有人知道有番薯。”胡锡文在博引古籍的基础上,对此作了比较研究,他认为,《异物志》、《南方草木状》所记载的“甘薯”,实为“山药”;《闽书》、《甘薯传习录》所记载的是番薯;二者的来源和植物性状也大有差异,乃系相隔最少在1300年以上的不同物种。后人把甘薯混同番薯是“张冠李戴”的错误,(《甘薯来源和我们劳动祖先的栽培技术入载《农业遗产研究集刊》第2 册,农业出版社1958年版)
但王家琦的《略谈甘薯和<甘薯录>》(《文物》1961年第3 期)对古籍所载甘薯提出了与传统观点相左的意见,他引用了海南岛和云南等地在三国、西晋时就有的甘薯史料,论断它和山药及芋都不是同类,古时“甘薯”
即今日的甘薯。王氏的观点一经提出,夏鼐、吴德锋在1961年第8 期《文物》上撰文表示异议。夏鼐认为,《南方草木状》中的甘薯只能解释薯蓣中的“甜薯”,而不能理解为番薯中的一个品种,因为“整个旧大陆在发现美洲以前还没有番薯这一种植物,所以可以肯定我国古代没有番薯”。(《略谈番薯和薯蓣》)吴德锋则论断,“稽含所说的甘薯是薯蓣之类或曰芋之类,根叶如亦芋。他所说的甘薯很可能都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甘薯而是薯蓣”。(《关于甘薯和<金薯传习录>》)其后,经现代农学家丁颖等人考订,我国古籍中的甘薯应为薯蓣科的甜薯(DioscoreaEsculenta),《辞海》(修订本)
在“甘薯”、“番薯”条中也以此为据。
随着生物史研究的深入和学科渗透,及至80年代,甘薯的起源问题重又引起学术界注意。1980年,戚经文的《甘薯名实考》(《农史研究》第1 期)对历代古籍所载之甘薯又重作详细考订,他认为《异物志》等书所载皆属薯蓣科的甘薯,非传自外国旋花科的番薯的别名。杨宝霖的《我国引进番薯的最早之人和最早之地川(《农业考古》1982年第二期)发表了与此相同的看法,近年来,历史地理学家在研究清代人口时发现,明清时代的人口激增是甘薯普及、传播的社会条件,井推动完成甘薯广布的技术准备。周源和撰写的《甘薯的历史地理一一甘薯的土生、传人、传播与人口》(《中国农史》1983年第3 期),对50年代以来展开的甘薯起源问题讨论作了一番考察。
他在详细考证了占籍史料后论定,《南方草木状》所载的甘薯即今日的甘薯(番薯)而不是薯蓣(山药),指出,历代《本草》、农书和志乘不论在番薯传人之前、之后都有甘薯记载,吴德邻否定甘薯在我国古已有之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井从甘薯野生到驯化过程的自然条件、社会历史因素和在北方落户的技术准备等方面观察,得出了甘薯土生、传人、传播与人口的关系这一命题,否定了农史界的固有观点。
就番薯传人观点而言,对番薯传入我国的时间,学术界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是16世纪或明万历年间,然在具体年限上,也有人认为在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福建商人陈振龙从吕宋岛运回薯藤之前,甘薯已传入我国,陈文华《从番薯引进中得到的启示》(《光明日报》1979年2 月27日)指出:“早在万历二十一年以前,红薯已传入东莞、电白、泉州、漳州等地。”陈树平在《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 期)中则进而指出,万历八年(1580年)广东东莞人陈益从安南已引进番薯,他又根据《云南通志》推断,云南引进番薯,比福建早一二十年,比广东也早七八年,并认为云南番薯由缅甸传入。陈氏的.观点颇有影响,以致不少论着皆从此说,如1983年出版的《古代经济专题史话》(中华书局版),即是其例。但对陈氏的观点也有持异议者,如杨宝霖在《我国引进番薯的最早之人和引种番薯的最早之地》一文中对其结论作了勘正,他指出,陈氏所据的《凤冈陈氏族谱》实为《东莞县志》删节所误,据同治八年(1869年)刻本《凤冈陈氏族谱》可知,陈益从安南引进番薯是在万历十年(1582年),并否定了陈树平所云,万历四年《云南通志》所载临安等四府种植的红薯为番薯说,强调有准确年代可考的,我国引进番薯,当推陈益为第一人。此外,蒋星煜根据苏东坡的《酬刘柴桑》中的“红薯与紫芋”诗句,认为其所指者,即是番薯,也就是山芋。因此得出结论认为:原产地在美洲的番薯之传人中国,不是在16世纪,而是在11世纪以前,也就是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的几百年(《苏东坡吃山芋》,《散文》1980年第2 期)。此论一出,引起众多学者关注,贾祖璋引用了大量的史料,说明番薯传人中国是在十六世纪末,指出蒋文将“红薯与紫芋”,曲解为番薯,望文生义,指鹿为马。他认为苏东坡吃的不是“番薯的山芋”,而是“山药的山芋”。(《苏东坡吃的“山芋”》,《农业考古》1982年第2 期)也有人认为苏东坡吃的是芋头,因而也就否定了番薯在苏东坡以前传入我国的观点。
目前,甘薯己成为我国仅次于稻米、麦子、玉米而居于第四位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占全世界甘薯的83%。不少中外学者均指出,甘薯对于中国历史上明清时代的人口激增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因此,考证甘薯在我国出现的历史,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为什么迄今学术界对此仍在探索研究的原因所在。
5. 番薯的介绍
番薯又叫甘薯、地瓜,属于旋花科块茎植物,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食品。番薯原产于美洲,后传入吕宋,明万历年间传入闽广。 一般超级市场里可买到番薯,分红肉与白肉,红肉比白肉好吃,红肉本身已经够甜。买番薯时,可以找到深黄色和紫色两种。有人独爱紫心番薯,因其食味较香甜。不过,论到食用益处,两者无太大的分别。 番薯的口感和口味因品种而异。一般而言深紫色的小番薯、中国番薯、澳洲番薯和产自越南的日本种番薯味道较香甜,质地较硬,而印尼和马来西亚的红心及黄金番薯质地较软。但不管哪一种番薯,它的营养价值大体差别不大。 含多种人体所需营养物质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番薯中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包括热能、蛋白质、糖、脂肪、磷、钙、铁、钾、胡萝卜素,另含有维生素B1、B2、C及尼克酸和亚油酸等,维生素C的含量是苹果、葡萄、梨的10至30倍,居同类果蔬和粮食之冠,胡萝卜素的含量比马铃薯、芋头、玉米高600倍以上。番薯所含一种类似雌性激素的物质,对保护人体皮肤、延缓衰老有一定作用。难怪有人说番薯是一种长寿食品,其益处如下: 改善体质:番薯含有大量黏液物质,能保持人体心血管壁的弹性,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利于保持呼吸道、消化道、关节腔的润滑。以番薯煮糙米粥,常吃可以强身。 番薯叶降血糖:如不嫌草腥味,可采新鲜番薯叶榨汁,长期饮用,血糖会明显下降。亦可用干货煮水代之,但功效明显较差。 防便秘、痔疮、肠癌:番薯所含的纤维素和果胶能促进肠胃健康。有些人因为吃过番薯感觉腹胀、放屁,就以为此物湿热,其实番薯不过是高纤低脂,帮助肠子蠕动而已。 酸碱平衡:番薯属于碱性物质,与动物性食物搭配食用,可维持血液的酸碱平衡,有益于健康。 吃法多样简单省时容易制作 番薯用途很广,可生食、可蒸食、可煮食、可煨食。可切成粒,晒干可作粥饭。可磨为粉,晒干团为饼饵。冬天,如将整个番薯放在锅里煮熟吃,不但可暖身子,而且有香、糯、甜的味道。而用番薯煲糖水更简单省时容易做,将其切块,水中加一块冰糖,煮20分钟,已经可吃。 值得指出的是,糖尿病和肾脏病患者不宜多吃。因为番薯的淀粉质含量很高,而淀粉质经消化后会转化为葡萄糖,对糖尿病人不利。同样的,番薯的高钾成分也不利于肾脏病患,所以食用一定要有所节制。
6. 地瓜的原产地是
地瓜又名番薯,最早种植于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由西班牙人携至菲律宾等国栽种,番薯最早传进中国约在明朝后期的万历年间,分3条路线进入中国―云南、广东、福建。
番薯传入中国后,即显示出其适应力强,无地不宜的优良特性,产量高,十七世纪初,江南水患严重,五谷不收,饥民流离。
彼时,科学家徐光启因父丧正居住在上海家中,他得知福建等地种植的番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便自福建引种到上海,随之向江苏传播,收成颇佳。
清干隆时期,不少地方都是由官方提倡栽种。由于朝野上下积极推广,番薯很快在全国广为传种,并成为中国仅次于稻米、麦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
番薯喜温、怕冷、不耐寒,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2-30℃,温度低于15℃时停止生长。不同生长期对温度要求也有不同,芽期温度宜在18-22℃,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出芽率。
苗期温度宜在22-25℃,茎叶期宜在22-30℃,茎叶期温度不宜低于16℃,否则会阻碍其生长,甚至停长;若是低于8℃,则会造成植株经霜枯萎死亡。
根块期温度宜在22-25℃。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植株各生长期长势良好,确保根快数量及膨大。
7. 红薯是从那个国家引进的详细点
番薯原产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岛,全世界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中国大多数地区普遍栽培。
番薯最早种植于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由西班牙人携至菲律宾等国栽种, 番薯最早传进中国约在明朝后期的万历年间,分3条路线进入中国―云南、广东、福建。
一般普遍认为,番薯的在明代时期引入中国,中国引进番薯第一人是陈益,据史料记载,陈益是广东东莞虎门北栅人,明万历八年(1580年),他身着布衣,肩搭包裹,搭乘友人的商船从虎门出发前往安南(今越南)。
到达安南后,当地酋长接待他们时摆出一道官菜,这道菜香甜软滑,除了非常可口外,还能充饥,这便是番薯。
陈益此后便特别留心番薯的生长习性和栽培方法,两年之后的1582年,他冒着杀身的危险,收买酋卒,将薯种藏匿于铜鼓中,想偷偷带回国。陈益在其祖父位于虎门金洲小捷山山腰的坟墓前购置了35亩地,开始大面积种植番薯。
成功收获后,他决意要把这种食物广为传播,并将自己的寿穴也选在薯田边,要与番薯长相厮守。陈益作为“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为我国开辟粮源,贡献重大。
明时,多年在吕宋(即菲律宾)做生意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同其子陈经纶,见当地种植一种叫“甘薯”的块根作物,块根“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想到家乡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陈振龙决心把甘薯引进中国。
航行七天,于农历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厦门。甘薯因来自域外,闽地人因之称为“番薯”。陈氏引进番薯之事,明人徐光启《农政全书》、谈迁《枣林杂俎》等均有论及。
番薯传入中国后,即显示出其适应力强,无地不宜的优良特性,故能很快向内地传播。十七世纪初,江南水患严重,五谷不收,饥民流离。
彼时,科学家徐光启因父丧正居住在上海家中,他得知福建等地种植的番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便自福建引种到上海,随之向江苏传播,收成颇佳。
陈振龙的五世孙陈川桂,在康熙初年把番薯引种到浙江,他的儿子陈世元带着几位晚辈远赴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广泛宣传,劝种番薯。据记述,陈世元在山东胶州古镇传授种植番薯的时候,亲自整地育秧,剪蔓扦插,到秋天收获,得薯尤多,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竞相种植。番薯在华北地区便很快推广开来。
清干隆时期,不少地方都是由官方提倡栽种。在直隶、更由皇上“敕直省广劝栽植”。由于朝野上下积极推广,番薯很快在全国广为传种,并成为中国仅次于稻米、麦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1733年,番薯传到四川,1735年传至云南,1752年传至贵州。此后,番薯踪迹遍布西南。
营养
有观点提倡番薯应连皮吃,因番薯含有丰富的钙质和多酚。烹煮前应彻底将皮洗净,连皮煮熟食用最能吸收营养;且因番薯较少加农药,可购买品质较好的番薯,带皮烹煮食用,更能吸收到完整营养。地瓜皮含丰富的黏液蛋白等多糖类物质,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保持血管弹性,预防血管硬化及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
橙黄色的番薯是因为当中的β-胡萝卜素,但不是所有的番薯都是橙黄色的。除了有紫心番薯之外,在乌干达的番薯却是白心的,因为当地的气候令胡萝卜素含量较高的物种无法成长,但可以生长的物种却只会制造大量碳水化合物。
红薯含有众多膳食纤维,在肠道内无法被消化吸收,能增强肠道蠕动,另有一种氧化酶物质,这种酶容易在人的胃肠道里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如红薯吃得过多,会使人腹胀、打嗝、放屁。
红薯是β-胡萝卜素最丰富的天然来源之一,到达人体内会转化为维生素A。维生素A对人体免疫系统和至关重要,而且也可以保持眼睛健康。
食用
在东亚,烤红薯是流行的街头食品。在中国,红薯,通常是黄色品种,在冬天用大铁桶烘烤,作为街头食品出售。
冬日供应的红薯汤,将红薯加冰糖和姜在水中煮沸。在闽菜和台湾菜中,红薯常与米饭一起煮成粥。红薯蒸干是连城县的一道名菜。红薯青菜是台湾菜中常见的配菜,通常煮熟或炒熟后与大蒜和酱油混合食用,或在食用前简单地加盐调味。
它们以及以红薯根为特色的菜肴,常见于便当 餐厅。在中国东北菜,红薯通常被切成块并油炸,然后浸入一锅沸腾的糖浆中。
在印度的一些地区,红薯晚上在厨房的煤上慢慢烤熟,然后配上调料食用,而在南方,更简单的方法是在去皮、切块和调味蔬菜菜肴之前简单地煮沸或加压烹饪,作为膳食的一部分。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它被称为“Sakkara valli Kilangu”。
它被煮沸并作为晚间小吃食用。在印度的一些地方,新鲜的红薯被切成薄片,晒干,然后磨成面粉;然后将其与小麦粉混合并烘烤成薄饼(面包)。一些印度社区将 15% 到 20% 的红薯收成转化为泡菜和小吃片。部分块茎收获在印度用作牛饲料。
在巴基斯坦,红薯被称为shakarqandi,可作为蔬菜菜肴和肉类菜肴(鸡肉、羊肉或牛肉)烹制。灰烤红薯在巴基斯坦集市上作为小吃和街头食品出售,尤其是在冬季。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番薯
8. 请问番薯的由来
据专家考证,番薯传入我国已有400多年,而且是首先传入广东的粤西地区,然后遍及全国的,还流传着动人的故事呢。明朝万历年间,吴川有位医生叫林怀兰,他医术精,交游广,常在粤西、桂南一带行医。有一次,经朋友介绍,他医好了交趾国(即越南)守关大将的病,两人就成了好朋友。交趾国王有位公主,久病不愈,守关大将就介绍林怀兰医生给公主治病,几服药就痊愈了。国王非常高兴,为了答谢林医生,国王设盛宴招待。席间有熟番薯,林医生第一次吃番薯,觉得很好吃。他听说番薯生熟都能吃,就要了一个生番薯,吃了几口,剩下半截就放在衣袋里了。林医生出关时,半截番薯被查出来了。当时交趾国规定,番薯是严禁出境的,违者要杀头。这件事使守关大将左右为难,放医生出关是对国王不忠,依法办事对老朋友不义,他毅然送走林医生就自杀了。后来林医生顺利回到了家乡,番薯就在吴川、电白一带安家落户了。番薯耐旱耐瘠,粗生家种,产量高,很适合粤西地区种植,从此,粤西人民再不挨饥受饿了,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在电白建立了 “番薯林公庙”,以纪念林怀兰医生引种番薯的功绩。(引刘汉权文)
明中后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在农业方面,这时水稻产量较前有了提高,一般稻田亩产二石到三石,个别地区达到五、六石。这时有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自外国传入。玉米(又称玉蜀黍)的原产地是美洲,在十六世纪,由几条渠道传入我国。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种植已达十余省,如有浙江、福建、云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番薯(又称红薯,俗称地瓜)的原产地也是美洲,大约在万历年间,分别由菲律宾、越南、缅甸传入我国。首先种植番薯的是福建、广东和云南,不久浙江也引进番薯,此后番薯的种植逐渐推广。番薯产量很高,每亩可得数千斤,所以传布很快。
这时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日益扩大。棉花的种植已“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江苏的松江以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的一些地方,已经成为着名的产棉区。松江有地二百万亩,大半植棉,棉田不下百万亩。美洲的烟草在明中后期由菲律宾传入,先传至福建、广东,以后渐及长江流域等地。到了明朝末年,北方也多种植烟草。美洲的花生在明中后期也传入我国,种植于江苏、福建、浙江等地。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它的传入有很大意义。又桑树、甘蔗以及蓝靛(一种深蓝色染料作物)的种植也很兴旺,浙江湖州和四川阆中都是种植桑业中心,福建和广东盛产甘蔗,四川和浙江也产甘蔗,福建和江西则是蓝靛种植最多的地方。
明代,自美洲经南洋输入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烟草等多种农作物。《农政全书》详细记述了番薯的种植、贮藏、加工法。讲到番薯育苗越冬、剪茎分种、扦插、窖藏干藏等技术,是最早系统介绍番薯种植法的着作。此后清人陈世元撰《金薯传习录》,记述了冷床育苗,包世臣《齐民四术》中记述了翻蔓技术,番薯种植技术逐渐完善。
9. 越南特产有哪些土特产
1、越南菠萝蜜干
其实越南与法国香水有很大的渊源,法国香水的原料大部分来自越南,越南出产大量的天然香料。法国统治越南70年,此间掠夺了大量的天然香料,这与法国香水的成名不无关系。现在,勤劳的越南人民,凭自己的聪明智慧,自主生产出了质优价廉的香水,越南香水无论从包装、香味、品种各方面都不比法国香水逊色。最主要的价钱便宜!
越南,全称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英语: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越南语:Cộng hòa Xã hội Chủ nghĩa Việt Nam),简称越南(Vietnam),是亚洲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位于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东部,北与中国广西、云南接壤,西与老挝、柬埔寨交界,国土狭长,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紧邻南海,海岸线长3260多公里,是以京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
越南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样。主要有近海油气、煤、铁、铝、锰、铬、锡、钛、磷等,其中煤、铁、铝储量较大。有6845种海洋生物,其中鱼类2000余种、蟹类300余种、贝类300余种,虾类70余种。森林面积约1000万公顷,2005年至2008年期间种植大量橡胶树林。
10. 我国关于红薯的来源
一般普遍认为,番薯的引入中国,源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明时,多年在吕宋(即菲律宾)做生意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同其子陈经纶,见当地种植一种叫“甘薯”的块根作物,块根“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想到家乡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陈振龙决心把甘薯引进中国。
(10)广东番薯品种在越南哪里扩展阅读:
生长习性
1、温度
番薯喜温、怕冷、不耐寒,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2-30℃,温度低于15℃时停止生长。不同生长期对温度要求也有不同,芽期温度宜在18-22℃,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出芽率。
2、光照
番薯喜光,是短日照作物。植株生长过程中对光能要求高,属不耐阴的作物,从茎叶期开始光能时间长生长期就长、光合效率就越高,反之则会降低光合效率,影响植株生长。
3、营养
植株生长过程中要满足不同生长期对各种肥料养分的需求,施加适量的氮肥可以促进叶片及茎枝的生长,促进光合作用,但不宜过量,否则会造成根部细胞木质化,影响根块数量,严重过量时会不结根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