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其他国家(或者亚洲以外)很少有国家用方块字而是用拉丁字母组成的文字或者其他字母组成的拼音文
楼上的说法有误。各国文字都有通过结绳记事开启语言文字先河的过程,包括中国文字也经历过结绳记事的阶段。只是中国的表意文字没有灭亡,使用至今而已。因为其他国家的原始文字早就死亡了。如埃及的古文字也是象形文字。但是现在埃及没有人使用,也不知道不认识,只有几个考古学者能认读部分文字。玛雅文化中的太阳、月亮的象形文字符号与中文的太阳、月亮几乎一样,但是玛雅文明是死亡了的文明。
西方国家大多数都使用的是拼音字母文字。字母文字最早是由腓尼基人发明的。这种文字是用比较灵活,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希腊人改进了腓尼基字母而创造了希腊字母,伊达拉里亚人又改进了希腊字母创造出拉丁字母。中世纪时,日耳曼人受罗马文化影响,用拉丁字母拼写了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拉丁语系的语言。而斯拉夫人也受东正教文化影响使用改进了的希腊字母,即西里尔字母拼写了俄语、波兰语、罗马尼亚语等斯拉夫族系的语言。有些文字,例如日语等同时使用了表意文字和表音字母两种形式。
中文是世界上仅存的从古至今(中国文字的最早的形态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唯一活着的而且仍然在使用这的古老象形文字——方块字。中文不仅仅是表意文字,其中的形声字是既表意,又表音的文字。不仅仅是文字,我们汉字的语音也是全世界唯一一种可以通过阴阳上去的四个声调发音来的语言。这种读音方法大大节省了语言的资源空间。这充分展示了古老的中国先民的智慧。
谢谢采纳为满意答案。
② 汉字是唯一的方块字吗
在大家一般的印象里方块字专指汉字,其实不然,历史上有许多民族在汉字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属于自己方块字,它们和汉字的区别就像现在西方的拼音文字的区别一样,西方拼音文字相同的地方都是由字母组成,区别就是读音和拼写方法不一样,而在汉字基础上发展来的方块字和汉字相同的都是由横折竖撇捺组成,但字的样子,读音都不相同。看到这大家最先想到可能的就是日文和朝鲜文,它们也是方块字的一种,下面我就说一下大多数人不知道的。(什么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春秋战国时各国发展出来的简化大篆,石鼓文鸟文等我都算在汉字里这里不再表述)
彝文
彝文彝文指的是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彝族群众使用的文字,又叫“爨文”、“韪书”。明清两代不少书里说,这种文字“字如蝌蚪”、“字母一千八百四十”。根据民间传说,彝文的历史非常久远,但最兴盛的时期是从明代以后才开始。
女真族文字
(与满文是不同的两种文字,这里的女真专指两宋是建立了金朝的女真) 女真文是中国中古时期活动于今华北和东北地区女真人记录自己语言的工具,是由女真族所建大金政权在12世纪前期入主中原地区前后创制颁行的官方文字;13世纪金亡于蒙古人之手后仍在被动女真诸部中使用至15世纪中叶。
古壮字
古壮字也叫土俗字,产生于唐代,是由壮族一些受汉文化教育的文人(也包括巫师)借助汉字或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的。古壮字民间普遍使用的有4800多个字,另外,还有音同义同而写法不同的异体字8000多个。古壮字的构造方式,是借、仿、创三者结合。借,是借汉字或汉字的偏旁部首。仿,是模仿汉字六书中的方法。创,是再创造文字。
喃字
越南和广西,在历史上从秦始皇时代起,就有汉字文化传人,越南比广西离开中原远一些,可能得到汉字文化晚一些。考古发现,广西多春秋战国遗物,越南多汉墓,这也反映中原文化的传入有先后,但开始的时间相差不大。在使用汉语汉字大约1000年之后,他们都利用汉字书写本民族的语言,在壮族成为壮字(文言文的写字顺序从右到左:字壮,现代汉语的写字顺序从左到右:壮字),在越南成为南字(越南文:喃字)(文言文的写字顺序从右到左:字喃,文言文的写字顺序从右到左:字喃)。
喃字
越南有几个短暂的时期,以南字(喃字)为正式文字,跟汉语汉字并行,多数时期只用于民间,不作为正式文字。正式文字一般都是汉语汉字。越南称汉语汉字为“儒字”。喃字写本现存1000多种,名着有长诗《金云翘传》。 1884年沦为法国的“保护国”。1885年法国在越南南方推行拉丁化拼音文字,后来扩大传播到越南全国。这种拼音文字是法国神甫罗德(Alexandre de Rhodes,1591-1660)所设计,1945年越南独立以后作为法定文字,称“国语字”,废除汉字。
喃字的形制,跟壮字相同,都是利用现成汉字或其部件组成新的本组汉字,作为借用汉语汉字的补充。喃字是一种孳乳仿造的汉字型文字,大致借用汉字十分之七八,补充喃字十分之二三。借用的汉字方法有:1.借词,形音义全借;2.音读,借音改义;3.训读,借义改音;其他。新造喃字的方法有:1.造会意字2.造形声字3.其他。 据研究工作者称喃字是在中国汉字的基础上在10至20世纪初形成发展起来的。其间,喃字是记录民族历史、文化的纯粹越南的唯一工具。
西夏文字(西夏字给我的感觉是撇很多)
西夏文字创制于元昊建国前的公元1036年左右,由大臣野利仁荣演绎而成。文字的创制是民族文化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它给本民族的人民在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承上带来莫大的便利,也使后人研究这种文化与党项民族语言成为可能。西夏文的创制参照了汉字创制的"六书"理论,采用合成法进行造字,即先创造了一些文字符素,即我们常说的字根或母字,然后再用合成法繁衍出更多的西夏字。 在西夏文中,除有很少的一部分是直接采用文字符素创字外,绝大部分是合成造字。包括会意、音意、对称、互换、反切、长音等六种合成法。如: 会意合成法:西夏文“水”字中的一部分+“土”字合成(泥) 音意合成法:读音为“令”的西夏文的一部分+西夏文“绢”字的一部分,合成西夏文“ ” 互换合成法:(指)——(趾)(逃)——(服) 对称合成法:(双)(唇)(中)(分) 反切合成法:读音为“妻”的西夏字的一部分+读音为“因”的西夏字的一部分,合成汉族“秦”姓的西夏字。 长音合成法:读音为“阿”的西夏字的一部分+含意为“长”的西夏字的一部分,合成阿长音。 西夏文字创制后,元昊即下令推行国中,诏令国民悉用蕃书。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了西夏文的地位,并于建国初期设立"蕃字院",选拔西夏贵族子弟加以教之,以期传播。因此西夏文字很快就在西夏国中通行。西夏灭亡后,西夏文字一直到明代中期尚有少数党项后裔还在使用。此后便被历史所淹没,变成了一种死亡的文字。清嘉庆九年(1804年),《重修凉州护国寺感通塔碑》被发现后,学者根据该碑上的汉字与西夏文对照及记年,才重新确认了这种文字即是衰亡已久的西夏文。
契丹文
契丹是中国的古代民族及其所建政权名。辽朝(916~1125)建立不久,即先后创制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文字。 前者创制于辽太祖神册五年(920)。后者相传为太祖弟耶律迭剌所创制,制字年代略晚于大字。主要用于碑刻、墓志、符牌,着诸部乡里之名以及写诗译书等项。金朝灭辽后,契丹文字继续使用,而且在女真制字的过程中起过很大的作用。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诏罢契丹字”。从创制到废止,前后共使用二、三百年,随着哈剌契丹(亦称黑契丹)建立的西辽(1124~1211)灭亡,终于成为死文字。契丹文图书全部湮灭,只有宋代王易的《燕北录》和元末明初陶宗仪的《书史会要》里收录的几个描画的契丹字。 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契丹族使用的文字,属阿尔泰语系,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与蒙古语非常相似,但是由于至今没有被解读,所以很难比较。
契丹大字创制于公元920年,由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令由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参照汉字创制的,应有三千余字。 契丹文颁布以后,立刻在辽国境内使用。由于契丹境内的汉族都使用汉文,契丹文只会通行于契丹民族中。但是,契丹上层统治者大都通晓汉文,并以汉文为尊,契丹文使用范围有限。 契丹小字由耶律迭剌受回鹘文启示对大字加以改造而成。小字为拼音文字,较大字简便,契丹小字“数少而该贯”,即原字虽少,却能把契丹语全部贯通。契丹小字约五百个发音符号。 虽然辽国灭亡了,契丹文仍然被女真人所使用,并帮助创造女真文。直到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诏罢契丹字”,一共使用了三百多年。重新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辽代严格限制契丹文化的“出口”,大量文献没有流传开来,除《燕北录》和《书史会要》里收录的几个契丹字外未留下片纸只字。从出土的契丹文哀册和碑刻来看,大字是一种表意方块字,其中夹杂一些直接借用汉字的形式。小字是一种拼音文字,利用汉字笔画形体创制出300多个原字 ,然后缀合拼写成词。原字分正楷、行草、篆书等字体,篆体字的拼写方式异于正楷和行草,采取鱼贯式而不是层叠式。行文的款式自上而下竖写,自右而左换行,敬词抬头或空格。原字有一个书写形式,代表几种语音或一个语音采用几种书写形式的情况。因此,同一个词或词素表现在文字上可以有不同的拼写形式,甚至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语句被解读出来,是中国文字史上着名的难题。
契丹文字与中国着名的东巴文、仙居蝌蚪文、夜郎天书、岣嵝碑、巴蜀符号、仓颉书、夏禹书、红岩天书一样,成为二十世纪的不解之谜。
据古文字专家考证,蝌蚪文,也叫“蝌蚪书”、“蝌蚪篆”,为书体的一种,因头粗尾细形似蝌蚪而得名。蝌蚪名称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指是先秦时期的古文。因而.如确能在韦羌山发现蝌蚪文,“将是学术界一大幸事,对于古文字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汉代的文字所采用的是以隶书为主,但汉末产生另一书体,是在于笔画起止,皆以尖锋来书写,其特色也是头粗尾细,形似蝌蚪所以名为“蝌蚪文”。 这种书体,存在的时间短暂,现已无人使用。从流传的遗物,可发现风格似西周铜器上的文字,另外商代甲骨及玉片的雕刻与陶器上,都有这种迹象。 蝌蚪文据说在魏时,使用也极广泛,是运用在小篆的书写上,其笔画较细,却可见入笔有顿挫笔法存在的特色,这种书写风格,毛笔透过笔画的运用,仍可利用其弹性,起笔与收笔较尖锐,中间稍前部份则加重线条,充满表现毛笔特性的趣味,不过在外形而言,如书写运用,可能极易造成整体画面太尖锐,对线条与整体布局无法协调,难怪在唐代以后便少见到。
③ 越南是如何从古代中国的一部分步走向独立的
在越南的教科书上,说自己的历史就是一部被中国侵略的历史。站在越南的角度来说,这是侵略,但是站在当时的角度,那是统一。越南之地曾经长期属于中国中央王朝的一部分。中国的秦、西汉、东汉、东吴、西晋、东晋、南朝、隋、唐都牢牢控制过越南。但是在五代十国时期,越南开始走向了独立。之后,一直作为藩属国存在。明朝时期曾经短暂建立交趾省,但是很快就撤销了。曾经长期作为中国的一部分,越南的历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小编简要介绍一下。
一,交趾时代
越南,取名“南越之南”,是百越之中的骆越地区。传说越南最早的王朝为鸿庞氏,实际上应当是一个氏族集团。中国古文献将越南之地叫做“交趾”,对于交趾的解释,《礼记·王制》曰 :“南方曰蛮,雕题交趾”。实际上,交趾是华夏先民意识中的最南之地,和北方的幽都,东方的旸谷,西方的三危并列为四极。在秦汉时期,随着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到达这里,就将这里称为“交趾”。战国时代,蜀国灭亡,蜀国王子蜀泮带领残余势力到达骆越地区,自称“安阳王”,建立了瓯雒国。
丁朝
1009年,李公蕴灭黎氏,定国号为“大越”,史称“李朝”。李朝时期,政治上大规模学习宋朝官僚制度,以文官治国;文化上尊崇儒学,开科取士,制定《刑书》等,使得李氏政权不断强大。在李朝时期,越南的民族文字“喃字”流行起来,喃字就是仿照汉字创立的方块字。喃字的盛行是越南民族意识增强的标志。1225年,权臣陈守度夺取政权称帝,建立陈朝。1374年,陈暊规定“军民不得服北人(中国人)衣样,及效占(占婆)、牢(老挝)诸国语”,这是从官方开始排斥外部文化。1272年,陈朝政府令学者黎文休编修《大越史记》,开创了越南修本国史的先河。
虽然在名义上,越国的丁朝、前黎朝、李朝、陈朝皇帝还接受宋朝给与的“交趾郡王”,“南平王”“静海节度使”、“安南都护”“安南国王”等封号,但是实际上并未受到宋朝的控制。五代的分裂,两宋的积贫积弱给越南的独立提供了大好的机会。
三,元明清时期:三代统一希望的破灭
1271年,忽必烈在北京宣布继位为中国皇帝,建立了元朝。1279年,元朝灭南宋,基本统一了中国大陆。随后,忽必烈又发动了对越国的战争。实际上,早在1257年,蒙古为了实现对南宋的包围,就曾经对越国发动战争,不过很快就失败了。不过这次战争后,越国答应向蒙古进贡。1282年,元朝正式发动了对越国的战争,战争一直持续到1288年才结束。战争的结果是元朝失败,双方恢复了宗藩关系。
强大的元朝之所以征越失败,一是蒙古军队难以适应热带地区的气候,不擅长山地作战,这也是蒙古军队在日本遭到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越国民族意识早已形成,国内环境稳定,元朝的军队的南下极其越国全民族的反抗。因此,一旦一个国家走向了民族独立,就难以被其他民族所征服了。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选择了和平的道路,将越国(安南)列为15个“不征之国”之一,下令子孙不能征伐。朱元璋之所以将安南列为不征之国,就是认为这些地区“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因此没必要“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
到了永乐年间,越国发生了政变。1400年,黎季犛(胡季犛)夺权,他自称虞舜之后,改国号为“大虞”,建立了“胡朝”。而陈朝残余势力不甘心失败,就要求明成祖朱棣干预这次政变。1406年,明朝派遣军队5000军队护送陈朝后裔陈天平返国,在边界被黎季犛截杀。随后,明朝派出大军南征,最终灭胡朝,建立了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交趾提刑按察使司等官署。越南时隔500年在次进入中国的版图。但是,明朝在交趾省的统治十分腐败,很快就遭到了越人的反抗。1418年,黎利自称“平定王”,开始起义,到1428年击败了明朝军队,重新建立“大越国”,史称“后黎”。明朝也只能接受其现实,双方恢复了过去的宗藩关系。
1527年,越国陷入内乱,进入了“南北朝时代”。在南北朝前期,北为莫朝(1527年-1592年),南为黎朝;南北朝后期,阮氏和郑氏对峙。1771年,西山三兄弟灭阮、郑,统一全国,建立西山朝。原黎朝太后向清朝求救,而清朝也愿意扶持黎朝,于是干隆皇帝纠纷发动了“安南之战”。1788年,清朝一度帮助黎氏复国。但是黎氏毕竟大势已去,不久阮氏又灭了黎氏。最终清朝和阮氏选择了妥协,阮氏向清朝投降,接受了清朝的册封,建立了阮朝。这场战争,被越南史学家称为“赢下中国王朝侵略的最后一战”。后来阮朝遣使宗主国中国,请求改国号为“南越”,嘉庆皇帝下赐国号“越南”。
④ 为什么越南文字成功字母化了
越南文字成功字母化是因为带来了打字,电报和通讯等方面的便利。也大大有利于扫除文盲普及教育,越南北部中部和南部方言上的差别不大,基本都可以听懂,实行文字拼音化以后,一经掌握字母,阅读就是可能的理解也是容易的。
越南文字成功字母化的特点
首先是字母化的新文字在口语上并不会改变日常交流,而在新一代文字的教育比汉字更易普及,因此字母化让他们的脱盲率大为提高,不过造成的文化割裂问题就有些麻烦,比如新生代想要对自己的家世追根溯源时,一翻族谱如看天书。
新生代的历史研究者想要考证四五年之前的历史时查阅史料,一看也是完全不认识的方块字,祭祖时一看祖宗牌位根本认不得先祖姓名,还有个问题就是书法的传承也开始消亡,没了汉字却又想留住艺术和传统,因此他们开始在春联尝试字母化创作。
⑤ 越南文字的历史演变,及现在越文的来历与发展过程
越南古典文书多用古汉语文言文写成、字典里的单词有70%以上为汉字词(汉越词,"từ Hán Việt"),近代以前多使用汉字以及本民族发明的文字喃字,正式文书一般由完全使用汉字的文言文作成、普通文书一般使用汉字和喃字混合使用的越南文作成。在13世纪喃字发明之前,越南人一般说越南语的口语,但由于缺乏本民族文字,所以书面上多采用文言文(与古代日本和朝鲜很相似,官方文书多用文言文,而民间的口语仍是本民族语言)。喃字发明以后,越南语从此口语和书写达到一致。1919年越南科举废止、1945年阮朝灭亡以及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成立促使汉字和喃字的使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17世纪基督教会传教士发明的、法国殖民地化政策极力普及的使用罗马字表记的“国语字(Chữ Quốc Ngữ,国语)”。殖民地时期国语字被法国殖民者称之为的“法国人的赠物”的“文明化”的象徴,独立运动推进以后、民族主义者认为汉字和喃字具有不便性和非效率性,国语字成为了独立后的越南语的正式表记法。一般越南国民都毫无疑义地把国语字作为正式标记法。
10世纪以后,出现了越南古代文字——字喃。它是一种方块字,部分借用汉字,部分使用汉字中会意、形声、假借的方法构成。 例如""(M惩t tri,太阳);“陵”( M惩t tr╤ng,月亮)。13世纪以后,出现用字喃写的诗歌,大量作品流传至今。阮攸(1765~1820)的《金云翘传》是字喃诗歌的代表作。17世纪,欧洲传教士制定了拉丁化的越语拼音方案,用于布道。1649~1651年间A.de罗德在罗马出版的《越葡拉丁词典》 和用拉丁化越南文写的 《八天讲道法》 被认为是越南语拉丁化拼音的开端。拉丁化的越南文已成为越南人民获取文化知识的工具。
⑥ 哪些国家和民族使用方块字
越南字諵(现在不通用);
朝鲜吏读(现在不通用);
日文假名、日式汉字。
其实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民族语言使用汉字或借用汉字的这种模式:
西夏文(借用模式)、汉字苗文、汉字水书、契丹文、女真文等。
彝文的使用形式和模式都与汉字接近,
但其实他的历史与汉字一样悠久,应该是与汉字并列。
至于现在很多国家都使用汉字,
那与现今中国使用的汉字一致,故已不在讨论之列。
⑦ 越南文字是什么样子
越南国语字用拉丁字母,加上抑扬符。越南历史上也使用过汉喃文,就是方块字,是从中国学的。
⑧ 越南文字的形成
越南古典文书多用古汉语文言文写成、字典里的单词有70%以上为汉字词(汉越词,"t�6�9 Hán Vi�6�3t"),近代以前多使用汉字以及本民族发明的文字喃字,正式文书一般由完全使用汉字的文言文作成、普通文书一般使用汉字和喃字混合使用的越南文作成。在13世纪喃字发明之前,越南人一般说越南语的口语,但由于缺乏本民族文字,所以书面上多采用文言文(与古代日本和朝鲜很相似,官方文书多用文言文,而民间的口语仍是本民族语言)。喃字发明以后,越南语从此口语和书写达到一致。1919年越南科举废止、1945年阮朝灭亡以及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成立促使汉字和喃字的使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17世纪基督教会传教士发明的、法国殖民地化政策极力普及的使用罗马字表记的“国语字(Ch�6�3 Qu�6�3c Ng�6�3,国语)”。殖民地时期国语字被法国殖民者称之为的“法国人的赠物”的“文明化”的象徴,独立运动推进以后、民族主义者认为汉字和喃字具有不便性和非效率性,国语字成为了独立后的越南语的正式表记法。一般越南国民都毫无疑义地把国语字作为正式标记法。
10世纪以后,出现了越南古代文字──字喃。它是一种方块字,部分借用汉字,部分使用汉字中会意、形声、假借的方法构成。 例如"��"(M惩t tri,太阳);“�陵”( M惩t tr╤ng,月亮)。13世纪以后,出现用字喃写的诗歌,大量作品流传至今。阮攸(1765~1820)的《金云翘传》是字喃诗歌的代表作。17世纪,欧洲传教士制定了拉丁化的越语拼音方案,用于布道。1649~1651年间A.de罗德在罗马出版的《越葡拉丁词典》 和用拉丁化越南文写的 《八天讲道法》 被认为是越南语拉丁化拼音的开端。拉丁化的越南文已成为越南人民获取文化知识的工具。
⑨ 越南文字的形成
越南古典文书多用古汉语文言文写成、字典里的单词有70%以上为汉字词(汉越词,"t�6�9 Hán Vi�6�3t"),近代以前多使用汉字以及本民族发明的文字喃字,正式文书一般由完全使用汉字的文言文作成、普通文书一般使用汉字和喃字混合使用的越南文作成。在13世纪喃字发明之前,越南人一般说越南语的口语,但由于缺乏本民族文字,所以书面上多采用文言文(与古代日本和朝鲜很相似,官方文书多用文言文,而民间的口语仍是本民族语言)。喃字发明以后,越南语从此口语和书写达到一致。1919年越南科举废止、1945年阮朝灭亡以及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成立促使汉字和喃字的使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17世纪基督教会传教士发明的、法国殖民地化政策极力普及的使用罗马字表记的“国语字(Ch�6�3 Qu�6�3c Ng�6�3,国语)”。殖民地时期国语字被法国殖民者称之为的“法国人的赠物”的“文明化”的象徴,独立运动推进以后、民族主义者认为汉字和喃字具有不便性和非效率性,国语字成为了独立后的越南语的正式表记法。一般越南国民都毫无疑义地把国语字作为正式标记法。
10世纪以后,出现了越南古代文字──字喃。它是一种方块字,部分借用汉字,部分使用汉字中会意、形声、假借的方法构成。 例如"��"(M惩t tri,太阳);“�陵”( M惩t tr╤ng,月亮)。13世纪以后,出现用字喃写的诗歌,大量作品流传至今。阮攸(1765~1820)的《金云翘传》是字喃诗歌的代表作。17世纪,欧洲传教士制定了拉丁化的越语拼音方案,用于布道。1649~1651年间A.de罗德在罗马出版的《越葡拉丁词典》 和用拉丁化越南文写的 《八天讲道法》 被认为是越南语拉丁化拼音的开端。拉丁化的越南文已成为越南人民获取文化知识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