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侗族人的姓氏是什么
侗族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周成王姬诵,属于以先祖自称号为氏。
西周时期,未成器之人称作“侗”,就是少年儿童,全称为“倥侗”,就是童蒙,亦称作“空同”,意思就是“无知”。这在典籍《扬子·法言》中有注释:“倥侗颛蒙。”
在典籍《书·顾命》中记载:“成王曰:‘在后之侗,敬迓天威,嗣守文武大训。’侗,愚也,成王自称。”
周武王病逝时,即位的周成王姬诵只有十二岁,西周王朝由叔父周公姬旦摄政,直到七年后周公旦将政权交还给周成王。期间,周公旦平复了武耿、蔡叔、管叔等的叛乱,镇压了东夷族的反抗,分封了诸侯国,完整地构建了西周王朝的庞大政治体制,因此,周成王接手的是一个现成的国家。
对此,周成王一直自嘲地称自己只是个“在后之侗”,什么也不懂,全靠叔叔周公旦的辅佐。
在周成王的庶支子孙中,有以其谐称为姓氏者,称侗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侗族,出自中国少数民族名称,属于以民族名称自称为氏。
侗族,古代亦称洞、倲、峒、墥、僮、僚、仡僚、仡偻、仡伶、山瑶等,是中国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她的族源更是源远流长,广泛分布在中国东南方的印纹陶诸文化,是目前所获得的最早的包括南方民族来源的资料。有人认为:创造这一文化的人们后来发展为楚族群,是“祝融之后”,或者是发展成为夏禹诸部落。到了战国时期,进一步发展成为分布在中国东南和南方的“百越”民族群团。
侗族源于百越,这已成为史学家们的共识,但具体源于百越的哪一部分或者是说侗族源于百越的哪一支系,则看法不完全一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较典型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侗族是由古越人中的骆越支系发展而成的,主要依据是历史上骆越的分布地就是今天侗族的分布地。而且在文化上有许多共同之处,是骆越文化的直接继承者之一。以后分布在这一地区的骆越之民又被称为“僚”。因此侗族的来源大致可表述为越→僚→侗族。
第二种意见认为,侗族是由古越人中的干越支系发展而来的,其后被称为“东越”或“东瓯”。大约在战国初期,西迁岭南落居在今天的梧州一带,继而逐步发展为东达怀集、高安、罗定,西及柳州、象州、武宣、贵县,南至玉林、北流、信宜,北抵鹿寨、荔浦、恭城、贺县,即粤西、桂东相接之地,史称其民为“西瓯”。约在唐朝以前,又在“西瓯”的基础上,随着自身发展和外来因素的影响,逐渐地发展成为新的人类共同体,即侗族。然后才迁居到今天侗族分布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外来说”。并认为侗族的自称是从“干”演变而来的。
第三种意见是相对于“外来说”的所谓“土着说”。
土着说的第一种说法认为,今天的黔东南和湘西南的大部分侗族地区,春秋战国至秦时期,属黔中地,居民被称为“武陵蛮”,又因境内有五溪,六朝时被称为“五溪蛮”。所谓黔中蛮、武陵蛮或五溪蛮,概谓之南蛮,这些显然都是统治阶级对居住在这一地区民族的侮辱性的泛称,其中就包括有侗族先民的成分在内。
土着说的第二种说法是:侗族先民是由百越中的“区”人发展而成的。持这一说法的学者认为,越人居住的区域较广泛,如《汉书·地理志》引臣瓒的话说:“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史籍《逸周书·王会解》中记载有“区阳以鳖封”的记载,这里的“区”似是指活动在沅水中游一带的越人而言。“区”的活动区域在“阳”。“阳”之所在,据王念孙引《荆州记》中记载:“武陵郡西有阳山”,西汉时期的武陵郡西有阳山郡,治义陵,即今之溆浦县。溆浦之西是今之辰溪、泸溪、怀化县一带。
以上几种较为典型的关于侗族来源的说法,论证都比较充分,尽力旁征博引,不仅利用汉文文献,同时也利用实地调查资料和民间传说资料,有的还利用了近期从地下挖掘出来的考古材料等来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力图以此来说服对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侗族来源仍然是侗族史研究中的主要争论焦点之一。这一事实的存在从另一方面又说明了侗族来源的“多源性”。
有学者认为,侗族来源于古代越人;当越人在历史上消失之后,这一地区又出现了僚人;当僚人在这一地区消失之后,又同时出现了包括侗族在内的多个近现代民族共同体。
越人见诸于汉文文献,始于战国时期,到秦汉时仍“各有种姓”,分布甚广。据罗香林在《中夏系统之百越》中记载,越有于越、瓯越、闽越、东越、扬越、山越、南越、西越、骆越、腾越、滇越等等。他们的分布地正如吕思勉在其所着的《中国民族史》中记载所概括的:“自淮以北皆称夷,自江以南则曰越”,而且有较突出的文化特征,如语言为粘着型,断发文身,契臂为盟,多食海产,巢居,善于使舟及水战等。显然,越人是一个典型的直接从氏族、部落发展而成的古代民族,即第一种类型的民族。那些各有“种姓”部分,就是越族的各个支系。她们中的几个主要支系大致的分布地是:南越分布在以番禺(今广州)为中心的地区;闽越分布在今福建省一带;滇越分布在今滇池周围地带;山越分布在今安徽、江西和湖南东北部;西越、瓯越和骆越分布在今广东西部、广西全境和越南北部。由此看来,侗族来源应是与瓯越、骆越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当然也不排除与之毗邻、杂处的民族。比如武陵蛮、黔中蛮或五溪蛮,乃至“区”人、干越等等。民族这个人们共同体不同于氏族、部落,氏族是以血缘为纽带联系起来的人们共同体。而民族则是以地域为纽带联系起来的人们共同体。因此这些来自于同一民族的各个部分或不同的民族又在同一地域上结成了新的民族,使旧的民族逐渐消失,新的民族逐步形成,其名称也就出现在史籍上了。
当古百越族消失以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地区开始出现僚人。史籍《隋书·南蛮》中记载:“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曰俚、曰僚、曰伶,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从这以后,记载这一地区民族的活动更为具体,而且从记载中直接可以看出与侗族有关,甚至有直接记载侗族的。如《宋史·蛮夷传》中记载:“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辰州秸僚三千余人款附”。明嘲学者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记载:“?剂耪吡氡硐粗瘢懦粕皆剑扑我岳矗亟恪!薄睹魇贰分屑窃囟弊迮┟衿鹨迨琢煳饷阄奥拧薄A硪晃幻鞒д呲髀对谄渌摹冻嘌拧芬皇橹懈魅返厮担骸岸币嗔爬唷薄?lt;BR>由上,人们可以大致看出侗族来源的脉络。
侗族的名称比较多,经常见到的有以下一些:gaeml、jaeml、仡伶、洞苗、洞(峒)民、洞家、峒(洞)人、侗族、dagu、gamdan、gamjiao、dong等等。将这些名称简单地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称,如gaeml、jaeml、仡伶等就属这一类;一类是他称,就是其他民族对侗族的称呼,如洞苗、洞(峒)民、洞家、峒(洞)人、侗族、dagu、gamdan、gem、dong等就属这一类。自称与他称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中形成的,历史背景一旦改变,它们也常常发生变化,有时既是他称,同时又是自称。
侗族的自称主要有gaeml和jaeml,“仡伶”乃是侗语的汉文记音,以汉字反切标音而成。而jaeml则是gaeml的方音变化,所以说,侗族的自称基本是统一的。在侗族语言中,gaeml这个词除了用作nyenc gaeml(侗家人、侗族)讲解之外,还有“盖子”、“碓窝”(北部方言)等名词性含义。在多数情况下,这个词是当作动词来使用的,其词义有“遮盖”、“隔离”、“防犯”、“设围”、“禁袭”、“阻拦”、“保护”等含义。侗族的自称,是从该词用作动词的含义发展来的。因此,侗族的自称是指居住在有防护设施中的人。这个防护设施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自然状态下较封闭的环境;二是指居民点四周所设的人工防护设施。自然状态下的封闭环境,是一种四面皆有高山或原始森林作为屏障的地带,其中有大大小小的溪流和田园,形成便于耕作的小盆地。这种地方在先秦时期被称为“淤中”。“淤”即阻塞不通之意,在秦汉时期被称为“黔”,到唐宋时期又称为“峒”。
除古代“淤中”、“黔”、“峒”这种自然的隔离封闭之外,还有一种人工的设防围篱,称之为“棘闱”,它是为防备异族、异村、异寨或猛兽入侵而设置的。史籍《国语·吴语》中记载:“(楚灵王)匍匐将入于棘闱,棘闱不纳,乃入芋尹申亥氏焉。”杜注为:“棘,里名,门也。”刘文其在《左传旧注疏证》引《正文》云:“孔晁曰棘,楚邑,闱,门也”。“棘”是指荆棘,“闱”是指小门,连贯起来解释就是人工用荆棘围成的聚落小门。棘闱内是一个封闭的村社。现在的一些侗族村寨,特别是那些比较古老的侗族村寨,四周还能见到这种用灌木围成的“棘闱”,且设有寨门,还立有寨神或门神守护,夜晚常常将寨门紧闭。不仅村寨如此,连菜园也是这样。不论是从自然状态还是从人为因素考虑,侗族的自称都是用作动词“遮盖”、“防护”等意思的。只有这样理解,才能比较充分地反映本民族的实际情况及内在含义,它可能就是侗族自称的来源。
居住在广西三江、龙胜和湖南通道等地的侗族,他们自称为jaeml,与其它地方侗族的自称相比,只是声母有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有应规律可寻,属侗语的同源词,其含义基本相同,所以说各地侗族的自称是一致的,统一的。
侗族自称最早见于宋朝的汉文典籍,是用反切的形式记录为“仡伶”或“仡僚”。从“仡伶”“仡僚”所反映的语音形式来看,侗族的自称在宋朝以前是一个单音节的复辅音词语,后来才演化成现在的单辅音形式。仫佬语是与侗语最接近的语言。仫佬族自称为lam或jaml,这是复辅音声母gl演变分化后的语音形式。由此可知,古代侗族的自称也是一个复辅音的单音节词。这种情况,在同语族的其他民族语言中的很普遍。
汉文史籍中关于“仡伶”、“仡僚”的记载较多,并且都与今日侗族人民居住的地域有关,很显然是指侗族。“仡伶”之称首见于《老学庵笔记》:“辰、沅、靖州蛮,有仡僚,有仡偻(伶),有山瑶。”宋朝朱辅《溪蛮丛笑》中记载:“五溪之蛮……沅其故壤,环四封而居者,今有五:曰苗、曰瑶、曰僚、曰仡伶、曰仡佬。”《宋史·西南溪峒诸蛮》中记载:“沅陵之浦口,地平衍膏腴”,“其田给仡伶杨姓者,俾田作而课其租”,“卢溪诸蛮从靖康多故,县无守御,仡伶乘隙焚劫”。史籍《炎徼纪闻》中记载:“猫(苗)、仡、伶、僚四种,皆溪洞民”。
由以上文献记载可知,仡伶、伶僚与今日侗族居住的地域相同,是古代侗族自称的汉字反切记音的书写形式。至于其它书写形式,只是历代汉人对侗族的称呼不同或书写形式不一罢了。
侗族的他称多以峒、洞或侗字开头,如侗苗、洞民、侗家、峒(洞)人、侗族等。这类他称中的“洞(峒)”字来源于社会组织名称。隋唐时期,生活在南方和西南地区的民族村社组织组织被称为“洞”或“峒”。唐王朝统治时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政策,所以“洞(峒)”又被称为羁縻州峒”。史籍《桂海虞衡志》中记载:“羁縻州峒……自唐以来内附,分析其种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峒”。这种记载到宋及其以后更为多见。史籍《宋史·西南溪洞诸蛮》中记载:宋朝在今侗族聚居地区设立了诚、徽二州,地辖今靖州、会同、通道、绥宁、黎平、锦屏、天柱、镇远等县。并将这一区域分为十个峒。杨再思“号十峒首领,以族姓散掌州峒”。元朝侗族地区被称为“九溪十八洞”,贵州黎平县地称为“五开峒”。直到现在,黎平、从江两县交界的肇兴、龙图地区仍被称为“六峒”;黎平县岩洞、增冲一带被称为“九峒”;潭洞、地青一带统称为“八洞”。此外,还有许多侗族村寨是以“洞”为名的,如广西三江的独洞、冠洞,龙胜的蒙洞、固洞、湖南通道的上洞,新晃的坪洞,贵州天柱的邦洞、革洞、水洞、石洞,锦屏的彦洞,黎平、从江的顿洞、贯洞、瓜洞、构洞、镰洞,榕江的利洞、朗洞等。总之,以洞命名的侗族村寨不计其数。所以说,以“洞”(峒)开头命名的侗族他称,一般说来是与唐宋时期在侗族地区设立的行政单位“洞(峒)”等相关。由此而产生的“洞人”、“洞苗”等等,则是因其地而名其人,同时也因其名而造成对当地民族他称上的混乱,比如“峒苗”、“洞蛮”等就属这种情况。“苗”、“蛮”等名称多为历代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侮称,侗族也不例外。同时期,在侗族居住的地区内也有苗族分布,所以汉文史籍的作者们有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其混同。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汉族对侗族的称呼出现了比较复杂的情况,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统称为侗族。
与侗族杂居或毗邻居住的民族除汉族外,还有苗族、瑶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壮族等。黔东方言的苗族称侗族为daigu,这是侗族自称的借音,其含义也与侗族自称相同。瑶族称侗族为gamdan,这是从分布于三江、通道侗族自称转借过来的,其含同。水族、仫佬族均称侗族为gem。毛南族、壮族均称侗族为dong。这些他称实质上都是侗族的自称或是汉族对侗族的他称,仅仅属于他族借用或音转而已。由此可见,其他少数民族对侗族的称呼也是比较统一的。
侗族的名称虽然分为自称和他称两类,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两种不同含义的系列,但这两种系列均遵从了“名从主人”的命名原则,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自称与他称也是一致的,均产生于侗族人民所居住的特定环境。侗族的自称,一是源于自己居住的天然环境,即“溪洞”之中,一是源于自己创造的人工环境,即“棘闱”之内。以“洞”或“峒”开头的侗族名称,虽然与隋唐时期封建王朝在侗族地区建立的行政单位有关,但“洞”或“峒”的来源均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关,与壮侗语族诸民族的语言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如“山冲”或“深山老林”,壮语称之为dong、水语亦称之为dong(只是声调不同),称之为long,侗语亦称之为long。这些语音的原始构拟应当为dlong,与古汉语的“洞”“峒”读音基本相同。“洞”也是对居住环境而言的,史籍《溪蛮丛笑》中记载说到这种情况,“巢穴外虽峙险,中极宽广……周数十里皆腴田。”《太平寰宇记》中记载:“耕种皆在峒中”,也就是耕种在“外虽峙险,中极宽广”的“峒中”,这些地方被称为dong或者long,其人也被称之为“洞民”或者“峒民”。
“洞民”或“峒民”,并非是侗族所独有的他称,壮侗语族诸民族在历史上都曾有过这样的他称。壮族自称为zung或jung,汉文献记载为“侗”或“僮”,这也是壮族自称的汉文记音。“僮”字于1965年依据周恩来的提议改为“壮”字。“僮”字是从“童”字而得音的,古读定母东韵,史籍《广韵》读为徒红切,是定母东韵合口一等字,读ng,与“侗”字的古今读音完全相同。布依族自称为bujai,文献记载为“仲家”。“仲”字古读定母冬韵,史籍《广韵》读为直众切,澄母送韵合三等字,其读音也与“侗”同。由此可以肯定,僮、仲、侗这三种族称都与溪峒有关,音义皆来源于壮侗语族先民对山冲、森林的称呼。壮族、布依族因支系较多,取名时常以某支系名代替族名,所以有些名称出现了古音消失的情况。而侗族则将其完整地继承下来,并成为本民族现在的族称。同为壮侗语族的毛南、水等民族,在历史上的名称似曾与“洞”无关,其原因也很可能是以某一专称代替了原来的共同名称,所以才难以体现这一名称的原始含义。
总的看来,侗族族称中的自称和他称是侗族名称中的两大系列,而且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渊源关系,两者之间不仅语音相通,而且词义也相同,是同一事象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不同称呼,但均反映了侗族名称的本来含义。
在侗族族人中,有以民族称谓为姓氏者,称侗氏。
注:
侗族今主要居住在湘、黔、桂比邻的广大地带。其中:
贵州省有一百四十万余,分布在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榕江、从江、天柱、锦屏、剑河、三穗、镇远、岑巩等县以及铜仁专区的玉屏侗族自治县和铜仁、江口等县,还有万山特区;
湖南省有八十万余,分布在通道、新晃、芷江三个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城步苗族自治县以及会同、洪江、黔阳、绥宁、溆浦等县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有三十二万余,分布在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和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等地。
以上地区在地域上连成一片,是侗族的主要聚居区。习惯上把天柱、剑河、锦屏、三穗、镇远、新晃等县称为北部地区,把黎平、榕江、从江、三江、龙胜、融水、通道等县称南部地区。
此外,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恩施、宣恩、咸丰等县市有五万余。他们的先世多系清代康熙至嘉庆年间先后从湘黔桂本土迁去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兰县也有二十余户一百余人。其祖先是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从贵州天柱去避难的,至今已繁衍了八代人。
在越南的宣光省也有侗族族人分布,该越南人称其为宋族,是在清朝干隆、嘉庆年间(公元1790~1800年)从中国侗乡迁去的,他们仍保存着自称(kam)和民族语言。据初步了解,所操的侗语属侗族南部方言。
第三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宋、元之际西域人赛典赤·赡思丁,属于以为氏。
宋、元之际,一批西域人随着成吉思汗的蒙古军来到中原地区。
据史籍《元史·赛典赤·赡思丁传》和云南回族民间保存的《赛典赤家谱》中记载,赛典赤·赡思丁一名“乌马尔”,是“别庵伯尔”的第三十一世圣裔,南宋嘉定四年(蒙古汗国成吉思汗五年,公元1211年)出生在波斯的中亚属地布哈拉(Bukhara,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布哈拉市)。“别庵伯尔”就是古波斯语“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
在古波斯语中,“赛典赤”意为“荣耀的圣裔”,“赡思丁”之意是“宗教的太阳”,而“乌马尔”的意思是“长寿”。
今分布在福建省泉州地区晋江市陈埭镇的侗氏回族,其始祖就是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据文献《赛典赤家谱》中记载:“咸阳王(赛典赤)奉旨征平西夏,以得胜之兵戍守宁夏、渭南等处,所有兵将保属哈蜜征调。明太祖定鼎金陵,赐为十姓:曰闪、曰者、曰白、曰苗、曰冶、曰乌……”后闪氏回族中有位着名的闪仲侗,字士觉,永昌人(今甘肃金昌),明崇祯辛未(公元1631年)及第,后随父亲游于吴、越、闽之间,撰有《鹤和篇》三卷。其后裔子孙有在明朝末期避战乱迁徙福建、海南之地者。
清朝初期,清军攻伐福建,闪仲侗的子孙改以祖名为姓氏,称侗氏,繁衍于东南沿海地区。
Ⅱ 介绍一下越南
越南,全称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是亚洲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东部,北与中国接壤,西与老挝、柬埔寨交界,东面和南面临南海,国土形状狭长,海岸线长3260多公里。是以京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
越南国旗为长方形,红底中间有五角金星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徽为圆形、红底。国徽的正上方是一个五角金星,红底
下面是半个齿。五角金星代表越南共产党,四周是稻穗和金色齿轮,代表工人阶层及农民阶层。金色齿轮下方有越南文“共和社会主义越南”。
越南的国歌是《进军歌
越南民间把莲花作为国花,以它作为力量、吉祥、平安、光明的象征,还把莲花比喻英雄和神佛。总之,一切美好的理想皆以莲花表示。
节日
农历新年:同中国农历新年一致。
越南共产党成立日:2月3日(1930年)。
越南南方解放日:4月30日(1975年)。
越南国庆日:9月2日(1945年)。
胡志明诞辰日:5月19日(1890年)
全国划分为58个省(安江、北江、北件、薄辽、北宁、巴地头顿、槟椥、平定、平阳、平福、平顺、金瓯、高平、得乐、得农、奠边、同奈、同塔、嘉莱、河江、海阳、河南、河静、和平、后江、兴安、庆和、坚江、昆嵩、莱州、林同、谅山、老街、隆安、南定、乂安、宁平、宁顺、富寿、富安、广平、广南、广义、广宁、广治、朔庄、山罗、西宁、太平、太原、清化、承天顺化、前江、茶荣、宣光、永隆、永富、安沛)和5个直辖市(芹苴、岘港、海防、河内、胡志明市)。
越南全国地处北回归线以南,高温多雨,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4℃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2000毫米。北方分春、夏、秋、冬四季。南方雨旱两季分明,大部分地区5—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
特征
越南文化已经发展了几千年,它是随着以农业为基础的土着东山文化而发展起来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越南文化是汉字文化圈的一部分,因为它最传统的政治体系和哲学是依据着如儒家思想而逐渐发展的。越南是延着Làng(即祖先的村落)而建造起来的,因此所有越南人都牢记着一个共同祖先的纪念日,农历三月的第十天。越南文化两千年来深受中国文化熏陶,在近两个世纪里,一些西方文化也颇具影响力,特别是法国文化和美国文化。
越南十分崇拜文化符号,例如源于鳄鱼和蛇的象征的越南龙,被描述为神圣的龙的越南的国父,被描画为圣神之鸟的越南国母。海龟和狗的影像也在越南备受崇拜。
“仁”与“和”被视为越南文化的首要特征,越南人非常重视家庭价值和社会价值。虽然现在越南的官方口语和书面语是越南语,一般写作拉丁字母,但是越南历史学家们认为,早在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之前,越南就已经有了有了一套与众不同的文化,包括独立的音节系统。
在现代社会中,越南的文化生活俨然已是深受政府控制影响。几十年来,外国文化无人问津,重心已放在借鉴共产主义社会的文化上,像是苏联、中国、古巴。但自1990年以来,越南看到了越来越多媒体曝露下的东南亚文化、欧洲文化、和美国文化。
虽说越南自成一套的文化受到许多外来文化的侵袭,但还是有它独特的韵味之处。
Ⅲ 壮族是广西的土着民族,壮族和越南人有什么关系
中国与越南都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尤其是广西与越南接壤,两国边境居住的居民大多数广西的壮族,以及越南的岱族和侬族。根据越南人口普查统计,岱族是越南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位居越南第二,主要分布在靠近中越边境的越南“广宁、高平、谅山、北太、黄连山、宣光、河江、老街等省”一带。侬族大约有96.8万人口,主要居住在“谅山 、高平 、北太、河北、河江、老街、宣化 、安沛等省”[1]。广西的的壮族与越南的岱族、侬族都是属于壮泰族群,是属于不同国家的同根生民族,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在历史上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在风俗文化方面,有着彼此的信仰与习俗。本文就介绍广西壮族与越南岱族、侬族春节风俗文化风俗。
Ⅳ 越南有几个省
全国划分为58个省(安江、北江、北件、薄辽、北宁、巴地头顿、槟椥、平定、平阳、平福、平顺、金瓯、高平、得乐、得农、奠边、同奈、同塔、嘉莱、河江、海阳、河南、河静、和平、后江、兴安、庆和、坚江、昆嵩、莱州、林同、谅山、老街、隆安、南定、乂安、宁平、宁顺、富寿、富安、广平、广南、广义、广宁、广治、朔庄、山罗、西宁、太平、太原、清化、承天顺化、前江、茶荣、宣光、永隆、永富、安沛)。
安江省是属于越南西南部的一个省份。北接同塔省,西接柬埔塞,东接后江省,南接坚江省。安江有两市、九县。大多数的居民为京族,其余少数的是越南华人、高棉人以及占婆族。安江省有两条大河,前江与后江,每年为这省带来了大量的土壤,帮助农业的发展,也因此而这省被视为越南最大的米库之一。
北江是越南北部城市,明朝时期是中国领土一部分。东邻谅江县,西邻越安县,南和西南邻安勇县,北邻新安县,面积66.45平方千米。
后江省位于越南西南部,区属湄公河三角洲,北与芹苴市相邻,南接朔庄省、薄寮省,西邻永隆省,东邻坚江省。
广宁省位于越南东北部、中越边境,东临北部湾,与中国广西防城港市接壤,海岸线长200公里,面积5938平方公里,人口约117.72万,辖下龙市、芒街市、汪秘市、锦普市等4个市和东湖、安兴、先安等8个市县,居民有京族、岱依族、汉族、瑶族等民族。
(4)越南宣光省是哪个民族扩展阅读:
河内为越南首都、历史名城,中央直辖市,面积921平方千米,人口267万,位于红河三角洲西北部,越南政治、文化中心,水、陆、空交通便利。城市地处亚热带,临近海洋,气候宜人,四季如春,降雨丰富,花木繁茂,百花盛开,素有“百花春城”之称。河内的名胜古迹较多,如位于市中心的还剑湖,胡志明主席曾在此宣读《独立宣言》的巴亭广场,见证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的文庙等。
胡志明市旧称柴棍、西贡,5个中央直辖市之一、越南的经济中心、全国最大的港口和交通枢纽,面积2095平方千米,人口620万。位于湄公河三角洲的东北侧、南临南中国海。东南距海口80公里。西贡港,年吞吐量可达450-550万吨。铁路可通往河内及其他大、中城市,公路可通往全国各地,经公路或水路可通往柬埔寨和老挝。
海防为越南北部最大港口城市,直辖市,河内的输出港。位于红河三角洲东北端,京泰河下游,东临北部湾。市区面积1519平方千米。人口约200万。原为小渔村。1874年建为海港,海防由此得名。法占期间是商港和从中国昆明至河内的铁路运输终点站,后成为工业中心。城市沿京泰河右岸向两头伸展。形势险要,为越南军事要地和海上门户。
岘港于1997年单列为中央直辖市,面积1256平方千米,人口84万,位于越南中部,濒临南海,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海港。港阔水深,形势险要。
Ⅳ 越南有几个省啊有没有一个叫河南省的啊
以前有河南宁省,1991年12月26日撤消.有太原省等
http://bbs.co.163.com/content/518_787217_1.html
越南59个省,在这里有选择地介绍部分省的一般概况。
河西省。辖2市、12县、14镇。首府河东市。位于越南北方红河三角洲平原,紧靠河内市、面积2148平方公里,人口236.66万人。河西省有着名的香寺、师庙、西方寺等,还有越南国家公园三位山风景旅游区。
南定省。辖1市、9县、9镇。首府南定市。位于红河三角洲以南,面积1669.36平方公里,人口193.41万人。南定是越南纺织工业基地。
太平省。辖1市、7县、7镇。首府太平市。位于红河三角洲平原,是越南北方稻米主要生产省之一。面积1509平方公里,人口185.26万人。该省一面临海,三面为河流包围。是越南北方民间舞台艺术乔戏唱腔和水木偶表演的故乡。
宁平省。辖2市、6县、6镇。首府宁平市。位于红河三角洲平原南部,面积1388平方公里,人口90.59万人。该省旅游资源丰富,有许多着名的历史遗址和自然景观,如菊芳国家森林公园、发艳大教堂和华闾遗址。
河江省。辖1市、9县、9镇。首府河江市。位于越南最北端,与中国接壤。面积7831平方公里,人口56.43万人。河江省位于北部山区,最高峰西昆岭海拔2419米,保存有大片的原始森林,蕴藏着多种珍稀木材。
高平省。辖1市、11县、10镇。首府高平市。位于越南北部边境地区,与中国广西接壤,面积6383平方公里,人口56.57万人。高平的北坡是越南革命圣地。有风光秀丽的三海湖。
老街省。辖1市、9县、10镇。首府老街市。面积8050平方公里,人口58.66万人。老街省可以说是东南亚半岛的屋脊,东南亚第一高峰,海拔3142米的番西邦峰就位于老街省境内。有内陆避暑胜地沙坝。
谅山省。辖1市、10县、14镇。首府谅山市。是越南北方边境省份,与中国广西接壤,边境线长达253公里。面积8187平方公里,人口72.88万人。该省边境城市同登已经成为两国间开放的边境贸易、文化交流和旅游的口岸。中国境内的边境口岸是凭祥市。
宣光省。辖1市、5县、5镇。首府宣光市。是越南北部山区的一个省份,面积5801平方公里,人口67.98万人。宣光省的矿产、动植物和森林土特产品资源丰富。
太原省。辖2市、7县、13镇。首府太原市。位于越南北方的东北部,面积3769平方公里,人口99.64万人。太原是全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有越南“钢都”之称。
富寿省。辖2市、10县、10镇。首府越池市。位于河内以西90公里处,面积3465平方公里,人口128.35万人。富寿省被认为是越南民族发源的摇篮,是越南历史上称为始祖的雄王建立的文郎国遗址。越池是全国轻工业和化学工业基地。
永福省。辖1市、6县、8镇。首府永安市。位于越南北方内地,距首都河内仅60公里,面积1362平方公里,人口108.46万人。有越南北方着名的避暑旅游胜地三岛山。
北宁省。辖1市、7县、7镇。首府北宁市。位于越南北部平原,面积799平方公里,人口93.96万人。北宁省是越南北方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闻名越南全国的有“官贺”调和东湖年画。
广宁省。辖3市、11县、11镇。首府下龙市,1994年前称鸿基市。是越南东北端的一个省份,与中国的广西接壤,边界线长170公里,边境口岸芒街与中国的边境口岸东兴市仅隔着一条几十米宽的北仑河。广宁省面积5938平方公里,人口93.84万人。该省面临北部湾,是越南的煤炭基地。省内有号称“海上桂林”的下龙湾、拜斋海滩、云屯古商港、茶古海滩等着名旅游景点。1994年下龙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和平省。辖1市、10县、11镇。首府和平市。是越南北方西北地区的一个山区省份,面积4612平方公里,人口77万人。这里发现许多越南着名的考古遗址,考古学界称之和“和平文化”。
清化省。辖3市、24县、32镇。首府清化市。是位于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区交界的省份,面积11168平方公里,人口355.3万人。1924年进行的考古发掘使这里成为越南乃至世界着名的考古遗址,被称为“东山文化遗址”;该省芩山为越南最着名的避暑胜地之一。
义安省。辖2市、17县、17镇。首府荣市。是越南中部大省,面积16371平方公里,人口287.38万人。义安省南坛县金莲村是越南人民的伟大领袖胡志明主席的家乡。
广治省。辖2市、7县、8镇。首府东河市。位于广平省以南,面积4588平方公里,人口56.23万人。境内边海河上的贤良桥是1954年签订的关于越南的日内瓦协议规定的越南南北临时军事分割线——北纬17度线。
承天—顺化省。辖1市、8县、8镇。首府顺化市。越南中部中心区省份,面积5010平方公里,人口104.19万人。顺化是越南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阮朝的首都,有皇城、皇陵等古迹。1993年顺化古迹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广南省。辖2市、12县、12镇。首府三岐市。面积11043平方公里,人口137.94万人。广南省以小城会安和美山古代占城国遗址而闻名。该省会安有越南“唐人街”之称。美山寺庙、会安古城两处于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庆和省。辖2市、5县、5镇。首府芽庄市。是越南中部靠南的一个沿海省份,面积5257平方公里,人口99.35万人。庆和省的海岸线长达200公里,海产丰富,盛产燕窝。芽庄是越南首屈一指的海滨观光旅游胜地。金兰湾为世界着名天然良港。
嘉莱省。辖1市、12县、13镇。首府波莱古市。越南西原省份,西部与柬埔寨接壤,边界线90公里。面积15662平方公里,人口84.44万人。海拔600至800米,山高林密,自然景观雄伟壮丽。
西宁省。辖1市、8县、8镇。首府西宁市。越南南方西部边界省份,三面与柬埔寨接壤,边界线长达240公里。面积4029平方公里,人口93.19万人。西宁省革命遗址1989年被列为越南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曾经是越南南方抗美救国革命根据地。
平阳省。辖1市、6县、8镇。首府土龙木市。越南南部平原省份,与南方最大城市胡志明市相连,面积2718平方公里,人口64.96万人。传统手工业十分发达,尤以陶瓷业着名,被称为越南南方的“瓷都”。
安江省。辖2市、9县、9镇。首府龙川市。位于南部平原西部,面积3424平方公里,人口205.55万人。安江省是越南稻米产量最多的省份。地方传统手工业产品主要有新州的丝绸、朱笃的鱼露等。
茶荣省。辖1市、7县、9镇。首府茶荣市。位于南部平原的湄公河下游末端,面积2369平方公里,人口100.33万人。水稻种植、海产捕捞、蔬菜水果和鱼虾养殖是这里的支柱产业。
薄寮省。辖1市、5县、6镇。首府薄寮市。位于越南狭长国土接近最南端处,面积2485平方公里,人口78.36万人。
UID2289039 帖子10462 精华0 积分18723 威望15337 金钱33857 在线时间29 小时 查看详细资料
TOP
30年来越南行政区划的嬗变(转)
越南自1975年南北统一以来,36个省和3个中央直辖市,在短短的30年当中,经过数次行政区划的重大调整,截至2004年底,越南全国现划分为59个省和5个中央直辖市。纵览世界各国和周边国家,越南是近30年当中行政区划变动最大和最频繁的国家之一。
根据越南国家宪法规定:全国一级行政区划分为省和中央直辖市。省以下划分为县和省辖市;中央直辖市以下划分为郡、县和县级市。县以下划分为乡和镇;省辖市以下划分为坊和乡,郡以下也划分为坊。
1975年4月30日越南南北统一后,越南对原有的北方、南方行政区划进行了一次重大的调整。据越南民主共和国1975年12月27日国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决议,将原先南北方70个省(直辖市)合并、调整为35个省和3个直辖市。越南南北统一后于1976年4月25日,选出全国统一的国会,即第六届国会。7月2日,在第六届国会第一次会议上宣布南北方统一,定国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正式定河内为首都,并将西贡——嘉定市改名为胡志明市。1979年初,越南国会将与中国毗邻的高谅省析置为谅山省和高平省。20世纪80年代初,越南民主共和国划分为36个省、一个特区和3个直辖市。
根据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第八届国会第五次会议1989年6月30日通过的决议,将原义平省析置为广义省和平定省;原富庆省析置为富安省和庆和省;原平治天省析置为广平省、广治省和承天—顺化省。截至1989年全国划分为40个省、3个直辖市和1个特区。
1991年8月12日,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第八届国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决议,将原义静、黄连山、河宣、嘉莱—昆嵩、河山平5省重新划分为义安、河静、安沛、老街、河江、宣光、嘉莱、昆嵩、和平、河西10个省,并成立巴地—头顿省(由原先的头顿—昆仑岛特区和同奈省的3个县组成)。全国一级行政区增至49个。
1991年12月26日,在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第八届国会第10次会议上,宣布将原顺海、后江、九龙、河南宁4个省重新划分为宁顺、平顺、芹苴、朔庄、永隆、茶荣、南河、宁平8个省。1991年底全国一级行政区增加到53个。
根据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第九届国会第10次会议1996年11月6日通过的决议,又将越南以下8个省一分为二,划分为15个省和1个中央直辖市。如将原河北省析置为北江省和北宁省,首府分别设置在同名的北江市和北宁市;原南河省析置为南定省和河南省,首府分别设置在南定市和府里市;原永富省划分为永富省和富寿省,首府分别设置在永安市和越池市;原广南—岘港省析置为广南省和岘港市,广南省首府为三岐市,岘港升格为中央直辖市;原小河省析置为平阳省和平福省,首府分别设置在土龙木市和禄宁市;原明海省析置为薄寮省和金瓯省,首府分别设置在同名的薄寮市和金瓯市。为此,从1997年1月1日起,越南一级行政区划分为57个省和4个直辖市。
1997年1月,为推动越南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越南采取一项深化革新开放的重要举措,即将广南—岘港省首府岘港市升格为第4个中央直辖市。
2004年5月,越南国会通过决议将南方芹苴省首府芹苴升格为第5个中央直辖市,此时在越南自北向南狭长的国土上形成中央直辖市“2+1+2”的合理布局。余下的芹苴省改置为后江省。另外将西北部莱州省的南部析置为奠边省,首府设在中外闻名的奠边府;将西原地区多乐省南部析置为多侬省,首府为嘉义市。为此,越南全国现有59个省和5个中央直辖市(河内、海防、岘港、胡志明市、芹苴)。
从中国省的规模和建制来对比越南的省,越南省面积在5000平方公里左右为多数,只及浙江省二十分之一。一般省辖县3至5个,超过10个的极少。因此可以说,越南的省与中国和省在规模和建制上并不在一个档次上。在省的命名上,越南59个省有28个省的省名和首府是同名的,这一点与中国省名和首府名无一同名,也是不一样的。
众所皆知,中越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联系,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交往极为密切,因此,汉语和越语有息息相关的紧密关系。据语言学家王力考证,越南语中目前保留有大量的中国古汉语语音和词汇。据不精确统计,现代越语中的汉语借词约60%以上。在越语地名中,汉语借词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另外必须提到的是,越南是一个包括主体民族京(越)族在内的54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因此有众多少数民族语言的地名。从地名语源角度看,越南一级行政区及其首府名称归为三类:1.汉越语;2.纯越语;3.少数民族语。
在研究越南行政区划和绘制越南地图时必须告诉读者的是,越方公然在地图和行政区划上将我国南沙群岛岛礁标为长沙县,归属庆和省;将我国西沙群岛标为黄沙县,归属广南省。这种行为是不能容忍的。因此制图工作者在利用越南出版地图绘制越南地图时要格外小心慎重。
Ⅵ 越南有多少个省
越南共有58个省,名称如下:
南定、乂安、宁平、宁顺、富寿、富安、广平、广南、广义、广宁、广治、朔庄、山罗、西宁、太平、太原、清化、承天顺化、前江、茶荣、宣光、永隆、永富、安沛)和5个直辖市(芹苴、岘港、海防、河内、胡志明市。
安江、北江、北件、薄辽、北宁、巴地头顿、槟椥、平定、平阳、平福、平顺、金瓯、高平、得乐、得农、奠边、同奈、同塔、嘉莱、河江、海阳、河南、河静、和平、后江、兴安、庆和、坚江、昆嵩、莱州、林同、谅山、老街、隆安。
(6)越南宣光省是哪个民族扩展阅读
文化
语言
越南是一个多语言、多民族的国家,官方正式认定公布的民族共有54个。依据越南统计总局(Tổng Cục Thống Kê 2010)于2010年所公布,于2009年进行的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约8,584万人。
其中主体民族“京”(Kinh)族占85.7%,其余53个少数民族占14.3%。京族人是狭义上的越南人,其母语就是越南语(越南语称为Tiếng Việt)。若就语言分类的角度来看,越南的民族数量远多于54个民族。
越南政府认定的54个民族分属于下面5个语系:“南亚语系”(Austro-Asiatic),“壮侗语系”(Daic)、“苗瑶语系”(Hmong-Mien; Miao-Yao)、“南岛语系”(Austronesian)和“汉藏语系”(Sino-Tibetan)。
属于南亚语系的越南语被采用为全国性官方语言,用于教育体制及大众媒体。约90%的少数民族人口均可使用不同程度的越南语。
21世纪以来随着少数民族语言意识的抬头,民族母语的教育权与传播权逐渐受到重视。譬如,在越南之声广播电台已经使用一些少数民族语如苗语、泰语、高棉语等放送。
越南语因为过去曾用汉字且有许多汉越词,于20世纪初曾被误会为汉藏语系的成员。后来经过深入研究,才发现越语应该分类在南亚语系底下较适当)。
越南语大约可分为北中南三大方言群,除了少数腔调及词汇的差异外,基本上方言之间可以互相沟通理解。建国后越南是以位于北方的首都河内腔为标准。
文字
越南古代使用汉字达两千年之久,阮朝嗣德帝曾说“我越文明,自锡光以后,盖上自朝廷,下至村野,自官至民,冠、婚、丧、祭、理数、医术,无一不用汉字”。
越南古代典籍《大越史记全书》、《钦定越史通鉴纲目》、《大南实录》及家喻户晓的《南国山河》、《平吴大诰》等作品均用汉文写成。封建时期的越南发展出民族文字“喃字”;越南着名的喃文小说《金云翘传》(阮攸着)便大量采用了喃字。
此间的胡朝(1400年~1407年)和西山阮朝(1788年~1802年)的统治者曾经重视喃字并且将其提升到官方文字的地位。
16世纪末经由西欧传教士传入罗马字来书写越南语。经过不少传教士的努力之下,法国籍传教士亚历山大·德罗在1651年出版第一本越南罗马字辞典《越葡拉辞典》。亚历山大·德罗的罗马字方案经过不同时期微幅修改后,才发展成越南普遍使用的正式文字——国语字。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上半段,越南沦为法国的殖民地。在法国殖民统治时期,法语取代汉文及越南语而成为越南的官方语言。
1945年胡志明宣布越南独立并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后,他并随即宣布采用越南语和越南罗马字为官方语言的政策。自此,越南语和越南罗马字取代法语、汉字而成为当今越南唯一的口语和书写语标准。
Ⅶ 宣光省的介绍
宣光省(越南语:Tỉnh Tuyên Quang) 是越南东北的一个省,为中越边界附近。宣光意为“光明山谷”。中国唐朝时,该地属于交趾布政使司管辖,省会位于宣光市。这里一度曾是越南革命指导中心,地理位置重要。曾爆发了着名的宣光之战。布政使司出现于明朝,唐朝没有。唐朝地方行政区划为州县,之上的监察区称为“道”。
Ⅷ 越南民族的中国相关
越南有12个民族属于与中国跨境而居的同一民族,即华族、艾族、山由族、岱依族、侬族、泰族、苗(赫蒙)族、 瑶族、倮倮族、哈尼族、拉祜族和布依族。其中其基本情况如下
(1)华族、艾族、山由族
华族、艾族和山由族均是汉族,属于同一民族在越南的不同划分。目前华族人口约80万人,艾族4811人,山由族126237人。其中华族分布在越南全国各地,从事着越南社会的各项经济建设。其主要为近代中国南下劳工后人、也有部分先秦至明清时期南迁汉人后代(血统、文化未被同化),越南汉族保留了原汁原味南方汉族的习俗、较为纯真的汉族血统。
(2)岱依族和侬族
越南的岱依族和侬族与中国的壮族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虽然现在已逐渐分化并有了不同的族称,但他们在语言、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仍保持着共同的特征,总 的来说共同性多于差异性,可以视为一个跨境民族。岱依族和侬族约有200万人,主要居住 在与中国交界的高平、谅山、广宁、河江、宣光、老街等省的平坝丘陵地带,主要种植稻谷 和玉米,家庭手工业和饲养业较发达。岱依族迁入越南的时间较早,受越族的影响较深;侬族迁入越南的时间较晚,有的至今不过八九代人,约二三百年的历史,与中国壮族的共同性更多一些。
(3)泰族
越南泰族有110万人,是越南第二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莱州、山罗、河山平等省 ,内部又分为黑泰、白泰、红泰三大支系。越南泰族系从中国云南迁来,与中国傣族同源并有着相近的民族特征。其中白泰人迁入越南的历史最早,黑泰人则是在10世纪后从云南 西双版纳迁入红河三角洲,红泰人是后来黑泰人和白泰人中的一部分融合而成的。泰族多居住在 肥沃的河谷平坝,以种植水稻为生。
(4)苗族
越南苗族有56万人,又称赫蒙族,分布在河江、宣光、高平、老街、莱州、山罗、北 太等省的山区。越南苗族系从中国的云南、广西迁来,时间距今仅二三百年。内部分为白苗 、黑苗、红苗、花苗和汉苗等支系。主要以耕种山地为生,其中刀耕火种的轮荒地占大部分 。其语言和风俗习惯与中国苗族基本相同,系跨境而居的同一民族。
(5)瑶族
越南瑶族有48万人,分布地域较广,沿越中、越老边界一直延伸到北部沿海的一些省份。他们系明代以来从中国两广和贵州、云南迁入,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这一迁徙过程的 传说和民间文献记载。内部根据服饰特点又分为红瑶、白裤瑶、蓝靛瑶等支系,其语言、风俗习惯与中国瑶族大体相同。以山地农业为生,大部分仍处于游耕游居状态。
(6)倮倮族
越南倮倮族有3100人,居住在河江省的同文县和高平省的保乐县。他们系16世纪后从中国云南迁来,与中国彝族有亲缘关系。倮倮族从事山地农业,但已定耕定居,其语言和习俗与中国彝族大体相同。
(7)哈尼族
越南哈尼族有12500人主要聚居于莱州省孟碟县和老街省的巴沙县,莱州省的封土县也有少量分布。他们系300多年前从中国云南省金平、绿春两县迁来,语言和风俗习惯 与中国哈尼族相同。其耕地分为山地和梯田两种。以善筑梯田而着称。
(8)拉祜族
越南拉祜族有5300人,聚居于莱州省的孟碟县的巴维苏、巴乌、哥朗、布得等乡。 其祖先系从中国云南省的金平、绿春两县迁来,距今不过二三百年。内部分为黄拉祜、黑 拉祜、白拉祜三个支系,主要从事山地农业,并辅以采集和狩猎。
(9)布依族
越南布依族有1400人,分为布依、都依两个支系,居住在河江省官坝县和老街省的 孟康县。其祖先系19世纪从中国贵州经云南迁来,由于人数较少和居住分散,越南布依族已逐渐融合于其他民族,并成为新的民族。如越南热依族就是从布依族中分化出来,融合其他民族而形成的。
中越两国的跨界民族是在历史上经过长期的迁徙和融合而形成的。虽然他们居住在不同 的国 家,但分布地域基本上连成一片,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大体相似,相互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探亲访友、通婚互市、节日聚会等从未间断。直至今天,其内部的共同性仍多于差异性。
Ⅸ 越南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是多少�1�3
越南的国土面积是32.9556万平方公里,根据2019年的统计,越南总人口9270万人。
越南位于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东部,北与中国广西、云南接壤,西与老挝、柬埔寨交界,紧邻南海,海岸线长3260多公里,是以京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
(9)越南宣光省是哪个民族扩展阅读:
越南全国划分为58个省(安江省、北江省、北干省、薄辽省、北宁省、巴地头顿省、槟椥省、平定省、平阳省、平福省、平顺省、金瓯省、高平省、得乐省、得农省、奠边省、同奈省、同塔省、嘉莱省、河江省、海阳省、河南省、河静省、和平省、后江省、兴安省;
庆和省、坚江省、昆嵩省、莱州省、林同省、谅山省、老街省、隆安省、南定省、乂安省、宁平省、宁顺省、富寿省、富安省、广平省、广南省、广义省、广宁省、广治省、蓄臻省、山罗省、西宁省、太平省、太原省、清化省、承天顺化省;
前江省、茶荣省、宣光省、永隆省、永福省、安沛省)和5个直辖市(芹苴市、岘港市、海防市、河内市、胡志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