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辽H车牌照是什么地方的
辽H车牌照是辽宁省营口市的。
机动车登记机构代号字符位数为2位,分别由汉字和英文字母组成。汉字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简称,英文字母是车辆管理所的代号。
辽是辽宁省的汉字简称,H是营口市车辆管理所的代号,所以辽H车牌照是辽宁省营口市的。
车牌号的编排规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试行的“二OO二”式机动车号牌(以下简称号牌)的登记管理,保障道路交通执法的准确有效,方便群众选择体现个性意愿的机动车号牌,制订本规则。
第二条:本规则适用于大型汽车、小型汽车、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号牌。规定号牌号码的排列方式、字符种类、位数及其组合方式。
第三条:机动车号牌号码由机动车登记机构代号和号牌编号组成。
汽车类号牌号码为上下两排结构,上排是机动车登记机构代号,下排是号牌编号;摩托车类号牌号码为左右结构,左侧是机动车登记机构代号,右侧是号牌编号。
第四条:号牌编号字符位数为5位,由阿拉伯数字或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母组成。阿拉伯数字从0到9共10个,英文字母从A到Z共26个。
2. 广西梧州市共有多少个乡镇
广西梧州市全市共设镇53个,乡4个。梧州市包括长洲区、龙圩区、万秀区、藤县、苍梧县、蒙山县、岑溪市。市人民政府驻长洲区新兴三路一号。
万秀区包括3个镇,分别是城东镇、龙湖镇、夏郢镇。
长洲区包括2个镇,分别是长洲镇、倒水镇。
龙圩区包括4个镇,分别为龙圩镇、新地镇、广平镇、大坡镇。
苍梧县包括9个镇,分别是石桥镇、沙头镇、旺甫镇、六堡镇、岭脚镇、京南镇、狮寨镇、梨端口镇、木双镇。
藤县包括15个镇、1个乡,分别是藤州镇、塘步镇、埌南镇、同心镇、金鸡镇、新庆镇、象棋镇、岭景镇、天平镇、濛江镇、和平镇、太平镇、古龙镇、东荣镇、大黎镇、平福乡。
蒙山县包括6个镇、3个乡,分别是蒙山镇、西河镇、新圩镇、文圩镇、黄村镇、陈塘镇、汉豪乡、夏宜瑶族乡、长坪瑶族乡。
岑溪市包括14个镇,分别是岑城镇、马路镇、南渡镇、水汶镇、大隆镇、梨木镇、大业镇、归义镇、筋竹镇、诚谏镇、糯垌镇、安平镇、三堡镇、波塘镇。
(2)越南大隆县与我国哪些地方接壤扩展阅读
建制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岭南称百越之地,梧州属百越的一部分。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桂林、象、南海3郡,梧州市属桂林郡(一说南海郡)。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梧州市属南越国。
汉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建苍梧王城,这是梧州建城之始。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梧州属交趾刺史部苍梧郡,称广信县,治苍梧王城。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交趾刺史部从赢[阝娄]移治广信县。
献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交趾刺史张津、太守士燮表请改交趾为交州,置交州牧,治广信。
三国初属交州,后属广州,为苍梧郡,治广信。
蜀汉章武初年(221年),属蜀。
蜀失荆州后属吴。
黄武五年(226年),分交州之南海、苍梧、郁林、高凉4郡为广州。州治番禺(今广州),苍梧郡属广州,郡治广信。
晋朝属广州苍梧郡,为苍梧郡及广信县治。
南北朝先后属广州、成州,为广信县治。
南朝刘宋时期(420~479年)苍梧郡治广信。
南朝萧梁普通四年(523年),分广州之苍梧郡,置成州刺史,治封川,广信隶成州。
隋朝先后属成州、封州、广州苍梧郡,为苍梧郡及苍梧县治。
隋开皇三年(583年),更广信县为苍梧县。
隋开皇十年(591年),成州改为封州。
大业三年(607年)废封州设苍梧郡,以苍梧郡之苍梧4县统于广州。
唐朝属岭南西道梧州,为州治。
唐武德四年(621年),平肖铣,置梧州。
贞观八年(634年),割藤州之孟陵、贺州之绥越来属。
贞观十三年废豪静县,称梧州郡。
天宝元年(742年)称苍梧郡。
乾元元年(758年)复称梧州。此后,梧州市一直为州、路、府、县治所。
五代先后属楚、南汉。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马殷略定梧州,属楚。
干和八年(950年),南汉刘晟攻楚取梧州,属南汉。
宋朝属广南路、广南西路梧州苍梧郡,为州、郡治。
开宝年间(968-976年),置广南路,梧州隶属广南路。
至道三年(997年),置广南西路。
咸平四年(1001年),梧州市属广南西路。
元朝属广西行中书省梧州路,为路治。
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梧州路安抚司。
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称总管府,领苍梧县。
明朝属广西布政使司梧州府,为府、县治。
洪武元年(1368年),改梧州路为梧州府。
成化元年(1465年)初,设两广总督驻梧州。
成化六年(1470年)始立三总府(两广总督府)。
清朝属广西承宣布政使司桂平梧郁道梧州府、广西省梧州府,为府、县治。
中华民国先后属广西省苍梧道,梧州区。
民国元年(1912年),梧州隶属梧州军政分府,为府治。
民国二年(1913年),广西废府为县,复置苍梧县,隶郁江道,为道治。
民国十六年(1927年)6月,梧州设市政委员会。
民国十六年(1927年)12月1日,梧州市政府正式成立,为省辖市。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7月,撤市复归苍梧县,治梧州。
民国十九年(1930年)属苍梧民团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月,属梧州行政监督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属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
1950年1月1日,分置梧州市、苍梧县,梧州市属梧州专区。
1950年2月,梧州市为地级市直隶广西省政府。
1958年7月,划归梧州专署统一领导,市人民委员会的机构不变,仍属专署一级政权。
1960年10月,梧州市与梧州专区合并。
1961年5月,梧州市复为自治区直辖市。
3. 铁岭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铁岭经济技术开发区
一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
铁岭经济技术开发区自改革开放初期建立以来,艰苦创业、积极探索、锐意创新、大胆实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对外开放、体制创新、产业集聚、科技创新、集约用地、城市建设等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发挥了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已成为开发区经济最有活力、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热土。随着内地国家级经开区的加快建设,经开区区域布局更加合理,基本覆盖了开发区主要的经济区域。
第“十三”和第“四六”个五年远景规划,必应为建设美丽富庶文明快乐新铁岭。
同时,经开区的内涵不断拓展,经济水平快速提高,产业结构显着优化,职能最大可能地使经济朝着预定目标发展。当然,在一些市场取向型改革的国家中,出于培育市场、扩大市场机制作用范围和力度的考虑,也开始在铁岭经济开发区有所发展了。参与了铁岭新城,开发区,昌图县,开原市,铁岭凡河新区和腰堡新城,以及新台子新城和调兵山市的施工建设,投资环境最优的现代化产业重要集聚区,并取得了很大成绩,也是正在创建中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由国家划定适当的区域,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兴办一两项产业。同时是给予相应的扶植和优惠待遇,使该区域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开发区由某一个地方政府规化一个专门的区域,成立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开发区投资有限公司,投入资金进行开发区的载体建设,开发区历经十几年的发展。中国铁岭成为了适宜人居,适宜创业,适宜休闲度假,尊老爱幼,守孝道的美丽城市。
沈阳-铁岭城际铁路全长59公里,起于沈阳市皇姑区松山路,止于铁岭市凡河新城,是全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工程,也是继沈抚城际铁路建成后,沈阳经济区又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它是全国最高水平的城铁 约60%是高架轨道 高架桥平均距离地面8米。沈铁城际铁路由沈阳市和铁岭市共同出资建设,项目总投资114亿元。沈铁城际铁路于2009年7月24日正式开工,沈铁城际铁路全程共设14个站位。起点为沈阳市皇姑区松山路(地铁二号线起始点),终点为铁岭市凡河新城,2015年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新铁岭经济技术开发区沈铁地铁项目,2015年底启动新地铁项标,预计2019年完工,起点是沈阳新台子地铁,终点站是铁岭西站。
如今,仅仅过去3年,5平方公里起步区已基本建成,开工建设总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15平方公里拓展区基础设施也已达“九通一平”;几千户动迁农民早已搬进新居,成为新区第一批市民;市技师学院、市规划局、市商业银行已经进驻新区,市、县两级行政中心也将于近日南迁;地方本科大学、财校、体校、军体校、铁岭县高中,以及东北城温馨港湾,幸福里,铭邦上品,金月蓝湾,浅水湾1号商业街,宇泰·金科府邸都已经建成;大型住宅小区浅水湾一号住宅和紫御豪庭都已封顶,第一条商业街钟山柳岸已经开街,坐落在天水河畔的上海新天地商业街、香港恒基兆业商业步行街,幸福港湾,官台新苑,红石郡,有巢式,金鼎观澜,水木华园,天力城,新宏国际城等住宅小区也已经开工建设;凡河、天水河、如意湖、莲花湖、钻石广场、凤冠山、朱雀岛等景观工程已经完成,一座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中国北方水城,已经矗立在辽北大地上。
铁岭县凡河镇,凡河镇位于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凡河镇镇政府驻阮家洼子,人口5.67万人,面积172.85平方千米,经济开发区[1]辖21个分场:柳条沟、温庄子、何家屯、申家沟、左家沟、桑园岭、秦家岗子、顾官屯、山咀子、殷家屯、周安屯、红旗、帽山、老官台、官粮窖、茨芽屯、茨榆台、房身、山东、八家子。在经济领域建立以102国道为依托的30平方公里工业园区和工业隆起带,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龙头的绿色水稻栽培,以新屯奶牛小区为基地的畜牧养殖,以万米路两侧绿色蔬菜为依托的蔬菜保护地生产的四大产业开发,给凡河全镇经济带来腾飞之势。2004年全镇引进大型工业项目6个,到位资金3亿元,初步形成橡胶制品及汽车零部件业、机电业、建筑装饰材料和农产品深加工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全镇69家民营企业年产值达4亿元,现金突破1200万元,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000人以上,绿色水稻栽培面积达到4万亩,“凡河”牌大米已获国家认证,远销省内外,并出口东南亚。新屯奶牛小区是初具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奶牛小区,在小区的推动下全镇养牛户达到350户,年饲养量达到2500头,以得胜畜禽公司为龙头,肉鸡饲养量达到220万只。以万亩绿色蔬菜开发为基地的蔬菜保护地生产已形成一定规模,4.5万亩蔬菜保护地年产1.2亿公斤,年产值18亿元。
抚今追昔,东北文化“二人转”的发祥地,企业林立,经济发达,百姓富裕,经济和文化在这里交融,到处都绽放着无限的魅力,腰堡位于沈北新区北6公里、铁岭新城南5公里处。哈大高速公路、102国道、京哈铁路、哈大客运专线等高标准公路和铁路并驾齐驱、纵贯南北。城区规划面积10.7平方公里,入住人口10万人,到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亿元,地区财政总收入2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亿元。
昌图县隶属于辽宁省铁岭市,区域总面积4317平方公里,下辖39个乡镇(场),43个社区,450个行政村,总人口为104万人。其中,所辖镇有26个,分别为八面城镇、昌图镇、老城镇、毛家店镇、宝力镇、亮中桥镇、三江口镇、双庙子镇、泉头镇、金家镇、朝阳镇、头道镇、马仲河镇、此路树镇、老四平镇、大洼镇、傅家镇、四合镇、古榆树镇、七家子镇、前双井子镇、四面城镇、东嘎镇、曲家店镇、通江口镇、大四家子镇;所辖乡有7个,分别为下二台乡、平安堡乡、十八家子乡、长发乡、太平乡、大兴乡、后窑乡;所辖农林场有4个,分别为宝力农场、傅家林场、新乡农场、虻牛马场;所辖农场办事处有2个,分别为两家子农场办事处和三江口农场办事处。
全县地貌由东部低山丘陵向西部辽河平原过渡,土壤类型由东至西分布为暗棕壤、黑土或草甸土、风沙土。根据境内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和利用方式的不同,大体可划分为四个区。东部低山丘陵区:本区为低山丘陵,海拔在200米以上;春来层峦叠嶂,青翠欲滴,群峰耸峙,林壑幽美;盛产名贵的中草药及山货野果;该区多为棕壤性土壤,适于农果木综合利用,多种经营,全方位发展。中部漫岗平原区:本区地处漫岗平原,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土地利用率高,农业产业发达,是县内重点产粮区之一。西部沿河区:本区分布在辽河、招苏太河冲积平原上,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力较高,水利条件较好,适于稻麦生产。西北风沙区:本区因受内蒙风沙影响,多为风沙土壤。土质瘠薄,地力贫瘠,是县内低产区;该区未利用地较多,适宜发展林牧业;在种植业方面适于发展花生、地瓜等经济作物。
昌图县属于中温带亚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明显,雨热同期。春季气温回升较快,多为降水少,春风大,空气干燥;夏季天气多为闷热多雨,最高气温可达36℃;秋季多是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好天,气温迅速下降;冬季多是天气寒冷,最低气温可达-33℃。昌图县西部是辽河冲积平原,西北为风沙区,河流除辽河外,主要支流有招苏台河、二道河、亮子河等,均属辽河水系。境内有辽河、东辽河、招苏台河、二道河、亮子河、马仲河等流域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大中河流15条,已建成中小水库64座,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总量达6.1亿立方米。
腰堡新城按照“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服务工业化”的发展思路,高品位开发建设,高标准管理运作,建设水平显着提升,宜居、宜业的现代化魅力新城迅速崛起。新城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达19.7亿元,部分路网等基础工程基本完成,沈铁二号公路腰堡段全面竣工,城区建设面积完成1平方公里。建成了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的康兴家园和石山子农民新村,1.3万平方米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1.2万平方米群众文化活动广场,3.5万平方米综合性服务中心,10万平方米的康兴佳苑小区;完成中鼎花园项目45万平方米的规划设计,年内将动工建设。
腰堡新城以辽宁专用车和汽车零部件两大产业基地为载体,全力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大集团,不断壮大经济发展实力。2010年新签约项目126个,新开工项目63个,产业集聚初具规模。为保障新城建设顺利有序开展,在原有征地基础上,2010年完成腰堡、沙坨子、友谊三个村征地8000亩;大康屯村整体拆迁856户,置换土地1200亩,征地1.2万亩,整合工业用地达到3.6万亩。随着邮政、移动、网通,商业、工商等银行和服务企业的强势进驻新城,房地产、金融、餐饮娱乐及商贸物流等综合配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新城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
铁岭县腰堡镇是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镇,辽宁省精神文明先进乡镇,多次获得省、市、县级先进党委标兵等荣誉称号。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确定了“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城镇化服务工业化”的发展思路,牢牢把握铁岭市建设生态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天时,紧紧依托打造中国专用车之都——辽宁专用车生产基地的地利,率领3万腰堡人民开拓进取,真抓实干,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2009年,全镇社会总产值实现104.6亿元,增长67.8%;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2.35亿元,增长0.86%;第二产业总产值98.5亿元,增长69.6%;第三产业总产值3.8亿元,增长99%;地区财政收入实现7180万元,增长50.6%;一般预算收入实现2860万元,增长52.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00元,增长22.7%。
在加快沈阳经济区新城建设中腰堡新城是沈铁城际连接带的重要增长极,腰堡镇将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战略机遇,按照沈阳经济区的总体规划和统一部署,围绕市、县整体发展战略,以实现沈铁同城化为目标,以产业集群为支撑,以加速城镇化进程为载体,立足于增强区域经济活力和实力,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力求在工业化、城镇化上实现新突破,是实现新城建设与经济的蓬勃发展的新亮点。
这里地处东经123°34′,北纬40°09′,属北温带半大陆性季风气候。水力资源充沛,境内有辽河、万泉河两大河流和库容量309万立方米的懿路水库一座;电力能源充足,拥有两座大型变电所,送电量可达16万千伏安;通讯网络畅通,拥有6座微波通讯发射塔;矿产储量丰富,有储量5000万立方米闻名遐迩的高级建筑材料“东北红”大理石,储量8000万立方米的石灰石,以及具有一定开采价值的砩石、铅、锌等矿产资源。
全镇辖15个行政村,2个社区,9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3736户,总人口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万人。民族有汉族、满族、回族、朝鲜族、锡伯族、蒙古族。全镇幅员面积114平方公里,耕地5095公顷,林地1780公顷,水域面积440公顷。2010年4月6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沈阳经济区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将新台子镇建设成为沈阳经济区沈铁城际连接带新台子新城。
铁岭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2平方公里。新台子新城北距铁岭新城区和东北国际物流城7公里,南与沈阳沈北新区相连接,京哈铁路、102国道、哈大高速公路、和即将开工建设的沈铁轻轨线纵贯境内,乘车去沈阳桃仙国际机场30分钟,去铁岭新城区10分钟,南北交通非常便捷。
新市镇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规划人口6万人,目标建成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秩序良好、教育水平较高、居民文化生活丰富,适宜居住与创业的现代化综合型新城。新台子新城北距铁岭新城区和东北国际物流城7公里,南与沈阳沈北新区相连接,京哈铁路、102国道、哈大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建设的沈铁轻轨线纵贯境内,距沈阳桃仙国际机场30分钟,距铁岭新城区10分钟,南北交通非常便捷。
区位优势突出。新台子新城区位条件好,幅员面积114平方公里,辖区内有15个行政村、2个社区,总人口5.3万人。近年来,新台子新城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倾力打造“辽北第一镇”,新农村建设成效显着。
交通优势明显。新台子新城区位条件好,交通发达,通讯便捷,发展条件优越。位于铁岭的南大门,南依沈阳市区26公里,北靠铁岭市21公里,东连抚顺,西衔铁法。哈大高速公路、102国道、京哈铁路、哈大客运专线等高标准铁路和公路并驾齐驱、纵贯南北。距沈阳国际机场50公里,距鲅鱼圈港190公里,距锦州港250公里,距大连港420公里,出海入关非常便利。
资源优势突出。这里工业基础良好,劳动力廉价,政策优惠,环境优良。乡镇企业规模和效益同步增长,民营骨干企业异军突起。有辽河、万泉河两大河流,水资源丰富。有两座变电所,电力资源充足。设有微波发射塔5座,无线通讯网络畅通,是辽北第一个成为电话镇的乡镇之一。
政策环境良好。近年来,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大背景下,辽宁老工业振兴的步伐加快。在国家、省宏观战略的指引下,新台子新城将建设新城、改造旧城区基础设施作为目前的工作重点,必将获得资金筹措、发展政策等方面的有力支撑。
新台子新城建设进展顺利。目前,新镇政府办公楼、九年一贯制学校已选址完毕,正在进行整体的设计。沈铁2号路(新台子段)施工已全面启动。万泉河桥工程已施工完毕,开春铺设黑色路面即可完工。装备制造学校、农民新村建设已经开始施工,预计2011年内可以完工。镇内各街道已安装路灯,所有陈旧管线进行全面改造。全镇种植各类树木近5万棵,绿化1.5万平方米。09渠铺设排水管线260延长米,平整场地绿化,铺草坪3000平方米。
新台子新城将借助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黄金机遇,依靠新城的区位、产业、资源、政策优势,实现新城建设与经济的蓬勃发展。
调兵山市原名铁法市,是1981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县级市,1982年9月成立市人民政府,1984年10月改为铁岭市铁法区,1986年9月恢复市级建制,2002年9月正式更名为调兵山市。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国家畅通工程优秀管理城市、辽宁省文明城市建设标兵市、辽宁省园林城市、辽宁省平安市、辽宁省十个最干净城市之一六项殊荣。
全市区域面积26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8.7平方公里,总人口23.9万,其中城市人口17.7万人,中心城区人口14.7万人,共有汉、满、蒙、朝、回等23个民族。下辖3个建制镇,2个街道办事处,34个行政村,24个社区。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查明矿藏10余种。其中,煤炭储量22.59亿吨,占辽宁省总储量的1/3;煤层气储量293.9亿立方米,年抽放量9000万立方米,目前以每年1000万立方米的速度增长;煤矸石4000万吨,是国家规定今后生产建筑材料的主要原料,年排放量500万吨以上;硅灰石储量达1800万吨,目前年开采能力30万吨。
调兵山市属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丰富,春秋风大,寒冷期长。冬季以北风、西北风为主,干燥寒冷;春季多刮南风、西南风,最大风力达7级,干旱少雨;夏季雨水充沛,天气较炎热;秋季雨量减少。降雨量年际变化较大,大部分集中在6—9月份的汛期。年均降雨量为560mm,7月份降水量最多,占全年总降水量的29%。年均气温为6.7度, 相对湿度62%。7月份气温为最高月份,平均气温为23.8度;1月份为最冷月份,平均气温为-18.3度。无霜期为155天,初霜9月30日,终霜5月2日。年均日照为2787.6h,年较差为649.1h,生长季节(4—9月份)日照为1511.3h,占全年日照总时数的54.2%。调兵山市大风日较多,6级以上年平均出现67.8次,8级以上年平均出现37.8次, 其中以春季西南大风居多。
调兵山市地处辽河流域范围内,境内主要河流有王河和长沟河,均为辽河一级支流,为季节性河流。全市水资源总量为7304万m3,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为4484万m3,占水资源总量的61%;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820万m3,占水资源总量的39%。人均拥有水资源320m3。(1)地表水利用现状。地表水可利用量为2573万m3,目前已开发利用量为358万m3占可利用量的14%。由于全市三条主要河道均为季节性河流,因而地表水利用难度大,开发潜力很小。(2)地下水利用现状。地下水可利用量为2256万m3。到2004年地下水利用量合计1963万m3,开采利用程度为70%。其中:城市生活用水量为876万m3(城市居民生活用水511万m3、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用水365万m3);农村生活用水量127.77万m3;工业用水量1125万m3,农业用水量1622万m3。我市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在总体上已近超采,受采煤沉陷影响的20个村屯地下水水位下降幅度较大,最大已达12m,农民现有的提水设备已很难满足饮水要求,必须打深井取水。
境内公路总长度达180.5公里。沈环公路贯穿东西,连接铁岭和法库,矿区内公路通达市内各镇街。其中,省级公路2条,总里程46.6公里;县级公路2条,总里程8公里;乡级公路11条,总里程75.2公里;村级公路8.9公里;专用公路4条,总里程40公里。干线公路好路率达100%,县以上公路好路率100%,全市公路密度为7.52公里/万人,0.686公里/平方公里。
2007年春季以来,调兵山市调兵山街道积极协调争取资金。对3707亩采煤下沉区土地进行复垦,整个复垦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调兵山街道采煤下沉区位于尚三家子村,大部分地段处于晓明矿、大隆矿采区,面积3707亩。该街道结合新农村建设和调兵山市国土资源局进行土地复垦,为老百姓办实事。该项目总投资1025万元,规划设计分三个区进行复垦。通过复垦发展高效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形成集旅游、观光、娱乐、服务开发等为一体的新格局。共修建占地50亩的高标准鱼塘5个:建占地200亩的小型工业园区一处,通过招商引资发展现代工业;建占地100亩的高标准蔬菜大棚20栋,生产绿色无公害蔬菜;建桥梁一座、500型涵管4处;修田间路2400延长米、生产作业路2300米;植树47000株;对复垦土地进行改良,种植高效农作物。同时修建文化广场一个、文化长廊一处、凉亭两处,并通过绿化、美化、亮化、硬化真正成为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
开原市位于辽宁省北部,位于铁岭市的东北部,辽河中游东侧。东与西丰县、清原满族自治县相毗连,南与铁岭县交界,西与法库、昌图县接壤,北邻吉林省梨树县。东经123°43′-124°48′,北纬42°6′-42°53′。东西长89.4公里,南北宽86公里,截至2014年,开原市总区域面积3164平方公里。 开原地势东高西低,南北多丘陵地带。东南多山,为长白山支脉,属山地丘陵,海拔在200-600米之间。主要山峰有城子山、砬子山等,海拔在800米以上。西部地势低平,为清河、辽河冲积平原一部分,海拔在50-100米之间,土质肥沃,适于机耕和灌溉,中部属于半丘陵半平原地带,全境为六山半水三分田。 开原市属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期长达4个月,最冷月份在1月,平均气温在-14.5℃左右,极度低温为-35℃;夏季炎热,一般可持续3个月,最热月份在7月,平均气温在23℃-24℃左右,极度高温为36.5℃。全年日照时数约为2585小时,以五六月较长,十一、十二月较短。初霜期在9月下旬,4月末为终霜期,无霜期为145—165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为678毫米。春夏多西南风,秋冬多西北风,平均风速每秒4.5米。 开原境内大小河流160多个,主要河流有辽河及其支流清河、寇河、柴河、沙河等五大河流。清河水库、南城子水库、关门山水库等大小水库9座,总蓄水量10亿立方米;地下水有三大水系,水质达到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开原境内有辽河、清河、寇河、柴河、沙河等大小河流166条。
4. 我国煤主要分布在哪里
中国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山西省、陕北—内蒙古西部地区、新疆北部和川、黔、滇交界地区。这四个地区的煤炭资源分别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6%、38%、31.4%和5.3%,共计约占85.3%。而沿海工、农业发达的13个省(自治区)总共只有1686亿t,仅占总资源的3.4%;其余省(自治区)市约占11.6%。
5. 阳桂公路扩建何时皆有可能完工通车
台山市
地理: 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毗邻港澳
市境南临南海,境内有大小岛屿95个
以川山群岛中的上川岛、下川岛最大,
上下川被誉为‘东方夏威夷’,可见它的魅力
总面积: 3286平方千米
总人口: 超过101万人,海外华侨超过130万(2002年数据)
素有‘全国第一侨乡’‘内外两个台山’
五邑: 台山、开平、恩平、新会、鹤山
语言: 台山话 粤语(粤语)
发音: 台山:Hoisaan;(台山音)
粤语:Toisaan;
拼音:Taishan
主要媒体: 台山电视台(全日播放,粤语和国语双语广播) 台山电台(FM90.4MHz粤语广播)
报纸以江门日报、广州日报为主 市内电视台和电台皆用粤语广播为主
市政府: 市人民政府驻台城街道 邮编:529200 代码:440781 区号:0750
市委书记:吴晓谋
市长: 谢伯欣(代理)
气候: 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少霜无雪、温和多雨、阳光充足、年平均气温21.8゜C
[编辑本段]基本概况
台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毗邻港澳,幅员辽阔,总面积3286平方公里。现辖两个试验区,20个镇和一个华侨农场,共分503个村(居)委会,3655条自然村。市内人口101万余,旅居海外及港澳台等92个国家和地区的台山籍乡亲130多万,“全国第一侨乡”、“内外两个台山” ‘排球之乡’之美誉。台山人出国,追溯到清干隆39年(公元1774年),已有220多年历史,华侨都有着赤子之心,想方设法改善和建设家乡,对台山建设的作用是杰出的,最明显的地方莫过于台山的教育事业了,到处都是华侨的脚印;至于排球,是每个台山人都热爱的球类,无论年有老少,从07~08赛季开始,广东台山建龙男排与女排的主场设在台山,依靠当地的独特环境和气氛,而且步步高女排决赛的地点也是台山。
市境南临南海,海(岛)岸线长587公里,境内有大小岛屿95个,以川山群岛中的上川岛、下川岛最大。上川岛157平方公里,是广东面积最大的岛屿,下川岛98平方公里。全市境内有盆地、平原、丘陵、高山、滩涂,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台山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8゜C,年平均日照2006小时,年均降雨量1936毫米。
改革开放以后,台山经济发展尤为迅速。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20亿元 。全市工业已形成了以机械、电子电器、纺织、医药、建筑材料、食品、五金、化工、制衣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品达1000多种,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农业初步建立了优质水稻、海水养殖、花生、甘蔗、蔬菜、禽畜、水果、花卉、林木等十大“三高”农业基地。
台山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水陆水通方便。公路四通八达,通车里程1722多公里。2001年1月已建成全长53公里贯通市境南北的、北连佛(山)开(平)高速公路的新(会)台(山)高速公路,贯通市境东西的、全长87公里的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台山段)已建成,近期即将通车。市内“五路”改革工程建设全面展开,其中麻阳线、冲东线、荻白线已竣工,大井线、百大线也即将告竣。河运海运,联接各地,港口建设日趋完善。公益港建于北部潭江河岸,可停泊数千吨级的集箱货运船和豪华快速客轮,每天都有航班开往香港。广海港建于南部广海湾,距香港96海里,距澳门52海里。即将建成的还有可停泊万吨级货轮的鱼塘港,台山发电厂10万吨级的煤运码头。
电力建设加大投资。农村电网全面改造,全市目前有220KV、110KV、35KV等变电站17座,总变电容量70.4万千伏安。全市火力发电厂和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0万千瓦,联接大电网供电。在建中的总装机容量600万千瓦时的台山发电厂,是目前亚洲最大型的燃煤发电厂,2003年4月第一期工程两台共120万千瓦机组将开始发电。
台山是全国电信百强县(市)之一,近年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已建成光纤宽频传输网络总长近3000皮长公里,IT技术正在加速向经济社会各个层面渗透,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近20万门,移动电话信号覆盖全市,互联网用户总数增至1.7万户,中英文版《台山招商网》已开通使用,率先在全国县(市)中建立平台开播数字电视。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市区文化广场、体育广场、侨光大道、步行街等重点工程竣工使用。六福山庄、侨雅花园、华侨花园、百乐园等新的住宅小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台城连续5次通过“全国卫生城市”复检。各镇区建设不断出现新面貌。
[编辑本段]经济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台山工业不断发展,群龙崛起。国有集体、外资、私营、个体工业并驾齐驱。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纺织制衣、医药食品、化工塑料、建材等行业,共有80大类产品,1500多个品种。工业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增效益,产品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台山采取一系列措施,实施“工业立市”发展战略,致力把台山建成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不断营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客商前来洽谈投资。台山工业化进程将不断加快。
台山是农业大市,资源丰富,再发展潜力很大。现有耕地80万亩,山地240万亩,滩涂40万亩。台山气候温和,物产丰饶,是全国商品粮基地之一。近年来,台山实施“农业富市”战略,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三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初步形成了水稻、水产、果蔬、畜牧四大支柱产业和水稻、海水养殖、淡水养殖、水果、蔬菜、花生、花卉、甘蔗、林木、禽畜十大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台山农业生产正朝着优质化、基地化、商品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台山是全国科技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一,广东省科技实力强县(市)之一。目前,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9万人,有省、市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0家、民营科技企业19家,高新技术产品涉及光电一体化、生物工程、新材料、电子信息、微电子、家电、机械等技术领域共43个品种。“九五”期间,全市获县(市)以上科技进步奖的科技成果102项;推广科技成果27项;组织实施国家、省级的科技计划项目23项,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公告的专利申请142项。工业、农业、海洋经济实现了从资源型、粗放型到科
技型、集约型转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开创了台山科技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局面。
在“外向带动”战略的推动下,台山市外贸企业已逐步走向集团化、规模化、多元化、科技化,不断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具有侨乡特色的外经贸新格局。现已和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往来,出口商品50多类300多个品种。2000年,外贸出口总额达3.7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11亿美元。
台山全市拥有集贸市场58个,面积26万多平方米,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乡镇为依托,城乡结合,各种经济成分并举的集市市场格局。现有商业、粮食、供销、食品、烟草等集团公司,经营网点1382个,遍布城乡。企业已逐步向租赁、承包、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多种形式经营体制转变,逐步采用连锁、代理制等方法经营,商品流通体系不断完善。台山城乡贸易活跃,市场繁荣,购销两旺。
改革开放以后,台山经济发展尤为迅速。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09.49亿元。全市工业已形成了以机械、铝材、电子电器、纺织、医药、建材、食品、五金、化工、制衣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农业初步建立了优质水稻、海水养殖、淡水养殖、花生、甘蔗、蔬菜、禽畜、水果、花卉、林木等十大生产基地。
台山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水陆交通方便。公路四通八达,通车里程1975公里。2001年建成贯通市境南北、全长53公里的新(会)台(山)高速公路;2002年建成贯通市境东西、全长87公里的广东西部沿海(台山段)高速公路。港口建设日趋完善。台山发电厂10万吨级的煤运码头已投入使用。建于市境北部潭江河岸的公益港,可停泊数千吨级的集装箱货运船和豪华快速客轮,每天都有航班往返香港。建于市境南部广海湾的广海港距香港87海里,距澳门48海里。即将建成的还有可停泊万吨级货轮的鱼塘港。可建设20—30万吨级深水港的川岛港正在进行前期测量和可行性研究工作,发展前景远大。台山是全省有名的电能源基地,电力建设投资不断加大。现有火电、水电设施的总装机容量为245万千瓦。
在建中的台山电厂是规划总装机容量亚洲最大的燃煤发电厂,一期工程5台共300万千瓦(每台6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已建成4台,目前火力发电总装机容量居全省第一;5号机组正加紧建设,将于今年底并网发电。二期工程4台共400万千瓦的机组正争取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投资总额超800亿元的台山腰古核电厂已列入国家“十一五”电力发展规划,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明年初将正式动工建设。装机容量4.95万千瓦的川岛风电场正争取于今年下半年投入建设。农网改造工程全面铺开,共有220KV、110KV、35KV等变电站20座,总变电容量112.98万千伏安。台山是全国电信百强县(市)之一,近年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已建成总长近2.6万纤芯公里的光纤宽频传输网络, IT技术正在加速向经济社会各个层面渗透,程控电话装机容量32.1万门,移动电话信号覆盖全市,有移动电话用户45万个,互联网用户3.6万个,中英文版《台山招商网》已开通使用,率先在全国县(市)中建立开播数字电视平台。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六福山庄、侨雅花园等多个新住宅小区初具规模。首期工程建筑面积16.29万平方米的台山“碧桂园”正在开发建设中。市区台城连续5次通过“全国卫生城市”复检。各镇区建设不断出现新面貌。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台山多山。东北面有北峰山,东南面有南峰山,西南面有大隆山和紫萝山,南海中有上川山和下川山;西北面大山较少,丘陵却特别多。山地和丘陵,约占全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台山西北面丘陵四布,高度一般由一二十米至一百几十米,但其间也不乏二百米以上高地。作为潭江与矬峒河分水岭的横塘丘陵,把东面的北峰山脉与西面的大隆山脉连络起来。横塘圩东的秦皇点兵山,有280米高;再东的黄蛇型、大灶山,都有220多米高。大灶山以东的三娘迳,是名胜“文迳吊古”的所在。在横塘圩西,有232米高的高掌岭;再西,又有243米高的那旺山;再西,多是百米以下的丘陵,到台、开边上,才又有二百几米高的马山。
台山山海之间,河流两岸,有广阔的平原。概算全县平原——包括滨海平原、盆地中和丘陵间的平原,约占全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全县最大的平原是广海平原。在这平原上的,有冲蒌、斗山、都斛、端芬、广海六个公社和赤溪公社的西北角,拥有肥沃的土地三四十万亩。平原南边的古城广海,历来是祖国的海防要地。至今,广海城郊南湾的山岗上,还保留着明代平定倭寇的纪功石刻——“海永无波”。第二个较大的平原是海晏平原——一个半岛状的平原。在这平原上的海晏、汶村、沙栏三个公社,盛产鱼、盐、米。这平原西面的汶村城,是明末抗清民族英雄王兴的根据地和殉难处,至今人们还传说着他们英勇斗争的故事。位于台山北边的大江、三八、白沙三个公社,分别为一些丘陵所间隔,但它们的北部均为潭江平原的一部分。
还有一部分平原处在盆地中。由于县境高山和丘陵多,往往把一些平原环抱住,形成了盆地。在北部,有水步盆地、四九盆地、三合盆地、联安盆地;在西南部,有那扶盆地、深井盆地和墩寨盆地等。此外,许多低丘之间和河谷中,也有小块的冲积平原。
在南部滨海,也有好些局部小平原,如溪城平原、小江平原、陡门平原、那琴平原等。就是在上川、下川两岛的山地中,也各有一个小平原。
滨海平原的临海一边往往特别低,成为低原。广海平原的南部和东部,海晏平原的南部,那扶盆地、深井盆地的南部,和其他滨海小平原的部分地方,都是低原。这些低原,多数有围堤保护,成为围田——其中大部分是单造田。全县现有的25万亩单造田,绝大部分集中在这些低原上。而且还有许多海滩,可以筑堤截取为田。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台山市辖1个街道(台城)、16个镇(大江、水步、四九、都斛、赤溪、冲蒌、斗山、广海、川岛、端芬、海宴、汶村、三合、北陡、深井、白沙)。
台城街道
位于台山市的北部,是台山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台山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交通的枢纽。东与四九镇毗邻,西与三八、白沙镇接壤,南与三合、冲萎镇相连,北与水步镇相接。总面积159.7平方千米(一说142.4平方千米),总人口17.6万人,其中城镇居民人口13.2万人。辖10个社区、26个村委会:富城社区、东云社区、环南社区、南塘社区、园田社区、上朗社区、合新社区、新桥社区、桥湖社区、仓下社区、石花村、沙坑村、北坑村、东坑村、板岗村、河北村、南坑村、安步村、大亨村、长岭村、香雁湖村、廛溪村、礼边村、横湖村、泡步村、筋坑村、朱洞村、水南村、岭背村、平岗村、淡村村、罗洞村、桂水村、元山村、白水村、三社村,下设43个居民小组,514条自然村。
旧称“新宁城”,建于1499年(明弘治十三年)。1938年新宁城改称为县城镇。建国后改名为台城镇。2001年9月,台城镇与原附城镇合并,组建成新台城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富城大道3号。2006年,撤销台城镇,设立台城街道办事处,8月11日挂牌成立。
大江镇
位于台山市北部,距离市区只有13千米。全镇总面积69.8平方千米,总人口5.3万多人,辖27个村(居)委会:第一居委会、第二居委会、大江圩居委会、山前村、沙冲村、大巷村、五星村、麦巷村、石桥村、河木村、里坳村、岐岭村、陈边村、水楼村、沙浦村、来安村、新大江村、新大塘村、张良边村、铁滘村、东头村等。
水步镇
位于台山市北部,面积103平方千米,人口4.7万人,外来人口1万多人,辖19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
白沙镇
位于广东省台山市西北部,与开平市一河之隔,全镇总面积12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近5万人,辖24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
原三八镇位于台山市西北部,东邻水步镇、南连白沙镇、台城镇,西和开平市赤坎镇接壤,北与开平市三端口区毗邻。全镇总面积72平方千米,镇府设在三八圩,距台城11千米,全镇辖11个村(居)委会,356条自然村,总人口36000多人(2004年)。2006年,撤并三八镇,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并入白沙镇、台城镇和水步镇,其中原三八镇的三八墟居委会和新三八、邹村、冲泮、里边、五围、岗美、冲云、塘洞等8个村委会并入白沙镇,白沙镇人民政府驻地不变;将原三八镇的三社村委会并入台城镇;将原三八镇的密冲村委会并入水步镇。
四九镇
位于台山市东南面,距台城8千米,东与新会市接壤,南与冲蒌相邻,西与附城相接,北与水步交接,总面积26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1万人,外来人口8000多人。辖22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
三合镇
位于台山市的西北部,距台城只有7千米,全镇总面积250平方千米,总人口4.8万多人,辖10个村(居)委会。
冲蒌镇
位于台山市东南部,全镇总面积125平方千米,总人口3.78万人。辖17个村委会,171条自然村。
斗山镇
位于台山市东南部,在广海湾华侨开发试验区内,距市区24千米。总面积121.25平方千米,总人口57000多人。辖19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156条自然村。
都斛镇
位于台山市东南部,毗邻新会区。全镇总面积164.23平方千米,总人口5.04万,海岸线12.7千米。辖18个村(居)委会:坦塘村、元美村、古逻村、莘村村、下莘村、银塘村、都阳村、竞丰村、大纲村、沙冈村、西墩村、龙和村、南村村、东坑村、丰江村、白石村、金星村、都斛居委会。
赤溪镇
位于台山市东南部,总面积238.2平方千米,海岸线长76.6千米,总人口3.31万人。
端芬镇
位于台山市中西部。全镇总面积300平方千米,总人口6.06万人,下辖17个村(居)委会:海阳村、西头村、锦江村、山底村、塘头村、西廓村、那泰村、莲湖村、塘底村、墩寨村、上泽村、西泽村、庙边村、隆文村、三洞村、寻皇村、××居委会。
广海镇
地处台山市东南端,靠山近海。北面与端芬镇相连,东北面与斗山镇相接,西部与海宴毗邻,东面与赤溪镇接壤,南邻南海,与上、下川岛隔海相望。全镇总面积132.58平方千米,总人口44695人。全镇辖9个村(居)委会,122条自然村:广海居委会、双龙村、靖安村、环城村、奇石村、团村村、城北村、中兴村、鲲鹏村、环城村。镇政府驻广城苑新城区。
海宴镇
位于台山市西南部,濒临南海。全镇总面积330平方千米,总人口10.8万多人,辖40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横岗村、桥浦村、吉浦村、兴中村、三安村、三沙村、仑定村、石美村、桂南村、那陵村、澳村村、海宴街村、东场村、河南村、沙头村、新村村、五村村、鼠山村、佑村村、春场村、望头村、安和村、那马村、沙湾村、东溪村,等
海桥镇
位于海宴镇旁边,背山面海。总分为有青山管区,五丰村,护坑村,南斗村,上.下围。本镇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糖》
汶村镇
位于台山市西南部,南濒南海,北靠笠峰山系。全镇总面积175平方千米,人口6.2万多人。辖24个村(居)委会:凤村村、上头村、汶村村、小担村、高朗村、沙奇村、白沙村、冲口村、大担村、五乡村、九岗村、渔业村、茭一村、西联村、横山村等。
北陡镇
位于台山市西南部,面积达196平方千米,海岸线长47千米,总人口3.5万人。
深井镇
位于台山市西南部,濒临南海。全镇总面积171.4平方千米,人口4万人,辖8个村(居)委会:深井圩居委会、江东村、河西村、井东村、井西村、獭山村、河东村、小江村、康华村。
原那扶镇位于台山市西南端,地处台山、开平、恩平三市交界,西连恩平市横陂镇,东接开平市东山镇,北出开平市金鸡镇,南邻深井镇。全镇总面积143.9平方千米,总人口2.6万人。辖9个村(居)委会,186条自然村。地图2006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台山市调整部分镇行政区划:撤并那扶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深井镇,深井镇人民政府驻地不变。
川岛镇
2003年12月15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原上、下川两镇和原海宴镇的山咀大海村委会、广海镇的甫草村委会合设立川岛镇。川岛为上、下川岛的简称,总面积254.3平方千米,人口3.46万人。其中:
上川岛面积156.7平方千米,人口1.53万人,6个村(居)委会:三洲社区、大洲村、飞东村、高笋村、马山村、沙堤村。
下川岛面积98.6平方千米,人口1.68万人,11个村(居)委会:略尾社区、茫洲村、塔边村、独湾村、川西村、联南村、芙湾村、茅湾村、川东村、家槟村、水平村。
山咀岸面积13.1平方千米,人口0.25万人,2个村委会。甫草村位于川岛镇大陆镇域的东面,东面隔甫草迳鸡罩山,与广海镇临田村委会交界,西面与川岛镇山咀村委会毗邻,北面靠山,南临广海湾,辖区总面积9平方千米,总人口1113人。山咀村位于川岛镇大陆镇域的北面,东面与甫草村委会毗邻,南距镇政府所在地2千米,西面与海宴镇交界,北面靠山,辖区总面积11.2平方千米,总人口1423人。
广东省海宴华侨农场(台山市海侨经济区)
位于广东省台山市西南沿海,南与广东省川岛试验区隔海相望,西与台山市西南工业区相接,北与海宴中心镇相邻。是我国老华侨农场之一,1963年由国务院侨办委托广东省侨办为安置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菲律宾、新加坡、缅甸、柬埔寨、老挝、文莱等13个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归难侨而创建的。全场(区)总面积28.6平方千米,海岸线9千米,人口6700多人,有8条自然村,辖3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全场(区)有归侨3000多人。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置新宁县。民国三年(1914年)改名台山县,因境内有三台山而得名。1992年4月17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2]41号)撤销台山县,设立台山市。
2000年,台山市辖28个镇:台城镇、附城镇、四九镇、水步镇、大江镇、公益镇、三八镇、三合镇、白沙镇、冲蒌镇、斗山镇、都斛镇、赤溪镇、田头镇、端芬镇、隆文镇、广海镇、南湾镇、沙栏镇、海宴镇、汶村镇、横山镇、深井镇、那扶镇、北陡镇、上川镇、下川镇、海侨镇。总人口948716人,各镇人口: 台城镇 139858 公益镇 16267 大江镇 39939 水步镇 44853 附城镇 50982 四九镇 39996 三八镇 30639 白沙镇 37453 三合镇 42475 冲蒌镇 39924 斗山镇 51288 都斛镇 45438 赤溪镇 12031 田头镇 16306 端芬镇 45299 广海镇 34519 隆文镇 8236 沙栏镇 14648 海宴镇 58940 汶村镇 49644 深井镇 27307 那扶镇 21841 北陡镇 28424 上川镇 16655 下川镇 15182 南湾镇 9303 横山镇 4846 海侨镇 6423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9-10月,台山市调整乡镇行政区划,将原28个镇合并为20个镇。撤消沙栏、海桥、南湾、横山、隆文、公益、田头、附城等8个镇,具体为:1、撤消沙栏、海桥镇并入海宴镇;2、撤消南湾镇并入广海镇;3、撤消横山镇并入汶村镇;4、撤消隆文镇将其行政区域分别并入深井、端芬镇;5、撤消公益镇并入大江镇,撤消田头镇并入赤溪镇;6、撤消附城镇并入台城镇。
2002年,台山市辖20个镇(台城、大江、水步、四九、都斛、赤溪、冲葵、斗山、广海、上川、下川、端芬、海宴、汶村、三合、北陡、深井、那扶、白沙、三八)。
2004年,上川镇和下川镇合并为川岛镇。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台山市辖19个镇(台城、大江、水步、四九、
6. 晋中榆县方山的那个塔,知道历史吗
榆次区
编辑
声明
本词条已参考行政区域类词条编辑指南进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议或想参与整理,欢迎您与网络地理组一起交流。
榆次(Yuci),古称“魏榆”,位于山西中部的太原盆地,东与寿阳县、和顺县交界,西同清徐县毗邻,南与太谷县接壤,西北与太原市相连。榆次区是晋中市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心,面积1328平方千米。素有“省城门户”之称。
榆次春秋时期称“涂水”、“魏榆”,战国时期称“榆次”。1948年设置榆次专区,1954年设榆次市。1999年9月24日,榆次市撤销,改称为晋中市榆次区。下辖9个街道、6个镇和4个乡,计127个社区、272个行政村。市花月季,市树国槐。[1]
榆次是山西省综合指标十强县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文化先进区、中国晋商文化之乡。其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美,科教文化事业繁荣,各项经济指标常年居全市首位,是108综合发展廊带和全市四化发展的桥头堡和总引擎。
中文名称
榆次区
外文名称
Yuci, Юйцы ,진중,جينتشونغ
别 名
涂水、魏榆、晋中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所属地区
山西省 晋中市
下辖地区
9个街道、6个镇、4个乡
政府驻地
迎宾西街
电话区号
0354
邮政区码
030600
地理位置
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
面 积
1328平方千米
人 口
64.8万(2013)
方 言
晋语-并州片-榆次话
气候条件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着名景点
常家庄园、榆次老城、后沟古村、乌金山等
机 场
临近太原武宿国际机场
火车站
榆次站、晋中站、修文站等
车牌代码
晋K
区花区树
月季 国槐
建成区面积
126平方公里
地标建筑
汇通大厦(230m)
地区生产总值
224亿元人民币(2013)
行政代码
140702
目录
1 建制沿革
2 位置境域
3 行政区划
4 地理环境
▪ 地貌
▪ 土壤
▪ 气候
▪ 水文
5 自然资源
▪ 土地资源
▪ 矿产资源
▪ 水资源
▪ 动植物
6 人口
7 交通
▪ 航空
▪ 铁路
▪ 公路
▪ 公交
8 经济
▪ 农业
▪ 工业
▪ 商贸旅游
9 社会事业
▪ 教育
▪ 卫生
▪ 科技
10 文化
▪ 晋商文化
▪ 社火节
▪ 饮食习惯
▪ 榆次老字号
11 风景名胜
▪ 榆次老城
▪ 常家庄园
▪ 后沟古村
▪ 乌金山森林公园
▪ 乌金山欢乐谷
12 着名人物
▪ 孙盛
▪ 刘知远
▪ 王爱爱
▪ 张继钢
13 特色小吃
▪ 南门洞元宵
▪ 榆次灌肠
▪ 豆腐脑
▪ 鱼羊包
▪ 砂子饼
▪ 什贴小米
14 名优特产
▪ 长凝大蒜
▪ 上戈小白梨
▪ 三郝西瓜
建制沿革
编辑
晋商骆驼群雕
榆次(Yuci),春秋时期称“涂水”、“魏榆”,战国时期就称“榆次”。
公元979年,宋太宗灭北汉,毁晋阳城,诏废并州太原府,废太原、晋阳二县,新置并州军事,移治于榆次。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以榆次地非要会”,移并州军事治所于太原新城,榆次复县制。以后历代县名不改。
1948年设置榆次专区。
1954年设榆次市,是晋中行署、晋中地区所在地。
1999年9月24日,行政区划改革,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晋中地区,设立晋中市(地级市),榆次市撤销,改称为晋中市榆次区。
位置境域
编辑
榆次潇河
榆次位于东经112°34’-113°8’,北纬37°23’-37°54’,地处山西中部的太原盆地,东与寿阳县交界,西同清徐毗邻,南与太谷县接壤,西北与太原市相连,素有“太原南大门”、“省城门户”之称。
榆次区辖区面积有1328平方公里,东西宽49.9公里,南北长53.7公里。
行政区划
编辑
榆次龙湖
截至2015年,榆次区下辖9个街道、6个镇、4个乡,是晋中市城市化和市民人口比率最高的区县。
9个街道分别为:北关街道、锦纶街道、新华街道、西南街道、路西街道、经纬街道、安宁街道、新建街道、晋华街道。
6个镇分别为:乌金山镇、东阳镇、什贴镇、长凝镇、北田镇、修文镇。
4个乡分别为:郭家堡乡、张庆乡、庄子乡、东赵乡。[1]
地理环境
编辑
地貌
榆次美景
境内地形总体为东高西低,海拔768~1814米,从东部的基岩山区经黄土丘陵、台塬区到平原区,依据海拔分为中低土石山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平川区三个类型,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35.1%、40.6%、24.3%。
土壤
榆次龙湖
境内地带性土壤以褐土类型为主。全区范围内海拔790~1800米的广大区域均有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山地淋溶褐土、山地褐土、褐土性土、淡褐土。榆次隐域性土壤都在汾河一级阶地和潇河的阶地地形部位上,海拔在760~800米之间,其土壤类型均为半水成型的潴育性土壤、浅色草甸土、盐化浅色草甸土、草甸盐土等诸多土壤类型。
气候
榆次美景
榆次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9.8℃,降雨量418-483mm,年日照时数2662小时,无霜期158天。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气温9.8℃,降雨量418-483mm,年日照时数2662小时,无霜期158天。
水文
榆次美景
境内共有大小河流12条,即潇河、涂河、龙门河、圪塔河、牛耕河、麻麻河、涧河、黑河、白龙河、泉子河、河口河、津水河。潇河是汾河的主要支流,涂河为潇河一级支流,其他均为季节性河流。潇河全长137千米,流域面积3720平方千米,潇河在榆次境内长40千米,境内汇入潇河径流面积467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77亿m3。涂河全长43.5千米,流域面积365.8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724万立方米。
自然资源
编辑
土地资源
榆次古城墙
全区土地总面积为131814.43公顷,耕地面积48518.23公顷,榆次区(2010~2020)建设用地规划指标4250亩,根据《晋中市榆次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的分析结果,榆次区易开发利用的土地后备资源为12165.96公顷,耕地后备资源为2678.94公顷。
矿产资源
榆次美景
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耐火粘土、砖瓦粘土、建筑用砂石等11种。
煤分布于区境北山地区的石炭系、二迭系地层之中,埋藏深度在45~150m之间,分布面积54.3平方千米,煤层总数8层,可采煤层为5层,可采煤层总厚度为9m。各煤层地质总储量7.17亿吨。
耐火粘土 集中产于北山地区的中西部河口沟、崇窑沟、峪口沟一带,赋存于石炭系地层之中,含矿层有6层,主要可开采层有4层,分布于太原组下部,总厚度为25m左右。该粘土据工业分类,主要是软质——半软质耐火粘土。初步调查,地质储量2950万吨。
建筑用砂、砾石主要产地有小峪口、鸣李、东赵、郭村、南合流、北后沟6处,赋存于上更新统——现代冲洪积层。分属于境内黑河、涧河、潇河、涂河水系,其中粗、中、细、砾石均有较丰富的资源储藏。
水资源
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043万m3,其中河川径流(地表水资源)量2512万m3,地下水资源量8168万m3,河川径流与地下水之间重复计算量为1637万m3。按2006年统计,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62m3,耕地亩均占有量129 m3。
动植物
境内植物种类齐全,林木、果木、药材、花卉、藻类、菌类皆备,共有116科、892种,其中野生植物747种。具有植物资源丰富、植物起源古老、单种属植物较多等特点。动物种类计有陆栖脊椎动物27目231种,其中鸟类172种、哺乳类42种、爬行类12种、两栖类5种。
人口
编辑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92110人,占14.49%;15-64岁人口为490078人,占77.10%;65岁及以上人口为53463人,占8.41%。[2]
2011年底,榆次区人口为740282人。[3]
2012年底,榆次区人口为810634人。
2013年底,榆次区人口为908562人.。
交通
编辑
榆次地处三晋腹地,距省城太原25公里。
航空
榆次距离山西省最大的机场——太原武宿国际机场只有10公里。太原武宿国际机场是山西省国际航空港,也是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备降机场。可保障B747、A340等机型的全载起降及世界最大机型空中客车A380机型的备降。加盟太原机场的航空公司有21家,执飞航空公司12家。太原武宿国际机场国内通航城市有46个,国外通航城市有法兰克福、巴黎、伦敦、纽约、旧金山、新加坡、吉隆坡、槟城、济州等十余个。2009年机场旅客吞吐量463万人次,吞吐量全国排名第29位。
铁路
飞机场
榆次铁路四通八达,是石太、同蒲、太焦以及太中银四条铁路干线的交汇枢纽。榆次有始建于1907年的榆次火车站,现为太原铁路局8个直属站之一。2009年,榆次站完成旅客发送131.7万人次,货物发送518万吨,日均办理车数6952辆。
榆次有5个货场和21条厂矿铁路专用线。
榆次距华北地区第二大客运站—太原火车站25公里。
公路
榆次公路交通运输网,以榆次为中心,呈辐射状连接山西省内外,108国道、太原—长治、大同—运城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太原—旧关、大同—运城高速公路与冀、京、津国道主干线连成一片;榆长、榆邢、榆清省级公路纵横。截至2010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12.9公里,境内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100.1公里。[1]
公交
市区共有37条交通线,390辆公交车,其中城区23条线路,市郊35条线路,行政村通客车覆盖率达98%。通往太原的901路,每2~5分钟一趟,年均客流量400多万人次。
经济
编辑
榆次老城
榆次是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城市。
2009年榆次地区生产总值119.7亿元,财政总收入1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2.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6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5500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7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66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省排名第4位。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翻番,分别完成144.5亿元、46.3亿元。截至2010年,三产比由“十五”末的8.9:40.1:51调整为8.8:36.5:54.7;规模企业达到119户,比“十五”末增加39户;千万元纳税大户达到20户,比“十五”末新增14户;115户国有集体企业完成二次改制,新增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1万户,总量达到2.3万户,民营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4]
榆次老城
2012年,榆次区生产总值完成306亿元,增长达15%;财政总收入22.8亿元,增长25.9%;一般预算收入9.8亿元,增长4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1.1亿元,增长20.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2亿元,增长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3亿元,增长15.6%;外贸进出口总额6100万美元,增长4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00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10602元,增长16%。
农业
榆次向来以“米面之乡”享誉三晋,久负盛名。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高粱、谷子、大豆,还有绿豆、荞麦、莜麦、糜黍等杂粮品种。新中国成立以后,榆次将粮食生产作为重点开发项目。
榆次区以建设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目标,着力建设“蔬菜、红枣、畜牧、加工”四大基地。截至2007年,蔬菜面积34万亩,产量连续13年全省夺冠,无公害蔬菜认证品种达40多种。红枣面积30万亩,产量2200公斤,被确定为全省七个红枣示范园区之一。全区规模养殖小区达到120个,集约化畜禽饲养总量占到80%,肉蛋奶总产量达到4万吨。[5] 榆次蔬菜生产历史悠久,东阳的白菜、张庆的大葱、长凝的大蒜、峪头的南瓜都在省内享有盛誉。新中国成立以后,榆次蔬菜生产从形成规模、基本自给到开始外销,逐步发展成以输出为主的外向型商品蔬菜基地。截至2010年,榆次区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4万亩,设施蔬菜面积达到6.4万亩,全年蔬菜总产量13.7亿公斤,总收入14.1亿元,农民人均蔬菜收入2980元,蔬菜总产量和效益连续17年保持全省第一。
2009年全区粮食总产量取得新突破,达到1.79亿公斤,成为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
截至2010年末,粮食总产1.83亿公斤,蔬菜总产全省十八连冠,干果高标准管护达到14万亩,标准养殖园区达到130个,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37户,榆次区被科技部命名为山西省唯一的“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4]
工业
榆次工业结构多元,门类较齐全。新中国成立以来,榆次曾经以轻纺型工业闻名全省。面对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传统工业企业的改制以及轻纺工业出现整体衰退的趋势,榆次区顺应市场形势,及时调整工业结构,顺利实现了由轻纺型工业到多元化工业体系的过渡,在20世纪90年代初步呈现出机械、冶金、电气、化工、煤焦、轻纺、建材、食品等八大行业多元发展的局面,并稳步壮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众多优势企业的崛起,八大行业迅猛发展,截至2010年,已初步形成了以万邦工贸等企业为龙头的冶金产业集群,以经纬合力等企业为龙头的机械产业集群,以瑞光热电厂、国电榆次热电厂、榆缆线缆等企业为龙头的电气产业集群,以天一纳米、金泰钡盐等企业为龙头的化工产业集群,以北山煤化、神龙焦化等企业为龙头的煤焦产业集群,以智海水泥、三和管桩等企业为龙头的建材产业集群,以华茂纺织、恒天纺织、格芙兰纺织等企业为龙头的轻纺产业集群,以娃哈哈食品、河南正龙食品等企业为龙头的食品产业集群等“八大工业产业集群”。
截至2010年末,榆次工业园区征地入园企业达到137户,完成投资110亿元,累计实现工业产值160亿元;机械、食品、轻纺、电气等新兴产业增势强劲,占全部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1.3%;八大行业销售收入达到148.8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4]
商贸旅游
榆次万豪国际酒店
榆次自古为商贾云集的南北集散枢纽。榆次区借助优越的区位和交通优势,逐步形成得天独厚的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截至2010年,全区大型商贸流通企业达28户,个体经营户达到1.5万户,商业营业面积46.8万m2。农家连锁便民店204个,营业面积1.1万平方米。2009年,榆次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5.6亿元。
21世纪以来,榆次区完成榆次老城、常家庄园、后沟古村、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景点建设,使旅游接待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10年,全区有旅行社31家,餐饮规模企业27个,有旅游接待能力的饭店40家,星级饭店10家。
截至2010年末,全区商业营业面积突破70万平米;文化产业经营户达到527户,营业额达到4.3亿元,是“十五”末的5.4倍;成功举办了第六、第七届文化旅游节,五年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95亿元。[4]
社会事业
编辑
教育
义务教育2010年,榆次区有学校143所,其中小学120所,省级示范小学5所,为太行小学、逸夫小学、晋华小学、寿安里小学、经纬小学;初中23所,省级示范初中1所,为榆次第五中学。全区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102.24%,小学、初中巩固率分别达到100%和100.93%。
高中教育2010年,榆次区有高中6所,其中省级示范高中3所,为榆次第一中学、榆次第二中学、经纬中学。
学前教育2010年,榆次区有幼儿园39所,可容纳幼儿6000名。榆次第一幼儿园为省级一类幼儿园。学前教育稳步推进,基本形成多元化办园格局。榆次顺利通过国家普三复查验收。
职业教育2010年,榆次区有职业中学1所,属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开设美术、音乐、计算机应用、医卫、英语、汽车应用与维修、幼师等专业。长期以来,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
成人教育建有区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已搭建起区、乡、村三级成人教育网络。可组织1.5万余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开展免费技能培训,累计完成实用技术培训11.6万余人次。
大学新城
高等教育2010年,榆次区境内有6所高等院校:晋中学院、山西医科大学晋中学院、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职业技术学院(榆次校区)、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华澳商贸职业学院。
山西省大学城位于榆次区北部新城,距太原市中心仅25公里,紧邻太原武宿国际机场。2013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在大学城设有分校区的院校包括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太原师范学院、晋中学院、山西传媒学院、山西中医学院、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西职工医学院等10所院校。
卫生
榆次体育公园
截至2010年,在城区有榆次人民医院、榆次中医院,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乡镇,有10所乡镇卫生院、416个村卫生室。区级驻榆医疗机构共有714个,共有床位2977张。三级卫生服务机构达标率100%,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覆盖面达100%,提前三年达到省级标准。健全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方便了全区群众看病就医。全区形成了以疾控、妇幼保健两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枢纽,以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区、乡(社区中心)、村(站)三级卫生服务网络。
科技
截至2010年,全区产学研基地达到14个、企业科技研发中心达到10个;新申请专利155项,有20家专利示范企业,应用自主专利138项,成为全区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建成并开通了榆次区科技网站,与10个乡镇和10个新农村试点村网站相连接,完善了区、乡(镇)、村三级科技网络平台。建设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全区有专业技术人才2.78万名,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了486人,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荣誉。
文化
编辑
晋商文化
榆次区从古至今都是商业集镇。特别是在明清两代,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萌芽,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商号、典当、钱庄、票号遍布全国各地,从而使榆次商帮成为晋商的一支劲旅。正太(即石太)铁路通车后,商业更是空前繁荣,达到鼎盛时期。这里创造了以明理诚信、勤奋节俭、精于管理、勇于开拓为特点的晋商精神,也创造了博大宽厚、兼容并蓄、自强不息的晋商文化。
在唐朝时,榆次王湖、聂村就以生产“并州快剪刀”着称。宋代时,榆次所产的彩陶“木理纹瓷”闻名于世,被称为“北方宋窑”。
榆次商业兴盛于元代和明代,鼎盛于清代。明朝中叶,榆次的商业发展已具相当规模。清干隆时,各种商号、当铺、钱庄、银号、票号发展迅速,仅典当、钱庄、票号就有90余家,分号遍布全国。其中,榆次车辋常家、聂店王家等与太谷、祁县、平遥等县商人,驰骋商海,富甲天下,一道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商业劲旅、居中国十大商帮之首的山西商帮——晋商,创造了名扬四海的晋商文化。
发达的经济、文化中心地位,重商、经商的世代传统,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造就了榆次众多商贾英才。如繁盛三四百年、家资不计其数的聂店王家;被誉为中国外贸世家、儒商第一家的车辋常家;把生意做到大半个中国的大张义宋家,还有王村郝家、永康许家、北田侯家,以及金融大亨贾继英、清初八大皇商之一的翟堂等等。他们都为晋商文化的形成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社火节
社火节是一项具有历史延续性的民间传统节庆,每年元宵节为闹社火的固定日期。榆次社火起源于秦汉,发展于唐,盛行于宋,丰富于明清,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节日期间城乡主要街道、广场要搭彩楼、挂彩灯,并进行各种各样的街头文艺表演。白天主要有铁棍、背棍、挖棍、旱船、高跷、舞龙、舞狮、抬花轿、民间八音会、锣鼓大赛等;晚上有彩灯、旺火、架火、焰火、晋剧、秧歌等。
饮食习惯
榆次的饮食习惯以面食为主,花样繁多,特色鲜明,有百余种的制作方法。主要有刀削面、拉面、饸饹、揪片、包皮面、擦尖、剔尖、抿尖、圪朵儿、拖叶子、拨烂子、饺子、蒸馍、包子、馅儿饼、煎饼、疤饼、和子饭、片儿汤、拌汤等等,还有小米饭、黄米枣糕、馏米、油糕等米食、油食。
榆次老字号
得新成(杂货店)是聂店王家开设在榆次城内的老字号之一,创立于明代,初名“得兴成”,后更名为“得新成”。
德盛园(饭庄)创建于清干隆初年,榆次着名的老字号。以制作经营由傅山先生配方的“头脑”而出名。
北谦亨(烟店)创办于清干隆年间,山西着名的老字号,是山西烟草大亨怀仁村胡氏开设的烟店,生产的“北生”、“魁太”等品牌久负盛名。后又增设绸布生意。
中兴和(账庄)约创办于清道光初年,东家是榆次史家庄(今北胡乔村)的史致庸,总号在张家口,上海、北京、太谷、榆次设分号,因其涉及地域广,在清代金融界影响颇大。
瑞隆裕(铁麻店)是车辋常家于清道光年间开办的,以经营铁器和麻制品为主的老字号,曾在榆次享有盛誉。
聚兴顺(茶庄)王村郝家商号,创办于清道光年间,经营茶糖杂货等。1922年,以集股形式改组,取名聚兴顺和记。
协和信(票号)聂店王家第十二代传人王栋于咸丰三年(1853年)创办,后更名为协同信票号。
恒兴德(百货)创办于清咸丰年间,是聂店王家在榆次城里的又一处生意,是以经营绸缎花布为主的百货店。
长虹蛎(金店)创办于清咸丰年间,聂店王家制作和销售金银首饰的老字号,在太原、北京等处设有分号。
大隆号(糕点)是一家经营糕点的老字号,创于清光绪初年,掌柜许鼎一,其制作的糕点为榆次名点之一。
吉履谦(钱庄)大张义村宋家商号,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创设于大张义,后迁至城内,是宋家“吉”字号中最响亮的商号。
达生春(药店)创办于清光绪年间,由榆次王都村郝家、源涡村原家、东长寿村郝家合资,主营中药零售和中成药加工,自制的山楂健脾丸、六味地黄丸、黄连上清丸等,均享有盛誉。
万利恒(钱布庄)是交城段村马家于清光绪年间在榆次开设的钱布庄,以借贷、存放、汇兑为主,兼营彩帛布料业务。
祥记公司(煤油庄)是由孔祥熙开办的独资公司。1916年创办于太谷,榆次设分号。垄断包销英国亚细亚煤油,壳牌汽油、机油,兼营洋碱、洋蜡、白糖、颜料等商品。
天一(服装店)前身为天顺号、大有号,1918年更名为“天一”店,是聂店王家开在榆次城内一家有名的服装店。
会元银号创办于1920年,由大张义宋家、东阳赵家等集资创办,总号设于太谷,榆次、太原设分号,天津、汉口设分庄。1940年,会元银号与和记钱庄合并,易名“聚元商业银号”。
吉生庆(钱庄)前身是郭村王家开设的永生泰商号,1921年大张义宋家接办,更名为吉生庆,是宋家鼎盛时期的“铁牌子”。
义聚(煤油庄)创办于1929年,主要股东为大张义宋家。宋氏与美国美孚油行签订包销合同,首次将美孚煤油引进山西,成为美孚山西总代理。
广云集(颜料庄)主营颜料,兼营杂货批发业务,原号在太谷,创设年代不详,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迁入榆次。生意红火,尤其是杂货批发业务。是榆次着名的商号之一。
风景名胜
编辑
常家庄园
榆次旅游资源丰富,猫儿岭有战国时期的古墓群,坐落在榆次老城的明代清虚阁全部为木制结构;榆次城隍庙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属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并受到联合国的捐款修缮。榆次境内国家级、省级、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30多处,古代城池、衙署、寺观、庙坛、堡寨等遍布全区。形成了“庄园、老城、古村、森林公园”四位一体的格局。常家庄园享有“中国儒商第一家”的美誉,榆次老城是“中国封建城池文化的大观园”,乌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堪称“天然氧吧”。于2005年9月竣工开放的东赵后沟古村,被确定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古村落调查保护示范基地。[6]
榆次老城
榆次老城是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汉城旧址上修筑起来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榆次老城集古民居、古城墙、古县衙、古寺院、古街道、古商铺等人文景观和山、水、林、泉、瀑等自然景色为一体,融晋商文化、民族文化、黄河文化、三晋文化、都市文化于一炉。
榆次老城占地100万平方米,古建筑群和园林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老城内有城隍庙、县衙、文庙、凤鸣书院、南北大街、市楼、思凤楼、清虚阁、大乘寺、西花园、遗址公园、褚尚书书院、桑芸故居等众多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建筑斗拱交错、重檐飞翘组成了庙、市、街、景合一特有的明清风格及宏伟景观。
2003年9月29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博物馆”在榆次老城揭幕,100万平方米的老城与老城景区“馆园合一”。整个景区分为6个区域:民间文化博展区、民间传统文化演示区、民居文化区、市井商贸文化区、宗教文化区、文物古玩区。
常家庄园
常家庄园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西南东阳镇车辋村,距榆次17.5公里。车辋由四个小自然村组成,四寨中心建一大寺,与四寨相距各半华里,形成一个车辐状,故名“车辋”。
经之后近二百年的完善,建成百余处房屋四千余间,楼房五十余幢,占地六十万平方米。院内楼厅台阁,雕梁画栋,精致恢宏,蔚为壮观。另有七处园林,名花古木,高阁低亭,曲廊斋坊,水溪池潭,在千里堡墙八道堡门的环围下,实现了主人可燕居、可耕读、可修身、可遐想、可观赏、可浏览、可悦心、可咏叹等”八可”追求的理想精神庄园。
后沟古村
乌金山欢乐谷
望采纳
7. 大隆镇属于广西岑溪市哪个县
大隆镇属于广西岑溪市,岑溪是一个县级市,属于梧州地区
8. 江门市的气候特点有什么特征
江门市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受海洋性季风影响,气候温暖多雨,终年无雪,气温年际变化不大。年日照时数1838.6小时,平均温度22℃,降水量2150毫 米,夏秋季常有台风、暴雨。常年江门的年降水量有1900-2000毫米,每年4-9月是汛期,全年80%以上的降水出现在这段时间里,前汛期雨量与后汛期雨量大致持平。
位置境域
江门位于北纬21°27′至22°51′,东经111°59′至113°15′之间。地处广东省的中南部、西江下游,珠江三角洲西部。东邻佛山市顺德区、中山市、珠海市斗门区,西接阳江市阳东县、阳春市,北与云浮市新兴县、佛山市高明区、南海区为邻,南濒南海,毗邻港澳。距广州市60公里,距香港115公里,距澳门65公里,距深圳市85公里。
面积9541平方公里,其中海岛面积235.17平方公里,约占珠三角土地面积41698平方公里的23%,约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5.32%。江门全境北自鹤山市古劳镇的丽水,南至台山市的下川镇围夹岛,相距142.2公里;东自新会区大鳌尾,西至恩平市那吉镇蛤坑尾,相距130.68公里。江门市区位于市域东部,东西相距46.6公里,南北相距79.55公里。台山市、新会区的南部和恩平市的东南部濒临南海,大陆岸线长283.36公里。岛屿岸线共长331.51公里。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97个,其中台山市上川岛面积最大,为137.16平方公里;下川岛次之,为81.73平方公里。属江门市水深200米以内的沿海大陆架,东起黄茅海,西至镇海湾,面积约2257平方公里。全市海岸线长615公里,占全省的1/5。
地形地貌
江门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西北部山地丘陵广布,东部、中部、南部河谷、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宽广,丘陵、台地错落其间,沿海砂洲发育,组成错综复杂的多元化地貌景观。
江门市山地丘陵4400多平方公里,占46.13%。境内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约占1.77%。800米以上的山脉有9座,多 为东北--西南走向。恩平、开平市与新兴县接壤的天露山,长70余公里,走向偏北,主峰海拔1250米,为全市最高峰。北部的菱髻顶、皂幕山,东部的镬盖尖和南部的笠帽山、凉帽顶,均山势陡峻,岩古嶙峋,呈"V"型谷发育。500米以下的山丘、台地面积约占总面积80.34%,多分布于山地外围,开平、台山、江门市区的冲积平原内有零星点缀。
丘陵多无峰顶,呈缓波起伏,坡面多为第四纪堆积。河流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约占总面积17.89%,其中江门市区、新会以南由西江、潭江形成的三角洲平原面积达500平方公里,位于台山南部由大隆洞河、都斛河形成的广海都斛平原面积达300平方公里。由西江、潭江下游支流形成的河流冲积平原沿河作带状分布,中游狭长,下游宽阔,现多为良田。
境内地质构造以新华夏构造体系为主,主体为北东向恩平--从化深断裂,自恩平经鹤城斜贯全市延出境外;东部沿西江河谷有西江大断裂。两支断裂带构成境内基本构造格架。境内有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泥盆纪、石炭纪、二迭纪、三迭纪、侏罗纪、下第三纪及第四纪等地质年代的地层,尤以第四纪地层分布最广。入侵岩形成期次有加里江期、加里东--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尤以燕山期最为发育,规模最大。
陆运
江门现建有广珠城轨江门支线,从新会站乘坐城轨快车20分钟可到广州南站,从江门站乘坐城轨慢车40分钟——1小时可到广州南站。全市高速高路通车里程达约400多公里,与其它珠三角城市都可在1小时内到达。途经江门的广珠铁路在2011年底开通,2013年在建的有江门至恩平的城轨、粤西高速铁路、开平至台山城轨,珠海至台山城轨、广佛江珠城轨等多条铁路轨道。
佛江高速公路也已经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珠海、佛山地区前往江门的最便捷的通道。
水运
9. 四川凉山州包括哪些县
截至2019年8月,四川凉山州包括西昌市、盐源县、德昌县、会理县、会东县、宁南县、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冕宁县、越西县、甘洛县、美姑县、雷波县和木里藏族自治县。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全州幅员6.04万平方公里,辖16县1市,木里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境内有彝、汉、藏、回、蒙等14个世居民族,总人口529.94万,其中彝族占53.62%。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过凉山,彝海结盟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一页,成为党的民族政策实践的开篇典范。1950年凉山解放,1952年成立凉山彝族自治州,1956年实行民主改革,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千年”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78年与原西昌专区合并成立新的凉山彝族自治州。
(9)越南大隆县与我国哪些地方接壤扩展阅读:
凉山州的历史沿革: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派大军征西南夷,杀邛君、笮侯,正式设立越嶲郡,下辖邛都、遂久、灵关道、台登、定笮、会无、笮秦、大管、姑复、三绛、苏示、阑、卑水、潜街、青岭15县,郡治邛都县。
王莽篡汉后,始建国元年(9年)改越嶲郡为领戎,后又改名为集郡。天凤二年(15年)越嶲部族首领任贵率兵杀太守,自立为谷王。
东汉建武元年(25年),任贵降附蜀王公孙述。建武十一年(35年)任贵降汉。东汉越嶲郡辖邛都、遂久、灵关道、台登、青岭、三绛、会无、定笮、阑、苏示、大笮、笮秦、姑复、卑水14县。
蜀汉初仍沿东汉旧制,章武元年(221年)境内部族首领高定元率军反蜀,杀太守焦璜,占领全境。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率兵南征,收复越嶲郡,将越嶲郡所辖遂久、青岭、姑复三县割属云南郡,笮秦并入台登、大笮并入定笮,复设潜街县,新设安上、马湖二县。越嶲郡下辖邛都、台登、阑、灵关道、会无、定笮、三绛、卑水、潜街、安上、马湖12县。
延熙元年(238年)后,越嶲部族反,杀太守,后任太守迁驻安上县。延熙五年(242年)太守张嶷收复越嶲郡,复置县。
西晋仍蜀汉旧制,泰始九年(273年)改灵道县为护龙县,越嶲郡辖邛都、会无、定管、台登、护龙、苏示7县。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宁州平乐郡太守董霸降成汉,其后晋侨置平乐郡、县于越嶲郡境内,安置平乐郡流民。平乐郡辖乐于、新定、新兴、三沮4县。
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成汉李骧、任回攻占越嶲郡。咸康四年(338年),成汉在越嶲郡增设晋兴县,越嶲郡下辖8县。
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不休,大批流民进入越嶲郡境内。刘宋时期(420-479年),置平乐郡,改护龙县为新兴县,越嶲郡仍领8县,郡治邛都。南齐之时,遥置越嶲僚郡,无力管辖。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年)武陵王萧纪镇蜀,置嶲州。
周武帝保定五年(565年),改嶲州置西宁州,后因战乱废治。周武帝天和五年(570年),大将军郑恪率军征越嶲,改西宁州置严州,宣化、邛部、亮善、白沙、平乐6郡,改定管县为定管镇。越嶲郡领越、邛都2县,宣化郡领可泉县,邛部郡领邛部县,亮善郡领苏祁县,白沙郡领台登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郡,推行州、县二级制。开皇六年(586年)改严州为西宁州,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为嶲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越嶲郡辖越嶲、邛都、可泉、台登、苏祁、邛部6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越嶲郡为嶲州,辖越嶲、可泉、苏祁、邛部4县,州治越嶲县。析台登县置登州,辖台登、汉源、阳山3县,州治台登。唐朝武德二年(619年)州增设昆明县。武德九年(626年)废登州,台登县还属嶲州。贞观二年(628年),割雅州阳山、汉源2县属嶲州。
贞观八年(634年)增置和集县。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右武侯大将军梁建方率兵征讨松外夷人,在其地设昌明县。共辖越嶲、邛部、苏祁、可泉、台登、昆明、和集、阳山、汉源、昌明10县。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置会川县。
武后大足元年(701年)阳山、汉源还属黎州,唐中宗神龙三年(707)阳山、汉源2县还属嶲州,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阳山、汉源归属黎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越嶲郡,改可泉县为西泸县。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吐蕃、南绍联兵攻陷越嶲郡。至德二年(757年)唐于邛州临溪镇置行嶲州,安置越嶲郡遗民。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十月,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遣兵与州部族联兵,在台登县北谷大败吐蕃军,收复台登县。
贞元十三年(797年),韦皋发兵复嶲州。贞元十六年(800年)收复昆明。至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嶲州辖越嶲、西泸、苏祁、台登、邛部、昆明、会川7县。
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至大和六年(832年),南诏连年入侵嶲州,大和六年五月,西川节度使李德裕移州治台登城。
唐懿宗咸通六年(865年)五月,南诏攻陷嶲州。南绍在嶲州境内设一府、三郡、七州,即会川都督府,建昌郡、清宁郡、香城郡,建昌郡领建安、永宁二州,清宁郡领沙城、边府、黎溪、永昌、会理五州。大理国时期仍沿南诏旧制,改建昌郡为府,增置苏州,隶属建昌府。
会川府仍置。香城郡废治,为如库部据地,隶善巨郡。大理国统治时期,境内诸部落日渐强盛,各部相继占城据地,各相雄长。
大的民族部落有落兰、沙麻、阿都、屈、赤页缝、巴翠、绛、如库、勿邓、两林、丰琶、门必畔、科、亻鹿鹿等14部,今雷波一带为马湖部。重要城镇有笼麽、大隆、葛鲁、亦且龙、龙泥、归依、麻龙、龙纳、乌弄、笼瓮、夷笼11城。
元宪宗五年(1255年),建昌落兰部建蒂归降元朝任命大理段阿这宗镇守建昌;邛部川一带任命都王明亚为邛部六番招讨使镇守。
元宪宗九年(1259年),会川王氏率兵降元,元仍以王氏守会川。元世祖中统五年(1264年),设邛部川安抚招讨司。同年,落兰部建蒂率诸部反元,杀邛部川六番安抚招讨使都王明亚。
至元十年(1273年)元军平定建昌叛乱。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子建昌没罗罗斯宣慰司,下辖建昌路、德平路、定昌路、会川路4总管府,至元十五年(1278年)割建昌建乡城设宝安州,改夷笼城为泸州。
至元十七年(1284年)在会川归依城设永昌州,改泥龙千户为武安州、改麻龙千户为麻龙州。同年改盐井千户为闰盐州,以亻鹿鹿部置普乐州。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改邛部川安抚招讨司为邛部州。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降中州为县。至元二十二年升里州为军民总管府,八月,罢德平、定昌2路,设置德昌路军民总管府。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撤宝安州,并入建安州。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合并普乐州、闰盐州为闰盐县。设柏兴府,领闰盐县、金县。
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撤柏兴府,并入德昌路,其后又复置柏兴府。到元末境内建置再无大的变化。罗罗斯宣慰司辖建昌、德昌、会川三路。
建昌路领建安、永宁、泸州、里州、阔州、邛部州、隆州、姜州、苏州、礼州10州,中县、北社、泸沽3县;德昌路领德州、昌州、威龙、普济4州;柏兴府领闰盐、金县2县;会川路领武安、永昌、麻龙、黎溪、会理5州。
至元十三年(1276年)马湖部归降元,设马湖路总管,下辖雷波长官司治雷波境内。
元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年),红巾军明玉珍率军攻占建昌。
明洪武四年(1371年),罗罗斯宣慰使安配率部归顺明朝,授土指挥使,仍守建昌卫,管辖昌州、普济、威龙3州。同年置马湖府,设雷波长官司。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境内设建昌、德昌、会川、柏兴4府,并兼置卫。
建昌府辖建安、永宁、里州、阔州、泸州、隆州、苏州、礼州、邛部州9州;并设建昌土卫。永宁州领碧舍、中县2县。洪武十七年(1384年)中县改属苏州,苏州领泸沽、中县2县,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苏州兼置卫。德昌府辖德州、昌州、威隆、普济4州。会川府辖永昌、武安、黎溪3州。柏兴府辖闰盐、金县2县。洪武十七年(1384年)撤金县,
二十四年(1391年)降柏兴府为州,将闰盐县并入柏兴州。洪武十五年境内原属会川路所辖姜州、会理州、麻龙州改属云南东川府。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建昌卫指挥使月鲁贴木儿联合诸部叛乱,占据境内。十一月,凉国公兰率师平定叛乱,废府,设建昌卫军民指挥使司、越嶲卫军民指挥使司,苏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会川卫军民指挥使司,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设盐井卫军民指挥使司。改苏州卫为宁番卫。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增设建昌前卫。并设四川行都指挥使司于建昌,管理六卫政事。同年撤并州、县。
永乐元年(1403)邛部州改设长官司。永乐二年(1404年),昌州、普济、威龙3州改设长官司。
万历三年(1575年)撤建昌前卫并入建昌卫,并撤建昌土卫。至明末建置再无大的变化。四川行都指挥使司辖5卫、8所,4长官司。
建昌卫领礼州后、礼州中、打冲河中前、德昌4千户所及昌州、威龙、普济3长官司。宁番卫领冕山桥千户所。越嶲卫领镇西后千户所、邛部长官司。盐井卫领打冲河中左千户所,马剌长官司。会川卫领米易千户所。
清顺治五年(1648年),农民军张献忠部将刘文秀率兵攻占建昌。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进兵建昌。同年改四川行都司为总镇府。康熙元年(1662年)改设建昌监理厅,主管五卫政事。
康熙十二年(1673年),建昌为吴三桂军所占。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军收复建昌诸卫。
雍正六年(1728年),平凉山诸部落叛乱,裁撤建昌监理厅,设置宁远府,管辖3县、1州、1厅、土司11。建昌卫改置西昌县,宁番卫改置冕宁县,盐井卫改置盐源县,会川改置会理州,越嶲卫改置越嶲厅。
土司为威龙长官司、昌州长官司、普济州长官司、河东长官司、阿都正长官司、阿都副长官司、沙骂宣抚司、马喇副长官司、瓜别安抚司、木里安抚司、邛部长官司。
清宣统二年(1910年),增置昭觉县、盐边厅。至清末,宁远府共辖4县、2厅、1州。
1955年,凉山彝族自治州由西康省划归四川省,自治州人民委员会驻昭觉县。原属乐山专区的雷波、马边(驻民建镇)、峨边3县及原属西昌专区的越嶲县划入凉山彝族自治州。辖昭觉、布拖、金阳、普格、喜德、普雄、美姑、雷波、马边、峨边、越嶲等11县。
1956年,由呷洛地区设置呷洛县(驻蒲倡麻);由益各脚地区设置洪溪县(驻益各脚);由咪姑、瓦岗地区和雷波、美姑、昭觉等3县各一部分地区合并设置瓦岗县(驻咪姑)。凉山彝族自治州辖14县。
1958年,呷洛县由蒲倡麻迁驻西西脚坝;瓦岗县迁驻雷池乡。
1959年,越嶲县改名为越西县;呷洛县改名为甘洛县。撤销瓦岗、洪溪、布拖、普雄4县,将瓦岗县并入昭觉、雷波2县;洪溪县并入美姑县;布拖县并入普格县;普雄县并入越西县。凉山彝族自治州辖10县。
1962年,恢复布拖县(驻布拖)。凉山彝族自治州辖11县。
1978年,凉山彝族自治州迁驻西昌县,原西昌地区所属西昌、德昌、冕宁、会理、宁南(驻东风公社)、会东(驻前进公社)6县及盐源彝族自治县(驻盐井公社)、木里藏族自治县(驻博瓦公社)划入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彝族自治县改为盐源县。辖18县、1自治县。
1979年,由西昌县析置西昌市,属凉山彝族自治州领导。辖1市、16县(含一个自治县)。
1986年,撤销西昌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西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