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蔡澜“食”尚的栏目内容
第一季《蔡澜提菜篮》集世界各地美食、食材巿场和饮食文化于一体,走访韩国、泰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匈牙利以及台湾、上海、苏杭、潮汕、顺德、东莞等地,为大家发掘世界各地美食之源,寻访各地民间饮食智慧。
第二季《蔡澜叹名菜》中,蔡澜邀请两位香港“美女厨神”苏玉华及Amanda S,同大家一起游遍香港,访寻各式地道美食,从视觉、味觉及情感多方面,引领大家为美食出发。
② 食神蔡澜,教你好好吃饭好好玩
蔡澜出书,金庸给他写序。序言是这样写的:
我看了哈哈大笑,这到底是在捧蔡澜,还是贬蔡澜呀?
这篇文章,跟大伙儿聊聊蔡澜 。
在我最不开心的一段日子里,看了蔡澜的很多书。 是他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了我无限慰藉 。时至今日,他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
除了 积极豁达 的人生态度外,他做人的三个原则,也令我有所感触:
平日里,我经常会去找蔡澜推荐的餐厅,试吃。比如:专门从广州跑去深圳,吃一碗蔡澜越南粉。
蔡澜,1941 年出生于新加坡,祖籍广东潮州。主要身份是 电影监制,美食家 , 素有“食神”之称 。
蔡澜生性豁达,交游甚广,潇洒自如,情商极高。倪匡说过:
蔡澜的人品,可见一斑。
同时,他 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 ,年过七旬,开通新浪微博。每年春节,他会亲自回复网友问题。去年,这个老顽童,又开始玩抖音。
书籍
蔡澜着作颇多,出版了几百本书, 主要是散文 ,内容集中在随笔、笑话、游记等。书的风格大致都一样, 言简意赅 。
遗憾的是,我个人斗胆认为:在文学方面,他并没有特别拿得出手的作品。我看书很挑剔,一般只读经典。不过, 虽然蔡澜的作品,可能上不了文学殿堂,但这并不妨碍我喜欢看 。
美食
在美食领域,蔡澜研究颇深。他不仅是“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自己也 主持了很多档美食节目 ,比如蔡澜叹世界、蔡澜叹名菜、蔡澜品味等等。
节目往往是这样:蔡澜带着一群美女,去世界各地寻访美食。
有时候挺羡慕这老头,真会享受。
电影监制
蔡澜的老本行,是电影监制。
早年他留学日本,17 岁就担任邵氏电影公司的驻日经理。香港电影黄金时期, 成龙的很多电影,都是由蔡澜监制 。比如:快餐车、城市猎人、重案组等。
在北大,边喝酒 边演讲
有一回,蔡澜在北京大学演讲。
刚开始谈的,都是怎么提高生活质量,挺符合走向小康的原则。中间,又集中谈美好的人生,大家也高兴。后来蔡澜愈讲愈放肆,拿出小雪茄来抽。听到同学们说不介意, 他干脆从袋中拿起二锅头喝 。台下同学,先看懵了,反应过来后,疯狂鼓掌。
用酒洗澡
在马来西亚,蔡澜买了一大桶椰酒,请朋友们一起喝,酒醉饭饱,只喝了三分之一。他一时兴起,把 剩下的酒,倒入大浴缸中 ,刚好半满。夜深,他脱光衣服,跳入缸内,全身乳白香甜,凉透心肺。倪匡评论:虽魏晋风流,犹有不及。
画领带
如果你看过蔡澜的节目,就会发现他的领带,很有特色,经常是五颜六色。原来, 蔡澜喜欢自己画领带 。他每次出外,一发现有什么特别的图象或景物,都会拍摄下来,留为素材,以作日后画领带之用。
多一分钱,就多一份自由
文人大多羞于谈钱,但蔡澜对自己赚钱这件事,毫不避讳。他告诫年轻人要多挣钱: 挣多一点钱,就是挣多一点自由的空间 。
做,机会是百分之五十
蔡澜经常说:做,机会是百分之五十;不做,机会是零。这是我一向的哲学,试试看吧,你会发现无往不利。比如,遇到美女,不去搭讪,机会是零;去搭讪,可能被她打一耳光,但她也有可能会跟你说:去哪里,一起?
旅行,关键是去看别人怎么活
关于怎么旅行,蔡澜是这样说的:
风景有什么稀奇?当今电视机,要看什么地方有什么地方:巴黎铁塔、荷兰风车、埃及金字塔,看得不要再看,虽说亲自感受不同,但对一般游客,只是一张明信片。
每个人的一生,生活方式都是很窄小的, 旅行是让你看看别人是怎么活的 ,然后把他们的优点容纳到自己的生命里来。
精神上的健康,比一切都重要
蔡澜在《没有什么了不起》这本书里,写过这样的一段话:
把快乐带给别人
许知远采访蔡澜,不停追问蔡澜是否有痛苦的回忆。
蔡澜回应:“人怎么可能没有痛苦?但我不讲出来。我会 将那些烦恼痛苦都锁到保险箱中 ,再拿一条大锁链把它锁起来,一脚踢进海里。“
2015 年,我在南国书香节上,现场听了林清玄的讲座。可惜当时对他的作品不熟悉。2019 年,听闻他去世的消息,无限惋惜。
如今,黄沾、金庸已经驾鹤西归,再也无法亲眼目睹他俩的音容笑貌。我希望,在现实中,能见上倪匡、蔡澜一面。
即使无缘见到,也没关系。我要一直向蔡澜学习: 保持乐观,做一个快乐的人 。
往期回顾:
为什么他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③ 甘棠明善是中小型餐饮吗
温馨提示:本文约4903字,烧脑时间19分钟,筷玩思维记者李三刀发于北京。
以小吃为主线,我们在研究行业的时候发现,餐饮行业的业态与业态之间基本都有一定的差异作为区隔,比如快餐业态讲究份量和味美价廉、正餐业态价格越贵的餐厅越讲究量少而精美;又比如说点心和餐品,餐品就是为吃饭服务的,大多也以足量、吃饱为目的,但点心就以吃巧和吃奇甚至是吃“怪”为目的。
再看餐饮业近二十来年的发展,无论是快餐、正餐还是任何品类,其中的产品组合(包括快餐)大多不再以足量为卖点,更多的选择、更精致的产品、更好看的呈现成了人们在餐饮行业流通的消费美学。
即使看这十来年的餐饮业发展,小吃业态和快餐业态的发展基本是并驾齐驱的,有快餐的地方就一定有小吃,而有些商业综合体的小吃甚至优于快餐,甚至可以说是有人流的地方就必然有小吃,对于快餐进不去的地方,小吃大多进得去,比如景区等封闭业态就是如此。
在早前,小吃店多以季节性营业的糖水铺、早餐店、不设座位的外带零售等为主,在老一辈的眼里,他们还践行着“小吃不能当饭吃”的理念,但年轻人并不认同,他们可能认为吃只是一个动作,吃什么并不是特别重要。
在筷玩思维(www.kwthink.cn)看来,同样是吃,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基本有不同的消费观,一旦我们将研究对象聚焦在年轻人身上,在以年轻人消费观为核心的经济体之下,也就诞生了“小吃专门店”这个新业态,而对于这个新业态的探讨便是本篇文章的主线。
?什么是点心专门店?从蔡澜港式点心专门店说起
要谈点心专门店这个业态,蔡澜港式点心专门店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品牌,首先是它于当下餐饮业的发展特性来说有些出奇(倡导大店纯手工);其次无论从传统还是创新的角度,这个品牌都做出了属于自己的经营改革;再者它是一个在诸多一线城市如北上广深及佛山(筹划中,未开业)都有布局的网红品牌。
在蔡澜港式点心专门店的“前身”,我们还发现这个品牌属于探鱼、撒椒、蔡澜越南粉的同一阵营,皆受深圳甘棠明善餐饮有限公司管理。
蔡澜港式点心专门店的特质在于品牌方对外宣讲的“纯手工”,这一来就不太符合餐饮业近些年提及的降本提效,以西贝、莆田、避风塘、海底捞等为例,我们别看这些品牌有着大大的明档厨房,但它们基本是用中央厨房配送的标准品。
以北京西直门的蔡澜港式点心专门店为例,该门店面积约420平方米,后厨占了150平方米,门店厨师更是高达40多位,品牌方对外表示,由于门店的产品都是手工操作,门店早上10点开业,厨师们6点多就得到岗。
蔡澜港式点心专门店的全国门店多以大店为主,总产品数在60款上下,不同城市门店的产品也有些许差异,如上海门店有特定的金沙墨鱼饺、鳗鱼香煎糯米鸡等独创产品。从菜单及产品可见,其中少部分比例的新产品为对传统产品的改良而来。
蔡澜认识到了当下人的口味是会随着时代、随着人群消费习惯而改变的,小吃为复合产品,在当下更讲究多元化,人们爱吃肉,但也有解腻需求。在门店产品端,蔡澜在做产品研发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年轻人对肉的渴望和暧昧,比如说餐后送解腻的山楂汁,又比如说用山楂结合叉烧在口感上淡化油腻,再比如说将猪肉升级为虾仁,更包括减少产品的份量,让餐品更加精致等。
蔡澜港式点心专门店当然不能被贴上性价比的标签,从开店首选一线城市的习惯也能看出该品牌要的是有消费力和有中高端小吃需求的精致年轻人。在人均客单价方面,广州店最低,为77-85元左右;北京店最高,为96-102元左右;深圳店、上海店则位居其中,人均在90元上下。
蔡澜港式点心专门店开业至今一直有着网红的标签,排队基本是常态,据品牌方对外表示,大多门店基本实现了正向盈利。
?点心专门店这个业态做的是什么生意?
且不谈蔡澜港式点心专门店火不火,我们回到品类自身,先来理清点心专门店到底做的是什么样的生意?
比如说当一个人饿的时候,他会选择吃点心还是吃正餐?
最早的餐厅基本以正餐为主(此处的正餐并不排除快餐,指的是包含主食、肉类、蔬菜的餐品搭配,好好吃饭一般说的是吃正餐),在这个阶段,即使餐厅也提供小吃,但小吃在这时大多也是边边角角,比例不会超过20%。
在前些年,独立的小吃店多以点缀消费为主,比如说广东的甜品店,这类业态大多夏天经营甜品,冬天则换为其它品类,这种以季节来更替品类的玩法在餐厅也较为常见,比如说夏天经营小龙虾的门店到了冬天就更换为羊肉汤门店。
这种按季节交替的经营思路代表的是单一品类不能满足人们的全阶段消费习惯,而点心专门店的落地也就意味着它必须解决如何全阶段消费的问题。
原有的品类问题在于人们消费观的限制,过去的消费者认为“小吃不能当饭吃”,过去的人们对小吃的定义也非常简单,比如说“小份的单一餐品就是小吃”,我们将之拆开就能发现其中的认知漏洞及机会。
馒头是主食,但单吃小个的馒头就成了吃小吃。番薯是粮食也是主食,一小碗番薯糖水在广东人眼里也可以称为小吃。人们总是认为小份的、灵活的、不以解决吃饱需求为目的的餐品都可以称为小吃。
单个馒头不算正餐,但馒头搭配肉食、蔬菜吃到饱了就算一餐正餐,按这个逻辑,将肉食和蔬菜做成馅料,将馒头变成包子,再用足量的包子吃到饱,这两者只不过是形式的不同,而非内容的不同。
中餐之外的消费习惯给顾客带来的新认知正是“在主观意愿下,只要吃得饱,吃什么并不重要”。
在这一新的认知形式下,年轻人如果中午不想吃饭,一杯加了料的烧仙草就是一餐饭;如果餐厅排不上队,来两碗甜品就是一顿晚餐了,大不了晚上饿了再吃个夜宵。
年轻人与中年人的差异在于(仅作为比喻,并非绝对):中年人追求的是确定的饮食观,正正经经吃了主食才叫饭,比如说在烧烤店、火锅店点米饭的多数是中年人;而年轻人吃饭不过是为了解决需要吃饭的无聊而已,每天吃饭已经够无奈了,所以只能找些新鲜的、奇特的、有趣的餐饮来做调和,在这一思维下,当代年轻人大多认为“吃得开心就行”,有没有主食、是不是主食......这些都不重要。
PS:此处的年轻人和中年人只是借喻,属于大概率。以沙拉为例,这是一种以年轻人为导向的饮食观(我国),当代人为了减肥,有时候一餐只吃水果或者只吃代餐,这类消费习惯虽然中年人也有,不过其体量相较年轻人终究还是少了些。
客群如此,商家们自然也愿意投顾客所好,我们看到,奶茶店、小吃店、甜品店们基本都会用明亮的色彩来吸引年轻人,在餐品端则做的更加精致,包括用更好看的餐具以及更有趣且出奇的品牌设计等,太二酸菜鱼就是这样的案例。没有了年轻人,不能让年轻人有谈资,谁来吃太二的酸菜鱼?
环环相扣下来,小吃店在近些年能升级为小吃专门店就是一个必然趋势了。
由此我们就明白了,小吃专门店做的就是承接年轻人餐饮消费的多元解决方案。
?点心专门店面对的是年轻人,但讨好的却是所有热爱美食的人
单靠年轻人肯定是靠不住的。年轻化只不过是一个外壳,美食和餐饮才是内涵。有了内核,外壳才能饱满。
年轻化餐饮和餐饮年轻化,顺序之别,结果自然也不一样,很多年轻化品牌为了实现快(有些人理解的年轻就是发展快),结果与餐饮失之交臂,失去了餐饮本质的年轻化基本一文不值。
我们看到,鼎泰丰、苏小柳等品牌都在传达“手工匠心”这个关键词,在顾客们看来,“品牌+手工+明档”这三个关键词具备,其价值和消费理由就浮现了。
但问题在于:无论是鼎泰丰还是苏小柳,又或者是以点心着名的点都德、陶陶居等,它们基本也就那么四五款产品将制作过程展现出来而已(可能就展现一个动作),避风塘更是以去手工的央厨标准化为主。
在品牌们看来,门店只需要将一两款产品的某一流程打出手工的标签,那么顾客也会认为大多产品都是手工的、新鲜的、用心的。让顾客感觉到点心更用心,其实也是在争取顾客的餐饮认知及消费欲望(其中要构建的餐饮认知为“小吃的可消费价值不低于甚至高于正餐”)。
蔡澜港式点心专门店在这个基础上往前多走了一步,它要构建的认知是“小吃可以和正餐划上等号,甚至优于正餐”。
实际上,蔡澜港式点心专门店要构建的认知并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基于小吃专门店的痛点所为。小吃专门店的消费痛点有三:首先是价格更贵且份量更少同时还吃不饱;其次是小吃不能和正餐划上等号;最后是小吃的消费频率偏低(大多是人均导致)。
这意味着小吃专门店得调整小吃产品和正餐产品之间的关系。在其中,小吃的正餐产品实则应该是主食产品。
香港添好运餐厅经营已有一定的年头,其标签是自制中式点心专门店,虽然招牌写的是点心,门店的产品也不多,但总体产品也少不了主食,该品牌的做法是将主食减量(或者说是将主食变成小吃),让顾客即使点了主食也能再加其它小吃,慕名而来的顾客无论是什么年龄段、无论在什么时间到店,他们基本也以消费小吃为主。
弱化主食的份量与数量是常规小吃店的基本做法,而顾客到点心专门店也基本很识相的只吃小吃。蔡澜港式点心专门店的正餐配备为饭(3款)、面(1款)、粥(2款),值得一提的是,蔡澜港式点心专门店还配备了正餐店才有的汤品(3款)和蔬菜(2款)(以上数据仅供参考,不同城市的不同门店可能会有些许差异)。
从产品组合来看,蔡澜港式点心专门店虽然披着点心店的外衣,但要说它是正餐店也并不冲突,这是解决小吃品类发展痛点的第一个方法。而要解决消费必要性、消费频率并提高人均客单价,还得通过具体的产品体验入手。
我们看到,蔡澜港式点心专门店用的方法是靠厨师堆砌来推动消费,比如说蔡澜对外说的“43款点心就配备了40多名厨师分工操作”,对比鼎泰丰等门店,顾客看到(蔡澜点心专门店)的互动产品就不只是一两款,而是数十款,有了多数产品造就的深度主客互动,顾客的必点产品数及复购率就上来了。
由此就非常容易理解,好的产品是能打动所有顾客的,而非仅仅局限在年轻人名下,正餐如此,快餐如此,小吃店也必然如此。
?结语
如果要问蔡澜港式点心专门店还能火多久?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我们看到的是,蔡澜港式点心专门店是在用做美食的思路做餐饮,其危机为:大店需要更多的流水拉平支出,此外,用美食的思路做餐饮也避免不了口味难调、难统一以及开店成本及损耗过高等难题。
目前其问题已经显现,一是口味偏差问题,手工操作不是不好吃的免死金牌,口味之迷有人认可也有人不认可,目前确实有不少人吐槽难吃,更有人吐槽量少而价高;二是服务问题,生意太好总难以对所有顾客好好照顾,服务差评也难免;三是模式问题,美食模式过于依赖厨师是必然,过于依赖厨师也极其考验门店的现场管理和实际运营。
值得注意的是,蔡澜港式点心专门店用“蔡澜形象”做品牌IP可能既是加分项但也可能是危机项,真功夫以李小龙做IP如今面临着版权、老化等难题,以上都为蔡澜港式点心专门店的发展埋下了一定的危机,但是,有缺陷才是合理的,市场上并无哪一个品牌是十全十美的,至于蔡澜港式点心专门店还能火多久,这就是品牌方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了。
我们还得探讨另一个问题,小吃专门店的崛起代表了什么事实?它将推导餐饮业有何新的发展?
我们可以预见的是,短时间内小吃专门店爆发不太可能,蔡澜港式点心专门店再持续开店,其经营天花板也会显现。对于餐饮行业来说,市场对小吃的追捧之高涨也必将导致人们对餐品的精致性、独特性、消费必要性等要求越来越高。
小吃比正餐更不好做,小吃消费能成为主流也意味着正餐品类是时候优化下自身了
④ 蔡澜港式点心老板是谁
蔡澜,广东潮州人,生于新加坡,留学日本,后来在香港发展他的电影和写作生涯。他被称为“机智”、“食神”、“老顽童”。
金庸曾这样评价蔡澜:他是电影、诗歌、书法、金石、饮食的第一流大师。魏晋虽风流,犹不及。
生活中的蔡澜不仅对美食颇有研究,而且爱茶。但一提到“中国茶道”,他就一肚子火。
喝茶的精神是什么?
台湾省发明了所谓的“中国茶道”。最烦了。
除了茶壶和茶杯,还有一个“闻杯”。把茶倒进去,一定要用力闻。你闻,我闻,猫狗闻。
我闻到就忍不住吸了几口气。你知道那个嗅杯有多少细菌,有多脏吗?
现在连大陆都学会了这一套,到处都有女生在茶馆表演。
固定的手势不算,言语呢喃。都是一个泡沫,两个泡沫,三个泡沫的胡言乱语。
做一个好女人,变成一个俗气的女孩。
台湾省茶道来自哪里?
被台湾省殖民了50年,台湾省想要日本人拥有的东西。萝卜会有日本茶道,台湾省有中国茶道。
把不必要的动作加在一起,就是中国的茶道了。笑掉你的大牙。
中国最早的茶道确实是日本的。
他们完全搬用了陆羽的茶经。但是我们厌倦了,就优化简化了,日本人还保留着。现在台湾省的人已经从那里了解到了。
唉,好尴尬。
如果有茶道的话,应该只是像功夫茶或者文人茶。别以为有什么复杂的,其实完全泡出茶的味道只是基本功。
有些喝茶醉人的人用一个时钟来计算茶叶要泡多少分多少秒,这也是违背喝茶精神的。
喝茶的精神是什么?茶道是什么?
答案很清楚,安慰是。
茶应该容易处理或使用。习惯了就怎么泡;想喝什么就喝什么。去他妈的3721。
简单自然,一个“真”字就出来了。
如果真相被揭露,就会有禅悟。有了禅味,道就诞生了。
喝茶就是这么简单。简单是道。
喝茶,不要规规矩矩,要真实。
有人问我:茶和咖啡,你更喜欢哪个?
回答:当然是茶。我对食物和饮料非常忠诚。我喜欢喝茶,但我不想研究咖啡。
翻着杂物,找到了家里的茶叶:普洱茶、铁观音、龙井茶、大红袍、大吉岭茶、锡兰茶、福熏茶、井冈绿茶、茶道粉。如果你添加了你自己的混合物,你永远也喝不完。
茶的乐趣是从小养成的。我爸爸是个茶迷,所以他叫我们四个兄弟姐妹早上去家里的花园。
向着花,用手指轻弹花瓣上的露珠,一人一小碟。浓缩之后,开水泡茶的印象还是比较深的。
喝茶要形式简洁,但意境和情趣可以出彩。读古人的茶诗。好茶配好诗再好不过了。
//www.exoplanetwar.com/pic_730e0cf3d7ca7bcbbd448950ae096b63f624a896?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⑤ 蔡澜的人生哲学:万千风味,都是人生
古有吴中四才子唐寅(唐伯虎)、祝允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今有香港四大才子金庸、倪匡、黄沾和蔡澜,他们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一个时代当地文化的缩影,是文化富有传奇色彩的里程碑。
但是何为才子呢?我们许多人也许不太清楚。
才子一般指涉猎广泛、才华横溢、性情洒脱,在各方面都大有建树的文化人。而并称为“四大才子”,表示各人皆有所好却各有所长,而且是均为好友,往往被人们视为整体,或者说把他们视为文学社团。
比如香港四大才子,当我们谈及香港文化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随时想起的,就是写流行曲的黄沾与写科幻的倪匡、写美食的蔡澜和写武侠的金庸,他们就是这样不经意地就会出现在你的脑海中,就像一个个坐标,而这些坐标总是相连的,有时候他们还总是喜欢出现在别人的文章里。
如这本蔡澜新出的《万千风味,都是人生》,他们就不时露脸。蔡澜写到他2017年在北京荣宝斋办书画展后返港,倪匡兄就对他说:北京那么多书法家,你竟然敢去撒野?
言语当中自是相当亲厚了,一个人到了古稀之年,还能有几个像儿时一样这样亲厚的朋友,实在是一件幸事,只可惜,黄沾与金庸已于他们之先返程了。
人生莫过于体验,生活莫过于尝试 ,种种职业,种种人生,其中酸甜苦辣,都要一一尝过,才能赚超回程价,这是蔡澜的人生格言,也是他的行动标准。金庸生前如是说:
在我们的印象中,蔡澜一直是一种乐喝喝的老小孩样,至于他的人生中有哪些失落或不愉快的遭遇,我们当然不知道,因为他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永远足这样一副乐天派,而他一生的老友金庸就不同了,他自然知道蔡澜的那些失落和不愉快,从而能够说出这一番肺腑之言来了。
蔡澜豁达的人生哲学,我们学不来,但能从中得到一二感悟,我想还是可以的。
我们很多人为了保持形象或达到某种目标,总是在很多满足自己身体需要的小事上非常固执,比如酒桌上好面子不敢多吃,外出时怕被人说不合群不敢单独行动,而蔡澜与国内的最大旅行社合作,却坦言好久没有吃到一碗真正的越南牛肉河了,要去他最钟意的墨尔本的“勇记”吃一顿了。到了墨尔本,他写道:
像这种孩子气的举动,也许有些人会做,但绝没有几个人敢这么直言不讳的在书中写出来昭告天下,以显示自己的“不成熟”,而 蔡澜的成熟恰恰显示在了这种可爱之间,他能娴熟地驾驭生活,而不被生活驾驭。
在王圣志要为福建东南卫视拍《味解之谜》时,他想到了蔡澜,邀请蔡澜来做主考官,蔡澜却听说要去乡下,一想到拍外景被蚊群追赶的情景,就一口回绝了。可王圣志提到了一种他从未吃到过的专吃海草的羊,他瞬间心动了,他说:
瞧瞧,蔡澜就是这样的性格,虽然知道有些事情很难让他接受,但只要有一点能提起他的兴趣,就算历尽万难,也要尝试一下。当然,他的兴之所至,绝非考虑功利,纯粹是为了尝试,而这种可能就仅仅是为了一口食物,这种近乎天真的天真,是不是和一个无不懂权衡利弊的小孩无异呢?
蔡澜的有趣不仅在于此,也在于他思考问题的方式总与一般人不同,总是带着孩子似的娇憨,如他终于在福建喝到了他梦幻中的羊肉汤后,与酒店餐厅的羊肉汤比较:
“我真的是三生有幸,喝过这碗天下罕有的汤,羡慕死其他羊痴”,一句话,为这次福建之行划上完美句号,也放下了王圣志导演那颗吊着的心。 开始不一定美好,但结局一定是美好,这就是蔡澜的生存智慧,他总是能于所失之中,找到所得之珍贵。
在《年轻人自救指南》中,蔡澜讲到一个故事:
换一种角度看问题,凡事往好处想,是不是同一个活法?可见病由心生,理解事物的角度不同,我们得到的结论就完全不一样。想要快乐生活,很多时候我们就要像蔡澜这样看待事情。生老病死,谁也逃不过,何必过分纠结?
古人就跟我们讲过杞人忧天的事,但很多人还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整天悲天悯人,使自己陷入到悲观失望中。
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以幽默的方式应对生活的小小不愉快,一切烦恼就会变得不那么重要 ,如一次到澳大利亚吃牛扒,蔡澜写道:
你看他就是这么乐观,有时还具有点阿Q精神,总是想着自己已经赚到,从不为自己找不痛快,就算有时候有点小瑕疵,也很快会过去。看蔡澜先生的书,最常见的就是“已值回程价”、“已值此行”,但很多时候只是因为一盏茶一杯汤,或一根小小的手杖,如有次去墨尔本:
对手生活中的这些小确幸,蔡澜总是看得很重,从来不会因为更大的忧虑盖过这些小小的快乐。 对于蔡澜来说,生活就是他的兴趣,无论哪一种体验,于他而言都是收获,他就像一个专门收集快乐的小男孩,为了这些小小的快乐,付出再多也无怨无悔。
于蔡澜而言,只要是生活,没有哪一样不引发他的兴趣的,不仅琴棋书画,吃吃喝喝玩玩都是他的爱好。
他常说,年轻人的迷惘,就在于没有兴趣爱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 如果培养一种兴趣或嗜好,研究再研究,哪有时间寂寞和无聊,哪有心情来迷惘? 兴趣来了,一路研究下去,找很多书来看,知识也加深了拓宽了,执行力也无意中提升了,不仅研究深了,还能把兴趣发展成一种事业,何来烦恼?
烦恼多是庸人自扰,空有很多时间,却不知怎么打发,空有很多财富,却不知道干什么。如果你一无所有,最要紧的是保证自己的生存,不管什么脏活累活你一定会去做,不会因选择而烦恼;如果你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每天都偷工摸夫在钻研测试它,苦中也快乐,怎么可能无聊?
所以,人首要的是要保持好奇心,永远具有探索的精神,其次是要有敢于尝试的执行力。但大多数人,有了自己的想法,总是前怕狼后怕虎,放弃理想又心有不甘,付诸行动又怕失败,这叫人如何不纠结?
我永远记得蔡澜说的这样一句话: 肯试,成功的概率是百分之五十;不试,成功的概念是零。
我不是一位写作爱好者,具体说来,我已好些年不看书了,除了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与老师作对,每天一本课外书不离手外,在进入工作后,已与书彻底拜拜了。
但后来互联网兴起,手机普及,我时不时刷手机,知道了新媒体写作,也兴起了自己写一写的念头。就这样,我也成了一位写作者,在多平台已获得优质作者称号,还时不时会收到些稿费,虽然这些都算不上成就,但这依然是对我行动的奖赏。如果不是我在有了写作的想法就付诸行动,也许这些还是天边的泡影,只存在于我的幻想中。
因此,蔡澜的这句“肯试,成功的概率是百分之五十;不试,成功的概念是零”的话,我是感触颇深的。你怕失败吗?如果你怕失败,就开始行动吧,因为那是有可能让你跳出失败的唯一方法,虽然成功的概率只有一半,但你不行动,就没有可能成功。
蔡澜的一生都在努力尝试,在香港电影最辉煌的时候做监制,在图书最畅销的时候出书,美食家、专栏作家、节目主持人、商人,他都一一尝试,玩得风声水起,“香港四大才子”,其他三位有人作古有人安享晚年,但只有蔡澜一人继续成为了二十一世纪的新宠,到处活跃着他的身影,这与他的玩性不无关系。
《万千风味,都是人生》,写的不过是一些吃喝玩乐的随笔散文,但这每一篇中无不透着人生的烟火气。 每一种美食和每一段生活,都是我们的人生,生活不需要太多高大上的道理,只有永远保持一颗热爱的心拥抱生活、体验生活,就足够了。
在这本书中,我们跟随着蔡澜先生游世界、聊美食、谈生活、悟人生, 一碗白饭、一盏清茶都能化身他笔下活色生香的主角,一次偶遇,一场小疾都能组成他文中娓娓道来的故事 ,笔触随意、任性、洒脱,就像我们平常生活中某些不经意的片断,虽平常,但每一秒都浸润着人生的风味。
⑥ 作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食神”蔡澜有着怎样的人生哲学
而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澜用他的随笔集告诉我们,活着,就要尽兴。蔡澜的人生哲学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便是幸福。要烦恼,也要等明天再烦恼。蔡澜是一个真正潇洒的人,字里行间充满了豁达的人生智慧,被无数人奉为人生典范。
昨天刷抖音,看到温州瑞安的一对农民夫妻,自创舞蹈收获了百万粉丝。四年前,丈夫因为一起车祸得了抑郁症,妻子带着丈夫一起学舞练舞,寻找乐趣走出阴霾。他们的笑容非常有感染力,采访时他们说,趁着身体好,想吃什么就吃,想干什么就干。
蔡澜在他的随笔集《活着,就要尽兴》中,用五章节,讲了身边的人和事,通过这一个个小短篇的讲述,向我们传递一种处世哲学,归根结底,是一种洒脱。
不期望成为大师,心里便没负担
现在有很多人总是喜欢急功进利,刚努力没两天就想让自己变得不一样,成为大师级人物,稍有不如意的结果,就觉得自己没天赋,要么就是苍天无眼不识珠。其实很多人的成就都来自于“无心插柳中”。马云在最开始也没想到自己把阿里巴巴做到这么大,俞敏洪最开始也只是被破想有个糊口的工作,在最开始的时候,他们也只是做好眼前事。
正如蔡澜在文中所说:不期望成为大师,心里便没负担。人一旦心理轻松了,做事便更得心应手了。
越来越多人的开始看清事实,以前都是宁愿在自行车上笑,也不在宝马车上哭,现在大多数人看清了,即使在自行车上笑,最后也还是会哭,倒不如选择在宝马上哭。
现实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不想结婚,找个条件差的吧,自己心不甘,找个条件好的吧,对方又觉得你图他的钱,两难。结了婚之后还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打得了小三,斗得了蟑螂,当了妈还要变成女超人,哪有单身来得潇洒。
正如蔡澜哲学:算了算了,嫁给有钱人,不如自己当有钱人。不嫁又算什么,买个小白脸,不知多好。
⑦ 蔡澜提菜篮的简介
由深圳卫视和香港TVB联合制作的《蔡澜提菜篮》在深圳卫视开播。在该节目中,香港着名美食家蔡澜携香港名模杨峥及深圳卫视美女主持张美曦、邓璐和侯娟等,热力推荐美食新主张。
节目包括:蔡澜逛市场——细味民间食的智慧;蔡澜食在老字号——品尝昔日情怀;蔡澜点“酱”——食出不同地方口味;蔡澜点菜——中、外厨师厨艺交流;蔡澜看“食的艺术”、蔡澜伴你“睹蛋”等……观众可在畅游世界风光的同时,遍尝各地美食。
“蔡澜逛菜栏”,由着名食家蔡澜先生主持。蔡澜先生将会联同两位中港女主持及一名本港名厨,依次走访韩国、潮汕、顺德、东莞、泰国、苏杭、上海、越南、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匈牙利等地,透过13次寻味旅程,为大家发掘各地美食之源,各地民间食的...
⑧ 香港四大才子分别是谁他们在哪些行业做出的贡献比较多
香港四大才子指的是香港四名出色文人,分别为金庸、倪匡、黄沾和蔡澜,四人各有所长,而且均为好友;我觉得是金庸,在行业里的贡献比较大,因为他的很多小说也被我们的影视人翻拍成了电视剧。
⑨ 中年以后最深刻的领悟:格局越小,破事越多
作者:洞见ciyu
胸有天地宽,自有渡人船。
先来看两张照片。
这是一滴水,搁在眼前观之,晶莹剔透。
放在显微镜下细看,却全是杂质。
人这一辈子,看生活纷扰杂事,就好像观一滴水。
一个劲儿揪着细枝末节不放,只能看到一堆破事。
但以一生的长度去衡量,任何一件事都会变得微不足道。
就如刘震云在《一日三秋》中里说的:
“活到这个年龄了,想起过去许多糟心事,当时桩桩件件,都觉得事情挺大,挺不过去了,现在想想,都是扯淡。”
01
之前读过一段话:
“假如你是一棵树,别人对你的态度就是一阵又一阵的风,如果你总是很在意,随便一阵风都会让你剧烈摇动,甚至将你吹倒。”
人活于世,活的就是心态。
百事从心起,若是心态不好,再小的事也能变成天大的事。
比如因为领导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便惴惴不安地琢磨起来,整晚都睡不好觉。
刚进办公室,原本叽叽喳喳的同事突然安静下来,就开始一整天疑神疑鬼,觉得同事们在背后议论自己。
喜欢《平凡的世界》的一句话:“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永远也不可能给你烦恼。”
蔡澜被金庸称为“真正潇洒的人”,他们俩经常出去 旅游 ,一路上蔡澜都是怀着愉悦的心情。
司机开车太过颠簸,他从不抱怨,导游脾气大,他也从不恼怒。
即使食物不可口,也会咀嚼得津津有味;即使在路上跟人家起冲突,也一点不耽误游玩的心情。
他教金庸怎样喝低劣辛辣的意大利土酒,怎样在新加坡大排档中吮吸牛骨髓。
金庸说:“我会皱起眉头,他始终开怀大笑。”
如 游戏 人间一样,蔡澜从不记挂那些烦心的小事,把日子过得悠然自在。
歌德说:“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
心里装的东西太多,就没法盛进幸福;脑子里想的太多,就没法注意到眼前的美好。
生活中的不称心,往往是自己与自己过不去。
人生的修行,亦是修心。
如果看得透,想得开,无论处于任何境地,都能不忧不惧,自得其乐。
02
看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有一位颇为迂腐的老翁出门溜达,碰到几个戏子在街上讨生计。
老翁看不惯戏子们在大庭广众下卖唱,就上去嘲讽了几句。
戏子们也不甘示弱,说拉弹唱齐上阵,狠狠地骂了老翁一顿,众人听得哄然大笑。
老翁气得胡须直颤,直接折回家里。
老翁把此事说给老妇听,谁料老妇却说:“活该,他们又没招惹你,你这不是找不自在嘛。”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与自己价值观相悖的行为。
一个人若是境界太低,就会遇见什么事都想指手画脚,最后闹得自己不舒服。
康德说:“我尊敬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但我可以尽可能地去理解。”
懂得去理解不同的三观,尊重不同的处事方式,心里就会少一些苛责,生活就会多一些惬意。
三国时期,诸葛亮去世后,由蒋琬担任蜀国的宰相,主持朝政。
他有一个属下叫做杨戏,为人性格孤僻,不善言谈。
蒋琬每与他讲述朝政之事,杨戏总是应而不答。
有人看不惯杨戏的高冷做派,来蒋琬面前打小报告,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像话了!
蒋琬却说,人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夸我,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众人指出我的不足,他会觉得我面子挂不住,下不了台。
有大格局的人,内心更多的是平和,看万事万物都顺眼。
罗素曾说:“须知人生的参差百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这个世界是多元的,用自己的尺丈量别人的生活,只会惹得自己不痛快。
做一个境界高的人,眼里无是非,目及之处皆是风景。
03
刘震云在《一地鸡毛》里,讲了一系列围绕“豆腐”产生的破事。
因为买豆腐,主人公小林上班迟到,新来的大学生工作较真,自作主张地给他划了一个“迟到”。
小林气鼓鼓地改成“准时”,但一天心里很不愉快,惦记着大学生会不会汇报他。
因为忘记放冰箱,豆腐馊了,老婆责备保姆没有及时放冰箱,保姆推脱责任给小林。
两人吵着吵着,小林开始指责老婆以前失手打碎过一个暖水壶,老婆却说小林抹灰时打碎过一个花瓶。
小林生活里充斥着这些鸡零狗碎的事情,并且为之心烦意乱,活成了可悲的模样。
一个人如果事事锱铢必较,只会流于苟且,陷入生活的泥淖。
那些芝麻绿豆之事,既可大如一座高山,压得自己喘不过气;又可小如一粒尘埃,轻轻掸一下就散去。
上世纪80年代,莫言在文坛初显锋芒。
评论家王干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批判莫言的文章,言辞犀利,一点都不留情面。
之后,王干在鲁迅文学院偶遇了莫言,想着曾经写过的文章,便想回避一下。
然而,莫言却主动开口说:“你的那篇文章我看过了,写得挺好。朋友都说我被批评了,但在我看来,是以表扬为主。”
周国平在一次演讲中说:“人生要有不较劲的智慧,不和自己、别人和老天较劲。”
一滴墨汁落在一杯水里,则黑色晕染一片;若是融在海里,大海仍是万里澄清。
打开自己的胸怀,接纳生活的磕磕碰碰,日子也会顺遂许多。
《菜根谭》说:“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苦其心尔。”
中年以后,我渐渐明白,一个人大多数的不开心,只是太过纠缠当下小事。
所谓胸有天地宽,自有渡人船。
人的一生是万里河山,把心放宽,把格局撑开,则所见皆风景,所行皆坦途。
点个 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