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科举制度被废除在多少年
1905年9月2日,中国末代王朝清王朝皇帝颁布诏书,宣告天下,废除科举考试以及相关的教育体制,在全国范围内兴办新式学堂。
B. 阅读后回答
材料一中的“长策”是指科举制,始于隋朝。在唐朝逐渐完善。完善科举制最关键的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唐朝时最重要的科目是明经、进士两科。获得第一名的叫状元或状头。在清朝代被废除的(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从材料看,这种制度获得收益最大的是唐太宗。
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科举制对世界的影响: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举行科举,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望采纳
C. 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是什么呢
科举制度到19世纪初基本上就废止了,为什么说后来的科举制度不用了?因为科举制度不适应当时时代的发展科举内容大多数是封建王朝统治时期需要的。而那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壮大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来提升综合国力,靠科举制很难实现这一点。
随着时代的逐渐变革,科举制必然会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科举制能够在历史上延续1300年左右的时间,就足以证明这个制度它本身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还是具备很大的适用性的。他曾经在历史上真的想要过一段时间,只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个东西不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要求,就要退出历史舞台,从而出现新的制度。
D.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1、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奴隶主贵族世袭爵禄的特权,按军功授权。
2、东汉末年,曹操发布“唯才是举”令,不论门第高低,凡有“治国用兵之术”者皆可以做官。
3、魏晋南北朝的士族制度,按门第高低分享政治权利,高门士族世代任高官。
4、隋唐科举制,要考试办法选拔官吏。
5、北宋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使品学优秀者不经科举考试直接任官。
6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2)
隋炀帝时开始设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经过唐代的发展,使科举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经过逐级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再由吏部试以“身、言、书、判”,然后授以官职。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也有利于更广泛地吸收人才。科举制度在代替九品官人法等选拔方法方面,曾起到过巨大的进步作用。因此,它一经出现,便成为主要的选拔官吏制度,以后历代奉行不替。
科举是分科举拔人才的意思。唐代取士的科目很多,但从种类上讲只有贡举和制举两种。贡举由礼部主持具体工作,有进士、五经、明经、明法、明策等;武则天时又开武举,由兵郁主持具体工作。制举亦名特科,由皇帝临时下诏设定科目,不定期举行。在众多的科目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重视。有唐一代,从此两途出身为宰相的有142人,占宰相总数38.6%。当时科举考试录取名额很小,进士科尤为难考,“其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次之,得第者十一二”。
“宋初承唐制,贡举虽广,而莫重于进士、制科,其次则三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选补”。宋代士人经过考试及第便取得做官资格,不必再经由吏部加试。宋代科举考试制度比唐代严格,范围和规模都有所扩大。如在省试之后,增加一场由皇帝主持的“殿试”;实行“糊名”、“誊录”;不准朝廷官员推荐考生;食禄之家的子弟必须复试;主考官和贵戚子弟另设考场,另派考官,实行“锁院”杜绝交通等方法,以减少作弊的环节;并且扩大录取名额,减少门第限制,更广泛地吸收各阶层的知识分子,以扩大统治基础。由于不论何等阶层的知识分子,只要进士及第便被委派为官,“不数年,辄赫然显贵矣”,因此科举成为当时猎取功名的主要途径。宋代已经有了状元、榜眼、探花的名目,中状元、榜眼和探花者均为当时朝野仰羡的人物。
(3)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材。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举行科举,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拻人材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的作用。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作官的“寒门”出身。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千万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时到中国,所见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士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朿䌸;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到了清朝,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材的同时,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来,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场,虚耗光阴。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束缚科举考试内容。清代科举制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就算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五权分立,当中设有的“考试院”便是源出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大陆的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俱是科举残留的遗迹。
E. 越南和中国的科举制度
越南的科举制度,制度安排是模仿中国的,也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科举制度在越南实行了800多年,对越南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越南也是全世界科举制度最晚废除的国家,直到1919年越南末代王朝阮朝才废除。
图为越南科举南定省乡试中举者
F. 为什么说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科举是中国封建皇朝选拔人才的一种考试制度。始于汉代,隋唐时期形成制度。明清两代考生首先参加童试,参加者无论年龄大小,一律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也就是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中凛生,由官家按月发给粮食;成绩次好的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有一定名额限制。成绩再次的是附生,就是才入学的附学人员。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能参加正式科举考试。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北。录取的人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称亚元。会试于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参加考试的人是贡土。考取后称进士,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上面所提到的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三元”。根据这一制度秀才是功名的起点。如果在三级考试中都名列第一,这就是连中“三元”。据史书记载,自实行科举考试起至废科举,连中三元的有十三人。他们是:唐朝的张又新、准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商辂,清朝的钱檠和陈继昌。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
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废除为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公元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武则天亲行殿试,并增设武举。其由皇帝特诏举行者称制科。诸科之中,惟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宋神宗熙宁时,玉安石改用经义。元、明、清均用具法。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四书集注》等书。
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同时,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禁凭楷法优劣定高下。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1901年9月清廷实行“新政”后,各地封疆大吏纷纷上奏,重提改革科举,恢复经济特科,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此时,科举考试已改八股为策论,但尚未废除。因科举为利禄所在,人们趋之若骛,新式学校难以发展,因此清廷诏准袁世凯、张之洞所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分离。
G. 不是中国!世界上最后一个废除科举的国家是哪一国
在越南的科举考试当中,他们和我们中国的科举考试一样,要经过很多的程序,而且它有着一定的特点。要跟我们的科学考试区分开来。在越南这个国家,如果你考进了进士或者状元,那么今后还会立上进士碑。不过随着王朝的兴衰,科举制也越来越衰弱。
H. 越南曾经使用了1000年的汉字,后来为什么废除了呢
汉字作为一个自源文字,衍生出了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等等,但是越南这个国家,在使用了1000多年汉字后,却选择了废除。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越南中北部长期都是中国领土,秦王扫六合后,曾经派大量部队分别镇守南北方,北方防御匈奴,南方则征服百越。
秦王也曾组织过大范围的移民,并设置岭南三郡,越南北部就归象郡管辖。
汉武帝元鼎六年,吞并了长达近百年的南越国,在今天的越南中部、北部设置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此后一千多年里,越南中部和北部一直是中国直接领土,而不是藩属国。
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在那里扎根发芽,并且影响了周边很多地区,读四书五经,说汉语方言,同样也参加科举考试,唐代大诗人王勃就是去交趾探亲,在归程中溺亡。
越南文字是在13世纪才出现的,说是一种文字,其实就是把两个汉字当成一个喃字,将一个与越南语音相似的字以及一个与越南语相似的字结合起来。
从公元1858年开始,法国逐渐将越南变成殖民地,并在当时宣称汉字是与进步严重不相容的文字,只有拉丁字母才能拯救越南。
他们在1917年强行废除当地科举,停止了汉字以及喃字的使用,后来又推行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越南文字――国语字。
1945年,胡志明宣读了用国语字撰写的《独立宣言》,并在之后的宪法中规定,只有会读写国语字的公民才有被选举权,于是汉字、喃字就彻底与这片土地断绝了关系。
不过这片土地原本就是用汉字写成的,他们要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还真得下点功夫,所以现在有好多学者想要恢复汉字,否则自己的文化就要断绝了。
I. 科举制是哪一年被废除
1905年,在洋务大臣张之洞的主张下,慈禧太后同意废除科举制。之所以废除科举制,是因为清朝八股取士,束缚思想,选拔的人才只知道死读书,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