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越南资讯 > 越南学的古文是什么

越南学的古文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12-07 03:10:03

1. 文言文的起源及其他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它既是历代王朝的用于统治的工作语言,也是无数莘莘学子改变命运的敲门砖。文言文这条不沉的船,载着中国几乎所有的传统文化,在历史 的河流里航行千年。可是,有谁知道这条船是从哪里起航的吗?

现在语言界的主流看法是文言文来自于先秦时期的口语。“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古代汉语》 王力着),“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在先秦时期,它与口语基本一致。《论语》《孟子》中记录的对话,大体上就当时的口语”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等着,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西方表音文字的理论搬到中国来。世界各国,除了中国(日本是个特例,日文中汉字和假名并用,汉字表意,假名表音。) 其他国家都用表音文字。表音文字与口语关系密切,直接记录口语发音,是口语的书面符号。如亚里士多德所说: "言语是心境的符号,文字是言语的符号“,这说的就是古希腊语之类的表音文字。表音文字起源于口语,这是无可置疑的。

但汉字的性质与拼音文字完全不同。汉字是世界上硕果仅存的表意文字(也有人说是”意音文字“,即也有部分表音的功能,如形声字。但无论如何,表意的功能更为主要)。表意文字,顾名思义,是直接表意的,直接就是”意“ (概念、事物、思想等等)的符号,而不像表音文字那样,是符号的符号。 所以表意文字和口语的关系并不像表音文字那样紧密,把西方表音文字和口语的关系理论用在汉字和文言文上,并不恰当。现代语言学的鼻祖索绪尔就说过: "对于操汉语的人而言,表意文字和口说的词都是概念的符号;文字是(除口语之外)第二种语言。“(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汉字与口语尚有距离,用最精炼的汉字组成的文言文与口语的距离,更不可能是后来才形成的。

先读几段先秦的文字: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左传 · 曹刿论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 学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这些文字有一点口语的影子吗?难以想象先秦的人们会这么咬文嚼字地说话,何况当时绝大多数人还是文盲,生存条件很恶劣。就凭常识,那些胼手胝足的贩夫走卒的说话也不太可能这样满口之乎也者,字斟句酌,惜字如金。

从下面一些现象来看,文言文并不代表当时的口语。

先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先秦文言文中记录了当时的口语,就是说基本上反映了当时口语的全貌。可是为什么先秦文言文中都不见先秦的粗口或脏话?凡口语,必有以罗列性器官或性事为乐的粗口,如 “操”, "日", “FUCK" 等等,古今中外都无例外。从这一点来说,如果先秦文言文是当时的口语,就需要一个前提:先秦人民全是戒了粗口、非礼勿言的圣贤之士(或者文明市民)。

世界上各大古文明都有史诗传世,唯独汉族没有。史诗作为由说唱艺人口口相传的民族集体记忆,在我们漫长的历史中一定也有过。只是没是没有被记录下来。原因应该就是当初的唯一书面语文言文与口语的脱节,无法记录当时的民间口语文学。除了史诗之外,戏剧、神话、民间故事等等上古时期的口头文学,都没有,或者没有被系统性地记录下来。或许 《诗经》中的《国风》是个例外。《国风》源自民歌,但不会是原滋原味的民歌。周朝设有采诗之官,专司收集各地的民歌以供统治者了解民情,并作为贵族教育的教材。在当时,《诗经》的地位远非一般民间文学可比,作为《六经》之一,被当作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微言大义,地位神圣。如《左传》中动不动就引用《诗经》来判断某些人与事的正确与否,作用堪比后来的宗教经典。地位既然如此重要,《诗经》中来自民间的那部分(即《风》)就不会是原汁原味的民谣,而应当是经过整理、提炼和改写,并使其符合文言文的规范并配得上《经》的崇高地位。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证明,汉字起源于占卜,(也许有别的起源,可能书写材料字不如甲骨那么耐久,没有保存下来。没有证据,不好乱猜。)是卜巫们为了与神交流并记录神的旨意而创造的。不管什么文字,作用都是为了承载信息,用于交流。但我们还要区分是与人交流还是与神鬼交流。如果与人交流,肯定要用与人类的语言相通的文字,让别人能读得通。但与神鬼交流,文字就只需进行交流的专业人士(卜师、巫师们)看得懂,并且他们自以为神鬼也看得懂,这种文字与人类的语言无直接联系。

古人们在神灵崇拜上的狂热,是今人很难想象的。在温饱都难以为继的当时,他们会在宗教上的投入惊人的人力物力。比如古人留下的伟大建筑,极大部分都是神庙、教堂、清真寺、雕像之类的宗教建筑。埃及和南美庞大无比的金字塔,也应该归类于宗教建筑。世上很多文化都起源于宗教。汉字起源于宗教,也并不是很奇怪的事。

从书写文字的材料角度,也说明最早的汉字只能是用于宗教用途。后世发现的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文字,都是刻在泥版或者石碑石柱上,其用途非常明确,是为了记录或者交流传播,总之是为了给当代的人或后来的人看的。而甲骨文,顾名思义,是刻在是龟甲或者牛羊的肩胛骨上。 材料昂贵而不便于世俗的记录和传播,只可用于占卜。如果当时的文字也有世俗用途,就不会只用这两种又珍稀、使用起来又不方便的材料,而会像古巴比伦和古埃及一样,用方便易得的泥版或石头书写(这两种材料比甲骨文更易保存,如果曾经有过的话,不会不被发现。至今发现的最早石刻文字,是秦国的石鼓文。大规模的石碑文化起源于汉代。)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有了字,可以通神灵,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汉字最初既然是用来与神打交道的,行文自然要庄重、精练,而不可用日常的大白话。作为一种宗教语言(又称“圣事语言"),能掌握的只有寥寥无几的卜巫之官。这必须是一种非常专业的语言,任何专业语言都不可能是口语化的。那些高高在上的卜巫们,即使是为了显示他们的专业性和神秘性,想必他们也不会用平常说的大白话与神交流。出于他们之手的专用于神鬼对话的卜辞,就是文言文的祖先,也可以说是文言文的起源。

此外,我们还可以以电报为例。 几十年前,手机还未出现,有线电话也是罕见之物。当时最快捷最平民化的通讯方式是电报。电报论字收费,多一个字就要多付一个字的钱。虽然每个字才三分钱,虽然不贵,但在大多数人每月工资不过几十元的当年,如果文字多了,加起来也是一笔可观的支出。因为要计算成本,除了政府机关等的公务电报,发电报的人力求精练以求省钱。所以,没人会用平时的口语来写电报。下面几个就是当年常见的电报文: “母病速归”,“明日K589车接站”,"款已付速发货“。言简意赅,无一字多余。

同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文言文除了与口语脱钩也是别无选择的事。汉字最早的书写材料是甲骨以及后来的竹简,材料的缺乏(殷地并不产龟,龟甲来自是遥远的南方进贡的,非常贵重)、书写困难(上古文字远比现在繁杂,并且是用刀刻,后来才有毛笔),写作的成本很高。为节约成本,写作必须非常精练,力求用最少的字数表达最多的内容。只有文言字才合乎这一要求:精练浓缩、信息密度大、性价比高。“环滁皆山也”,就是一个着名的例子。如果当时都用大白话写文章,成本就太高了。估计没人耗得起。耗得起材料耗不起时间,耗得起材料和时间,耗不起仓储和物流。都说孔夫子“学富五车”, 就是说他读过五辆牛车的书,即五车的文言文竹简。如果换成白话文,同样的内容可能十辆牛车都不够。光是运费就要大大增加。经常“累累若丧家之犬”的孔夫子,想来不会太富裕,不一定负担得起。文言文虽然难懂些,但普及文化不是当时的要务。只要占人口极少数的那些识字的精英们能懂能用,在当时相对简单的社会环境里,也就够用了。

文言文与电报不同的是,电报使用的面不广,时间也不长,不足以使其形成自己的体系。但文言文在先秦的时候,就已经有几百甚至上千年的发育,形成行文精练、句法灵活为特色的语法体系。如使动、倒装、词性灵活转换等等。(灵活的语法实际上是为行文精炼服务的。用字省了,就不太讲究语法。如使动用法,就很明显地为了节约用字)如:"环滁皆山也", "纵江东父老怜我而王我”。这种句子,在口语中是不可能出现的,不管是现在,还是先秦时期。

文言文的特色除了上面说的精练之外的另一特色就是雅。

《易·干卦文言疏》:文谓文饰。 (故有成语“文过饰非”)

《史记·諡法》: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勤学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

在漫长的文言文时代,掌握读写能力的只有极少数上层精英,“文以载道” 是他们的追求。不可能是怎么说就怎么写。除了精练浓缩,惜字如金,还要非礼勿视,以文雅为要务。粗鄙下流的粗口和市井用语,绝无可能入文。即便是用来记录口语,也不会是像今日的白话文一样直接记录成文,而是按照某种规范翻译成文言文,使之精练文雅。

即使在文言文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当今,许多重要的文字,如一些碑刻、公告、祭辞等等,还是以文言文或半文半白的文字书写(比如出了名的《浙大120周年公告》)。原因无非也是人们公认文言文更文雅、更庄重。

所以,从一开始,文言文就是不依存口语,而是与口语平行的另一独立书面语系统。文言文的这种现象,符合语言学家 Charle A. Ferguson 在1959年提出的“双言制”说法:

“【双言制是】 一种相对稳定的的语言使用情况。在语言的主要方言(含一种或加上数种区域标准)之外,还存在一种与之浑然不同的、高度编码的(通常语法也更复杂的)高层变体,为使用书面语的受尊敬的大量群体使用,源于早期文献或另一个言语社区。这种变体多数情况下要通过正式教育才能学会,且主要用于书面语和正式谈话。但在该社区的日常语言中并不使用。”

文言文作为汉语的高层变体,与口语脱节。这种说法比较适应文言文的历史发展脉络:在起源阶段,它是掌握在少数宗教专业人士手中的圣事语言,用于与神鬼交流,自然不用让一般大众听懂。在以后的大部分时间里,文言文是作为“帝国语言” 而存在。(大部分当代语言学家都把文言文和罗马帝国的拉丁文、拜占庭的古希腊文以及后来大英帝国时期的英文一起当作典型的帝国语言)。因为它实际上已经是一种支配接触交际和行政管理语言。而帝国由少数掌握读写能力的精英阶级控制着。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无数方言的国家里,因为表意文字仅带有语义信息而没有语音信息,帝国之内讲各种不同方言的人甚至讲不同语言的人(如越南、朝鲜、日本)只要获得读写能力,就可以互相交流,这有利于帝国的统一。

文言文的这种超脱口语的性质,使得它在历史长河中一直保持超稳定性,不随口语的变化而变化。几千年来口语变了又变,发音、用辞、语法等等已经面目全非,但文言文依然故我,千年如一。也正因为文言文的这种独立性,也使得当文言文到了日本、朝鲜、越南,在与当地口语全无关系的情况下,可以被当作唯一书面语,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来一直用之无碍。

文言文与口语之间的如此脱节,让我想到《古代汉语》这门课程或专业学科的命名并不准确,因为其研究的对象主要只是古代汉语中的书面语即文言文这种高层变体。在这门课程中,除了古代的音韵外,极少论及古代口语(平心而论,确实也很难研究,因为主流书面语,也即文言文,离口语太远,无法保存当时口语的真实面貌。唯有明朝以后兴起的话本小说,多少还能保存一些当时的口语。)根据索绪尔的理论:“语言学的对象不是词的书面形式加上它的口语形式;只有口语形式本身才是语言学的对象。” ,《古代汉语》对古代口语涉猎极少,应当改名为《古代汉文》或者《文言文研究》才比较准确。

2. 越南喃字的学习资料。

喃字是越南人以汉字为基础创造的,但在改进和扩充喃字的过程中,又努力使喃字从形、音、义三方面与汉字区分开来,以体现出强烈的越南民族性。有关喃字的最早史料是11世纪李代1076年的云板锺铭文。起初,喃字常用来记录人名、地名,后来逐渐普及,进入国家的文化生活。14世纪胡朝、18世纪西山朝年间,出现了在行政文书中用喃字的倾向。喃字对于营造延续多世纪的辉煌文学起到了特别重要作用。

南汉喃研究院今存多领域的喃字资料单位数以万计,对研究古代越人的生活很有价值。然而,现今越人缺乏对喃学的认识,不能熟练地读写喃字,90%以上的喃字书籍尚未译成越南语。还有相当数量的喃字资料以书籍、横匾、对联、碑锺铭文等形式散布于民间。为此,应该教年轻一代学喃字,并把喃字着作译成越南国语。这将有助于增进越人的知识,促使越南文化进入世界文化文明宝库。

国际标准万国码已将喃字存放在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展B区、C区及E区的U+20000~U+2A6DF、U+2A700~U+2B734及U+2B820~U+2CEAF码段内。多元输入法(多元汉字与图形符号输入法)可以直接打出所有喃字。例如下列图片

中的喃字数字:𠬠、𠄩、𠀧、𦊚、𠄼、𠄻、𠄶、𦒹、𦉱、毶、𠃩、𨑮、𨒒、𠦹、𨔿、𤾓、𠦳、兆。

〖友情提醒〗多元汉字与图形符号输入法受国家发明专利保护未委托任何网站提供下载。现已发现某些网站提供假冒“多元汉字与图形符号输入法”的软件下载,并没有多元输入法的功能,且纯属侵权和欺骗行为,请网友们注意,不要受骗上当!

3. 古文中越是什么意思

造字本义:表示逃避死亡,逃避战乱之地。古时代中原地区战争频仍,不堪兵灾人士纷纷逃往南方的蛮荒之境以求长安。
①本义,动词:从战乱中原远逃南方偏安之地。 ( 本义只见于古文 )

越,远也。——《小尔雅 • 广言》
伆,离也。楚谓之越,或谓之远。——《方言》卷六
②名词:远离中原的东南地区。 越剧 、越语、越南、越王、百越、南越、骆越、闽越、吴越、扬越、于越

凡民自得罪,冠攘奸宄,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书 • 康诰》
越人夷吾、戎人由余,待译而后通。——《盐铁论 • 相刺》
太后感析别之怀,各赐王赤绶,加安车驷马,白越三千端。——《后汉书 ·皇后纪上》
长仞之象,为越僮所钩,无便故也。——《论衡 • 物势》
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史记 • 李斯列传》
将军既帝室之胄……若跨有荆、益,保其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则……。——三国 • 蜀 • 诸葛亮《隆中对》

为越之雪。——唐 •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越客采明珠,提携出南隅。——唐 • 李白《古风》
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唐 • 柳宗元《童区寄传》
越女天下白,镜湖五月凉。——唐 • 杜甫《壮游》
锦、绮、缯、布、葛、越皆五两为束。——《新唐书 • 礼乐四》
绍兴府,《贡禹》扬州之域,春秋时为越国。隋大业初,改为越州,旋曰会稽郡。——清 •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 浙江》
③动词:跨过,跳过,经过,度过。 越冬 越过 越墙 越野 越狱 / 飞越 跨越 跳越 翻山越岭
越,度也。——《说文》
越,渡也。——《广雅》
越十七扼。——《吕氏春秋 • 长攻》
崖可越焉?——《楚辞 • 天问》
阻穷西征,岩何越焉?——《楚辞 • 天问》
戒勿越。——《礼记 • 曲礼》
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礼。——《书 • 召诰》
风不越而杀,雷不发而震。——《左传 • 昭公四年》
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左传 • 成公二年》
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书 • 盘庚下》
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书 • 召诰》
如今敕令吾,不越一家,搜捉太子并胡嵩。——《武王伐纣平话》
越陌度阡。——曹操《短歌行》
越,逾越险阻也。——《六书故 • 人九》
行李相攀援,川广不可越。——唐 •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待兴。——宋 • 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沙漠所签者越在万里之外,虽其数可以百万计,而道里辽绝。——宋 • 辛弃疾《美芹十论 • 审势》
④动词:超出,超限。 越轨 越礼 越级 越权 越位 越界 越境 越狱 越俎代庖 / 超越
越,超也。——《洪武正韵 • 屑韵》
其称名也,杂而不越。——《易 • 系辞下》
无越厥命以自覆。——《书•太甲上》 欲以奢侈相胜,荒淫相越。——汉 • 司马相如《上林赋》
海鸟曰“爰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国人祭之。展禽曰:“越哉,臧孙之为政也!”——《国语 • 鲁语上》
予曷敢有越劂志。——《书 • 泰誓上》
师不越时。——《荀子 • 议兵》
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荀子 • 非相》
越职逾法,以取名誉。——《汉书 • 宣帝纪》

必使为善者不越月逾时而得其赏。——唐 • 柳宗元《断刑论下》
那一枝方天戟超今越古。——元 • 张国宾《薛仁贵荣归故里》
人有父母,如日如月。煦之照之,弗陨弗越。——明 • 刘基《维泽有蒲》
⑤形容词:远扬的,远传的。 / 激越 清越
越,扬也。——《尔雅 • 释言》
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国语 • 晋语八》
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绌然,乐也。——《礼记 • 聘义》
干木,晋之贤人也。魏文侯过其门,式其庐,所谓德尊万古,芳越来今矣。——《水经注 • 河水》
郁郁菲菲,众香发越。——《文选 • 司马相如 • 上林赋》
⑥副词:更加,愈加。 越发 越加 越来越 越爱越深 越用越活 越学越无知
宜颦宜笑越精神。——宋 • 辛弃疾《浣溪沙 • 赠子文侍人名笑笑》
恰随妹妹闲行散闷些,到池沼,陌观绝,越越人叹嗟。——元 • 关汉卿《拜月亭》
兄弟花开似棠棣,越到夕阳花越红。——清 • 袁枚《五月廿日王涣之山留别苏杭诸友》

4. 儒学什么时候传入越南

在宋朝以前,今天的越南北部属于中国封建王朝的郡县(古称交趾、交州、安南)。从公元968年越南建立独立的封建国家直到清末越南仍与中国保持着藩属关系。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传统文化和典章制度给越南以极大影响,特别是儒家文化,在历代统治者的倡导下,渗透和支配了越南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越南民众价值体系的核心。因此,越南属于中国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的范围。但儒家文化在越南经过损益、整合和重构,融入了许多本土文化因素,已不单纯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翻版。在越南迈向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儒家文化的逗遗传基因地有可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起到某种催化、促进的作用,使越南成为亚洲儒家文化圈中继日本、逗亚洲四小地之后又一条升空的小龙。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设置九郡,其中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今越南北部。从此,儒家文化借助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兴办教育、移风易俗以及组织逗使驿往来观见礼化地等措施开始传播到越南境内。东汉至三国时期派驻交趾的官吏,如士燮、锡光、任延、马援等,均以传播儒家文化为己任,其中士燮的贡献尤为突出,被当地人民尊为逗士王地。越南史籍称:逗我国通诗书,习礼乐,为文献之邦,自士王始。其功德岂特施于当时,而有远及于后代。地这一时期,不少精通儒学的中原士人流入交趾,如经学家刘熙、薛综等,使儒学的传播日渐深入。唐朝进一步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经营,全面推行科举制度,一批着名的中原文人如杜审言、沈亻全期等寓居安南,更使儒风日盛。总之,从秦汉至唐末的一千多年中,由于中国封建王朝在交趾地区推行逗教以诗书,导之义地、逗俗化交土地、逗书同文,行同伦地的文化同化政策,以及中原移民与当地人民的交往融合,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原文化逐渐深入越南,成为越南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并且塑造和奠定了越南立国后文化发展的方向。

从文化生态圈的角度看,不同民族而相互邻近的文化,都是互为环境的。某种环境不仅迫使一个民族接受另一个民族的文化要素,而且促使这个民族主动吸纳另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如果说,在公元10世纪前越南接受儒家文化是被动的,那么公元10世纪越南立国后则是主动积极地吸取中国儒家文化。其原因一方面是经过一千多年中国文化全方位的侵润,儒家文化已成为越南文化的母体和深层结构,并发展和形成了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结构、政治经济制度;另一方面是越南历代封建王朝出于巩固封建统治、建立统治秩序的需要,主动采纳以逗治国平天下地为中心任务的儒家文化。因此,越南立国后儒家文化的影响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日益增强,到19世纪封建社会末期已臻于极盛。越南李陈二朝的意识形态是佛儒并重,虽然佛教略占上风,但统治者越来越重视以儒学作为制定朝制和社会制度、维护统治秩序的政治思想理论,开始尊孔崇儒。公元1010年,李圣宗下令在升龙建文庙,塑周公、孔子及先贤之像,四时祭祀。越南有奉祀孔子的文庙,即始于此。仁宗太宁四年(1075年)开科取士,这是越南立国后首次举行科举考试,以儒学为考试范围。随后设立国子监,作为皇室及官僚贵族子弟学习儒家经典的场所。陈朝时期,科举更加趋于制度化,分别授予殿试前三名以状元、榜眼、探花称号。1253年,陈朝创立国学院,并塑孔子、周公、亚圣像,画七十二贤像,定期祭祀。同年九月,陈太宗诏谕全国儒士集中到京都国学院,讲习逗四书六经地。越南史学家黎嵩曾对李陈二朝儒学的发展做过这样的评说:逗李太祖时,圣学不闻,儒风未振。到了李英宗,修孔子之庙,以振文风,籍田有耕,圜法有立,治则评矣。陈太宗设科取士,宰相则择其贤良,辅东宫则选其德行,陈家基业由此而固。地可见儒学对李陈二朝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1428年黎利即位,建立黎朝。黎朝统治者从一开始就尊孔崇儒,定律令,制礼乐,设科目,创学校,祀孔子以太牢,确立了儒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首先是大兴儒学教育,形成了更为完备的学校和科举制度,造就了黎贵淳、阮秉谦等一批着名的儒学家和儒生士大夫阶层。与此同时,还按照儒家教义制定了一系列通俗化的法典和条例,用行政手段推行。1663年颁行的《教化四十七条》就是典型的代表:逗为臣尽忠,为子止孝,兄弟相以达和睦,夫妻相爱敬,朋友尚信以辅仁,父母修身以教子,师生以道相持,家长以礼立教,子弟各敬父兄,妇人无违父子。地在这里,儒学所具有的道德实践性、教化性及其调节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挥。经过自上而下不懈的努力,儒学在越南的影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到黎朝后期,越南社会逗其三纲五常及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之术,礼乐文章,一皆稍备地,逗风俗文章字样书写衣裳制度并科举学校官制朝仪礼乐教化,翕然可观地。

到公元19世纪的阮朝前期,儒学在越南的发展已登峰造极。阮朝儒风的兴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更为重视系统的儒学教育,除设立国子监外,还对从王室子弟到乡村儿童的教育都制定了统一的学规、教材、规定凡人民子弟,七八岁就要上学,先读《忠经》、《孝经》、《小学》、《四书》,再读《五经》,并大量印行儒家经典着作,供全国百姓学习。二是完全以儒学为指导,颁国策,订风俗。嘉隆十一年(1812年)颁行的国策内容是:敬天、法祖、亲亲、体臣、求贤、审官、勤政、爱民、重农、崇俭、礼乐、教化、制民、慎刑、财赋、法度、崇文、奋武、广言路、固封守、抚边、柔运。风俗十条内容为:淳人伦、正心术、务本业、尚节俭、厚风俗、训子弟、崇正学、戒淫恶、慎守法、广善行。以上内容集中体现了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之精髓。三是改变过去儒、道、佛三教并试的做法,科举考试逗唯儒一家,别无他教地,并在考试中引入八股制。四是进一步抬高孔子的地位,在全国各大城镇都建造了文庙,每年春秋定期举行祭祀,阮朝历代君主亲自参加,仪式颇为隆重。因此可以说,阮朝前期是越南儒风最盛的时期。只是到了1885年,中法两国签订《越南条约》,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之后,越南传统文化的发展出现断裂,越南儒学才逐渐衰落。



儒家文化自西汉元封年间开始传入交趾,到越南阮朝嗣德年间历时两千多年,对越南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越南的儒家文化,实际上是儒教化。然而,经过传播、整合、重构的越南儒学已不再是中国儒教文化的简单翻版,而是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总的来看,儒家文化在越南的整合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儒家文化在越南的传播与整合,使越南形成了一种在内涵和形式上既属于儒家文化圈,又具有越南特色的古代文化。首先,作为儒家文化传播载体的汉字,成为越南沿用两千多年的官方文字,越南学者用汉字撰写了大量的哲学、宗教、经学、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着作,故汉字又被越南史学家誉为逗越南的文化宝库地。汉字在越南吸收以儒学为主的古代中国文化的进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儒家经典就是用汉字写的逗四书地、逗五经地。随着儒家文化的传播,汉字的使用日趋广泛。而且,儒学教育和科举制度的确立,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必须学习、掌握汉字。因此,古代越南称汉字为儒字。与中国不同的是,在使用汉字作为正式文字的同时,越南人创造的逗喃字地也在一定范围内使用。逗喃字地是以汉字为基础,依照汉字逗六书地中的会意、假借、形声等造字法,为记录越语而创制的一种方块文字。喃字本身即是汉文化在越南传播、整合的产物。

在越南古代文学艺术作品中,孔孟之道、纲纪伦常是吟咏不绝的主题,其中隐喻和彰显的伦理道德都深深地打上了儒家思想的印记。被誉为越南最伟大的古典文学名着的《金云翘传》揭露、控诉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赞美自由和爱情,然而其主人翁形象却是按儒家正统观念来塑造的。越南古代学术更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儒家文化土壤中,使越南成为古代东南亚学术文化最为发达的国家,涌现了一批着名的儒学家或以儒学为指导思想的史学家。黎朝学者黎贵淳仅经学方面的着作就有《四书略解》、《书经演义》、《易经层说》、《春秋略论》、《群书考辨》五部。黎朝史学家吴士连撰写的《大越史记全书》明显受到朱子《资治通鉴纲目》史学思想的影响,其据以编纂历史的原则是辨正闰,明顺逆,严篡弑之诛,并以上述原则作为判别人物忠奸顺逆的依据。在其行文或评论中还极力褒扬尊者、贤者与死节者,对伤风败俗者则加以谴责。朱子《资治通鉴纲目》扶纲常、植名教的特点在《大越史记全书》中也得到充分体现。

2.随着儒家文化的传入,科举制度作为培养、选拔官员的基本制度在越南发展起来,延续了800余年。在这种制度下,逗知识的占有与行使权力的权利密不可分,学识的多少成为人们要求国家官职的唯一确实的基础地。在读书做官欲望的驱动下,成千上万的人竞奔科举,学习儒家文化。这对于提高整个越南民族的文化素养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应该看到,科举制传入越南后逐渐演变为一种应用范围极广的考试方法,其不同于中国科举制逗唯儒生是考地的重要特点是儒、佛、道三教并试。李朝在1195年首次举办儒、佛、道三教考试,陈朝和黎朝都曾多次开三教考试。考试之法在黎朝被推广到更多的场合,有试僧道(1429年)、试教职(1435年)、试近侍官员(1448年)、免选试(1449年)、试东宫侍讲(1467年)、试官员子孙(1475年),甚至还有试宦官的(1739年)。儒、佛、道三教并试反映出佛教、道教在古代越南政治、精神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越南封建统治者在尊孔崇儒的同时对佛、道二教也相当重视和宽容,这一点与中国一向以儒教为政治、社会的领导中心和精神号召的情形不尽相同。尤其是佛教在越南的影响极为深远,越南立国初期的丁、前黎和李三朝更是仰仗佛教的支持得以执政,形成逗帝与僧共天下地的局面。在越南,即使在儒学地位大大提高之后,对佛教也还是表示了相当大的敬意。在越南历史上,从未有过中国封建社会曾多次出现的逗灭佛地举动。因此,有的学者认为逗越南人最根本的宗教就是佛教地。而儒学在越南主要是作为一种政治伦理和统治纲领发挥作用的。

3.儒家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和整合加快了越南社会封建化的进程,增强了越南封建国家的国力。与儒学一道进入越南的还有一整套中国式的社会政治制度和一些重要的经济制度。中世纪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文化,就像一剂强烈的催化剂,大大加快了越南封建社会发展的步伐。与同期中南半岛其它国家相比,越南的中央集权较为巩固,官僚机器运转自如,国内政局较为稳定,军队较为强大,文化教育较为发达,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在东南亚都居于前列。因此,经历代封建王朝东征西讨、灭占婆,并华英、南蟠,国家疆域从立国之初的红河流域扩展到湄公河三角洲,到18世纪末已控制了大致相当于今天越南的地域。

值得注意的是,越南在积极吸纳中国文化的同时,还时时要表明越南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显示其引以自豪的大越民族主义精神,并不因文化认同而对其文化母国产生民族认同,儒家的忠君爱国思想大大强化了越南的民族意识。黎朝诗人阮的《平吴大诰》即充分反映了这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逗唯我大越之国,实为文献文邦。山川之土域既臻,南北之风俗亦异。自丁黎李陈之肇造我国,与汉唐宋元而各帝一方,虽强弱时有不同,而豪杰世未尝乏。地黎朝大儒黎贵忄享也宣称:逗越邦肇启,文明无逊于中国。地民族主义精神的高扬即是儒家文化在越南特定历史条件下被整合、重构的产物。

4.由于越南封建王朝实施逗教化地政策,儒家伦理深入民间,在尊崇儒学的社会风气熏陶下,普通老百姓虽没有条件学习儒家经典,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遵循儒家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据西方传教士的报告,在17世纪交趾支那人民中普遍存在着儒教徒的行为,例如特别的贞节,独特的居丧行为等。孝被视为百行之先,受到特别推崇。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地成为越南民谚。忠孝节义、三纲五常成为家喻户晓的伦理道德。儒家文化在民间已成为风俗习惯的一部分。

儒家文化对越南的影响是复杂而深刻的。在越南封建社会的前、中期,它加快了越南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越南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到了越南封建社会后期,儒学所包含的一些消极因素,如压抑个性、轻视竞争、重义轻利、畏天知命、家庭本位等,已成为束缚社会进步的桎梏。特别是在19世纪阮朝时期,当时世界已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近代科学和文化迅速发展,而阮朝却大兴儒学,闭关锁国,排斥商品经济和外来的新科学技术,使越南文化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文化。近代,在中国维新派思想家和西方思想的影响下,越南儒生士大夫分裂为维新派和保守派两大派别。维新派开始公开批判儒学。例如当时流传的一首诗《悼腐儒》猛烈抨击了儒学,诗中写道:

儒呀家喻户晓死死守儒如何成人?古呀弥漫各地苦苦守古到何时?人家为何天宽地阔?为何咱们在家里缩作一团?人家为何远走高飞?为何咱们挤在一起?人家为何是地球之主?咱们为何低头做奴隶?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殖民统治的确立和马列主义的传播,儒家文化在越南的影响大大下降。儒学所包含的积极因素,如爱国主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义节利等思想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在国家遭受侵略、民族受到奴役时,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而奋不顾身,前赴后继,这也是越南作为一个落后的小国始终未能被法国、日本、美国等西方大国征服的原因之一。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作为越南革命指导思想的胡志明思想中的爱国主义和革命道德观即来源于儒家文化传统。



作为越南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文化必将对越南的经济发展、现代化进程产生一定影响。事实上,战后日本的经济奇迹,尤其是60、70年代亚洲逗四小龙地的经济腾飞,已表明在儒家文化圈里实现现代化的现实性和有利因素。作为儒家文化圈中的一员,越南也有可能按类似模式建立起自己的市场经济并迅速实现现代化。越南官方已提出要按照新加坡模式发展经济,就说明了这一点。从目前迹象和今后发展趋势看,儒家文化传统将有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越南现代化进程产生影响:

1、儒家集权制和行仁政思想转换为一种国家导向的发展主义、威权主义政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成为促进越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近30年来东亚一些国家经济迅速崛起的成功经验之一是从传统的儒家文化出发,找到了一种有别于西方自由放任式市场经济的新经济模式。儒家爱民如子、实行仁政的思想,在现代条件下的东亚社会中,发展成为实行相对集权、重视政府权力作用的逗国家主义地发展模式。新的政治发展理论把这类不同于西方式的市场导向的政体称为逗威权主义政权地。东方威权主义政权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功能是保持发展中的较高程度的政治稳定,增强社会内聚力,制定宏观经济计划,保证社会公平与福利等。而这种国家导向的发展主义在越南已初露端倪。越南自80年代中期以来,即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越共七大明确提出,越南逗实行国家管理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地,逗形成由国家通过的法律、计划、政策及其它措施加以管理的市场机制地。从近年来的实践看,这种既利用市场的逗无形之手地来自行调节经济运行,又注重国家宏观调控的逗有形之手地在必要时进行适当干预的市场经济模式是比较适合越南国情的,收到了较好的成效。1991~1995年越南国民经济年均增长率达8.2%。与此同时,越南强调坚持共的领导,不搞西方多党制,注意维护社会的稳定。因此,越南实现了向市场经济的平稳过渡,避免了在这一剧烈转换过程中出现社会动荡、经济混乱。这一点与中国的情况是比较相似的。

2、儒家文化崇尚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亚洲逗四小龙地也正是依靠这种精神力量为工业化创造和积累了必要的资金。节衣缩食,厉行储蓄,是逗四小龙地强化内部积累的重要途径。而越南自1989年以来为吸引储蓄一直坚持实行高利率政策,政府按利率比月平均通货膨胀率高出一个百分点的公式来提高利率,使储蓄存款急剧增加。其储蓄率从1990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上升到1994年的24%,储蓄存款从1990年的10700亿越盾上升到1995年的386500亿越盾。5年增加了34.2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贵的资金。

3、儒家文化是一种个性特强的文化,但一个突出的优点是不排他,对于外来文化有巨大的包容性。这一点已为亚洲逗四小地逗天下之宝,一为我用地的对外开放中的逗拿来主义地所证实。无独有偶,越南自1988年颁布被称为逗亚洲最开明的投资法地以来,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取得了显着成效。到1995年底,越南已批准外资项目1300多个,协议投资额达180亿美元。外国资金、技术的大量涌入,有力地促进了越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儒家重视教育和逗有教无类,机会均等地的传统在越南转化为人们对子女教育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对人力资源的大力开发,成为人民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国家、政府的政策目标。因此尽管越经济落后且经历长期战乱,但其国民受教育程度在东南亚国家中是比较高的,有一支素质较好的劳动力大军。现在,越南已形成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在内的教育体系,全民识字率达85%。越南已成为亚洲国家中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这种重视教育的传统对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引进先进科学技术起了重要作用,并将继续成为越南经济腾飞的重要因素。越南的现代化进程、经济发展模式将与儒家文化发生怎样的关系,现在还难下结论但可以预料,越南会找到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也许是把市场经济的优势与本国传统文化的长处结合起来的模式。越南有可能按逗国家管理下的市场经济模式地实现其现代化。(文章来源:国学复兴网,作者:刘稚)

5. 文言文在日本韩国越南地位如何

日本,越南的我不太知道,不过在韩国,好象年长者会一些文言文,还有就是韩国古代的时候使用的也是汉字,所以韩国的很多文化与中国的很相似。成语谚语什么的,大多数也是根据中文音译过去的。还有在祭祖的时候,会用一些汉字,不过不一定是文言文。
大概日本越南也是吧,毕竟都是中国周边,或多或少中国的文化都会传过去吧。。。。

6. 古时的越南、日本、韩国以学汉文化为荣,为何如今都极力摒弃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自甲骨文开始便不断演化更替才有了如今使用的汉字,同时也是世界上使用最久远的文字。

古代先贤的思想火花造就了璀璨的历史,各派学说百家争鸣,经典作品层出不穷。

文字是这些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没有了它的诞生,或许我们永远也无法一窥古人的风采。

汉唐时期,中华大地就是世界的中心,经济、政治、文化在此交融传播。

西汉时期汉文化传进越南,举国上层人物都以学习汉字为荣,这是贵族才有资格学习的,越南也是因为有了汉字才能使他们的历史传承记载下来。

日文更是由汉字和假文组成,混合使用。

很多人都知道日本对汉唐的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现在都可以从其文化及生活中找到中国汉唐文化的影子。

韩国所在的朝鲜半岛自古所用的文字就是由中国传入的汉字,不过近代的一个国王重新创造了一套文字,也就是现在的韩文,不过汉字在韩国的影响根深蒂固。

古时周边的国家大都是中华大地的附属邦国,所以政治文化都深受汉文化影响,甚至可以说是他们引以为荣的仰望存在。

不过清朝末年,满族统治的中华大地腐朽没落。

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快速崛起,把曾经的天朝上国远远甩在身后。

日本更是翻身做主人,把曾经的宗主国狠狠虐了一把,所以骨子里看不起中国了,更不用说崇拜学习了。

连靠中国而统一的越南都翻脸不认人,精通中国文化的胡志明作为其领导人都毅然废弃了一直使用的汉字。

前不久韩国更是掀起了弃汉化,在国内和国外都掀起了热议。

三个国从古时对中国的推崇学习到如今的摒弃废除,不仅反应了彼此地位的变化,更说明了中国离重回巅峰还是有很长一段距离要走。

要想获得别人的敬佩崇拜,必先有超越他人的实力。

7. 越南龙仙寺现大量古文字,当地无人能看懂,上面写的是什么

上面的字都是古代的汉字,越南的当地人很多其实都已经不认识了,就算是会发音也比较模糊,并不是那么准确。而我国的古代汉字能够被保存得这么完好,也是非常令人骄傲的一件事情。

而越南曾经还被法国殖民过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越南一边被推行使用越南语,另一边还被要求使用法语,从而就将古文字废除掉了。所以现在的很多越南已经基本都不认识古文字,在发现这些古文字之后才会完全看不懂。

8. 现代越南文学是什么

现代越南文学,由于受到法国殖民主义和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摧残,发展缓慢。在20世纪30年代初,只有几个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的文学团体,如“自力文团”等。其创作内容也只局限于提倡个性解放和要求恋爱自由。

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才出现了一批比较成功的现实主义小说:

如阮公欢(1903~1977)的短篇小说集《男角四卞》(1935)、《金枝玉叶》(1934)、《两个可怜虫》(1937)和长篇小说《女教师阿明》(1936)、《一片好心》(1937)、《最后的道路》(1938)等。《最后的道路》描写当时农民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反抗地主与高利贷者残酷剥削和压榨的斗争,曾被认为是接近革命现实主义的作品。吴必素(1894~1954)的代表作《熄灯》(1939)反映了农民被残酷剥削的境况,深刻揭露了地主阶级贪婪、腐朽的本质,被公认是越南抗战前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

1942年,越共中央主席胡志明被中国国民党扣押后,在狱中用汉字写下的充满革命理想和乐观主义精神的100多首诗,是越南文学史上的瑰宝。这些诗篇极大地鼓舞了越南人民反帝反殖的斗争意志。

从1946年法国重新占领越南到1954年抗战胜利,文学艺术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家和作品。如阮辉想(1912~1960)歌颂北山人民起义事件的剧本《北山》(1946);描写抗战初期革命战士英勇抗敌的剧本《留下来的人》(1948);元鸿(1918~)的《火炉》(1946);南高(1917~1951)的《边界纪事》(1951);屠繁(1912~)的讽刺诗集《口碑》(1950)和刘重庐(1912~)的小说《第三战区》(1949)等等。素友(1920~)的诗集《越北》是一部反映越南人民为独立而战的优秀诗作。

进入20世纪70年代,则出现了描绘新时代的新人形象的作品,如友梅的《领空》(1971~1974)、勇河的《金星》(1974)等。

9.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是以先秦两汉的汉语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以及模仿这种书面语而写作的语法形式。但是到了六朝、唐和宋的中古时期,汉语中的口语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这时则有两种书面语。一种书面语是模仿上古汉语书面文献的书面语,比如六朝作家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即“文言”;另一种是在当时口语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此则称为“古白话”,比如南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唐代的变文、宋代的话本等。到了元、明、清的近代时期,情况与中古时期类似,既有模仿上古的书面语,如桐城派的散文;又有在当时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比如《水浒传》、《西游记》等。由于文言文并不是一时一地的一种语言,因此不同时代或地区的文献,在语法和词汇上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在20世纪之前,以汉字书写的文言文,于中国以及朝鲜半岛、日本、越南,使用在几乎所有正式的文书上。在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这种书面语被称为“汉文”(汉文/??,Hanmun、汉文/かんぶん,Kanbun和汉文/Hán V?n,Hanvan)。20世纪之后,在中国,文言文的地位逐渐被普通话白话文取代,而其他国家则开始采用当地语言的书面语。

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和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比较而来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以下所述各项特点皆为举例而未完备。)
[编辑]语法特点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词类及词序两方面。一般而言,文言文有比白话更多的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用作动词:
“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三戒·黔之驴》),名词“蹄”在此做动词“用蹄踢”。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名词“王”在此做使动动词“使……为王”。
名词用作副词,常与“然”(……的样子)连用: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聊斋志异》),名词“犬”在动词“坐”前作副词“像犬一样”。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与泉上者,醉翁亭也。”(欧阳修《醉翁亭记》,“翼”在动词“临”前作副词“像翼(翅膀)一样”。
文言的特殊词序也是显着特点之一。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孰”、“何”、“悉”等置于动词之前: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王曰:‘缚者曷(通“何”)为者也?’”(《晏子春秋》)
在否定句中,用代词作宾语时,一般都放在动词前面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之也(《论语》)
与“以”连用的倒装句: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柳宗元《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卷石底以出”即“石底卷以出”。
文言文中常见通假字,出现的原因有作者的主观原因,如一时想不起此字;也有客观原因,如避讳等。
“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陶渊明《桃花源记》,“要”,通“邀”,邀请。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说”,通“悦”,喜悦。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春秋》),“熙”,通“嬉”,开玩笑。
[编辑]词汇特点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词汇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个差异通常必须以词典或字典的形式加以条列,才能完整表达。不过,有个特点可以概括性地观察:文言文的词汇较为简洁,例如:相较于白话文的词以双音节为主,文言文中的词以单音节为主。
文体分类

中国历代学者对于文体都有不同的分类法。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文体分类研究的开始,相关着作有曹丕的《典论·论文》、李充的《翰林论》、挚虞的《文章流别志论》、刘勰的《文心雕龙》、昭明太子主导的《昭明文选》等。其中《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4类:
奏议
书论
铭诔
诗赋
而《昭明文选》是一本分类很繁杂的选集,将所选的文章分成37类之多。
[编辑]明朝
明朝的吴讷着《文章辨体》、徐师曾着《文体明辨》,清朝姚鼐编《古文辞类纂》,都是讨论文体的重要着作。其中《古文辞类纂》将文体分为13类:
论辨
序跋
奏议
书说
赠序
诏令
传状
碑志
杂记
箴铭
颂赞
辞赋
哀祭
[编辑]现代
由郭锡良等人编着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分析,文体分类有三种标准:依语言形式分、依内容分、依应用范围分。依语言形式,《古代汉语》先将古代文体分为3大类:
散文
韵文:包括诗词歌赋、铭箴颂赞
骈文:讲究平仄对仗却不押韵,不能归于散文也不能归于韵文,自成一类
在此分类之下,古典散文又可以分为4类:
史传文
说理文
杂记文
应用文
[编辑]古汉语语法学的建立

[编辑]起点
中国古代学者很早就注意对语法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在这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宝贵的见解。但是语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应该说是近代的事了, 建立古汉语语法学的是清代马建忠,他于西元1898年写成的《马氏文通》首先创建了一个语法体系。 马建忠(西元1845-1900年),字眉叔,江苏省丹徙(今镇江)人。幼年在上海读书,通经史,精法文、拉丁文。西元1875年被派往法国巴黎大学政治学院留学。毕业回到中国后,在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幕府帮办洋务。西元1900年8月14日,因连夜工作,过度劳累而逝世。
[编辑]研究动机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有识之士之中形成了一种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潮。马建忠平生致力于使国家富强的事业,因此在语言方面,他想给人们一个易于了解、便于学习的法则,以缩短学习语文的年限,腾出更多的时间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等所谓“有用之学”。马氏博学多识,他一方面借鉴拉丁语法,另一方面又吸收了中国传统语文学中的成果,以十多年的勤求探索,写成《马氏文通》。近百年来,古汉语语法研究的进展,与马建忠的功绩密不可分。
[编辑]古汉语语法学
《马氏文通》体大思精,不回避问题和矛盾,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书。它开一代先河,突破了中国语文学的研究传统,揭示出语言内部的结构规律,创立了中国古代汉语的语法学,标志着中国古汉语语法研究的新阶段。该书从词类划分入手,注意句法分析,全面地奠定了古汉语语法的基础。全书分四部分:第一卷正名,给“字、词、次、句、读”等各种语法术语下定义,共23个术语,可说是全书的大纲。卷二至卷六讨论实字,卷七至卷九讨论虚字。卷十是句读论。
参见:汉语语法

[编辑]定义
当人们使用“古代汉语”这个术语时,在不同的语境中赋予了它三个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汉语、上古汉语和文言。 古代汉语首先是指“古代的汉语”。这就是说,鸦片战争以前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统称为古代汉语。古人的口语,我们是听不到了,现在能见到的是由文字记录下来的书面语言材料。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书面语言材料是甲骨文,从甲骨文算起,这样的古代汉语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跟任何事物无不发展变化一样,语言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三千多年来,汉语有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汉语语法、词汇和语音变化的情形,学者将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发展时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上古期是指西元3世纪以前,即历史上商、周、秦和两汉时期;中古期是指西元4世纪到西元12世纪,即历史上的六朝、唐和宋时期;近代期是指西元13世纪到19世纪,即历史上的元、明、清时期。
[编辑]研究语料
当我们把鸦片战争以前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统称为古代汉语时,这是个有几千年漫长历史的语言。对这个过程中的汉语语料,可以取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如果我们把“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都考虑在内的话,那么对古代汉语语料的研究可以归结为六种:“专书、断代、泛时”等三种的共时研究;“比较、贯通、汉语史”等三种的历时研究。
详见: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
[编辑]研究的未来
一个科学的上古汉语语法体系的建立,将大大地节约亿万人,尤其是青少年以及其他想学习古汉语者的时间和精力。一个比较完善而且比较充分地反映上古汉语语法特点的体系,对于完成一部汉语史也是个重要的基础工作。从理论方面说,这个体系也将有助于充实、丰富世界的语言学理论。 古汉语的研究一方面要借鉴现代汉语以及中国各地的方言之研究思想和成果,另一方面又不宜用现代语法的框架来套住古代语法。因此,要从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入手,建立古汉语的语法系统。既要注意古今的迥异,也要注意古今的微殊,即大同中的小异。当我们用现代汉语的框架研究古汉语时,往往易于抹杀大同中的小异,易于“以同代异、以今律古”。同样是古代,也存在分期的不同,这里同样有既要借鉴而又不要比附的关系。另外,还要借鉴汉藏语系里的其他语言之研究成果。 在建立语法体系的基础上,研究者还有许多许多工作要做,在一个比较完善的语法体系的基础上,吸收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等方面的成果,然后最终建立一套“泛时”的“古汉语语法体系”。中国从上古到清代,大量的典籍是用文言写成的,对文言语法以及文言的发展也应研究。完成一部反映从上古直至清代的语法全貌的“新《文通》”后,马建忠所期望的“循是而学文焉”,将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文言研究也将为发扬和恢复中华传统文化而做出贡献。
[编辑]现代的发展

文言文的缺点在于难懂、不易普及,要读懂文言文须经过适当的训练才能够了解其中的含意,而要写作文言文的难度更高,所以民国8年的白话文运动后,中国文坛强调“我手写我口”、“能识字便能读文”的白话文,渐渐的取代了文言文。
然而,所谓“文言文难懂、不易普及”、“文言文须经过适当的训练才能够了解其中的含意”、“写作文言文的难度更高”等等论点,皆是基于白话文使用者角度的看法。如果从孩提时期,就开始学习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其实只相当于学习白话文。
而且,以现代人的角度去看文言文“难懂”其实并不公平,文言文其实也是先秦的口语传化而成;而现在白话文则是以唐、宋以后的北方口语传化而成。其实对非北方人来说,现在白话文亦不能完全是“我手写我口”。
虽然现代华文社会以白话文写作为主,但是文言文仍然受到相当的重视,文言文对白话文仍有一定的影响力。现在仍有许多人喜爱在写作白话文时引用文言典故、诗、词,以及华人社会普遍使用的对联等等。而对于有志学习中国文学的人,文言文的训练更是不可缺少的。
[编辑]当代文言文复兴

文言文复兴,是当代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热点之一。它的产生与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产生,一样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都是中华民族复兴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言文复兴从表面看来,是对胡适等人提倡白话文的否定,实质上则是对白话文运动的引伸。白话文的推行,极大地增加了广义文化的受众,但却使传统中国文化的直接受众越来越少,因而就使中国文化的传承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正是基于完整、准确地传承中国文化的需要,文言文复兴才成为历史的必然。文言文复兴不能否定白话文的存在和价值。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什么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10. 越南人对停止使用汉字作为他们的书写系统有什么看法

我认为应该有一个复杂的观点,大约有一亿越南人民。

首先,据我所知,大多数越南人并不在乎停止或禁止汉字作为他们的书写系统。你知道,他们是普通人,每天都在为生活而奋斗,没有时间考虑把汉字作为他们的书写系统继续下去。这对他们重要吗?当然,没有。

对于大多数学习拉丁文字多年的越南人来说,改变书写系统是无用的。因此,如果越南的政府想要改变当前的制度,他们应该考虑其他可以给越南人带来更多好处的问题,比如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和改善投资环境,而不是花钱和时间去停止/继续使用汉字。学习汉字或汉语。楚辞应该是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个人选择的问题。

有些人抱怨他们看不懂历史遗址大门上的越南古文《楚辞》。然而,近年来,有一些运动鼓励在这些历史遗址中使用现行的拉丁语文本来取代古代文本,以帮助越南人从这些历史遗址中更多地了解他们的文化。当然,这将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改变所有这些当前的书写系统,但从我的角度来看,越南将会发生,因为它是必要的,了解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写在古代文本无人或少人能够理解他们。

(越南,南沙群岛,临山塔)

第三,当越南政府决定将其许多汉字的古文字改为目前的拉丁文字时,一些有兴趣学习楚语的越南人会感到遗憾。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倾向于认同当前脚本相比旧脚本的优势。

阅读全文

与越南学的古文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尼苏门答那怎么去 浏览:510
中国2020年目标是什么 浏览:229
入境印尼需要准备什么材料 浏览:126
意大利属什么类型 浏览:596
越南每年死亡多少人 浏览:598
苹果中国红怎么样 浏览:1000
哪个岛是中国的最大的岛屿 浏览:740
券商中国是什么 浏览:222
印尼女孩割礼割什么 浏览:445
谢谢印度人怎么说 浏览:783
穿越火线手游越南服如何下 浏览:150
印尼巴士为什么改装不了 浏览:186
意大利什么板块 浏览:750
印度的国旗如何画 浏览:718
英国的平邮到中国要多久 浏览:756
忻州市是中国南方哪个省的 浏览:922
伊朗汇钱到中国需要多少中介费 浏览:88
伊朗为什么这么繁华 浏览:460
这次疫情哪个国家捐赠了中国 浏览:484
中国的思想家有哪些 浏览: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