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请记住她: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军牺牲的唯一女兵郭容容,年仅23岁
都说战争让女人走开,但无论那场战争,女人们从来也没有远离战争,有的甚至在战争中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广西龙州县上龙乡弄平村弄平屯的龙州烈士陵园里,安葬着1879名在对越作战牺牲的解放军烈士。
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郭容容,就是这样一位牺牲在战场上的中国女兵,她也是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唯一一位中国女兵!
女英雄长眠之时,年仅23岁,正是青春豆蔻年华,一个本该花前月下的年纪,就这样凋零在血与火的战场上。
和在战斗第一线冲锋陷阵不同,作为女兵的郭容容,没有参加惊天动地的战斗,没有旷古人心的壮举,她不是战斗英雄,但她却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地履行着祖国赋予的神圣使命。 她是千千万万个在战争中默默为国付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普通士兵中的典型代表。
生于1955年的郭容容,来自山东省烟台福山县西北关村。她于1974年9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任陆军第54军162师师文工队女兵班副班长。
郭容容是《芳华》女主角何小萍的原型,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芭蕾女神”。
在文工队期间,担刚芭蕾舞的郭容容,为了让战士们在紧张的军事训练之余,能够欣赏到高质量的文艺演出,平时的训练非常刻苦。我们在电影《芳华》里面看到的情节,排练时由于过度劳累而晕倒、跳舞导致脚尖受伤、带病坚持演出等等,都是发生在郭容容身上的真实情景。
坚持不懈地刻苦训练,用心用情的专业表演,曼妙优美的舞姿,很快就得到了战士们的认可与喜爱,战友们都亲切地喊她“芭蕾女神”。
郭容容生前照片
由于郭容容在部队表现优异,1978年,师政治部领导找到了郭容容,把准备让她担任组织部电影队放映组组长的消息告诉了她。
担任电影队放映组组长,实际上就相当于提干了,这对郭容容来说,既是组织的信任,也是对她的考验。要知道那个时候,全 社会 都没有什么特别的 娱乐 项目,尤其是对部队来说,看电影就是紧张的部队生涯里最大的 娱乐 活动,所以这个岗位让郭容容既感受到了信任,也有了巨大的压力,但更给了她动力。
在这个岗位上,可不是简单地会放电影就行了,还有其他如文艺演出、会议保障、吹拉弹唱等等大小事宜,都得参与,没有十八般武艺是玩不转的。
战前郭容容(右)和战友留影
初到电影队的郭容容,从最基本的地方学起,既要学习电影放映的基本技术和要求,尽快熟练播放技巧,而且还要会解决放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她还需要去和兄弟部队协调电影的接片工作,不管是接还是送,她都能够做到细致入微,确保不会出现差别,不能影响战士们看电影。不但如此,在放知识类影片的时候,她还经常提前做好功课,整理资料,在放映的过程中为战士们做好解说工作。
长期的辛劳和无私的付出,使郭容容很快赢得了机关和部队指战员的一致赞誉,“师里最漂亮的女兵”,说的就是郭容容。
在关于她的官方表述中,“过去几分钟才能排除的故障,在她手里只需20多秒就搞定”“在师岗位练兵比武中,获得快速放映灯项目两个单项第一”等等。
由于表现出色,1978年9月,郭容容22岁的时候,光荣地成为一名党员。
随着中越边境紧张局势的加剧,越南对中国边境地区的侵略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1979年2月17日,中国军队从东西两线发起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大批中国军队开赴前线,投入到了炮火连天的战场上。
1979年2月19日,自卫反击战打响的第三天,郭容容所在的162师从水口关出境进入越南,加入到了对越作战的行列。
战争的紧张的,郭容容的电影队也被暂时取消,她和其她女兵一起,被分配到伤烈组工作,主要任务是照顾战场上下来的伤员。
战争是激烈的,战斗爆发后,我军作战勇敢,冲击迅猛,很快就摧毁了越军一道又一道防线,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162师进入战场
战争是残酷的,在大量杀伤敌人的同时,我们也有不少的战士负伤甚至牺牲。这些负伤和牺牲的战士,很快即被送到了郭容容负责的伤烈组。
看着那些为国牺牲的战士的遗体,郭容容的心揪在了一起,曾几何时,他们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啊,而现在只能冷冰冰地躺在这里。郭容容她们能做的就是整理好烈士们的遗容,为他们保持好最后的尊严。
对那些负伤的战士,郭容容和大家一起,细心地照顾,耐心地做心理辅导,尽力减轻伤员们肉体的痛苦和精神的折磨。
在这期间,郭容容总是挑最重最危险的活干,搭帐篷,构筑防炮洞等,郭容容总是冲在最前面。为了解决伤员喝水困难的问题,她更是不顾环境的凶险,多次外出给伤员找水喝。
郭容容在战场上的照片,十分珍贵,背景应该是猫耳洞
伤烈组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每天用卡车把从战场上撤下来的伤员和烈士的遗体送回国内。
这项任务看似简单,实际上也是充满了危险与挑战。在由战场通往国内的公路上每日奔波,她们面对虽然不是前线的明枪明火,但敌人在公路沿线的狙击和冷枪冷炮却是她们的最大威胁。
1979年2月25日,攻克高平之战爆发,郭容容随伤烈组赶赴前线收容伤亡的战友。
26日下午,她和战友们将一批负伤的战士和牺牲烈士的遗体抬上车送回了国内。
2月26日傍晚,在送回一批伤亡的战士后,郭容容她们又踏上了凶险的返程。
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郭容容再也没有能够回来。
车队在路上遭到了敌人三面火力点伏击,坐在车厢上的郭容容,被一颗子弹击中了颈部动脉,鲜血狂喷,不幸当场牺牲。
同在车厢的另外一名年仅17岁的太原籍女兵李萍,一下子被惊呆了。匆忙之中,她借着夜色摸过去抱着郭容容,想要为她包扎伤口,但这时的郭容容已经牺牲了。
车辆的驾驶室里,情况同样不好,驾驶员被子弹打伤了腿,不能动弹,在副驾位置上的伤烈组组长、九连副指导员急忙下车,把司机扶下来背在背上,在得知郭容容已经牺牲后,就指挥大家迅速隐蔽到公路边的山上,防备敌人后续袭击。
果然,没多久敌人就上来了,包围了 汽车 ,但在发现车上已经没有人后,丧心病狂的敌人竟然一把火点燃了 汽车 ,而我们的女兵郭容容的遗体,还没有来不及撤离,依然在车上!
九连副指导员和战友们又回到 汽车 被袭击的地方查看情况,
现场的惨状让大家异常愤怒! 汽车 已经被烧得只剩下了架子,而我们的英雄女兵郭容容的遗体,已经敌人被残忍地烧成了灰烬,只剩下了遗骸。
忍着悲痛,副指导员把战友的遗体全部烧完,小心翼翼地把骨灰装好后带了回来。
我们的美丽女兵郭容容,成为162师唯一一位未能把遗体带回国内的战士,也是整个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唯一女兵。
郭容容牺牲的消息,很快在各部队传开,她的壮烈牺牲,更增添了指战员们对敌人的仇恨!“向郭容容同志学习、为郭容容同志报仇!”就是战士们共同的心声。
龙州烈士陵园,修葺一新的郭容容之墓
郭容容牺牲后,被追记为三等功,烈士的骨灰也安放在了龙州烈士陵园里,也是那里唯一一位女性烈士。
为了不让亲人孤单地远离故土,2011年清明节,亲人们把郭容容的骨灰从龙州接回家乡,葬在了烟台市福山区烈士陵园。当地媒体称“她是福山人民的好女儿,是烟台海滨云天之中飞翔的一只海燕”。
郭容容烈士在龙州烈士陵园里的墓地,依然保留着,供人们祭奠。
残酷的战争,打出了中国的国运,也改变了许多中国家庭和中国人的命运,但这场战争我们又不得不打,这就是生存法则的残酷性。
如果没有战争,作为一个青春女子,郭容容和那个时代的大部分年轻人一样,他们也会结婚生子,会过着和我们今天一样幸福安详的日子。郭容容会是一个父母的好女儿、孩子的好妈妈,但她却再也不能够享受这些了。
每当想到这些,我的心就像被锋利的刀刃狠狠地划了一下,那种揪心的伤痛,无言地述说着这段曾经的 历史 。
无论我们的未来如何,都不能忘记那些在疆场上为国付出的英烈们,正是他们的负重前行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才使我们能够拥有今天和平的生活。
致敬我们的英烈!中华民族前进的征途上,永远矗立着你们不朽的丰碑!
致敬我们的军人!致敬我们的人民!
② 越南战争中牺牲的战士的墓地在哪儿
所谓的老山前线。同样,五十多岁以上的人大概也都记得,六零后的也应该都能记得一九七九年的中越战争,中国把它称为:对越自卫反击战。那么,那场战争中中方阵地有一个地名叫老山,所以,当时成为老山前线。很多对越南进攻的中国军队是从老山出击的。后来,中国军队打完了以后撤回来老山又成了前线,就是双方互相炮击的一个地点,但是,老山是中国的领土,所谓老山阵地就是说这个阵地修在中国领土上。在老山还修了不少在对越反击战中牺牲的指战员的墓地。但是,现在很可能只有很少人知道,那墓地现在在哪?也许有人会说,它不就在老山么? 我说对不错在老山,但老山现在不在中国境内了。这些墓地现在在外国了,在外国境内,属于越南领土了。这话的意思就是说,当年属于中国的老山这块土地,现在已经被割让了,给了越南了。连带葬在那打越南去的这些指战员的墓地也一块变成了外国领土了,所以,这时候你会觉得这些打仗的人死在那儿太冤了。如果早知道这块土地要给人家,中国打什么劲呀?这些人干嘛要死去呀?等于是不明不白的在那送死,送完了以后连尸骨都回不到领土来了,回不到本国的土地上。因为那块墓地不能迁,但是墓地所在的那块地被割让了。
③ 佛教时当时还有哪个东亚国家热衷于向塘学习
第四,日本。
日本从隋唐时期就开始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留学僧,全方位学习中国。
日本的战国时代和江户时代,都有人讨论过要以日本的神道教彻底取代来自中国的佛教和儒教,但最终不了了之。因为佛教在日本的势力很大,德川幕府需要利用儒家的“忠君爱国”维护统治。
近代以来,日本开始大力学习西方文化,倡导“全盘西化”。二战后,美国全面控制了日本,美国文化全面进入日本,加上日本的经济崛起,现代化元素变得更多。日本人满脑子都是欧美文化,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已经变得很小。
当然,由于中华文化在日本已经本土化了,日本人想要彻底消除中国的影响显然不可能。日本的去中国化仍在继续,比如今年4月选出的日本新年号“令和”就不是出自中国古代典籍,而是出自日本本土的《万叶集》。这是日本首次使用本国古代典籍作为年号的引用来源。
第三,越南。
越南的前身是汉唐的交趾郡,属于中华核心领土之一,在北宋时期才彻底脱离中国。《滕王阁序》作者王勃的父亲就曾任交趾郡的地方官,王勃在去交趾探望父亲时死在交趾附近海域。至今越南仍有王勃的墓地和雕像。交趾郡虽然独立了,但那里的人还保留着汉人的习俗,参加科举考试和记录历史都使用汉字文言文。
19世纪后半期,法国人殖民了越南,在越南推行以拼音文字取代汉字取得了成功。二战后,越南人赶走法国人。为了消除中国在越南的影响,提高识字率,越南并没有废除拼音字母,反而废除了汉字,普及拼音字母。虽然汉字在越南使用了1800多年,但现在的越南人已经看不懂汉字了。
不过,即使中越文字不一样,但越南与中国还是很相似的,越南语听起来就像中国的方言,越南人也保留了贴春联等习俗,越南也流行相亲和长辈催婚。
第二,韩国。
④ 唐代诗人王渤葬在越南哪里
王勃之死,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未达交趾见到父亲前便死去,有说是探父之后归途中死,有说是风浪大,渔船颠簸掉下海淹死,有说他既渴望又愧疚见到父亲,无法排解心中极端矛盾而投海自杀。关于王勃溺水时事,又有两种说法,一说风浪太大,其尸体眨眼间已被海浪冲走,根本无法打捞;一说他被船夫捞起,因不懂水性呛水昏厥,后过度惊悸而死。王勃之死说法略有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淹死于北部湾防城海域。王勃至合浦郡后,再经钦州进防城境,然后有两条线路可走,一是于防城江下船出海,一是走陆路至北仑河口再乘船出海,在防城登船下交趾,是其渡过海域最便捷且安全的主通道。公元42年,东汉马援南征交趾,主力部队曾走这条线路,历代赴任交趾官员,走的大多也是这条线路。因交趾郡北面防城海域处因“三险” (风高、浪急、礁多)的缘故而剧烈颠簸,故王勃很有可能在此坠海。越南北部的义安省宜禄县宜春乡原建有王勃墓地及祠庙,墓地及祠庙于1972年被美国飞机炸毁,今只存王勃雕像。
⑤ 有什么仪器可以测出坟墓的位置
没有这种特定的仪器,民间一般是搞不到的,除非是专门的考古部门集合一些声纳雷达方面的专家对特定的大墓(比如秦陵)进行一些勘测,如果想用来找到你祖先的墓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民间会有专门干这行的,用洛阳铲进行探测,根据挖掘出的土层进行推断,来判断坟墓的位置。
⑥ 越南是允许土葬的,家具店则是家具棺材一起买,会不会不吉利
在越南你会发现家具店里面家具棺材一起卖的,其实并不会不吉利,而且方便人民的选择!并不像中国那样忌讳,现在我们说一下越南的葬礼方式!
越南农村地区的丧葬习俗非常特殊。不止一个村庄被特别分配土地,为村民建造墓地,埋葬村里的死者。一般来说,他们的葬礼方式相对简单,费用不高,而且缺乏规划。 相对而言,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将面临更复杂的葬礼问题。
过去选择火葬的人通常都是富人或在家乡没有土地的城市居民。它方便快捷,但现在人们的理解水平提高了,他们逐渐意识到火葬更有利于环境保护,方法更文明,程序更简单,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火葬作为一种趋势。
越南城市居民现在正面临这样一种情况:一方面,郊区墓地的墓地资源日益稀缺,导致价格逐渐上涨;另一方面,火葬费用仍然相对较高。不管选择什么,这都是很贵的。
⑦ 骆越古国的骆越古国 - 文化
骆越古国曾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骆越文化中的稻作文化、棉纺织文化、航运文化、象形方块字 、铜鼓文化、冶炼制造文化、崖壁画文化、巫文化、三界观、太阳文化、龙母文化、玉器文化、柱子崇拜文化、干栏式建筑文化等对中华文明、东南亚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历史文献记载的情况来看,骆越人主要聚居在左右江流域和贵州西南部及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骆越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创造了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由于地处中原与华南、西南往来的交汇处,长期的多民族杂居、交流与融合,其文化亦具有多元色彩。其中最能体现骆越文化自身发展特点的是这一地区的青铜文化。 1986年发掘武鸣马头元龙坡西周至春秋墓群和安等秧战国墓群,广西西部地区的青铜文化逐渐显露出来。韦仁义在总结武鸣马头这两群先秦墓时,已把它们定为骆越人的墓地。他认为,马头先秦墓葬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墓穴排列整齐、集中而有序,说明是一处受着一种观念制约的公共墓地;
2,墓室方向绝大多数东西向,在436座墓中有322座为东西向,占总墓数的74%,而且绝大多数头向东,南北向的墓很少,即使是南北向的墓也偏向东,表现了强烈的方向意识;
3,墓葬形制都是狭长小型竖穴土坑,墓坑宽度极少超过90厘米的,一般在60~70厘米之间,长宽之比往往都在4∶1以上,有的达7∶1,墓圹显得特别狭窄;
4,元龙坡西周春秋墓有用火烧烤墓坑之俗,烧烤部位,有的在墓底,有的在墓壁,有的是填土,有的仅烧烤其中的局部;
5,随葬品先经打碎或拆散,然后散放在填土中及墓底;
6,随葬品少,但富有地域特色。随葬品的组合一般是实用青铜兵器、生产工具、生活日用陶器或玉石器。陶器盛行圜底器,少见圈足器和平底器,没有三足器,器表打磨光洁,无纹饰或仅饰绳纹。 再结合马头附近同时代的崖洞葬和右江流域几处战国墓,推断骆越青铜文化的主要特征:
1,流行土葬和岩洞葬
马头先秦墓群是土坑墓,与之并存的是附近的崖洞葬。土坑墓墓室狭长,有将随葬品打碎和拆散埋葬的习俗。没有像岭南东部地区的西瓯墓那样的腰坑。
2,随葬品主要是实用器
基本上没有礼器。其组合也是青铜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铜兵器是剑、矛和镞;生产工具是斧和刮刀;生活用具是釜、钵、杯等;此外还伴出一些玉石饰品。大墓中随葬铜鼓。
3,青铜器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是镂空细纹匕首、圆尖顶长舌圆形器、圆銎长骹矛、凤字形钺、斜刃铜钺、新月形刀、桃形镂孔镞。除武鸣马头先秦墓群之外,还有人面弓形格剑、曲刃一字格剑和铜鼓。
镂刻细纹匕首
武鸣元龙坡出土2件,身呈锐角形,扁茎,无格,阔肩,宽扁叶,呈锐角三角形,截面呈菱形。茎部镂刻细线云纹和凿点纹,叶面浅刻极纤细的栉纹地三角形细线纹及眼状纹。1992年南宁市邕江捞获1件,金黄色,与此十分相似。元龙坡有这种匕首的石范,代表了骆越青铜工艺的最高水平。
圆尖顶长舌圆形器
圆面隆起聚成尖顶,另一面正中伸出扁长鹰嘴钩状长舌。有的背面圆弧,中心突起一个尖圆钮,圆面由弦纹、栉纹、云雷纹组成晕圈,舌末开一孔眼;有的背面隆起,聚成一条细长圆柄。这些都出在武鸣元龙坡墓地,同墓地出土这类器物的石范。
圆銎长骹矛
早期的宽薄长叶,短骹,扁圆銎,骹与叶相比,显得特别短小,武鸣元龙坡铜矛在骹与叶分界处有清晰的段线;晚期的变得厚重,多为圆銎,骹部加长,加粗。武鸣安等秧矛短身圆銎,銎口凹弧,骹的正面有钮,并铸有“王”字符号;武鸣独山崖洞葬铜矛,宽叶长骹,骹两面都铸双勾“王”字符号;田东锅盖岭铜矛一件骹的正面有钮,钮上方也铸“王”字符。
凤字形钺
扁圆銎,整体如同张开的一把折扇,有的身显瘦长,被称为束腰斧,除在武鸣安等秧、田东锅盖岭战国墓出土外,在百色、德保、大新也有出土;有的对称刃角微翘,形态极为柔和,元龙坡出土的多破碎;锅盖岭1件器身扁平,弧刃翘出两角;在百色至田东的右江常打捞出此类铜钺,右江流经百色市区萝卜洲附近一次打捞出4件。
斜刃钺
武鸣马头元龙坡墓地出土。斜刃,双肩向内收成倒勾状双翼,两面自肩部至锋尖各有一道弯弧形棱脊,近銎部有数道弦纹。有双斜刃和单斜刃两种。双斜刃钺的刃呈斜弧形,武鸣马头元龙坡130号墓一件长15.5厘米,刃宽12.5厘米,尖锋,宽肩略呈翼状,扁圆銎。来宾古旺山崖洞葬出土1件,与此十分相似,通体光素,脊根部有一细小的穿,通长13.7厘米。单斜弧刃,背脊斜直,武鸣马头元龙坡147号墓一件通长10.5厘米,刃宽9.6厘米,单肩,背脊微弯曲,扁圆銎。南宁邕江水下出土1件,通长8.9厘米。在田东右江和百色萝卜洲也出水同样的斜刃钺。马头元龙坡有石范伴出,说明这种斜刃钺是当地铸造的。越南北部富寿的富厚、安沛的安合、老街的铺卢和海防的越溪也有类似钺,如富寿富厚出土1件,宽圆跟銎部也有一条横凸线与南宁、百色的极相似。
郁江水系的百色、田阳、南宁、贵港一线发现最多,还见于柳江、灵山,广东的广州,香港的大屿山、赤立角、南丫岛,在越北见于清化、海防等地。广西贵港剑、南宁邕江剑与越北东山剑、海防象山剑属一个类型。邕江剑,2002年于南宁邕江打捞出水,无剑首,扁状茎,中部收束,近格处加宽,剑格两端微翘,剑身起脊,最宽处在中部,平缓向前收束,前端骤收成锋,近格处饰人面纹。东山剑也无首,茎的上部较粗,中部较细,下端又扩宽,茎的表面饰曲折的阴线纹,在阴线纹框内填五道纵横极细的阳线纹,线纹上再饰S形卷云纹,茎的基部有阴线构成的梯形框,框内填S形卷云纹,剑格宽5.2厘米,两端上扬,中部弯曲如弓,剑身长17.4厘米、宽4.6厘米,最大宽位于剑身中部,上、中部的空间饰人面图案,呈倒三角形,用连珠纹作外框,脸形轮廓、眉、眼、鼻梁为阳纹。人面下为丫形宽带纹,歧出三组扇形光芒纹。田阳县隆平村剑,剑首有两个如同车轮一样并列的圆环,剑茎扁体实心,两侧有“山”形齿状扉棱,但在剑身人面纹的地方只保留了一个三角形框,并未铸出人面图像。1999年5月柳州博物馆征集到2件从百色某河中打捞出的人面弓形格剑,1件较大,长32厘米,刃宽5.8厘米,无首,茎上部为椭圆柱形,茎上有卷云纹、曲线纹、虚线纹等多种几何纹饰,剑身近格处饰人面纹,面赔瘦长,五官清晰,人面两侧有锯齿纹,下接长*纹,直剌一只横卧的青蛙纹;另一件长245厘米,双环首,茎中部粗大,分三组饰卷云纹、栉纹、鸟纹,剑身近格处饰阴铸人面纹。
曲刃一字格剑
首、茎、身一次铸成,圆首,扁圆茎,一字形格,短扁身, 呈梭形。锅盖岭1件,通长29厘米,刃宽6.5厘米,茎中空,两面均饰回形纹;正背两面均饰二道卷云纹。田阳七联村东邦1件,
通长28厘米,格宽11厘米,厚2厘米,空首,椭圆茎,茎末端有格盖,盖宽于茎,盖面呈椭圆,饰菱形几何纹;茎中部收束,上下向外扩张;茎上下两端饰云纹;剑格宽 于身,两头微翘;格面亦饰云纹;剑身扁,较薄,刃锋利,两面无纹饰。田阳隆平村排楼屯1件,通长26.3厘米,刃宽4.5厘米,茎椭圆空心,无首,茎身束腰,上端近格处的脊部有一“Y”形血槽。田阳百育沙场1件,通长28厘米,刃宽7厘米,茎上饰云纹和斜线纹,盖面饰菱形纹,格面饰云纹,和锅盖岭出土的很相象。田东林逢镇打捞1件,全长27厘米,刃宽4.2厘米,首、茎、格上都有精细的几何花纹,剑首平面呈菱形抹角的椭圆形,正中饰菱形纹,外围以扁长方块,内饰S形云纹;剑茎上自首而下饰六道回纹箍,靠近剑格处有一个对穿小圆孔,圆孔外亦饰S形云纹;剑格面上也有纹饰,以剑首为中心,左右两边纹饰对称,饰S形云纹条带。同类短剑在越南北部多次发现,安沛陶盛1件茎上装饰交织的直线纹;河江1件,剑首分成四格,每格都有一个S形云纹,剑茎上也有精细花纹;1961年在太原钢铁工地出土1件,剑首饰S形云纹,剑茎上有四条S形云纹带,剑格上也布满S云纹,剑身上半部有一组两边匀称的狭长三角形纹饰。
铜鼓
春秋时期从云南中部偏西濮人地区发源,称为万家坝型铜鼓,战国时期已为右江流域和红河中下游的越人接受,1994年在田东县南哈坡战国墓发现2面,1994年在田东县林逢乡大岭坡战国墓又发现1面。在越南北方早在1932年5月在河山平省章美县美良社淞林寺附近的田野就出土过1面,称淞林鼓;1973年在同一地点又发现1面,称为淞林2号鼓;1981年在永富省三清县上农乡出土1面,称上农鼓;1993年在老街发现2面。这些都是形制粗糙,胸部鼓突,装饰简单或没有装饰的铜鼓。大岭坡鼓,鼓面小,胸部突出,腰内缩,下部外撇,足极短,鼓面太阳纹中心隆起,有不规则的11道芒。胸、腰间有两对小扁耳,腰上半部用绳索纹夹对角三角纹纵向分格,下半部分别饰回纹、绳索纹各2道。南哈坡鼓有2面,A鼓鼓面太阳纹中心隆起,周围有不规则的16道光芒,腰部由正倒V形纹带纵分成空格,近足处有一周三*纹和一周雷纹;B鼓鼓面向内凹陷,中心太阳纹隆起,有短小杂乱的22道光芒,芒外又有杂乱的晕圈,外围以绳索纹,胸部凸鼓,胸腰间有两对桥形耳,腰部为纵向曲折纹分割的界格,近足处有一周勾连雷纹。越南淞林鼓,鼓面太阳纹16芒,芒角长短不一,周围有两道小绳索纹,其间有些回纹线条组成的4个平行曲线纹,外围一个带圆点的短线纹晕。胸部光素,腰部和足部上方有平行回形纹及似梳齿的平行短线条纹。上农鼓面径32厘米,高26厘米,全身光素无纹饰。稍晚的石寨山型铜鼓在骆越地区也有发现,如田东锅盖岭铜鼓。锅盖岭鼓,鼓面中心太阳纹8芒,芒间饰斜线纹,外围有花纹3晕,主晕是翔鹭4只,等距离逆时针旋转飞翔,另2晕饰锯齿纹和圆点圆圈纹;胸部突出,饰回形纹和弦纹。 以武鸣马头先秦墓为代表的青铜文化遗存,当属骆越文化,主要分布于广西西半部。以平乐银山岭战国墓为主体的遗存属西瓯文化,它主要分布于广西东半部。事实上,这两半部地区的文化遗存除了一定差异外,也存在不少共性。
西瓯骆越青铜文化是在当地原始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萌生于商末周初,开始以接受中原青铜文化为主,到西周春秋时期掌握了青铜冶铸技术,开始铸造青铜器,产生了自己的青铜文化,这种青铜文化都具有浓厚的土着色彩。到战国时期发展到鼎盛阶段,产生盘口鼎、柱形器、扁茎短剑、竹叶形刮刀、靴形钺、斜刃钺、弓形格剑、一字格剑和墩形铜鼓等极富地域特色的青铜器。同时也就进入了铁器时代。西瓯骆越的青铜器种类繁多,绝不止我们前面讲到的那些,但从总的面貌来看,它们都重视兵器而忽视礼器。春秋时期出现过一些礼器,但多是接受中原文化影响的仿制品。越到后来,这种仿制品就越少。
西瓯用甬钟、柱形器、扁茎短剑、双肩铲形钺、竹叶形刮刀,骆越用铜鼓、斜刃钺、弓形格剑和一字格剑。铜甬钟广泛流传于西瓯或西瓯骆越错居地区,在右江中游田东偶有一见,没有再向西传;柱形器只见于西瓯地区,在骆越地区至今尚未发现;扁茎短剑普遍流行于西瓯地区,在骆越地区也不少见,但与一字格剑和弓形格剑相比,数量少得多;流行于西瓯的竹叶形刮刀,在骆越地区也偶有发现,如武鸣安等秧战国墓、宾阳韦坡战国墓、越北东山文化墓和越溪船棺墓等骆越墓中有随葬。双肩铲形钺只流行于西瓯 但在越南象山遗址出土一件;骆越地区流行的斜刃钺,在西瓯地区一般不见,西瓯用的靴形钺在骆越地区变得棱分明;流行于骆越地区的弓形格剑和一字格剑,除在骆越西瓯交错区偶有发现外,一般不见于西瓯地区。铜鼓只流行于骆越地区,但在越过西瓯中心地区,在偏东的贺州龙中又偶有一见。这样,我们就可以从青铜文化上将西瓯、骆越区别开来。
它们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但由于地理不同,所受文化影响也不同。西瓯更多的是接受楚文化影响,骆越则受滇文化影响较大。
瓯骆故地既是中国南疆东西部地区的结合部,又是内陆与沿海地区的过渡地带,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古代文化有其自身特殊的历史渊源。在吸纳周边地区先进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
⑧ 儿子在对越反击战中牺牲,老父亲苦寻38年,何时才能找到儿子的墓
儿子在对越反击战中牺牲,老父亲苦寻38年,到86岁才找到儿子的墓
导语:我们都知道战争是残酷的,战场上刀剑无眼、炮火无情,但我们只能凭借文字描述、图片与视频间接地认识战争,难以设身处地体会到战争的可怕,只有参战的一线将领与战士们才能真真切切感那种生命随时受到威胁的残酷感。军人是舍小家为大家的最可爱的人们,他们总能在关键时刻为我们负重前行,那些在战场上英勇捐躯的烈士们值得拥有最崇高的敬意。一位老父亲的儿子在对越反击战中不幸牺牲,老父亲苦苦寻找38年,才在86岁时找的儿子的坟墓。
结语:父爱总是默默无言的,却如高山般深沉。为人子女,我们一定要常怀感恩之心。
⑨ 为什么越南有很多坟墓上写有汉语
一越南语的语法是和中文最接近,越南受中国的统治一千多年所以不但在语法而且在风俗习惯方面都受到中国的严重影响。至于越南语单字本身是不是像拼音,这个也没错所以可以说中国人学越南文字是非常容易不过学越南语是比较困难也发音得不怎么标准原因是越南语有六个音调而汉语只有四个音调。反而越南人学汉语比较容易可是想让越南人学好汉字就是一个难题了。如果说越南字的每个字都是唯一的那也没错不过越南语也有同音而不同意思的只是和汉语相比起来还不算什么可以说是很少很少。这也是给你解释为什么你在网上看到刘亦菲的越南语用谷歌翻译竟然能正确翻译过来的原因。其实这个很正常,越南语只要你写得准确的话就无论场合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别人都可以明白你想表达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