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和越南怎么闹僵的
权威回答:
历史大背景是:1969年3月中苏爆发珍宝岛战争,进入七十年代,冷战后期中国与苏联持续处于敌对状态,苏联在中国北方陈兵近百万达44个师,随时有可能再次爆发大战,而中美关系则开始正常化。1978年6月29日,越南加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COMECON)。苏联出于牵制中国的目的,1978年11月3日与越南签订了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苏越友好合作条约》,支持越南在印度支那半岛的扩张。从侧后威胁中国的边防安全。当时虽然越共和红色高棉曾经有过合作,但是当红色高棉的领袖波尔布特掌权而建立民柬后双方关系开始恶化。柬要求越南“归还”那些在数个世纪前柬埔寨“丢失”的领土给柬埔寨。越南人自然地拒绝了这些要求,而波尔布特的反应是对柬埔寨的越裔进行屠杀。
于是越南在苏联的默许下,为了阻止红色高棉对越南侨民的大屠杀,入侵了中国的当时的盟友之一——民主柬埔寨,并推翻了红色高棉政权。同时越南在国内进行了对于中国认为越南在国内大规模“排华”,一共驱逐了将近100万的中国华侨;甚至越南方面对中越边境的陆地、海洋提出主权要求,宣布将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岛屿纳入其版图范围,实际上出兵继承了越南共和国(南越)对南沙群岛部份岛屿的占领,并与中国发生了边境冲突。中国政府方把这些行为归纳为“上述种种举动威胁了中国的边境安全和影响了东南亚的局势稳定”,“为了捍卫主权,惩治侵略者”而发动了“自卫还击战”进入越南。而当时国际上大部分西方国家及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认为是中国侵略了越南,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也指责中国入侵越南,亚洲大部份国家如日本、印度和蒙古等国也要求中国自越南撤军,但这一出兵得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暗中鼓励,朝鲜与红色高棉也站在中国一边。
由于当时还处在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在全球存在着广泛的利益冲突,而中国由于与苏联交恶和以往输出革命的策略,导致了其在东亚地区处于相对孤立的局面。为了与苏联争夺在共产世界中的领导权,并显示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统治能力和对军队的指挥能力,及拓展外部空间并援助其盟友红色高棉政权,因此趁越南的盟友苏联忙于阿富汗战争 (1979年)无暇它顾,而美国又开始与中国改善关系之际,发动了此次战争。从另一个意义上说,中越战争,同时也是对苏联的一个教训。这点在邓小平1月访美,2月就开战的顺序来看,尤为明显。对于美国来说,西方国家乐于见到中国教训一下越南这个苏联的盟友。美国还曾经明确的表示,如果苏联因此对中国发动核子攻击,美国将视为苏联对美国发动核子战争而予以还击。中越战争之后,中美关系进入了近10年的黄金时期,直到1989年6月。 因此中越交恶实际上是美苏争霸的一个环节,并加上越南因越战后,自我意识的膨胀而触及了中方的底线造成短期边界作战,
B. 越南对中美关系缓和看法
越南是亲美派,他其实是不支持中美关系缓和的,越南和中国发生过两地战争,他希望美国与中国关系越僵越好,越南好渔翁得利。
C. 当年中越战争时,美国的态度是怎样的
中越战争的时候正是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越南紧跟苏联对抗中国,美国看着高兴的很。
引用:中越战争中美国的角色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这句话是世界各国处理国际关系的至理名言。
(一)
建国之后,中国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台湾问题上,与美国数度交恶。但随着60年代中苏分裂之后,中国逐渐被共产主义阵营抛弃,成为孤家寡人,环顾四周,并无一个朋友。前苏联更是想利用越南达到对中国在战略上的全面包围,形势对中国极其不利。
而此时的美国也好不到哪去。在越战中日益不利,失败已成定局。通过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美国了解到了中国的力量,美国国内开始有人主张同中国全面发展关系,希望通过中国遏制前苏联在亚洲扩张势力。
这一点,竟然同中国的利益惊人的一致。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尽弃前嫌之后开始了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中美接近对越、苏无疑构成重大威胁,前苏联加速拉拢越南,而越南在南北统一后,立即开始了反华的举动。终于导致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开始。
(二)
中美两国在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问题上是否达成过协议,至今仍旧是个谜。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邓小平访美归来立即发动了进攻战役,至少是得到了美国的默许。而美国之后的表现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战争爆发后,以前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南斯拉夫除外)强烈谴责中国的“侵略”行径,并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对中国进行制裁。同时,前苏联塔斯社和电台还谴责了美国对中国发动入侵的纵容和默许。真理报表示邓小平在访美回国的第三天就发动了进攻,“因此不管如何掩盖和扭曲,也不能遮掩美国对这场战争应该负的直接和间接的责任。”
战争第一天,美国国务院虽然发表了要求中国立即停止武力行为,撤回军队的声明,可是这份声明还同时遣责越南入侵柬埔寨。在随后召开的安理会紧急会议上,中苏分别拿出谴责对方的提议,反倒是美国人十分难得地当一回第三者,袖手旁观地评判是非。1979年2月25日安理会上,由于中美两国联手,联合国同意被推翻的波尔布特政府(红色高棉)代表发言,结果前苏联代表卡拉莫夫退席以示抗议。由前苏联提议的对中国的制裁也就不了了之了。
(三)
据未经证实的消息,美国在中越战争期间还为中国提供了“援助”。
战争爆发后,美国太平洋第七舰队迅速向北部湾集结,给人一种中美联手作战的感觉。
同时,美国还向中国提供了前苏联军队在边境集结的卫星图片,随时跟踪,随时向中方报告。还有更为具体的传闻:1979年3月初,当解放军利用优势兵力包围越军316师时自认为胜卷在握,而美军卫星却发现316师只是越军的诱饵,解放军已被越军主力反包围,情况十分危险。于是美国迅速通知了中方,使中国军队躲过了一劫。
不管上述传闻真实与否,但就国家利益而言,美国在当时确实和中国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因为在冷战时期,“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美国深谙此道。
D. 有关越南战争,中国到底是个什么角色,各方都有着怎样的利害冲突----------即事件原委如何
1974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揭开中美关系新的篇章。中美两国从此开始酝酿关系正常化。这对当时仍与中国和好而与美军交战的越南来说,却无疑是个坏消息,因为这将意味这中国将有可能减少甚至终止对越南的支持与援助。越南心中不满,转而全面投向苏联。
中美关系正常化对苏联来说,也是一大坏消息。在中美苏大三角中,中苏自六十年代交恶,从此成为死敌。中国也从此成为孤家寡人,环顾四周,并无一个朋友。苏联原本想利用越南达到对中国在战略上实行全面包围,形势对中国极其险恶。老一代中国领导人当然看到这一点,尤其是同越南关系逐渐恶化,越南投靠苏联倾向逐渐明显的情况下,如何突破战略上的不利形势以达到对抗苏联的目的,就日益成为中国的迫切需要了。
另一方面,美国在越战中日益不利,失败已成定局,心虽不快,也数无奈。通过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使美国了解到了新中国的力量和在地区事务的分量,美国国内开始有人主张同中国全面发展关系,以谋求在亚洲地区实现和平,同时对苏联在亚洲势力扩展进行遏制。而这一点,竟然同中国的利益惊人的一致,因为中国就是需要寻求这样的战略“盟友”。共同利益使中美一拍即和,接下来基辛格秘密访华,中美开始关系正常化及建交谈判,不一而足。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中美接近对越,苏无疑构成重大威胁。苏联加速拉拢越南,促使越南迅速投向苏联,并在南北统一后,立即开始了反华的举动。对内大加迫害华侨华人,对外频频搔扰我边境,打死打伤我边民及边防军,入侵我国土拆毁我界碑。中国政府一向以和为贵的主观愿望对其所行尽力忍让,更进一步强化了越南的自信和野心。然而,中国并非无能之辈,暂时忍让仅仅是由于时机未近成熟,不便大动干戈。当时机来到,便给与越南狠狠教训,这是后话。总之这印证了这样的话:在国际关系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1979年中美建交,邓小平随后立即访美,被问及对越政策时,胸有成竹地说:“小朋友不听话,该打打屁股了!”其实大军早就严阵以待,只等一声令下了!
详细自己看拉:http://bbs.tiexue.net/post_1234172_1.html
E. 中美都打过越南,为何结果不一样,美国反而强大,为何拿不下呢
美国不是打越南是帮助越南的其中一派。中国才是打越南,因为他打了柬埔寨的红@色@高@棉
F. 越南战争的结局对中美关系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越南战争的结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和美国走到一起
在美国从南越撤出后,中国本来的想法是维持现状,在越南重现朝鲜半岛的局面,这样,越南只能继续听命于中国,至少不会全面倒向苏联
而美国从南越撤出后,处于收缩态势,对苏联的攻势疲于奔命,有点不管不顾了
可惜南越不争气,北越统一越南,接着就是越南野心膨胀,想做东南亚霸主,全面倒向苏联
对中国的西南造成潜在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自然要拔出这颗钉子,于是中美再次走到I一起越南成了见面礼
G. 为什么美国打越南那么吃力,打伊拉克很容易
无论是从哪一方面来说美国对伊拉克的攻击比他打越南要简单很多。首先我们从最简单的一个层面分析。越南的地理环境很复,它的天气炎热,而且有很多的高山和雨林,美军在这里作战发挥不出任何的优势。反观伊拉克来说,伊拉克的大部分区域都是沙漠,一眼就能够望到头,这无疑为美国的进攻提供了更多的视野和机会。
三,中美苏形成"三国"格局
对于越南战争,美国无疑是主要打手,中苏两国也有不同程度的参与,但有关军事专家分析认为,当时三国都有不同程度的顾虑。美国担心中国插手,因而接受朝鲜战争的教训,一直不敢跨越南北界线。中国担心苏联介入,所以对北越并无全力支持。而苏联则担心腹背受敌,对越支持同样持谨慎态度。三方互有顾虑相互制约,都不敢实施更大的动作,致使越南战争打成了持续20年的马拉松战争。
而在攻打伊拉克的时候,美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中的霸主,他没有任何的顾虑,只管大规模的轰炸和进攻就好了。仅仅几天的功夫,美国就将伊拉克的首都占领宣布战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