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唢呐原是哪个地方的乐器
波斯
唢呐的由来:
唢呐,古称琐嘹,苏尔奈.又称喇叭、小唢呐、海笛。原是波斯乐器,明代以前传入中国,先为军中之乐,后入民间.明王圻《三才图会》(1607)即唢奈其制如喇叭……不知起于何代,当是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唢呐两晋时期(公元265--420年)已流行于新疆地区。清代称苏尔奈。其名出自阿拉伯语surna的音译。明代王西楼《朝天子》词曰:喇叭锁哪,曲而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对其在当时的艺术表现功能描绘的十分生动。
Ⅱ 唢呐是中国的乐器吗
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
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在广东地区又被称作滴答。唢呐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唢呐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质,呈椭圆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通知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俗称喇叭。
(2)唢呐什么时候在越南出现的扩展阅读:
唢呐的应用:
现在唢呐已经在很多年流行歌曲中被使用,像罗大佑的《亚细亚的孤儿》这首歌曲中间奏部分就用到了唢呐,在这个伤感的音乐中,唢呐用独特的音色演奏着民族调式,使这首歌更加的特别。
苏打绿的《拾穗》诗一首融入了民族的调式的民谣歌曲,在间奏部分用到唢呐,使得间奏更有推动力,听感也更加特别,最后推向了高潮,用唢呐过度的非常自然。GAI的《火锅底料》中也用到了唢呐,使得一首饶舌歌曲在原来的基础上,增添了喜感与乐趣。
Ⅲ 唢呐原是哪个国家的乐器
3 土耳其 唢呐,英文名称souna,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由波斯传入(Surna音译),在西晋时期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寺的壁画中就已经出现了唢呐演奏的绘画,最晚在16世纪就在中国的民间流传了。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圆椎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也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广东地区亦将之称为“八音”。在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Ⅳ 谁有越南音乐特点资料谢谢了
越南的古代音乐多为寺庙音乐。中国的雅乐、儒家音乐(包括祭孔音乐)、道教音乐,印度的佛教礼仪音乐,以及这些音乐的演奏方式和使用的乐器,早在10世纪起就先后传入了越南。到15~18世纪,在音乐理论(如音律、音阶、调式、工尺谱等)、乐器(如月琴、三弦、琵琶、二胡、筝、横笛等)以及戏曲音乐(如嘲剧)、说唱音乐(如大鼓词)等都与中国相似。用月琴和筝伴奏的古雅曲:《征妇》、《南哀》、《南春》、《流水》;古代歌曲:《连环》、《金钱》、《元宵》、《龙虎》等,现今虽已不再演唱、演奏,但尚有曲谱保存。
19世纪中叶,西方音乐开始传入越南,尤其是南部的海港城市,受法国及欧洲其他一些国家音乐的影响很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南音乐工作者致力于民歌的搜集,挖掘民族遗产,发展、创造新的民族音乐文化。
越南是个多民族国家。除80%以上为京人外,尚有60多个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主要是民谣。民谣按其传统分类习惯为“说”、“吟”、“呼”、“唱”、“俚”、“歌”6大类其中仅“唱”就包括“陶唱”、“娇唱”、“春唱”、“盲唱”、“单鼓”、“宫户”等数种,而以“北宁宫户”最为有名,它已成为越南现代音乐创作的重要源泉。民谣的演唱形式多为男女小组对唱。内容多为祭神、祭天、民间故事、爱情、劳动号子、摇篮曲等。
越南音乐多为不带半音的五声音阶,也有六声和七声音阶。有5种调式,常交替使用。由于越南语言的六声字调所致,形成了越南音乐音程大、音域宽、滑音多等特点。其南部地区的音乐与北方音乐略有差异。
越南现今使用的民族乐器主要有:独弦琴、十六弦筝、二胡、月琴、三弦、横笛、唢呐、海螺、锣(包括30个为一套的锣)、木鱼、铃、德啷琴(又名竹琴)以及大鼓、小鼓等。
Ⅳ 越南民族乐器与着名乐曲
越南现今使用的民族乐器主要有﹕独弦琴﹑十六弦筝﹑二胡﹑月琴﹑三弦﹑横笛﹑唢呐﹑海螺﹑锣(包括30个为一套的锣)﹑木鱼﹑铃﹑德啷琴(又名竹琴)以及大鼓﹑小鼓等。
古典歌舞 越南的古典歌舞表演,使用铜鼓、独弦琴、木琴、达勒琴等越南古典乐器,演奏民间乐曲,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民族舞蹈。越南传统舞蹈有竹竿舞、竹笠舞、灯舞、孑L雀舞等
越南传统音乐形式多样,富有民族特色,比较典型的有顺化号子、吟唱、小调。民族乐器有笙、笛、锣、鼓、二胡等。
越南有种独弦琴,又称葫芒琴,是越南特有的民族弹拨乐器。琴为长方形,琴身横卧,内空,左端有一细长把手,把手的上部向外弯垂,可握住来回摆动。把手下端穿一个横卧:葫芦,葫芦肚三分之一以下横向截去。一根琴弦一端固定在琴身右端,另一端固定在把手上,演奏时,右手拨动琴弦,左手抚动把手一紧一松,使琴发出悠扬悦耳的动听音律。其突出特点是拨动一下琴弦后,来回摆动把手,可产生余音缠绵、经久不息的效果,深受人们的喜爱。
Nhạc Online, Nhạc Mp3, Tải Nhạc, Nhạc Chờ, Video Clip, MV | Nhạc Số
http://nhacso.net/
Ⅵ 唢呐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是谁发明的
您好,根据您的问题:
唢呐起源于波斯、阿拉伯一带,公元3世纪时,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唢呐由哨、气牌、侵子、杆和碗五部分构成,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管身木制,呈圆锥形。
至于它的发明者肯定是波斯人,具体无法考证。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些建议,希望对您的问题有所帮助。
Ⅶ 唢呐的起源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曾译作“锁呐”、“销呐”、“苏尔奈”、“锁奈”、“唆哪”等名。 关于唢呐的起源,一说,三世纪新疆拜城柯尔克兹石窟(约265-420)的壁画上已有演奏唢呐的乐伎的形象。另一说,金元时期传入中原,也称“唢叭”、“号笛”。明清时期广泛流传于民间,多用于婚丧喜事的吹打乐队中,也用作民间歌舞和戏曲的伴奏乐器。 唢呐史料始见于明代。明•王圻《三才图会》:“锁奈,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清代唢呐在宫廷被列入回部乐,也用于大驾卤簿。因两端都用铜制,又称“金口角”。后衍生出大唢呐、中唢呐和小唢呐等形制。 各民族,各地区的双簧类乐器的形体大小不一,名称也各异。形体相对较小的称“海笛”。
Ⅷ 乐器唢呐原自以哪个国家的乐器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我国中原地区。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在我国普遍应用。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o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较详细的记载见于明王圻编《三才图会》(1607年刊): 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明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传说明代宗室朱载在唢呐八音孔的基础上研制出眼管子,为我国民族管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据说他曾在九峰寺创建金鼓会,每逢农历九月二十三,各地的唢呐班都要在这里聚会。 明末清初时有同乐会、贾家班,清至民国时有麻金班、毛旦班、银河班等唢呐演奏组织,在当地影响很大。沁阳一带有大花轿,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结婚,闺姑女、门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轿的俗语,正反映了这些唢呐班的影响。依照地域和技艺风格,沁阳境内的唢呐整体上可分为四大家两大派。以沁河为界,分为沁北派和沁南派;沁北派以张家、贺家、马家为代表,沁南派以贾家为代表。其繁盛之况,即此可见一斑。在四大家的影响下,沁阳境内的唢呐班社和艺人队伍规模不断增大,数量十分可观。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沁阳的唢呐班已发展到三十多家,从事唢呐演奏的人员达四百多人,呈现出乡乡有唢呐、村村有乐声的状况。据不完全统计,沁阳唢呐演奏的曲目达三百多首。在现当代民俗、艺术生活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民间艺术家创作了一些新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曲目,如《故乡颂》、《九峰情话》、《沁阳春》。1997年12月,沁阳市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荣誉称号,后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Ⅸ 作为乐器,唢呐起源于哪里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中国中原地区。唢呐是我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据历史资料考查,唢呐流传于波斯?穴现伊朗?雪阿拉伯一带。金元时期传入我国。根据文字记载,明正德?穴公元1506—1521?雪年间,王西楼所作词中就有这样一句:“唢呐唆哪,曲儿小,腔儿大。”明代弘治间,朝鲜修篆的《乐学轨范》中写道:“唢呐制与喇叭……不知起于何代,当是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在明代又将唢呐编入《回部乐》中,称“苏尔奈”。我国有20多个民族流行唢呐,流行地区不同,其称呼也各不相同:汉族现有唢呐、大笛、海笛、喇叭、叽呐、乌拉哇、暖子、梨花等多种名称,而明、清时期有苏尔奈、得梨、号笛、金口角、聂兜姜等叫法:维吾尔族称苏奈尔、黎族称抹轰、拜来、宰乃、沙喇等,蒙古族称荜什库尔、那仁荜篥格等等。
然而唢呐又是一件世界性的乐器,流布于亚、非、欧三大洲的30多个国家,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称谓:东北亚的日本称茶留米罗;朝鲜、韩国则称太平萧;东南亚诸国称沙喇沙鲁呐;中亚的达吉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等国称祖尔奈或素尔奈;唢呐南亚的伊朗、印度、阿富汗等国家分别称锁钠、沙呐、祖尔呐;西亚的阿曼、科威特、叙利亚等国称斯勒依;北非的埃及、阿尔及里亚等国分别称米兹玛尔、祖尔呐、祖喀呐;而欧洲的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称苏尔勒,俄罗斯称祖尔呐等等。而唢呐则是近代的统一称呼。
Ⅹ 唢呐的发源地在哪儿
唢呐的发源地为波斯、阿拉伯一带 ,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
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唢呐曾译作“锁呐”、“销呐”、“苏尔奈”、“锁奈”、“唆哪”等名。
(10)唢呐什么时候在越南出现的扩展阅读:
唢呐,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唢呐虽有八孔,但第七孔音与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与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
唢呐史料始见于明代。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今天唢呐已成为中国各族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
中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