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的青花瓷始祖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中国的瓷都又是那座城市呢
福建德化县是我国着名的陶瓷产区,也是外销瓷器的重要基地。
德化瓷业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瓷器质地洁白坚硬,工艺精良、造型雅致,色泽莹润。 远在宋、元时代就进入国际瓷坛,蜚声海内外。曾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瓷都”。
宋元时代,德化瓷器随着泉州港商业的繁荣和海外贸易的发展而畅销海外。现已发现了30多处宋元时代瓷窑遗址,在东南亚、东非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发现不少当时德化瓷的遗物,就是历史的见证。
北宋时代德化以碗砰仑窑为代表的窑场,其制瓷工艺已采用轮制、模印和胎接成型的技术。以龙窑大量烧制青瓷、青白瓷、白瓷的各式碗、盘、杯、碟、瓶、 罐、壶、盒、洗、花瓶;少量烧制黑釉茶碗等。使用刻花、划花和印花等装饰手法,于瓷器表面饰以莲瓣、牡丹、云水、蕉叶、缠枝花卉等花纹以及篾纹、菊瓣、葵纹、麦穗、卷草等几十种饰纹。这些产品在日本、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等地都有发现。
到南宋时,瓷窑烧制技术又有新发展,烧制的白瓷,器型大,胎体薄,釉色滋润,白度度,透光度强,已达到秀高的水平。
宋末元初,德化瓷窑有很大的改进,出现了一种介于龙窑和阶级窑(又称蛋式窑)之间,较易控制烧成火争的“鸡笼窑”。开始改变宋初以来使用还原烧成的老技术进入采用氧化烧成新技术阶段。此时窑场的生产规模亦有很大扩展,1976年考古发掘的屈斗宫宋代窑炉遗址,坡长达57.1米,共有17间窑室,这样大型的古窑炉,实为全国所罕见。这一时期的瓷釉,已经出现白中闪黄或泛红的新产品,瓷雕佛像已很流行。外销瓷仍占瓷器贸易的主要地位。
元代意大利着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行记中,曾盛选德化“瓷市甚多”、“制作精美”、“购价甚贱”,并把德化瓷器带回意大利。据英国首任驻大使艾惕思到德化参观后证实,至今意大利博物馆还保留一件马氏当年带的德化家春岭窑的小花插作品。
迨至明代,德化瓷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无论是器物造型、烧制技术、产品质量、 生产品种、工艺水平,装饰艺术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水平都远在宋元之上。以何朝宗为代表的瓷塑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艺术”和“天下共宝之”的珍品。独树一帜的“象牙白”(建白瓷,釉色乳白,如脂如玉,色调素雅,被称中国白瓷的代表,享有“中国白”和“国际瓷坛明珠”的美誉。特别是道释人物瓷雕,造型逼真,格调高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达到了德化窑古代工艺技术成就的高峰。在明代,德化窑炉在砌建技术有新的创造,在全国首次出现了装烧容量大、既节省燃料,又易于控制烧成火焰的半倒焰式的阶级窑。这种形式的窑炉流传到国外,对国际瓷窑的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
日本1970年出版的《窑炉》一书曾记载:“阶级窑在福建德化最早出现,同时也最着名。日本的窑,是深受德化的影响而设计的,所以日本把德化的窑估计为串窑的始祖。”
时代中叶,釉制作技术有新创造,窑下青花日 渐进入了德化瓷的装饰领域。清代,德化釉下青花瓷器争奇斗艳。全县已发现的青花瓷窑遗址达120多处。青花瓷取代建白瓷跃居主要地位。
青花的花式丰富,纹画内容取材很广,有历史故事、 人物仕女、生产活动、社会习俗、禽兽花果、山水景物和带有宗教色彩的纹饰。画面明净素雅,笔法朴实粗犷,构图简洁舒展,充满生活气息,显示了民窑色彩或幽菁淡雅或浓艳丽的新风格,开创了德化窑彩的新纪元。它和清代新崛起的五彩瓷日用器皿和陈设供器一样畅销国外。目前在英国、法国、日本、菲律宾、印 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越南、印度、叙利亚、坦尼亚等许多国家出土的德化窑古瓷片或博物馆珍的德化古瓷器,就是研究德化古代瓷器发展史和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史的重要文物见证。
晚清以后,随着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我国城乡遭受严重破坏,德化瓷业走向衰落。但是,少数民间艺人如苏学金、许友义等在艰难岁月中,坚持制瓷事业,继承传统,锐意创新,其作品仍获得很高的评价。1915年,苏学金首创捏塑瓷梅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优等奖。之后许友义首创活动瓷练等工艺制作的《木兰从军》、《关公》、《观音》等瓷雕作品,先后分别获得在英国、日本和南京举行的国际和全国博览会的金奖。1930年,他为仙游龙纪寺特制的瓷塑《五百罗汉》,形态各异,生动逼真,亦为中国瓷坛首创的珍品。
民国时期,釉下青花逐渐被釉上彩所代替。1934年,福建省建设厅在德化设改良瓷场,引进球磨、练泥、辘轳车等机械设备,研制釉上彩绘颜料、电用瓷、瓷砖和钳锅、漏斗等化工用瓷。改用石膏模型注浆和机压成型新工艺。但是,这一时期,就整个瓷业状况而言,基本还是沿袭传统手工操作工艺。
解放后,德化瓷业生产获得新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瓷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88年,经县工商管理部门记的瓷业厂家有229户,年末在册人员11615人,占全县职工总数的11.16%。陶瓷研究所、陶瓷学校、陶瓷机械厂、包装纸箱厂、花纸车间等科研、生产配套机构相继建立,过去落后的手工操作逐步为先进生产所代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988年全年瓷业产值5400多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0%,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9.82%。日用瓷器产量占全省瓷器总产量40%,出口瓷器量占全省出口瓷器总量三分之二。产品畅销国内二十多个省市和世界五大洲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省对外贸易的一项重要商品。在中国陶瓷工业上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驰名中外的德化传统瓷雕,继承明代何朝宗的风格重放异彩。动用捏、雕、镂、刻相结合的技法,把优质原料和精湛技艺融为一体,具有独特的风格,现在德化生产的在历史传统题材的产品达390多种,各类姿式和规格的瓷观音有100多种,大型瓷雕《滴水观音》高达1.90米,气势端庄高雅;最小的《披坐观音》,高仅5厘米,清逸隽秀。这些神态各异的造象,继承和发展了“传神写意”的传统技法,使瓷雕人物形神兼备,色彩明净,蕴含着美好、健康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感受。艺人们善于利用不同质料的泥釉,使瓷雕色泽极富变化。现代题材和各种动物、花鸟、盆景、花篮的瓷雕取材广泛,品种多种。这些瓷雕艺术品多次被选出国展出,深受国际友人的赞赏。
明代被誉为“国际瓷坛的明珠”的象牙白瓷,建国后得到恢复发展,易名为“建白瓷”。复产成功的建白瓷。瓷质细腻滋润,色泽柔和洁白,微呈乳黄色,宛若象牙。在历次出口商品交易会和出国展出中,都受到好评,荣获国有优质产品证书。
德化高白度瓷,是建国后德化瓷科研的新成果之一,它以88.1度的高白度被全国陶瓷界评为白瓷之冠。高白度制作的茶具、酒具、餐具、花瓶、台灯等各种工艺品,色如凝霜,釉面晶洁,胎质坚薄,为人喜爱。高白度梅花酒具、水仙花插、蓓蕾酒具曾分别荣获1982年全国陶瓷美术设计一、二、三等奖。龙凤花瓶、孔雀双耳花瓶等产品在国外展览中被赞为瓷中珍品。目前,即将开工的德化瓷厂“建白”高级成套瓷生产线和德化第二瓷厂的白度高档成套瓷生产线投产后,将使德化瓷器这两杂金花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随着近年来对外开放的形势及我国建设事业的日益发展,德化瓷器将不断改进装饰艺术,增加花色品,提高产品质量,以适应国内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贰’ 越南青花瓷的介绍
越南位于中南半岛,受到中国以及周围其他国家的影响。因此,越南青花的诞生,可说是区域间窑业交互影响的结果。在东南亚地区中,越南的陶瓷产业最为成熟且迷人。除了天然资源与地理环境的优渥,越南一向对顶尖陶瓷技术具备极佳的掌握能力。以青花瓷为例,在十四世纪时,世界上能够烧制青花瓷的只有中国与越南两地,越南青花瓷的足迹也早已透过贸易而遍及海内外各地。
‘叁’ 何为安南窑瓷器长啥样不妨看看吧
安南为越南古称,包括现广西一带。安南一词,最初于唐代初叶作为政区名出现于中国载籍,历史上的越南长期臣服于中国,所以“安南”、“越南”这两个国名均与中国官方有关。唐调露元年(679年)所置之安南都护府;(治所在今河内)。安南窑瓷器,即是越南烧造瓷器。 越南青花石榴小罐 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 高5.5公分 在东南亚地区中,越南的陶瓷业最为成熟且迷人。除了天然资源与地理环境的优渥,越南一向对顶尖陶瓷技术具备极佳的掌握能力。 以青花瓷为例,在十四世纪时,世界上能烧制青花瓷的只有中国与越南两地,越南青花瓷的足迹也早已透过贸易而遍及海内外各地。 越南位于中南半岛,受到中国以及周围其他国家的影响。在十六世纪以前,越南北方长期服膺中国儒家文化;南方则受到印度文化影响很深。从陶瓷来看,与中国广东,广西相连,邻近的寮国、柬埔寨也是陶瓷生产国,而中国云南青花瓷则位于红河流域的上游;同时越南绵长的海岸是阿拉伯和印度船只的必经途径。因此,越南青花的诞生,可说是区域间窑业交互影响的结果。 越南青花加彩狮戏大盘 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 口径45公分,高10公分,底径31公分 中国陶瓷在宋元时期大量销售海外,供应亚洲各地的需求。到了明代,却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人们不得擅自驾船到海外贸易,以致亚洲市场的瓷器短缺,越南青花瓷遂乘势而起,填补市场需求,并在十五、十六世纪达到贸易的黄金时期;有别于中国青花瓷富丽胸腔的姿态,越南青花瓷以其温婉内敛的美感风靡了整个亚洲。 在琉球王国首里城、印尼东爪哇满者伯夷王国遗址,都发现了越南青花瓷的残片;远在西亚的土耳其炮门宫与伊朗阿德比尔庙,也将越南青花瓷纳入皇家收藏。 越南青花加彩猴王 十五世纪 高23公分 越南青花加彩花卉罐 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 高12.7公分,口径9公分,底径6.5公分 越南青花加彩花鸟大盘 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 口径43公分,高9公分,足径30公分 越南青花鸳鸯水注 十五至十六世纪 宽17.5公分,高14公分 越南霁青石榴小罐 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 高5.7公分 越南青花花鸟葫芦瓶 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 高18公分 越南青花绿彩花鸟大盘 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 口径44.1公分,高10公分,底径30公分 越南青花凤凰牡丹瓶 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 高40.8公分,口径14.8公分 越南青花水塘盘 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 口径28公分,高6.7公分,足径18.5公分 越南青花加彩孔雀纹盘 十五世纪 口径35.4公分 越南青花象形水注 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 高6.0公分 越南青花鱼形水注 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 高5.2公分 越南青花牛形水注 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 高4.8公分 越南青花人物跪像 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 高32公分,宽16公分 越南青花花卉小盒 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 高3.6公分 越南青花荷花盘 十五世纪 口径35.4公分 越南青花镂空花鸟执壶 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 高23.5公分,口径6.5公分 越南青花飞鸟盘 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 口径27.7公分,高6公分,足径18.5公分
‘肆’ 越南青花瓷的名瓷崛起
中国陶瓷在宋元时期大量销售海外,供应亚洲各地的需求。到了明代,确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人民不得擅自驾船到海外贸易,以致亚洲市场的瓷器短缺,越南青花瓷遂乘势而起,填补市场需求,并在十五、十六世纪达到贸易的黄金时期;有别于中国青花瓷富丽雄强的姿态,越南青花瓷以其温婉内敛的美感风靡了整个亚洲。在琉球王国首里城、印尼东爪哇满者伯夷王国遗址,都发现了越南青花瓷的残片;远在西亚的土耳其炮门宫与伊朗阿德比尔庙,也将越南青花瓷纳入皇家收藏。
1990年代,一艘通称为“会安沉船(Hoi An Shipwreck)”的船舱里装载着二十余万件的越南青花瓷,时代约当十五世纪后半至十六世纪初,可见此时越南陶瓷产业的活跃以及当时运销亚洲各地广受欢迎的程度。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些青花瓷器,风格上与会安沉船瓷器相近,应为红河流域下游越南海阳省(Chu Dau)窑的产品。造形、纹饰丰富,可略见越南青花瓷最盛期的样貌。
‘伍’ 越南青花瓷的匿迹原因
十五世纪末的越南青花依然活跃在国际市场上,但在质量上已略显颓势。陶工们的兴趣逐渐地转向了釉上装饰。红、绿、黄彩或是和青花共同装饰器物,或仅仅单纯的釉上装饰。十六世纪的越南陶工更加的热衷于装饰的堆砌,虽然陶瓷的产量很高,质量却越发令人堪忧了。1567年,即隆庆元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准贩东西二洋。随后,景德镇的产品大量的涌向海外市场,质量之高、工艺之精无人可及。就这样,越南陶瓷和很多其它窑场一道淡出国际市场,包括越南传统的东南亚市场。由于后来明、清朝代更迭影响了中国窑业,越南陶瓷业得以延续至十七世纪末。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朝收复台湾。翌年,开界驰禁,中国陶瓷又恢复了从前的统治地位。越南陶瓷从此在国际市场消失。
‘陆’ 元代的越南有烧制元青花吗
好像有个安南窑 也烧制青花瓷
‘柒’ 青花瓷盘,根据盘底标签判断是苏富比拍卖的“1725年-金瓯船货海捞瓷”,还请藏友行家鉴定时期,谢谢!
苏富比拍卖的这批瓷器是出水海捞瓷,有据可查,可谓流传有序的,07年拍卖的记录在苏富比官网可以查到,所以这批瓷器最晚也是雍正早期的瓷器,有国内外专家考证这批瓷器里有康熙晚期的外销瓷,也搭乘金瓯号结果沉在越南金瓯湾。目前这些茶碟的价值是2000元以内。
‘捌’ 青花瓷是那个朝代出现的与青瓷有什么关系
我这儿找了一段关于青花瓷的资料楼主详细的看一下吧:
青花瓷历史悠久,据考古工作者发现,唐代时河南省的巩县窑就有原始青花制作。到了元代江西景德镇已能生产装饰精致的产品了。
明代青花瓷在元代基础上更是光彩夺目,无论是景德镇的官窑,还是各地民窑,都不乏有精美之作。特别是永乐、宣德和成化、嘉靖及万历朝官窑烧制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装饰丰富而着名于世。
到了清代,康熙、雍正、干隆三代皇帝对瓷器都十分嗜好,并经常提出对质地、画面的改进意见,而且改善了景德镇瓷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青花瓷的制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的青花瓷色泽青翠光艳,清新明快,层次清晰,尤其是蓝色像蓝宝石一样鲜艳明亮,晶莹光润。然而到了干隆后期,青花瓷的工艺制作日益衰落。
出神入化的青花瓷,受到世界各地爱好者的欢迎。早年通过古道"丝绸之路",陆续远销地中海沿岸各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又带有大量青花瓷器遍及越南和马来半岛的30多个国家。至今东南亚各国所收藏的青花瓷的碎片都舍不得丢掉,用黄金将它镶嵌后,藏在宝库里。
明朝正统年间,英宗皇帝在光禄寺设宴,招待外国使者。100多桌酒席餐具全都用的是青花瓷,那清新雅致的花色,把这些外国人逗引得如痴如醉,有些使者及夫人竟悄悄地把酒盅、碟子装进礼服口袋,宴席散后,清点餐具,据说竟被偷走580件之多。由此可见青花瓷具有多大的魅力。
各个朝代的青花瓷器在青花色料、瓷质、图案花纹等方面均有其不同的时代特色。元代青花瓷的胎体一般较为厚重,色彩鲜艳、构图繁密,采用多层装饰,当时青料是进口的。花纹以人物故事、鱼藻纹、缠枝花居多,尤其是叶子在绘制时呈葫芦状。
明代永乐、宣德是我国青花瓷制作的黄金时代。采用进口青花料苏麻离青,颜色深沉、层次丰富。釉面白中泛青,构图较元代疏朗,花纹以瓜果、缠枝纹、束莲为多。
成化起用平等青料,色泽淡雅,当时很少厚重、大器件产品制作。釉面肥润、抚之有玉质感。器物外底部的底釉往往有不平整的波浪纹。图案花纹常见的有云龙、飞凤、团龙、团花、婴戏等正德、嘉靖起用西域的回青料,色泽浓艳。嘉靖帝尊崇道教,图案花纹以云鹤、八卦、八仙等为多见。
康熙青花料采用浙料,色泽鲜艳青翠,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康熙青花浓淡有层次,且有指印纹。器物以小件日用瓷和文房用具为主。图案花纹以龙、凤、缠枝莲、山水、花卉居多。民窑的图案也丰富多彩,大量出现整幅画面,如岁寒三友、米芾拜石等,也有西厢记、三国演义等故事内容。明末清初青花瓷出口量大,为康熙青花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雍正青花的色泽幽静淡雅,但有的青花有晕散现象。图案花纹除缠枝莲、云龙、龙凤外,以清雅的折枝花、团花、竹石、三果、花鸟为多见。
干隆早期青花制品很难与雍正朝区分。中期以后偏于青亮而无晕散感。除了制作碗、盘外,还生产印盒、水盂、笔筒、笔插等各类文房用具。图案除了传统的云龙、云凤、缠枝莲外,以串枝莲、三果、婴戏、松鹤、竹石为多见。当时除了白地青花外,还盛行豆青地青花、黄地青花、天蓝地青花、仿哥釉青花等。
至嘉庆时青花瓷质量有所下降,但当时上等的青花器仍与干隆相仿,青花色料较浅淡。
光绪初年曾大量烧造官窑瓷器,使一度衰落的青花瓷显得生机勃发。当时的青花瓷以仿前朝较多,图案纹饰以八吉祥、龙凤呈祥、万寿无疆、玉堂富贵、群仙祝寿、福禄寿喜为。光绪晚期由于战乱频仍,使刚复苏的官窑青花瓷制作又一蹶不振。
‘玖’ 越南青花瓷的文化交融
中国于十四世纪上半叶,由景德镇陶工生产出了精美的青花瓷器。此后,越南便有了用青花来绘制铁彩纹样的趋势。再后来,越南青花和景德镇青花瓷一起出现在热衷于青花的伊斯兰世界的市场上,出现在伊斯坦布尔(土耳其)和亚达毕尔(伊朗)的皇家收藏品中。
关于越南青花的工艺技术,曾有人推测是元代景德镇的移民匠人将青花技艺传入越南;还有人认为越南陶工在十四世纪早期就已能生产精致炻器,所以在模仿复制青花的技术上没有什么障碍,而且本土工匠轻车熟路,更熟悉当地的材料 。
越南青花的发展得益于明朝的海禁政策。这种不许片板下海的政策极大的束缚了中国陶瓷贸易的发展,使越南陶瓷拥有了广大的国际市场和足够的成长空间。
‘拾’ 越南青花瓷的历史渊源
越南从14世纪晚期开始在中国的影响下烧制青花瓷器,在15到16世纪青花瓷的烧制达到其青花瓷生产的黄金时期,并可与中国青花瓷在东南亚瓷器贸易市场上相抗衡,直到17世纪中国青花瓷再次成为东南亚青花瓷器贸易市场中最为重要的产品,在中国青花瓷器的强烈影响和冲击下,越南青花瓷逐渐失去其竞争力,并最终从东南亚瓷器贸易市场上隐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