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吕毅的生平
建文二年(1400)年, 大明王朝发生“靖难之变”时,属国安南(越南)黎氏也发动篡权,杀死了原陈氏国君的诸多后裔。永乐二年(1404年),陈氏旧臣裴伯耆辗转逃到明廷告发;陈明宗的孙子、陈裕宗的弟弟陈天平也在老挝宣慰使护送下到了明廷。于是,明成祖在永乐三年(1405)三月,令广西左右副将军吕毅和黄中,率五千人马护送陈天平回国。可是,吕毅等护送陈天平到达安南的芹站(今越南的河北省该普)时,周围山道险峻加上大雨泥泞,队伍已不成列。突然,雨雾之中安南黎氏的伏兵四起,鼓噪震动山谷,似有千军万马,将明军团团包围。伏兵并不与明军交战,而是突入明军队中,将安南王孙陈天平当场杀死。吕毅等兵力有限,又是在异国作战,只好返回国内。
永乐五年春(1407),明成祖派“靖难”名将张玉的长子张辅为“征夷大将军”,一举平定了安南的黎氏动乱。
永乐六年(1408)6月1日,明廷正式下诏书,把“安南”更名为“交趾布政使司”(行省),设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使司,吕毅任都指挥使司的都指挥使(负责军务),黄中为副。时隔不久,原跟随明军平定黎氏叛乱(历史篡权成功后改姓“胡”)的将领陈頠,本是越南陈朝皇族的后裔,幻想胡(黎)氏被灭后,可以复辟陈姓王朝,可结果却是交趾设“省”。他一气之下,干脆树旗复辟,又在越南发动叛乱。
永乐七年(1409)12月,吕毅跟随征夷将军沐晟率大军到交趾镇压叛军。在厥江与叛军激战时,沐晟因轻敌致败。吕毅等突围逃至大安海口,“飓风大作,扬沙昼晦,舟不得行”,终被交趾叛军包围,吕毅被俘。他宁死不屈,终被叛军杀害。
B. 越南人历史上是不是汉人
是的。
交趾自古为中国固有领土
交趾者,汉代郡县也。也作为越南的故称。交趾一直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现在虽称之为独立,实际是对于我国固有领土的分裂。
从文化上讲,交趾及其左近地区属于汉文化圈,历来典籍正统者均为汉字书写。
从历史上讲,咱们细细道来。
鸿庞氏时期(-2879年~-258年),这只是一个传说的时间段。是越南传说中最古老的王朝,也算作是越南作为国家的开端,君主的称号为“雄王”、“雒王”或“碓王”,曾使用“赤鬼国”、“文郎国”等国号。中国古籍中所提到的骆越(又作雒越),就与鸿庞氏的传说相关。 。首先看起源,根据《大越史记全书·外记·鸿庞记》、《岭南摭怪·鸿庞氏传》等越南古籍的说法,鸿庞氏系出中国传说里的炎帝神农氏。神农氏三世孙帝明在南巡五岭时,娶婺仙女,生泾阳王。帝明有意将帝位传给泾阳王,但本身已有长子帝宜,泾阳王“固让其兄”,放弃承权,帝明便决定由帝宜继位,统治北方,并将泾阳王封到南方,实行统治,国号赤鬼国,以“壬戌年(公元前2879年)”为元年。据传说,鸿庞氏共传了十八世,到前257年,蜀泮兴兵灭国。由此可见,此地传说中就是华夏子孙所治理的地方,就是我国固有领土。
瓯雒时期(-257年~-207年),这个时间段有一定争议,有学者认为是从秦朝灭亡时开始的一小段仅仅持续几年的短暂时期。但事实上没有争议的就是这个小国的开国君主为蜀泮,是战国时的蜀国的王子。因先世蜀王要求与雄王通婚遭拒,蜀国因此与文郎国结为世仇。在蜀国被秦国灭亡之后,蜀泮率军南下,到达现在广西和云南,随后辗转南下,进攻世仇文郎国。最后一代雄王自恃强勇,不为兵备,在蜀泮进攻的时候因酒醉坠井而死。于是蜀泮自立为王,称安阳王,改国号为瓯雒。公元前210年,秦朝任嚣、赵佗率军入侵。赵佗在北江的仙游山与安阳王交战,安阳王用灵弩击退了赵佗。赵佗退守武宁山,遣使讲和。双方约定以平江为界,北为赵佗界,南为安阳王界。赵佗子赵仲始娶安阳王的女儿媚珠为妻,入赘安阳王家。仲始窃取了灵弩,用假弩将其掉包。仲始以省亲之名义北归,临行前对媚珠说:“夫妇恩情不可相忘,如两国失和,南北隔别,我来到此,如何得相见。”媚珠说:“妾有鵞毛锦褥常附于身,到处拔毛置岐路,以示之。”仲始回到北方后,将这番话告诉了赵佗。公元前208年,任嚣病逝,临死前嘱令赵佗掌管岭南事务。赵佗在岭南发兵拒险,成为一路割据势力。赵佗发兵南下进攻安阳王。安阳王不知灵弩被窃,为赵佗所败。由此可见,此地仍为华夏子孙统治,并灭与华夏人之手,是属于我国秦朝统一全国的大事件之中。
秦朝时期(-207年~-204年),这个秦朝就是中国的秦朝,这次统一也就是中国的第一次统一,而这次统一中就包括了交趾地区。前221年,秦国已经通过战争相继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此时秦朝最大的威胁为北面的匈奴和南面的百越。前214年,秦始皇派遣任嚣、赵佗率领秦军发动攻势,把岭南地区完全纳入秦朝版图。同年,秦朝在岭南地区设立了南海、桂林、象三郡,任嚣被委任为南海尉。南海郡下设番禺、龙川、博罗、揭阳等数县,赵佗被委任为龙川令。陈胜吴广起义后不久,南海尉任嚣病重,他临死前把时任龙川令的赵佗召来,告诉赵佗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险可据,可以建立国家以抵抗中原各起义军的侵犯,并当即颁布文书让赵佗接任南海尉的职务。前206年,秦朝灭亡。约前204年,赵佗以番禺为都城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这段时期没有解释的必要,我国直接统治,我国的领土。
南越时期(-204年~-111年),赵佗本为秦朝官吏,趁着秦末战乱割据一方。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于前196年,刘邦颁布诏书,分封赵佗为“南越王”, 赵佗接受了刘邦赐给的南越王印章,对汉朝称臣。刘邦通过和平方式使南越国归顺汉朝。约前183年, 汉朝吕后统治时期,赵佗宣布与汉朝脱离臣属关系,自称尊号“南越武帝” ,并攻打汉朝分封国长沙国。前179年,吕后病死。吕后死后,汉文帝继位。赵佗其后表示愿意永久成为汉朝的藩臣,并去除帝制,重新称王。前112年,由于南越丞相杀死南越王,汉武帝平定南越国 ,将南越国领地设置了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这样,由赵佗创立的南越国经过93年、五代南越王之后,终于被汉朝消灭了。由此可见,这根本就是汉朝初年中国统一的一部份。南越国本身就是秦末残存的一个地方割据而已。
汉魏六朝时期(-111年~544年),这段时期为西汉、新、东汉、东吴、西晋、东晋、刘宋、南齐、南梁直接统治时期。公元40年,交趾征侧与妹征贰起兵作反,征侧自立为王。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于公元43年斩征氏姊妹平叛。越南分离主义者将征氏姐妹的起义作为他们所谓的第一次北属时期和第二次北属时期的间隔,但是这不过是东汉的一次非常小的叛乱而已。541年,交州爆发了李贲起义。544年,李贲称帝,建立万春国。这一时期,是我国的固有领土,并且是经历多朝统治。
李贲时期(544年~603年),541年,交州爆发了李贲起义。544年,李贲称帝,建立万春国政权,年号“天德” 。545年十一月,梁廷派杨瞟为交州刺史,陈霸先为司马,率兵攻击李贲。548年三月,李贲授首。李贲的兄长李天宝,自称“桃郎王”,又改国号为“野能”。李贲部下将领赵光复自称“赵越王”(或称“夜泽王”)。550年起梁朝政局混乱,陈霸先率军北上,后来开创陈朝。李天宝于555年病死,由赵光复和李贲部下同姓将领李佛子]分别领导。赵光复和李佛子两势力互相争持,557年李佛子攻打赵光复。最后,双方以君臣洲]为界,将地盘一分为二:以北属李佛子、以南属赵光复。571年,赵光复逝世;李佛子势力兼并了赵光复势力,占领了全部地盘,根据地在峰州。603年年初,隋朝击败李佛子。至此,越南分离主义者所谓的前李朝灭亡,共计59年。但是可以看到,这无非是梁朝末年的一个地方割据而已,到隋朝统一时,就又回归到我国了。可见此地一直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隋唐时期(602年~905年),602年,隋文帝派遣大将刘方平定了前李朝李佛子的势力。621年,唐朝取代隋朝并继续统治安南。
安史之乱后,唐廷的势力大为减弱。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对安南地区的控制力大为减小。905年,曲承裕成为静海节度使,建立了割据交州的曲氏政权,也就成为了五代十国的一方割据。
秦汉时期,交趾郡、九真郡和日南郡仍处在氏族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汉朝虽在其地设立郡县,但基本上依俗而治。郡守、县令的统治很松,基层政权仍掌握在雒王、雒将、雒侯手里,故称其民为雒越。东汉初期,锡光、任延分别任交趾、九真太守,教其民耕稼,制衣冠履,设媒娉,立学校。这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交趾地区的氏族社会和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自此后,越南处于中国封建王朝的直接管辖之下,直至中国宋朝以前都是中国的郡县,称为“郡县时代”。公元10世纪前70年内,出现了12个割据政权,史称“十二使君之乱”。公元679年,唐朝在南越设安南都护府,“安南”的名称由此而来。
明永乐时期(公元1406年),永乐皇帝派张辅率军平定叛乱。永乐五年(1407)置交阯承宣布政使司,治交州府,辖交州府、北江府、谅江府、三江府、建平府、新安府、建昌府、奉化府、清化府、镇蛮府、谅山府、新平府、演州府、乂安府、顺化府、太原直隶州、宣化直隶州、嘉兴直隶州、归化直隶州、广威直隶州;
安南是今天的越南,明建文帝时处在黎氏王朝的统治之下。16世纪初分裂为两个对立的集团:北方郑松集团控制了黎氏王朝的朝政,南方则为阮潢集团所控制。为了对付南方的阮氏集团,郑氏集团急欲结好清廷。1660年(顺治十七年),黎朝派遣使节到清朝朝贡,清朝随即同意册封黎维棋为安南国王。原来割据于安南南方的阮氏集团到17世纪末完全吞并了南方的占城国。1702年,阮氏集团派遣使节来中国,请求清廷册封,遭到清政府的拒绝,于是自立为王。1803年,阮福映改安南为越南国,清政府命广西按察使齐布森出使越南,册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19世纪40至50年代,法国开始武装侵略越南。1874年3月,法国迫使越南签订第二次《西贡条约》,在条约中法国“承认”越南“独立自主”,但须由法国主持越南的外交,借以否定中国的“宗主权”,确立法国在越南的特权地位。1883年,法国全面侵略越南,迫使越南签订了越法《顺化条约》,越南承认并接受法国的保护权。1884年6月,法国强迫越南签订了第二次越法《顺化条约》,确立了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中法战争结束后,1885年6月,中法正式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清政府承认了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放弃了对越南的宗主权。
C. 我想知道黎氏本源
黎的读音lí
一、姓氏源流黎姓源出有四:
1、出自九黎的后裔。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古时为我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相传为少昊(传说中古代东夷首领)金天氏之时的诸侯。黎曾被封为北正(一说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后裔有以字为氏,称黎氏。
2、出自黎国后裔。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以国为氏,姓黎。又据《风俗通义》所载,这两个黎国均为古部落“九黎之后”。
3、出自帝尧的后代。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其子孙后以国为氏而姓黎。又据《路史》所载,古黎国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汤后裔于黎国,后有黎侯丰舒,其子孙有黎氏、犁氏。着一支出自帝尧后裔的黎姓人家,史称黎姓正宗,后来成了整个黎氏家族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为山西黎氏。
4、少数民族改姓为黎。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素黎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黎氏,是为河南洛阳黎氏。
得姓始祖:丰舒。丰舒系商汤后裔。商时有诸侯国——黎国,商末,西伯姬昌攻灭黎国,武王克商后,大封天下,封成汤后裔于黎国,赐为侯爵,其后有黎侯丰舒。丰舒之后,子孙有以国为氏者,称黎氏,尊丰舒为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黎姓早期发源地当是今山西黎城县东北一带,即春秋时黎国都城所在地。早在战国时期,黎姓或因仕宦而处,或因避难而居,西入陕西,东向山东、河北,南徙江苏、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另据史料记载,此期有梁(今陕西省韩城)人黎喁迁居江右(今江西省)。汉时,有黎朱苍任长沙(今属湖南省)相,其后代在湖南发展繁衍。魏晋南北朝,迫于北方战乱,黎姓族人大批南迁,南方黎姓随之而昌盛起来,一直到后代各个时期。据《黎氏族谱》所载,南朝齐有黎侨因功封永乐侯,被奉为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始祖。唐到五代时期,黎姓更广泛地分布于南北方各个区域,其发展出现了些新特点。黎侨一支传至黎干时,在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发展成为望族,于是此支黎姓以“京兆”为郡望堂号,尊京兆尹黎干为开基始祖。黎干之子黎度,任虔化(今江西省宁都)县令,为宁都开基始祖。黎度之孙黎祚,后晋时任职河南(今河南省洛阳)太守。宋代时,黎姓有徙居福建上杭、宁化者。此时,史册所载黎姓名人渐多起来,说明黎姓势旺较之前代达到一个新的程度,黎姓繁茂于以往任何时期。宋末元初,有黎天麟自福建迁居广东梅州程乡(今梅县),被视为入粤始祖。其后子孙有迁居广东丰顺、陆丰等地者。明代有山西大槐树黎姓迁居于湖北、湖南、河南等省。清代干隆年间,有广东、福建籍黎姓入居台湾,进而徙于海外。今日黎姓尤以湖南、广东、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黎姓约占全国汉族黎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黎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九。
三、历史名人黎 嶷:河间莫阝县(今河北省任丘)人,南北朝时北魏将军,因战功被赐爵容城县男,加鹰扬将军。
黎 侨:南北朝齐时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人,因战功被封为永乐侯。
黎 干:唐代戎州(今四川省宜宾)人,曾任谏议大夫,京兆尹。善星纬术。
黎 錞:广安(今属四川省)人,宋代庆历进士,苏轼所作《远景楼记》中评其为:“刚而仁明,正而不阿”。
黎 明:宋代长沙(今属湖南省)人,以孝友信义之高品受人赞赏。
黎 宿:宋代东莞县人,为人敦厚,重礼义。其割股为亲人疗病的事迹,受朝廷表彰,为世人传颂。
黎 贯:明代从化人,正德年间进士,着有《台中稿》、《西巡稿》、《传闽稿》等文集。
黎 淳:华容(今属湖北省)人,明朝天顺年间进士第一,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黎 恂:贵州遵义人,清代文学家。清心淡泊,用心治学,尤长于诗。
黎 简:清代广东省顺德县人,着名书画家,擅画山水,画法得元代四大家之妙。
黎景熙:北周河间郡莫阝县(今河北省任丘)人,善书法,知玄象,以雅好读书,着述不怠见称,官至车骑大将军。
黎靖德:宋代永嘉县(今属浙江省)人,曾任沙阳主簿。其博学能文,主持编修过《沙阳县志》,着有《朱子语类》。
黎子云:宋代儋州(今广东省儋县)人,家贫好学,常与弟载酒见苏轼,轼题其别墅名曰:“载酒堂”。
黎公真:元代时任甘泉令,有仁政,深受百姓拥戴,时民画其像于学舍,以表思念。
黎遂球:番禺(今广东广州市)人,明代诗人,亦擅绘山水。
黎民怀:从化(今属广东省)人,明代着名诗画家,擅长诗、书、画,时称“三绝”。
黎庶昌:贵州省遵义人,清末外交家、散文家。历任驻英、法、德、日四国参赞,又为出使日本大臣。着有《拙尊园丛稿》,编有《续古文辞类纂》。
黎元洪:湖北省黄陂人,历任湖北军政府鄂
D. 越南黎氏和中国黎氏为同一血统吗
越南部分地区曾经是中国的一部分,而且这些地区是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早先的主要分布地区,所以越南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随着汉文化由两广地区向南传播以及中国人成为越南早期首领,汉族的姓氏文化开始在越南传播,逐渐被越南人所接受。包括黎姓在内,越南的不少大姓都起源于中国
E. 九黎后人是哪几个民族
九黎后人是指苗族、彝族、巴族、东巴族、纳西族等。
九黎在远古时代是一个部落联盟,居住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以及长江流域一带。即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地区。九黎以蚩尤为首领,有八十一个兄弟,都是九黎酋长,蚩尤是大酋长。
”蚩尤与同母弟八人,连其自己在内共是九人,均姓黎氏,号称“九黎”,即黎贪(蚩尤)、黎巨、黎禄、黎文、黎廉、黎武、黎破、黎辅、黎弼,再加上族兄弟七十二人,共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黎氏支系部族,
在炎帝姜榆罔时代,东征西讨,夺取了同样是伏羲后裔“九黎国”的领地,故称“九黎之君号曰蚩尤”。
F. 越南黎氏现在共多少人口
大约七百多万人口,越南三大姓阮,黎,陈是越南的过半人口
G. 越南黎氏有多少人口
黎氏很早以前,就南迁越南,并在九真形成望族。越南黎氏为全国第二大姓,历史上曾建立过前黎朝、后黎朝。
九真郡在今越南中部清化、河静、义安-带,郡治爱州即今清化。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镇压征则、征义的反叛,设交趾、九真、日南三郡。秦朝时,九真郡属南越国王赵佗(首都在今广东省广州市)的领地。
越南前黎朝皇帝黎桓,本是京兆尹黎干的后代。唐德宗时,广西桂林总镇黎朝,妣廖氏生子黎干,公妣合葬东岭龟形(据称在广西阳朔县)。黎干生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甲申(804年)三月十三日申时,唐武宗会昌四年甲子(844年)举孝廉,释奠国子监祭酒,升授京兆府尹,晋封兵部侍郎,封京兆侯,妣李氏,继妣吉氏、连氏,俱诰封夫人,与夫合葬莲塘水口边象形(据称在广西阳朔县福利镇秀泉村旁的老寨塘村,古名莲塘村,旁为莲塘底村),生二子:长子黎度,为江西省宁都县东韶黎氏始祖;次子黎庆,留居广西桂林阳朔。黎庆妣杨氏生子红溪。红溪生三子:长子黎觅、次子、三子名失记。兄弟三人隐居阳朔县福利秀泉村。因造反失败,黎觅与妻邓氏携黎桓逃出安南爱州(今越南清化),依附爱州观察使黎某。不久黎觅与邓氏相继而卒,黎观察使收留黎桓为养子。黎桓940年生于广西阳朔,980年至1005年三月任越南前黎朝开国皇帝,在位廿五年,史称“大行皇帝”,年号“天福”、“兴统”、“应天”。前黎朝存世三十年,灭于曾被赐姓黎的大将李公蕴。至1400年,黎桓后裔黎季牦,篡夺大越国陈朝政权,改名胡季牦,建立胡朝,将大越国改名大虞国,让位给儿子胡汉苍。1407年,胡季牦、胡汉苍父子,被明朝军队擒获,刚刚建立七年的大虞国胡朝灭亡。1428年,爱州人、黎桓后裔黎利,建立大越帝国黎朝,史称“后黎朝”,灭于1789年,存世三百六十-年。黎桓的侄子,隐籍供职福建省莆田县,侄孙黎发祥生于北宋端拱二年戊子(988年),北宋仁宗宝元三年庚辰科(1040年)进士及第,任广西郁林州知州,三摄梧州府事,诰授朝议大夫,终于郁林州官署。至孙黎智行,始由郁林州(今玉林市),迁居广东化州六王岭西北黎村,再传八代至黎惟岳隐居黄竹村,为广东化州黄竹黎氏始祖。前玉林地区行署专员黎允武、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七届人代副主任黎济武,兄弟俩都是黎惟岳公后裔,原籍广东化州县甲隆镇那浪村。
H. 越南黎氏族谱
越南黎朝。
I. 越南黎氏族谱
汉族姓氏,为典型的南方姓氏。今以湖南、广东、四川、江西等省分布较多,是中国排名第九十二位大姓。
J. 2022年黎姓的人有多少
黎城,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县,它有着深厚发展史,是中华文明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黎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存隋碑记载,黎城为"炎帝获嘉禾之地",春秋战国时的黎侯国国都名"耒邑",是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女娲补天、蚩尤争天、许由洗耳、燕王争雄、西伯戡黎、冯媛当熊等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均产生于此。北齐摩崖造像、宋代文庙、元代圣源王庙、天齐庙、城隍庙、许由洗耳河、塔坡西周古墓、冯奉世墓、明长城遗址等文化古迹遍布黎城大地,黎城更是黎姓的发源地,我们自谦是会说自己是黎民百姓,黎城就是黎城百姓的来源之地。
一、黎国发展与演变
古黎国为黎氏始祖高阳氏颛顼玄孙黎阳所建,根据古代惯例,其子孙后代遂以黎为姓。
夏朝时,古黎国首都原在黎阳(以开国国君之名为地名,即今河南省浚县东北古黎阳镇)。商灭夏时,黎侯参与夏商"鸣条之战",协助成汤打败夏桀有功,故被商朝成汤改封于潞州上党郡一带(其主要统治地区大致位于今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
颛顼
事实上,据史书记载黎国又被称作"耆国",其原因为黎国初封地为蚩尤"九黎国"故地,黎阳之"黎"因其祖先曾参与华夏族与九黎族的战争,并在攻灭九黎族时立下了功劳,为纪念其功劳故赐姓为"黎"。但古人认为亡国之名不可作为新国之名,故采取"黎"的通假字"耆",称为"耆国",即使由河南迁往山西后,仍未改名。但由于"耆"字书写不便,故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使用"耆国"的本国名"黎国"。
后古黎国于商朝末年时曾遭遇尚为诸侯的西周部落的两次进攻,在遭受两次打击之后,由黎阳所建的古黎国彻底从历史上消失,这就是史书上着名的"西伯戡黎"事件。"西伯戡黎"在历史上共有两次,第一次为文王时期,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文王脱羑里,明年,灭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但是,此次打击只是使得古黎国元气大伤,但仍有一定的实力,尚未沦落到灭亡的地步,其原因在于此次"西伯戡黎"是在商王朝的命令之下进行的。因此,此次出兵的目的在于使已经蠢蠢欲动的古黎国再次服从商王的统治,而不是为了灭国。二次"西伯戡黎"发生于武王时期,此时西周已拥有与商朝相抗衡的实力,甚至一定程度上超过商朝。这时,服从商王朝统治且处于西周灭商行军路线必经之地的古黎国便成为了周武王的首要打击目标。至此,存世千余年,传世数十代的古黎国在西周的打击下,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古黎国人为了缅怀昔日的荣光,遂以国号为姓,改为黎姓。
蚩尤
西周灭商后,为了巩固统治,大肆分封功臣与同姓子弟。其中,西周黎国始封国君为攻伐古黎国的主将毕公高之子。据《尚书·康王之诰》记载:"太保(召公)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尚书·顾命》书序记载:"成王将崩,命召公、毕公率诸侯相康王。",可见毕公高的地位在西周类似于周公旦,故毕公高之子受封于黎国之事颇类似于伯禽代周公受封于鲁国。西周黎国在受封之初,曾有效的震慑殷朝遗族并且有力的抵御了北方戎狄的入侵。但受到西周后期军事实力逐渐衰落的影响,黎国的实力也在不断下降。之后随着西周亡于犬戎的进攻,整个西周王畿一带及位于附近拱卫西周王朝的都陷入战火之中,并且戎狄的打击下,一步步走向衰亡。其中,黎国便在春秋初年亡于赤狄之手,其国君被迫寄居于卫国,直到百年后黎国国君才在晋国的帮助下重新复国。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废分封行郡县,故黎国改国为县。旋即秦朝灭亡,汉朝建立,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文帝于公元前170年封齐王国相召平子儿子召奴为黎侯,置黎侯国,传三世而国除。从此,历史上再无黎国的身影。
在汉朝文帝之后以及三国两晋时代,黎国为潞县。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废潞县,置刈陵县。隋开皇十八年(958),更名黎城县,此为以黎城名县之始,从此与潞城各自为县。唐代之后,黎城县归属不一,宋初黎城县名彻底确定。新中国成立之后,黎城县经过一系列的调整于1985年4月30日划归长治市管辖,至今不变。
二、黎姓的繁衍生息
随着黎国的灭亡,黎氏族人也开始走出黎国原来的统治地区,开始了自己的迁徙繁衍之旅,其足迹遍布整个祖国大地,甚至延伸到了东南亚地区。同时,在黎氏家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也逐渐分化成了不同的分支,其中最着名的分支当属京兆黎氏与九真黎氏。
1.京兆黎氏
京兆郡,为西汉东汉两汉京兆尹辖区,京兆、左冯翊、右扶风合称"关中三辅"或者"关中三秦"。三国初,改置京兆郡,之后沿用到唐玄宗时期,管辖长安地区,治所在今西安市区。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将雍州升为京兆府,京兆郡从此被京兆府取代。
京兆
京兆黎氏的始祖为黎干。黎干为祁姓黎国(即古黎国)亡国国君黎庄公的后裔,主要活跃于唐朝肃宗、代宗与德宗时期的政治舞台上。黎干起初因擅长星纬数术而被入朝,担任待诏翰林一职。肃宗上元二年辛丑(761年),被擢升为谏议大夫,随后即被任命为京兆尹,史称"以严肃为理,人颇便之",深得百姓信赖拥护。代宗大历二年(767),由京兆尹改为刑部侍郎。但之后由于受到鱼朝恩案件的牵连,被贬为桂州刺史、本管观察使,到达江陵时,因母亲去世,返乡丁母忧。
之后,由于京兆尹无合适人选担任,再加上京兆百姓多思念黎干。朝廷遂于唐代宗大历十年(775年)再次拜任黎干为京兆府尹。大历十二年(777年)黎干晋升兵部侍郎,但随后被诬陷交通宦官,曾试图动摇东宫,被赐死于蓝田驿,含冤而死。直到唐德宗建中靖国元年(780年),黎干才获得朝廷的平反,追赠兵部侍郎、太傅、京兆郡侯,谥号"忠贞",赐葬祭,命有司送柩回原籍葬。由于他是第一个官任京兆府尹、并被朝廷追封为京兆郡侯的黎氏名贤,故史书、族谱均载"黎氏望岀京兆,自黎干公始"。
自黎干以后,定居于京兆的黎氏族人凭借黎干身前的地位和死后获得的声誉,开始名列于京兆名门望族行列之中。据《百家姓·郡望注释》记载,京兆名门望族共有三十三家,其排名为:韦、丰、史、康、米、计、宋、舒、杜、宗、羊、于、家、段、车、全、郜、黎(排十八位)、扶、雍、寿、扈、浦、别、夔、晁、冷、皇甫、申屠、归、羊舌、谯、家。至此,京兆黎氏成为当之无愧的名门望族。
2.九真黎氏
九真郡为汉武帝元鼎六年置,治胥浦县(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市西北十余里),下辖七县。新朝时九真郡改称之为九真亭,东汉时复名九真郡。东吴时由九真郡分出九德郡,九真郡由下辖七县变为下辖六县。南朝宋、齐时,九真郡治移风县,辖十二县。南朝梁时,九真郡治设于爱州。及至唐朝,仍有此郡。后唐长兴二年,交趾土将杨廷艺起兵驱逐南汉在交州的势力,九真尽为其土,中国史书方无复载之。
以上便是九真郡简要的发展历程,而黎氏则在很早便已迁居到九真郡,并且在九真逐渐成为望族。现今,越南黎姓为越南全国第二大姓,并且在历史上曾先后建立前黎朝和后黎朝两个国家。越南前黎朝的开国君主为黎桓,据后人考证,黎桓应为京兆黎氏始祖黎干第二子黎庆的后代。故从这个角度来讲,九真黎氏为京兆黎氏的分支。
明朝交趾
交趾土将杨廷艺起兵驱逐南汉在交州的势力后于越南地区建立了吴朝,但吴朝政局不稳,出现了"十二使君之乱"的局面。其中,十二使君中的丁部领(一说名为丁桓)率军作战平定了其他十一位使君,建立了越南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丁朝。而黎桓便是其手下的一员大将,并在丁朝的建立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故在丁朝建立后,黎桓被任命为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十道将军殿前都指挥使。丁朝后期国家发生内乱,黎桓趁机总揽一切大权,并于980年受朝臣和军队拥护,篡位建立前黎朝。黎桓建立前黎朝后,在国内制定法律,整顿内政,并率军亲征平定内乱。1005年,黎桓逝世,诸子争立,黎中宗得位后不久被黎龙铤所杀。黎龙铤自立,性好杀戮,1009年去世后,儿子尚幼,大将李公蕴被拥立为帝,建立李朝,前黎朝亡。
后黎朝由黎桓后裔黎利于1428年(中国明宣宗宣德三年)创立。在后黎朝之前,越南曾有过一胡朝。但胡朝于1407年被中国明朝所灭,越南地区也被纳入到明朝的统治之下。但因明朝统治不当,导致越南地区人民的反抗,其中黎利于1418年发动蓝山起义,自称平定王,号召各地反明独立,展开了十年抗明战争。最终明朝被迫放弃越南,越南重获独立。随后,黎利立国称帝,建立了后黎朝。其在位期间致力重建国家架构,设科举选士为官,延请教师推动儒学,参照唐代刑律制订法律,划分全国为五道以作管治,向大臣及老弱孤寡分给土地,减少东都(即河内)守军数目,遣返务农。但其性格多疑,也像朱元璋一样杀戮功臣。后黎朝于于1789年灭亡,共存世三百六十多年。
3.其他黎氏
除京兆黎氏、九真黎氏外,全国各地还有其他黎氏分支,其中有京兆黎氏氏族黎干的长子黎度所传的江西省宁都县东韶黎氏。除此之外还有清江版城黎氏、江苏句客黎氏、江苏江都黎氏、浙江兰溪黎氏、湖南宁乡鱼潭黎氏、湖南湘潭黎氏、湖南汉寿龙阳黎氏、广东中山图榄黎氏、广东南海黎氏、广东顺德东岸房黎氏、安徽石埭黎氏、江苏江都黎氏、陕西广阳黎氏、湖南长沙黎氏、广东顺德大罗黎氏、湖南湘阴黎氏、湖南宁乡宁大田坊黎氏、湖南沅江黎氏、江西上犹石溪黎氏、湖南长沙托溪黎氏、湖南浏阳壕上黎氏等众多黎氏家族。并且,大多是黎氏家族都有族谱传承,可详细了解各个黎氏家族的整体发展脉络。
三、黎姓寻根问祖
黎城作为全球黎氏的发源地,几乎每一年来自全球各地黎氏族人都会齐聚黎城,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以近几年为例,2016年7月10日,来自全国13省市的360位黎氏后裔齐聚黎城县西周古墓遗址举行祭祖仪式,并为黎氏宗祠奠基。在活动中,三百多名黎氏后人在原广州市市长、黎氏宗亲会会长黎子流的带领下依次向先祖进香,敬献花篮。同年10月16日,来自全球各地的黎氏后人再次汇聚黎城县举办丙申年全球黎氏黎侯王陵祭祖典礼。2018年10月27日上午来自海内外的400余名黎氏后裔齐聚黎侯王陵,举办戊戌年黎侯王陵祭拜大典。在活动结束后,来自海内外的黎氏后人还参加了世界黎氏文化研讨大黎氏后裔和"寻根故土促发展"黎城县招商引资推介会,为黎城文化和经济发展献计献策。除了大型的祭祖活动外,全球各地的黎氏后人也会选择在特定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重阳节带领家人来至黎城,进行单独的祭祖活动。事实上,黎氏后人的这种祭祖活动正是中国传统"寻根文化"的一种表现。
黎城
"寻根文化"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情节。自古以来中国人不断追问"我是谁"、"我从何处来"。其中最直观的体现便是国人对人文始祖如炎黄二帝、历代名圣如孔子、以及对自己祖先的祭祀。正是在不断的寻根问祖中,天南海北的中国人增进了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
四、千里寻根共谋发展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祭祖活动在全国各地兴起。这些祭祀活动不仅是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精神纽带,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来源。如公祭炎帝黄帝的典礼,突出了中华民族同根共祖的理念,已成为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和感召力的文化盛典。在社会发展速度加快、文化和旅游日益融合的今天,"寻根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更多地以文化节事活动为载体,与文化旅游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其内涵也从祭祀、追念和颂扬,延伸到人们对相关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体验与消费,在促进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发挥着增进民族文化认同的积极作用。
黎城黄崖洞景区
寻根问祖,是人的一种本性、一个情结、一份真情。寻根的本质是寻梦、寻文化。
民族是家族的集合,家族是民族的镜子。每个家族都有一个梦,那就是人丁兴旺、门第光耀。个人与家庭、家族与民族是联系在一起的。寻根问祖的过程,也是寻梦之旅。它不仅仅是寻找族谱,寻找族群,寻找先祖,寻找亲人,也是寻找家族之梦、民族之梦,更是一种家国情怀。或为过去繁盛的家族而骄傲,或为祖先的创业而感动,或为长途的迁徙而震撼,或为百折不回的壮举而崇仰,得到的是祖先创业不易、后人定当珍惜的结论,产生的是惟有勤勉才能生存、惟有奋斗才能兴业的省悟,激发的是不忘祖训、振兴民族的内生动力。
黎城作为"黎姓"的发源地,正是海内外广大黎姓游子追本溯源,逐梦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