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提手旁一个过读什么字
挝[ zhuā ]
1.打,敲打:鞭~。~鼓。~杀。
2.古同“抓”,用指或爪挠。
[ wō ]
1.〔老~〕国名,在东南亚。
2.(挝)
㈡ 提手旁一个南 念什么
揇 nǎn
搦。
笔画数:12;
部首:扌;
笔顺编号:121122543112
㈢ 汉字是唯一的方块字吗
在大家一般的印象里方块字专指汉字,其实不然,历史上有许多民族在汉字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属于自己方块字,它们和汉字的区别就像现在西方的拼音文字的区别一样,西方拼音文字相同的地方都是由字母组成,区别就是读音和拼写方法不一样,而在汉字基础上发展来的方块字和汉字相同的都是由横折竖撇捺组成,但字的样子,读音都不相同。看到这大家最先想到可能的就是日文和朝鲜文,它们也是方块字的一种,下面我就说一下大多数人不知道的。(什么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春秋战国时各国发展出来的简化大篆,石鼓文鸟文等我都算在汉字里这里不再表述)
彝文
彝文彝文指的是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彝族群众使用的文字,又叫“爨文”、“韪书”。明清两代不少书里说,这种文字“字如蝌蚪”、“字母一千八百四十”。根据民间传说,彝文的历史非常久远,但最兴盛的时期是从明代以后才开始。
女真族文字
(与满文是不同的两种文字,这里的女真专指两宋是建立了金朝的女真) 女真文是中国中古时期活动于今华北和东北地区女真人记录自己语言的工具,是由女真族所建大金政权在12世纪前期入主中原地区前后创制颁行的官方文字;13世纪金亡于蒙古人之手后仍在被动女真诸部中使用至15世纪中叶。
古壮字
古壮字也叫土俗字,产生于唐代,是由壮族一些受汉文化教育的文人(也包括巫师)借助汉字或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的。古壮字民间普遍使用的有4800多个字,另外,还有音同义同而写法不同的异体字8000多个。古壮字的构造方式,是借、仿、创三者结合。借,是借汉字或汉字的偏旁部首。仿,是模仿汉字六书中的方法。创,是再创造文字。
喃字
越南和广西,在历史上从秦始皇时代起,就有汉字文化传人,越南比广西离开中原远一些,可能得到汉字文化晚一些。考古发现,广西多春秋战国遗物,越南多汉墓,这也反映中原文化的传入有先后,但开始的时间相差不大。在使用汉语汉字大约1000年之后,他们都利用汉字书写本民族的语言,在壮族成为壮字(文言文的写字顺序从右到左:字壮,现代汉语的写字顺序从左到右:壮字),在越南成为南字(越南文:喃字)(文言文的写字顺序从右到左:字喃,文言文的写字顺序从右到左:字喃)。
喃字
越南有几个短暂的时期,以南字(喃字)为正式文字,跟汉语汉字并行,多数时期只用于民间,不作为正式文字。正式文字一般都是汉语汉字。越南称汉语汉字为“儒字”。喃字写本现存1000多种,名着有长诗《金云翘传》。 1884年沦为法国的“保护国”。1885年法国在越南南方推行拉丁化拼音文字,后来扩大传播到越南全国。这种拼音文字是法国神甫罗德(Alexandre de Rhodes,1591-1660)所设计,1945年越南独立以后作为法定文字,称“国语字”,废除汉字。
喃字的形制,跟壮字相同,都是利用现成汉字或其部件组成新的本组汉字,作为借用汉语汉字的补充。喃字是一种孳乳仿造的汉字型文字,大致借用汉字十分之七八,补充喃字十分之二三。借用的汉字方法有:1.借词,形音义全借;2.音读,借音改义;3.训读,借义改音;其他。新造喃字的方法有:1.造会意字2.造形声字3.其他。 据研究工作者称喃字是在中国汉字的基础上在10至20世纪初形成发展起来的。其间,喃字是记录民族历史、文化的纯粹越南的唯一工具。
西夏文字(西夏字给我的感觉是撇很多)
西夏文字创制于元昊建国前的公元1036年左右,由大臣野利仁荣演绎而成。文字的创制是民族文化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它给本民族的人民在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承上带来莫大的便利,也使后人研究这种文化与党项民族语言成为可能。西夏文的创制参照了汉字创制的"六书"理论,采用合成法进行造字,即先创造了一些文字符素,即我们常说的字根或母字,然后再用合成法繁衍出更多的西夏字。 在西夏文中,除有很少的一部分是直接采用文字符素创字外,绝大部分是合成造字。包括会意、音意、对称、互换、反切、长音等六种合成法。如: 会意合成法:西夏文“水”字中的一部分+“土”字合成(泥) 音意合成法:读音为“令”的西夏文的一部分+西夏文“绢”字的一部分,合成西夏文“ ” 互换合成法:(指)——(趾)(逃)——(服) 对称合成法:(双)(唇)(中)(分) 反切合成法:读音为“妻”的西夏字的一部分+读音为“因”的西夏字的一部分,合成汉族“秦”姓的西夏字。 长音合成法:读音为“阿”的西夏字的一部分+含意为“长”的西夏字的一部分,合成阿长音。 西夏文字创制后,元昊即下令推行国中,诏令国民悉用蕃书。以法令的形式确立了西夏文的地位,并于建国初期设立"蕃字院",选拔西夏贵族子弟加以教之,以期传播。因此西夏文字很快就在西夏国中通行。西夏灭亡后,西夏文字一直到明代中期尚有少数党项后裔还在使用。此后便被历史所淹没,变成了一种死亡的文字。清嘉庆九年(1804年),《重修凉州护国寺感通塔碑》被发现后,学者根据该碑上的汉字与西夏文对照及记年,才重新确认了这种文字即是衰亡已久的西夏文。
契丹文
契丹是中国的古代民族及其所建政权名。辽朝(916~1125)建立不久,即先后创制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文字。 前者创制于辽太祖神册五年(920)。后者相传为太祖弟耶律迭剌所创制,制字年代略晚于大字。主要用于碑刻、墓志、符牌,着诸部乡里之名以及写诗译书等项。金朝灭辽后,契丹文字继续使用,而且在女真制字的过程中起过很大的作用。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诏罢契丹字”。从创制到废止,前后共使用二、三百年,随着哈剌契丹(亦称黑契丹)建立的西辽(1124~1211)灭亡,终于成为死文字。契丹文图书全部湮灭,只有宋代王易的《燕北录》和元末明初陶宗仪的《书史会要》里收录的几个描画的契丹字。 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契丹族使用的文字,属阿尔泰语系,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两种,与蒙古语非常相似,但是由于至今没有被解读,所以很难比较。
契丹大字创制于公元920年,由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令由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参照汉字创制的,应有三千余字。 契丹文颁布以后,立刻在辽国境内使用。由于契丹境内的汉族都使用汉文,契丹文只会通行于契丹民族中。但是,契丹上层统治者大都通晓汉文,并以汉文为尊,契丹文使用范围有限。 契丹小字由耶律迭剌受回鹘文启示对大字加以改造而成。小字为拼音文字,较大字简便,契丹小字“数少而该贯”,即原字虽少,却能把契丹语全部贯通。契丹小字约五百个发音符号。 虽然辽国灭亡了,契丹文仍然被女真人所使用,并帮助创造女真文。直到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诏罢契丹字”,一共使用了三百多年。重新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辽代严格限制契丹文化的“出口”,大量文献没有流传开来,除《燕北录》和《书史会要》里收录的几个契丹字外未留下片纸只字。从出土的契丹文哀册和碑刻来看,大字是一种表意方块字,其中夹杂一些直接借用汉字的形式。小字是一种拼音文字,利用汉字笔画形体创制出300多个原字 ,然后缀合拼写成词。原字分正楷、行草、篆书等字体,篆体字的拼写方式异于正楷和行草,采取鱼贯式而不是层叠式。行文的款式自上而下竖写,自右而左换行,敬词抬头或空格。原字有一个书写形式,代表几种语音或一个语音采用几种书写形式的情况。因此,同一个词或词素表现在文字上可以有不同的拼写形式,甚至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语句被解读出来,是中国文字史上着名的难题。
契丹文字与中国着名的东巴文、仙居蝌蚪文、夜郎天书、岣嵝碑、巴蜀符号、仓颉书、夏禹书、红岩天书一样,成为二十世纪的不解之谜。
据古文字专家考证,蝌蚪文,也叫“蝌蚪书”、“蝌蚪篆”,为书体的一种,因头粗尾细形似蝌蚪而得名。蝌蚪名称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指是先秦时期的古文。因而.如确能在韦羌山发现蝌蚪文,“将是学术界一大幸事,对于古文字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汉代的文字所采用的是以隶书为主,但汉末产生另一书体,是在于笔画起止,皆以尖锋来书写,其特色也是头粗尾细,形似蝌蚪所以名为“蝌蚪文”。 这种书体,存在的时间短暂,现已无人使用。从流传的遗物,可发现风格似西周铜器上的文字,另外商代甲骨及玉片的雕刻与陶器上,都有这种迹象。 蝌蚪文据说在魏时,使用也极广泛,是运用在小篆的书写上,其笔画较细,却可见入笔有顿挫笔法存在的特色,这种书写风格,毛笔透过笔画的运用,仍可利用其弹性,起笔与收笔较尖锐,中间稍前部份则加重线条,充满表现毛笔特性的趣味,不过在外形而言,如书写运用,可能极易造成整体画面太尖锐,对线条与整体布局无法协调,难怪在唐代以后便少见到。
㈣ 提手旁加个及字念什么
扱xī chā qì
扱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扱 xī
部首笔画
部首:扌 部外笔画:3 总笔画:6
五笔86:REYY 五笔98:RBYY 仓颉:QNHE
笔顺编号:121354 四角号码:5704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271
基本字义
1.收取:“其尘不及长者,以箕自乡而~之.”
扱 chā
基本字义
1.古同“插”:“主人出,南面,左袒,诸面之右.”
详细字义
〈动〉
1.把尖物挤入他物中 [stick in ]
扱,插也.——《广雅》
扱 qì
基本字义
1.及,至:“妇拜~地.”
㈤ 这个字念什是什么意思提手旁右边上边是“上”下边是“曰”
指 zhǐ
手伸出的支体(脚趾亦作“脚指”):手~。巨~(大拇指)。~甲。~纹。~印。屈~可数。
量词,一个手指的宽度:下了三~雨。
(手指或物体尖端)对着,向着:~着。~画。~南针。~手画脚。
点明,告知:~导。~引。~正。~责。~控(指名控告)。~摘。~挥。~日可待。
直立,竖起:令人发(fà)~(形容极为愤怒)。
意向针对:~标。~定。
古同“旨”,意义,目的。
㈥ 提手旁加共是什么字
问题一:一个提手旁一个共什么字 拱
拼 音 gǒng
释义
1.两手抱拳上举,以表敬意:~手。~揖。
2.两手合围:~抱。~木。~璧。
3.环绕:~卫。~护。~北(众星环卫北极星)。
4.耸起,隆起,弯曲成弧形:~肩缩背。~顶。~门。~桥。
5.向上或向前推,顶动:~芽。虫子~土。
6.姓。
问题二:提手旁加共是什么字 拱
拼 音 gǒng
部 首 扌
笔 画 9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两手抱拳上举,以表敬意:~手。~揖。
2.两手合围:~抱。~木。~璧。
3.环绕:~卫。~护。~北(众星环卫北极星)。
4.耸起,隆起,弯曲成弧形:~肩缩背。~顶。~门。~桥。
5.向上或向前推,顶动:~芽。虫子~土。
问题三:一个提手旁下边有个共字怎么读 拱
gǒng
①两手相合,臂的前部上举:~手ㄧ。
②环绕:~卫ㄧ众星~月ㄧ四山环~的大湖。
③肢体弯曲成弧形:~肩缩背ㄧ黑猫~了~腰。
④建筑物成弧形的:~门ㄧ连~坝。
◆ 拱
gǒng
①用身体撞动别的东西或拨开土地等物体:用身子~开了大门ㄧ猪用嘴~地ㄧ蚯蚓从地下~出许多土来ㄧ一个小孩儿从人群里~出去了。
②植物生长,从土里向外钻或顶:苗儿~出土了。
问题四:提手旁加个及什么字 Q
xī
(1) ㄒㄧˉ
(2) 收取:“其尘不及长者,以箕自乡而~之。”
(3) 郑码:DYMS,U:6271,GBK:9251
(4) 笔画数:6,部首:扌
――――――――――――――――――――――――――
【康熙字典】
【卯集中】【手字部】 Q ・康熙笔画:8・部外笔画:4
解释: 【唐韵】楚洽切【集韵】【韵会】测洽切,??音锸。【说文】收也。又【广韵】取也,获也,引也,举也。又【周礼・地官】共其接盛。【疏】读接为Q,颁Q也。详接字注。又拜手至地也。【仪礼・士昏礼】妇拜Q地。【注】犹男子稽首。又与插通。【诗・周南】薄言p之。【传】Q衽曰p。【疏】Q衣上衽于带也。【礼・问丧】鸡斯徒跣Q上衽。又【集韵】乞及切,音泣。亦手至地也。【仪礼注】刘昌宗读。又逆及切,音岌。义同。又测入切,谶入声。亦取也。又【唐韵】【正韵】许及切【集韵】【韵会】迄及切,??音吸。敛取也。【礼・曲礼】以箕自x而Q之。【疏】读为吸者,以其秽物少,吸然则尽也。又【集韵】讫立切,音急。亦引也。又七接切,音妾。|也。或作插。
――――――――――――――――――――――――――
Q
chā
[动]
把尖物挤入他物中 [stick in ]
Q,插也。――《广雅》
问题五:提手旁、、上面俩已、下面一个共、念什么 撰zhuàn
(形声。从手,巽(xùn)声。本义:写作,纂集成整体)
同本义 [write]
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河清颂。――杜甫《洗兵马》
撰长书以为贽。――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又如:撰文(写文章);撰次(写作;记述);撰刻(撰写而勒刻);撰修(书写。编撰);撰碑(撰写碑文)
纂集 [pile]
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曹丕《与吴质书》
又如:撰具(编成);撰定(编定;写定);撰造(创作;编制)
制造 [make]
乃采凫氏,撰鸣钟,火天地之炉,扇阴阳之炭。――李白《化城寺大钟铭》
建造 [build]
撰得绝似,但欠鸡鸣犬吠耳。――罗大经《鹤林玉露》
拿住,持 [hold]
撰杖屦。――《礼记・曲礼》。注:“犹持也。”
撰余辔兮高驼翔。――屈原《九歌》
【词性变化】
撰
zhuàn
数 [natural law] 指天地阴阳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易・系辞下》
才具,才干 [talent;ability]
三子者之撰。――《论语・先进》
【川用词组】
撰述
zhuànshù
[work;write]∶着述
[writings]∶着述的成品
撰写
zhuànxiě
[write] 写作
撰写一篇得体的墓志铭
问题六:一个提手旁一个共是什么字 拱,拼音:gǒng
解释:
1.两手抱拳上举,以表敬意:拱手。拱揖。
2.两手合围:拱抱。拱木。拱璧。
3.环绕:拱卫。拱护。拱北
㈦ “巴”加提手旁可以变成什么字
1、“巴”加提手旁可以变成把字,读音是bǎ,bà,意思是拿,抓住,组词有千把、倒把、把守、把牢、把绝。
2、“巴”加口字旁可以变成吧字,读音是bā,ba,意思是助词,用在句末,表示赞同,推测、命令、请求等语气,组词有吧唧、吧咂、吧台、吧女、吧嗒。
3、“巴”加草字头可以变成芭字,读音是bā,意思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宽大,叶柄一层一层紧裹着茎,组词有芭蕉、芭俪、开芭、板芭、热芭。
4、“巴”加月字旁可以变成肥字,读音是féi,意思是含脂肪多的,与“瘦”相对,组词有肥胖、肥肉、肥膘、肥沃、肥实。
5、“巴”加钅部可以变成钯字,读音是bǎ,pá,意思是一种金属元素,银白色,富延展性,组词有镋钯、钉钯、丫钯、丢下钯儿弄扫帚。
(7)提手旁加越南的南是什么字扩展阅读:
一、把守
1、拼音:bǎ shǒu
2、释义:指看守;守卫。
二、吧台
1、拼音:bā tái
2、释义:酒吧向客人提供酒水及其他服务的工作区域,是酒吧的核心部位,最初源于酒吧,网吧等带“吧”字的场所,其代表这些地方的总服务台(收银台)。也用于表示餐厅,旅馆等一些现代娱乐休闲服务场所的总服务台。
三、芭蕉
1、拼音:bā jiāo
2、释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琉球群岛,中国秦岭淮河以南可以露地栽培,多栽培于庭园及农舍附近。
四、肥肉
1、拼音:féi ròu
2、释义:在中国是指肥猪肉,比如五花肉、肘子肉上的一些部分。一般也可指人身上的脂肪。
五、钉耙
1、拼音:dīng pá
2、释义:亦称钉钯,指作碎土、平土农具的用铁钉做齿的耙。
㈧ 南字在中国历史的应用及与越南的南字的关系
南通常是指方向,早上面向太阳右手一边,与北相对。至于意义嘛,就是用做指方向。古代中国现在的南方被称为“越”,越南的意思就是越地以南。
㈨ 提手旁加个无是什么字
fǔ安抚
基本字义
(1)慰问:~恤(安慰和周济)。~慰。安~。~爱。(2)扶持,保护:~育。~养成人。(3)轻轻地按着:~摩。~摸。~琴(弹琴)。~今追昔。(4)同“拊”。[1] 详细字义 (1)形声。从手,无声。本义:抚摩。(2)同本义。抚,安也。——《说文》抚而泣之。——《国语·晋语八》左右抚矢而乘之。——《仪礼·乡射礼》妇抚儿乳,儿含乳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明·魏学洢《核舟记》(3)又如:抚弄(抚摩);抚心(用手抚摸胸口。表示安抚);抚拭(抚摩拂拭);抚背(抚摩脊背。表示安慰、关切等)(4)用手按着。抚弦登陴,岂不怆悢——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5)又如:抚剑(按剑);抚臆(以手按胸);抚手(拍手)(6)通“拊”。拍或轻击。抚,敷也,敷手以拍之也。——《释名·释姿容》权抚掌欢笑。——《三国志·鲁肃传》(7)又如:抚掌(拍手);抚胸(以手捶胸。表示悲痛);抚案(用手指按着节拍)(8)安抚;安慰。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三国志·诸葛亮传》及设备使抚表众。——《资治通鉴》(9)又如:抚驭(安抚控制);抚理(安抚治理);抚辑(安抚慰问);抚柔(安抚怀柔)(10)弹拨(乐器)。如:抚桐(弹琴);抚弄(拨弄;弹奏);抚弦(拨弄琴弦)(11)照料使健全生长;养育。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清·林觉民《与妻书》(12)又如:抚字(抚养;抚肩);抚孤(抚养、救济孤儿);抚畜(抚养);抚稚(抚养儿女)(13)占有。西方有九国焉,君王其终抚诸。——《礼记》(14)通“幠”。掩;盖。神与化游,以扶四方。——《淮南子·原道》(15)又如:抚世(盖世)[2] (16)凭借,依凭,趁着......的时候。如: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屈原《离骚》 词性变化 〈名〉(1)官名。巡抚的简称。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輙表贺。——《明史·海瑞传》(袁可立)登朝十有二年,剔历卿寺,节抚登莱。——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2)又如:抚军(巡抚的别称);抚台(巡抚的别称);抚署(巡抚公着);抚院、学院(巡抚衙门和学院衙门。清巡抚,省级最高行政长官)都察院右佥都御使巡抚登莱备兵防海赞理兵饷(袁可立)。——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3)古州名。汉豫章郡地,陈置抚州。在今江西省临川县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