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越南资讯 > 越南二代机有哪些

越南二代机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4-03 13:40:15

1. 米格17是什么

米格-17是米格设计局设计的一款前线战斗机,朝鲜战争中着名机型米格-15的改进型,单座单发,最大速度1145公里/小时,升限16600米。

基准型武器还是延续了米格15的两门23炮+一念肆门37炮的配置。有部分型号加装了雷达,可以作为夜正并间战斗机使用,部分型号可以使用空空导弹(当然当时的导弹性能极度坑爹)

中国在此机的基础上仿制生产了国产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歼-5。

该机型(包括其仿制机型)比较着名的战例包括台海空战和越战。其中在越战中,此机型面对先进整整一代的美军各型战机,打的有声有色(当然这也与当时美军战斗机要么强调高空截击轰炸机的能力,要么强调既能战斗又能轰炸,大部分格斗性能差的离谱有关)。此后,机动能量理论的创始人,F-16之父,美国空军上校伯伊德根仔清轿据越战的经验教训制定了F-16战斗机的设计标准,这才有了机动性能一流的F-16战斗机

2. 第一代战斗机是什么样的第二代那

第一代战斗机主要的空战方式是近距格斗,尾随攻击。第一代战斗机参加了朝鲜战争,美苏两国第一代战斗机进肢肆枯行了直接对话。当时由于美国对朝鲜实施大量轰炸,为了避免伤亡,轰炸机的飞行高度都很高,所以当时为了拦截轰炸机,护航给与拦截机经常在万米高空进行缠斗,作战高度提高是当时空战的明显特点。由于飞机在高空的盘旋性能较差,所以这一时期飞机在垂直方向上的机动性能显得更为重要。F-86和雹洞米格-15由于各自的性能特点不同,采用的空战战术也不同,米格-15在战斗中力争“飞得高些,靠垂直机动”,而F-86在战斗中则尽量“飞得低些,靠水平机动”。
第一代战斗机已经可以实现超音速飞行,其最大飞行速度可以达到马赫数1.3。第一代战斗机普遍采用后掠机翼,装有带加力燃烧室的涡轮喷气发动机。飞机的电子设备还非常简陋,主要是通讯电台、高度表和无线电罗盘以及简单的敌我识别装置。武器装置以大口径航炮为主,后期型可以挂装第一代空空导弹。历洞飞机的火控系统为简单的光学-机电式瞄准具,后期安装了第一代雷达。
美国和前苏联于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投入使用的喷气式战斗机,都是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包括F-80、F-86、F-100、米格-15、米格-19,其中的代表性飞机是F-86和米格-15。
第二代战斗机
这一代战斗机的最大平飞速度达到了2倍音速。最大飞行速度为2—2.5马赫,采用大推力涡轮喷气发动机,开始装备独立的航空电子设备系统,如单脉冲雷达、导航计算机、惯性导航系统等等。第二代战斗机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装备了中距空空导弹,而且兼顾对地攻击,对地攻击能力较强。第二代战斗机的机载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的性能有了较大改进,飞机的重型化倾向明显。
第二代战斗机参加了越南战争和其它的一些局部战争,接受了实战的考验,结果却发现它们并不能满足实战的要求,因为作战方式和以前预想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空高速并不是空战的主要范围,因此第二代飞机的性能优点并不是决定空战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代战斗机的主要代表机型有前苏联的米格-21和米格-23以及美国的F-104和F-4,它们各自形成了“轻-重”搭配的系列战斗机格局。目前美、俄两国的第二代战斗机早已经退役,但是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第二代战斗机仍然在广泛的使用,例如法国的“幻影”III、“幻影”F1和瑞典的Saab-37等等。

3. 第二代战斗机的设计特色

飞机设计师们就是按照上述这些作战思想和想法研制了第二代战斗机。这一代战斗机的最大平飞速度达到了2倍音速。采用大推力涡轮喷气发动机,开始装备独立的航空电子设备系统,如单脉冲雷达、导航计算机、惯性导航系统等等。第二代战斗机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装备了中距空空导弹,而且兼顾对地攻击,对地攻击能力较强。第二代战斗机的机载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的性能有了较大改进,飞机的重型化倾向明显。
第二代战斗机参加了越南战争和其它的一些局部战争,接受了实战的考验,结果却发现它们并不能满足实战的要求,因为作战方式和以前预想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空高速并不是空战的配芹姿主要范围,因此第二代飞机的性能优点并不是决定空战胜负培绝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代战斗机的主要代表机型有前苏联的米格-21以及美国的F-104和F-4,它们各自形成了“轻-重”搭配的系列战斗机格局。目前美、俄两国的第二代战斗机早已经退役,但是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第二代战斗机仍然在广泛的使用,例如法国的“幻影”III、“首携幻影”F1和瑞典的Saab-37等等。

4. 什么是第二代战机有哪些特点

第二代战斗机、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军方的专家对战争中的空战战例进行了总结,对空战理论和
战斗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研讨,得到了这样一些观点和看法:
1.由于在朝鲜战争中吃尽了米格-15的苦头,所以他们认为飞机的最大速度是决定
空中优势的主要因素,为了使飞机具有高速性能,可以牺牲其爬升性能和盘旋性能;
2.对前线战场及敌方机动目标实施战术轰炸,是空军在战争中的重要职能,而轰炸
机恶劣的机动性又使它成为敌方最容易对付的目标,因此轰炸任务往往需要大量的护航
战斗机,不仅使战争花费大增,而且还是无法避免伤亡。因此专家们主张研制多用途飞
机,使飞机兼有空战和对地攻击能力,实质上是倾向于研制战斗轰炸机;
3.主张放弃编队空战,截击机的战术是利用速度优势追击目标。截击机空橘猛实施伍态攻击时
,其飞行动作“平直化”,即不需要进行高过载机动,并力求一次攻击结束战斗;
4.自从空空导弹进入服役并取得战绩之后,有人就认为航炮在空战中已无法发挥作
用,因此航炮的作用被极大的贬低和忽视,以至在研制战斗机时甚至提出不装航炮;
5.认识到了航空电子设备在提高武器装备效能中的地位,加大了在航空电子设备上
的投入。
飞机设计师们就是按照上述这些作战思想和想法研制了第二代战斗机。这一代战斗
机的最大平飞速度达到了2倍音速。采用大推力涡轮喷气发动机,开始装备独立的航空电
子设备系统,如单脉冲雷达、导航计算机、惯性导航系统等等。第二代战斗机具有全天
候作战能力,装备了中距空空导弹,而且兼顾对地攻击,对地攻击能力较强。第二代战
斗机的机载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的性能有了较大改进,飞机的重型化倾向明显。
第二代战斗机参加了越南战争和其它的一些局部战争,接受了实战的考验,结果却
发现它们并不能满足实战的要求,因为作战方式和以前预想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高空高速并不是空战的主要范围,因此第二代飞机的性能优点并不是决定空战胜负的决
定性因素。
第二代战斗机的主要代表机型有前苏联的米格-21和米格-23以及美国的F-104和F-4
,它们各自形成了“轻-重”搭配的系列战斗机格局。目前美、俄两国的第二代战斗机早
已经退役,但是在广大的发展中斗桥国家第二代战斗机仍然在广泛的使用,例如法国的“幻
影”III、“幻影”F1和瑞典的Saab-37等等。

5. 二代机与三代机的区别是什么

F15E“攻击鹰”双重任务战斗机的处于过渡阶段的座舱系统,保留了部分传统电气化机械仪表。
相对于二代机:
一、技术上的代差:发动机推重比上升至7-8的水准,发动机由涡轮喷气时代向涡轮风扇时代跃迁,更加的省油,无故障时间从数十分钟、数小时延长至数十小时乃至先进型号的数百小时。
飞控系统逐步换装电传飞控系统(这个有待商榷,因为F-14采用的是机械系统,F15早期型号也是机电混合系统、枭龙也是机电混合系统,他们本质上都是三代机);换装新一代自主防卫系统和空对空导弹以及雷达电子火控系统,脉冲多普勒雷达走向成熟并发展到顶峰(二代机的雷达极不成熟,可靠性与稳定性都很差),相控阵体制雷达开始出现和引入;座舱开始玻璃化,逐步取消模拟式机械仪表,信息融合和战役战术信息系统(C3I开始植入)开始植入战斗机的电子系统,集成化、模块化的软件系统开始出现在战斗机的软件系统中,战斗机软件化的时代终于到来,最大程度上减少飞行员的额外作战负担,集中精力用于使用武器和控制飞行;飞机的传感器时代已经到来。手不离杆操作开始走向成熟,飞行控制与火力控制的逐渐有机结合到一根操纵杆上大大减轻了飞行员的作战负担,提高了作战效率!INS和数据链的快速发展和走向成熟提高了低空、超低空飞行作战和夜间飞行作战的安全性,并提高了任务效率,为远程突袭和跨昼夜作战以及超低空突防等新型作战样式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气动布局和飞行模式由高空高速转变为中、低空亚音速行含,更强调机动性,三角翼时代逐步向翼身融合时代迈进;开始涉及减小战斗机的雷达反射截面积,初步涉足隐身领域;中距空战走向成熟,远距空战初现端倪;钛合金、铝锂合金、复合材料开始在飞机上大规模应用(虽然相比四代机-俄罗斯、美国标准五代机还是比较少);单次飞行最大滞空时间由数十分钟至1-2小时,达到2-3小时(不同型号略有不同),转场航程从近千公里到2000公里向3000公里以上逐渐发展。空中加油技术开始走向成熟。
二、作战理念的代差:更强调空中优势任务能 力而非单一的空战档丛笑;从高空突袭转变为低空突防(主要原因在于地对空导弹的巨大进步,SAM-2、S300等新老一代地对空导弹对高空飞行的飞机构成了巨大威胁,即使是SR71这样的飞机也难以逃脱);从快速攻击转变为更强调打击精度和软杀伤(电子干扰等);从简单近距离空战和不成熟的中距空战向远、中、近结合的全面空战理念发展,陆海空结合,以空中优势为主的大空军战术理念开始成为战争的主旋律,空军战斗机第一次以主角的形式出现在综合战场上(非单纯海战、空战);全能型战斗机逐渐成为主角,例如F15E和苏30MK。对地攻击精确制导无武器逐步取代挂架上的自由落体炸弹。
三、后勤维护的差异:战场维护自动化,故障检测仪器仪表化,绝大部分故障检测逐渐交由机载电子设备自动完成,减轻地面维护设备压力,单位飞行所需的维护小时数大大降低和维护成本逐步提高(原因在于电子设备的软硬件维护成本逐步增加),机动维护和快速保障成为航空基地地勤面临的一大挑战。战斗机的开口率逐步提高,模块化后勤维护与设计理念开始出现并快速发展。空地时时数据传输数据系统开始出现并走向成熟,后勤训练开始模拟化和数字化,逐步减少实机基础性飞行训练,交由地面模拟器,把时间交给战术和实战性训练,提高飞行训练的实用性和战术效率!
以上是第三代战斗机(美俄标准第四代,代表机型F16、苏27)和第二代战斗机(美俄标准第三代,代表机型米格23、F-4、米格21)相比的变化与进步,细微差别以后补充!
力而非单一的空战;从高空突袭转变为低空突防(主要原因在于地对空导弹的巨大进步,SAM-2、S300等新老一代地对空导弹对高空飞行的飞机构成了巨大威胁,即使是SR71这样的飞机也难以逃脱);从快速攻击转变为更强调打击精度郑消和软杀伤(电子干扰等);从简单近距离空战和不成熟的中距空战向远、中、近结合的全面空战理念发展,陆海空结合,以空中优势为主的大空军战术理念开始成为战争的主旋律,空军战斗机第一次以主角的形式出现在综合战场上(非单纯海战、空战);全能型战斗机逐渐成为主角,例如F15E和苏30MK。对地攻击精确制导无武器逐步取代挂架上的自由落体炸弹。
三、后勤维护的差异:战场维护自动化,故障检测仪器仪表化,绝大部分故障检测逐渐交由机载电子设备自动完成,减轻地面维护设备压力,单位飞行所需的维护小时数大大降低和维护成本逐步提高(原因在于电子设备的软硬件维护成本逐步增加),机动维护和快速保障成为航空基地地勤面临的一大挑战。战斗机的开口率逐步提高,模块化后勤维护与设计理念开始出现并快速发展。空地时时数据传输数据系统开始出现并走向成熟,后勤训练开始模拟化和数字化,逐步减少实机基础性飞行训练,交由地面模拟器,把时间交给战术和实战性训练,提高飞行训练的实用性和战术效率!
以上是第三代战斗机(美俄标准第四

6. 一代机、二代机、三代机、四代机的定义是什么

第一代喷气战斗机:试验型飞机
第二代喷气战斗机:采用后掠翼
第三代喷气战斗机:超声速时代的到来
第四代喷气战斗机:高机动性能
第五代喷气战斗机:低可探测性和超声速巡航

五代战机详细介绍:

第一代喷气战斗机:试验型飞机
美国人的新观点认为,第一代喷气式飞机主要是一些试验型飞机,并未打算直接投入作战。产生年代大约在20世纪30~40年代。
世界上第一种真正的喷气式战斗机是亨克尔公司研制的He280双发战斗机,首飞时间是1941年3月30日。He280战斗机的特点是采用了先进的三轮车式起落架和压缩空气驱动的弹射座椅,但是它的机体还属于活塞螺旋桨时代。
梅塞施米特Me262战斗机最初的设计方案采用平直机翼,发动机安装在机翼中段内。然而,由于发动机直径增加,机翼中装不下,不得不安装在机翼下的吊舱内。由于Jumo004涡喷发动机的推迟交付和其它一些因素,导致Me262战斗机直到1944年夏末才投入作战。因此,Me262战斗机对战争的结果并未产生多少影响。
英国的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是格罗斯特飞机公司生产的“流星”,1943年3月5日首飞。原型机采用了德•哈维兰•哈福特生产的H.1涡喷发动机作为动力,但生产型飞机采用了罗罗公司的惠特尔W.2型发动机。令航空历史学家有些失望的是,“流星”和Me262战斗机从未在空中交战,都如流星一样一闪而过。
第二代喷气战斗机:采用后掠翼
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后掠翼,飞行速度为亚声速,代表机型有米格-15和F-86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飞机设计师们就通过改进机体外形来发挥喷气发动机的潜力,寻求战斗机的最佳性能。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最重要的创新是采用了理想的后掠翼,以达到减小跨声速阻力和提高飞行速度的目的。
像F-86、米格-15、J-29、霍克公司的“猎人”和格鲁曼公司的F9F“黑豹”及“美洲虎”等这些飞机都具有跨声速的飞行速度。这些型号的飞机,由于采用了新型的推进控制装置、改进的弹射座椅和更好的增压座舱,并进一步优化了气动布局,因此,它们在大速度和高过载状态下,依然是一个稳定的机炮武器发射平台。
瑞典萨伯公司生产的J-29“飞行圆筒”是在西欧投入服役的第一种后掠翼喷气式战斗机,于1948年9月1日首飞。萨伯公司制造了大约660架J-29战斗机,这充分说明了一个小国家可以装备同时代性能最好的前线喷气式战斗机。
第三代喷气战斗机:超声速时代的到来
第三代喷气式战斗机表明了超声速飞行时代的到来,各种先进的空空导弹和大功率涡轮喷气发动机或早期的涡轮风扇发动机等新设计、新性能装备在迅速普及。美国的第三代战斗机还包括“百字头”系列,即第一种投入作战的美国超声速战斗机F-100。从1951年到1956年,在6年时间里,战斗机和发动机的设计有了巨大的飞跃。当时,世界上有近10种型号的战斗机陆续问世:北美飞机公司的F-100、康维尔公司的F-102和F-106、洛克希德公司的F-104、麦克唐纳公司的F-101、苏联的米格-19、达索公司“幻影”Ⅲ、萨伯公司的“龙”和英国电气公司的“闪电”。
这些喷气式战斗机在设计方面突飞猛进,具体表现出许多先进的技术特点:三角翼、更大后掠角的后掠翼、更大功率和更高效率的喷气发动机、先进的火控雷达和导航系统以及可接受空中加油等。后来,这一代战斗机采用了更加复杂的技术,拥有了更先进的作战性能,如共和飞机公司的F-105、麦道公司的F-4、米高扬设计局的米格-21、米格-25和萨伯公司的Saab-37“雷”等战斗机均属于这一代。
正当速度、高度和火力不断增加的时候,第三代喷气式战斗机在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中仍然面对着惨痛的作战教训。在越南战争中,越南空军采取的战术遏制了美国空军的优势,使相对陈旧的米格-17和米格-19战斗机与较新型的米格-21战斗机联手,主导了空战。
第四代喷气战斗机:高机动性能
超南战争对战斗机的研制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战争中的教训与刚刚浮现的数字式电子计算机密切结合,不仅融入到设计和生产过程中,而且融入到新型飞机设计方案中。所导致的结果是在第四代战斗机研制方面不断追逐更先进的技术:格鲁门公司的F-14、麦道公司的F-15、通用动力公司的F-16、麦道公司的F/A-18、达索公司的“阵风”、欧洲战斗机公司的“台风”、米高扬设计局的米格-23和米格-29、萨伯公司的JAS.39“鹰狮”和苏霍伊设计局的苏-27等。这些非常出众的战斗机广泛地采用了高推重比的发动机、更高性能和更高可靠性的电子设备、电传飞行控制系统、零高度弹射救生能力、改进的武器和数目不断增加的机载计算机。
这些新型战机日益增加的成本进一步令军事预算紧张,结果导致飞机逐步改进发展,不仅要承担空对空作战任务,还要执行空对地攻击任务。同时,各家飞机公司及其一些国家借助于联合研制,来减少研究和发展风险,提高战斗机性能。
在这些第四代战斗机中,美国的F-15和F-16相对出现得早一些,由于许多年掌控着空中优势而确定了声誉。当其他国家研制的第四代战斗机出现时,美国战斗机凭借着在雷达、发动机性能和改进空对地能力(包括夜间、全天候和精确攻击)方面所具有的明显进展,继续维持着领先地位。
即使伴随着这些改进,美国及其盟国的第四代战斗机却不得不面对着苏-27、米格-29和米格-35战斗机的严峻挑战。例如,在2004年初举行的“对抗印度”空战演习期间,印度空军训练有素的飞行员驾驶苏-30K战斗机,令美国F-15战斗机的空中优势受到了置疑。与此同时,第四代战斗机还面对着更加先进的、以两位数字命名的地对空导弹(如SA-14)的地面威胁。
第五代喷气战斗机:低可探测性和超声速巡航
目前,真正的第五代喷气式战斗机有——F-22A“猛禽”和F-35“闪电Ⅱ”,它们从根本上改变现代空战的概念。通过装备第五代战斗机,美国空军在空中优势战机方面确立了一个真正的“代沟”(即拉开了“一代”之差)。
第五代战斗机的性能特点可以用4S来概括,即:“隐身、超音速巡航、超机动和短距起降”,其中具备革命性的就是隐身性能。隐身性能依赖于外形、材料和内部武器舱,即使是装备完全的作战配置,战斗机依然只有非常低的雷达反射截面积。美国的第五代战斗机利用了此前为B-2轰炸机和AGM-129“先进巡航导弹”所发展的隐身技术。对于那些单纯凭借机动性取胜的战斗机,这种几乎看不见的作战能力决定了第五代战斗机平台发展中最为重要的革命性部分。
不过隐身性能只是飞机作战性能一个因素,过分的强调隐身性能反而对飞机的其他性能如机动性能造成负面影响,所以第五代战斗机尽可能在各个作战指标之 间取得一定的平衡,其中最典型的就是F-22战斗机。当年美国空军的ATF计划催生了YF-22、YF-23两款技术验证机,YF-23比YF-22隐身性能更好,其原因在于YF-22的后缘前掠角为17度,与前缘后掠角并不一致,这样就造成机翼、尾翼的边缘并不平行,所以其强波束反射只能控制在8个角度左右,相比之下,YF-23的机翼、尾翼平行,强波束反射控制可以在4个以内。但YF-22的设计增加了机翼面积,降低了翼荷,提高了飞机机动性能;而 YF-23在机动性能方面付出了更多的代价。最终凭借更好地兼顾了隐身与机动性之间的关系,YF-22得以击败YF-23,成为美国空军的新一代战斗机。
第五代战斗机另一个特别重要的优点是非常容易维护。以每飞行小时为例,早期的F-117A攻击机的隐身维护需要55个工时,而第五代战斗机的隐身维护在成熟阶段将只需要几分钟。

参考:搜狐军事--世界战斗机划分标准解读:第5代战机可用4S概括
http://mil.sohu.com/20110107/n278735340.shtml

7. RF-4C侦察机

F-4“鬼怪II”(Phantom II)是美国麦克唐纳公司(后合并为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现已并入波音)在50年代为美国海军研制的远程全天候舰队防空战斗机,后来也被美国空军大量采用,目前已从美国空军和海军镇郑谈退役,被F-15、F-16、F-14、F/A-18等新一代战斗机所取代。F-4自1960年5月投产,至1981年停产共生产了5195架,有十几种改型。除美国空、海军外,还被英国、德国、日本、伊朗、希腊、土耳其、西班牙、埃及、以色列和韩国等国家空军选用。

点击查看:F-4战斗机中东战史 | 航母弹射器

点击查看:波音公司官方视频

该机是美军第一种真正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且大量装备部队使用的多用途战斗机,是战后第二代战斗机的典型代表,具备当时各国空军追捧的“多用途”特性,设计与使用上强调兼顾空战与对地攻击任务。该机同时为海军与空军采用,这在美军装备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该机也是我空军的老对手,在越战期间曾多次与我军歼击机发生空战,双方互有胜负。

1952年,美海军要求麦克唐纳公司研制御碰一种舰载超音速战斗轰炸机,1954年10月正式订购两架原型机,称AH-1。1955年海军修改了设计要求,改为舰载防空战斗机,军用编号为F4H-1(上图)。1956年开始设计工作,第一架原型机于1958年5月首次试飞,生产型于1960年正式投产,1961~1962年开始交付。1961年美国空军也决定选用,飞机的编号随即统一改为F-4。

设计思想
朝鲜战争结束后,空战理论与战斗机装备技术水平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越战前,主流的战斗机设计思想包括如下要点:

1. 认为飞机的大速度是决定空中优势的主要因素。为了保证飞机具有大速度, 必须竭尽一切努力减小阻力,甚至不惜牺牲爬升率和机动性。F-104、米格-21就是典型的范例。到了研制F-4的时候,飞行控制与发动机技术相比起研制前两种战斗机的时候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因此比F-104、米格-21的情况要好些,但格斗性能仍然无法与之前的F-86、米格-17等轻型战斗机相比。
2. 主张研制多用途战术战斗机, 要求飞机兼有空战和对地攻击能力, 即主张研制战斗轰炸机,而不再像以往那样研制单纯的防空截击机或专用对地攻击机。丛圆最终F-4的确兼备了这两种作战能力,但在发动机推力有限、气动设计未尽完美的前提下,强求对地攻击能力反倒拖累了整体飞行性能,特别是携带对地武器时无法有效的与敌方战斗机交战。
3. 为对抗装备大射程对空/对地制导武器的敌机,截击机的战术被设想为利用速度优势追赶或快速逼近目标, 并利用先进的火控武器系统(以使用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为突出特征)在尽可能远的距离上将敌机歼灭。但由于火控与武器技术水平的限制,这一构思未能在F-4上有效的实现。
4. 为实现2、3两点指标,新研制的战斗机必须具有较大的航程。同时,为F-4研制的先进火控系统操作较为复杂,因此必须配备双人机组(飞行员与武器操作员)。这意味着F-4的体积、重量会比之前的战斗机有很大的增长,而气动、飞控和发动机技术却没有相应幅度的增长。
5. 认为截击机同时投入战斗的飞机数量将减少,实施攻击时机动动作“平直化”,力求一次攻击来结束战斗。于是当时认为格斗性能的下降是可以接受的。
6. 忽视航炮的作用。有人认为空空导弹出现之后,航炮作为一种武器已没有前途。当时几乎所有新研制的战斗机,包括F-4,都没有装航炮。很快这一决策被实战证明是极为错误的。
7. 不重视飞行员在空战中的作用。有人认为飞行员不需要学会判断空中情况,而是由地面指挥所代替他们下决心。

飞机设计师们就是按照以上这些想法研制了包括F-4在内的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这代飞机的最大速度达M2左右、有的甚至达M3, 机载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的性能均有较大的提高, 重视对地攻击能力, “重型化”倾向明显。从其航空技术水平和飞机的性能来看, 确实比第一代战斗机有了明显的提高和发展。但在6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的越南战争和其他局部战争中, 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的使用效果( 尤其是空战使用),并不理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它在发展方向上走了一段“弯路”。这主要是因为实战中的空战作战方式与原先设想的有很大的差别。

空战的高度范围不是扩大了, 而是缩小了。这一情况引起了研究局部战争经验的专家们的特别注意。朝鲜战争中, 战斗机的空战曾发展到平流层。而越南战争中, 战斗机的使用高度不超过9000米。这一方面是由于战术航空兵遂行的任务性质决定的。轰炸机为避免进入防空导弹的毁伤区, 多半在低空活动, 担任掩护的战斗机也必须降低高度。另一方面,空战实践说明, 飞行员能目视观察到3600米以内距离的机动目标, 因而转弯半径不大于1800米较有利。在9000米以上的高度, 第二代飞机想以这样的盘旋半径实施不损失高度的速度机动是不可能的, 所以高度也受到限制。越南战争中空战格斗一般发生在1500~4500米高度范围内。

在局部战争中, 空战的速度范围也并不大, 尽管双方都具有速度超过M2的战斗机,但经常进行空战的速度范围是M0.5~-0.9。这一方面是由于空战开始的高度低, 飞机的速度受到结构强度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由于当时战斗机的超音速机动性能甚差, 想在速度超过音速时获取机动性的优势是很困难的, 因而也只能进入亚跨音速范围。局部战争的经验也证明。大部分空战仍是在双方目视能见度的近距离范围内进行的, 摧毁目标还须从后半球攻击来实现。空战中被击落的飞机中约有三分之二是被空空导弹击毁的, 三分之一是被炮弹击毁的。在中东战争中, 空战格斗的比例更大, 飞行员经常能有效地使用航炮。局部战争还证明, 协同仍是至关重要的, 战斗机的绝大多数空战都是编队空战。飞行员的素质对空战的结果仍有决定性影响。

F-4服役后参与几次局部战争的实战经验说明, 尽管该机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战果,但由于设计时脱离实际,过度追求高空大速度飞行性能,以及远距离作战能力,令其在战斗中多次受挫。正是由于第二代战斗机研制时对作战环境的样式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差别, 所以在实战中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战果。

代号F3H-G的概念模型,注意外形上有许多和F-4不同的地方,且没有配备武器操作员。

结构特点
为满足对前所未有的高指标,F-4在设计上有着许多出众之处。

该机机翼为悬臂式下单翼。翼根翼型为NACA 0006.4-64(修形)、机翼折线处为NACA 0004-64、翼尖为NACA 0003-64(修形)。前缘后掠角45°,平均相对厚度5.1%,翼尖相对厚度3%,安装角1°,外翼上反角12°。前缘有锯齿。机翼为全金属结构,外翼可折起(海军型)。中翼和内翼为一贯穿机身的双梁抗扭盒式整体结构,抗扭盒又是整体油箱,容积达2380升。前、后梁位于15%和40%弦长处,由大锻件机械加工制成。蒙皮为带肋整体壁板,由6.35厘米厚板机加工制成。后梁之后还有一根由锻件加工的辅助梁,用以分担部分主起落架和减速板载荷。外翼也是双梁结构,梁位于15%和40%弦长处,并与内翼连接。外翼蒙皮厚7毫米,翼尖2.5毫米。蒙皮材料多用7178铝合金,锻件用7079铝合金。机翼后缘为整体铝合金蜂窝结构,后缘襟翼和副翼为带铝合金蜂窝结构后缘的金属结构,后缘襟翼和副翼为带铝合金蜂窝结构后缘的金属结构。副翼只能向下偏转30°。上翼面的扰流板可向上偏转45°,横侧操纵时两者协调动作,由两套独立的液压系统操纵。后缘襟翼和外侧前缘襟翼都有附面层吹除装置。后期的E、F型改用前缘缝翼,取消吹气装置。机翼下侧起落架舱后方有一块液压驱动的减速板。

全金属半硬壳式机身结构,分为前、中、后三段。机身前段主要包括座舱、前起落架舱和电子设备舱,构件多为钣金件、承力部位采用锻铸件。为防止变形,进气道采用很多横向隔框,进气口前缘为锻件,经化学铣切制成。中段有发动机舱和油箱舱。与机翼连接的承力框为整体件,由铝锻件机加工制成。油箱舱在发动机舱上方,采用双壁结构导入空气进行冷却。靠近发动机的结构大量采用钛合金。后段广泛采用钛和钢,下侧为双壁结构,用空气冷却。由于当时还没有在战斗机机体上采用较多份额的复合材料,F-4的重量居高不下,对飞行性能有着负面影响。

F-4曾是美国空军雷鸟飞行队及海军蓝天使飞行队的表演用机。

悬臂全动式整体平尾,下反角23°,以避开机翼尾流(英国的K和M型下反角为15°)。平尾前缘增加了缝翼。由于处于发动机燃气流中,平尾采用钢质肋骨和桁条。钛合金蒙皮和钢质蜂窝后缘。美国空军F-4飞机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平尾摇臂出现裂痕,结果迫使美国1600多架F-4飞机和其它国家600多架F-4飞机全部停飞检查,后经查明原因是材料的环境适应性差,对应力腐蚀比较敏感。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前起落架为双轮,无内胎,有减摆器和转向机构,向后收入机身。主起落架为单轮,向内收入机翼。舰载型弹射起飞时,前起落架伸长。有着陆钩。

两台通用电气公司的J79-GE-17加力式涡轮喷气发动机,该发动机是美国最为着名的涡喷发动机,发展了多种改型,装备于多个型号的美军作战飞机。单台加力推力79.6千牛(8120公斤),耗油率0.2千克/牛顿·小时(0.84千克/公斤·小时)。机内总载油量7022升。腹下可挂一个2270升副油箱,翼下可挂一对1400升副油箱。有空中加油装置,也可挂伙伴加油吊舱。

座舱布局为串行式,两套操纵系统,有弹射座椅。机头相对下垂,保证以一定迎角飞行时的视野,同时也有利于对地攻击。3套独立的206×105帕(210公斤/厘米2)液压系统。冷气系统用于开闭座舱盖,伸长前起落架支柱和伸出应急冲压涡轮。主电源为交流发电机,没有电池。

下图为F4H-1在航母上进行测试

火控系统
机载设备包括CPK.92A/A24G-34中央大气数据计算机,AN/ASQ-19(B)通信-导航-识别系统,MS25447/MS25448计数器式加速表,AN/APQ雷达高度表,AN/AJB-7全高度轰炸系统,AN/ASN-64A导航计算机,AN/AJB-63惯导系统,AN/ASQ-91武器投放系统,AN/ASG-26前置角计算光学瞄准具,AN/APR-36、-37雷达寻的和警戒系统,AN/FSA-32自动火力控制系统,AN/APQ-120火控雷达,AN/ARW-77 AGM-12控制系统,TD-709/AJB-7程序计时装置,ID-1755/A备用姿态参考系统,KB-25A瞄准照相枪。

F-4B/C使用的AN/APQ-72机载截击雷达属Aero-1A火力控制系统的一部分。主要特点为圆锥扫描、脉冲加连续波。圆锥扫描方式的缺点是测角精度较差、抗干扰能力不好,因此使用脉冲方式完成对目标的跟踪。除雷达外,Aero-1A系统还包括AN/APA-157导弹制导雷达,AN/AAA-4红外搜索与跟踪设备,Aero-1A导弹发射装置和大气数据计算机。红外装置装在机头下方,作用距离为30千米。雷达天线为抛物面型,液压驱动。该雷达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但由于大部分采用电子管电路,故体积、重量和维护性能较差。

AN/APQ-120雷达是西屋电气(Westinghouse)为F-4各型飞机研制的雷达序列中的最后一个型号,采用脉冲连续波体制。1967年至1980年已生产2000部,现在的APQ-120已用新的数字计算机改进。从AN/APQ-72到AN/APQ-120的每一代都着重在改进性能和增加功能,特别是想把空对空工作状态与空对地工作状态结合起来。AN/APQ-120是一部多功能雷达,大量采用了晶体管电路和固体电路,在相参接收和多普勒技术应用上也取得一些进展。天线口径为70×62.3平方厘米,重量290千克。带数字计算机的新型APQ-120属AWG-10A火控系统。

武器包括一门M61A1六管加特林机炮(部分早期型号没有装机炮,后来根据实战经验,外挂或者加装了机炮),6枚“麻雀”III或4枚“麻雀”III和4枚“响尾蛇”空-空导弹。F-4战斗机共有9个外部挂架:机身下前后成对排列4个半埋式“麻雀”空对空导弹挂架,每个可挂1枚“麻雀”导弹,后一对挂架也可各挂2枚“响尾蛇”空对空导弹。机身下中间挂架使用Aero-27A弹射炸弹架,可以吊挂核武器、炮舱、2273L副油箱或多弹弹射炸弹架;机翼下内侧挂点使用的是LAU-17A挂架,可以挂1枚“麻雀”导弹或2枚“响尾蛇”导弹,也可以挂1个三弹弹射式炸弹架(用于挂各种炸弹);机翼下外侧挂点使用的是MAU-12挂架,可挂1400L副油箱,或使用三弹弹射式炸弹架挂载各种炸弹。最大外挂重量为6042kg。表2.1是机身中央挂架和机翼下各挂架和各种武器的转接装置(过渡梁)。

对地攻击军械载荷最大达7250千克,包括各型AGM-12“小斗犬”无线电遥控导弹、AGM-62A“白星眼”电视炸弹、AGM-45“百舌鸟”反雷达导弹、AGM-65A“幼畜”电视炸弹、AGM-78B标准反辐射导弹、核弹、各种常规炸弹和火箭弹等。

“鬼怪”携带武器的多样性对其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极为有利。1972年,在“后卫”战役中,14架F-4“鬼怪”式战斗轰炸机投掷了24枚激光制导炸弹,成功摧毁了越方严密防守的清化桥。此后,美军使用了22枚激光制导炸弹和7枚电子光学制导炸弹,将杜梅大桥彻底炸毁。上述战例成为了精确对地打击的典型范例。

主要武器与火控
AIM-7“麻雀”是西方国家在1950年代至1990年代间最主要的超视距空战武器,是一种中程半主动雷达制导的空对空导弹,F-4在空战中就主要倚仗这一导弹与AIM-9“响尾蛇”导弹的组合。它现在仍在许多国家服役中,但更先进的AIM-120先进中程空对空飞弹正逐步取代它。“麻雀”导弹自1946年开始研制,到今年正逢花甲。60年间,“麻雀”导弹相继发展有12个型别,不断改进更新,颇显老当益壮。F-4在越战时大量使用了“麻雀”III改型,在目视范围外大约20公里的距离击落了极少量的敌机,当时这种空空导弹的命中率只有9%,战果平平。造成当时麻雀导弹战果不佳的原因除了导弹的性能不好外,机载雷达的探测距离近也是一个主要因素。随着导弹技术、机载雷达探测技术的进步,到70年代末,空空导弹的速度、射程、机动过载等主要战术、技术指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同时,机载雷达发现目标的距离亦达到100公里以外,这为超视距空战提供了有利条件,并在此后的几次局部战争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在1982年5月的中东战争中,以色列战斗机采用超视距战法用AIM-7F击落阿方10多架飞机,占击落敌方飞机总数的20%,初步形成了超视距空战的样式。这一空战样式在海湾战争中达到了顶峰,共击落敌机达26架,包括4架先进的米格-29,这一数量占击落敌机总数的69%。在美军,现役的“麻雀”空空导弹主要有AIM-7F“麻雀”和AIM-7M“麻雀”。“麻雀”导弹弹长3.66米,弹径203毫米,最大飞行马赫数2.5,最大射程45公里。

F-4E战斗机是F-4各型飞机中最早装备固定机炮的型别。早期的F-4战斗机没有安装固定机炮,但可携带炮舱。F-4E的M61A1型20mm加特林炮和供弹系统固定炮架上,炮架位于机身中心线上。炮架的上部支架安装供弹系统,下部Y形架及后支架安装机炮。Y型架和后支架与炮架悬挂固定,后支架上有水平和俯仰调节器。这种结构简化了机炮系统在飞机上的安装与调试工作。机炮采用液压马达传动,其功率要求为:当机炮射速4000rds/min时为71.9L/min(84.4kg/cm2;当机炮射速6000rds/min时为107.9L/min(118kg/cm2)。机炮旋转的加速和减速时间为0.5s,寿命为120000rds,故障间平均发数(MRBF)为10000rds,预检修期为15000rds。进弹机带有装弹机供在地面上往弹箱内装弹使用,所以往弹箱内装弹时不需要专门的外场设备。往弹箱内装弹时装弹机驱动弹带,使其进入进弹机,弹带通过进弹机后弹链被除去,炮弹被送入弹箱。

F-4E尚未采用平视显示器。该机采用的ASG-26瞄准具有空对空和空对地两种工作状态,可通过光学显示部件上的状态选择开关进行选择。选定工作状态后,再通过轰炸/武器投放开关、武器选择开关和其他开关选择各种攻击方式。1、空对空状态。是一种机炮攻击状态,瞄准具计算出前置角,并以光环的形式显示给驾驶员。驾驶员操纵飞机使光环跟踪并套住目标,此时机炮的射击方向指向目标的未来位置。2、空对地状态。根据预先装定的高度、俯冲角以及目标距离等算出下沉角,并使光环按此角下沉。攻击时使光环的中心光点与目标重合,稳定跟踪一段时间后即可投放武器。

F-4E采用AN/APQ-120火力控制雷达是在APQ-72、APQ-100和APQ-109雷达的基础上研制的设备。把脉冲搜索雷达、连续波制导雷达和目标截击计算机三部分结合在一个装置中。天线尺寸从APQ-109的直径79cm减小到69.9cm×62.3cm,但作用距离没有降低。由于广泛地采用了固体器件,因此提高了可靠性,而且体积减小,重量减轻。AN/APQ-120雷达有7种工作状态:即“关机(OFF)、“准备”(STBY)、“空对空”(A/A)、“空对地”(A/G)、“天线固定”(CAGE——天线轴固定在武器基准线上)、“自检测1”(BIT1)和“自检测2”(BIT2)。其中只有“空对空”、“空对地”和“天线固定”3种是战斗工作状态。天线高低扫描有1行或2行两种。显示形式有下列4种:小范围B型扫描(B-NAR);大范围B型扫描(B-WIDE);小范围PPI型扫描(PPI-NAR)和大范围PPI型扫描(PPI-WIDE)。B型扫描用于空对空状态,PPI型扫描用于导航和轰炸时的地形测绘状态。3、在空对空状态,雷达从A/A24G大气数据计算机得到高度、真空速、真攻角等信息进行截击计算。从AN/ASN?63惯导装置或AN/AJB-7姿态参考和轰炸系统获得控制天线所需的俯仰及滚动信息。从惯导装置获得偏流角。目标截击计算进行截击计算后,通过导弹发射架分别向AIM-7D/E“麻雀”导弹和AIM-9B/D/J“响尾蛇”导弹提供下列信号。

APQ-120雷达的显示器组合包括显示器和显示器控制装置两部分。F-4E-48-MC(s/n71-236)以前的飞机,装备IP-870/APQ-120(前座舱)和IP-871/APQ-120(后座舱)显示器和C-7347/APQ-120显示器控制装置,在F-4E-48-MC以后的飞机上,把上述装置改装为多传感器显示器组合(MSDG)OD-67/APQ-120。它包括IP-1093/APQ-120E(前座舱)和IP-1094/APQ-120E(后座舱)显示器以及C-8909/APQ-120E显示器控制装置。OD-67/APQ-120多传感器显示器组合除作雷达显示器外,还有显示电视图像的功能。因此,在同一个阴极射线管上,由状态开关控制,或显示雷达图像,或显示电视图像。IP-1093与IP-870显示器的直径一样。但IP-1094比IP-871显示器在长、宽各增大了19.05mm,因此显示器的面积增大了1倍,作雷达显示器用时有925条纵向扫描线;作电视图像显示器时有525条水平扫描线。因此,显示的雷达图像比原来的直储显像管的画面更清楚。电视图像的输入来自AN/ASX-1光/电目标识别系统、AGM-65A/B“幼畜”空对地导弹或GBU-8/B、GBU?9/B等制导炸弹。ASX?1系统用IP-1093或IP-1094作显示器(AN/APQ-120雷达不工作时)。APQ-120雷达和ASX-1系统也可以同时工作。此时前座舱的IP-1093/APQ-120E作雷达显示器,后座舱的IP-1094/APQ-120E作ASX-1系统的显示器。反之亦可。当发射AGM-65A/B“幼畜”导弹、AGM-62“白星眼”制导炸弹和GBU-8/B、GBU-9/B制导炸弹时也使用OD-67/APQ-120作显示器。而“幼畜”导弹发射后的操纵使用4504A/ARW-77(“小斗犬”导弹控制器的改进型)控制器。从F-4E-36-MC(S/n 67-342)到F-4E-45-MC(S/n 69-7588)的一部分飞机进行了改装,增加了AN/ASQ-153(V)电/光目标指示系统。它与AN/AVQ-23(V)-2激光指示器组合在一直,用激光照射目标,增加了制导激光制导武器的能力。能把本机或僚机发射的AGM-65C导弹或GBU-10/B、GBU-10A/B、GBU-10B/B、GBU-11/B和GBU-12/B等制导炸弹导向目标。

F-4E使用的AN/ASQ-91是一部计算武器弹道用的模拟计算机。其主要输入信号有:(1)AN/ASN-63惯导装置输出的地速、垂直速度、方位、机头真方位、航迹、离地高度、垂直加速度等各种信息;(2)AN/APQ-120火力控制雷达的测距信息和雷达十字线跟踪信息;(3)“低空轰炸/武器投放”开关选择的状态信息。ASQ-91计算机的输出信息分别送给:(1)AN/AJB-7姿态参考和轰炸计算系统;(2)AN/ASA-32飞行控制组合(机头方位误差、相对方位、目标距离);(3)AN/ASG-26前置计算光学瞄准具;(4)向所选择的武器挂架发出投放或发射信号。AN/ASQ-91计算机有6种工作状态Mü?暗涂蘸湔?武器投放”开关进行选择。(1)小角度减速投弹(LADD);(2)俯冲低空减速投弹(俯冲后进行低空减速投弹);(3)俯冲拉起投弹(Dive Toss);(4)目标定位轰炸(Target finding);(5)偏差(间接)轰炸(offset Bomb);(6)发射AGM-45反辐射导弹。发射AGM-45导弹时,AGM-45反辐射导弹把测出的电波源的相对角度(位置)输入ASQ-91计算机,据此算出飞机的操纵信号,并送给AN/ASA-32飞行控制组合。ASQ-91计算机的控制可在前座舱和后座舱的武器投放操纵板以及后座舱的计算机控制板上进行。在计算机控制板上以30.5m的精度输入目标距离、目标高度、投弹点的高度以及投弹点与目标的间距;以0.5s为单位输入从投弹点到通过目标上空的时间差。此外,还输入所投放武器的阻力系数。转动游标纵向跟踪和横向跟踪的指轮,使雷达显示器上的十字线压上目标。此时如果压下目标插入(TGT.lns)按钮,则AN/ASQ-91计算机开始计算。

左图为越战时一架携带炸弹的F-4E,该机是388联队的联队长座机,机身涂有相关标示条纹。AN/AJB-7姿态参考和轰炸计算系统是F-4E对地轰炸的大脑,作为全姿态参考系统解算导航的基本参数,投放普通炸弹和核武器时进行轰炸计算。在导航状态中,AJB-7系统连续地计算出飞机的俯仰、滚动和航向姿态,并显示在前座舱的姿态指引仪(ADI)上。在后座舱只在遥控姿态指示器上显示俯仰和滚动姿态。AJB-7系统计算飞机姿态时的主要输入信息来自AN/ASN?63惯导装置。在计算飞机方位时根据罗盘系统控制器状态开关的选择,有3种情况;(1)罗盘。这是把AJB-7系统中的罗盘发射机的磁方位作为信息源的应急状态。(2)陀螺方位仪。这是根据所选择的AN/ASN-63或AN/AJB-7系统中的陀螺方位仪显示器输入而工作的状态。(3)随动状态(Slave)。这是把罗盘发射机和陀螺方位仪显示器的2种方位信息综合使用的工作状态。在轰炸状态中,根据“低空轰炸/武器投放”开关的选择,AN/AJB-7系统能进行下列6种轰炸:(1)上抛(Loft)轰炸。这种投弹方式用于攻击防空火力强的目标。主要是投放威力大的核炸弹,但也可用于投放一般的武器。这种攻击方式的操纵如下:载机水平进入目标,在接近目标前急跃升,在跃升过程中投放武器,此后载机继续反转脱离目标。美国在越南用这种方法发射AGM?45“百舌鸟”反辐射导弹攻击地对空导弹阵地。通常“百舌鸟”导弹载机从低空接近目标,在地对空导弹射程外飞机拉起,以45°~50°的上抛角发射AGM-45导弹,载机向反方向脱离。这样,即增加了AGM-45导弹的射程,同时载机的安全也得到了保障。在投放核弹时,为了获得更长的抛物线弹道,通常在空气密度小、阻力小的高空(如10670m)投弹。(2)即时越肩轰炸(INS O/S)。当所攻击的目标位置不清时使用这种方法。飞机通过目标上空的同时开始半滚拉起,在机头上仰角大于90°的某瞬间投出炸弹。主要用于投放核武器。(3)计时越肩轰炸(T.O/S)。用于轰炸已知坐标的目标。根据已知的目标坐标,预先装定突防航线和突防速度,并选定轰炸参考点。在突防航线上通过目视或雷达识别参考点,并事先装定好从参考点到目标的飞行时间。在正确地通过目标上空的同时开始越肩轰炸。通常使用核炸炸弹。对已知坐标的目标也可进行上抛轰炸。选用越肩轰炸是为了保证低空进入目标的突然性和投放空炸核炸弹。(4)直接轰炸(direct)。在俯冲中对目标投放武器。(5)计时水平轰炸(T-L)。用于轰炸已知坐标的目标。与计时越肩轰炸相似,只是在水平飞行中投放武器。(6)计时小角度减速轰炸(TLAD)。也叫小角度减速投弹(LADD)。与越肩轰炸一样,低空突防和采用参考点。在预定的拉起点转为45°跃升,在通过目标上空的同时投下带减速伞的核弹。目前也常用于投放“蛇眼”等减速炸弹。

作战方式
1965年, F-4到越南战场, 使空战进入了新阶段。F-4装备的较为先进的雷达火控及武器系统使其空战攻击能力与以往的美军战斗机相比有着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中远距离的攻击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改善。其多用途能力明显增强,既可以进行空战,也可以胜任对地攻击、乃至精确打击的任务。

其典型的作战方式为,
1、空对空截击
火力配置是4枚AIM-7“麻雀”导弹,起飞重量为20900kg,作战速度在M数2.2以下,升限21000m,以M数0.9~0.92的速度返航,作战半径为650km。
2、制空战斗
火力配置是2~4枚AIM-9“响尾蛇”导弹和1个副油箱,起飞重量为20900kg,以M数0.7~0.91的速度巡航,滞空时间2h,在1830m左右的高度作战5min。如果在战斗前抛掉副油箱,则最大速度可达M数2.4。作战半径在925~1290km之间。
3、F-4C/D对地攻击
火力配置是MK82和M117通用炸弹、AGM-12“小斗犬”空对地导弹、LAU-3火箭弹发射器等空对地武器+3个副油箱,包括副油箱的总外挂物重量不超过6000kg。采用在12000m以上巡航飞行和在目标上空作5min低空超音速飞行的“高-低-高”作战剖面时的作战半径为925~1290km;采用“低-低-高”作战剖面时的作战半径为550~740km。

F4H-1 (F-4A) 携带炸弹

采用空中加油时,其作战半径可以增大。

实战情况
F-4B/C/D三型战斗机都参加过越南战争,在空战中F-4战斗机总共击落107架米格战斗机,占被击落飞机总数的78%以上。被击落的飞机中包括33架米格-17、8架米格-19、66架米格-21。
F-4B战斗机主要执行护航和空战作战任务,曾在东京湾发生过僚机把长机击落的恶性误伤事件。但其很快就被其他两种型别的飞机取代。
F-4C在空战中共击落了42架米格战斗机,其中米格-17和米格-21各21架。
F-4D于1966年开始参加越南战争。

8. 一二三四代战机的区别和特点是什么

第四代战斗机是目前正在研制的最先进的战斗机,它的技术战术指标是根据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实战经验提出的。现代战争已经由过去的单一兵器的对抗转变为海、陆、空军三位一体全方位的较量,而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制空权的争夺。由于通讯手段和电子雷达、预警设备的发展,使现代战争的战场空前扩大,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飞机的作战半径也应该相应增加,为此对第四代战斗机提出了超音速巡航的要求;而为了应对敌方强大的电子雷达系统和防空导弹的威胁,飞机具有隐身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隐身无疑提高了飞机的生存率。综合起来对第四代战斗机往往要求具有下列战术技术性能:
第四代战斗机的标准通常称为4S标准,因为这四个标准的英文单词都以S开头,即
Super Maneuverability
Super Sonic Cruise
Stealth
Superior Avionics for Battle Awareness and Effectiveness
翻译成中文就是“超机动性”、“超音速巡航”(某些翻译饥笑为不开加力都超音速巡航,实际上是多余的,因为战斗机巡航状态一般不用加力,加力一般用于对空格斗冲刺等任务)、“隐身能力”和“高级战役意识和效能的航空器”(直译)。
关于Superior Avionics for Battle Awareness and Effectiveness国内有一些译作“高可维护性”,“超视距打击”等等。按照F-22的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官方文档( http://www.lockheedmartin.com/data/assets/corporate/press-kit/F-22-Brochure.pdf)的解释,更倾向于解释为“高信息优势”,也就是“网络中心战”。即让战斗机成为网络中心战的一个结点,与其他作战单位共享战斗情报,让战斗机飞行员更充分的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关于翻译成“超视距空战”的说法,有些网友提出了为什么BVR的疑问,认为不能翻译成超视距空战。“BVR”,直译为Beyond Visual Range(视距外打击),是一些二代战斗机(比如F-4E)和3代机已经具备的能力,但是因为雷达等硬件和其他配套软件等技术原因,无法使BVR能力达到实用化。如如F15使用远距空空导弹,在视距外攻击的准备时间很短,一旦对方战机接近躲过第一波超视距打击,就进入中近程范围,甚至往往仍然需要空空格斗决定胜负,BVR只是一种字面意义上都描述。在3代机时代,BVR更多只能说明在空空导弹技术上达到要求,但是对于战机,远远没有进入超视距攻击时代。相对于二代机BVR能力的“超前”想法,3代机重新回到了重视中距和近距空空格斗能力,能量机动原理(即区分二代机和三代机标准的重要标志)也随之诞生。Superior Avionics for Battle Awareness and Effectiveness直译是“高级战役意识和效能的航空器”,根据洛马公司的倾向性解释,可以翻译成网络中心战情况下的战场意识能力,即“多次持续摆脱敌机后进入到视距外范围,利用网络中心战的感知能力多次运用超视距打击”。
稿肢滑所以Superior Avionics for Battle Awareness and Effectiveness可以简单都译为“实用性超视距打击能力”。考虑到大部分3代机只是具有单纯的BVR功能,并不能使超视距打击真正用到实战,所以翻译为超视距打击能力也是可以的。
至于STOL,也就是短距起降,这是对某一机型,比如F/A-35的特殊要求,不是对所有第四代战斗机的要求,因此不能成为4S标准之一。
第四代先进多功能战斗机兼有战斗和突防能力,使它的进攻范围空前扩大,能打击战争中全纵深的目标。
第四代键腊先进战斗机的代表机型有美国的ATF其代表机型有美国的F-22“猛禽”和F35“闪电”。俄罗斯的S-37“金雕”(SU47)和米格I.44等。但俄罗斯随着前苏联解体后国力都衰弱,新一代战斗机项目紧张缓慢。而F22和F35都已服役或即将服役。
优良的性能必须要求具有先进的飞机设计和生产技术作为支持,但是,从本世纪初的第一驾飞机的诞生发展到现在的第四代飞机,飞机设计的各个部门,无论是飞机发动机、火控系统,还是飞机总体设计,由于受目前世界先进技术的限制,它们已经达到了各自技术的巅峰,如果要想在各自的局部领域内取得技术上的突破,使得飞机的性能得以提高,不但是耗资巨大,投入利益比很小,而且是极其困难的。鉴于这种情况,世界各国的飞机设计大师们不得不暂时舍弃技术上的突破,转而寻求另一种创新—设计思想的改变。于是,基于飞行/推进/火控一体化的飞机设计方法就应运而生了,这就是飞机
一体化设计技术,其中就包括目前最先进的气动控制技术—推力矢量技术。代表机型和战斗机分代 按照西方的战斗机分代划分方法
1:亚音速战斗机(喷气革命)——代表机型:美制F86、苏制米格15、中国歼5(前苏联米格15仿制型)等
第一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喷气式、亚音速,从此战斗机螺旋桨时代进入喷气时代,史称战斗机的“喷气革命”。
2:强调超音速性能的战斗机(超音速革命)——代表机型:美制F4、F5,苏制米格21、米格25(2代机的巅峰作品),中国歼7(前苏联米格21的仿制型)等
第二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战斗机速度首次超过音速,并且重视速度,认为速度越快战斗机越强(非能量机动原理设计),史称战斗机的“超音速革命”
3:强调中近距离空战和空空格斗的多用途超音速战斗机(能量机动革命)——代表机型:美制F15、F16、F14、F18,苏制米格29、苏27、苏30(苏27的改进型)中国歼10等 ,其中F15、F16、米格29、苏27被称为冷战末期统治天空的战斗机“四大天王”。
第三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符合能量机动原理设计的超音速多用途战斗机。关于能量机动原理,网络里很少有人回答准确什么是第3代战斗机,第三代战斗机就是用能量机动原理设计出来的战斗机。越南战争时期,美国空军发现,自己的F4速度比米格21快,但是屡屡被米格21击落,甚至在不利情况下难于脱身。这是为什么?。一些老的空军退役的飞行员和科学家一起合作研究,发现了“能量机动原理”,具体含义比较复杂,在此不多讲,能量机动原理即,同时具有最大动能和最大势能的战斗机在空战中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很高,这些人在综合了自二战以来所有战斗机格斗案例后的惊人发现,合理的解释了战斗机快和高之间的取舍。他们提出了和但是理论相悖的能量机动原理,指出,以后设计战斗机,速度并不是第一要求,飞机所有性能复合能量机动原理越好,他们也被当时不理解他们行为的人称为“战斗机黑手党”。但是F15制造出来以后,一鸣惊人,F15是第一款符合能量机动原理的战斗机,其后的F16服役,F16是第一款根据能量机动原理精确计算后制造的战斗机,自此美国空军进入3代机时代,前苏联几乎花了十几年才搞明白了能量机动原理。后来出来了苏27和米格29.。这里有一个争议,即F14,有人认为F14并不能符合能量机动原理设计,但是我们仍然把它算做第3代战机,因为当时正值“战斗机黑手党”和官员们争吵,另外,F14的可变后掠翼为能量机动原理提供了修正机会,所以仍然算第三代战斗机。史称战斗机的“能量机动革命”
4:强调隐身性能等4S标准的的多用途超音速战斗机——代表机型:美制F22“猛禽”、F35“闪电” ,俄罗斯在研的苏47(S37)“金雕”战斗机
第4代战斗机的判断依据:4S,我就不多讲了。史称战斗机的“隐身革命”。
关于苏联/俄罗斯战斗机的划分代方法是把可变后掠翼的米格—23和美制F—111单独划分一代称之为第三代,前两代和西方划分方法一样。第一、二、三、四代战斗机的概况区别 现在有三种划代法,俄罗斯划代法,美国新划代法,和西方化代法。但是世界公认的是西方的划代法,所以这里我只介绍了西方划代法。
第一代:美国的F-100,苏联的米格-19和法国的“超神秘”等。主要特点是采用大后掠机翼、带加力燃烧室的喷气发动机和简单的光电、雷达瞄准具,以机炮和火箭弹为主要武器,后期挂第一代空空导弹,最大平飞速度为1.3~1.5马赫。本代作为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和M2级战斗机之间的过渡,服役时间不长。
第二代:美国的F-4、F-104 ,苏联的米格-21、米格-23和法国的“幻影”Ⅲ等。主要特点是普遍采用大推力新涡喷发动机或涡扇发动机、单脉冲雷达或单脉冲加连续波雷达,以装航炮和第二代空空导弹为主要武器,最大平飞速度为M2一级,推重比较高,中、高空飞行性能较好。其中 MiG-23等变后掠翼战机被苏联单独列成一代,而西方认为其仍然属于第二代水平。
第三代:美国的F-15、F-16、F/A-18,苏联的米格-29,苏-27和法国的“幻影”2000等。主要特点是采用推重比达到8的涡扇发动机、全方向全高度全天候火控系统 、电传操纵系统和先进气动布局等,武器以空空导弹为主、航炮为辅,最大飞行速度高度与第二代相近,中低空亚音速和跨音速机动性突出,并具有超视距作战和下视下射能力。
第四代:美国的F-22、F-35,及俄罗斯的苏-47等。主要特点是具有突出的隐身性能、超音速巡航能力、超常规机动性和敏捷性、短起降能力(或全环境作战能力),简称4S。采用推重比10一级的涡扇发动机、相控阵火控雷达、隐身技术和推力矢量技术等,以“发射后不管”空空导弹为主要武器。

9. 超音速战斗机的分代,并说明各代战斗机的主要特征。

飞机的划代基本上是按照设计年代进行的。分代标准是飞机性能有显着跨越,一般是根据实战结果提出了新的设计理念,采用了新技术、新武器。
理念上有多任务战斗机、空中优势战斗机、乱仔氏低可探测性、超音速巡航、过失速机动性。技术上,在涡轮喷气式发动机基础上发展出涡轮风扇发动机,脉冲多普勒雷达,平视显示器/火控系统,电传操纵系统。武器从机炮发展到空对空导弹,导弹从后半球尾追攻击到迎面全向攻击,近距格斗和远程拦截并举。

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是亚音速战斗机,最大特点是速度接近音速,采用涡轮喷气发动机。代表机型是美国的F-86、F-84,苏联的米格-15,产量都在7000架以上。其余的还有法国的神秘式、英国的猎人、吸血鬼、标枪,瑞典的Saab-29等
第二代战斗机是超音速战斗机,特点是追求高空高速,按照不同的作战任务设计,采用加力式轴流涡轮喷气发动机,最大速度是从跨音速到二倍音速以上,作战升限超过2万米。武器系统以导弹为主,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还发展出“战斗轰炸机”。代表剂型是美国的F-4、F-104、F-105、F-106、F-111,F-5、F-8。苏联的米格-21、米格-23、米格-25,苏-15、苏-17,英国的闪电,法国的幻影III,还有瑞典的Saab-35、Saab-37,中国的歼八。专门设计的有英国的鹞式战斗机、苏联的雅克-38。
其中F-4作战能力最全面,是二代机的标杆。米格-21把苏联武器概念发挥到了极致,号称战斗机中的AK-47。

第三代战斗机是美国根据越南战争经验提出了空中优势的概念,在“战斗机黑手党”(实际应该叫”帮派“)的影响下,参考“能量机动原理”,发展出的专门执行夺取制空权任务的战斗机。采用高推重比的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装备脉冲多普勒雷达、格斗型近距空空导弹和中距拦截导弹,全面采用空中加油技术。多数采用电传操纵系统,大量采用钛合金和复合材料,代表机型是美国的F-15、F-16、F-18,苏联的米格-29、苏-27,欧洲联合的狂风、法国的幻影2000。
其中F-16是三代机的标杆。苏-27作为航空武器平台是第三代战斗机登峰造极之作。F-14严格来说不属于第三代战斗机。因为其设计时没有考虑空中格斗戚坦的理念,仍然沿用远程截击的理念。

由于冷战的结束,在美国发展出第四代战斗机后,战斗机的更新换代不再是为了应对大哗散规模战争的要求,只是为了简单的更新换代,所以采用新技术对第三代战斗机进行改进,研制出所谓三代半战斗机:美国的F-16C/DBlock52,F/A-18E/F超级大黄蜂,苏联基本上没有,因为他们90年代基本上无所事事,勉强维持生计。欧洲的台风、法国的阵风、瑞典的JAS-39,日本的F-2,中国的J-10应该不属于三代半。印度的光辉和中国-巴基斯坦合作的JF-17雷电(FC-1枭龙)也不属于三代半。

第四代战斗机就是美国提出的4S概念:低可探测性、超高机动性、超音速巡航能力和超视距族占能力。机载相控阵雷达、数据链通信系统。典型机型就是美国的F-22。其余还有F-35,正在试飞的有苏联的T-50、中国的J-20,处于样机研制阶段的有日本的F-X心神。

10. 第二代战斗机和三代机有什么不同啊

1、飞机特色不同

第二代战斗机:

二代战斗机强调“高空高速”,升限可达20000米以上,最大速度超过两倍音速。个别的高空截击机的升限高达30000米,游册速度神枝宏超过3倍音速。

第三代战斗机:

该战斗机应用第、三代航空发动机中,低空机动灵活性高、配备先进雷达设备、加强导弹应用等。另外第三代的战斗机开始趋向多任务,多用途的路线。

2、研发时间不同

第二代战斗机:

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出现于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

第三代战斗机:

该战机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主要出现的战斗机。主要使用年代为1972年后。

3、俩种战机特点不同

第二代战斗机:

第二代战斗机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装备了中距空空导弹,而且兼顾对地攻击,对地攻击能力较强。第二代战斗机的机载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的性能有了较大改进,飞机的重型化倾向明显。

第二代战斗机参加了越南战争和其它的一些局部战争,接受了实战的考验,结果却发现它们并不能满足实战的要求,因为作战方式和以前预想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空高速并不是空战的主要范围,因此第二代飞机的性能优点并不是决定空战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代战斗机:

第三代战斗机出现于1960年代,这个阶段将先前累积的使用经验已经各种试验的结果加以整合。许多高速飞行时的现象和控制问题获得相当程度的解决,高后掠角度的机翼设计已经不受到青睐,三角翼和几何可变机翼与后掠角度小于45度的梯形翼成为设计的主流。

发动机的输出透过耐高温特殊材料和冷却技术而更上一层楼。雷达与各类航电逐渐成熟与复杂化,机鼻进气口已经几乎完全被放弃,以配合大型雷达天线的安装需求,而这个需求使得飞机的大小和成本迅速高涨。

第三代战斗机将空对空飞弹作为标准武装之一,并且在越战、六日战争与印巴边界冲突当中使用。

前两代的发展当中,单一用途的拦截机与战斗轰炸机进展至此,受惠于各项系统的进步,尤其是雷达与航电的功能以及效能,使得第三代的战斗机开始趋向多任务,多用途的路线。

4、主要代表机型

第二代战斗机:

法国的“幻影”III、“幻影”F1和瑞搭滑典的Saab-37。

第三代战斗机:

以F-4、F-5、MiG-25为主要代表。

阅读全文

与越南二代机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伊朗有什么服装牌子 浏览:678
印尼鱼怎么炖好吃 浏览:324
越南人怎么做鸡脚 浏览:316
ptfx为什么要组织人去印尼 浏览:787
中国六安和德阳哪个好 浏览:656
去伊朗必须带什么东西 浏览:200
伊朗石油怎么那么多 浏览:263
中国有多少华人华侨在印尼 浏览:922
伊朗新年都吃什么 浏览:189
为什么中国造不出相机 浏览:495
中国最初如何帮助巴基斯坦 浏览:107
伊朗美国特务有多少人被判死刑 浏览:301
印尼上班发工资怎么发 浏览:867
伊朗是什么体型 浏览:182
越南过港证怎么办 浏览:937
英国到非洲飞机飞多久 浏览:193
为什么英国和美国关系这么好 浏览:392
伊朗为什么和中国这么好 浏览:112
中国有哪些电影院 浏览:730
去越南买车有哪些费用 浏览: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