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养兵花不了多少钱,用兵却要花很多钱
首先,打起仗来,后勤物资运输会遭到地方的空袭和阻挠,造成运输成本上升。
其次,打起仗物资供应紧张,物价会上涨造成通货膨胀,和平时期一个馒头可能1块钱打起仗来可能就到了10块钱,这丫就是显得花钱多。
第三、中饱私囊,多大损耗也是有可能的。抗战时期,老蒋的手下没少干这事。
第四、战争中的损耗。
基本这几个原因!!
Ⅱ 西汉时期养一个普通的边防兵要花多少钱
历朝历代,养兵之费都是国家财政支出的核心部分,我国古代王朝养一个普通士兵每年大概需要花多少钱?这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如果把多个王朝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又会得出些什么呢?
思平试图简单分析几个主要朝代的日常养兵之费,热烈欢迎大家拍砖讨论(笔者本身时间、学力都有限,只能是分析包括普通士兵衣食住行、日常津贴等部分的狭义上的“养兵之费”,不包括武器装备、战时赏赐、日常训练、战时保障、战时抚恤等广义上的“养兵之费”,当然,由于各种原因,下面的分析难免还存在一些疏漏、猜测的成分)
第一篇讲讲西汉,西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军事领域的一个高峰,名将辈出、军威赫赫,战时的大集群骑兵部队千里奔袭就不说了,即使在较为太平的年月,也维持着一支高效的边防力量。西汉时期的千秋武功,自然也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全力支持。尽管西汉时期以征兵制为主,普通戍边士卒多为义务兵,国家只负担其衣粮兵装,并无额外的俸禄,但是其日常所需要的花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从士卒的口粮来看,居延汉简中有大量口粮发放的簿册,其中最常见的发放标准是每人每月“三石三斗三升少”,据陈直、陈梦家等学者考证,这里的“石”为“小石”,折合为西汉时期的大石二石,则普通士卒每年消耗粮食大约24石。
西汉时期粮价大约多少呢?太平御览卷35引恒谭《新论》:“汉文帝躬俭约,修道德,谷至石数十钱,上下饶羡”。《汉书·食货志》记载:“元帝即位,天下大水,关东十一郡尤甚。二年,齐地饥,谷石三百余,民多饥死”,《汉书·冯奉世传》记载:“永光二年,岁比不登,京师谷石二百余,边郡四百,关东五百”可见在灾荒时期,谷价可能上涨至数百石,而在文帝时,天下太平,谷价跌至每石数十钱,居延汉简中关于粮食价格的简文亦较多,如:“粟两石,直三百九十”,“出钱二百二,籴粱粟二石,石百一十。出钱二百一十,籴黍粟二石,石百五。出钱百一十,籴大麦一石,石百一十”……综合来看,则正常年月每石谷价百文是较为可信的,则每位士卒在粮食支出上起码需2400钱。值得注意的是,一线的戍卒、骑兵主要职责为“通烽火、谨侯望”,不可能主要从事屯田,故这部分的边防军的粮食支出不可能自给自足,还是要记在国家的账上。另外再考虑到运输的损耗、消耗,每年的花费比2400钱只多不少。
从士卒的衣装来看,黄今言、陈晓鸣所论汉代士卒一年的衣物所费不少于2300钱,具体可以参见其《汉朝边防军的规模及其养兵费用之探讨》,这里不再赘述,值得注意的是,黄文中认为这是较为保守的估计,因为考虑到官私各给其半,而汉代戍边士卒衣物官给的程度很难厘清,思平认为,私给的程度不会太高。居延汉简中有大量低级军官如燧长、士吏等赊账购买戍卒衣物的简文,可见普通戍卒自身的官给衣物可以满足最基本的需要,才可以将部分私给或官给衣物卖于他人,故思平认为官给衣物当在3000钱左右。
除了必备的衣物和粮食,还要再加上一些如肉、菜、盐等其他副食品消耗。先看看蔬菜类的消耗,如下列居延汉简:“第四燧长口之菜钱二百一十六,又肉钱七十,凡二百八十六”,以及“第一燧长万年菜钱二百一十六”,这里所提到的菜钱,当是以月为单位(如口粮发放),考虑到每燧之戍卒不过3、4人,则每位戍卒月消耗菜钱在50钱左右,每年大约600钱。
西汉居延地区肉类价格并不贵,如居延汉简中记载“肉十斤,直三十”,“肉百斤,直七百”,“买脂五十斤斤八十”,相对粮价来说,肉价不算甚贵(汉简中未提及是猪肉、牛肉、还是羊肉,这里未能详加考证,但是无论何种种类,价格都不过数钱一斤,丘光明等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中提到西汉时期一斤的标准值250克,相当于今天的半斤,换算为今日之计量,每斤肉亦不过6-14钱左右,按照下文的实际购买力水平计算,相当于今天的2.4-5.6元每斤,较当前物价为低),以每位士卒每年消耗各类肉60-70斤(汉制)计算(关于肉类的供应标准没有更加详细的记载,但是从一些简文中可以加以推测:“第四燧长口之菜钱二百一十六,又肉钱七十,凡二百八十六”,如上文按每燧之戍卒3、4人为计,每人每月用肉钱大约20钱,相当于3斤左右,考虑到汉简中还有不少食用家禽、内脏、鱼类等其它肉类的记载,在此大致估计每月士卒消耗各类肉食产品总计在5-6斤,每年在60-70斤),大约500钱左右。
此外,盐的消耗也是必不可少的,《赵充国传》载:“……万二百八十一人,用谷月二万七千三百六十三斛,盐三百八斛……”据此可知,其每人每月平均食盐在三合左右,每年在40合左右,相当于4升,即0.04斛(石)。而西汉食盐的价格,在盐铁官营后有较大幅度的上涨,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认为
“官盐价比私盐贵(私盐与粟米同价),许多贫民买不起盐,只好淡食”。林甘泉等先生在《中国经济通史》中认为
“盐的正常价大约是每石四百钱左右,涨至八千钱为高价。”考虑到西北边境地区并非主要的食盐产地,运输困难,盐价以每石1000钱计算,则需40钱。
综合上面的分析,在非战争情况下,西汉时期边军士卒一年的养兵费用如下:2400+3000+600+500+40=6540钱左右。再考虑到其他一些诸如医药费等必备的开销,可以认为:每年7000钱左右是西汉时期西北戍边士卒的基本生活保障开支。
这7000钱大概能占到国家财政收入的多少呢?
关于西汉时期中央的财政收入,黄今言先生在《秦汉赋役制度研究》中认为:“(以西汉平帝元始二年的情况为例)综合租(税)、赋两项,一年中,国家在这方面的财政收入是12772359020钱,这个数字,和上引恒谭《新论》说的都内钱与少府钱的总数一百二十三万万的数据,大致吻合”。除上述农业税和人头税之外,西汉政府所征收的其他一些工商业税收亦为数不少,如关税、市税、算缗钱、盐铁酒税、赀代税、工税、六畜税、渔业税等,这其中如算缗钱、盐铁酒税或非常制,或时有反复,而其他则多为常税。
在诸多常设末业税中,盐业专营无疑占有重要地位,盐业官营之后,国家一年大约可以额外收入数亿钱。据上文可知,成年男子每人每月平均食盐在三合左右。若按全国人口五千万计,则每月耗盐十五万斛,即150000石,以每石400钱计算,每月食盐销售可以达到6000万钱,每年消费72000万钱。六畜税、渔业税这些畜牧水产业的税收,当不抵盐业专营的收入。而关税、市税等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密切联系的税种,西汉时期往往受到政治因素的左右。西汉商品经济的发展,武帝之前曾达到较高的程度。《史记》中记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在武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诸多措施后,元气大伤,难以恢复到之前那种状态。林文勋、黄纯艳两位在《中国古代专卖制度与商品经济》中所论:“汉武帝时期各项经济政策的实施,控制了商品的流通和生产两个环节而又影响了商品的消费,使大中小商人和小农均退出了商品经济领域,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商品经济发展高峰因此而结束”。综合来看,西汉时期诸多常设末业税,笔者推测一年能够有十数亿钱左右。
黄今言先生所作推论,建立在西汉时期户口高峰时期,在西汉中前期,国家未必能够掌握如此数目的丁口和田地,在农业税和人头税的基础上,在适当考虑诸末业税,则西汉时期财政收入的总额,大致在130亿钱。
再结合上文关于养兵之费的分析,则可以统计出,西汉时期养一个普通的边防士兵,占国家财政收入的0.000000538,大约为190万分之一。
另外,西汉时期的7000钱,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多少钱呢?目前关于不同时期货币实际购买力比较,大多采用四种折算方式,分别以黄金、白银、粮食、土地为衡量标准,而在这三者之中,西汉发行的白银货币极少,无法用白银来作为衡量标准。与之相反,史书上关于黄金的记载却极多,但是由于所记载的黄金使用量与之后的王朝相比过于夸大,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史书中将黄铜与黄金混淆,因此这里无法采用以黄金作为衡量标准。而土地价格更加是没有可比性,因此以这里以粮价为主要参照物。
林甘泉先生在《中国经济通史·秦汉卷》中论述到:“汉代一石等于2市斗,一市斗等于13.5斤(当前标准斤),则每石等于27斤”。这个标准和居延汉简中的记载相符,居延汉简中记载最多的标准是士卒每月用谷
3石3斗3升少,折合成大石为2石,约54斤,以七折作商品粮,可以得大约38斤。以今天的市斤为计量单位,西汉时期一斤粮食大约3.7钱,这里西汉的粮价为尚未脱粒的粗粮,以七折算细粮,一斤细粮大约5.29钱。
以笔者居住的城市为例,一斤大米(普通的类型)的价格在2.2元左右,则西汉时期一钱的实际购买力大约相当于今天的0.42元。按照今天的物价,西汉时期养一个最普通的边防义务兵,一年需要花费大约294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