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越南资讯 > 越南脱贫靠什么

越南脱贫靠什么

发布时间:2023-08-07 01:46:08

㈠ 越南经济增长那么快,为何还是那么穷困潦倒呢

从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来看,展现不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不断有新兴的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尤其是现在的越南,经济增长极快从而被备受关注。但是越南经济增长那么快,为何还是那么穷困潦倒呢?其实有以下几个不得不承认原因而导致。


综上所述,由于以上几点原因可知,越南通过各个方法提高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仍然难以逃脱经济增长的陷阱,无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越南经济增长那么快,却仍然还是那么穷困潦倒,越南仍旧需要探求一条经济发展之路。

㈡ 中国脱贫攻坚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有哪些国家借鉴

巴基斯坦、非洲、苏丹、尼日尔爾利亚、赞比亚、巴基斯坦、缅甸、尼迫尔、锡金、不丹、越南、柬埔寨、朝鲜、海地、印度尼西亚国家,都借鉴中国脱贫攻坚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为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减贫领域知识分享,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于2018年5月联合发起,面向全球关心扶贫的组织和个人征集原创优秀减贫案例。

活动共收到全球减贫案例820个,涉及旅游扶贫、金融扶贫、特殊群体扶贫、就业扶贫、创业扶贫等多个领域,涉及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本次研讨会上,很多减贫案例得以分享。

(2)越南脱贫靠什么扩展阅读

经验分享:

1、坚持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着优势:

中国立足国情,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运用“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将脱贫攻坚纳入国家整体战略。

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全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脱贫攻坚体系,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智力,勠力同心,上下同行,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之路,形成立足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贫困治理实践创新成果。

2、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脱贫攻坚取得成功的基础。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也是脱贫攻坚之路。中国的改革开放焕发出了巨大红利,使得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逐年雄厚,为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方面政府扩大了贫困地区的投资,大大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为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政府有财力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增加贫困地区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为脱贫攻坚提供了保障。

3、坚持精准方略:

中国脱贫攻坚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坚持了“扶贫对象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六个精准”的脱贫攻坚基本方略,建立起了精准的脱贫攻坚工作体系,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一系列问题。

㈢ 越南会成为下一个经济奇迹吗

导读:在过去25年里,有哪个亚洲国家成为领头羊,让数百万人民脱贫?哪个亚洲经济体在仍以农村人口为主的情况下,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引擎?绝大多数人可能给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中国”,而后者是“印度”。但这些答案会忽视一个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会因其过往成就和光明前景而备受瞩目的国家——越南!

按照目前的走势和力度来看,黄金继续保持空头趋势不变,在日线连阴,周线大阴的情况下,黄金在本周需要考虑的是,黄金是否能持续走低,破位1200关口。连续三天下跌幅度达到50美金之多,目前1200一步之遥。可以肯定的是,黄金本轮的循环下跌,可以破位1200向1180看齐,非农数据也同样在力度中,看下跌,及时是数据力度,中和下跌力度,也看反弹高位做空!

虽然日线行情而言,昨日最高在1226一线,午夜在1216第一支撑走反弹之后,不破1220,那么今日黄金以1222压制做空为主,同样下方1212和1206支撑不变。

日内交易策略:

1、1222小空,目标1208;

2、美盘下方见1206-08反手多,止损1200,目标1221;

文/蔡老师(微信:0)

㈣ 为什么有的制造业不把产能搬迁到中部省份,而放任越南制造业崛起呢

2018,三星、奥林巴斯关闭各自的深圳工厂,迁往越南。微软将诺基亚北京工厂迁往了河内;英特尔更是在西贡高 科技 园区豪掷10亿美元,计划将其全球80%的芯片产能投放于此。

越南制造业这两年也确实突飞猛进,成绩巨大:

耐克的服装和鞋子,50%制造来自越南工厂,28%来自中国,阿迪、优衣库等其他服装巨头,来自越南工厂的产品比例也原来越多,都在2010年前后超越中国工厂。

同时,越南还是三星最大的组装工厂所在地,2015年,越南三星创造了320亿美元的出口额。2017年,越南手机出口额高达451亿美元,相比中国的1200亿美元,已达到我们的37.5%。

首先, 这些外迁到越南的制造业,以服装制造和手机组装为主,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严苛控制成本,其中工资支出是大头,而现在中国人员工资全线飙升(没办法,全国生活成本在提升,不提高工资,劳工无法生存),导致中国的生态已经不太适应这些低成本、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

可能你会说,迁到中西部就好,但是你不要忘记,东部打工者大部分都是中西部流入的,他们也是为了追求更美好生活的目,而来到东部的。根本不可能因为可以回老家工作,而降低自己的生活标准,由俭入奢易 ,由奢入俭难。

其次, 这些外迁的制造业,以欧美跨国企业为主,他们像候鸟一样,哪里人便宜,就往哪里飞,他们不是中国企业,想去哪国投资,中国无权干涉。

第三, 这也是欧美扶持越南,打压中国的一种经济战略。

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势崛起,高 科技 和中高端制造也在冲击制高点,与欧美企业竞争,为了遏制中国,扶持与中国有敌意国家的经济,可以让中国疲于与周边国家争斗,减轻对欧美的压力。

事实上,欧美或者说美国,打一拉一,是他们的传统套路。

1950年代,为了在远东抵御以苏联为首的 社会 主义集团,大力扶持日本,借二战后美国生产过剩的契机,将大量产业转移和代工厂转移至日本,创造了1960-1980年代的大和经济奇迹。

1980年代,为了对付日渐强大,敢对自己说不的日本,又扶持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去制衡霓虹国,分享了半导体、 汽车 制造等高端技术于韩国、台湾,又创造了1980年代的汉江奇迹。

而今天,为了制衡中国,又刻意扶持越南和印度,只是具备13亿市场和完整工业体系的中国,远非苏联、日本这种偏科严重的国家可比,

且美国自己都空心化严重,高附加值的制造业都已经给了日韩台新,能够再分给越南的果子很有限;且,越南是 社会 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和美国严重对立,美国的帮扶不可能不有所保留,也不可能真心,对此越南也心知肚明,不过是携美国以胁中国,搞平衡战略。

所以,越南制造没有能力,也没有意志对中国制造挑战,且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中高端制造和 科技 ,也是我们经济进化的方向,不挣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辛苦钱也罢。

上海制造业不在市区,在嘉定,松江,奉贤。上海有中国最大的化工园区,最大的钢铁厂,最大的 汽车 城,最大的造船中心,最大的电站制造基地。南沿杭州湾,北沿长江工厂密布。上海的企业家不像北方,热衷于去论坛,上电视。从而使人感觉上海没有大企业。

中国内地和越南相比人员工资相差不大,中国还要偏高10%以上。 最大的区别还是在于3个方面: 1、越南海岸线长,货物海运成本更低。 2、中国就算出口全退税,还有企业所得税、投资所得税、社保费等占到企业利润40%左右,比越南高。 3、美国等国打击中国,从中国出口比从越南出口多出10%到25%不等的关税。 所以中国,尤其是广东中低端制业近10年会受到越南巨大冲出,尤其是出口贸易部分。

在我看来中部完全可以接收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以湖南娄底市为列,假如在姜底建立一个像深圳一样的特区,首先要让它有个内港口,这个港口有专门隔离的铁路直达沿海的一个地方这样运输成本下来了,而且这种方式可以到每个省串连起来,深圳市的高房价不可取,这点必须监管,禁止土地投机倒把,禁止土地价格上涨,各种税费减免十五年,让经济建康持续发展,老百姓富了,国家就强大了,当然政府应该以身做则,大力宣扬公理正义,让 社会 更 健康 。

许多筒单的问题一到经济学家那里就复杂了。许多经过攻关可以解决的问题变成无解了。许多关系到国家战略安全性的问题变成儿戏了。重庆为什么能很好地承接笔记本电脑生产?许多似乎不可能脱贫的地区为什么可以脱贫?关键在于决心,关键在于扎扎实实的工作。中国是一个大国,是发展差异性很大的大国。梯度转移制造业不但极为重要而且完全有可能。前些年,某些经济学家鼓吹的"国际分工论"等书斋理论复盖一切,有意无意削弱了制造业在国内梯度转移力度。

"新型制造业″"弯道超车″等时毛理论也在中西部一些好高鹜远领导中流行。这些都影响了中国制造业的合理转移。80%的企业是中低端的,企业中80%的产品是低利的。但这二个80%十分重要,轻易放弃,就等于放弃了大量客户和大片市场。越南等国现在之所以能挖我们墙脚,就是以前这些理论和实践的结果。许多国家和企业都在这方面有教训的。再说一遍,中国是大国,是差异性很大的大国。既要有全产业链,还要有高中低产品全复盖的企业群。中国敢于迎战贸易战的底气就在这里。美国之所以回不到过去,症结也在这里。

东南沿海城市的优势是什么?靠海边,货物可以发往世界各地。这就是企业搬到越南也不到中西部的根源。。一个企业,成本有很多种,原料,市场,税金,人力,土地,交通甚至政府等等,西部或许人力土地价格低了,能抵消交通运输和市场产生的成本吗?老板是逐利的,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这个就是市场经济。。

现在看来越南的发展比原来的估计要好,如果他们跟我们友好还没有多大问题,但现实是处处与我们作对,所以为了防止越南日后坐大,大力扶持非洲的低段产业发展,从而减缓或抵消他们的出口优势,是我们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你光看到经济因素没看到政治因素,中国崛起了美国一定会打压,对产自中国的产品无论是不是跨国企业都要收高关税,就是让中国失去价格优势进而丧失跟传统经济强国竞争的机会。说白了就是老大拉着老三老四打老二。最主要还是得看转移的是啥,转移的全是服装鞋帽要不就是代工行业,全是来料加工没啥 科技 含量,最主要的还都是重度依赖出口的行业,不管四小龙还是四小虎都是沿海地区,就这点中国西部就比不了,中国将来是世界最大的内需市场,西部的行业还是应该重点聚焦高 科技 或是面向内需市场的行业。

现在是有不少厂往中部小县城转移了,就拿我们那来说,要人工有人工,而且工资比沿海低,要土地有土地,土地都是低价,县城建了工业园,前段时间回家买门窗,里面逛了逛,那叫一个热火朝天啊,生产的东西直接厂里面卖光了,果断下了订单,都是先付款60%,即使这样订单下了大半年了,打电话过去催,人家就是说没办法,订单太多了生产不过来,还没排到我们,见他们厂房也不小,放沿海也绝对排不上小厂,所以说老板还是有眼光的。

随着人工智能,云平台大数据,五G技术的普及,中国机器人工业正在快速发展,工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也许很快我们就将彻底突破劳动力的束缚,以大量重复的简单劳动作为基础的产业可能成为 历史 。 历史 不会再把这个同样的发展机会留给印度和东南亚地区。我们很幸运,抓住了 历史 机遇的尾巴,而这个机遇并不是像击鼓传花那样永远从先发地区传给后发地区。

你提的这个问题是15年前的一个热点问题。当时,中国经济界就提出了这样一个宏大命题,在中国沿海面临产业升级的时刻,能否在中国的东中西部地区实现产业的梯次转移?

大家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这70多年,东亚地区是世界上唯一实现全面崛起的地区(欧美以前就发达)。产业是从美国到日本,再到亚洲四小龙,再到中国。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在2000年以后,出现了煤电油运的全面紧张。大约在2008年以后,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民工荒,也带来了劳动用工价格的持续增长。此外,随着中国 社会 保障体系、生产安全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的全面建立,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各种成本也都不断上涨。

所以在这个时期,就有经济学家提出,由于中国的国家体量特别庞大,这一次产业转移可不可以突破以往的模式?不是在国家之间转移,而是在中国发展程度不同的省区之间转移。这思路的潜台词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中国西部地区还很贫穷,有不少低端劳动力,中国能不能实现一个国家之内的高端,中端,低端产业的通吃?

这个命题,当时我曾经研究过很长时间。无论是赞同者还是反对者,都有很多论据支持。我当时最终没有得出结论,一些专家的结论性意见也没有能够说服我,我觉得还是让实践来解答这个问题。毕竟人类有史以来,这种情况没有在一个国家内部出现过。

东部地区,因生产成本上涨而无以为继的企业,进行产业转移时,面临着是到中国西南或者西北地区去,还是到越南等东南亚地区去?很多企业为此进行了不同的尝试。中西部地区有很多地方政府,在为此而努力。地方官员不像研究者一样,他们更倾向于马上采取行动。比如重庆,至少他们在将笔记本电脑生产线从广东引入西部方面,做的还是比较成功的。

大约在2015年以后,在中国发展实践和大量企业投资实践的基础上,我认为,我们已经能够就此问题做出结论了。答案就是,虽然个别地区、个别产业、个别企业、个别产品成功转移到了西部,然而整体而言,像原来有人设想的那样,以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方式将东部的低端产业整体(或者大部分)向西部转移,这个思路是走不通的。这是不可能的。

一句话,实践当中,此路不通。

原因也不展开长篇罗嗦了。如果用最简单的话说明原因,那就是,贵州(以贵州为例,四川云南甘肃青海也行)根本不能同越南画等号。一个发展层次较高国家中的落后地区,一个发展层次较低的国家,即使两者的人均GDP或者产业发展层面差不多,但两者仍然完全没有可比性!前者由于处在一个发展层次较高的国家当中,仍然会在 社会 整体环境中表现出发展层次较高的特征。

产业的梯次转移,是需要整体环境的差异性,由此带来生产成本上稳定的差异性,成为产业转移的动力。四川、甘肃、贵州不是越南,他们和广东上海一样是中国的一部分。虽然在土地价格上、水电价格有一定差距,但是在劳动力价格、劳动政策、 社会 保障政策、环境保护政策、财政金融政策,几乎没有质的差别。这几年,西部发展速度很快,特别是中心城市正在迅速向东部看齐。再加上西部深处内陆,交通运输方面成本增加,直接抵消了土地电价等方面的成本降低,很多企业迁到内陆,并不能本质上降低成本。

国家和西部地区政府想了很多办法。比如一带一路开通的欧洲专列,就是将西部的产品通过铁路直接运往欧洲,来抵消西部内陆辗转海运的运输成本。通过这些举措,一些特定的企业和产品成功在西部落户。但是,在国内实现产业梯度转移的整体设想,必须承认已经落空了。

这是莫大的好事。我们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无论是从法律上、政策上、还是人心上,都不可能允许国家内部存在巨大差异,以至于这个差异足以维系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体系共存。也许像印度这种地区差异巨大的联邦国家可以,在中国这不可能,也不值得向往。

那么我们所有低端的产业就一定要转到越南甚至印度去吗?也不是。当前条件下,随着人工智能、云平台大数据、五G技术的普及,中国机器人工业正在快速发展,工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劳动力形成了有效替代。也许很快,我们就将彻底突破劳动力因素束缚,以大量简单劳动作为基础的产业可能成为 历史 ,被资金密集型的人工智能流水线取代。如果这样,中国就真正实现了产业转移的截胡, 历史 不会再把同样的发展机会留给印度和东南亚地区了。我们很幸运,抓住了 历史 机遇的尾巴,而这个机遇并不是像击鼓传花那样永远从先发地区传给后发地区。这种模式的句号也许就在这几年了。让我们翘首以待吧!

增加一段:

此文发出以后,有几百条回复。恕不一一答复。至于大家最为关心的越南前景问题,我认为不必过虑。越南面积人口规模,其发展的上限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日本。当然,日本也是100多年风雨才走到今天,很多条件和机遇不可复制,我是说最理想的状态,实际上难达到。退一万步,就算越南达到日本状态,会对中国构成多大威胁?日本目前对中国是很难构成实质威胁的。如果不是美国驻军和控制,日本可能已经和中国达成自贸协定,开始经济融合了。所以,即使越南开了挂也不足为惧。

对越南前景的判断,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越南很像中国,从人口文化上,区位上,传统上,政治结构上,主体民族比例上,都类似中国。因此,越南是具有工业化条件的。

第二,越南发展速度有可能快于中国当年。因为越南整个国家就是一条海岸线,没有像中国那样的深远内陆,如果政策对头,不在南海挑事,人均GDP增长速度会快于中国当年。

第三,越南将比中国更快进入瓶颈风险期。大海不涨不枯,而小河易涨易落。越南没有经济腹地,没有广东那样源源不断的内陆劳动力供给,所以越南目前最大优势的劳动力价格,会很快提高,劳动力价格过快提升,留给产业转型升级的时间就不够,再加上没有工业产业链基础,没有培育新型产业的国内市场,产业升级的难度高于中国。一句话,就是越南的产业升级相比于中国,准备时间少、时间窗口短、技术支撑弱、国内市场小,总之,难度要大的多。如果不能像新加坡韩国台湾那样选择一两个重点产业取得突破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甚至拉美化。

第四,越南存在巨大政治风险 社会 风险。中国走到今天,是凭着巨大政治优势扛住了无数风险才走过来的。越南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积累的 社会 领域风险势必爆发,再加上美西方的干预,将越南作为遏制中国的棋子,很多时候其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越南国内同样存在公知精英带路党,存在地区差异和南北矛盾,存在巨大贫富差距,面临着环境污染等 社会 问题,稍有不慎就会陷入被动。再加上越南和中国存在南海岛礁争端,是侵占南海岛礁最多的国家,虽然中国尽量避免南海生乱,但不排除越南在西方挑唆下主动送人头,为中国重返世界中心祭旗。

这个问题要区分为几个方面来讲:

1,制造业有没有向中国内陆或者西部转移?

毫无疑问是有的!太原富士康、

郑州富士康、青海比亚迪、西安延峰、

西安三星、重庆成都招商引资也很成功,

都不用举例子了,

所以没转移或者转移失败的说法可以闭嘴了!

2,为什么还有大量企业去了东南亚?很多回答里面都说的很好了,只要在中国境内,人民币的购买力大体是近似的,内陆以及西部不比沿海消费低多少。东南亚无疑更便宜!而且东南亚也在兴起,早早布局东南亚也是国家鼓励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发全球市场的战略。

3,那么更多的外资企业呢?它们不去内陆或者西部还有一个因素,因为经商环境太差了。太敏感的就不说了。反正你只要知道,大品牌的企业,比如富士康和三星去内陆可以享受到的待遇,中小企业是想都不敢想的!

4,其实都不必去那么远的内地,珠三角的企业离开珠三角两小时路程,肇庆、江门、河源、清远、增城、惠州。大把的地方可供开发,土地也很便宜。根本不用考虑往乌鲁木齐跑,没必要

什么样的专家论证的?难道说中国所有内地包括西部地区怎么开发都不如个越南吗?首先:越南国土面积比我国云南省的面积还小,广西也是沿海自治区加上云贵川等中西部省份、自治区这些年包括机场、高铁、高速公路、普通铁路、公路都在不停的建设中,连乡村都在建柏油路讲基础设施方面越南根本比不了;其次:越南教育方面也无法与我国中西部地区相比较,越南人整体受教育程度、人员素质、人口规模均无法与我国内地西部地区相提并论,越南男人普遍懒惰,这是东南亚国家的通病和传统,难不成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人懒到连越南人都不如?我国沿海地区以及各大城市都有从中西部地区去打工去奋斗的庞大群体,谁敢说他们不勤奋不优秀,难道这些人在外能吃苦耐劳回到家乡全变成懒汉,换句话说如果中西部发展起来了,收入增加了又会有谁愿意背井离乡出远门去打工,所以说中国中西部必须发展,而且得花大力气投入大规模的发展,只有到了我国中西部地区也真正发展起来以后中国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发达国家,再说我们中国人自己不努力建设中西部地区,还能指望越南发展起来后带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吗?

这个想法是不 健康 的,也是不现实的!

我们人均GDP已经一万美元了,人家不到三千,为什么人家就不能涨一涨?

许多国人一看别人也发展起来了就不爽,这跟美国人看着我们发展起来不爽有啥区别?

所以,先把情绪释放一下,然后慢慢坐下来仔细算账!

首先,我们国内的工资水平,尤其是低端制造业,沿海、中部、西部差别不大,沿海很多工厂里的工人本就是中西部的劳动力过去的。所以,沿海工资从二十年前的三百涨到现在的三千,放到中西部也得两千多。举个例子,我亲戚之前在深圳富士康3000,后来郑州富士康2000多,因为去除生活开销自己留下的基本是一样多。这还是最简单的工种,要是有点技术含量的都得四五千了。这还是几年前的行情。而越南工资只要一千。

其次,土地成本。富士康搬到郑州,除了人力原因,其次就是土地了。在深圳想扩建,甭说富士康,就连华为都嫌贵而去了东莞。而越南的土地相对便宜很多。

再有,运输成本。电子产品附加值高走航空,所以富士康在郑州跟在深圳差别不大。而像服装之类的低附加值产品,运到美国肯定走海运,与其搬迁到河南不如搬迁到越南的沿海地区。

至于许多喷子提到的税费、政府服务等各种问题,这都不是关键,因为近几年我国的税费是逐步降低的,政府服务也是比二十年前不知道好了多少!

上边提到了几个越南目前比我们的优势,下边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我们比越南的优势!

首先,工资收入我们比越南高!难道有人希望我们的工资收入一直徘徊在一个月一千块钱?就是为了留下低端制造业给人家白白赚血汗钱?这种自己拿着高薪却呼吁大家降薪的做法一定是某些“专家”的特长!这些专家担心企业搬走后许多低端劳动力会失业!我们不妨来回想一下这个逻辑:是劳动力不足而导致工资上涨进而企业搬家?还是劳动力太多都找不到工作老板们良心发现竟然还大幅提高工资?这个因果顺序恐怕小学文化都能想的明白!所以,工资不断上升恰恰是因为国内劳动力已经不足以满足日益扩大的用工需求!

当然了,专家也说了:大学毕业生每年近千万,找不到工作的不在少数,他们眼高手低不愿进工厂!针对这个言论,我们分析一下。

其次,产业的提升是逐步的,也是必然的。要想变得富裕,必须从事更高端的产业。比如从造纸厂出来,进入造纸机设备厂。从服装厂出来进入电子厂。我另一个亲戚初中没毕业,刚开始在造纸厂卖苦力,前几年造纸厂倒闭自己报名学了电焊,现在在机械厂当焊工。国内产业升级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而我国的大学教育虽然数量上发展很快,但在专业方向上以及实际技术操作上跟产业需求还是有一定的偏差,这也是蓝翔技校火遍南北的根本原因。所以很多高校毕业生刚毕业的时候因为专业不对口或者没有实际操作经验而暂时找不到工作,但超过两年依然在家里啃老的不多见。毕竟都是大学生,知识、脑子都够用,逼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找到饭吃了。想想目前火爆的微商、直播,不都是自己搞的吗。还有快递、滴滴,等等。

许多人认为大学生卖猪肉送外卖是浪费人才,这种人大概活在几十年前,当时大学生属于百里挑一,一个村没几个。现在高考录取率,就连山东河南考生大省都能达到一半以上,北上广深满大街都是研究生。所以,教育是为了提升国民素质,而非提供铁饭碗。当然了,小学文化的人跟大学文化的人,同样失业呆在家里,他们自主创业的想法绝对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普通老百姓动不动就整出个新发明,因为都是有知识有视野的高材生。没准一个新发明就会引出一个崭新的巨大产业!刷刷快手抖音,民间造飞机、 汽车 的真不少,换作三十年前估计一个修车的都算是高级技术员了。

还有,许多网友提到的产业链、电力、基础设施等,都是我们的优势。

其实还有个人口优势,越南人口不到我们的十分之一,对越南好处就是中国只要转移十分之一的工作机会越南就能达到我们人均GDP,当然这也意味着他们的劳动力价格已经不再便宜了。有人说“还有印度的十几亿人呢!”其实我不太理解印度,因为之前印度比我们富,也没人欺负他,而这个国家一直悠哉悠哉的不知道在干嘛,可能印度人觉得不是印度人发展慢,而是我们中国人太快了,人家一直有自己的节奏。

最后,鉴于美国现在缺乏制造业的被动场面,有人担心我们未来也会制造业空心化。其实大可不必担心。一是因为有美国这个前车之鉴,我们不会像美国当初那样自己很开心的把制造业全转移走了欢天喜地一心搞金融;二是私人资本当然是利益最大化,能用更便宜的中国人当然不会想着给美国人留口饭吃,国有资本在“本国利益”最大化方面要远胜于私人资本的“本人利益”最大化。当然了,如果一直这么做,势必降低企业全球竞争力(人家去非洲雇佣更便宜的工人,我们一直雇佣更贵的自家人)。三是中国的发展已经积累了足够长远的观念储备例如共赢、可持续发展。西方多数国家的发展是依靠殖民地和侵略,而我们的发展是在西方掌控甚至对抗的世界中成长起来的。所以,未来我们面临的新问题不会比以前更糟。

最起码,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虽然有金融互联网,但美国依然保有 汽车 制造厂。德国也是,全是制造业。

你这个问题很好,制造业的几个成本:

1:人工工资,20年前的上海的国企工资800块左右,现在呢,上海的工人没有4000-5000是搞不定的,还有社保,假如一个公司能期待一个地方给他20年的发展时间,他会不愿意去?中部跟沿海差距多少?20%-30%的工资差异,越南呢,那是20年前的中国;

2:土地盖厂或者租赁的成本,这个已经不要细说了,大家都懂,这个差距比第一条还要巨大;

3:税金,90年代我们可是有3免2减半的,另外税收也可能比我们少吧;

4:去的制造业基本是高能耗,劳动密集型的,现在国内真找不到人做;

5:原材料的成本,就像我们的产品去美国,加上40%的费用比美国人自己干还便宜,越南跟我们比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就是小工厂老板,给你们说实际情况吧。

十年前珠三角人工便宜,都去珠三角,然后内地,然后更廉价的劳动力 监狱劳教系统,这几年新疆,云南瑞丽用缅甸人,然后小县城,一个企业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工资低的地方能不能把产品做好? 一个月拿你500块,你能指望他干什么活?

为什么没去越南,1 没实力 出国找死。2 越南慢慢的不会比国内便宜多少,小企业没必要折腾。

很多人不思考,也懒得多去了解外面的世界。没关系,等越南发展起来,人均超过中国,再去后悔吧

把企业搬到西北,西南等人工工资低的地方,以不少经验来看,需要做到两点。第一,想办法降低房价,地价。第二,西部地区政府应放开政策,不搞套路,让企业轻松上路,只要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

但是这两条,基本上都是西部政府无法做到的,因为降房价,地价,就是动了他的财路,他们都指望着靠这些发工资,福利。

另外一点, 要想让放开政策,不搞套路,一切让企业轻松上路,这也基本不可能。例如,交通方面,在工业发达的地区,面包车拉货,全顺车拉货,相对比较宽松;而不发达地区,面包车拉货,全顺车拉货,被交警查扣开罚单,大家的看法此处省约98个字。。。。。。就企业来看,人口密集型企业,服装,鞋厂等,周边都有很多小加工点为他服务的 ,这是一个能拉低价格,降低工厂风险的生态。而西部政府只希望正规大厂过去,这些小,乱,脏,差的小加工点是不受待见的。体现不出政绩,对相关部门也无油水,因为他们基本都是订单不稳定,以家庭2个人为止,无证无照的。拿义乌小商品市场来看,市场店面的多数是商家,不是厂家,而支撑这些商家的,就是背后的小加工点,他们多数无证无照。如果要西部政府让他们回去自由发挥,政府是不会同意的。

㈤ 越南土地盐碱化的原因

农业在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中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东南亚国家粮食、工业原料、就业机会、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然而,东南亚国家的农业开发中使用的扩大种植面积、移民垦荒、增施化肥农药、开发森林以及刀耕火种等生产方式,虽然使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却带来了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地退化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问题。

一、东南亚农业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

东南亚国家之所以重视农业发展,与其经济依附性、人口压力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经济的依附性。东南亚国家除泰国外,在二战以前均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长期成为帝国主义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这不仅造成东南亚资源不断减少,而且使该地区的经济畸形发展,工业落后,农业种植单一。东南亚国家取得独立后,这种单一的、畸形的依附型经济结构仍然存在。一是原料出口国的地位尚未根本改变,出口的初级产品中很大一部分是不可再生资源,而一些可再生资源如农产品和木材,也是以大量消耗国家的土地资源、森林资源为代价的。二是东南亚国家在金融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仍未改变。20世纪80年代初,发达国家实行紧缩政策,连续提高利率,使包括东南亚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债务猛增。由于债台高筑,东南亚国家不得不出卖宝贵的自然资源来还债。三是长期以来,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粮食不能自给,靠出口经济作物和资源来换取粮食。

人口的压力。二战以来,东南亚各国的人口增长很快,从1960年的1.95亿增加到目前的5.11亿。从1960年至1998年,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口都增长了1倍以上。老挝1998年的人口是1960年的2.77倍,菲律宾是2.74倍,马来西亚是2.7倍,越南是2.54倍,柬埔寨是2.32倍,泰国是2.31倍,印尼是2.17倍,新加坡是1.93倍。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对食物、住房、教育、卫生保健、交通运输、自然资源占用等形成持续不断的高需求。

为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物质的不断需求,发展民族经济,增强国力,东南亚国家大力发展农业,大规模开发土地,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开采森林资源,扩大出口创汇,并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是,由于农业开发措施使用不当,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一)毁林开荒严重

为了扩大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东南亚国家均采取了毁林开荒的措施。二战以来,东南亚各国的耕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尽管各国人口在不断增长,但人均可耕地面积并没有下降多少,有的国家反而增加了。在1980-1996年期间,柬埔寨人口从640万增加到1027万,与此同时,人均可耕地面积从0.30公顷增加到0.37公顷;马来西亚人口从1376万增加到2117万,而人均可耕地从0.07公顷增加到0.09公顷。其他东南亚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但是,东南亚各国耕地面积的扩大是以森林、湿地面积减少为代价的。

菲律宾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用扩大耕地面积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在50年代上半期耕地面积年均增加3.45%,60年代年均增加1.3%。由于当时菲律宾农业生产率极其低下,以扩大耕地来增加农业生产,其效果并不十分显着,60至70年代粮食作物的年均增长率只有0.7%,出口作物也只有2.5%。因此,在70年代以前,菲律宾的粮食未能达到自给。

长期以来,泰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是通过大量开发土地来实现的,是以森林面积锐减为代价的。耕地逐年增加,从1950-1952年的4140万莱增至1982年的9324.5万莱,1990年更扩大到14732万莱;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也从1950-1952年的12.3%,增至1982年的29%,1990年达47.4%,其中水稻种植面积约占全部耕地面积的60%。单季稻占了全部水稻的90%以上。与此同时,泰国的森林面积则逐年减少,从1975年的21800万公顷减至1992年的14574万公顷。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则从1951年的60%减至1971年的40.7%,1986年的30%,1995年更减至22.8%。除了森林商业砍伐以外,森林面积减少无不与耕地面积的扩大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移民安置失当

二战后,东南亚国家的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突出。一是土地分配不均,大地主和庄园主控制了绝大多数的土地,而大量的小农生产者只拥有少量的土地,佃农普遍存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曾进行了土地改革,但收效甚微。
这种毁林开荒,移民垦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东南亚国家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对安置过剩人口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新开拓的耕地多为荒地,如越南新开垦的荒地只有30%可以投入生产,产量相当低。从长远来看,对荒地和森林的过度垦植,会造成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在80年代,越南的许多地区,100%的土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流失,属于流失严重的竟达80%-90%。如越南北部的山地由于植被遭毁,年均损失1至2厘米的沃土层,流失100吨至200吨泥土。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尼等国家的移民开荒也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三)耕作方式原始

独立时的东南亚国家都是农业国家,技术水平低下,当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已经进入现代化时代,而东南亚国家仍处于犁耕时代,以畜力耕作为主,人力耕作为辅,甚至一些国家的山区农民仍采用落后的刀耕火种和移耕的耕作方法。移耕,又称游耕,是一种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是指砍伐并烧毁一片森林,种上粮食或其他经济作物,收成二三季或在地力减退后便弃地迁居他处。再砍伐森林,种上农作物。如此轮番砍伐和耕种,通常在10年到20年轮种一回。

在印尼爪哇岛以外的一些岛屿上,部族农民大都采用移耕从事农业生产,一些山区有90%的土地用于移耕,胡椒、烟草、咖啡、橡胶、椰子等大部分经济作物都是由移耕小农生产的。在80年代以前,印尼的移耕农业平均每年毁林20万至30万公顷。根据1979年的统计数字,由于移耕而毁坏的森林面积达4300万公顷。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等中南半岛国家,山区的农民和少数民族也大都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从事农业生产。老挝人口中约有35%至40%是少数民族,他们居住在山区,其传统的耕作方式就是刀耕火种。在80年代以前,老挝每年因山民盲目毁林开荒而烧毁的森林达10万公顷之多。老挝政府曾动员山民移居到平原地区,但并没有得到山民的响应。泰国山民的刀耕火种也造成了大量的森林和水源被破坏,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泰国北部的森林每年被山民毁掉10万至20万莱。泰国林业厅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于1956年至1957年通过空中拍摄的调查显示,喃奔和清迈府海拔10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和松林有67%被毁坏,昌莱府的原始森林有65%被毁坏。从卫星拍回的照片中发现,1973年至1977年间,泰国北部的森林面积从95842平方公里减到68588平方公里,减少了27254平方公里,即每年减少5.69%。这主要是山区农民刀耕火种的结果。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多,移耕农民人数也随之增长,移耕轮回的周期则日益缩短,对森林和土壤的破坏也日益严重。1987年印尼外岛从事移耕的农民将近200万户,移耕的土地面积约为2800万公顷。目前,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在东南亚的一些地区仍在进行。

(四)森林开发过度

由于经济的依附性,为了筹集外汇,克服国内经济危机和资金短缺的困难,还清外债,更快地发展民族工业,东南亚国家不得不出口本国丰富的资源,以换取外汇,进口粮食、工业品和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但由于当时东南亚国家的加工技术落后,资源均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出口,附加值低,这使东南亚的原材料大批大批地出口。世界上有25%的热带雨林分布在东南亚。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木材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和价格的不断上升,东南亚国家大规模地开发森林资源,出口原木、珍稀木材及其它木材产品,以换取大量的外汇。印尼从1967年开始大规模地把森林成片租给伐木公司开采,几十年来,其森林经营许可证发得太滥。在马来西亚,州政府有土地利用权和木材砍伐特许授予权,地方政府发放木材砍伐许可证和木材加工证以增加财政收入。泰国从1968年开始把全国将近一半的森林分割成500多块租借地供人采伐。东南亚国家每年砍伐森林的比例较高,年均森林面积减少量逐年增大,印尼从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60万公顷增加到1990-1995年间的108.4万公顷。与此同时,泰国从24.4万公顷增加到32.9万公顷,马来西亚从25.5万公顷增加到40万公顷,菲律宾从9.1万公顷增加到26.2万公顷,缅甸从10.2万公顷增加到38.7万公顷。可见,与90年代以前相比,90年代上半期这些国家的年均砍伐量大多都增加了1倍,有些国家甚至增加了2倍。近年来,世界上6个森林减少最多的国家中就有4个是东南亚国家,它们的年均砍伐率是:泰国515300英亩、缅甸400500英亩、马来西亚396000英亩、菲律宾316100英亩。(参见表2)

森林虽属可再生资源,但其生长周期却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长期以来,在东南亚国家,追逐利润的跨国木材商和造纸公司、急于还清外债的政府以及想尽快脱贫的农民,在大量砍伐着森林,但森林的恢复和植树造林工作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森林的恢复速度远远赶不上砍伐森林的速度。由于各国政府对森林资源管理不善.使森林砍伐过度,从而导致森林面积逐年减少。印尼人口事务与生活环境国务部长埃米尔·萨林在1979年接见记者时说,“坦率地说,我们当时就是为了筹集外汇,顾不上植树育林问题。印尼开发中的错误,是从政府1967年颁布的森林基本法就开始存在了”。

移民垦荒、毁林造地、扩大耕地面积、耕作方式落后和大规模的商业性森林开发使东南亚森林面积逐渐减少,森林覆盖率日益降低,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印尼、柬埔寨、老挝和文莱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0%,缅甸、马来西亚为66%,只有越南、菲律宾、泰国不到50%。到1995年,这些国家的森林覆盖率已大大下降,柬埔寨降至55.7%,缅甸是41.3%,马来西亚是47.1%,印尼是60.6%,泰国是22.8%,菲律宾是22.7%。由于木材资源的日渐减少,林业在这些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也日益下降。泰国到90年代已从一个木材出口国转变为木材进口国,林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951年的5.1%,下降至1985年的1.3%,1990年更降至0.3%。菲律宾林业产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从70年代开始一直呈下降趋势,1993年降至0.3%。

森林减少的影响是深远的,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一是森林减少使东南亚水上流失严重,河流泥沙沉积量增多,降雨量减少,进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造成经济损失。以马来西亚的沙巴为例,该地区曾有60%的森林覆盖率。但是由于大量砍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河流下游泥沙沉积量大,沙巴5条主要河流的沉积物每条河每年每平方公里超过200吨。沙巴最大的保水区——Kinabatangan流域,每年有800万吨沉淀物流到下游,这相当于每年每平方公里700吨的土地侵蚀速度,超过马来半岛吉兰丹河沉淀物的6倍。沙巴地区淤泥的大量沉积,对沙巴水电、运输、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在菲律宾,由于高地森林砍伐后引起土壤侵蚀所造成的巨型水库的泥沙沉积,使用作水力发电的水库的使用寿命缩短了一半或一半以上,菲律宾供电不足、经常停电无不与这些情况有关。

二是森林减少,使蓄水能力下降,洪水、于旱、森林大火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近年来,东南亚的毁林地区的洪水和泥石流已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数以万计的人无家可归。由于循公河流域的森林和山地被不断地开垦和破坏,水土流失使沿河地区洪水和泥石流经常发生。处于湄公河下游三角洲的柬埔寨,一遇中上游气候反常,雨量增多,极易决堤,引发大面积洪灾,有“十年九涝”之称,洪水每年都给柬埔寨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如2000年底发生了该国40年来最严重的洪水,造成400人死亡,经济损失超过1亿美元。2001年柬埔寨西旱东涝,有14个省、直辖市和84个县、区受灾,造成57.2万公顷农作物受损,62人丧生.212.19万人受灾,32.5万人等待救济。森林的破坏和水土流失也使越南经常发生洪涝干旱。1996年洪水造成越南大约6亿5500万美元的损失,包括1000人死亡,84万公顷的田地被淹。2001年八九月间,越南南部的红河三角洲的洪涝至少造成108人死亡,6万多人无家可归,24万多人因水灾而面临粮食短缺,44.3万人需要不同程度的物资救援。

而处于南部群岛的国家,热带雨林遭严重破坏后,水土流失也相当严重,经常发生如中南半岛的洪水、干旱和泥石流。菲律宾就是典型的例子。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高地不断地被开垦,使国家的水文系统遭受严重损害,洪涝与河流淤泥沉积影响到低地平原大部分地区。1983年,菲律宾遭受了30年中影响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干旱,5600平方英里的农田缺水,粮食收成比常年减少1/10。1991年的水灾使菲律宾2000人死亡(某些观察家说实际死亡人数3倍于此),50万人无家可归,主要原因就是高地的森林砍伐引起了巨大的泥石流。

开荒种地和刀耕火种如果管理不善,还容易引起森林大火。1997年和1998年发生在印尼东加里曼丹的严重森林大火,就毁灭了500多万公顷的森林。大火还引起了跨边界烟雾污染,客观上已影响到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等国的空气质量,给这些国家带来了环境和健康问题。据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统计,1997年印尼森林大火产生的烟雾使东南亚国家损失了14亿美元,大多是用于短期治疗的费用。4万多人因呼吸系统疾病与烟雾相关的疾病而住院,而对儿童和老人所造成的长期危害尚难确定。这场大火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也造成了巨大损害。

三是森林资源减少也会使土地肥力下降,土壤盐碱化或沙漠化。在自然条件下,植物和腐烂植物形成了一个保护层,可固定土壤并减缓土壤的侵蚀和退化。但当森林被砍伐、土地被开垦后,保护层遭到破坏,矿物循环就会减少。尤其是热带雨林遭破坏后,由于没有树的遮掩和固定,滂论大雨会很快冲走土壤的养分,使得农业生产和森林恢复周期漫长而艰难。红树林和白千层林、珊瑚等一样,具有保护海堤、防洪、减缓土地盐碱化、减缓海岸侵蚀和防止风暴破坏的功能。1950年至1983年间,越南全国的红树林大约消失了37%。南部的明海省1983年大概摧毁了红树林面积的一半。越南的湿地多分布在湄公河三角洲,以硫酸盐土或富含黄铜矿的“潜在酸性土”为基础,由于红树林遭到破坏,加大了因黄铜矿氧化引起的土壤酸性化,不仅影响了本地区的农业生产,而且酸性化的土壤随着雨水流入下游地区和河流,也侵蚀了下游地区的土壤和水源。养虾场被酸性物质侵蚀了3至4年后,虾场和深层土壤中的酸性过重,结果造成土地既不能养虾,也不能种植红树林。筑堤养虾固然在短期内给越南的沿海居民带来了利润,但是对红树林的破坏却导致更大的经济损失。1984-1993年,越南团红树林减少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9亿美元。泰国,在90年代初,由于森林的大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已使东北部的1800万莱士地盐碱化,这占了东北部地区面积的17%;南部地区已有260万莱土地盐碱化或呈现出酸性,50万莱土地受到侵蚀。其它东南亚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

四是破坏了生物多样性。东南亚是亚洲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拥有上百万种物种的国家,印尼的植物和鸟类比整个非洲大陆还多。东南亚的热带雨林、红树林、湿地面积的锐减,动物栖息地的丧失,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的破坏,许多物种面临灭绝或已经灭绝。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997年,印尼哺乳类和鸟类有1955种,而濒危的种类有232种,占11%。而菲律宾鸟类和哺乳类种类中的濒危数量占了该国总数的24%,越南的比例是10%,马来西亚是9%,泰国约为9%。而在高等植物种类中的濒危种类占国内总数的比例,菲律宾是4%,泰国是3.3%,马来西亚是3.16%,越南是3.2%,印尼是0.8%。由此可见,东南亚几个具有丰富动植物物种的国家,近年来,濒危种类数量的比例还是相当高的。(参见表3)

(五)化肥农药滥用

由于技术落后,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物质需求,除扩大耕地面积外,东南亚国家还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以提高单位产量。原东盟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推行的“绿色革命”,除了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灌溉设施的投资外,还把增施化学肥料、杀虫剂和除草剂作为提高产量的重要举措,这曾使东盟国家的农业产量和农业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却带来了环境问题。在七八十年代,菲律宾大力鼓励农业增加化肥和杀虫剂的使用量,1972年,菲律宾政府制订了全国规划,由国家按补贴价格将化肥供给农民,其中用于粮食作物的肥料,定价标准比用于出口作物的肥料低45%。80年代中期,印尼政府的农药补贴占农用化学品费用总额的50%以上,而最大的农业补贴是用在化肥上面,从1978年到1987年,化肥施用面积每年增长12%,TSP施用面积每年增长17.7%。从1985年开始,实际化肥补贴比农业和灌溉开发支出的部分还要多。1980年政府对化肥的补贴预算总额超过1250亿盾(6800万美元),而到1988年实际财政补贴超过1万亿盾(5.5.亿美元)。印尼能从一个主要的大米输入国到1984年成为大米自给国,这主要归功于政府实行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等措施的农业绿色革命。泰国的农业之所以发展较快,除了扩大耕地面积、提高技术水平和机械化程度外,提高化肥和杀虫剂的使用率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每公顷耕地施用化肥量由1980年的18公斤增加到1990年的42公斤,整个20世纪80年代化肥施用量年均增长15%,年进口量为220万吨,1990-1991年化肥使用量达104万吨。越南也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以增加农业产量,每年需用农药量从1959年的100吨增加到1978年的2.2万吨。80年代以来,越南加大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从1986年前每公顷使用尿素27.9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84.4公斤。合作社对农药的保管和使用很随便,农药浓度往往超标两三倍甚至十倍。
杀虫剂、除草剂、化肥的大量使用,虽可以在短期内提高农业产量,但从长远来看,这些化学物质使用于农业生产,造成环境污染。一是使土地肥力下降。在全球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在最近45年,全球耕地面积的17%已有某种程度上的退化,其中11%严重退化,这些土地面积相当于中国和印度面积之和。土地退化面积有28%是由于有害的农业操作,如过度施肥、欠缺排灌、忽视休耕等。二是病虫害增多。杀虫剂在使用一段时期后,由于昆虫繁殖、变异极快,不久就具有了抗药性,于是就需要更多的不同的化学杀虫剂。这些化学药品还因杀死鸟类而增加了害虫的数量。印尼在80年代早期,由于杀虫剂的大量使用,结果褐色蝗虫因天敌灭绝而数量大增,导致印尼1986年虫害成灾,水稻严重减产。印尼前总统苏哈托在1985年3月下令禁止使用57种杀虫剂中的56种,以帮助水稻产量恢复到大量使用杀虫剂之前的水平,1988年取消了每年耗资2000亿盾(约1.1亿美元)的农药补贴。三是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损害。杀虫剂和除草剂的残余,化肥使用后残留的高浓度硝酸盐和磷酸盐,以及因灌溉在土壤中积累的盐,不仅渗透到土壤和水中,而且还会残留在粮食和蔬菜上,有损人类的身体健康。有毒化学制品的主要健康风险是癌症,而恶性淋巴肿瘤的形成可能要20年。如染色体的主要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受损,将会给下一代带来先天残损。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有50万至100万人因杀虫剂中毒,其中有5000到2.6万人死亡,至少有一半中毒者和75%的死亡者是从事农耕者,大多数发生在欠发达国家。1993年,菲律宾国际大米研究所(IRI)——一个帮助东南亚传播绿色革命的农业研究组织的研究也发现,杀虫剂和除草剂的使用不再增加大米产量,且在那些操作的农民中产生了健康问题。

二、采取的应对措施

东南亚国家农业发展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和这些国家的政府及社会的普遍关注。东南亚国家已采取有关应对措施,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措施主要有:

一是减少和停止原始的耕作、无周密考证的移民垦荒。泰国、缅甸、印尼、越南、马来西亚等国的政府重视山民经济的改造,指导山民掌握农业知识,建立永久性农田发展替代种植,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效。老挝政府于2001年确定的2001-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2020年奋斗目标,已明确了在今后几年内要消灭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停止没有经过周密考证的移民垦荒。如越南近年来实施定居定耕的移民政策,移民点均要经过认真考证,将经常发生洪水、泥石流地区及贫困山区的居民移迁到新经济区。

二是禁止非法砍伐,鼓励植树造林护林。面对森林面积的不断减少以及所带来的严重环境后果,加上国际社会的压力,东南亚国家尤其是老东盟国家自70年代中期以来,逐步限制砍伐森林和木材出口,实施造林计划,建立森林保护区。印尼政府自70年代中期即实行限制原木出口、鼓励发展木材加工业和植树造林的政策。印尼政府以课税的方式来限制原木的出口,规定每出口1立方米原木课以25.5美元的出口税、13美元的出口许可费,加上各地区制定的重新绿化费等,每出口1立方米的原本所支付的费用约为50美元。菲律宾1974年开始实施《森林改革法》,鼓励发展国内木材加工业,规定进行选择性伐木和造林,1986年禁止原木出口,1989年又禁止出口锯木。1978年马来西亚政府也制定了保护森林政策,限制原木的产量和出口量。此时,泰国政府也开始实行了造林计划,政府和公司合资有计划地进行伐木和造林,1990年森林采伐受到禁止。越南1991年禁止原木出口,1992年又宣布禁止所有木材出口,但这一禁令不适用于农业部和林业部,这两个部门仍可以继续出口和转运木材。越南近年来十分重视植树造林工作从1999年开始实施“500万公顷造林计划”,造林护林已取得成效,到2000年底,森林覆盖率达33.2%。

三是发展生态农业和生物科技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开始了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和试验。1982年成立了一个地区性的协作研究机构——东南亚大学农业生态研究网。新加坡是典型的城郊农业,注重农业科技的研究与开发,用生物科技来发展农业。菲律宾在70年代就开始实行生态农业的实践,建立生态农场,以马雅农场较为典型。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变废为宝的封闭循环和应用生物之间的生产、消费、分解关系,禁止或减少外来能量(化肥、农药、生长剂)的投入,通过“清洁生产”来生产“健康产品”。设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30年前就培育出了点燃绿色革命火种的“神奇水稻”品种。该研究所目前正在考虑将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应用于食物的生产,既可提供健康食品,又可节省土地和水资源,减少耕地退化。马来西亚目前也开始重视生物科技农业的研究与开发,强调高增值产品的发展,如知识密集型食物加工产品和与健康有关的、具有安全性和环保性的生物科技产品。现在,利用生物科技发展农业已经成为马来西亚的一个新兴产业,该国已经建立了对胡姬花和香蕉进行组织培养的生物工业、油棕的组织培养业。

四是控制人口的增长。为了缓解快速的人口增长对经济、就业、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压力,东南亚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便开始实施家庭计划,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增长,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东南亚国家的生育率已有所下降,到1998年,平均每个妇女生育孩子的数量,新加坡是1.5个,马来西亚是3.1个,印尼是2.7个,菲律宾是3.6个,越南是2.3个,柬埔寨是4.5个,老挝是5.5个,缅甸是3.1个,泰国是1.9个。虽然一些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已下降,但是菲律宾、柬埔寨、老挝和缅甸等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仍保持较高的生育率。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减少对经济和环境的压力仍是东南亚国家面临的课题。

㈥ 越南中产家庭与中国对照的话是什么标准

相比较而言还是中国这边的中产家庭生活要好一些,越南那边的生活条件整体来说并不是特别好,如果硬性对比,中产这个阶级,中国这边的中产阶级还是明显要略胜一筹的。

纵然如此,国与国之间还是有一定差别的,以房地产为例,胡志明市和河内的房价已经超出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可承受范围,尤其是中心城市甚至超过了中国一线城市,城郊则显得更具投资价值,未来随着轻轨和地铁的开通,会大大缩短通行时间。

阅读全文

与越南脱贫靠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在哪里可以学越南语言 浏览:415
入境印尼怎么签证 浏览:313
中国双博士学位有多少 浏览:43
伊朗佣兵一般是多少 浏览:456
女排联赛中国对阵美国结果如何 浏览:351
贴吧为什么没有印尼吧 浏览:456
越南纺织前景如何 浏览:559
越南买什么礼物回来好 浏览:602
中国神话传说有哪些 浏览:950
越南的1000纸币能换多少钱 浏览:398
越南榴莲和泰国金枕哪个好 浏览:160
印尼10元换人民币多少 浏览:318
中国男单身怎么办 浏览:776
美国打中国座机怎么打 浏览:338
中国民航大学和东北电力哪个好 浏览:663
意大利华人区有哪些 浏览:490
伊朗禁运石油现在怎么样 浏览:395
意大利的牛肉哪里的好吃 浏览:621
越南山区哪个村最好 浏览:452
伊朗怎么自救视频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