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吃菠萝(凤梨)时为什么要沾酱油
斯里兰卡凤梨
凋萎病:植株发病后,叶片变软下垂,叶色淡绿至红色,基部腐烂,最后全株枯死。此病是粉介壳虫为害所引起。
防治方法:首先要严格注意不用病苗繁殖。其次要及时扑灭粉介壳虫,定植时用500倍乐果溶液浸头,倒置晾干后种植。种植后发现粉介壳虫为害,要及时喷乐果500倍液,或25%中科美铃1500倍液。再则,菠萝 园若发现病株,要及时挖除,以防蔓延。
黑腐病:受害果心变黑,逐渐扩大至全果腐烂,病菌多由摘芽处及采果的果柄伤口侵入。
防治方法:注意不要在雨天打顶及采果,以减少病菌入侵机会。此病也是贮藏菠萝鲜果的主要病害。
苗心腐病:幼苗烂心死亡。主要是堆放发热或积水引起。
防治方法:避免种苗堆放过久,特别是远途运输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堆放过久,以免因高温、高湿或不透气致发热伤苗。运到目的地后即刻摊开,略晒1天~2天后再种植,要避免雨天种植,注意深耕浅种。
营养价值
菠萝果实品质优良,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果糖,葡萄糖,维生素B、C,磷,柠檬酸和蛋白酶等物质。每100克菠萝含水分87.1克,蛋白质0.5克,脂肪0.1克,纤维1.2克,尼克酸0.1毫克,钾126毫克,钠1.2毫克,锌0.08毫克,碳水化合物8.5克,钙20毫克,磷6毫克,铁0.2毫克,胡萝卜素0.08毫克,硫胺素0.03毫克,核黄素0.02毫克,维生素C8~30毫克,灰分0.3克,另含多种有机酸及菠萝酶等。
食用禁忌
1、由于菠萝中含有刺激作用的甙类物质和菠萝蛋白酶,它会分解体内的蛋白质,而且它对人们口腔粘膜和嘴唇的幼嫩表皮有刺激作用,如果吃菠萝前不用盐水泡,会让人有一种麻痹刺痛的感觉。因此应将果皮和果刺修净,将果肉切成块状,在稀盐水或糖水中浸渍,浸出甙类,然后再吃,用盐水泡菠萝后,能够有效破坏“菠萝朊酶”的内部导致过敏的结构,从而失去使人过敏的能力,并丧失对于有的体质的毒性。
2、在食肉类或油腻食物后,吃些菠萝对身体大有好处,“菠萝咕老肉”、“菠萝牛肉”都是可以放心吃的菜肴。
3、菠萝和鸡蛋不能一起吃,鸡蛋中的蛋白质与菠萝中的果酸结合,易使蛋白质凝固,影响消化。
4、菠萝加蜂蜜可以同时食用,而且菠萝加蜂蜜煎水服可治支气管炎。但是对于身体不适或腹泻症状的人建议不要这样食用。
名称由来
首先,菠萝一名的起源与波罗密(蜜)有关。汉语中波罗密(蜜)一词一为佛教用语,指到达彼岸;二指一种热带水果,现今被规范成菠萝蜜。菠萝蜜(或波罗密、蜜)是原产于印度,很早就传入东南亚和中国(唐代,一说南北朝传入)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热带水果。今又叫木菠萝、树菠萝、天波罗等。波罗蜜(密)与佛教有关,而佛教是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并中国化了的大宗教。波罗蜜是梵文Paramim的音意译的结合。最初译为波罗密多,后“多”字省略。指称果树的波罗密后又因其果实又大(如冬瓜大),又甜,便称为波罗蜜。
其次,用波罗蜜指称菠萝还与佛教塑像联系密切。亲手削过菠萝皮、吃过菠萝的人便知道,菠萝果实的外壳有许多六角形(或六边形)刺结瘤或日果刺,即小花的遗迹,颇像佛祖、菩萨塑像头部头发的螺髻(如乐山大佛像,大足石刻佛像,各种石雕佛像)。在佛教史上多数石刻佛像与生活中的佛教僧人和尚尼姑不同,后者一般剃为光头。而佛像多塑成有发并梳成螺髻,当然也有戴帽、头巾的、光头的。可以想象中国古人因受佛教影响,便把这种来自西方由西方人传入的美洲水果称为波罗蜜,后又简称为波罗。
再次,有一位叫马可·波罗的人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影响很大。他来自意大利,元初来华在中国呆了十几年,回去后写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激起西方人对中国的极大兴趣和热烈向往。所以,叫这种水果(pineapple)为菠萝(波罗)还有一点洋味,与它由西方(人)传来吻合。
美洲菠萝初传入时与由印度、东南亚传入的菠萝蜜有些混淆。但这两种热带水果实在差别很大,于是人们对它的称谓也渐渐分开。清干隆年间的李调元在《南越笔记》卷十三中说:“粤中凡村居路旁多植山波罗,横梗如拳,叶多刺,足卫衡宇”。可知这时又指称美洲水果的波罗蜜已简约为波罗;前面并加限制词“山”,表示它可栽种在山坡上。清道光年的吴其在其所着《植物名实图考》卷三十一中说:“露兜子产广100东,一名波罗”。他接着讲:“又名番娄子,形如兰,叶密长大,抽茎结子。其叶去皮存筋,即波罗麻布也”。这大概是最早单独称其为波罗的记载。
带草头的“菠萝”一词大概最早出现于清嘉庆年高敬亭的《正音撮要》卷三,但对它无任何解释。所以这时波罗已开始被文人们加上草头,表示它是植物、水果。民国年问出版的《辞源正续编合订本》、《辞海修订本》均立有“波罗”条,其解释已近当代。可见民国时又简化为波罗。直到解放后出的词典、辞典等才把它正式确定规范为“菠萝”。
Ⅱ 菠萝正确吃法是什么
菠萝的正确吃法是先将果皮、果心去尽,然后切成片放在1%-2%的盐水中浸泡20分钟或者加热蒸煮。
菠萝(学名:Ananas comosus),是热带水果之一。福建和台湾地区称之为旺梨或者旺芦慎拿来(ông-lâi),新马一带称为黄梨,大陆及香港称作菠萝。有70多个品种,岭南四大名果之一。
菠萝原产于南美洲巴西、巴拉圭的亚马逊河流域一带,16世纪从巴西传入中国。 现在已经流传到整个热带地区。其可食部分主要由肉质增大之花序轴、螺旋状排列于外周的花组成,花通常不结实,宿存的花被裂片围成一空腔,腔内藏有萎缩的雄蕊和花柱。叶的纤维甚坚韧,可供织物、制绳、结网和造纸。
凤梨与菠萝在生物学上是同一种水陪搭果。市场上,凤梨与菠萝孝早为不同品种水果:菠萝削皮后有“内刺”需要剔除;而凤梨消掉外皮后没有“内刺”,不需要刀到划出一道道沟。
形态特征
菠萝茎短。叶多数,莲座式排列,剑形,长40-90厘米,宽4-7厘米,顶端渐尖,全缘或有锐齿,腹面绿色,背面粉绿色,边缘和顶端常带褐红色,生于花序顶部的叶变小,常呈红色。
花序于叶丛中抽出,状如松球,长6-8厘米,结果时增大;苞片基部绿色,上半部淡红色,三角状卵形;萼片宽卵形,肉质,顶端带红色,长约1厘米;花瓣长椭圆形,端尖,长约2厘米,上部紫红色,下部白色。
聚花果肉质,长15厘米以上。花期夏季至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