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越南芽庄跟团游攻略
越南芽庄是一个世界知名度较高的海滨度假城市,拥有各种极具魅力的自然景观,海滩沙质细腻柔和饱满,海水清澈干净,气温舒适,非常适合玩水,这里的美食以及各种娱乐场所非常多,下面给大家分享详细的攻略。
1、经济实惠便宜,往返机票以及餐饮住宿都全包,性价比超高。
2、省时省力,不用找攻略,无脑跟着导游玩即可,这样非常适合第一次出国的朋友或者中老年人。
3、强制消费,现在这个话题抄的很多,但是只要有基本的判断力的人都会知道,不要报超低价的团,这种只适合忽悠老年人,一般的旅行团是不会强制消费的,只是一路上劝说大家消费而已,你可以拒绝消费。
第一天:芽庄海滩看日出游玩——琥珀餐厅(芽庄春卷排行榜第一)——芽庄大教堂——海鲜大餐——VINCOMPLAZA超市买水果
第二天:占婆塔——PHOHONG(芽庄河粉排行榜第一)——龙山寺——泥浆浴——海鲜大餐
第三天:珍珠岛游乐园(世界上最长的跨海缆车)——瓦片烤肉——黄沙芽庄夜市
第四天:芽庄菜市场——HongGiangPho——芽庄海滩——越南菜第一——闲逛看芽庄——Rainforest全城滴漏咖啡最佳
1.出发前五天决定去的芽庄,首先买个电话卡,在某宝可以买。(可以选择电话卡,也可以在机场租WIFI,个人觉得电话卡方便点)
2.
衣服(涉及去寺庙,建议带上长裙或者长裤、有袖子的衣服。出去旅游当然要拍好看的照片,建议去几天带几套衣服,每天都可以产出美美的照片),帽子,墨镜,防晒,拖鞋(去东南亚
必备)相机,大疆灵眸,充电宝
3.出发前一天去换了点美金,在越南美金还是比较盛行大答。
但是实际证明人民币也很管用,国内银行换不了越南盾,可以去到越南机场再换,这样子比较方便,换汇的利率还可以。现在汇率在1:
3300左右。(建议不要换太多,5天换个500元人民币当零花钱就可以了,大手大脚完全富足)
欧洲之星酒店,酒店位置非常好,在市区内比我预想中好多了
进入房间,感觉还算得上整洁,床有两张一米二的床,硬件设施都具备,连冰箱都有,还有两瓶免费的矿泉水,面积也不小,卫生间超级大。
唯一不好的是,每天一大早都会听到马路上的摩托车飞驰,我们还住的是9层,可想而知住在楼下的会有多吵,不过怪不得酒店,越南摩托车盛行,噪音污染大。
在芽庄乘坐的士就好,不要想着坐摩托车,他们虽然会载客,安全性不高,不推荐选择。
选择的士建议选择蓝白色或者黄绿色的,上车前记得要问一下打不打表,以防被坑。
1.东南亚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以至于交通秩序,社会治安管理没有那么的完善。
听导游说经常会有飞车党的出现,提醒我们尽量不要单独行动,晚上不要太晚回酒店,行走在街上拿好自己的包(双肩包尽量背前面,单肩包尽量还是抱着为好)万一和一万不知道谁先来。
2.越南是个小费制的国家,你会惊奇发现连过海关都要给小费,明目张胆找你要小费,还不能不给。进入芽庄和离开芽庄都要给10元人民币的小费。
酒店早上离开要留下两谨困万越南盾小费给房务,最后一天离开平时坐的大巴车要给10万越南盾小费给司机,随时准备好零钱吧,打车,到达目的地,司机还会自动收你小费。
3.乘车去一个目的地祥仿念前要找好目的地的越南文字,有些司机是听不懂英文的,上车记得打开地图,看着司机行走的路线,以防他会带你到不是你要去的目的地。
【芽庄大教堂】(游览时间60分钟)
这个教堂是越南的三大教堂之一,这是其中之一,如遇教堂政策性不接待参观,改为外观,整座教堂外型由石头雕刻而成所以又称石头大教堂。
它是用石头漆漆成的外墙,这是这个教堂的一大特色。
来到芽庄
大教堂这才对芽庄增加好感,风景真好,来的时候天气非常不错有阳光有风,我们进入教堂后再出来天气骤变,乌云密布,感觉要黑云压城,距离乌云感觉就伸手就能碰到,雷电就在身边。
进入芽庄大教堂要走一段路,这一段路讲诉了耶稣的故事,也就是圣经的片段。
每个雕像都说着每一段故事,没读过圣经真的不太懂,略知道一二,小伙伴博学多才,学到了一点。
接着会到教堂
教堂是可以进入的,不过要保持安静,不可大声喧哗,芽庄这个地方我来了两次——芽庄大教堂
1.教堂长廊,下午两点是进入时间,抓紧时间进入,这时候人超少,想怎么拍都可以,独自霸占整个长廊,大片拍起来(走路转圈靠着墙
)都是出片神pose!
2.进入教堂,坐在椅子上,相机放在桌子上,形成平行角度,虚化桌面对焦人物,完美。
第一次:跟着旅行团来的,导游和我们说这个教堂不然游客进入,我们不太清楚是什么原因,只给我们十五分钟的时间在门口拍拍照,感觉啥都没拍成。下午来教堂是背光的,拍不出好看的感觉。
第二次:去主要原因也是为了拍照
教堂永远都是最适合拍照的地方,复古各种风格的建筑,最能出好看的片子,来到芽庄大教堂就深刻感觉到教堂怎么拍都好看,还好今天是我们自由活动时间,所以特地前来拍照,不跟着旅行团是可以进入的。
二探教堂,需要给一些奉献才可以进入,不是门票。一万五越南盾一个人,他们就会给个手写的纸条。入口在教堂的左边,收钱的地方也是左边,两张小椅子搭的小摊的样子。
【占婆塔】(游览时间60分钟)
来到越南,必来这儿打个卡,芽庄最着名的打卡地。
这儿是供奉天依女神婆那加的地方,建于公元7-12世纪间,是印度教的建筑,保护着靠海吃饭的渔民们。
进入占婆塔,22000越南盾。门票并不贵。
开门时间:上午6点——下午6点
顺着楼梯往上走,登顶可以眺望整个芽庄的景色,房子的密集度清晰可见,看不见什么高楼,都是矮矮的房子,整个芽庄几乎没有高于17层的房子,听说是有典故的。
暗红色的建筑在这座城市中显得格外耀眼,走进一看,婆家那占婆塔经过岁月的洗礼,历史感清晰可见,砖石表面的浮雕显得斑驳而沧桑角缝中偶有一些青苔,斑驳痕迹的墙面成了拍照最好的背景。
用手抚摸过潮湿古老的石壁,感受这儿的历史风韵。这里有点像吴哥窟,不过没有吴哥窟大,只有四座塔,不像吴哥窟那样可以在路径上穿梭选到最好的地方拍照。
由于是下午来的阳光没有之前来看图片的那么好,太阳顶在头顶上,拍出来的建筑都有点背光,修整得没有了蓝天白云。
来了在这里每一个角度都是景观,游客很多,只要找好角度,每一处都能拍出大片。
所以每个来芽庄旅游的人们都会到婆那加占婆塔,感受芽庄的文化底蕴
注意事项:在这儿进入参拜的话,记得要脱鞋子,穿着不可以太暴露,裙子裤子一定要过膝,不可穿背心。
【芽庄海滩】(游览时间120分钟)
地址:芽庄陈富大街(距离芽庄城区南北走向的主路步行2分钟)
刚好酒店就在芽庄海滩对面,正好面向海边的地方。
这个沙滩长达六公里,海水没有想象中的清澈,不过人超级多的,挺多欧美人在这边游泳和晒太阳~
酒店对面就是海,四点多爬起来就为了去看日出,这时候海边已经有很多人了,晨练游泳遛狗还有我和?我和?来看太阳升起~
你们有多久没有好好看过日出和日落了,下图来自越南芽庄的海上日出。
日出带着灰蒙蒙的雾气,未知新的事物
日落带着大片大片的云彩,更平静更安稳
感觉日出和日落可以代表着两种对生活向往,喜欢探索未知,勇往直前OR喜欢安稳平静,有自己的小世界
你喜欢日落还是日出?
老王“日落!日出代表着劳累的一天开始了;日落,有着云彩很美,夜晚开始来临,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
我都喜欢,只要好看,我都喜欢,就这么肤浅,哈哈哈哈(?ω?)hiahiahia
大多数在内陆来的朋友都会想要去海滩,沐浴阳光看看大海享受闲适的生活。
清新的空气,优美的海岸风光,美味的海鲜美食,吸引了不少游人到此郊游远足,为这沙滩增添了迷人的缤纷色彩。
路边种植很多椰树,很有在欧美的感觉,椰树成林。简直就是每走一段路,就是一个新的景色,植被都修建各种形状,还怪可爱的,面朝大海,海风轻拂。
走在沙滩上,感受异国海滩风情,他们沙子似乎没有我国的那么干净,但这儿沙会比较细,偏白。
沙滩是免费进入的,可以赤脚感受,走在沙滩上感受异国海滩风情,沙滩冲击上来的漂浮物挺多他们沙子似乎没有我国的那么干净,但这儿沙会比较细,偏白。缺点就是不太干净。
【龙山寺】(游览时间40分钟)
好像每个来越南旅游的旅行团都会来这个地方,其实对我来说是没啥感觉的
来这人的人不多,这里最具特点的是最高处的白色大佛,在芽庄市里任何地方都可以看见白色大佛,大佛坐于莲花之上。
同时在这里还可以俯瞰芽庄的景色。上这里首先要走一大段台阶,很多阿姨觉得太高都不上去了。
推荐这里可以买那家在洗手间边上卖椰子冻的,她家椰子冻不错。
千万不要在上台阶边上的店买,她们家椰子超难吃,馊的,吃得肚子疼。
走上大佛,最喜欢的是这儿的景色,超美的,俯瞰芽庄。注意进入寺庙是不可以穿裤短裙背心的。
你们可能不认识的芽庄
走上隆山寺,登顶可以眺望整个芽庄的景色,房子的密集度清晰可见,看不见什么高楼,都是矮矮的房子,五颜六色的,他们高度不高,几乎都是差不多的高度,全都是瘦瘦小小的。大概这里房子都是这样子的,居住面积都不大
站在高处,吹着芽庄的风,连太阳都变得凉爽起来了,看着远处的景色,按挨不住想要拿相机把这一切美景记录下来。
清新的小颜色和这个城市匹配度超高的,有点像小爱琴海的样子,可美可美的了。相信走在这个城市里必定能拍到很好看的照片。
爱上芽庄可能是因为它的美景吧。
【琥珀越式料理】
这是个中国老板开的越南餐厅,餐牌都是中文的,特别适合我们这些游客,所以这家餐厅网上河粉排名是第一的,春卷排名第二的。
点这儿这特色:牛肉河粉,越式拼盘(春卷、各种卷),香辣蟹
【香辣蟹】
蟹黄为橘黄色、味鲜美。可以选择蟹肉和蟹膏两种,主要是公蟹和母蟹的区别。蟹膏雪白黏腻,甜丝丝地呼满嘴唇,那粘稠的厚重感,让人不自觉上瘾!酱料超好吃!入口细腻柔滑,用舌尖轻轻抹开,鲜香浓郁直冲脑门
天气太热了,老板超贴心还给送了西瓜和燕窝
【牛肉河粉】
河粉色泽亮泽,牛肉是干牛肉,还挺好吃的。汤汁是牛骨头熬成的,汤味道浓郁,颜色是清浅的褐色,不油腻,汤味道浓郁
【NHAHANGTHUY66】
在越南吃饭怎么那么贵,不像在芽庄游玩说出来的话
到芽庄必须吃海鲜一结算每个人125元,超乎了我对越南的想象,怎么会那么贵,超越了越南的一顿饭消费水平了吧。
大龙虾、海胆、大海虾、石斑鱼、鲳鱼、辣炒鱿鱼
看到这些菜是不是感觉不到这顿饭贵了吧,才仅仅125元,我们六个人,都是大菜,说实话还真不贵,吃那么多山珍海味!
这些菜全都是现抓现宰现煮的,完全是新鲜,完全不打假。这些海鲜都是生的,新鲜有保障,海鲜都是论斤来称,论斤卖的。
味道新鲜好吃,推荐清蒸的,这才吃到最纯正的海鲜味道。
【85瓦片烤肉】
吃每个地方最地道的食物,越南芽庄不得不说满大街除了好像就是瓦片烤肉。
不过不太推荐大家来这家,这家店是导游推荐的,所以说不会是最正宗的,毕竟导游也需要赚钱的,亲身尝过味道不怎么样。最正宗的是另一家,擦亮眼睛了,推荐大家去【瓦片烤肉13号店】,这家店好评度高
第一次吃这个瓦片烤肉,有点儿好奇,有点儿新奇,用炉子加碳在瓦片上烤东西,一定要在瓦片上刷油要不很容易烤焦
感觉这家烤的菜品不是很多,所以点得比较少,我们7个人人均下来人均才不到四十元,所以说在越南吃东西真的挺便宜的,同行的小伙伴都说鸡爪和猪蹄是特色,但是实在吃不惯太辣了,原来越南人这么能吃辣,烤肉还可以.
② 闽南的地方习俗
许多研究华人文化的海外学者,在经过探索和思考之后,往往把自己关注的目光最终移向闽文化,其中闽南文化的注目度相当高。在日本学术界,但凡研究中华文化、汉文化、海外华人华侨等诸问题的学者,在从事台湾、香港研究之后,当学术氛围允许他们进入这里时,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把自己的关注点转向闽南文化研究。
普渡
普渡,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以前七月十五日一天之内,人们完成在木主前祭公妈、在大门口祭普渡公两项内容。旧历十五祭祖先,旧历七月里以“铺境”为单位逐日轮流做普渡。据老人们的记忆,36个铺轮流做普渡是清末才开始的。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清干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而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
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普”。
泉州郊区鲟(虫字旁)蜅是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摆好祭品后要“boyi”,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PSh村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渡公。
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随着高层多户杂居式楼房的增加,产生了一个普渡祭祀地点的问题。从个案看到的楼房住户的普渡方式现有三种:
1、在自家大门内面向楼道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2、在楼道内自家大门外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3、下到一楼露天处摆祭并烧金。
这是居民们在新的居住方式与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节的结果。三种类型做法里,烧金行为都要在楼房外面做,这不单单是出于安全或通风的考虑,而是人们对传统意识的承袭。
祭祀仪式一般在下午四五点开始。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左邻右舍总要前后呼应式地开始做普渡仪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应求”引得普渡公生气对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渡”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除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人们常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催促电话就打来了。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渡”成为泉州地区普渡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人说是怕普渡公吃完祭不走,叫来很多人壮胆,可以吓走普渡公。我想,后者的理由也许是比较原始的,前者则是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事实上“吃普渡”表现出今日的普渡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渡,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吃普渡”的自由度高,普渡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渡的一大特点。
嫁妆
闽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妆品种繁多,丰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与神明的供品,这些嫁妆都有其特殊的寓意,令人称奇。而且还分为一担一担的好几担!第一担是装吃的礼品。在吃的嫁妆礼品中,礼数最重当数“轿前猪脚”,要前后两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显示礼品份量。其次是“四果”,即由米香糖、冬瓜条、冰糖、茶叶等组成,当地称为“四果甜”,有幸福甜蜜之意。另外还有农村自制的甜粿、发粿之类,称为“压房粿”,有建家立业、成立房头之意。以上这些东西要用两只竹篮装上,系上红布条或红纸条送到厅堂和新房祭拜,以求早生贵子。另外,还得准备肉、面、糯米甜饭、香烟、酒等食品。
第二担是装衣服的皮箱。穿的东西会比较简单,除了新娘随身的衣服外,已不带很多的服装。但如果在凭票供应的年代,就有八套或十套的要求,当时有俗称:“尼龙袜要四双,四件衬衫的确良……”的唱词呢!可见当时棉布紧张时新娘对服装数量的要求。虽然对衣服的数量不大讲究,但也有部分人准备了古色古香的红袄、红裙、蓝布长衫、白黄身(白、黄布做成,男女各两套),以备以后父母做寿拜堂及百岁年老时用,以此来体现男女双方家庭厚道又有世家底。
第三担在嫁妆的礼品中最含糊不得,它是准备祭拜祖先和神明的供品。大致有大红烛数对,香数把,鞭炮数串,红包数包(称为“房头礼”),还有年糕点心等祭品,所有供品数量都要二、四、十二等双数,以图吉利。然后放进两只做工考究的红篮里,当地称为“红盛”。在靠近客家人居住的乡镇,有送保家灯(煤油灯)到男方家的习俗,为添丁发财之意。用的东西最多,大到彩电冰箱、摩托车,小到针线盒,真是无所不有。较传统有“三盒”之称。即一要首饰盒,里面放着父母陪嫁的金银首饰细软等贵重物品,以示娘家富有;二要梳妆盒,里面有花枝、胭脂水粉、梳子、镜子、红丝带等八件东西,有父母惜女之意;三要针线盒,里面有剪刀、红尺子、针线等缝补裁剪要用的物品,有新娘手艺好,勤快之意。
另外,女人洗澡用的桶(俗称“红脚桶”),枕头枕巾,毛巾牙刷,口杯茶具,脸盆等日常用品样样齐全,这就是闽南嫁妆的趣味性和它的特色所在,不过,时至今日,有不少的习俗已为现代的婚娶习惯所取代了。
尾牙
农历十二月十六日为一年中最后一次的祭祀活动俗称“尾牙”。古时有一诗句“一年夥计酬杯酒,万户香烟谢土神”,这是旧时诗人述的尾牙情景。上联“杯酒”是用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典故说东家要辞退伙计;下联是尾牙时节家家户户都在祭祀土地公。民间在二月初二土地公诞辰祭拜之后,东家即宴请夥计,到了十二月十六日“尾牙”这天,商家们为了感谢土地公一年的照顾,都会准备丰富的祭品来酬谢土地公,而祭拜完的东西就会犒赏给员工们,。早期,一般商家或工厂要解雇夥计或工人都利用“食尾牙”这一餐来暗示。不过,旧时的人较为厚道,如果不是夥计实在不行,或是东家的事业经营不佳。是不会随便辞退伙计,辞退的方式也不是发下一张解雇通知或者资遣,都在尾牙宴中暗示,告知员工被解雇。 相关语言
北宋时期,在泉州等口岸相继设立了掌管外贸的市舶司,使泉州发展成当时国际上的着名商港,对外海线交通十分方便。在这以后,闽南等地区便有不少人民,因为政治、经济或其他因素而移民外地(包括广东的粤东闽语【潮汕话】【海陆丰话】、粤西闽语【雷州话】)、台湾大部分),也因此带去了他们的母语 --- 闽南语。明末时,闽南发生大旱,郑芝 龙曾招数千人到台湾垦殖,他们大多数便在台湾定居,而且还跟台湾原住民(大多为平埔族)通商、甚至通婚,而促进了汉人与台湾各原住民族在血缘以及语言上的融合。
从16世纪起,西欧各国开始进行各种殖民海外的计划。西元1624年起,荷兰、西班牙先后占领南、北台湾,尤其荷兰人统治台湾将近40年,实施王田制,召募闽南人前开垦台湾。来台汉人多出身漳州莆田和泉州,在长期与平埔族杂处和荷兰人的统治下,随移民所带来的闽南语也渗入了一些新的语言因素。明末郑成 功抗清失败后,便率大军攻占台湾,赶走荷兰人。郑家出身福建南安。郑氏王朝之文教制度的定立者 ---陈永华,福建人,而其所带来的军民也大多数是福建人。因此,此时台湾的语言,是以福建音占大多数的。
1683年,施琅征台,郑氏王朝覆亡,清廷正式统治台湾。隔年,清廷为防郑氏遗民,颁布渡台禁令,设下严格条件限制人民渡台,官渡只能从三个口岸渡台,泉州莆田人从泉州府石狮 蚶江港渡台,漳州厦门人从厦门渡台,福州人从福州府 南台港和马尾渡台。其中以粤籍禁渡,造成广东 客家人比较晚来台湾,台湾的开发几乎都由福建人领先,而台湾的语言亦以闽语为优势。雍乾之世,禁令渐松,1862年,因牡丹社事变,钦差大臣沈葆祯来台办理防务,以“开山抚番”为名,招徕垦野,因而解除了长达近200年的渡台禁令。 在清廷统治台湾的200余年间 ,闽人来台人数激增,移民的语言随其足迹而传播到台湾各地。日后由于交通开始便利,人口逐渐增多,先后来台的泉州,漳州,厦门等地口音逐渐融合成一种不同以往的口音,民间将其称之为“漳泉滥”(漳泉混合的意思),形成了一种兼容并进的闽南语口音并且沉淀固定下来,即为台湾的台语口音。另外,闽南语支中的莆田话和台语超过一半可以互通。台湾的闽南语特色是多种不同闽南地方口音融合,总而言之,台湾北部(比如台北、桃园)偏泉州腔,南部(比如高雄、台 南)偏漳州腔。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廷战败,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在日本统治台湾期间,教育方面推行“国语”(日本语)政策,日本语在政治上占尽优势,在民间使用的台语难免受其影响,一直到今天,由于日本语是在中国南北朝时到清朝前期从中国带到日本的,所以我们都还可以从河洛话中找到日语影响的痕迹,日本语和闽南语有某些相似之处。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中国国民政府收复台 湾地区;战后国民党再次发动内战,在经过共产党人和正义人士的艰苦努力,国民党政府战败,带着几十万军队和人民从大陆“转进”台湾,这是台湾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活动,再加上日后推行的“国语”(这次是北京语)运动,在其影响下,河洛再度加入新的语料。由于古代越 南、福建、广东等地是越族的地方,所以古代北方汉族迁徙南下后使用的古汉语受到了很多越语的影响,古代越南从中国的西汉到唐朝是中国的领土,即使从中国分离出去后,还是和中国南方保持密切关系,越南还是中国的五代到清朝藩属国,古代越南使用古汉语和古越语的融合的古越语时间有1000多年。近代现代之研究已也显示侗台语系(TAI-KADAI)亦与原始汉藏语系以及上古汉语有极密切之关系。侗台语系和闽南话有某些共同的古越语,侗台语系包括了中国境内的侗族、壮族、傣族,与及东南亚的泰国语、缅甸禅邦语,所以东南亚人有学习闽南语的优势。更由于闽南人的迁徙传统,闽南人与海外,特别是与东南亚的交流极为密切。相应的,闽南语中自然有相当多的东南亚借词。从元 朝开始,泉州成为为东方第一大港,元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泉州,从此闽南一带和中东、西亚、东南亚的来往更加频繁,大量的阿 拉 伯商人定居在泉州,出洋的华侨把外乡的语言带到闽南,时间久了,有的外来语的语词进入闽南语,成为闽南语的一部分。例如 : ma-ti(死掉)、ta-pi (不过、可是)、ko-pi(咖啡)、gan-dang (马铃薯 / 薯仔)、pa-sak(巴刹)、sa-bun(肥皂)、chok-ku-le(巧克力)、tong-kat(拐杖)、go-ka-ki(走廊)。
不同说法
闽南话又称河洛话,有两个版本的说法:
一:河洛话原本是夏商周先秦时期中原商朝时的官话,商传至纣王为西方狄族(即周族)所灭,留在河洛一带的商民,上阶层者被迫迁至洛邑当奴工,营建新都成周,下阶层者被分配至卫、宋、鲁、齐国等地当农奴,在东方尚存的几支顽强商族只好退到江南 等地,利用丰富的资源发展工商业,而居东南沿海者则形成越族后裔,河洛语之口音即源于商代,读书音源自古代汉语,故河洛语应称为“商汉语”或“古汉语”,此种语言乃最具汉人本色之语言。
二:闽南语的发源地是在古代中原国都洛阳周围的黄河、洛水流域,俗称“河洛话”,“生生不息河洛郎“,这是因为西晋时中原一带的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大姓为避战乱南下,晋室南渡,在江边定居,并把这条江定名为“晋江”,以示不忘自己是晋朝人,这样也把河洛话带到福建,也有晋安郡的人南迁,并逐渐演变为闽北、闽中和闽南三种方言语系。西晋在福建设置晋安郡、晋安郡晋安县。在闽南人移民台湾后,把闽南话带到台湾。令人预想不到的是,原先说河洛话的地方早已不说河洛话了。
语言分区
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它分为几个次方言:
厦门话区:厦门、同安。
泉州话区:泉州、安溪、石狮、晋江、惠 安、南安、永春、德化、金 门等九个县市。
漳州话区:漳州、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十个县市。
龙岩话区:龙岩市新罗区、漳平市。
大田话区:大田县部分、尤溪县的小部分。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类似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据初步调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开始于元代,大规模迁移是在1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300多年来,闽南人和其它地区东渡的汉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祖国的这个宝岛,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闽南方言始终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保留在台湾人民的口中。特别是今天,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老兄弟不断到大陆寻根、探亲、访友,闽南话显得更加重要。
在国民党执政早期的台湾,由于国民党政府强制推广普通话,使得闽南语在台湾曾经几十年时间比较没落,讲闽南语的人会被称为“台客”等,民进党政府上台后,大力推行本土文化及爱乡、台湾人讲台湾话等活动,讲闽南语由“土”变成一种潮流时尚、Local Man,诸多外省人、客家人(如胡瓜)也在努力学习闽南语并会使用部分或流利使用闽南语,现台湾的诸多电视台也以闽南语为主要语言,如民视、三立、台视等,各大电视台也有制作各种类型的闽南语电视剧及综艺节目,闽南语也被列入台湾学生学习的课程之一,很多台湾会说闽南话的人口大约占全省的80%。
除了台 湾省以外,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超过4000万,不少被闽南人同化的人也会使用闽南语,在东南亚的闽南人与马来人联姻的后代共计人数达1000余万人,不少马来人也会使用闽南语。 综述
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从泉州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泉州人下南洋后,由于交往的频繁,对外交流扩大,饮食文化的交流与磨合融会也更加密切,这样,闽南菜的风味不但影响漳、厦、潮汕、台海等地区还输出到广大东南亚地区。许多到东南亚旅游的人会惊讶地发现,吃的饭菜正是家乡的味道,街头的小吃摊也能吃到海蛎煎、花卷、肉粽。不少外来饮食不断进驻泉州,一些侨胞也回到故乡开起了饮食店,泉州人上街就能吃到地道的印尼菜、越南菜、缅甸菜、新加坡菜。
厦门特产
炸枣
炸枣:厦门同安着名的古老小吃,为同安五宝(马蹄酥、封肉、炸枣、炸五香、碗仔粿)之一。
作法:原料分为皮、馅。皮一般为上好地瓜,米磨(碾)成粉,馅一般为花生、豌豆、芝麻馅,也可用蔬菜。把馅包在皮里,放在沸腾的油锅炸,口感甚佳。
炸五香
五香条:“五香”是厦门同安传统小吃。长期以来,每逢过年过节、婚寿喜庆,家家户户办喜事必备的五香配酒是最美味的佳肴之一,所以拿来招待亲朋好友是最好不过,这已成了厦门同安的传统风俗之一。“色泽赤褐色,鲜香酥脆,馅润滑甜美,热食味道尤佳,佐酒甚宜。
五香条作法:豆腐皮【豆膜】、猪瘦肉、淀粉、洋葱、精盐、味精、砂糖、五香粉、干扁鱼、马蹄、花生油。
马蹄酥
马蹄酥:厦门同安传统特产,盛行于同安。用面粉制皮加香油作为进香的供品,所以俗称香饼。
作法:用精面粉、白糖、精生油、麦芽糖、花生仁和白芝麻,分皮、酥、馅三道制作工序。
封肉
封肉:厦门同安传统小吃。
作法:将猪肉(前腿肉)切成方块,约二斤左右,用方形纱布包扎,放在干净的铁锅,倒上熟猪油,加热,把整块猪肉放到锅内热炒,加上酱油、白糖、味精、米酒、八角香料等,再配上香菇、板栗、虾仁、壕干等佐料,放在锅里焖上两个半小时即可。
碗仔粿
碗仔粿:厦门同安传统小吃。
作法:主要原料是硬米,把经水泡过的大米放在石磨磨成浆,配上肉泥、油葱等佐料,经过蒸炊便可。
番薯粉粿
番薯粉粿:厦门同安传统小吃,盛行于翔安新店镇一带。
作法:用大米熬粥,拌上地瓜粉,放在石臼舂烂,使大米和地瓜粉揉合一起,然后加水,稠稀中,再放到铁锅里煎成一张一张的薄饼皮,切成两厘米宽的粉条,凉在“敢壶”里。煮的时候,下足猪油,加上海蛎、海蛏、小虾等海味,面上撒些葱花或芹菜。
泉州饮食
泉州人的居家食俗,与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均实行一日早、午、晚三餐制。作为正餐的补充。还有点心,但各时期、各阶层有所不同。以永春县为例,在清末至民国时期,为官“三餐三点”(早点、午点和晚点),十层“三餐二点”(早点和晚点),庶民农忙时才多加“一点”(午点),穷人三餐难顾,不敢有点心之奢想。
受本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制约,泉州人的饮食结构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主食原料为大米、番薯(也称地瓜)、大麦等。在安溪、永春。德化等内地县,是以大米为主,而在惠 安、晋 江、南安等沿海县,则以番薯、大麦为主。主食的制作方法有干饭、稀饭两种,以三餐皆稀为常,或一干两稀(中午或晚上为干饭),或两干一稀(中午和晚上均为干饭)。泉州人还有个主、副食“二合一”的吃法,即把蔬菜,海鲜、肉类等副食品直接与大米煮成咸饭(如高丽菜饭、红膏母蟳饭、肉饭等)和咸粥(如花生仁粥、蚝仔昭、鸭仔粥等),吃起来颇有地方风味。关于泉州人的主食原料,这里还应就番薯多说几句。番薯除了作为三餐的主食,以及制作诸如薯粉糊、炸薯片等风味小吃外,还成为维系家乡和境外、海外游子的精神纽带。家乡的亲友出境、出国探亲,所带的礼品中就有番薯粉等。华侨回乡来,也要吃番薯粥、番薯汤。泉州侨乡的人民甚至认为,能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地生长着的番薯,哺育了他们旅居在境外、海外的乡亲们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与性格,并克服种种困难,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迅速成长。而一旦事业有成后,当他们回想起以前家乡人民植番薯、喝番薯汤的艰苦日子,又会激发起爱国爱乡之情,踊跃支援桑梓建设。想不到番薯这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粗俗食物,竟有如此丰的内化内涵。泉州城乡一般民众,旧时俭朴,粗食淡饭,佐之物多是自家腌制的瓜菜和廉价的新鲜蔬菜、豆制品等,鱼、肉、禽、蛋,往往要逢年过节才难得一尝,清道光《晋江县志》曾记载明代万历进士杨廷相讲他“为诸生时,岁惟大麦及萝卜菜熟时一饱耳,余具枵然也”。因此泉州俗谚有“死死六工尺,豆干、菜脯、(虫字旁一个宅)(即海蜇)”和“日日酱瓜豆豉,终年不知肉味”之说。
新中国成立后,城乡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今天的主食结构已以细粮为主,面食品也进入正餐。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少家庭以牛奶、豆浆、麦乳精、营养麦片等饮料,配以面包、油条或糕点为早餐。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家庭饮食日渐讲究营养化和口味化。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有时合家到饭店酒家进餐,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漳州饮食
1、蚝仔煎
介绍:蚝仔煎也叫海蛎煎,是泉州人非常喜欢的海味。地道的海蛎煎要用未在水 中浸泡的“珠蚝”做原料,洗净后加入鸡蛋、肉丝、淀粉、蒜白,调以味精、细盐、白酒等,搅匀放入热锅,两面煎透,起锅后放入酱料和香菜,鲜香无比。
2、咸肉粽
介绍:它选用上等糯米,配上虾仁、香菇、鸡蛋和猪五花肉,调入五香粉等到作料,用洗净的竹叶扎好,放入锅中煮烂。吃时解开竹叶,调以沙茶酱或辣酱,味道鲜美,香气扑鼻。
3、手抓面
介绍:手抓面是漳州特有的地方小吃,是用手直接抓食的。它是将黄油面条煮熟后 摊成巴掌大的圆形装盘,浇上甜面酱、蒜茸酱、杂醋酱(用生姜、葱头剁碎加醋和番茄酱调拌而成)、花生酱、沙茶酱、辣椒酱、芥末酱,最后再加上油炸豆腐干丝,卷起来用手抓着吃。甜中带酸,令人脾胃大开,这是福建菜中一道具有闽南风味的冷盘,颇负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