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老山战役”持续多年的背后| 实战练兵场!各大军区轮流对战越南
20世纪70年代,越南完成了国内对抗美国的统一战争,建立了统一的 社会 主义国家,但是越南并没有老老实实的求发展,而是一心想着如何对外军事扩张。1975年,越南进攻邻国柬埔寨。此时的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中美关系开始进入蜜月期。
此时的越南开始向苏联靠拢,视中国为“ 眼中钉 ”,被越南入侵的柬埔寨作为东南亚弱国,频繁向中国求救。1977年开始,越南国内爆大规模排华暴乱,越南开始侵略中国村庄、屠杀中国公民。还趁机霸占了本属于中国的南沙群岛将近96%以上的岛屿、礁石。中国人民忍无可忍,1979年决定发动对越南自卫反击战。
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之后,中国军队陆续撤出越南,本以为越南人会吸取教训,可是没想到的是,越南趁机占领了中越边境的诸多山头,时不时就跨过国境线对我国居民侵犯,我方也奋起反击,其中持续时间最长的就是 老山战役。
1.自然条件
老山地处低纬度高原,热带季风气候,经常是 雨多、雾浓 ,而且 山高坡陡、峰高谷深。
自然条件特别恶劣,但适合隐蔽作战。
2.战略地位
老山以主峰为中心,有三条大山梁,易守难攻,西高东低、南缓北陡,尤其和隔河相望的八里河东山形成了两扇大门,可以向两国边境通视20多公里,也就是说中越两国谁占领了老山,谁就控制了一条重要的通往越南的通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中方:
1983年10月底,解放军现役军人共计:423万多人。
其实,我们拿下老山没用多长时间,但是在战略上,我们的领导人多方考虑没有结束老山战役(看下文)。有如此多的军力,我们是不至于五年才拿下老山战役,其实我们用的是一种 杀鸡用牛刀 的策略,为了让大部分的军队能够得到实战的历练,解放军先后动用了29个师,打敌人6个师,兵力是敌人的3倍多。
越方:
20世纪80年代初,越南有28个作战师,23个生产师,2个训练师,3个空军师,总兵力约120万人。越南在越北和河内地区部署了约20万兵力,在中越边境部署6个作战师、20多个独立团。
1984年4月28日,昆明军区14军40师118团在炮火的掩护下,打响了拔点作战第一枪,经过三次冲锋,主峰胜利拿下。28日至30日,119团冲锋松毛岭,30日,11军31师开始进攻者阴山,用不到百人伤亡的代价全歼者阴山1000多越军。
仅用几日,我军就完成了拔点作战,成功收回老山、者阴山、松毛岭等重要阵地。但是真正的防御越军反扑才是最惨烈的。
6.11反扑
我军在收复被占领地区地区后,立马就转入了 战略防御阶段, 我军立刻设置前沿阵地。6月11日,越军用两个团向老山和八里河东山发动袭击,但均被我军击退。
119团攻下松毛岭后,经历了越军60多次反扑,均被击退,其中,5月9日击退越军一个加强营,击毙80多人,6月11日击退越军加强团,击毙200多人。
7.12大战
越军多次反扑失效。后来, 苏联人派出顾问指导越军 ,顾问意见让越军用一个师兵力继续在老山、松毛岭、八里河东山方向发动进攻。
越军一个多月的充足准备,越军的准备规模已经超过一个军的准备级别,但是尽管如此他们仍然没有获胜,在我防守部队的坚决反击下,越军还没冲锋就已经被大炮炸死炸伤一多半。
值得一提的是,119团松毛岭防御战, 在119团将士们的奋勇抵抗下,多次打退越军进攻,他们在7.12当天打出了3万发炮弹,越军损失惨重,敌人的尸体布满了山坡,事后,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我方曾通知越军前来善后。
随着东南亚和中越边境形势的变化,我方决定从1984年8月起,以老山为主战场,以长期坚守防御为主要样式, 为了牵制越军,支援柬埔寨,保卫边疆和锻炼部队, 组织全军部队轮流上老山作战。
五年时间,各大军区参战部队粉碎了敌人无以计数的反扑,取得了歼灭敌人数万的战绩,一直牢牢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
1987年以来,越南对华关系开始转变,越南领导人多次向中国示好,积极改善中越关系,1990年两国领导人在成都会面,两国关系正常化。1993年,我国正式解除老山地区作战任务。
根据不完全统计,老山战役五年间,我军共歼灭敌人41000余人(击毙24000余人,击伤17000余人)。
老山战役,是一场反对苏联和越南霸权主义的保卫我国边疆安定和平的边境战役,这场战争是正义的。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并没有造成过大的损失和伤亡,反倒是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越南称霸中南半岛的计划,保卫了我国领土完整和边疆安定。
这次战役的意外收获就是,在五年热战、四年防御战的过程中锻炼了各大军区的实战能力,在这次轮流作战过程中也暴露了我军存在的各种问题,也为今后的军队改革提供了依据,这场战争也更加加深了军民之间的感情。
文/@大帅说 历史
⑵ 历史上中国和越南的关系
历史上,中国和越南的关系源远流长,两国地理位置相近亩中,文化背景相似,自古以来便有着密切的交流与互动。以下为历史上中越关系的概述:
1. 古代时期:越南地区曾是中国的一部分。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将现今越南北部地区纳入秦朝版搜让图。此后,越南地区长期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存在,直到五代十国时期,越南才脱离中国独立。
2. 封建时代:越南成为独立国家后,仍与中国保持密切的联系。越南的许多政治制度、文化传统都受到中国的影响。同时,越南也曾是中国朝贡体系中的一员,向中国的中央王朝朝贡,并接受其册封。
3. 近现代: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中越关系发生了变化。此时,越南与中国同受法国殖民统治,两国关系较为复杂。第迅漏山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越南地区被日本占领,中越关系更加紧张。
4. 当代:1945年越南独立后,中越两国关系经历了一段蜜月期。但自1979年起,两国因领土争端等问题发生冲突,关系陷入低谷。此后,尽管在边界问题上取得了一定共识,但两国关系仍时有波动。
总体来看,中越关系经历了从合并到独立、从封建依附到近现代殖民地化、再到当代的复杂演变。两国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地理位置相近、文化背景相似这一基本特征始终未变。
⑶ 1969年胡志明逝世,周恩来紧急电告驻越大使:有两件事情不要做
1969年9月2日,这对越南人民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和回味的日子。
因为在24年前的这一天,胡志明主席在河内宣布了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成立,这一天也被设立为越南的国庆日。
但不幸的是,胡志明主席在这一天也因病医治无效,永远地离开了他热爱的越南和越南人民。
当时,新中国和越南的关系处于蜜月期,因此在胡志明逝世后,消息被第一时间递送给了新中国驻越南大使王幼平。
王幼平立即将这一噩耗汇报给了周恩来总理。周总理得知后,立即指示王幼平,有两件事情不要去做。
周总理给王幼平下达了什么指示?
这还要从胡志明和周恩来之间的故事说起。
1890年5月19日,胡志明出生在越南义安省南坛县金联村的一个教师家庭。
胡志明原名叫做阮必成,号爱国,胡志明这个名字是他在二战时期用于抗日的化名,后来一直沿用到去世。
同毛泽东、周恩来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战士一样,幼年时期的胡志明就胸怀大志,当时的越南,正笼罩在法国殖民统治的阴影之下,那时候胡志明立志要赶走法国侵略者,将自己的同胞彻底解放。
1905年,还在顺化国立学校的胡志明就暗中地参加了反法运动,为当时一些爱国的仁人志士进行联络的工作。
6年之后,胡志明从学校辍学,来到了一所私立学校担任教员。
在私立学校里的胡志明,没有忘记自己的志向,他很希望自己能前往西方国家学习,以寻求一条能够救国救民的道路。
1911年末,胡志明化名为阿三来到了法国的一艘商船上担任了厨师助手,暂时离开了越南。
就这样,胡志明跟随着这艘商船辗转来到了法国、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
在此期间,胡志明一边打工维持生计,一边努力学习着外语,广泛地接触外国的群众,探查着各国的国情。
1917年,胡志明来到了法国,并置身于法国的工人运动,并加入了法国 社会 党,创建了越南爱国者协会。
1920年末,加入了法国共产党,成为越南第一名共产党员。 2年之后的1922年,胡志明结识了同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周恩来等人。
胡志明和周恩来之间有着很多的共同点。
首先,二人都是亚洲人,都具有亚洲血统;
其次,在文化上也是一衣带水;
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二人都信仰共产主义,都想为民族的解放寻找一条可靠的途径。
因此,二人在交谈中聊得十分投机,渐渐地便将对方当做知己。特别是在远在万里的欧洲,老乡情谊的加持让二人很快便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鉴于胡志明早于周恩来到达法国,年龄又比周恩来年长,因此周恩来一直将胡志明当做自己的老大哥。
在胡志明的引荐下,周恩来也随即加入了法国共产党。
然而,二人的缘分和交情并未止步于此。当时的胡志明根本不会想到未来的某一天,自己会落入国民党的手中,更没有想到周恩来将救自己于水火之中。
二十年后的1942年8月末,胡志明在广西省德保县被国民党乡公所乡警拦截。
在对胡志明随身携带的证件一一盘查后,乡警发现胡志明携带的大部分证件均已时效,将其扣押。
2天之后的8月29日,胡志明被押送至靖西县城。靖西当局将胡志明打成了重要嫌疑犯,继而将其押解至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桂林行营进行进一步的审查。
在这期间,胡志明想方设法地同国民党方面进行沟通,但均没有下文。
狱中的胡志明,被国民党当局作为政治犯关押。
据胡志明后来回忆,他被吸毒者以及患有性病的人关在一起,牢房里有很多人,非常拥挤,以至于连躺下的地方都没有。胡志明无奈之下,只好坐在马桶上休息。
在这种环境下度日,对胡志明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可想而知。
就这样,从1942年8月29日到1943年9月10日,胡志明被国民党当局以“莫须有”的罪名关押一年之久。
在这期间,胡志明先后被关押在广西省的靖西、田东、隆安等13个县下属的13所监狱。
胡志明被捕入狱的消息,终于被越南共产党中央获悉。心急如焚的越共中央同国民党当局联络,想方设法地查找胡志明的下落。
但国民党方面对此置之不理,无奈之下,越共中央只好向中国共产党求援。
延安方面立即将此事电告给远在重庆的周恩来,请周恩来想办法营救胡志明。
周恩来经过一系列斡旋,终于在1943年9月10日,将胡志明从监狱中解救出来。
重见天日的胡志明,终于重获自由。 后来,在得知自己的获救是周恩来的帮助后,令胡志明大为感动,他不由自主地感叹道:“中越情谊深,同志加兄弟。”
时间很快便来到了1949年,经过近百年屈辱史的中国终于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终于盼来了期盼已久的和平与安定。
然而此时的越南却同法国侵略者进行抗争,尽管在胡志明的领导下,越南民主共和国于1945年成立,但却被法国侵略者武装干涉,于是胡志明再次带领越南人民揭竿而起,同法国侵略者抗争到底。
1950年1月,胡志明秘密访华,以寻求新中国对越南抗击法国侵略者进行援助。
当时,毛泽东正在访问苏联,周恩来在请示了毛泽东后,和胡志明一起前往莫斯科会见斯大林,四人商定了共同援助越南的大事。
在苏联期间的周恩来,一如既往地对自己昔日的老大哥胡志明格外的关心、照顾,对他领导越南人民进行抗法斗争的做法表示强烈的支持。
据史料记载,新中国在成立伊始,对越南的抗法战争进行了大量的援助。
仅在各类物资方面,就有500多万吨的粮食,3万多辆 汽车 ,200多万吨汽油以及数亿美元的外汇等;同时也派遣了陈赓等高级将领赴越南前线协助越军作战。
有了新中国的支持,越南人民军犹如打了一针强心剂,给予法国侵略军以迎头痛击。
1954年7月,在瑞士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上,通过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使越南等国的国家主权得到承认,这标志着越南抗法战争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法国殖民越南的阴谋。
中国的抗法援越,令以胡志明为代表的越南对中国的好感大幅增加,对中国以及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感情也更加地深厚。
据史料记载,1950年后,胡志明多次以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访问中国。
面对胡志明的多次访华,周恩来从未忘记他的老大哥。
知道胡志明喜欢食用中国产的苹果,周恩来总是想方设法地弄到上好的苹果,以最快的速度送到胡志明手里;
知道胡志明喜欢抽烟,为了减少抽烟对胡志明身体的危害,周恩来就想方设法地弄到中国产的中华、熊猫牌香烟送给胡志明......
据史料记载,胡志明在访问中国期间,曾到达过中国多个省份,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新疆、海南等地,可以说在所有访问过中国的外国元首中,胡志明留下的足迹最多。
1960年之后,积劳成疾的胡志明身体状况开始每况愈下,必须静养才能使身体有所恢复。
因1955年11月爆发的越南战争,使得越南的医疗条件难以为胡志明提供静养的环境,故1963年后的胡志明化名“丁老”秘密地来到中国休养。
周恩来对于胡志明来中国静养一事十分欢迎,在欢迎的同时,他也为胡志明精挑细选了一个医疗小组,为胡志明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以及需要的药品、医疗器械等。
然而,到了1969年,胡志明的 健康 状况开始恶化,病情越来越严重。
据史料记载,在胡志明的 健康 状况恶化后,按照他的请求,新中国曾先后4次派出当时国内最顶尖的医疗团队赴越南为胡志明治病。
胡志明因常年的革命战争,他的身体早已脆弱不堪,特别是他的心脏,更是不堪一击。
1969年3月,胡志明的心脏病突发,新中国在获悉后立即挑选了当时国内最顶尖的医生组成了一个医疗团队,命令他们立即前往越南为胡志明会诊。
1969年4月2日,胡志明电告中共中央,表示越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中国对越南的帮助,对中国援助越南一事表达了高度赞扬和认可。
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这是胡志明发送给中共中央的最后一封电报。
幸运的是,在医疗团队到达越南后,经过3个月的努力,将胡志明从死亡线拉了回来。
后来,在听说胡志明 健康 状况良好后,周恩来在医疗团队第二次前往越南时,特地委托他们带两只北京烤鸭给胡志明。
然而好景不长,8月15日,胡志明突然患上了感冒,此时的胡志明已经是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加之身患重病,一场普通的感冒对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无异于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8天之后的23日,胡志明的心脏病再度恶化,同时伴有支气管炎的症状。
两种疾病的存在将胡志明折磨地死去活来,他一度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出现了休克症状。
第二天,越南政府紧急召见了中国驻越大使,告知其胡志明病危的消息,希望中国方面派遣医疗专家赴越南为胡志明治疗。
周恩来在收到消息后,丝毫不敢怠慢,立即挑选了当时国内最厉害的医生,组成了两个医疗小组,分两批次派往越南,挽救胡志明的生命,同时又派遣专机为胡志明送去了急救药品。
然而,这一次胡志明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即便是最厉害的医生也无力回天了。
1969年9月2日6时许,胡志明陷入了弥留状态,身旁的医生立即对他进行抢救,整个抢救持续了长达几个小时之久。
1969年9月2日9时47分,越共领导人黎笋无奈地下令停止抢救,胡志明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享年79岁。
就在胡志明溘然长逝后不久, 周恩来总理立即电告王幼平:第一,不要联系胡志明的医疗小组;第二,暂时不要向越南方面表示哀悼。
那么周恩来为何会做出这两点批示呢?在这背后又有怎样的深意?
原来,在8月下旬胡志明病情恶化时,周恩来便敏感地觉出胡志明这一次极有可能是凶多吉少,多半是无力回天。
而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国家元首的去世是一个十分重大而敏感的话题。
出于上述考虑,越南方面必然对病榻前的胡志明寸步不离,同时严格封锁消息,甚至会暂时将医疗小组滞留于越南,即便是此刻联系医疗组也是无济于事的。
果不其然,就在胡志明逝世后不久,越南政府同中国驻越南大使馆协商,请求医疗小组暂时不要离开主席府,也不要同外界联系。
因此,周恩来指示王幼平暂时不要联系医疗小组。
另外,胡志明的逝世,除了给越南人民带来极大的悲痛之外,还给越南当局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胡志明逝世的日期正好在1969年9月2日,正好是越南的国庆节,无论是热烈地庆祝建国,还是沉痛地悼念胡志明,似乎都不妥当。
而若王幼平在胡志明逝世的当天前去吊唁,则必然使双方陷入极为尴尬的境地,因此周恩来未雨绸缪地指示王幼平先保持观望状态,暂时不要吊唁胡志明,等到越南方面正式公布消息再前去吊唁也不迟。
好在越南方面迅速地调整好策略,将胡志明的逝世时间推迟了24小时,对外公布的时间为1969年9月3日上午9时47分,完美地避免了尴尬,既可以热烈的庆祝国庆,又可以在第二天对胡志明沉痛哀悼。
就在9月3日晚间,周恩来率领代表团乘专机来到了河内专程吊唁胡志明。
周恩来在表达了中国对胡志明逝世的沉痛哀悼之后,从个人角度向越南方面提出提前瞻仰胡志明遗容的请求。
鉴于胡志明生前和周恩来的深厚交情以及中越两国的友谊关系,周恩来的请求得到了越南方面的肯定。
第二天晚7时,周恩来和叶剑英来到医院瞻仰了胡志明的遗容,他们是越南 历史 上唯一在胡志明遗体告别仪式前瞻仰其遗容的外宾。
周恩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交关系,可以做到游刃有余,料事如神。
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在胡志明逝世后不久,做出的两点指示完美地避开了尴尬局面,可谓非常高明,成为中越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话。
参考文献:
⑷ 中国近代变迁的表现外交上
新中国外交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时间段
1949—1959一边倒
1959—1969两个拳头出击
1971—1978同西方接触,逐步破冰
1978—今 以国家利益为中心
下面为正文
1969年基本上可以作为一个我国外交思想转变的分界线,因为这一年爆发了中苏珍宝岛事件,是中苏关系降到冰点的一年,此后,直到中越战争时期,中国北方都有严重的国防压力,也正是在这一年,我国的外交思想基本上开始了转变
从1949年到1969年,中国的外交政策的主要出发点是巩固扩大国际共运,其次才是国家利益
1950年,中国正式迈入了苏联一方,这之中有国家利益的需要,也有扩大国际共运的需要
三年前的1947年,斯大林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这个机构的性质类似于之前的共产国际,其主要作用是协调各国共产党以进行进一步的共运发展
我个人认为,斯大林本人更注重国家利益而非共运形势,对于斯大林而言,无论是战时同英美协调而被他主动解散的共产国际,还是战后成立的情报局,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他单方面利用全球共产党人的革命成果谋取苏联国家利益的工具,但赫鲁晓夫不同,赫鲁晓夫相对来讲更有理想主义色彩,他更注重共运形势的发展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相比于在东欧各国被称为“慈父”的斯大林而言,开会时敲皮鞋,还说过“西柏林就是美国人的睾丸,而它正在紧紧的被我握在手里,只要我狠狠捏一把,美国人就能尖叫!”的赫鲁晓夫能力要差不少,如1956年的波匈事件,赫鲁晓夫几乎无力处理,最终只得求助中共,这才有了当年周恩来的穿梭外交,此事也使中共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眼中的地位不断升高,到1957年,赫鲁晓夫在很多事情上开始和中国领导人进行商讨,甚至到了1958年人民公社化开始的时候,很多东欧国家领导人打算要学习中国,也要搞类似的政策,而此时也成为了中苏双方在路线上出现分歧的原因之一。如果说斯大林时代,中苏领导层间的关系偏向于领导和下属的话,那么到了赫鲁晓夫时期,二者的关系就更为平等,甚至在有些事上(例如对于波匈事件的解决上),赫鲁晓夫还要听取中共的意见。
由于1957年底我国开展大跃进和1958开展人民公社化,使许多东欧国家领导人似乎看到了发展农业的新道路,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赫鲁晓夫对此事持不评价的态度,直到一次答记者问上,赫鲁晓夫也是以一种较为中肯的态度回答,并没有对其表示支持,这使毛大为失望。同时由于其它种种原因,如对于当前是否扩大革命形势的问题上,中苏双方在路线问题上出现了较大分歧,而这个分歧实际上就是中共准备边发展边扩大革命,而赫鲁晓夫则认为需要暂时缓和,先发展,之后再找机会扩大革命,而后,加之双方领导层沟通有限,以及赫鲁晓夫个人能力、性格等原因,如赫鲁晓夫一怒之下撤走驻华专家,致使双方关系破裂。双方的矛盾逐渐由路线等方面的分歧扩散到其它方面。到1959年国庆后,双方关系愈加紧张。
在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时,中苏双方实际上仍有重新和好的可能性,但因为一些原因,中方没有看到赫鲁晓夫在边境问题上对于中国的支持态度。直到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双方缓和的希望就更加渺茫。这时的中共批判苏修,扒告奉行两个拳头出击的外交政策,即一个拳头打美帝,一个拳头打苏修,当时的越南就可以体现这一点,中国以派出防空部队、援助武器弹药粮食等等的形式,苏联则以派出军事顾问(存疑,至今俄罗斯也没承认曾派出过军事顾问,庆销仅有美国当时在越南组建的特种部队SOG队员在回忆录中提到过曾在某次行动中近距离目睹过北越军营中说俄语的白人)和武器等形式援助北越,中苏在援助北越一事上,实际上是有竞争目的在其中的,然而随着后期亲中派的胡志明基本被架空,大权基本落到了亲苏的黎笋手中,中国实际上在这个竞争上处于下风,而美国自然不必多说,南越政府和南越国军很拉,但美国只能扶持他们以落实五十年代“防止共产主义像推多米诺骨牌一样在东南亚扩大影响”的政策(实际上美国当初的担心是多余的,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是中国提出了“以北纬十七度线划分两个越南,之后由越南人民投票决定最终的具体归属”,说白了就是中国不想把越南变成第二个朝鲜,美国怕中国打,中国也怕美国打)1969年珍宝岛和铁列克提冲突被认为是中苏双春差明方关系彻底降到冰点的事件。此事件后,中共领导层开始反思自身出现的一些问题,直到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中美双方逐渐开始了合作。
但是,在中美合作的过程中,中国发现似乎美国人的态度总是模棱两可,并没有之前同苏联合作时一口咬定的爽快态度,在许多事情上,中国发现美国人总是在变卦,渐渐的,中国人逐渐明白了,原来国际关系不至于像当年和苏联合作时那样,走两个极端——好的时候像兄弟,坏的时候就动枪开炮。国际关系只要围绕自己的国家利益展开就好了,没必要翻脸不认人,也没必要彻彻底底的亲密无间。
1978年是革命性的一年,但是它能在那场斗争结束后的两年便进行迅速的改革,也一定有它的社会基础,那么这个基础就是自1969年后到70年代初期中国同西方进行的较为频繁的交流,正是这些交流使国内上下对于各方面的开放打下了一定的的心理基础,当然,七十年代初期的交流也为后来中西方贸易合作,技术交流等打下了基础,如若没有这个基础,改革开放是很难在短短几年内就顺利开展的。
八十年代被认为是短暂的“中美蜜月期”,当时的中美甚至已经到了合作研发坦克的地步,在中越战场上我军甚至还用到了从英国购置的雷达,但无论关系有多么紧密,对于美国而言,利益一定是第一步的,中美的蜜月期,对美国而言仅仅是达成利益的手段,而这个利益就是如何尽快地去化解苏联的威慑感:1981年苏联进行的“西方81”演习让整个西欧对苏式钢铁洪流的恐惧达到了顶峰,不出意外的话,若当时爆发战争,苏军可在两周至三周内把t72开到大西洋的海岸上(即便到了美苏双方已经缓和到最大程度的1991年,仅苏联驻德集群,就仍然保有338000名作战人员,4200辆坦克,8200辆装甲车,690架各型飞机的恐怖规模,但也正是当年的海湾战争美伊1:100的伤亡比才算彻底化解了西方对钢铁洪流的恐惧)。因而美国在亚洲在八十年代最好的选择就是拉拢中国,也由此可见美国所谓的“反对共产主义”就是个笑话,五十年代担任副总统的尼克松曾直言不讳地说要彻底地反对共产主义,然而七十年代他又说我一定要和中国搞好关系,美国反共就是个宣传上的幌子,美国反对的实际上是十九世纪就在疯狂扩张的沙俄和苏联,对于美国而言他们最害怕的是俄罗斯民族内在的扩张性而不是共产主义(当然美国资本家反共是一定的,不过没有对苏联的恐惧那么深刻而已)
在改革开放后,中央对于自身定位也更为明晰,中共不再追求共运领导权,也不再扩大革命,而是将自身、即我国的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实际上,如果看看戈尔巴乔夫的话,也会发现实际上苏联的外交思想也有着这样的转变,戈尔巴乔夫时期许多政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是很像的,但是,由于戈尔巴乔夫过于理想主义,竟然主动放下了苏共的领导权,加之苏联改革过晚,错过了三次最佳的改革时机,以及苏联内部的工业生产体系过于不健全等原因(苏联将工业体系放在了整个苏东地区而非联盟自身上面),东欧剧变后其工业体系更是分崩离析,轻工业领域一片空白,百姓甚至要排队买面包,最终落得一个被里根和戈尔巴乔夫里应外合“联手”解体苏联的后果。
总的来看,我国外交政策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即由最早期的注重共运为主、利益为辅,到现在只注重国家利益作为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整理不易望采纳!
⑸ 越南战争后的越南人为什么不仇视美国人
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发生的战争,美国和越南因此成为死对头。而此次美国“华盛顿”号航母,以及以曾参与侵越战争的美国海军将领“约翰·S·麦凯恩”命名的导弹驱逐舰,访问越南,令美越军事关系迅速升温,甚至有媒体说美越进入“历史蜜月期”。
美越这一迅速接近的举动,令外界颇为惊讶。难道越南人已经忘记了美国战机曾经在头顶上的狂轰滥炸吗?如果说,越南人因为那场战争而仇恨美国,那就是一个严重的误会了。笔者自小在中越边境长大,近十多年来经常去越南采访,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包括越南历史、政治学者,甚至军方官员的亲属。对于那场战争,他们不断表示,“过去已经成为历史,现在越南要全面发展,没有必要总强调历史旧账,那样会让外界觉得越南人很狭隘。”还有越南学者说:“美国军队当年来越南,是为了支持南方的政府,而不是为了占领越南,即不是单纯的侵略行动,所以只要他们离开了,越南人也就不太在意了。”
这样的观点并不是个例,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据笔者观察,这既与越南民族的传统性格有关,也与政府的历史教育有关,甚至可以说与其曾经被西方殖民者的统治历史有关。越南的学校已经很少对年轻一代刻意进行“仇美教育”,相反对美国的一些先进科技、现代文明等深为赞许。
越南的这些表现让美国安心,因此更加积极地伸出了合作之手。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曾经被美国支持的越南南方后来虽然被北方武力统一,但是传统上南方人对美国的了解和感情是一直存在的,甚至不乏多重的政治、文化认同,经济上更是仰慕不已。而随着近几年越南南方的干部大量进入国家权力的中枢,对美国的好感将会得到更充分的展示。其中重要的一点,地理遥远的美国不会在陆地、海洋上与越南发生关联与争执,这样的现实局面足以让越南高层和民众放心。而如果将同样的情况与中国的关系对比,显然越南与中国之间的历史恩怨,以及现实中的海洋边界纷争等矛盾,却要复杂得多。
事实上,务实的越南人早已经抛弃意识形态和历史恩怨的束缚,与美国不断接近。无论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有所考虑,并且希望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获得更多的收益。
作为一心重返东南亚展现实力,甚至希望与该地区正在崛起的中国力量角力的美国,自然很乐意与务实的越南进行多方位的合作。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2010年7月下旬表示,美国将在安全、经济和环境问题上加强同越南的合作,表明了将介入中国同东南亚国家存在主权之争的南沙群岛问题的姿态。
于是,美国“乔治·华盛顿”号航空母舰驶入了越南的海港,这不但表明这对昔日敌人之间的军事关系进一步升温,更证明了越南人并不仇视美国的真相。
⑹ 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争评价
外部原因
由于当时还处在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在全球存在着广泛的利益冲突。而此时,中苏关系也已完全破裂,这使得中美走到了一起,并最终实现建交。
1978年12月柬越战争(又称柬埔寨战争)爆发,而耐人寻味的是,紧接着,1979年1月1日,中美在接触多年之后终于正式宣布建交,并随即在1979年2月17日中国与越南爆发了战争。时间之连贯,不能不说这是极具针对性的一系列政治动作,尤其宣布建交的时间相当有选择性。
有人认为1979年中越战争是中国交出的投名状,原因在于,此战之前,邓小平访美寻求美国支持。而此战之后,中国便与西方国家拥有了所谓“十年蜜月期”。同时也是对苏联的一个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