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谁能帮我查一下中国和越南的粮食生产情况,以及两国的吃饭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中国20年粮食生产情况回顾
作者:未知 出处:集诚 分类:期货专题
--------------------------------------------------------------------------------
1978年前,我国的农业生产能力徘徊不前。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普遍实行,调动了我国数亿农民的种粮积极性。20年间,这一基本制度完善稳定,我国农民的生产热情也一直不减。这是农业20年来稳定发展的根本原因。
20年间我国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到今年上半年,累计生产粮食82.127亿吨。粮食产量年均增长速度达百分之二点七,远远超过人口增长速度。人均粮食产量现为400公斤,比1978年的318.7公斤增长了百分之二十八,比1949年的208.9公斤增长了近1 倍。在粮食生产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肉类、水产品、禽蛋、水果、蔬菜的人均产量也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粮食生产稳步发展,总产量相继登上了3.5亿吨、4亿吨、4.5亿吨三个台阶,1996年更突破了 5亿吨大关,成为世界最大的粮食生产国。199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49418万吨,比1978年的30475万吨增长了百分之六十二点二,年平均递增百分之二点五八。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粮食总产量的增长是在耕地总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取得的。1978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为 9938.9万公顷,而1996年则为9546.7万公顷。
20年来,在土地承包等基本政策稳定的基础上,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促进了粮食生产不断发展。
1978年至1984年间,农村改革以由点到面逐渐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农村经济出现超常规增长。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年均增长速度为百分之七点三,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速为百分之四点九。
1985年至1988年间,农村改革以变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主,农村经济呈常规增长。
1989年至1992年间,国民经济全面调整时期,农村改革仍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并改革粮食购销体制,培育农产品市场。经过治理整顿,我国扭转了农业生产下滑的趋势,粮食生产走出了徘徊不前的困境,农业生产取得了年均百分之五点二的增长速度。1990年至1992年,粮食生产连续三年夺得高产。
1993年至1998年间,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并稳定增长。农村改革以加快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内容。
农民、国家和集体多方增加投入是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生产积极性得到保护,广大农民成为农业生产投资主体。1986年,农村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为574.8亿元,1995年上升为2007.9亿元,增长了近三倍半。
国家也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中央基本建设和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国家银行用于农业方面的贷款不断增加,1996年达到3572.4亿元。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业投入也大大增加,特别是来自乡镇企业的以工补农资金得到稳定增长。
农业科技推广的迅速发展,使我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如虎添翼。据专家测算,“七五”时期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百分之二十七,“八五”时期提高到百分之三十四,1997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更达到百分之四十二。
1987年以来的十多年,各地以“丰收计划”为龙头,普遍加大了科技推广力度,重点推广了杂交水稻、杂交玉米、高产优质小麦以及水稻旱育秧与抛秧、种子包衣、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节水灌溉等增产增收技术。
从1995年开始,国家组织实施以提高供种质量、推广优良品种为目的的“种子工程”,加大育种科研力度,健全种子推广网络,整顿种子市场秩序,推进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经营集团化,使种子科研推广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我国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使得农业抗灾夺丰收的能力越来越强。
水利建设不断发展。全国共建成水库8.4万座,总库容量达到4800亿立方米。1997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123.9万公顷,占全部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四。全国节水灌溉面积已达1300万公顷,灌溉水有效利用率达到了百分之四十。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1997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1840万千瓦,比1978年增加了2.56 倍,耕地、播种、收获三个主要农业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了百分之六十点六、百分之二十三点四和百分之十四。
种田走向化学化和电气化。化肥施用量由1978年的884万吨增加到1997年的3980万吨,增长了 3.5倍。化肥品种结构趋向合理,磷肥、钾肥比例提高,复合肥增长较快。农村用电量达到1980亿千瓦时, 20年增加了6.8倍。
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世纪之交,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过20年改革开放洗礼的九亿农民,一定能描绘出更新更美的篇章,为增加有效供给、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作出更大的贡献。
越南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1988年越南农业人口人均土地1.98亩,人均种植面积1.7亩,属于人均耕种面积较低的国家。
(一)粮食作物
越南的粮食作物以水稻和杂粮为主。粮食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仍“靠天吃饭”,加上受其它因素制约,粮食增长率低于人口增长率,即使在风调雨顺的年景也只能处于不饱或半饱状态。1980年是“二五”计划中产量最高的一年,产粮1438万吨,低于历史最高年2100万吨31.5%,每年缺粮200—300万吨。1981年,越南农村推行承包制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有所发展,1981年产粮1510万吨,1983年达到1700万吨,人均占有量接近300公斤,1987年,由于旱灾减产,粮食总产仅达1750万吨,人均不到300公斤。1988年达1900万吨。1989年早晚稻播种面积508.5万公顷,粮食总产超2100吨,其中大米1800万吨,比上年增长7.8%。1991年大米产量达1910万吨。粮食丰收,使越南各地米价由前两年的700盾/公斤下跌至500盾/公斤,位于越南最南端的金瓯角米价甚至降到400盾/公斤(按自由市场比价约折合人民币0.5元/公斤)。同年,越南共出口大米140万吨左右。据世界经济专家预测,在未来的几年里,越南可望成为世界主要大米出口国之一。越南出口大米价格低廉,比国际市场米价低15—20%,有一定竞争力。
杂粮作物主要有玉米、木薯。越南西北、越北、西原、南部东区和湄公河三角洲都是玉米产区。1976年以来,年玉米种植面积约450—585万亩,人均产量只有8公斤。木薯在越南山区和半山区普遍种植,但由于缺乏计划和认真管理,平均亩产只有460—530公斤。玉米和木薯都是山区居民的主食,这两种作物的面积和产量近年来都呈下降趋势。1979年杂粮总产300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22%,1983年下降到214万吨,仅占粮食总产量的12.6%。
(二)经济作物
越南的气候、雨量和土壤适宜于多种经济作物生长。越南的经济作物种类繁多,短期作物有花生、大豆、甘蔗、烟叶、苎麻、棉花、蒲草等;多年生作物有茶叶、橡胶、咖啡等。
#FH茶叶##[R]越南茶叶产区分布在黄连山、河宣、北太、山罗和永福省,中部的广南—岘港和富庆省,西原和嘉莱—昆嵩和同林省。1983年,全国茶叶面积近5万公顷,按规划将扩大到15—20万公顷。1991年茶叶产量达3.09万吨。
#FH橡胶##[R]分布于越南南部东区各省,尤以同奈、小河两省橡胶面积最大,其次是西宁、多乐、嘉莱—昆嵩、平治天省。1975年,越南政府接管了崐法国人在同奈省留下的12个橡胶园,并成立了同奈橡胶公司。现越南橡胶总局下属17个橡胶公司,126个农场,职工15.2万人,橡胶总面积17.2万公顷。1991年产胶5.2万吨。
#FH咖啡##[R]咖啡是越南重点经济作物之一,是主要的出口商品,主产于越南中部西原地区。位于西原中心的多乐省咖啡种植面积占全国的一半,咖啡出口金额占全国咖啡出口金额的60%;其次为北方的义静省。近年来越南与经互会成员国合作开发的咖啡园面积不断扩大,1991年产量为4.52万吨。
#FH烟叶##[R]全国有名的烟叶产区是北方的谅山、高平两地,其面积占山区各省烟叶总面积的89.2%。南方顺海省的福山,同奈省的方泰,胡志明市的守德、古芝,西宁省的鹅油和安江、同塔等地建有烟叶专产区,面积1万多公顷。1990年计划扩大到8万公顷。
此外,义静、清化、河北、西宁等省盛产花生,近年来种植面积和产量均有提高,全国各省市都有花生提供出口。红河、蓝江、珠江、小河、同奈等江河流域一带及中部南面沿海一带盛产甘蔗,1991年全国甘蔗产量540万吨。
⑵ 中国人的信心源自哪里
中国人的信心来自于哪里呢?
中国的唐装——不是关键,强盛的唐朝才是关键......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唐朝连同隋朝被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是相继于秦汉之后的中国第二帝国时期,日本历史学者则普遍认为唐朝是中国“中世”时期的结束。唐朝国力在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因此华人也被称为“唐人”,现今西方华人聚居处也被称为“唐人街”。”
——节选自网络,唐朝
汉字——和唐装相比,就汉字本身更能令中国人自豪;汉字就美学、文化等方面,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之一,汉语也是世上最动听、最有魅力的语言之一;而且,汉朝也是中国伟大的历史——
“两汉时期是当时世界上一个伟大的一段历史,汉高祖至汉文景时期的汉朝,经济实力直线上升,成为东方第一帝国,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中亚和西域各大国也都闻而惧之。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帝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匈奴帝国战败而向北狼狈逃遁。张骞出西域首次开辟了着名的“丝绸之路”,开通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后蒙古人的叛乱。正是因为汉朝的声威远播,外族开始称呼中国人为“汉人”,而汉朝人也乐于这样称呼自己,“汉”从此成为了伟大的中国华夏民族的永远的名字。
汉代为汉高祖刘邦建立的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前期定都长安,又称西汉、前汉;后期定都洛阳,又称东汉、后汉。 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个强盛、富饶的王朝,它继承和巩固了秦朝开始的统一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因此,西汉王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西汉共传十四帝,前后经历210年。
西汉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华各民族的核心汉族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原战国时各国的文化便相互渗透融合,到西汉时中华地区在典章制度、语言文字、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多方面都逐渐趋于统一,构成了共同的汉文化。从此中华地区的各族就出现了统一的汉族。汉族和周边各少数族都是汉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成员。汉族由于文明程度较高,在中国各兄弟民族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历史发展和自然形成的结果。汉以后历代的朝代名称虽有变换,但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始终未变。 ”
——节选自网络,汉朝
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四大发明是我国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不过,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外国用火药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所以——吃老本的中国人只有面子上的自信,而且是只有阿Q式的“自我感觉过分良好”;里子上的自信,以及外国人给我们的自信,只有我们中国人靠现在的科技发明来争取。
中华文化——全世界大部分人都公认......
“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传统文化包括——
“农历 - 武术 - 二十八宿 - 对联 - 龙 - 五行学说 - 八卦 - 中国传统节日 - 中国古代哲学 - 儒家 - 气- 道 - 茶艺”
传统学科有——
“数学 :《周髀算经》; 《九章算术》(三国时刘徽着); 祖冲之; 算盘 。
天文学:天象观察记录, 发明观测仪器:圭表;浑仪;简仪;高表;仰仪,制定历法(农历)。
医学 :中医,藏医,蒙药 。
农学 :《齐民要术》,贾思勰着 《水经注》,郦道元着
四大发明 :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
建筑:参见中国建筑 ,园林 ,庙宇 ,宫殿 ,故宫 ,阿房宫 ,塔 ,万里长城 ,墓葬建筑 。
绘画:中国画 ,清明上河图 。
书法 :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硬笔书法 。
音乐:中国民族音乐 ,中国戏曲 ,传统民歌 。
手工艺:剪纸,中国刺绣.
舞蹈:古代舞蹈,周朝雅乐 ,大舞 ,小舞 ,汉朝乐府 ,唐朝乐舞 ,现代舞蹈,彩带舞,武功 ,扇子舞 。
戏曲:京剧 ,评剧 ,越剧 ,粤剧 ,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 。
曲艺 :相声 ,歌仔戏 ,皮影戏 ,布袋戏 ,南曲 ,高甲戏 。
戏曲影视: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视 ,中国电视史 。
服饰:参见中国服饰 。
饮食:请参照中国菜 。
八大菜系 :川菜 (四川菜)
湘菜 (湖南菜)
粤菜 (广东菜)
苏菜 (江苏菜)
鲁菜 (山东菜)
浙菜 (浙江菜)
闽菜 (福建菜)
徽菜 (安徽菜)
筷子
教育:国子监 ,太学 ,科举制 ,私塾 ,书院 ,翰林院 。
文学:参见中国古典文学 。
中国神话 。
中国寓言 。
中国典故 。
中国小说 。
中国诗词 。
体育:象棋 -- 围棋 -- 武术(功夫) -- 气功-- 蹴鞠--麻将。”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一定要增强中华文明的生命力,不仅要扩大范围,更要通过继承发扬和创新提高其吸引力。 ”
——节选自网络,中华文化
幅员辽阔——不是关键,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拥有着丰富的资源才是关键......
“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2006年,煤炭保有资源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
——节选自网络,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
人口世界第一——不是关键,拥有大量的优秀人才才是关键......
“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着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缺乏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工业迅速发展,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
供给能力明显提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建成了一批千万吨级的特大型煤矿。2006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2.1亿吨标准煤,列世界第二位。其中,原煤产量23.7亿吨,列世界第一位。先后建成了大庆、胜利、辽河、塔里木等若干个大型石油生产基地,2006年原油产量1.85亿吨,实现稳步增长,列世界第五位。天然气产量迅速提高,从1980年的143亿立方米提高到2006年的586亿立方米。商品化可再生能源量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逐步提高。电力发展迅速,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达到6.22亿千瓦和2.87万亿千瓦时,均列世界第二位。能源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较快,运输能力显着增强,建设了西煤东运铁路专线及港口码头,形成了北油南运管网,建成了西气东输大干线,实现了西电东送和区域电网互联。
能源节约效果显着。1980—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以年均5.6%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9.8%的增长。按2005年不变价格,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由1980年的3.39吨标准煤下降到2006年的1.21吨标准煤,年均节能率3.9%,扭转了近年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上升的势头。能源加工、转换、贮运和终端利用综合效率为33%,比1980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单位产品能耗明显下降,其中钢、水泥、大型合成氨等产品的综合能耗及供电煤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
消费结构有所优化。中国能源消费已经位居世界第二。2006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24.6亿吨标准煤。中国高度重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72.2%下降到2006年的69.4%,其他能源比重由27.8%上升到30.6%。其中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比重由4.0%提高到7.2%,石油和天然气有所增长。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趋势明显,煤炭能源转化为电能的比重由20.7%提高到49.6%,商品能源和清洁能源在居民生活用能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中国能源科技取得显着成就,以“陆相成油理论与应用”为标志的基础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石油地质科技理论的发展。石油天然气工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勘探开发技术体系,特别是复杂区块勘探开发、提高油田采收率等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煤炭工业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矿井,重点煤矿采煤综合机械化程度显着提高。在电力工业方面,先进发电技术和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得到普遍应用,水电站设计、工程技术和设备制造等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核电初步具备百万千瓦级压水堆自主设计和工程建设能力,高温气冷堆、快中子增殖堆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烟气脱硫等污染治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迅速提高。正负500千伏直流和750千伏交流输电示范工程相继建成投运,正负800千伏直流、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电试验示范工程开始启动。
环境保护取得进展。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基本国策,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普遍提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中国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中国的能源政策也把减少和有效治理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引起的环境破坏、环境污染作为其主要内容。2006年,燃煤机组除尘设施安装率和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近100%,烟尘排放总量与1980年基本相当,单位电量烟尘排放减少了90%。2006年,全国建成并投入运行的脱硫火电机组装机容量达1.04亿千瓦,超过前10年的总和,装备脱硫设施的火电机组占火电总装机的比例由2000年的2%提高到30%。
市场环境逐步完善。中国能源市场环境逐步完善,能源工业改革稳步推进。能源企业重组取得突破,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能源投资快速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煤炭工业生产和流通基本实现了市场化。电力工业实现了政企分开、厂网分开,建立了监管机构。石油天然气工业基本实现了上下游、内外贸一体化。能源价格改革不断深化,价格机制不断完善。”
——节选自网络,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
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不是关键,拥有世界排名第3、第4的GDP才是关键......
GDP增长率世界……——是关键之一,不过要更重要的是包括GDP的综合国力世界领先......
“1936年中国GDP世界第二,民国24年(1936,世界二战之前)的经济确实还不弱。可以肯定地是,在那时,全中国GDP总量排世界第二,只比美国低,是日本的两倍。由于人口多,人均GDP大约是美国1/9之一左右,是日本1/4。”
——节选自1936年中国GDP世界第二
“在31年至37年之间.....
首先1928年日本工业产值才超过了农业,这个信息可以真实反映日本的经济结构与综合国力的一面.信息来自<东亚经济发展史>;
第二自经济大萧条爆发蔓延全球,日本1929-1931期间出口下降了76.5%,进口下降了71.7%,主要工业开工率只有50%,生产大幅度下降,工业总产值下降了32.9%,煤炭下降了36.7%,生铁下降了30.5%,钢下降了47.2%,船舶下降了88.2%.到1931年,日本失业与半失业工人达到了400万,而1931年日本罢工达到了破历史记录的2415次.同样农业产值也下降了40%,虽然1930年日本粮食大丰收但是米价却下降了一半.到1931年底,由于国际金融市场出于对日本金融危机的考虑大量抛售日圆,导致日本国家黄金储备只剩下4.7亿美圆,日本被迫脱离金本位.(以上资料来自<;世界危机400年>;)
第三日本的危机对策从1931年开始,日本政府开始了以<;重要产业统治法>;为首的一系列经济统治法令,强行在各个部门中组织托拉斯和卡特尔,并有日本政府向财阀企业发出巨额定单,并对接受定单的企业提供巨额补助补贴与优惠价格,同时政府还扶植了一批以军事工业为母体的新财阀,日产就是其中之一.尽管这样,到1937年日本重工产业上才升到了工业产值的57.8%,而同期日本纤维工业只增长了25%,食品工业只增长了4%.
第四日本1937年前军需膨胀政策
通过<;重要产业统治法>;为首的一系列经济统治法令与各种经济措施的整合,到1937年日本八大财阀与5个新财阀控制了日本公司总资本的27.2%,并且完全控制了各个经济部门.在1931-1937年之间的六年里,日本主要以刺激军工生产为主的财政扩张政策使6年中日本政府总财政指出增加了50%,从1931年的14.76亿日圆增加到了1936年的22.82亿元.而同期日本军费从1931年的4.54亿美圆到1936年已经膨胀为10.78亿.到1936年,日本GDP为146亿日圆,日本为应付战争需求的国债已经超过了100亿日圆.而6年中日本向日本军事经济投入达到70亿之巨,其中25%用于开建造国营军事工业工厂,75%用于向私人资本进行军事投资.同时1936年军费开支已经直接占日本政府开支的近50%,日本经济至此彻底走向了战争化.
日本是在世界经济危机中第一个走出经济危机的,时间是在1932年到1933年之间.当时日本主动贬值货币35%,严重冲击了当时已经陷入危机的世界市场,在当时日本的出口被一时称为"黄祸"出口.而1931-1937同时期,日本在当时东北占领区,掠夺性的经济政策与倾销政策,不仅仅为日本经济提供了可靠的与必要的物质保证与销售市场,更重要的是日本在军事冒险中看见了机遇.
也许有人从工业化的程度来判断中国和日本在当时不在一个层面上来看问题,但是无论持什么观点,都应该承认以日本在1931年的经济实力国际支付能力不要说支持一次全面战争的消耗,连支持一次局部战争的消耗都是极其有限的,这个已经可以从1.28凇沪抗战来证明.还有人说,为了抵抗日本,国民政府要做长足的准备才可以.很遗憾的是,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日本的战争准备工作远远超过了我们当时国民政府的战争准备.简单的说,从1931到1937中日之间的实力差距是在加大而不是缩小,这期间其中东北为日本实力的成长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日本人习惯说:东北是日本的生命线. ”
——节选自http://..com/question/36329146.html?si=1
北京奥运——这个问题,用事实来说话
截止到2008年8月14日23:59为止,北京奥运金牌榜前五名如下:
名次 国家及地区 金牌 银牌 铜牌 总计
1 中国 22 8 5 35
2 美国 10 9 15 34
3 韩国 6 7 3 16
4 意大利 6 4 3 13
5 德国 6 2 3 11
而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前五名如下:
1 美国 35 39 29
2 中国 32 17 14
3 俄罗斯 27 27 38
4 澳大利亚 17 16 16
5 日本 16 9 12
——2008年8月15日00:35修改,ZeroH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