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越南李氏王朝统治越南多长时间共多少皇帝
公元11 世纪初, 越南前黎朝殿前指挥使李公蕴发动政变, 篡黎立李。李氏得国伊始, 在政治上, 仿唐宋官制, 首次确立了较为完备的封建中央集权专制君主制度; 在经济上, 实行土地国有制, 重农扶商, 诏定税制; 在对外关系上, 遣使晋见宋王, 请求宋王册封其为安南君主。在国力步入强大时, 则推行北犯中国、南侵占城、西掠哀牢的政策, 称霸南疆, 但最终国力衰败, 李氏天下覆亡, 陈氏代之而起。 李朝(1010~ 1225) 是越南第四代封建王朝, 它在前三代(吴、丁、黎朝) 奠基和发展的基础上, 经40 余载, 至11 世纪中叶, 开始步入封建中央集权专制君主制的强国。国势强大的原因除前三代赐予它的深厚根基之外,还在于在大宋的全力支持和辅助下, 李氏开国君主李公蕴李太祖至第四代国王李乾德李仁宗这几代君主都颇有政治远见, 有所作为并初显成效, 实行了一系列的内外政策, 为李氏的江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使李朝在越南历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又受到后来历代统治者和当代越南学术界的赞许。 李朝和宋朝大致处于同一时代, 宋、李之间的关系时而和好时而紧张。依历史事实记载, 双方紧张的原因并非在于宋朝。因为宋朝建国初期, 国力较弱, 它一方面要全力治理五代十国遗留下来的残破局面, 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另一方面还要应付北方辽、金和西夏的侵扰, 无力南顾, 对李朝的多次寇边, 宋太宗和宋仁宗, 仅是采取“抚宁荒服, 不予问罪”的宽宏大量的睦邻政策。斯时, 双方不和的责任在于李氏统治者奉行了北侵中国(从1014年至1076 年间寇边之事, 不绝于书)、南犯占城国(从1020 年至1104 年间, 李朝军队多次侵入占城)、西掠哀牢(从1011 年至1048 年间, 李朝发兵侵掠哀牢) 的政策。但这一政策,最后导致李朝在内外矛盾重重和失道寡助的情况下覆国, 后被权臣陈守度篡权, 取而代之, 陈朝立。 在越南历史上, 李朝所推行的内外政策,既超过前三代, 又为后五代(陈、胡、后黎、西山朝和阮朝) 所效法, 所以李朝所作所为影响匪浅。对它所实行的政策及其后果, 以前中越史学界鲜为人评价, 为此, 本文较为详尽地加以论述, 对初学者会有裨益。 前黎朝末年( 宋大中祥符二年, 1009年) , 黎龙铤暴虐无道, 荒淫过度,“是年冬, 终于为其下属所杀。”[ 1 ]幼子方10 岁, 其弟明提、明昶发兵争位, 交趾一时大乱。在前黎朝旧臣陶甘沐和万行的策划下, 权臣亲卫殿前指挥使李公蕴乘前黎朝嗣主冲幼, 遂杀明昶,篡夺王位, 1010 年(宋大中祥符三年) , 改元顺天元年, 定都升龙, 建立了李氏王朝(1010~ 1225)。 李公蕴即帝位后, 遂即向宋真宗上表请求册封。宋真宗认为李公蕴既然已经即帝位,已无法改变现状, 于是在大中祥符三年二月,封李公蕴为静海军留后、检校太傅、安南都护、静海军节度观察处置等使、交趾郡王。同年三月, 李氏遣使入贡。宋再次进封李公蕴食邑3 千户、实封1 千户、兼御史大夫上柱国、特赐推诚顺化功臣, 赠予袭衣、金器、钱币等。 宋如此进封新王朝帝王的一系列封号以及珍贵赠品, 对刚刚建立的李氏王朝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李氏在国内的政治威望, 而且在东方封建国际关系上得到了公认, 特别是中国和安南的国家关系上, 一度处于和平友好、互通有无的新阶段。 李氏王朝的统治时期长达215 年, 是越南封建社会历史上首次出现的最长的王朝。 李朝时期, 越南封建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在越南历史上占有很突出的地位。 李朝开国皇帝李公蕴执政后, 颁布了一系列的治国政策。 (一) 迁都升龙城。李公蕴于顺天元年所颁布的第一项政策, 就是将都城从华闾迁到大罗城并将其改为升龙城(即今河内城)。李公蕴下令迁都大罗城, 确有其原因:“朕披观地图, 高骈故都大罗城, 居天下中, 有龙蟠虎踞之势, 四方辐辏, 人物蕃阜, 诚帝王之上都也。朕欲乘此地利, 以定厥居。”李公蕴在朝堂上征询诸大臣的意见, 群臣皆曰: 陛下言及,此天下万世之利也。帝大悦, 乃自华闾徙都大罗城。御舟至城下, 有龙见焉, 命改其城曰升龙城。定都升龙后, 李公蕴集全国之资产, 按中国的建筑风格, 大兴土木。“天德府升龙京内起朝殿, 左置集贤殿, 右置讲武殿。左启飞龙门, 右启丹凤门。正阳启高殿, 皆曰龙墀, 墀内翼以回廊, 周匝四面。乾元殿后置龙安、龙瑞二殿。左建日光殿, 右建月明殿。后有翠华宫。城之四面启四门, 东曰祥符, 西曰广福, 南曰大兴, 北曰曜德。又于城内起兴天寺, 五凤星楼, 城离方创胜严寺。…… 3 ]与此同时,建寺于天德府。再者“发钱二万缗, 建寺八所,皆立碑记功于升龙, 城内造兴天御寺、太清宫、万寿寺, 城外造胜严寺、天王寺、兴圣寺、天光、天德、乡邑诸寺。观有颓毁者, 悉令修之。”[2 ] 李公蕴要把升龙建设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升龙位于红河流域平原, 这里乃是资源丰盛的大平原, 且距大海较近, 作为李朝立国肇基的中心, 一方面能摆脱旧都城山地部落牧农经济的限制, 另一方面作为政权集中、国家统一的核心, 对新王朝的统治十分有利。 2007-7-10 22:42 回复 220.176.133.* 2楼 (二) 分封李氏及提升有功之臣。据《越史略》卷二载:“顺天元年冬十一月, 王即位, 大赦天下, 焚纲罗狱具。……德为太后, 册王后六。立长子玛(佛玛) 为太子, 余皆侯爵,王女十三人皆公主。以长女安国公主嫁于陶甘沐, 封为义信侯; 王兄某为武威王; 弟为翊圣王; 陈镐为相公; 吴丁为枢密使; 归硕辅为太保; 邓文孝为太傅; 裴车磊为左金吾; 谭坦为左武卫; 杜间为右武卫。”这样, 皇亲国戚、贵族功臣各有其位, 使之效忠于李氏。李公蕴又在他之下设文武大臣, 官分九品, 各司其位, 各恪守职责, 从而巩固和加强了中央机构, 颇有利于李家天下的长治久安。 (三) 改组地方政治机构。在前黎朝时全国分为十道, 各道由武将统辖。其弊病有二,一是拥有军权的将领, 分兵割据, 时有反抗中央之举; 二是全国仅分为十道, 权力过于集中, 而地方行政大权, 往往受将军所左右, 从而使各将领既有兵权又有政权, 最后导致前黎朝被将军们所推翻。有鉴于此, 李公蕴将全国分为24 路行政区。路的长官称知府, 委派文官治理。路下设州、府、乡、社等行政机构。 社为最低机构, 设社官掌户籍。山区设州、寨,特称爱州、欢州为寨。太宗时改知府为州牧,军、政实权均集中于州牧一人手中。尔后又将中央朝廷官员分为文武两班——以尚书为首的文官班和以都统为首的武官班。并将各级官员确定了1 至9 品的品秩。这一措施不仅使官职有了严密的组织, 而且各守官品履行公事。太宗为了使各级官员效忠于朝廷, 规定每年举行一次盟誓。李朝皇帝又分封各个王子为王, 令其直接镇守各重要地区。例如爱州、欢州、谅州均由其王族统辖。由以上可见从组织到思想, 李朝都有严格的规定, 导致李朝形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封建国家。 李朝诸帝对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山区,采取的统治政策与内地不同。在南部边远的欢州、爱州设寨, 实行军事统治。这是因为这两个州邻近占城国, 地方封建贵族常有反抗,并往往联合占城国或者占城国支持他们反叛李朝的统治。对北部山区某些较强大的土酋,则采取怀柔政策, 将帝王的公主嫁给他们。例如, 太宗佛玛于天成二年(1029 年) , 以平阳公主嫁给谅州牧申绍泰为妻; 后来的金城公主嫁给峰州牧黎宗顺为妻; 长宁公主嫁给上威州牧何善觉为妻; 李乾德李仁宗, 在英武绍胜七年(1083 年) 以钦圣公主下嫁谓龙州牧何彝庆, 其目的在于笼络这些有权势的酋长,使之团结在李朝的周围。 (四) 立佛教为国教。李公蕴出身于僧侣,年幼时游于六祖寺。曾就学于僧万行。在废黎立李的政变中, 僧万行立过汗马功劳。所以李公蕴登基为王后, 僧侣在各阶级中处于特殊的地位。首先是在各地大建庙宇、寺塔。前已述:“发钱二万缗建寺八所”。李朝每隔5 年就派遣使臣入宋求《大藏经》。每年春、秋两季举行大法会、花灯佛会作为国家大典以示庆祝, 并设置了法事道场。在李朝统治时期, 共建造寺庙万余处, 其建筑亦十分复杂而豪华。 可供当今人们参观李朝时的古刹有河内市的一柱寺、镇国寺; 河北省的章山寺、佛积寺和河东省的天福寺、永庆寺等寺院。 李朝的重大特点之一是佛教曾发展为一支重要的社会政治、文化力量。在全体居民中,“百姓大半为僧, 国内到处皆寺。”安南佛教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大禅宗派别乃是灭嘉禅宗派(即南方派)、无言通禅宗(即观壁派)和草堂禅宗派(即雪窦明觉派) , 均流行于世,直至李朝末年才告衰微。 僧侣参与朝政并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僧万行(? ~ 1018) 是“南方派”第12 代禅宗, 曾因扶助李公蕴创立李朝有功而被封为国师。 史云:“李朝诸帝, 尊祀僧流, 最为隆重, 太祖之于万行, 仁宗之于明空、觉海, 或崇以国师之号, 或加尊者之称, 给户数百, 赐田千顷, 故天下靡然趋之”[4 ]。僧人参政, 享受封邑, 这是李朝统治中的一大特点。 李朝的文学作品基本上是以诗歌为主体, 但传世之作多身为佛教僧侣的诗人。文以载道、诗句有志。其作品就是“道”与“志”, 即诗与禅的汇合交融, 或者说是诗的禅化, 成为李朝文艺作品的重要特点。 2007-7-10 22:42 回复 220.176.133.* 3楼 黑格尔在《美学》中说到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很有启迪作用。他说:“宗教往往利用艺术, 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 ……于想象。”[ 5 ] (P130) 李朝僧人的“禅诗”, 以艺术的手法表现了“宗教真理”。例如以下几首“禅诗”, 足以使人有丰富的“想象”。 僧万行的一首诗(偈) 是南方派的代表作: 身如电影有还无, 万木春荣秋又枯。 任运感衰无怖畏, 盛衰如露草头铺。 觉海禅师的一首诗(偈) 是观壁派的代表作: 不觉女① 头白, 报尔作者② 识。 若问佛境界, 龙门遭点额。③ 李朝的几代君主都曾出家为僧并对佛学颇有研究, 写有着述。审视李朝留下的诗歌作品, 禅诗占有很大的比重, 曾影响了李朝一代文坛。如李朝的君主、太后、公主也多信佛并皈依佛门, 也有禅诗传世。例如太宗李德政(1028~ 1054) , 着有《观诸禅老参问禅旨》、《追赞毗尼多流支禅师》; 玉娇公主(1041~1113) 出家为尼, 法号妙因, 着有《生老病死》一诗; 倚兰太后(?~ 1117) , 着有《色空》一诗。 为了更清楚知道李朝第二代君主李德政的禅诗内容, 现录于后: 般若真无宗, 人空我亦空。 过现未来佛, 法性本相同。 ——《观诸禅老参问禅旨》 创自来南国, 问君久习禅。 应开诸佛言, 远合一心源。 皎皎楞伽月, 芬芬般若莲。 何时临面见, 相与话重玄。 ——《追赞毗尼多流支禅师》 由上可知, 李朝的文化艺术受到佛教的影响非常深刻, 但佛教文化虽然很兴盛, 然而毕竟是在儒学的深厚基础上, 才有可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李朝效法宋代尊崇儒学。公元1070 年8月, 李圣宗李日尊下诏在全国修文庙, 塑孔子、周公及四配像, 召集画家绘制七十二贤像, 四时祭祀。这是越南首次在建立独立的封建国家之后第一次修建文庙。后来历代皆尊儒学, 汉文化也就日益处于支配地位。 (五) 实行科举制度。 中国的科举考试源于隋火易帝大业二年(606 年) , 以分科取士之法, 代替魏晋以后实行的“九品中正制”。越南统治者从李朝开始意识到儒学思想对建立封建大一统国家的重要性。李圣宗神武二年(1070 年) , 为了适应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的需要, 在全国实行尊儒, 取得重大成就。到了李仁宗太宁四年(1075 年) ,“诏选明经博学及试儒学三场, 黎文盛中选, 进侍帝学[ 6 ]”。从此, 越南开始实行科举制度。1076 年(英武昭胜元年) 李仁宗在升龙设立国子监, 选文职官员识字者入内习文。1077 年, 试官员以书算刑律; 1086 年成立翰林院, 试全国有文学之才者充翰林院官; 1195 年(李高宗天资嘉瑞十年) , 举行三教考试。至此, 中国的科举制度已在李朝奠定基础。李朝开科取士主要在三代国王(仁宗、英宗、高宗) 时期取得初步成就。例如李仁宗, 在位55 年, 开科仅一次, 取10 人; 李英宗在位38 年, 开科一次, 取士不知; 李高宗在位35 年, 开科一次, 取士20 人。 安南仿中国分级考试, 考试有2 级和4 级。2级分为乡试(地方州县考试) 和京师考试(省试)。4 级考试分为: 一是科试(小考) , 在县举行, 及格者称为秀才; 二是乡试, 在省会举行,中试者为举人; 三是会试, 在京师举行, 及格者称为贡士; 四是殿试, 会试及格者参加殿试, 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 及格者称为进士。 李朝时期的考试仅有2 级。直到后黎朝时, 才有4 级考试, 实行3 年一科(3 年一大考)。 科举制度产生于李朝, 这与李朝私有土地制度的发展和地主阶级的兴起有关。从李朝起, 国有土地虽然占据支配地位, 但同时私有土地制却正在全国蔓延, 因凡中试者皆入官位, 赏赐封土。实际上李朝为了本身的经济收入并为繁荣经济, 大力鼓励其发展。 儒家与佛家有一点不同之处就在于: 儒家务实。正如我国朱熹对儒家之所求则是“吾儒万里皆实[7 ]”。而佛家则务空, 即朱熹所说的:“释氏万里皆空[7 ]”。孔孟之道中的“礼法刑政”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科举制度的出现委实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历史之必然。 2007-7-10 22:42 回复 220.176.133.* 4楼 六) 土地制度和税收制。安南的土地制度基本上有以下几种形式: 1、土地国有制是李朝实行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基础。全国的土地均由中央王朝来支配, 当时的土地占有制形式有4 种: 其一, 坊 邑, 即由战俘或囚犯开垦的庄园, 其产品皆归王室所有; 其二, 拓刀田, 是由朝廷将一部分土地分封给有功之军政大臣; 其三, 汤沐邑,乃是王室将部分土地分封给各个公主; 其四,寺田, 是由皇帝特赐给各级僧侣、寺庙的, 其庙产相当庞大。 2、公社土地制。它是农村广为流行的公有地, 乃是全公社的财产, 国家政权赖以存在的牢固基础。公社在很多方面尚保留着广泛的自治权, 公社将土地分给公社成员耕种, 他们有自己的生产工具, 仅向国家缴纳部分产品、服一定时期的劳役、兵役并纳税。但公社成员只有土地的使用权, 公社土地的最高所有权属于皇帝。公社的农民属于皇帝的臣民,他们是公社的主要生产力。 皇帝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有权将土地和依附于土地上的农民分封给各级官员,受封者被称为“食封户”和“食邑户”。凡食邑户要向受封者纳税, 有时还要服劳役和兵役。 例如, 李朝的太尉李常杰受封4 千食封户和1 万食邑户; 诸侯李冉再受封1 千5 百食封户和6 千7 百食邑户; 太傅刘庆覃受封3 千食封户和6 千7 百食邑户。王子和公主受封的户数更多。 凡有功于李氏的贵族、官员, 皇帝均赐给“拓刀田”, 又称“斫刀田”。据《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二,《李纪》一记载…“奉晓(即黎奉晓) 爱州冰山乡人, 少雄勇, …太宗南征为前锋, 大破虏兵, ……凯还定功。奉晓曰: ‘不欲爵赏, 愿得立冰山, 远掷大刀, 验刀坠官地内, 赐以作业。’从之。奉晓登山一掷, 远10余里, 刀坠多糜乡, 即以赐之。”此即常说的“拓刀田”来源于李太宗的功臣黎奉晓。他要求皇帝允许他站在冰山(清化) 上向下掷刀,刀落之处的土地周围均归于他。这反映了因功受封土的情况之一。 李朝分封土地的制度是很普遍的。大片大片的沃土分给贵族、官吏, 他们受封的采 邑, 除了一部分不受中央支配成为私田外, 大部分采邑只有使用权, 也可以让其子孙享受 采邑权, 但国家也有随即收回的权力, 所以安南封建社会早期没有像西欧那样的世袭领地, 也无世代相传的贵族领主, 然而有一点,一旦到了一个王朝行将灭亡或到安南封建社会晚期, 也会出现世袭领地, 受个人支配的私有土地, 国王无权问津。 封建主对公社农民的剥削量, 基本上是按习惯势力分配的。例如, 一等田, 每亩缴一百升; 二等田三亩一百升; 三等田四亩一百升[8 ] (P82) 农民蒙受的剥削,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定, 但不管如何变迁, 农民受到的剥削和压迫, 不能超过其承受能力, 否则社会就会发生农民起义, 统治阶级被迫退却, 减轻 农民的负担, 从而社会才能向前发展。此外,还有国库田, 由国家直接管理, 并由战俘、罪 犯以及部分农奴耕耘。例如, 一等田六百八十升, 二等田四百升, 三等田一百升[8 ] (P82)。由此可知, 国库田对劳动者的盘剥要比公社田、采邑田都重。不过随着李朝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土地日益集中在豪绅贵族手中, 尤其是土地的买卖、典当和抢占逐渐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李朝时期, 封建贵族家中常畜养一部分家奴, 供其使用, 或加以买卖。买卖奴婢的现象是李朝封建社会的又一个特点。 李朝立国后, 下诏定税例, 征课有度。 1010 年12 月, 李公蕴下诏:“赦天下三年租税, 积年逋欠者, 即除之[ 2 ]。”至1040 年(李太宗乾符有道二年) , 李太宗下诏免半税;1044 年(李太宗天感圣武元年) , 下诏再免半税。二帝尚制定官吏收纳赋税的条例, 制止某_些官员贪污舞弊, 危害和有损于国库收入。李公蕴虽免征租三年, 但绝不是免征一切租税, 而是还征收其他六种税例。《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正编卷二载:“癸丑四年(1014 年) , 春二月, 定税例。一潭池田土、二桑洲钱、三山源产物、四关隘讥察碱盐、五蛮獠犀象香料、六山头材木花果, 定例征收, 赐王侯公主所管有差。”
2. 越南历史的分裂及封建体制
吴权击退中国南汉军队,据有交州之地(即今越南北部),于939年建政称王,设官职,定朝仪,奠都古螺(即东英县),是为吴朝。吴权在位仅六年(939─944年),死后国内发生内閧,演成十二使君各据一方的局面。至968年,华闾峒(在今宁平省)豪族丁部领击败各地使君,统一国家。丁部领随即即皇帝位(后世称为丁先皇,968─979年在位),建立国号大瞿越,定都华闾(在今宁平省),是为丁朝,到970年(太平元年)开始使用年号“太平”。丁朝遣使到中国宋朝朝贡,宋太祖册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越南自此守朝贡之礼。丁朝在国内整顿统治体制,制定文武官员之位、施行严刑、编置十道军制,后世史家认为丁朝有了这些措施,已达到“制度略备”的治国水平。
在后世史学界,并未将吴朝视作正统政权和国家独立之始,而只算作割据政权,到后来丁部领成立丁朝,建国号“大瞿越”,受宋朝册封,才算国家独立之始。越南封建时代史家就认定丁朝是“我越正统之君,实自此始”。
丁朝传至废帝丁璇(979─980年在位),年方六岁,太后杨云娥与时任“十道将军”的重臣黎桓勾结,朝政落入黎桓手中。此时宋朝出兵攻越,众将见皇帝幼弱,忧虑局势危急,便支持黎桓称帝,以抵抗宋军,于是丁朝灭亡,前黎朝建立。 980年(天福元年),黎桓称帝(后世称为大行皇帝,980─1005年在位),建立前黎朝,仍以华闾为国都。黎桓称帝后的首要任务为抗击中国宋朝军队。981年(前黎天福二年),黎桓在白藤江与支棱(在谅山省)等地与宋军交战,最终击退宋军。战后,黎桓为免与中国长期对抗,乃向宋朝入贡,以遵行朝贡之礼。993年(兴统五年),宋朝册封黎桓为“交趾郡王”,后又加封“南平王”,双方关系和平发展。
内政方面,前黎朝继续完善统治体制,沿袭丁朝制度,在全国设十道军,由皇帝本人掌握军权;实行中国古代的政制模式,在中央设太尉、总管等官职,地方有州、府、县、社的设立;黎桓分封诸子为王,分封到各地让其治理,加强黎氏朝廷对各地的控制。
前黎朝对邻近地区采扩张政策。黎桓击退宋军后,便南侵占城国,掳获士卒及财宝。因宋朝与占城关系密切,宋太宗乃于985年(天福六年)及990年(兴统二年)两度派使到越,要求黎氏朝廷“保国睦邻”、越占两国应“各令保境”。黎桓又于999年(应天六年)平定何蛮洞(在今清化省),提高前黎朝声威。
黎桓死后,儿子黎中宗在位仅三天,被弟弟黎龙铤所弑,龙铤称帝(世称卧朝皇帝,1005年─1009年在位)。黎龙铤性格暴虐,到1009年(景瑞二年)去世时,其子年幼,禁军将领李公蕴取代黎氏,自立为帝,开创李朝,前黎朝告终。
佛教在前黎朝得到盛行,黎氏政府任用高级僧侣参政、兴修寺庙、派人到宋朝求取佛经,寺庙获得大量田产及佃农,佛教遂成为越南统治者的管治支柱之一。 1009年(黎景瑞二年,李顺天元年),李公蕴建立李朝,是为李太祖(1009─1028年在位)。1010年(顺天二年),李公蕴因见唐代建成的大罗城地势险要,交通便利,气候舒适,具备成为国都的条件,乃自华闾迁都于此,改称升龙。李朝国号,于1054年(龙瑞太平元年)由李圣宗(1054─1072年在位)定为“大越”。
李氏王朝继续完善国家制度,设文武大臣职位,官分九品,巩固中央组织,分全国为二十四路,由文人出任长官,君主又分封诸子为王,领兵镇守要地。佛教成为国教,僧侣为统治阶级一员。1070年(神武二年),李圣宗为表尊崇儒学,修建文庙,祭祀孔子、周公等儒家代表人物。1075年(太宁四年),李仁宗(1072─1127年在位)设科举取士,到李高宗时(1175─1210年在位)举行三教考试,使科举制度在越南奠定基础。李氏朝廷对于有功的贵族及官员分封土地,称为“拓刀田”。在军队编制方面,李朝按户籍调动男丁,平时生产,战时出征;设立正兵(禁军)及番兵(地方兵),使军方互相制衡,受王室调度。法律制度方面,李太宗(1028─1054年在位)于1042年(明道元年)制定《刑书》,是为越南最早的成文律书。
李朝对外时有战事。1014年(顺天五年),李朝击败中国西南的大理国(又称“鹤柘蛮”)军队,斩获士马不可胜数。11世纪中叶,位于宋越边境的广源州(在今中国广西及越南高平边境一带)首领侬智高称帝起兵,被李朝出兵征讨,后来侬智高辗转逃入宋朝、大理而被杀,李朝遂将广源州顺手而得。对于南邻占城国(即占婆),李朝加以侵略,夺取其土地。1069年(神武元年),李朝攻入占城国都佛逝,俘掳占城王,占城割让地里、麻令、布政三州(三州在今越南广平省及广治省一带),以换取李朝释放国王回国。1075年(太宁四年),李朝得知宋朝有意来犯,乃派大将李常杰进行对宋之战,李军攻入宋境,在邕州、廉州、钦州等地肆行屠杀,最终宋军反击,攻至越南境内的富良江(红河一带),李朝乃提出议和,结束战事,双方关系改善。李英宗时(1138─1175年在位),获南宋封为“安南国王”,从此越南有“安南国”之称。印支半岛上的真腊(又称占腊,即柬埔寨,当时为吴哥王朝)亦为李朝进攻对象,中国文献称“占腊素不习兵,与交阯(指李朝)邻,常苦侵轶”。13世纪初,真腊一度吞并占城,并出兵攻越,但被李朝所击退。
李朝君主崇信佛教,在国内大兴土木,兴修佛寺,当时铭文资料有“于是或京师而缅思梵福,绀宇星分;或州县而拟报洪恩,灵祠棋布”的记录,形容寺庙众多,其中着名的有河内延祐寺(即一柱寺)。艺术文化亦取得发展,流传至今的水上木偶戏,便是始自李朝。
李朝晚年,内乱频生。李惠宗时(1211─1224年在位),即墨乡(在今南定省)豪族陈嗣庆以武力控制朝廷,朝政大权遂落入陈氏家族手中。嗣庆死后,其兄陈承、从兄弟陈守度继续掌权。李惠宗女儿李佛金继位(即李昭皇),陈守度为取代李朝,安排陈承之子陈煚娶昭皇,不久昭皇传位给陈煚,李朝遂亡,陈朝建立,时为乙酉年十二月。 陈朝承接李朝晚年的内乱局面,在建政之初便整顿统治基础,实行太上皇执权模式,政府又编定官民户口账籍,制定刑律,沿用李朝科举制度,晋用儒家学者,中央设三公、三少、太尉、司马、司徒、司空等职,各地设路、州等行政单位。
陈朝初年遇上蒙古帝国(元朝)的入侵。1257年(元丰七年),蒙古对越出兵,攻破国都升龙,但因陈太宗皇帝、重臣陈守度竭力抵抗,加上蒙古军队不适应越南环境而撤退。陈氏朝廷向蒙古提出愿意“三年一贡”,蒙古遂封陈朝君主为“安南国王”。 但其后,忽必烈以陈朝皇帝不亲自入贡、击伤元朝使节等理由,于1284年(绍宝六年),遣皇子脱欢(又作脱驩、脱欢)率军攻越,陈朝宗室大将兴道王陈国峻指挥抗战,元军虽曾占有优势,更攻破升龙,但越方坚决抵抗,到1285年(绍宝七年),越军在咸子关、章阳渡、西结、万劫等地击败元军,元军又因天气炎热而撤退。1287年(重兴三年),脱欢再次统兵南下,越人继续抵抗,1288年农历正月,越军截获元军粮船,脱欢见势不利,有感“地热水湿,粮匮兵疲”而撤退,元军在白藤江再被越军重挫。战后,陈朝遣使到元朝朝贡修好。忽必烈于1294年(兴隆二年)去世,后继的元成宗决定罢征,两国不再开战。
越南社会文化在陈朝取得相当大的进展。因陈氏朝廷重用儒臣,儒家思想得到尊崇。佛教寺院仍具一定势力,陈朝铭文记载有些寺庙获朝廷封赐土地田产,列为“官中寺”,明文规定“敢侵犯者,拿呈行罪”,以保障其拥有权。本土文化中的字喃,自9世纪开始形成,发展至陈朝已成为社会交际的一种文字。在史学方面,1272年(绍隆十五年),陈朝政府令学者黎文休编修《大越史记》,开创了越南修本国史的先河。
陈朝对南邻占城国(即占婆国)夺取土地。1306年(兴隆十四年),陈朝将玄珍公主嫁与占城王,以割取乌州(后改名为顺州,即广治省肇丰县)及里州二地(后改名化州,即承天省广田县)。但在陈朝晚期,占城国变成大患。占城王制蓬峨(又作阿答阿者)在位时(1360─1390年),连番攻打陈朝,曾于1371年(绍庆二年)、1377年(隆庆五年、昌符元年)、1378年(昌符二年)攻破越都升龙,掳掠而归,1377年的战事中更击毙陈睿宗皇帝。最终,1390年(光泰三年),制蓬峨进攻陈朝时被越军击毙,占城国的威胁乃告一段落。另一印支半岛国家暹罗(即泰国),在1313年(兴隆二十一年)入侵占城,当时陈朝援助占城,调动军队击退暹军。
中国元朝于1368年(大治十一年)被明朝取代,明太祖与陈朝政府互派使节通好,明廷册封陈日煃(即陈裕宗)为“安南国王”,双方建立宗藩关系。明太祖将安南国列入“不征之国”,以求维持双方友好关系。
陈朝后期,君主昏庸,生活奢侈腐化,政局走向衰微,呈现不稳状态。1369年(大治十二年、大定元年),陈裕宗死后,其母宪慈皇太后迎立杨日礼为帝,日礼即位后却杀害太后,对陈朝宗室造成威胁,群臣拥立裕宗之兄陈暊为帝(是为陈艺宗,1370─1372年任皇帝;1372─1395年任上皇),陈氏家族夺回权力。到陈末,民众起事频仍,有阮清作乱于清化、范师温作乱于国威并一度攻入升龙,后均被朝廷讨平。
外戚黎季犛(后改姓胡,又名一元)因得上皇艺宗信任,成为权臣。黎季犛在货币、土地、文教、官制等方面实行改革,又于1396年(光泰九年)迁都至清化府,这些举动被史家陈重金(即陈仲金)认为是“大肆更张,用以收买党羽”及“以便篡位”。朝中虽曾出现反黎季犛势力,但都被黎季犛铲除。1400年(建新三年、圣元元年),黎季犛废黩陈朝末代君主少帝(1398─1400年在位)而自立,建立胡朝,陈朝遂亡。 黎季犛(1400年任皇帝,1401─1407年任太上皇)夺位后,恢复祖先的胡姓,自称中国虞舜之后,改国号为“大虞”。次年(1401年,绍成元年),胡季犛效法陈朝旧制,退位给儿子胡汉苍(又名𡗨,1401─1407年在位),自称太上皇,掌握朝政。胡朝继续进行改革,包括整顿武备,修造户籍以扩充军源,开征商船税项,改订田赋征收额数,调整科举制度,修订法律,设置医署等等。对南邻占城,胡朝于1402年(绍成二年)出兵入侵,迫使占城政府割让占洞、古垒两州,胡朝遂把领土推进到今广南省、广义省地区。占城不满,乃于次年(1403年,开大元年)遣使节到明朝投诉。明成祖得悉后大加注意,并派人谴责胡朝政府。
胡朝谋求与明朝交好,胡汉苍于1403年以陈朝外孙的名义获明朝封为“安南国王”,但后来的连串事件使胡明双方关系转坏。明朝指控胡朝侵犯明朝的思明府、禄州、西平州、水平寨等地,但胡朝政府却置之不顾。此外,有陈朝遗臣入明控诉胡氏,1404年(开大二年),陈朝旧臣裴伯耆到明廷,说出胡季犛夺权及打压异己的实情,要求明廷出兵“擒灭”胡氏;后又有人自称陈朝宗室子孙陈天平(又作陈添平),向明帝奏言胡朝夺取陈氏政权,又说胡氏“欲抗衡上国(指明朝)”。明成祖为此遣使到越责问,胡朝只好派人到明谢罪,并提出迎接陈天平回国。1406年(开大四年),明朝派军五千护送陈天平返国,然而胡季犛在边境截杀,擒杀陈天平。明朝随即派大军南下,在1407年(开大五年)接连攻陷东都(即升龙)、咸子关(在兴安省)等地,直逼国都清化府西都城,胡氏父子出逃,最终被明军擒获,胡朝灭亡,越南国土被明朝吞并。
在明军攻灭胡朝之际,越南民众向明人要求实行直辖统治。《大越史记全书》记载,“明诏遍求陈氏子孙立为国王。官吏耆老人等累称为黎氏(指胡氏父子)灭尽,无可继承陈后,请安南国本交州,愿复古郡县,与民更新”,明朝政府乃在越南设立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等官署,改地名为“交址”(又作交趾、交阯),进行统治。 中国明朝侵略并占领越南,进行直接统治,后世历史学者称之为属明时期(1407─1427年)。明人入据越南初期,曾尝试以宽厚为务,但越南民众视明朝为外人入侵,对其统治甚为不安。后来明朝官员对越南民众加深剥削,如中官马骐在越南采办时“大索境内珍宝”,加剧越人不满,纷纷起事。明朝占领后不久,便有陈朝后人陈頠在谟渡(属宁平省)起事,自称“简定皇帝”(1407─1409年在位),改元兴庆,意图恢复陈氏王朝,史称其势力为后陈朝(1407─1413年)。不久因作战失利,逃入乂安继续抵抗。1409年(兴庆三年、重光元年),另一位陈氏后人陈季扩被陈朝遗臣拥立为帝,改元重光(史称重光帝,1409─1413年在位),袭获陈頠,尊之为太上皇以共同抗明。明朝调军增援,先擒陈頠,后于1413年(重光五年)攻破乂安,陈季扩逃至化州,最终被明军俘获,后陈朝灭亡。
约于属明时期的同时,明朝太监郑和七次出使南洋及印度洋一带(1405─1430年),占城国为当时的重要交通枢钮,郑和船队便多次到访占城国的新州(今越南归仁)。
1418年,清化蓝山豪族黎利自称“平定王”,起事反明,史称“蓝山起义”,与明军争持数年后,黎利采行“先取茶隆(在今乂安省),略定乂安,以为立脚之地,资其财力,然后返斾东都”的策略,先控制越南中、北部地区。黎利军渐渐取得优势,在1426年崒洞之役(崒洞又作𡨧洞)、1427年支棱之役等重要战事重挫明军,进占东关城(即河内)。至此,明廷决意罢兵,册封陈皓(黎利拥立的傀儡君主)为“安南国王”,越南恢复独立自主。
3. 越南和中国的科举制度
越南的科举制度,制度安排是模仿中国的,也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科举制度在越南实行了800多年,对越南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越南也是全世界科举制度最晚废除的国家,直到1919年越南末代王朝阮朝才废除。
图为越南科举南定省乡试中举者
4. 为何古代越南也自称是炎黄子孙
我们中国人经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然而,除了我们,还有一个国家古代的时候也一度称自己为炎黄子孙。这个国家就是越南,别看越南现在老和我们在南海问题上唱反调,古代的时候越南还是一度认为自己是正统的炎黄子孙的。其中内幕,还要从古越南人的国家历史、古代文化讲起。
传说时代的鸿庞氏王朝
说到古越南的历史,就不得不提一下越南人心目中的开国神话鸿庞氏传说。这段神话颇有意思,据考证,鸿庞氏传说成熟于古越南的封建王朝李朝时期之后。传说越南祖先为神农氏,神农氏三世孙帝明曾南巡至越南,生下了泾阳王。泾阳王十分睿智圣明,帝明一直想传位给他,但泾阳王坚持要传位给他大哥。于是帝明“立帝宜为嗣,治北方;封王为泾阳王,治南方。”
按照越南人的说法,泾阳王后来生下了雒龙君,“是为百越之祖。”雒龙君的长子雄王就是越人的先祖,后来建立了文郎国,是为鸿庞氏,历时十八代。
越南神话是长期构架的成果,从鸿庞氏的神话就可看出古越南在中华文化浸润之下汉化程度已经很高。后来,鸿庞氏的开国神话在后黎时期被载入官方史料,越南古代人在心理上认同自己是炎黄子孙也就不足为怪了。
入华版图近千年的文化因子
古越南称自己为炎黄子孙,跟古越南历史上曾隶属中华版图近千年有很大的关系。这段曾隶属中华的历史被称为“北属时期”。
第一次北属时期始于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发诸尝捕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打下当时的百越之地,除了驻扎士兵,还把在中原犯了法被流放的罪犯和商人等移民到岭南地区,以加强民族融合,巩固统治。
当时古越南的北部地区就被列入了象郡管理。秦末,中国内乱,南海郡尉赵佗自立为南越王,成立南越国,定都广州,南越国对外向西汉称臣受封,对内实行“和集百越”的民族政策,在当时的交趾之地(当今的北越南)设官署治理。
公元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越南成为汉朝直辖领土,设交趾刺史管理广东、广西、海南、越南北部地区。西汉统治时期,在交趾之地实行“与民生息”的政策,进一步教化越民以汉族礼仪、耕稼和为之订制嫁娶制度。越南开始逐渐汉化的历程。
到了东汉,中原再次混战,交趾太守士燮控制交趾,士燮礼贤下士,善于用汉法治越,交趾之地相对局势平稳繁荣,不少中原有才之士也来投靠,进一步促进了越南汉文化的发展和学习。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混乱,越南出现本地独立政权前李朝,不久,隋朝在中原正式确立统治后,前李朝政权崩溃,越南重回交趾,一直归属于中华版图直到唐后期。唐朝时期,随着中原王朝文化的繁荣,越南的汉化程度进入一个新台阶,唐代着名诗人杜审言、沈?缙诘戎???艘苍?诖俗龉伲?乖降靥品缡⑿小?/p>
中原王朝近千年的统治,使得越南古文化天生就带着中华文化的烙印,即使后来越南本部有了自己独立的封建王朝,也是按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来施政,几乎就是一个“中国的复制版”。
独立封建王朝中的文化崇拜
唐朝衰亡之后,越南先后经历了丁朝、前黎朝、李朝、陈朝、一度的属明时期,以及后黎朝等朝代。值得一提的是,自丁朝起,这些在越南建立封建政权的朝廷无一不是仿制中国的政治制度来实行对国家的统治,例如李公蕴开创的李朝就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进行了全方位的模仿,促进了统治者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紧跟在后的陈朝在发展中华文化上更是上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陈朝一方面沿袭李朝的体制,一方面在尊崇佛教的同时大兴科举,在国子院设立孔子、周公的塑像定期拜祭,炎黄子孙的身份认同感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随着科举的实行,越南出现了新的儒生统治阶层,而在文学上,连陈朝的君主也是汉文文学的忠实粉丝。除了文学和儒学的兴起,这时候的越南还开始过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华夏思想意识益浓。陈朝时期,称越南为“小中华”毫不过分。
正是由于这些历史因素,越南古代也常自认为是炎黄子孙。直到近代越南才日渐淡化汉文化对其的影响。
5. 科举制度给世界各国的影响,究竟有多么的深远
自隋代创建一直到清末废除,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其实,科举制不仅影响着中国,同时也影响着世界。它吸引了朝鲜、越南、日本等东亚国家的士子前来应试,他们以科举为桥梁,加深了与我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推动了中华文明在东亚的传播。
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科举制在建立现代文官制度方面扮演过重要角色。可以明确地说,这是中国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之一,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将科举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6. 越南为啥一直拥立明朝为正统,明朝对越南实施哪些统治
越南一直拥护明朝的统治,这个结论显然与历史事实不符。越南在中国历史上,有四次归属于中国中央王朝统治。但是越南人从未真正臣服和归顺,总是发起叛乱要求独立。越南只希望以藩属国身份服从中国中央帝国,而不是以省份,郡县形式完全融入和归化。而明朝统治越南时期只有短短二十余年。在越南历史书上称这次征服和统治为第四次北属时期。中国中央帝国用千年时间,试图王化越南,从而实现统治。可是事与愿违,四次统治皆宣告失败。
大明通过战争征服全越南,也实施了各种各样的统治政策和制度。基本上照搬了明朝本土行政制度和经济制度,及军事制度。对越南进行了二十年有效统治和管理。但是因为明朝并没有平等视之,而是采取殖民手段,横征暴敛,由此激化了矛盾,使越南不能真正被同化,被认同。结果是大明因为越南的叛乱焦头烂额,疲以应对,最后只能撤出放弃了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