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越南菜和粤菜的区别
(庆祝国庆70周年“一国两制”方阵花车)
中国小康网讯 201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北京天安门举行的庆祝国庆70周年典礼之花车大巡游中,一辆“一国两制”方阵的花车上,有一位身穿白色厨师衣服,头戴厨师帽的男士,站在澳门区花莲花,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册子中间,高高举起手中的鲜花,向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家领导人,向全国人民挥手致敬。他是澳门工人联合总会常务理事、凯旋门中餐行政总厨,澳门鼎鼎有名的一代中餐名厨,荷花宴创始人苏伟良。他是澳门十大名厨,获得多个澳门,乃至国际烹饪赛事大奖,为表彰他对澳门餐饮业的贡献,他于2002获得澳门特区政府颁发的劳绩奖状。
荷花宴开启澳门粤菜之魂
2019年是苏伟良独创的荷花宴问世20周年。这一年他为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再次推出庆回归主题荷花宴,与回归10周年出品的“盛世荷花宴”,以展示澳门10年而取得的成就不同的是,“并蒂荷花宴”告示人们,澳门回归的双十年取得的无比辉煌。所以他用了“并蒂”2字。
“并蒂荷花宴” 12道菜,苏伟良为他的每一道菜均用诗词命名,12道菜12句诗词,令到他的菜色活灵活现地体现了澳门莲花宝地沉甸甸的文化内涵。
苏伟良注重食材的选择,更是将莲花“全身”用得淋漓尽致,如荷叶、莲蓬、荷花、莲子、莲藕、莲蓉、藕粉等巧妙地与食材搭配,创造出独特的菜色,再配与诗句,令到食客有如身至荷花池中,“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陶醉其中。
生于斯、长于斯,苏伟良是一位地道的澳门人,虽然他接受的是教会西方教育,但他深爱着自己的国家,深爱着澳门。回归前澳门人深受殖民者的歧视,令他向往澳门的回归。在回归前夕,当他听说莲花将成为澳门的区花与区旗的时候,便萌生了荷花宴的创新想法。
苏伟良初试牛刀,虽然菜色简单点,但成功了。回归第二年,他代表澳门饮食界,参加在马来西亚举办的第四届世界烹饪大赛,就是用荷花为主要原料烹饪热菜,他并将用“年年好景”命名这道菜,寄寓他对澳门回归后繁荣昌盛、社会稳定的期盼与祝贺。“年年好景”获得了热菜金奖,这是澳门首次在国际性烹饪大赛中,获得饮食界别世界首个金奖。
(苏伟良精心烹饪荷花宴)
莲花在澳门社会及市民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澳门未填海造地之前,其地形貌犹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加之澳门风调雨顺,“百毒不侵”,故自古有"莲花宝地"之称。尤其澳门回归后,社会稳定,经济蒸蒸日上,人文文化得到了极好的承传与发扬,莲花有如澳门的魂,在保护着澳门,故此深受市民的崇敬。苏伟良擅长粤菜,他在承传粤菜特色的基础上,融入荷花的魂,将匠心独具的烹调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从此荷花宴成为澳门很有特色的菜色,名传国内外。接下来他要继续他的莲花宴的创新。他说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君子的情操是高尚的,他希望将他下一个荷花宴命名为“君子荷花宴”,将澳门盛世风貌进一步体现出来。
澳门土生葡国菜全球独一无二
粤菜及土生葡国菜被称为澳门美食的灵魂。如果说苏伟良在粤菜的灵魂中,开创了荷花宴,将粤菜演绎淋漓尽致的话,那么梁锡雄用土生葡国菜故事的形式,将食客带到了土生葡国菜的前世今生,让食客透过葡国土生菜领略到寻多动人的故事里面。
土生葡菜大约已经有470年历史了。梁锡雄的土生葡国菜故事兵分两路,一路来自中世纪,葡萄牙人喜欢吃火鸡及蛋糕,圣诞节的时候一定要吃果子蛋糕,葡萄牙殖民非洲的战争时期,没有烤炉要认认真真做一餐圣诞火鸡及蛋糕谈何容易,于是他们就采采取了非洲人的方式烹饪,用树枝将鸡身刺穿,抹上香料,放在火上烤熟,这就是非洲鸡的起源;而蛋糕就更神奇了,前线士兵用油桶装满水,用柴火烧开,把糖、鸡蛋、牛油、果皮、面粉和琅姆酒混合好后,用汗衫将面团包住,放在开水里煮熟,就成了布袋蛋糕。这些非洲鸡及布袋蛋糕当然也传到了澳门,成了澳门的土生葡国菜。
另一路由葡国直接传入澳门,经过数百年的承传与改良,独树一帜,名曰澳门土生葡国菜。400多年前,葡国人到达澳门后,很多葡国人与当地华人通婚,又或他们的家佣多来中顺德、中山自梳不嫁的“马姐”。无论是通婚的华人,还是“马姐”,当年她们将葡国人从葡国带来的特产马介休(bacalhau)、西洋腊肠、番茄和马铃薯等食材,以及将葡国人在航海中经过的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收集来的香料,以及将欧洲、南美洲、非洲带来的胡椒、八角、丁香、桂皮、香茅等香料混搭在一起,造就了土生葡国菜的诞生,经过不断的承传与创新,土生葡国菜是当今澳门独有的,举世无双。
土生葡国菜,无比美味。梁锡雄强调的是,土生葡国菜集合了很多国家食材,或用葡萄牙的烹饪手法做中餐,或用中国的烹饪方法做葡国菜,如葡国咖喱鸡、咖喱蟹、咸虾猪肉、腐乳蟹等,但归根到底是葡萄牙人用澳门本地的食材结合自己国家的烹饪手法发明出来的,形成了独特的土生葡国菜,再加上因每个家庭的“马姐”手艺不一样,因此土生葡菜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甚至每一土生葡人家中亚咪(妈妈)都会有一本自己的烹饪秘笈。所以说土生葡菜就是家厨的菜式,可喜的是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一种独特的美食餐饮文化遗产了。
(梁锡雄与他的布袋蛋糕)
梁锡雄现在经营着远近闻名海洋阁餐厅,从事餐饮业40多年来,他既有中餐的拿手好菜,又有西餐的秘诀,尤其擅长土生葡国菜。一路走来,他对餐饮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孜孜以求的心态感动了不少厨师,无私相授。因此他在承传中,探索创新,让到土生葡国菜更多了一份色彩。如在葡国咖喱的改良中,吸取了马来西亚做法,在胡椒、八角、丁香、桂皮、香茅8种香料的基础上,增加至24种,形成了葡式咖喱。葡式咖喱与市面上的咖喱最大的区别,就是具有浓香、淡辣的“淡妆浓抹总相宜”口感,继葡式咖喱之后他还研发出法式咖喱。
梁锡雄成为炙手可热的名厨及理论家,他编撰的《澳门饮食业今昔》更是成为了教科书式的澳门知识丛书,让研究澳门历史,尤其饮食业的发展有了借鉴作用;让读者对澳门的美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澳门美食重在创意、贵在多元与融合
2017年11月澳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创意城市美食之都”,顾名思义,美食之都重在于创意,无论是苏伟良的荷花宴,还是梁锡雄的土生葡国菜,都在原来菜系的基础上,一再改良,形成了各自菜系的独有风味与风格。
澳门还有很多很多像苏伟良、梁锡雄一样厨艺了得的厨师,他们将粤菜及葡国土生菜发扬及演绎得淋漓尽致,将粤菜与葡国菜融合烹饪的创意,响誉世界饮食界。
澳门“创意城市美食之都”贵在“多元”。澳门不但拥有土生葡国菜,同时还因其中西文化历史,以及与周边国家,尤其与东南亚国家近在咫尺的关系,造就了澳门美食的多元化,除了粤菜及土生葡国菜外,还有日本菜、荷兰菜、法国菜、意大利菜、印尼菜、缅甸菜、泰国菜、越南菜、菲律宾等等国家的菜系。
(咖喱屋)
位于西湾的咖喱屋,并非只经营咖喱,而是一间以传统葡国菜及土生葡国菜为主的餐厅,烩海鲜饭、薯丝炒马介休等一应俱备。该餐厅老板有巴基斯坦血统,曾在治安警察局餐厅担任总厨,他的拿手招牌菜包括乳猪酿饭、咖喱蟹、蜗牛汤、烩海鲜饭、碳烧牛肋骨、碳烧马介休、咖喱牛肩肉、马介休球、蒜蓉大虾、烧咸猪手、忌廉焗马介休、薯丝炒马介休、碳烧肉眼扒、碳烧黑毛猪排骨等脍炙人口的着名菜色。特别的是该餐厅为了确保菜色正宗及美味,所采用的咖喱居然用巴基斯坦当地上百种不同香料调制而成,味道独特。可见澳门的葡国美食或土生葡国就连配料也是多元的。
澳门美食的多元,就像商品贸易行一样,有“成行成市”的特性。在三盏灯食客可以吃到缅甸、印尼、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多个国家的美食;在十月初五街及附近的康公庙,可以吃到正宗的粤菜,凼仔官也街则是一个“混搭”的食区,既有土生葡国菜,也有粤菜,这些都成为内地,尤其珠三角、香港,以及侨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最喜欢光顾的美食区,类似的美食区比比皆是,近年来不少国内外旅客按图索骥而来,为的是就是品赏澳门独特的美味佳肴。
而要品尝高大上的欧美国家美食,食客大可到分布在各大酒店的餐厅就餐。据米芝莲最新公布的《米芝莲指南香港澳门2020》名单中,澳门有20间餐厅获星,其中有10间获得一星、7间获得二星、三间获得三星。这些餐厅将澳门美食地位进一步推向国际。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或城市,也有如土生葡国菜一样的融合菜肴,如秘鲁+日本菜、中国+马来菜、德州+墨西哥菜等,也有很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创意城市美食之都”的城市的美食,令人垂涎与向往,但是它们大多数以本地菜系为主,少有如澳门一样,以粤菜与土生葡国菜为主体,广纳世界各地着名美食的却不多。澳门的美食成为澳门世界旅游休闲城市的一张名片,每年数以几千万计的游客慕名而来。
深受内地欢迎的澳门粤菜以及土生葡国菜,同时也走进了内地,走到国外,澳门的到内地及国外开设餐厅的企业日渐见多。太阳城集团旗下的“太阳餐饮”业务已经拓展至内地及东南亚国家市场。其于中国另一个“创意城市美食之都”成都,以及重庆开设了8家主打东南亚料理的餐厅。因其成功的经营之道,令到该集团获邀加入成都市美食之都促进会常务理事单位,及四川省饭店与餐饮娱乐行业协会常务理事会,他们之间协助及促进了澳门与重庆、四川,尤其四川成都之间餐饮行业的合作。
(“太阳餐饮” 组织澳门餐饮业界赴成都深度交流)
澳门独特的美食,让澳门的美食扬名天下,但澳门是一座不会满足现状的城市,澳门餐饮业通过参与国际餐赛事不断提升烹饪水平,苏伟良除了获得第四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个人赛热菜组金奖外,还曾经获得世界厨艺大师赛金牌、中华名厨金勺奖及台湾世界厨艺邀请赛铜奖。另一方面与海内外国家或地区餐饮业界互动交流更加频繁,尤其近年,业界通过不断“走出去”和“引进来”的交流、考察与学习,拓宽了眼界,提高了厨艺。“太阳餐饮”去年11月组织澳门餐饮业界代表团到成都进行投资考察活动,并拜访了成都市商务局,就澳门及成都这两个被美誉为“美食之都”的建设及营商环境进行交流,寻求更广阔的合作机会,这些活动对澳门美食之都发展均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❷ 越南这种鸡,鸡腿比手腕还要粗,一只最贵要上万元,你吃过吗
导语:在广东的年夜饭里,有一句老话说“无鸡不成宴”,所以鸡肉是必须的,白切鸡、豉油鸡、盐焗鸡、手撕鸡,一只鸡就有十多种做法,总有一款你会喜欢。不过,在我们的邻国越南,就有这么一种鸡,叫做东涛鸡。
听到这个名字,确实挺普通的,但是当你第一次看见东涛鸡的时候,可能会大吃一惊,马上就会被这种鸡“霸气”的双腿震撼住了,它的鸡腿比人的手腕还要粗,就像是粗壮的树干一般,看起来让人觉得很怪异,咋一看,还以为这是一只变异的鸡。
在古代的时候,东涛鸡在越南可是王室的贡品,可以说是“御鸡”了,别看这种鸡双腿怪异,它的肉质可谓是非常鲜美可口,比普通的鸡肉好吃多了,而且营养价值是一般鸡的两倍之多,所以价格也非常之高昂,一斤要60元左右。一般的东涛鸡,公鸡在900元左右,而母鸡则要800多元,如果品质上乘的,一只最贵要上万元。
整只东涛鸡,最贵的部位无疑就是鸡爪了,一般可以买到1000多元。在2013年的时候,一对东涛鸡爪以15519元的价格,打破了鸡爪的成交价记录。
价格如此之高的东涛鸡,一般只提供给越南胡志明市的高档餐厅。这些餐厅将东涛鸡做成蘑菇炖鸡肉、中药炖鸡爪、烤鸡等,很多吃货都慕名前来,只为一尝美味的鸡肉。听说很多人都提前预定,排号都超过一个多月了,餐厅依然供不应求。
东涛鸡之所以能够成为“贵族鸡”,除了贡品的 历史 典故外,它的产蛋量也非常低,此外它的爪子十分笨重,自然条件下孵化,很容易弄碎鸡蛋,所以小鸡的孵化率并不高,因此也就“物稀为贵了”。在养殖方面,东涛鸡对于环境的温度很敏感,太冷了不行,过热了也不行,并且它并不能被圈养,只能散养,因为经常运动的关系,所以肉质比普通鸡肉要好多了。
从小鸡开始饲养,一只东涛鸡至少要喂养一年的时间,才能长到3至5公斤,比普通的鸡养殖时间要长好几倍,只有长时间的养殖,才能保障鸡肉的上佳品质。
虽然东涛鸡的鸡腿和爪子异常粗壮,上面还长着大大小小的疙瘩,很多网友看过之后,都表示太过恶心了,完全失去了食欲。事实上它在越南却深受是食客的喜爱,想吃也很难买得到,就像是黄金一样珍贵。
目前,我国一些地区的养殖场已经从越南引进了东涛鸡,有些的养殖户开始了饲养,据说已经开始向市场出售了,价格并不便宜,毕竟一只东涛鸡的鸡苗也要150元左右,比普通鸡苗贵太多了。
❸ 越南人结婚一般几天才结束
越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京族(也称越族、或越司族)外,还有瑶、土、都依、巴拿、布标、沙、耶钲、苗、岱、傣等60多个民族。越南少数民族的婚礼习俗多姿多采,十分有趣。
居住在越南中西部山区茂林地带的耶钲族,男孩到十五六岁、女孩到十三四岁要举行一次标志长大成人的锉牙仪式,从此便可成为村寨的正式成员,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并可开始考虑婚姻大事。耶钲族青年男女可以自由恋爱,自古以来村寨的人都乐意为这些人提供方便条件,每个村寨都建有公房,青年男女可以在公房里聚会,通过共同劳动和娱乐相互了解,谈情说爱。男女相爱到一定的程度,便向父母禀告,因为婚姻大事的最后决定权掌握在父母手中。当然,父母大多不会表示反对,他们相信儿女自己的择偶眼光。父母详细听取儿女所介绍的情况后,双方家长见面,认真商量有关事宜,并秘密进行准备工作。某一天,男女两家突然宣布举行订婚仪式,令亲友觉得茫然,邻居感到惊愕。原来,耶钲人的传统观念中认为,订婚仪式越突然,婚后生活越是幸福美满。订婚仪式后男女双方开始为举行婚礼作准备。举办婚礼的时间多爱选择岁末年初之际,耶钲人觉得这样做富于辞旧迎新之意。
举行婚礼那天,客人们陆续到来了,各项事宜均已准备就绪,新郎新娘突然失踪了。新郎的父母急忙向村寨头人报告,头人紧急动员青壮年分头“搜捕”,他们爬高山,入密林,四处寻找,发现新郎新娘并将他们带回村的人,新郎父母要赏给他们一些钱。村寨的青壮年在寻找新郎新娘时,客人们围坐在一个大酒坛周围,酒坛里插着一根很长的吸管,人们轮流用管子从酒坛里吸酒喝。新郎新娘被“捉”回来后,相互面对面地坐着,中间放着一只鸡,新郎新娘和主婚人共同用手按在鸡背上,客人们依次用手触摸一下被新郎新娘按在那里的鸡,表明自己是参加婚礼的正式成员。随后将鸡宰杀并做成鸡肉饭,新郎新娘共同食下一碗鸡肉饭,同饮一杯酒,客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这就是当地盛行的“波拉”成亲仪式。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举行“合卺”仪式。客厅中央放着一张宽的竹床,青年人们抓住新郎新娘往竹床上按,新郎极力推脱,新娘扭扭捏捏,最后因寡不敌众,被双双按倒在竹床上,并让两人同盖一床被子,表示两人从此已成为夫妻。青年人欢呼跳跃,上了年纪的人笑得合不拢嘴。婚礼仪式达到高潮。合卺仪式数周后,女方家给男方家送去一堆木柴,男方家郑重接受,并以竹制品回赠,这就是“送柴礼”。数月后,举行“大哇”仪式,宰杀一头肥猪,男女两家各一半,分别宴请所在村寨的人,新婚夫妇同全村寨人见面。接着要举行”大录”仪式,男女两家汇集在一起,邀请双方亲戚参加,新郎新娘拜会各位亲戚。最后还要举行“告别公房仪式”,新婚夫妇跪拜“寨神”,并同昔日朝夕相处的未婚男女朋友们告别,整个婚礼到此才宣告结束。
都依族青年男女的婚事由父母做主,包办婚姻由来已久。小伙子相中某家姑娘,其父母也觉得条件合适,便托人去女家说媒。女方家表示同意,两家便坐在一起商谈彩礼数额和接亲日期。彩礼一般约合人民币300到500元现金、100斤猪肉、100斤酒、几套衣服以及手巾、布鞋、袜子、绣花袖套、胸兜等。男方将彩礼备齐并送到女家便可接亲。如果女方家缺男劳动力,男方家是穷户,小伙子可以到女方家“上门”,并随妻姓。“上门”的小伙子也需付彩礼,但数额不大,只是象征性的,因一点彩礼不付,姑娘会被他人视为没有身价。
接亲要请巫师选定吉利时辰。接亲的队伍由新郎的兄弟、亲友组成,一路欢声笑语地来到女方家,接亲的人们在女方家吃饱喝足后请新娘上路,全村人都到路口送行,姑娘的母亲哭成泪人,妹妹、姐姐也都洒泪相送。来到男家,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跪拜天地、拜祖先、拜父母。新婚第一夜,新娘要同姐妹、女友一道就寝。第二天清晨,新娘很早便起床,收拾房间,打扫卫生,给陆续前来道喜的人们敬茶倒水。中午,男方家大摆宴席,招待客人。下午,新娘回娘家看望父母。七至十天后,新郎委托两位上了年纪的妇女去女家将新娘接回来,男家再次设宴庆贺,婚礼到此结束,新郎新娘开始新婚生活。
越南境内的苗族人的思想则比较开化,男女青年可以谈情说爱。小伙子看中某位姑娘,便身披彩条毡、手持芦笛,于夜间来到姑娘家附近,吹起芦笛,倾诉心中爱慕之情。姑娘如果有意,便走出闺房,同小伙子在月光下相会,通过讲故事、对歌、相互了解,建立情意。订婚时,男方家向女方家付一定彩礼。
婚礼在男方家进行,一般持续两三天时间。婚礼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到一定程度,小伙子便到姑娘家求婚,在征得姑娘父母同意的情况下,将姑娘带回家成亲;另一种是先带走姑娘成亲,再去征求姑娘父母的意见。后一种方式是在姑娘父母对婚事不满意的情况下采取的,一般很少采用这种方式。苗族人的婚礼简朴热烈,没有什么繁琐的仪式,男方家请客人喝坛酒、吃喜宴。苗族人讲究爱情道德,婚姻生活稳定,极少发生离婚的现象。
瑶族人的婚札要进行许多复杂的仪式,瑶族分为青衣瑶、白裤瑶、钱瑶、红瑶等许多分支,不同的分支有着不同的礼仪。瑶族人青年男女可以自由地选择意中人。小伙子遇上中意的姑娘,便托人到姑娘家求婚,若女方家同意,双方家长坐在一起共同草拟一份婚约,婚约的内容大致为:男女双方同意这门婚事、男方送给女方的礼品(钱、服装、肉、酒、米……)、迎送新娘的日期等。婚约用红纸写成,一式两份,双方各保存一份。不同的瑶人婚礼也有差别。
青衣瑶:按照婚约上商定的日子,男方家派出一个由11人组成的迎亲队伍——新郎、媒人(常常是新郎的哥哥)、两位伴郎和7名携带婚约中规定的彩礼的人,前往女方家接亲。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附近时停下来,携带彩礼的7个人将100斤猪肉、20只宰杀好的鸡和20瓶酒先送到女方家报信,并帮助女方家做好饭。女方家准备就绪,派人来传信,新郎等4人来到女方家。当新郎走近女方家大门时,两位少女拉着一条线挡住去路,双方展开对歌比赛。这时,两位伴郎走到少女跟前,分别给她们一些喜钱,少女眉开眼笑,将线剪断,让新郎进屋。新郎一行刚刚进屋,藏在屋里的新娘的女友们冲上来,抓住媒人就是一阵“乱打”。媒人手举一块红布,来回摇动,弯腰表示歉意,不得有丝毫反抗之意接着举行“合卺”礼,新郎新娘分别站在一只木箱两侧,木箱上放着一盏点燃的油灯,新郎新娘的脚下放着一些干草。仪式开始,媒人先按新郎新娘的肩一下,示意他们坐下,然后取出一杯酒,自己先喝一口,新郎新娘接着将杯中的酒喝尽。媒人转向灯,新郎新娘交换一下位置,“合卺”礼结束。新娘转身进入房内,新郎找一处偏僻角落,低头站在那里,待将彩礼交给女方家后,才转身同大伙说笑。
这时,屋里的气氛热闹起来,男女双方的代表出来对歌。对歌结束,双方代表举行泼水仪式,男方先泼,女方泼回来,交换位置后再相互泼一次。随后,众人入席。席间,男方代表将彩礼清单交给女方代表,女方代表检验无误,新娘的母亲最后接过收藏起来。此时,新娘和女方亲戚朋友热泪盈眶,有的人甚至放声大哭。新娘的女友们高声唱起传统的民族歌谣。
新郎一行离开女方家时,新娘的父亲或哥哥将地背出大门一段距离后文给新郎,新郎拉着新娘朝自己家走去。到达新郎家时,家庭所有成员、亲戚朋友、左邻右舍聚集相迎。新郎领新娘进入大门之前,要经过一段放着剪刀的路,巫师已事先用剪刀将这条路刺过三遍,表示驱恶避邪。新郎新娘进入大厅,家人要宰杀一只活鸡祭祖,以告慰祖先家中添了一个新成员,而且从此会更加入丁兴旺。最后男方家设喜宴招待宾客。
红瑶:举行婚礼的那一天,新娘由父母、兄弟姐妹和亲戚送到男家,而且事先要选定“好时辰”才离家,并按双方商定的路线行走。当新娘尚未跨进男方家门时,新郎已躲到邻居家,待举行“红堂”仪式后才回来,红堂的形状象彩门,上面贴有彩纸和对联。男家杀鸡供祖先,告诉祖先家中正在办喜事,然后将“红堂”放在祖先的供台上。接着举行“红绳”仪式,巫师向新郎新娘撒扔红带或红绳,并诵读有关瑶族婚姻和生活的书籍,祈求祖先允许他们二人成为夫妻。随后客人们参加喜宴,但男女两方的家庭客人分别入席,而且相互不讲话。散席后,凡是参加婚礼的人均可领到一份肉和饼带回家。次日清晨,送新娘来的人返回家去。3天后,新娘在新郎陪同下回门,看望父母,并住上几天。新娘返回夫家后,开始婚后生活,只是逢年过节才回娘家看望父母和亲人。
白裤瑶:新娘随着迎亲的队伍向男方家行进时,穿着白色裤子和带刺绣的青上衣,头上戴着一顶绣花帽,临近男方家门时,用一件红色长衣服从头罩到脚。新娘进入男方家大门时,巫师将事先做好的一只象征性的船放在门口,船的两头、中间都插满了小纸人,当新娘刚要跨过这只船进屋时,巫师用刀在新娘脚步之间狠戳三次,表示“解杀”。在室内举行“合卺”礼后,新婚夫妇出来拜见父母和亲戚。新婚第一夜,新娘合衣而睡,尤其是头上的帽子不能摘下来。
布标族男女青年订婚后,男方在逢年过节时给女方父母、兄嫂送去粽子、糯米饭、钱等物品。婚前准备工作就绪,男方送去三尺红布、四只小碗、两串饰珠等,告知女方婚期可以如期举行。举行婚礼这天,男方再给女方送去两担糯米饭、两大块肉和一只装满雨伞、头巾、衣裙等物的木箱,并将姑娘接来成亲。亲朋好友应邀前来吃一顿丰盛的宴席。客人纷纷向新娘赠送现金、银戒指、头巾等物。
巴拿族的婚礼比较简单,没有繁琐的仪式,男方不用送彩礼,女方也不准备嫁妆,婚礼费用双方共同承担,哪一方出的钱多,婚后便居住在哪家。经济困难的家庭,婚礼上一包米饭,男女各吃一半,就算完成结婚仪式。
摘自网络
❹ 越南的民俗
越南婚礼习俗:居住在越南北部的莱州省的芒族(Mang),属于高棉语族的一个分支。芒族人口并不多,只有大约2300人。芒族人成年后,可以自由恋爱结婚,而不是由父母包办定亲,这种习俗在传统社会中并不多见。在结婚时,女方家长并不向男方索要聘礼,而是两家把各自的猪,鸡,酒,粮食等凑到一起,邀请全村的人来举行一个婚礼庆典聚会。
结婚后,新郎不能住在女方家中,所以一般都是新娘离开娘家到丈夫家去生活。如果丈夫早亡,新娘可以再婚,但是她不能带走自己的孩子,必须把孩子留给丈夫家的人抚养。
康族(Khang)人与芒族相距不远,但是风俗却大为迥异。康族人的婚姻都是由父母或者叔叔安排的。根据他们的民族习俗,男方家长第一次到女孩家提亲时要给女方带两只小鸡,一只肥猪和一篮子大米作为见面礼。此后,这个男孩要到女方家中住上一段时间,至少是两年,多者长达十二年,一直到女方家长同意他与女儿结婚。然后,男方必须再次带着礼品到亲家,其中包括50公斤猪肉,4只小鸡,5公斤盐,40公斤大米,20瓶酒和一些钱。女方的父母必须把女儿送到新郎家中,告诉新郎和他的家人新娘有什么本领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等。然后新娘就正式成为丈夫家的一名成员了,并且改随丈夫的姓氏。
库哈族的婚礼
在越南的中部地区(广平,广治,承天-顺化省)居住着孟-高棉语族的另一个分支,库哈族(Khua),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风俗。当男孩子和女孩子双方同意结婚后,他们分别向自己的父母征求意见。如果双方都没有反对意见,就准备举办婚礼了。结婚庆典分为两个阶段,举办两次宴会。
首先是在婚礼前一天晚上,新郎交往的一些小伙子到新娘家,把满面羞红的新娘子带到未婚夫家中。第二天早上,男方派两名代表到新娘家告诉她的父母新娘已经在新郎家了。他们还要带一把剑和一串玻璃珠子留在新娘家的前屋,并被犒赏一顿午餐。
第三天,新娘的家人被邀请到新郎家参加婚宴。然后,新郎和新娘一起带着四只鸡回娘家,正式向新娘的父母和亲戚朋友宣布他们结婚的消息。而且新郎必须在新娘家住3天。
以上是婚礼的第一阶段,基本上都是双方家庭的内部事务。第二阶段是请全村人参加的婚宴,由双方家庭共同准备。但是如果男方家庭不是特别富裕,他们也可以推迟举行全村的婚宴。
抢新娘
在越南北部山区居住的娄娄族(Lo Lo)举行婚礼只能在阴历每个月的第10天到第15天期间举行。娄娄族的青年男女示爱的方式颇为特别。他们用线把竹筒穿起来做成扩音器,男孩子通过自制扩音器向他爱慕的女孩传达信息,他说:“我非常爱你,我将向你敞开我的心扉。如果你也爱我,我就把你带回家做我的妻子。”
如果女孩也对男孩有意,她就回答:“你难道不知道我已经爱上你很久了吗?但是,你要记住,你的爱不应该仅仅表现为甜言蜜语。”
这样男孩就明白那个女孩已经同意了他的求婚,他应该去准备迎娶心爱的姑娘了。
然后过一些时候,女孩从自己的家里溜出来—这都是提前计划好了的—她的意中人伙同一群年轻的小伙子把姑娘“绑架”到男孩子家中,然后他们再到女孩家把情况通知她父母。
五天以后,男方的家长到女孩家里提亲。如果女孩的父母不同意这门亲事,他们就要接受罚款。
在举行婚礼的当天,女方要派两名代表到到新郎家中,并赠送一篮子黏米饭和一只煮熟的大公鸡。新郎和新娘都要到屋外迎接这两名代表,并一起吃他们送来的米饭和鸡肉。
在越南,不同民族的婚礼风俗都有各自的特点。
越南过年习俗:越南的春节从每年农历腊月廿三灶王节开始,过年的气氛一直延续到整个正月,用越南的民间说法就是:正月是“吃喝玩乐”的月份。按越南民间传说,腊月廿三这一天,在地上的各路神灵都要回天上去报告这一年的情况,灶王爷是主管一家的生活之神,也要上天汇报这家一年的情况。灶王爷一走,就没有神在家看管了,这个时候,就可以洒扫庭除,改建家里一些不敢动的地方,准备过年了。这一天也称之为入除。这与中国民间关于灶王爷的传说显然同源。为了好好送灶王爷上路,让灶王爷汇报的时候高抬贵手,人们都要去放生鲤鱼———灶王爷的坐骑。
入除后就得准备年货。从“肥肉腌荞红对联,蕃杆炮仗绿年粽”这句民谣里可以看出传统的年货内容。现在生活好了,肥肉就不一定要了,但买很多肉以备过年还是必需的。生活再怎么好,这腌制的荞头还是留在人们的餐桌上,已经成为过年的传统符号。对联尽管还有人买,但由于汉字已不具备官方文字地位,已经不那么盛行了。蕃杆是免除灾祸的东西,不能少。至于放炮仗,1995年,越南政府一纸命令,废止了这个传统的过年方式。为了保留过年的气氛,越南政府在每年除夕晚上,都会在大中城市的中心广场组织施放礼花活动。年粽则是用于祭祖的。越南的粽子是方形的,一只有1公斤左右,取天圆地方之意。
在越族(京族)人家里,春节期间有3样装饰品是必不可少的:桃花、金橘盆景和“五果盆”。
在越南人的心目中,桃花是避邪之物,也是幸运的象征。金橘是取吉利之意。越南中部以南,由于气候原因,没有桃花,一般以黄梅花代之。作为一种装饰,不但家里有,商店里有,连各机关单位也都会摆放。与此同时,各单位都会在门口挂上迎接新年的横幅,就是庙宇等场所,也不例外,因为庙宇是越南人过年活动的主要场所。各文艺单位也会于除夕晚上,在街头组织演出,以营造过年气氛。作为法定节日,越南春节放假3天。家家都会在家里插上国旗,楼房住户就把国旗插在窗外,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五果盆”是用于供奉祖宗的。一般有番荔枝、椰子、水榕果、芒果等5种,在越南语里,番荔枝音同“求”、椰子同“余”、水榕果同“充”、芒果同“使”,意即祝愿年年有余,丰衣足食,有钱使不完。
过年了,越南人会不远千里万里往家赶,就为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一起守岁。在旧年将过、新年来临之际,摆上香案,迎接新年,称为“年发”。除夕夜,越南人还有“求禄”的风俗。一般有两种:一种称为“采禄”,通常从寺庙祭祖返回时,随手采摘一根带有绿叶的树枝回家,寓意为采集天地神灵赐给的福禄。这根树枝拿回去后,插在家里的神龛前,直到树叶枯残为止。另一种是带一些果品回来,也称之为“禄”,可以分发给朋友亲戚,看作是在散福。
初一早晨,家家户户都要拜祭祖先,同时也拜土地、灶君、百艺师祖,祭品不限多少,但一般都要有粽子、红烧鱼、包肉团、炙肉、腌荞头、牛肉等。供拜完毕,小孩要向家中老人拜年,大人们则要给他们压岁钱。早餐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吃用苇叶包的糯米粽子。有特色的是“冲年喜”。越南人很看重大年初一第一个到自己家拜年的人。这个人被称作“冲年喜”之人。许多家庭年前都会托一个忠厚善良、有福分的人来“冲年喜”,以求新年的大吉大利、万事如意。
越南的大年初一还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活动:唱歌跳舞、表演戏剧、舞龙舞狮,最具特色的活动是下人棋。将中国象棋的棋盘画在地面上,手执木牌(木牌上刻有与棋子对应的车、马、炮等)的人充当棋子坐在场中。对弈时,由棋手调遣,旁人以鼓声催行,颇似金戈铁马的沙场,有较强的真实感,深受越南人民的喜爱。
年初一的禁忌也颇多,如:不能吵架、不能讲粗话、不能借东西、不能讨债;还有不能干农活,否则会惊动土地神,庄稼会遭殃;初一还不能扫地,即使扫了地也不能倒垃圾,要等3天后能动土时再倒。初二、初三两天,已成家立户的男子,若父母健在,必须向父母致以新年问候、敬赠礼品;若父母已去世,则要带上供品,到长兄家拜祭父母之灵。初四,人们烧化纸钱、纸衣,以祭送祖先。这天,一家大小要共聚一堂,再吃一顿团圆饭。正月期间,越南民间常有许多活动,统称为“赏春”。有赏水仙花、闹花灯、唱戏、民歌对唱、礼拜寺庙、游览名胜古迹等。
越南各少数民族有各自的过节特色。如苗族在除夕夜习惯以齐放猎枪代替鞭炮,先到溪边烧香祭礼后方打水回家煮年夜饭;吃年夜饭前要祭祖,饭后不能喝汤,认为喝汤会使庄稼受淹;春节期间,全村或几个村的人聚集在一起举行赛歌、跳民族舞、抛绣球等活动。
越南居住习俗:越南人的住房,各民族各具特色。越族人住房一般为土平房或砖瓦平房,住房直接建在地上,房顶是人字架。房屋布局,中为堂屋,两侧为耳房。房后常挖有池塘。房前大多建有院落,有水井、洗澡间和厕所等设施。房檐下常置有一排水瓮或修有储水池,用以接储饮用的雨水。房前屋后常有几棵槟榔树。屋内正房中央的墙壁设有供台,供奉祖先的牌位。
农村住土房或竹屋很普遍,上边覆盖稻草,墙用稻草和泥抹成。房屋正面一般开一扇窗,用油纸糊上,厨房一般紧连着畜舍。泰族、岱依族、侬族、芒族等少数民族,一般住竹木结构的高脚屋,楼上住人,楼下为厨房和家禽畜栏。
越族人的基本居住单位为村,几十户以至上百户组成一个自然村,竹丛和椰林又成为大多村庄的标志。多数村庄建有祠堂或宗庙,是村民平日闲聚和节曰举行庆祝活动的场所。竹丛、椰林、槟榔树和祠堂构成了越族人的村庄特征。